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狂野生活

Wildlife

主演:杰克·吉伦哈尔,凯瑞·穆里根,比尔·坎普,艾德·奥克森博尔德,佐伊·玛格丽特·科莱蒂,凯特·琼斯,米莉·米丽耕,布莱恩·梅,莱西·阿纳斯塔西娅,达里尔·考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狂野生活》剧照

狂野生活 剧照 NO.1狂野生活 剧照 NO.2狂野生活 剧照 NO.3狂野生活 剧照 NO.4狂野生活 剧照 NO.5狂野生活 剧照 NO.6狂野生活 剧照 NO.13狂野生活 剧照 NO.14狂野生活 剧照 NO.15狂野生活 剧照 NO.16狂野生活 剧照 NO.17狂野生活 剧照 NO.18狂野生活 剧照 NO.19狂野生活 剧照 NO.20

《狂野生活》剧情介绍

狂野生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60年的美国,珍妮特(凯瑞·穆丽根 Carey Mulligan 饰)和丈夫杰瑞(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结婚多年,两人的儿子乔伊(艾德·奥克森宝德 Ed Oxenbould 饰)都已经14岁了,一家三口平静度日。最近,一家人搬家来到了蒙大拿州,在这里,杰瑞找到了一份高尔夫球教练的工作。 一场意外让杰瑞不幸丢掉了工作,这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失业后,杰瑞整天无所事事的游荡在街头,后来给自己整了个临时消防员的职位,自此之后,他在家里的时间更少了。珍妮特渐渐看清了丈夫的无能和懦弱,决定外出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在此过程中,她邂逅了名为沃伦(比尔·坎普 Bill Camp 饰)的汽车经销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牙买加旅店时光代理人超力少女英雄假面:崛起兰桐花开铁血:生死隧战纸画皮特战荣耀戈德堡一家第四季我的小狮王世界再见MR73左轮枪亲爱的别担心驯悍记诅咒之潮高岭之花婚词离曲第三季X加Y轮椅惊魂启动了谢达无间有爱重返1993扑通扑通的水球少年星空清理者犯罪心理:穿越国界第二季死亡之域面引子爱在异乡与敌同行

《狂野生活》长篇影评

 1 ) 生活难就难在它易于逃避

生活总在阻挡我们幸福之时,又给了我们一条麻痹自我的后路。

电影将故事设在美国Montana州一个时刻面临森林火灾的小山谷上,片名Wildlife但电影一点儿都不wild,那些时闻在耳的火灾也仅仅作为一个象征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相反的,将近两小时的电影只是缓慢地讲述了Brinson一家三口的故事,没有死亡,只是描述了一个生活不应该的样子。

Brinson一家最后真正有能力走向幸福的,是这个家庭里那个未成年的儿子Joe,他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业、在照相馆的工作越加深入和熟练,最后也能成熟平静地邀请离婚的父母来为他留下一张全家幅。

不是那个抱有不知所谓自尊心、肆意离家的父亲Jerry,也不是那个寂寞难耐、把儿子扯进婚外情的母亲Jeanette。

但《狂野生活》的焦点不是家庭变故,而是通过Brinson一家去讲述一个如何勇敢且有耐性地直面生活的普世道理。

演员出身、还非常年轻的Paul Dano(导演)对于平凡生活的本质,有着异于80后一代的冷静观点。

在影片开头,Brinson一家已经因为Jerry的原因(影片未说明),举家搬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这个地方,Jeanette失去了临时老师的工作,变成了全职家庭主妇,Joe需要适应新的学校。

Jerry因为擅自与客人赌球而被高尔夫球场辞退,让这个看似风平浪静的家庭慢慢地露出了深海暗涌。

而令事情雪上加霜的是,当高尔夫球场决定重新聘请Jerry的时候,这个自尊极强的男人不顾家庭财务赤字将到手的工作推掉,选择长期待业在家,更不屑在超市中谋一份连高中生都可以做的差事来帮补家计。

甚至在被辞退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和妻子商议对策,而是去超市买酒喝,更在车内和自己未成年的儿子Joe吐槽老板,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

山林救火工作看似是Jerry为生活找了一个新的出路,但并不是,这份工作是他和流浪汉争夺而来的,不仅薪资少、体力要求高、危险系数大,而且还需要远离妻儿。

这就牵涉到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为什么Jerry不愿意重新接受高尔夫球场的返聘,而甘愿走上这样的一条路。

这正是关于人之生活非常tricky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生活不易,甚至越活越艰难,最后只能得过且过。

它难就难在易于逃避无疑,生活给了Jerry一个非常头疼的难题,突然被解雇,本应该需要尽快找到一份工作,起码是一份过渡性质的工作,正如妻子Jeanette所说的,先做着嘛,毕竟,家里三张嘴,都得吃饭的。

但他偏不,拒绝了原公司的重新聘请,不屑做一些普通的超市工作,而选择去扑救山林大火。

在生活面前,Jerry看似不肯低头,但其实是退缩了。

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放下无谓的自尊心,接受原公司的返聘;又或者拒绝返聘,找一个过渡性质的工作渡过生活难关,同时再找一份自己意属的职业。

但他的自尊心太强,一开始导致了他的辞退,也是他无法重新接受返聘、长期待业的原因。

最后,他选择一个安全系数、薪资水平双低的工作,就只为逃避妻儿的目光(虽然她两并没有任何责怪之意)。

生活总在阻挡我们幸福的同时,又给了我们一条麻痹自我的后路。

在短短的几十年之间,它带我们的不堪、郁闷、烦恼、伤心、无聊、挫败不计其数,也从来没有打算让我们有半口喘息的机会,那些快乐时光在这些漫长痛苦之中,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但在我们把这些压力与担忧如同空气般一呼一吸的同时,它却又神奇地、平等地、看似仁慈地向所有人提供了可以逃避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婚姻不幸福,还有家门前的车里半小时可以逃避。

工作不顺心,只需要潜心研究星座,就可以非常有逻辑地、理所当然地将不甘归咎到水逆上。

现实中被压迫、不敢大声说话,我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化身成为“键盘侠”,见神骂神,见鬼怼鬼,就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

朝九晚五工作一整年,逃到另外一个城市暴走几天,又或者辞职换另外一个公司同样地继续吐槽同事上司摸鱼划水度日。

太穷压力过多,淘宝可以满足你对于“性价比”的追求,廉价外卖也可以满足你一时的胃欲,家里再简陋,还有ins的极简主义可以满足到你局部精致生活的社交追求。

心力交瘁了,甚至还可以有各种宗教让你去虔诚去依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只要你想要在生活底下喘口气,它似乎总会有空间让你从它身边暂时逃避。

生活太苦,但又有太多的漏洞可以让你钻空子,有太多的后路可以让你选择,Jerry看似找到出路,但其实他只是在逃避。

这是他给自己的一个逃避但不可耻的理由,他在逃避自己的中年失志、逃避自己的无所作为、被自己无谓的自尊牵着走,选择走上了远离家人、略显神圣却并不自愿的山林救火之路,最终迎来他的是妻子的外遇和离婚。

所以,这些生活慷慨地赠予我们的逃避时光,是有限的,从人生的长度来看,也是虚无的。

或者你会认为,一个暂时逃避接另一个暂时逃避,或许这一辈子也就可以糊弄过去了,然而在痛苦中喘息,只会更加痛苦。

你并没有逃脱,只是在掩耳盗铃。

好好地、真实地生活真的太难,太难了。

这种难还不在于生活本身的不容易(当然生活本身各有各的难处),而是在于它在让你痛苦的同时也提供了太多的假象让我们沉迷其中,让我们骗自己说正在改变生活的苦难本质,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可耻地逃避。

我们太过于憧憬顺意人生,而逐渐失去了抗争挫折人生的勇气,我们在逃避的同时,也在不断磨损这项我们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我们总是非常容易将生活之苦和抗争之苦混淆,生活之苦需要忍耐力,抗争之苦需要的是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

这种勇气和忍耐力,对人生来说,都必不可少。

你越能忍受抗争之苦,生活之苦就会远早结束,直到下一轮挫折的出现。

而在上一轮痛苦结束之前,对生活的忍耐力又是让你得以集中精力抗争的基石。

Jerry没有这种勇气和忍耐力,Jeanette更没有(但我觉得Jeanette比Jerry要好一些,起码算是进取的)。

在Jerry离开家、前往执行山林救火工作的当天,Jeanette连晚饭都没有弄给儿子吃、躺在床上哭泣安慰自己说,明天全有些事情发生来让生活变好的。

Tomorrow something will happen to make things different但并没有,对于她来说,明天仍然是一个颓废、不愿意烹饪三餐的寻常的一天。

如果你不努力去尝试去改变的话,明天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在这些漫长而又数量繁多的挫折面前,易于逃避的人也总是容易质疑人生的意义。

但是,人生就是一场无意义的苦行啊。

正是太在意定义和找寻所谓的“人生意义”,让我们白白浪费了可以享受短暂快乐的时间。

你越早面对,你越愿意去直视这些无法人为控制的挫折,这场无意义的时间旅程或许才会留下一两件、你在弥留之际想起会发自内心微笑的事情。

这时候,你才有资格去讨论人生的意义。

不努力的人生,意义从何谈起?

Jim Jarmusch曾经说过,The daily endurance of the working class is an art in itself. 对日常生活的忍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除却严重的天灾人祸,人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着柴米油盐来展开长达几十年的持久战,而持久战,不需要太多战略性技术,忍耐力就是第一刚需。

你耐心地日复一日、专注地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耐心地等待理想开花,耐心地等待生活转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在这个基础上,若你能够找到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喜欢的人,就请努力地去追逐去努力,这才是你需要去追求和寻找的东西,意义只是你在事情结束之后才需要讨论的东西,当下你只需要去享受追逐的过程。

和清晰有限的人生长度相比而言,我们对喜爱、理想之事的追求本身,都是一个没有终点、或没有结果的事情,你需要有耐性地等待着一个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的结果。

不确认性像一个恶梦一样永远缠绕着你,而你需要勇气去坚持。

每一个人都是被神惩罚的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地推着巨石上山,一次又一次地眼看着它滚下山脚,重新再来,这就人的生活本质。

有没有意义,只能是自己来定义。

那些成就、名誉、利益、声望,甚至失败,都只是一个副产品,你死的那一刻无权带走这些东西,自然生前这些东西也不能成为定义你的标准。

Joe代表着导演想要的那种活在当下、认真扎实生活的态度。

Brinson一家三口各自有各自的烦恼,Jerry不甘为庸俗之人打工也看不起低劳动价值的工作、Jeanette情感上过分依赖男人(丈夫或者情人),而儿子Joe的生活难题在于,如果在一对巨婴父母的阴影之下,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和情绪稳稳地握在手里。

虽然父亲懦弱、母亲不甘寂寞和平庸、被拽着去不同的新地方生活,被母亲强行扯入那些不恰当的晚宴,半夜撞见母亲的情人、阻劝失去理智的父亲纵火不成,但唯有他一个人牢牢地将自己理智地控制在不失控的状态。

他真正活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大意义。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次冒险的野外生存,森林大火永远威胁着我们。

有些人早有察觉,在熊熊烈火到来之前就已经逃跑,有些人在大火之后活力尽失、行尸走肉,更有些人直到被大火烧死,都仍然对这个世界一头雾水。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2 ) 它恰好写的是现在的我们!

《狂野生活》。

8分。

保罗·达诺编剧、导演,杰克·吉伦哈尔、凯瑞·穆里根主演作品。

2018年的保罗·达诺似乎看到了6年后的我们,哪里还有什么狂野生活,到处都是中年生存危机。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候的美国经济蒸蒸日上,但生活就是这样,时代有时代的狂欢,个人有个人的危机。

杰克和凯瑞饰演一对夫妻,他们有个14岁的儿子,看起来生活很平静。

但有一天,作为高尔夫教练的杰瑞突然被辞掉了工作,这让家庭主妇珍妮特和整个家庭都陷入了危机。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贫贱夫妻百事哀。

杰瑞整天无所事事,找不到活儿干,珍妮特决定自己出去找工作。

一段时间后,杰瑞决定去山上救火,而珍妮特认识了一个叫沃伦的老板。

杰瑞的一去不复返,让珍妮特和沃伦的关系变得十分暧昧而终于……中年危机的家庭大抵如此,早有哲人有言,一个不幸的家庭往往有一个喋喋不休的妻子、一个充耳不闻的丈夫以及一个自以为长大的孩子组成。

2018年的保罗·达诺通过上个世纪60年代的故事看到了现在的我们。

保罗·达诺有多厉害呢?

你看看他演的《机动杀人》、《囚徒》有多变态就知道了。

 3 ) what's going to happen to us

Jerry在失业后潦倒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因为自尊拒绝了前老板的返工邀请,也不愿意屈尊应聘一份杂货超市的工作,最后是通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冷静和一份灭火的短工来重新振作自己。

而身为妻子的Jean因为深知家庭开支不易打发,知道丈夫失业后一边安慰大孩子老公和儿子,一边找兼职工作。

丈夫一意孤行去灭火之后,她想不明白,如果当初是因为Jerry才搬到蒙大拿州,现在他走了,“我”怎么办呢?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又没有一份靠谱的正职工作,失去了依靠的她在短短的时间迅速投向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

而当Jerry回家之后,这个家又该“怎么办”,不仅是男主角Joe想问的问题,其实丈夫和妻子都不知道,what‘s going to happen。

电影的剪辑干净利落,镜头工整,剧情简单,三位主角的表演胜在足够自然。

但也是仅仅到这里而已,结尾的全家福拍摄处理本该是留给观众“余味”,但对于我来说,并没有特别想要继续深究了。

不得不提,Jake真的老了好多,他曾经是我年少时代“唯一想嫁的人”(oops),在wildlife里饰演的失业失意中年男,潦倒到令人心疼。

 4 ) 厌倦的力量

正如保罗达诺自己所言,他想写的是“dysfunctional families”(意指那些失衡的,不健全的,分崩离析的家庭)。

在《狂野生活》里,他仅仅用了两场大火,就完美捕捉了一个家庭的瓦解过程。

一场是席卷蒙大拿东边山区的野火,漫长,狂野,侵略性和破坏性都很强。

这场野火是一个导火索,让男主萌生了救火的念头。

以其说是救火,不如说是想逃离眼下的环境,老婆,儿子,工作,那种阴郁的环境。

这些东西都是高压的来源,我是指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一切,因为他们琐碎,充满了过多的情绪,还要背负着丈夫,父亲的身份。

所以他宁可不当收银员,宁可不要失而复得的工作,也要跑到东边去干一份时薪一美元的工作,扮演下救火英雄。

自尊心作祟也是一部分原因。

野火不受羁绊和束缚,暗示着男主跑去救火的真正动机:30%的自尊心和70%的厌倦。

受够了妻子的不理解,受够了工作上的不如意,受够了烂运气以及自己的失败。

当你理解了生活中所谓“厌倦的力量”,男主的行为瞬间变的很好懂。

就像大火发生的突然性和持续的延绵性,透过保罗达诺平静如水的镜头,我看到了厌倦的瞬间,而之后便是男主的逃离,如慢性病般,令周围的人难以忍受。

妻子在丈夫落荒而逃的时间里,同样萌生了“摆脱”的念头。

其实在这之前,她跑去Y教人游泳已经算是一种escape了,丈夫的失业只是一个客观原因,并非主观原因。

随着电影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位妻子的内心是很有火种的。

来自纽约的作曲家David Lang给妻子设计的主打曲是六十年代的流行乐,欢脱,灵动,带着一些小气泡,而这些对快乐的追逐欲望,不是在丈夫身上寻回,而是从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身上找到。

被米勒强吻后的女主坐到车子里说,我的心跳的好快。

此时的她像个小女生,刚“遭遇”了一场爱情的乱炖。

无疑,米勒身上的传奇色彩是关键,这是丈夫身上匮乏的,此外,他还很富有,这些都是丈夫给不了的。

恋爱时,恋人都喜欢拔高彼此都没有的特质,结婚后,他们开始选择从第三者那里找彼此本就没有的特质。

男主心满意足地回来,还带着一个所谓的“好消息”,没错,大火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他还是那么自私,乐于escape(搬家,是他的应对方法)。

而女主去意已决,给自己租了个房子,一副要开始新生活的架势。

这边就有了第二场火。

男主在米勒房前纵火,以此复仇。

这场火,何不又是男主的内心写照呢?

总想着干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心里燃烧着plan A,Plan B...看似来势汹汹,但实则是自我毁灭。

看到妻子离开,他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反问对方是不是出轨。

至始至终,他都难以意识到自己好高骛远又懦弱的本质,或者说不想承认。

而妻子当然也有问题,譬如当着儿子的面吻米勒,公然出轨等等。

但是说了这么多,我并不觉得保罗达诺是想谴责任何一方,这也并非一个男的抛弃家庭,女的出轨的肤浅故事。

他抛出了太多疑问,甚至直到最后也没给出答案。

但它无疑是一部完全无代入难度的电影,什么阶段的人,什么年龄的人看到的都不会一样。

我们的生活里都充满了变数,它不是一个质数,反而更像一个偶数,容易分解,也容易凝聚。

电影里的大火,不在东边,不在暴雪天,也不是某种会由汽油点燃的物质,而是潜伏在每个人心里的执念。

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一个会赚钱的老公,想要把力气都付诸梦想,想要体面,或者只是想要疯狂一回...这些都可以是我们厌倦既有生活的理由,也是逃离的驱动力。

那些执念是俗烂生活里翻滚的火苗,会被扑灭,但永远在孕育着一种悸动。

我想,即使最后他们重归于好,再次过着甜蜜幸福的三口生活,但总归有厌倦的一天,不要小瞧那厌倦的力量,当我们决定接受生活的平庸和无趣后,它总是卷土重来,提醒着我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所以我是多么理解米勒的那段话,在4000米的高空他关掉引擎倾听v型鹰队的轰鸣。

会觉得美好,不是因为那些喧闹的声音,而是因为毫无羁绊。

家庭,责任,无疑就是我们厌倦的枷锁,承认吧。

如果爱情的意义不是被吹烂的“平平淡淡才是真”,而是狂风暴雨后的酷烈,那关于婚姻,我真的不太能确定了,也许“平淡”只是我们说服自己去相信爱情力量的谎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接受婚姻,才能接受结婚后的琐碎,无聊。

值得一提的是,保罗达诺在结尾处致敬了自己的朋友—冰岛音乐大师约翰·约翰逊(Jóhann Jóhannsson)他在去年二月份突然离世,而距离这部电影在圣丹斯的首映日,才不过两周。

3年前在索诺蒂亚执导的《年轻气盛》里,保罗达诺有过精彩的演出,而那部片的音乐制作由David Lang操刀,后者凭此拿到了当年奥斯卡的三项提名。

这位David Lang正是此片音乐的制作者,很喜欢此片中他设计的电子乐,作为片中儿子的出场乐,它很好地勾勒了人物的情绪变化,有点捉摸不定,非常微妙。

 5 ) 生活何来的 “狂野”

下载了很久的电影一直没看,翻出来看到名字狂野生活,还以为是什么枪战片还是动作片之类的,结果是一部描写家庭的 “普通”片子。

影片以儿子的视角来讲述了一家人从貌合神离到支离破碎的过程。

丈夫失业,远赴火山救火,妻子心死如灰而出轨。

大人的生活逐渐 “脱轨”,而冷静成熟的儿子,目睹着家庭一点点琐碎却不知所措。

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是仔细体味,生活中的家庭遇到变故,感情的破裂,会使一个家庭走向什么地步,用狂野形容,确实也是贴切的。

在一个家庭中,往往以孩子和大人来称呼,影片中孩子的成熟,让父母的疯狂显得十分 “幼稚”,这种对比也尤为讽刺,家庭中的许多父母也不过是被生活被迫着长大的 “大孩子”,面对琐碎的生活和繁重的责任,想要逃避和 “撂挑子”的大人,也是比比皆是,也就很好的体会了片中父母的崩溃和失常,以及孩子面对即将破碎的家庭时的无力感,就算他超乎年龄的成熟。

看完影片会觉得有点 “索然无味”,大概是因为看到的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和我们自己。

或许为我们作为孩子,看待父母和家庭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6 ) 一些看法

很有感触的一个电影,观影过程中,内心一直在高速跳动,最后也莫名其妙的眼睛湿润。

跳动是因为青少年时期那段日子莫名其妙的惊慌,眼泪是因为现在壮年时期回想而莫名其妙的感慨。

电影以一名少年的角度而渐渐前进,那个眼睛,呼吸,心脏的每一刻跳动,都把我拉回我的少年时代。

观影过程中,我不断在想,究竟这个家庭里面,是谁犯的错,或者谁的错最多。

看完了,到现在,我都没办法判断。

男主人公为了尊严拒绝一份工作,又为了钱而无奈狠心告别家庭;女主人公无法理解男主人公的离去工作,只能自己坚强到处找工,最后出轨,即使最后男主人公回家也要离开家庭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也许少年时候的我,会很武断判断谁对错,谁对多点谁错多点。

但成年后的我,才发现,有些事情,实在没办法判断,谁都有错,谁其实也都没有错。

我小时候,某个异性打个电话给我父亲,或者他偷摸摸的回一个电话,或者从母亲口中得知些父亲的一些事情,那时候我的心态和情绪都跟电影里面的男孩一样,很惊慌,有些事情不想知道,但又想去确认,但是你问那时候的我有没有一些事情可做,也的确没有。

那个年纪的孩子,只希望看到父母幸福在一起,如果父母产生分裂,只会恐慌,并没有足够的情商去解决事情。

某一天,当去分析整个事情本质,父亲这样子,是否母亲也有一定问题,当学会探索分析这个事情逻辑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就已经长大了。

也没有所谓的惊慌了,甚至想过,如果双方都是这种状态,最好还是分离。

我父母是50年代的人了,他们这代人,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会忍着,即使偶尔分开住,也不会想到离婚,为了子女。

我开头说的,内心跳动是因为自己再一次感受那时候那种场景下自己的心理波动,而最后眼睛湿润是因为最后那一幕,现在回头看,感谢我的父母。

电影最后一幕,儿子提出拍照,全家福,明天女主人公就要离开。

我本人父母从20年前基本吵到今天,大事小事都可以吵一番,但从未谈及离婚,仅仅因为那个年代的人所有都是为了子女着想。

看这个电影前,我心理想法就是,其实经常吵架的父母对子女的伤害更大,子女看到父母在吵,他们也很崩溃,所以父母离婚,对大家都好。

看了这个电影后,我可能推翻之前的判断,父母离婚,也许对他们好,但对儿女确实不好。

这几十年,父母虽吵,但每年我们都经常回家吃饭,春节大家都聚在一起玩。

吵架虽然在,但父母确实没有离开过自己,并没有遇到过父亲牵着另一个女的在我面前出现,或者母亲牵着另一个男的出现,那种痛苦,那种伤害,我没有遇到过。

我们饭照吃,架照吵,很自私,但确实是我最感激父母的地方。

这个电影里面,从这个男孩的角度深入离婚的家庭,我感受到比我更痛苦的体验。

我也从中深深理解到,其实父母的离婚对子女真的会造成无法填补的伤害。

我还没做人父母,但第一次了解到,婚姻如果来到思考离婚的那一步,那就想多一点,站在孩子的角度,再深入地去思考,再决定。

 7 ) 山火之后

山火之后幸存的树叫做Standing Dead(仍然矗立的遗骸),就如同在影片中,家庭的山火之后,虽然每个人仍在继续前进,但是每个人都永远丢失了自己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14岁的少年,成长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是看到父亲因失业不得不远离?还是目睹母亲在此期间渐渐爱上别人? Wildlife从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发生在偏远小镇的家庭破裂。

影片从一个远景开始,群山下,一辆列车从小镇缓缓驶过。

这里是Montana州,一个视山火如猛兽的内陆地区。

少年的家境普通,父亲在外工作,母亲照顾家庭。

但很快,父亲因失业变得萎靡不振,母亲为了生计重返职场。

也许是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也许是不甘于平凡的岗位,父亲决定应召去山里救火。

在山里救火,自然是十分危险的工作,母亲强烈反对但无济于事。

父亲走后,少年敏感地觉察到母亲的变化,不再打理家庭,电话上常常有着陌生男人的声音。

很快,他见到了母亲的追求者,一位腿部残疾的成功人士。

34岁的母亲留恋这份温存,贪恋这份虚荣,迷恋这份激情,所以她准备离婚。

父亲的反应激烈,还差点做出了蠢事。

但是当他们冷静下来,发现破镜难圆。

最终,两人还是分开了。

这部戏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表达“观察”这个主题,包括这个少年也只是一个旁观者。

他没有抑郁,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表现出对父母的责备和失望,只是偶尔流露出对未来的不安。

在家庭巨变之际,他无能为力,只能做一个安静的,敏感的观众。

是他无情吗?

是他无能吗?

不见得。

他有这样的态度是因为他看到了母亲的挣扎,看到了父亲的幼稚,甚至在母亲的追求者上也看到了果敢。

他能试着体会每个人的难处,尽管这意味着事情的结局会是痛苦的。

他从家庭拥护者的角度疏离出去,像一个陌生人注视着家庭的瓦解。

他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父母更勇敢,因为他第一个摒弃情绪主动发问,我们到底怎么办?当然没有答案,少年时期本来就是在重新树立权威的过程,父母褪去了无所不能的光环,一下子变成了普通人,为各自的弱点和欲望庸庸碌碌。

他看到了父母的缺陷,接受了父母的缺陷,并且从他们身上学习着如何真实世界生存。

于是,他成长了。

饰演少年的Ed表演精彩。

他来自澳大利亚,出演过不少本土影片。

从片后见面会的表现看,他对影片有着深刻的理解,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当然,影片中的明珠必须是Carey Mulligan,她承担了本片大部分的情绪冲突,把一个对现实生活不满,经历着中年危机的女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可以柔顺,但是更多是顽强。

她在出现家庭危机时马上做出应对,重返职场;在发现自己丈夫没有担当时就想过好的生活,找更成功的男人。

她对于情人究竟是出于慕强的虚与委蛇,还是为了抓住青春尾巴的放纵,还是对于生活不满的反击,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她的自私,她的疯癫和她的挣扎都传神地表达出来。

最后表白我的男神Jake,一个可以演疯子演变态演懦弱文艺青年的真正的演员。

他在本片演技一如既往的稳定,演了一个普通人。

是的,只是一个普通人。

他很帅,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当他的眼睛通过镜头看着你的时候,你看不到他以往演的任何一个角色,只是一个流露着淡淡疲惫的中年男人。

这样的功力叫我怎能不崇拜他!

本片是演而优则导的Paul Dano的处女作,除了影片中有些片段太过刻意的表现呼应而牺牲了连贯性之外,完成度非常高。

尤其喜欢最后一幕,仍然是列车缓缓驶过小镇,一切似乎没有变化。

但是这次是母亲从远方回来,他们短暂地相聚,平静地对话。

这一家人在记录美好的摄影棚前,露出欲言又止的微笑。

 8 ) 狂野生活的重启:生而为人还是生而为他人?

少年问:“你打算离开多久?

”“我脑子里有一种嗡嗡声,我必须做点什么。

”父亲不愿正面回答。

生活的无序与脱轨往往看似突如其来,实际早有预兆。

一旦自我蒙蔽的假象被外力一夕摧毁,隐藏的裂痕便争相袒露无疑。

《狂野生活》所揭露的是生活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南辕北辙,是生而为人还是生而为他人的两难抉择。

父亲需要的是权威感,所以他选择扑灭山火(成为一名英雄);母亲需要的是亲密感,所以她选择教人游泳(成为一名老师);少年需要的是安全感,所以他选择在照相馆帮工(成为一名见证者)。

而在这个家庭中,唯独缺少信任感。

母亲在父亲离去的那一天躺在床上,对自己说:明天会有事情发生,一切都会改变的。

她唯有选择相信自己,或者放任自流,相信命运的安排。

喜欢影片从始至终昏黄的色调,带着对旧日时光的留恋,却是与母亲决心与过去告别相反的氛围。

导演的视角从容不迫,对话往往是试探性的,点到即止又不失悠长的余味,默契都在无言之中。

虽说是拍狂野生活,但影片多为静止镜头,很少有快速的运动与剪辑。

即便是少年亲历家庭的破碎,目睹母亲的偷情,运镜都保持着镇定沉郁的节奏。

少年的内心并非不起波澜,但深处却是笃定的。

往往越靠近生活的真相,越能够平和地接纳一切,即便承受剧烈的阵痛,也好过在自欺中日渐消沉。

整部影片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出现在父亲归来之前,少年在站台等车,公交车从前景驶入挡住少年,稍停半晌,车发动开走,少年消失于画面之中;镜头缓缓摇向右方,远处的少年正向着与公交车相反的方向奔跑,身影愈来愈小。

当所有人都以为他选择了生活的A面,却不想他已已义无反顾地奔向B面。

于是,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做出了选择。

父亲选择暂别家人去森林救火;母亲选择离开家人独自居住;少年选择理解一切接纳一切。

重要的不是究竟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而是“选择”这个动作本身。

一旦迈出这一步,生活便拥有了重启的意义。

影片的结尾实在太妙了。

人生得以重启的一家人重聚在一起,拍摄一张合照。

合照究竟面向过去,还是未来?

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给出答案。

 9 ) 平淡中贴近生活

《狂野生活》真的是最近如此高頻輸入電影裡,最最貼近我生活的了。

整體看起來的感覺很像《海邊的曼切斯特》就是一種一直揮之不去的生活裡的沮喪感,不過一部是一家人的無力一部是獨自一人的孤單。

其實看到中途的時候還在想為什麼叫狂野生活呢,明明就是一個普通家庭的破碎叫平凡生活就好。

但到後半部分站在兒子的立場上一切卻又顯得合情合理。

其實不單單只是工作與錢的問題,性格的不合適,男方的逃避,女方的追求以及時間久了感情的變質像極了在愛情裡掙扎卻得不到救贖的我們。

大概是太貼近我現在沒工作沒感情沒支撐的生活了,簡直無比心酸。

 10 ) 《狂野生活》:无言的破碎

“一,二,三”当乔倒数完摁下快门后,照片却并没有定格,坐在镜头前的一家三口看起来就像是所有的家庭一样普通,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镜头面前的是一个面无表情却眼中含泪的父亲,一个努力让自己嘴角上扬的孩子和一个试图让自己微笑却突然变得悲伤起来的母亲。

《狂野生活》这部电影,就在这么一个无言的局面中完结。

“婚姻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这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但在现实生活中,“进城”容易,“出城”却难,因为婚姻的围城里还能诞生一个产物,那就是孩子。

《狂野生活》这部电影就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展现一个围城在无声中崩塌的故事。

电影的开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父亲工作积极努力,儿子学习认真,母亲全职在家相夫教子,非常的幸福美满。

然后,父亲就失业了,但即便如此,母亲没有丝毫的恼怒,而是鼓励父亲去找工作。

然而,幸福的画面仅止步于此,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家庭如何在平静之中一步一步走向破裂,最终在无言之中分崩离析。

《狂野生活》这部电影,一点儿也不“狂野”,整部电影在蒙大拿州的美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平静,但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隐喻了片中的这个家庭,看似平静美好,却有一场疯狂的大火正在燃烧。

小学时候我就会唱任贤齐的《心太软》,但当时也只是因为旋律简单,对歌词却不甚了解。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首歌里的歌词的认识也有所提高。

“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这句话简直就是宇宙真理,一男一女两个人坠入爱河非常简单,只要有共同语言,加上合适的契机,生物的本能就会让两个人在一起,但当激情过后,特别是两个人组成家庭之后,开始每天都面对对方的时候,却会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虽然这些问题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每次出现却都像从围城下抽走一块砖,等到日积月累城墙下的砖被抽的干干净净时,围墙便会瞬间垮塌。

这部电影中的家庭就是这样,作为丈夫的杰瑞和作为母亲的珍妮特两个人看起来恩恩爱爱,但其实从珍妮特跟学校老师的对话中,我们就能隐约听出这个家庭潜在的矛盾。

丈夫为了自己过得舒心不断的搬家,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而做妻子的只能选择服从,跟着丈夫一次次的辗转。

我们都知道,经营一个家庭其实也跟做生意一样,需要两个人之间不断的互相包容和妥协,但当这种局面变成家庭中的一个人一味的向另一个人妥协之时,那么支撑这个家庭的地基便会动摇,多数情况下,这种家庭最终都会走向破裂。

这部电影在表现杰瑞一家的破裂时,并不是通过杰瑞和珍妮特两个人之间水火相争的角度去展示,而是通过这个家庭中的第三者,孩子乔的角度展示。

在一般的电影中,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般都会要么歇斯底里,要么抑郁难过,但乔却是一个很正常的孩子,作为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从他的角度去看父母之间的事,始终是一种迷茫的态度,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执意要去当消防员,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跟那个老头走得那么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不明白母亲为什么独自哭泣,他只会一遍又一遍的问:“你还爱爸爸吗?

”其实,孩子眼中的这种迷茫,折射出的正是父母心中的迷茫。

杰瑞真的是想去当消防员,想去扑灭可怕的山火吗?

不,根本不是,他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这个家庭,这个因为自己的任性而变得日渐拮据的家庭,于是他选择了逃避,似乎是逃离一段时间再回来,这个家庭就会恢复原来的样子。

但当他回家后,发现一切只是变得更糟糕。

珍妮特真的是想出轨,想嫁给有钱人吗?

不,根本不是,她只是厌倦了自己总是一味讨好丈夫的好妻子的面具,这个她一直在付出,一直在妥协,却丝毫得不到回应的家庭。

似乎出轨能让自己找到自己年轻、有魅力、做一个自由女性的感觉。

但当她真的出轨之后,她却发现这种刺激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个人可以拮据度日 但两个人就会心生怨恨。

”这句话用在这部电影中可以说是十分贴切了。

如果杰瑞没有失业,这个家庭可能还会照着样板一样的路线走下去。

但经济来源一失去,便让那些平日里被大家小心翼翼藏起来的矛盾都凸显了出来。

这就像是片中蒙大拿州的山火一样,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会去主动触探它,等到它烧到你身边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那爆裂的燃烧有多可怕。

而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广播中和电视里经常飘来的总统的演讲,那个遥远的声音一直在重复着“这是一个危险困难又严峻的时刻,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再次强大”。

其实这些话也跟蒙大拿州的山火一样,听起来遥不可及,但当杰瑞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其实已经身处这个困难的时代之中。

其实,片中的失业、山火和大环境的衰退都是差不多一回事,反复而不强烈的炙烤着这个脆弱的家庭,最终在平静之中烧出一道道裂痕。

我们跟乔一起,见证了一个家庭的破裂,到最后,虽然明知一切已经不可挽回,但乔仍然将父母拉到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

从最后全家福中三个人的表情中,我们就能看到,父母在心里其实早就放弃了这个家庭,只有孩子还在试图用一种假象去护住这个“家”,不禁让人眼眶湿润。

这一两年来,大环境明显不好,现实中的情况其实跟影片中1960年的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对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世道艰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守住家庭这个最后的防线,既然走到了一起就要相互包容和理解,共同去抵御外面的“山火”,而不是在“山火”的炙烤下,自己先在墙上凿出一条缝。

《狂野生活》短评

基础得甚至几乎不可能招人讨厌。头一场戏引入Tension之快让人措手不及,然而其后就再无类似精彩的对白。作为父母的肖像和孩子的成长故事都有点单薄。

6分钟前
  • OreoEmpanada
  • 还行

感谢残酷生活所赐予的沧桑与疲倦,沮丧与狰狞,其实谁的生活不是这般表面风平浪静,内里狂热凶猛,在一次又一次的创伤过后重拾希望,在一次又一次的破碎以后做出妥协,自己引的火也要自己浇灭。终究得不到确定的答案,在无解的生活面前只能接受顺其自然。至少,那间屋子是暖色调的,它能成为庇护,离散的人记得归来。最后一幕揪心又感动。

7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推荐

保罗·达诺的处女作,希望还原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社会快速进程所带来的生活动荡,但似乎却完全选错了叙事视点。对于展现一个中产以下家庭的生活状态,以处于青春期的儿子,作为观看视点当然是十分新鲜。但当父亲一意孤行离开家庭外出工作,儿子亲眼目睹母亲如何对于情感和欲望越发的外放的时候,作品已做出了理解态度的倾斜方向。于是影片所讨论的生活压力带来的精神困境,事实上便建立在了通常意义的非道德非正义角度。同时,儿子作为全片的第一视角,却是所有角色中最薄弱的形象。它缺少鲜明的个人形象性格,即便是青春期少年的模式特点,都是少的可怜。全片完全变成凯瑞·穆里根的独角戏,主视点完全成了叙事废线,变成一部演员炫技式的作品。

11分钟前
  • 土嗨八贤王
  • 较差

not wild but real

12分钟前
  • Y
  • 很差

Mulligan演什么角色都无法让人生气耶

16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两个大人莫名其妙一通乱来倒让14岁的娃收拾残局。全程都想替Joe问一句:为什么我要承受这一切… anyway 剧本蛮奇怪的

21分钟前
  • 灰原不哀
  • 较差

基于出色的表演经验和完备的制片体系,保罗达诺的处女作在各方面都做到了极度的成熟,剧本也完全是这小两口的风格,有几处转场很见功底,人物方面则是很好的保持在了一个即将崩溃和转变的临界点上,这点很难,达诺完成的很好,假有时日他一定会成为美国独立电影界的一个重要导演。

25分钟前
  • 郭连凯
  • 推荐

可怜的孩子,可怜的家庭

26分钟前
  • 通叔
  • 还行

《不良少女莫妮卡》的美国中西部变奏:如果莫妮卡当时留了下来......(孩子的视角真棒!)

29分钟前
  • clover
  • 推荐

没抓到点

32分钟前
  • ZYF
  • 较差

达诺在处女作中表现出的导演控制力令人惊叹,剪辑的精准、表演的节奏都相当成熟,表达能力与视听语法堪称老练,亦可以呈现一些极具灵性的转场。文本本身亦有亮点,火焰的象征意味贯穿始终。穆里根颁奖季应该有提名吧

37分钟前
  • tankry
  • 还行

片后screen talk我最后一个提问,我就是想和Carey说话,想看她对我笑 ;) 我问你觉得女人公最在意什么?她说她在之前从来没为自己活过,所以她必须变得自私才能脱离出来。也许在她心底她还是个好母亲,但她后来唯一的所谓目标是试图从什么当中觉醒过来,在她所剩的生命溜走之前抓住一些什么东西,这其实迷惑了她,也是我认为致使她做了很多不恰当的事、变得盲目并误入歧途的原因。从整个电影来看她最在意的是弄清楚自己是谁,摆脱掉一切不论什么。但整个人生来看最重要的还是她的儿子 (大概是这样回答,非常认真)也许我现在已经不太记得这个电影了,但我会一直惦记Carey Mulligan,惦记人生里这些美妙的不期而遇

38分钟前
  • 在少女们身旁
  • 推荐

看不下去

42分钟前
  • 生菜粥
  • 较差

以少年的眼光看父母之间逐渐远离,家庭开始瓦解的过程。生活琐碎,少年的生活还是得继续。走过那段破碎,新秩序建立,又是一个新开始。

45分钟前
  • IRA
  • 还行

还挺好的 也就也还挺圣丹斯 稳是稳的

48分钟前
  • feifeiRun
  • 还行

电影的形式有革命之路以及李安的冰风暴的影子,我喜欢的是电影的“慢”,在探索人心变化的过程中,一件件小事的细节都能看出困兽犹斗的绝望。电影中家庭的分裂与背叛,就是传统美国梦的破裂。

52分钟前
  • [Deleted]
  • 还行

电影语言美如诗。在林肯中心听保罗达诺提到小说对其的影响,还复述了书本的第一段,觉得小说中字里行间里的简练与忧愁都被导演还原了。凯瑞穆里根在此片的表演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懈可击,属于冲奥十分有重量的作品了。杰克吉伦哈尔倒也尚可,但是儿子小演员的表演才是影帝级的,有与其年纪相符的蠢蠢欲动的克制。尽管之于当下这或许是一部留有传统的故事,但是我个人真的很喜欢了!

55分钟前
  • 竹和
  • 力荐

+半星 Time heals

57分钟前
  • 木叶
  • 还行

2.5 期望過高, 但平庸匠氣的處女作, 角色給演員有很多空間發揮, 但兩夫妻過於任性的人設實在很難讓觀眾產生共鳴, 不過Carey在夫妻攤牌那段的演技真的完虐浮誇的Jake...部分分鏡明顯能看出有花心思, 但整體而言鏡頭語言還是流於講好故事的電視水平, 感覺有點像Lean on Pete, 靠譜的演員, 扎實的劇本, 但非常缺乏靈氣...論怎樣拍好成長故事, 請去看看Girl ps.如果用菲林拍攝, 質感會更切合背景的時代感, 另外Hollywood演員轉型導演的結果大多過譽, 最佳例子就是LB, 導演某程度上是老天爺賞飯的職位, 拜託大家別浪費資源專心演戲吧!

1小时前
  • Nana
  • 较差

生活崩溃 大吵一架 各自安好“What are we going to do?”

1小时前
  • 光咻咻xiu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