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的贫富差距导致了贫困群体的暴动和阶级的颠覆。
曾经贪婪无情的资本家在广大劳动人民的愤怒下唯唯诺诺,抱头鼠窜。
这是“新秩序”的第一层含义。
但当喧嚣散去,尘埃落定,在军队绝对的专制和暴力的裹挟下,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迎来了所谓的第二个“新秩序”。
混乱之后的余震,是有着绝对权力的军方成为了新的特权阶级,他们巧取豪夺,肆意杀戮,监禁勒索,强jian淫逸,释放兽欲,灭绝人性,最后赚到盆满钵满时再用淋漓的鲜血掩盖惨绝人寰的事实真相。
当男主问病床上的老父亲,是否要将女儿被士兵绑架的消息告诉政界的朋友时,得到的答案是一段长久的沉默和一个简短的“不”字。
老人家心中雪亮,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背地里唯利是图,沆瀣一气。
可那些善良的人儿却不知道,他们被诚挚的天真蒙蔽了双眼。
本片讽刺的地方是,片中出现的所有好人最后都遇难夭逝,不得善终,而人面兽心的幕后黑手却名利双收。
仗义相助的女主被先jian后sha,帮助女主躲藏的老员工死在了冷血士兵的枪口下,一心想救女主的年轻员工和女佣先被男主怀疑后又被军方当做随意刀剐的替罪羊…… 外来人拥别墅豪车,原住民成男仆女佣;白人稳坐高堂椅,印第安人惨上绞刑台。
所谓新秩序,强权统治变本加厉,社会矛盾为态如故。
1. 将军和将军背后的势力煽动穷人暴动。
2. 婚礼上提前坐车离开的几位显贵都是将军派系,他们知道暴民马上要冲进婚礼现场大屠杀,坐车提前离开。
3. 女主开车去老头家送钱,半路遇到军队封路,说那边不能去让她返回。
军队封锁不让女主去的区域是安全区,没有暴民打砸抢。
4. 将军以维持秩序为借口实行宵禁夺取政权5. 将军派系绑票权贵阶级家人勒索权贵阶级钱财6. 女主家的佣人拿到工作证去安全区拿赎金,被抓7. 将军怕绑票勒索富人的事败露,下令杀掉看押肉票的所有军人并焚尸灭迹,8. 带女主去佣人家,杀掉女主,嫁祸给穷人,说是穷人绑架女主勒索富人9. 找了几个替罪羊吊死给女主夫家泄愤。
女主丈夫和女主的公公,感激将军给女主报仇,并感激将军在这次暴动中对他们的保护和搭救之恩。
10. 将军和将军背后的派系通过这次暴动成功掌握政权。
我个人觉得,同样是杀富人的电影,此片甩《寄生虫》十条街都不止。
《寄生虫》单纯的只是满足了一小部分人劫杀富人的爽片,毫无深意。
而《新秩序》里,穷人暴乱杀富人都是上层阶级安排好的,穷人只是上层政治斗争的棋子。
电影里穷人只有在将军的允许下才能进行暴乱,将军说停,马上就得停,不听指挥的都会被杀掉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今天聊聊电影《新秩序》。
片名Nuevo orden / Lo que algunos soñaron / The Dreams of a Few / New Order (2020),别名少数人的梦想。
这部《新秩序》获得2020年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以及获得评委会大奖。
影片描绘了一个反乌托邦式的墨西哥,在这个亦真亦假的电影世界中,强权踏碎了一切阶级鸿沟,噩梦无差别地降临到每个人头上。
影片从一场上流社会的奢华婚礼开始。
婚宴上主宾互动,歌舞升平,一切都显得十分和谐。
而就在婚礼之外,几个街区之隔正在爆发一场暴动。
一位老人来到婚礼寻求帮助,他曾是这户人家的佣人,现在他的妻子身患重病亟需救治,于是找到前雇主借点救命钱。
主家凑了一些零用钱想把老人打发走,可零钱远远不够救治费用。
新娘子玛丽安(Marianne)主动伸出援手,要帮忙找钱并前往老人家里看望病人。
暴徒们打砸抢烧,破坏一切可见的事物。
婚宴上的上流人士觉得自己带着保镖,应该平安无事。
但很快暴徒就冲击婚礼现场,原本负责安保的人也立即倒戈,婚礼现场瞬间变成打砸抢的灾难地。
来到老人家里的玛丽安躲过了暴徒袭击,却陷入另一种困境。
暴动发生后许久,军队才姗姗来迟控制场面。
在重武器加持下,暴徒们很快消失,军人们开始控制局面。
但这只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
军人们趁乱对平民实施抢劫、强奸、杀人等各种恶行,并且没有第三方目击者。
当事人和目击者全部被杀,留下的只有凶手。
《新秩序》从婚礼开始后,剧情和情绪就一直在向下行。
主人公在一片黑暗中一步接一步走向更深的深渊,每每以为会发生一点转机时,其实只是开启了斜度更大的下坡路。
富家子弟遇到军人,以为获救了,其实是被绑架了。
犯人们被叫出牢房,以为要释放了,其实是被强奸了。
人质家属缴纳赎金了,人质以为获救了,其实是被撕票了。
家属找到军队高层寻求帮助,以为朝中有人好办事,其实是被人卖了还帮数钱……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给人一点希望又狠狠地踩灭,原本以为可能是剧情反转,实则是更黑暗的悲剧。
导演似乎深谙此道,全片用一个悲剧接一个悲剧,让人丝毫看不到希望。
影片名叫《新秩序》,而实际表现却是,既打破不了旧秩序,又没能建立新秩序,一切都在无序中混战,唯有暴力才是解决办法。
影片开场暴徒们大肆打砸抢烧,大有打破一个旧世界的趋势。
但是啪的一下很快啊,暴徒们的行动回归他们的认知水平,完全变成打家劫舍行为,他们要在最短时间里抢到最多的钱财,仅此而已。
富人们在此次暴动中损失惨重,但事态稍稍平息后,他们并没有改良社会的念头,他们想的只是弥补损失,恢复以往的秩序。
最后亮相的军队才是建立秩序的一方,他们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行动纲领,完全依靠手里的枪炮让人听命,不听话的当场就打死了。
如果军队想着建立一个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秩序,那么这支军队绝对是全村的希望。
但这支军队只想着趁火打劫,吃完富人吃穷人,和突然拿到冲锋枪的猩猩没啥区别。
《新秩序》让人看到的是满屏绝望。
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看不到任何希望,有军队的是巨贪,有步枪的是小贪,贪污的能力完全取决于手里的军事力量。
暴力决定了社会地位,这种社会、这种国家和原始社会并没有什么区别,你感受不到任何文明的气息。
富人穷人在暴力面前都是待宰的羔羊,只有暴力才是维系这里秩序的唯一要义。
好人不长命,王八活千年。
《新秩序》的世界不是为好人准备的,而是为暴力犯准备的。
《寄生虫》中深刻指出,好人并不是因为善良而有钱,而是因为有钱才善良。
放到《新秩序》里同样适用,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玛丽安诚心诚意地帮助别人,是因为她没有见识过真实的世界。
当她看清楚这个世界时,已经晚了。
暴力可以解决一切,暴力就是根本秩序。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全片令人瞠目结舌,震惊三观,久久无法平静,太残暴了,反转一层接一层令人目不暇接。
比《寄生虫》还压抑,比《上帝之城》还绝望,比《人类清除计划》还血腥,比《天注定》还讽刺,一部短小精悍的反人类反社会反国家的三反反乌托邦片。
影片中仅剩的三个善良的人也最终在残酷的现实下实现了超级大反转,母亲被吊死在万众瞩目下成了渺小的替罪羊之一,儿子在无法置信的疑惑中杀死了懵懂无知的女主。
一个家族的消亡成就了另一个超级财阀的崛起,在残酷冷漠的枪杀下是极权的无情表现,真相掩盖在混乱之中,政变一切在电光火石中完成,新秩序悄无声息的建立在血流成河的尸体之上。
仇富、武装暴动、军队政变、血染城市,最终在新秩序下只是换了一批新的领导人,穷人依旧穷,富人依旧富,一黑到底的反乌托邦世界令人细思极恐。
“每一个剧情的拐点,都毫不犹豫地指向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并将之放到最大。
”“当一个政权被赋予权力去平息暴行的时候,往往也是另一场灾难的开始,比权力的失衡更可怕的是权力的滥用。
”
太震撼了!!!
暴乱的幕后黑手是将军,他通过抓人质向有钱勒索收敛钱财。
最后为了防止事情败露,把所有人质与参与的军人全杀了。
人质被抓进来的那一刻其实命运已经注定:家里没钱的当场就枪毙了;家里有钱的虽然可以付赎金,但不会放你回去的,收到赎金后照样得死。
最倒霉的是那个女仆一家,费尽心思想把女主赎出来,最后不但被灭口,还背上“绑票勒索”的黑锅。。。。。。
看完本片对剧中各人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
但是,乱世人生如草芥,历史上这种情况太多了。
有个影评说的好: 本片中的乱像,在中国近代史上太常见了,以天津为例…………这些只是大的兵灾,水灾、旱灾,不提小规模的动乱闹饷,与租界殖民地的冲突。
这些兵灾过后,所谓的“军爷”大部分没啥追责措施,都是匪兵,都有枪,抢了就抢了,杀了就杀了—— 最后一句尤其深刻:抢了就抢了,杀了就杀了!
乱世之中,死一个人和死一只狗没什么区别。
几个写的很好的影评:剧情详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289005/《新秩序》炸响威尼斯: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61180/中国近代史很常见的一幕: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648847/
1《新秩序》以直白的方式揭示了贫富差距的现实图景,但这仅是它的起点。
在表层的阶级矛盾背后,它进一步揭示了权力的运作模式。
谁在煽动矛盾,并从中获利?
电影里的军方实则指向手握权力的政要。
权力的运作模式是:先制造(并放大)阶级矛盾,使社会走向失序;进而以维稳为借口动用武力,消灭异己分子,从中获取最大利益。
看来,现实世界的图景不只限于和谐的官商勾结,两者一同剥削平民;还有另一层现实,即资本家也是被剥削的对象。
在阶级金字塔的上端,原来还有高人,那些不可见的掌控权力之人。
这难道不正是集权政体或独裁政体的运作方式?
权力不受制约。
大多数时候,权力和资本相安无事,狼狈为奸组成利益共同体。
只有资本依附于权力的时候,没有权力依附于资本的时候。
只要没利可图,或资本反制,权力就可以干掉资本,而资本只能乖乖受死。
2《新秩序》呈现了两组交错相对的人物,这两类人物的形象与阶级无关,而与人的本性有关。
老仆人菲利普因为妻子要动心脏瓣膜手术,无奈只能跑到老东家家里求帮助。
母亲拿给菲利普的钱是从别人那“搜刮”来的,而她的保险箱里放着巨额的礼金。
女儿玛丽安娜选择离开自己的婚礼现场,跑去救助菲利普的妻子,起因于她的善心和感念旧情。
玛丽安娜与她父母代表的吝啬资本家形成了对比。
同为帮佣,老人的侄子和妹妹为了救出绑架的玛丽安娜,跑到富人家要赎金,他们与同为家仆的暴乱分子形成了对比。
如果说玛丽安娜主动将自己的身影从上的基层往下的阶层移动;那么老人的侄子和妹妹则代表着相反的运动。
前者是富人为帮助穷人进入穷人区,后者则是穷人为帮助富人来到富人区。
移动的动力来自于一种人本性上的善良:“怎能在别人的苦难面前转过脸去”。
电影里的封锁并非只是物理意义上的,更是文化层面,两个阶层的人因为封锁区隔了开来。
3我们思考穷人的暴动是否也是军方密谋所为?
这当然是很可能的。
通过秘密关押落难的富人,伪造绑架案件来骗取富人的赎金,以此牟利。
只是如意算盘抵不过人性的自私,竟然有军人暗中不按规矩办事,私要保费。
长官知道后自然是不能忍的,他亲自出面下手灭口,以防止绑架阴谋泄露,并且嫁祸给穷人。
从而将社会的矛盾重新归置到阶级上,防止破坏权力与资本的利益共同体。
嫁祸给穷人实在是牛逼又深刻的一笔,将社会的“腐败”法则揭示得淋漓尽致。
后劲很大。
是威哥在一次(谐星)聊天会上推荐的,记下来今天终于看了。
先抛开影片中暗示的,维克多在背后指挥一切。
也抛开说富人们现实中不会愚蠢到有暴动了还在一个这么容易闯进去的地方,毫无还手之力的聚集。
再抛开富人们不会这么愚蠢和毫无反抗的能力。
影片里展示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所谓的物质财富、社会地位、优秀的能力是如此的脆弱。
而这种冲突,在1942里也有很深刻的描写,也包括张艺谋的诸多经典电影中的刻画。
我们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追求深刻的思想,而这些在人性那种突然爆发、不受控的野性面前是如此的脆弱。
“无常”是我们文化里最深刻的价值观之一,在现实的动荡面前,哪有什么“常理”。
生在和平年代,可以让我们想一想“常理”已经是很大的奢侈。
“常理”如天上的星,虽说现实我们在泥沼里挣扎,但天上的星在大尺度上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让我们珍惜这和平年代!
一部绝对的压抑,去人物化的惊悚政治寓言。
看到一半时,一度有些看不下去,分成了几次才完整看完。
利用每个阶层的几位典型人物,直接为我们撕扯开了在所谓新秩序下代表着不同权利阶层的现状。
故事的真实性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那样的现状都过于遥远,但如同《1984》,人类需要警示,强权所带来的灾难依旧可能发生。
一个小时二十六分钟的片场,大段大段毫无情节感的写实戏码,要的就是通过直观感受来理解“混乱”和“秩序”,一种极尽可能的沉浸感。
影片前三分之一几乎都是婚礼的场景,所有关于暴乱或是家庭背景的暗示都是不经意从言语或者是广播获得的,罗兰多的出现把整个富人阶级和底层阶级分开了。
整个富人阶级抱团,时不时无所谓似的调侃一下城区外的暴乱,而底层阶级通过暴动,打砸抢夺的狂欢来获得从未有过的权利和资源。
正好的是,女主玛丽安富有同情心的想要关注穷人罗兰多。
导致了最后被关进了政府谋求私立所用的“集中营”,所以,个体似乎根本无法脱离保障自身权利的阶层而活动,扒去一个富人的衣服极其容易,只要ta暴乱的时候身在平民窟。
毕竟新秩序的诞生背后真正意味着的是政府所代表的强权的诞生。
即使是上层阶层也只是成为了政府的拉拢对象。
因此女主最终只是变成了阶层对立下政府军掌权过程中的牺牲品。
当政府军能够杀死富人并成功嫁祸到底层人身上时,从新定义的新秩序就已经出现了。
无伦是中半段底层暴徒所带来的混乱感,还是老头买药时被枪杀,一家两口都变成了替罪羊。
都诠释了无政府和政府强权所带来的两个极端,对每一个阶层的任何人带来的无可磨灭的惨状和现实。
政治暴力,法西斯主义,新阶级主义似乎总会在阴影里,随时准备伺机而起,造成一起起悲剧。
看到最后处刑时的小号声真的意味着需要警钟长鸣啊!
一、隔壁街区暴乱都控制不住了,他们还欢天喜地的开party?
“敏感、谨慎”不应该是食物链上层动物的天性么?
即使个体疏忽,但它们可是一个信息互通的集群啊。
对比咱这小区,刚开始闹流感,有条件的家庭就把子女送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小区了——不应该是这种操作么?
二、这女主的行为处事如此不识大体,完全不是一个富家子女应该有的样子。
他们会肆意妄为、会闯祸……但是,在“向下兼容”这个原则问题上,想法应该和家庭、朋友是一致的。
三、再退一步讲,有信用卡、能手机转账、有司机……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去救助。
稍微动动脑子,就可以用最省事的步骤达到同样的结果,亲力亲为绝不是有钱人的处事方法。
这是我看电影开头时,感觉迷惑的地方。
即使后面的情节再怎么写实、反转、震撼,初始条件不成立,那它也是个虚构的——这是编故事的常用手法,就好比“霸道总裁死活就爱一低保户”的开篇,后面再怎么情路坎坷、荡气回肠,那也是脱离现实的闹剧。
当然,不排除个例,但既然是个例,那影片就不应该冠名为“新秩序”,顶多算一个“新手段”。
6分,关注很久一直没有来得及看,一直以来对这种类似题材很感兴趣,有拔高的说法这是小丑的续集,看完后还是比较失望的,一切都在预期内,对于权利和上层阶级的刻画还是特别刻板,可以说是以视觉奇观为主作者表达为辅的电影,还是以权贵白人阶级切入,重事件轻人物,没有一个人物是立得住的非常单薄。
要是说优点,还是对于看了很多歌颂运动甚至暴动的电影尤其是韩国的主旋律电影,它很好的表现了真正的暴动的过程,至少把家丁伙同暴徒打地主抄家这个动作拍出来了,可惜暴动结束后来反映人性部分的段落就显得冗长和无聊,前后两个部分的割裂感非常严重,也没有把导演想表达的说清楚。
作为一个反映暴动的电影,震撼和冲击没有看《杀戮演绎》强烈,如果对墨西哥种族隔离不了解的观众很容易带入我们历史上也发生过得事件,在我看来不交代暴动的成因是不满足的,或许是原住民对旧日侵略者的反击吧。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0421北影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BJIFF 240425 党史馆
3.5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BJIFF14 英嘉(🐳💗)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