哥布林
Goblin
导演:Jeffery Scott Lando
主演:Erin Boyes,Chilton Crane,Colin Cunningham,Camille Sullivan,Donnelly Rhodes,Brett Dier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0
简介:1831年,北美洲某个偏僻的山谷村落,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习俗。每到夏末节(10月31日)当天,村中要将所有不洁净的东西烧掉,其中便包括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婴儿的母亲悲痛欲绝,眼睁睁看着宝贝被投入火中,于是愤而对村民做出诅咒,“每逢夏末节,村中的孩子便会被杀死。”接着这个恶毒的诅咒,邪恶的妖精从火中诞生。 约1..详细 >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北影节英嘉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