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部开始认识并喜欢了应采儿感觉香港电影都是这类偏喜剧性的没有什么太大的道理,就是普通人的爱情故事内容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只是很喜欢这个大大咧咧的女生古天乐也从以前的古惑仔系列现在拍了很多文艺片如《一个好爸爸》/《保持通话》。
越来越有水准了。。。
外国的很多大片我倒不一定看的进去就港剧很轻松,感觉很好看电影不就享受其中的过程吗,可以放松下看看别人发生了什么。。。
每看一部电影的过程当中,心里都有一杆秤。
比如这部《我的失忆男友》,我的评价一直在两颗星和三颗星之间摇摆不定。
前半部分的搞笑十分平庸,完全是在胡闹,两颗星。
接着,古天乐的选择性失忆症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我在想,患上这种病症就永远不用担心日后的爱情生活会乏味单调毫无新鲜感,因为你每天都会发现恋人像刚烤出来的面包一样是全新的,三星。
然后分分合合。
最后,古天乐睡着了,导演居然拿出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应采儿自言自语,大煽其情。
尤其是应采儿在台上演戏穿帮、深情倾诉的时候,我听得浑身肉麻,冷汗直冒,翻身坐起。
然后,台下如主旋律一般掌声雷动,我终于被彻底麻翻,倒在枕头上。
很久没看过这么肉麻的电影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麻,两颗星。
电影里唯一有趣的是刘以达。
在周星驰渐渐歇菜的后搞笑时代,当年追随周星驰的一帮小混混们,现在随便拽出一个都已经能独当一面,自成风格。
邵氏时代的武侠编剧不太需要学医,因为江湖上的事,传奇多,科学少,姜大卫一刀砍掉手臂,抓拔草按住了伤口就完事儿。
所以独臂的使刀,盲眼的使暗器,瘸腿的就使怪里怪气的拐剑,大家没什么不方便。
张彻和倪匡晚年有精进,无非也就是使劲搞残,像《残缺》那样儿的,不再满足一两个残疾侠客,直接来一批。
但这只是程度上的增长,量变没有引发质变。
什么是质:让我弥补你残缺。
搞残到底还是搞基的需要,张彻搞了一辈子基,早不停留在光膀子肉体上磨蹭,人家是精神层面的“合体才完整”。
后来大片场死掉,市场繁荣百花齐放,然后是类型片的兴起。
其中时装爱情片这一枝需要大批量的医病患者来做主角,香港编剧才普遍注意起学医来。
但是80年代的香港爱情片普遍比较积极乐观,也符合经济起飞的大时代背景,爱情片不太搞绝症苦恋那一套,多是阳光明朗。
无论是新艺城那一批(徐克、杜琪峰都是此中高手),或者张同祖、王晶什么的,都是嘻嘻哈哈多,凄凄惨惨少。
王胖子甚至创风气先,整出个“沟女片”的亚类型片种。
即便是愤世嫉俗像麦当雄,一碰爱情喜剧也是《公子多情》那样的大陆小子励志记。
总得来说,香港人吃阶级制造冲突那一套,什么穷小子励志记、灰姑娘变公主才是主料,病患都是增添趣味的小佐料,平胸长短脚,或者失个忆什么的无伤大雅。
就算是打绝症牌,服务中产的UFO弄起《抢钱夫妻》也是温情脉脉,袁咏仪在《新不了情》里死得赚尽眼泪,完事儿还是要去王晶的片里被笑飞机场。
港人真是乐天派,做人呐,开心最紧要。
失忆仔古天乐在《失忆界女王》里大喊,我们终于有个大团圆的结局啦。
自嘲归自嘲,娱乐精神最紧要。
所以韩国人学港片,除了警匪黑帮,最像样的就是没皮没脸、没心没肺的爱情喜剧,前半部欢喜冤家让港粉亲切到内牛满面,然而一到后半部,绝症五花十八样,才让人意识到,要论“死了都要爱”,港人就弱爆了。
嗯,没提到本片。
好吧,我只有一句话。
蛋炒饭导演马楚成但凡能花点心思,出来的戏还是份量实惠的,尤其是擅长的爱情喜剧,开篇儿的rap示爱,表白又搞古搞怪,都是小情侣看到腻,单身仔看到哭,叔伯大妈看到吐的基本水准。
那几年古天乐没往脸上注射太多奇怪东西,所以看到他能轻松地做出笑的表情,很惊奇。
至于应采儿,只怪我看太多次柔道龙虎榜了,原来她从来都不是我想象那个样子。
最近又迷恋上古仔的电影,于是翻回去重温先前的经典。
这部电影看下来,对比2009年的几部叫座影片,真的感觉古的成长,今非昔比啊。
这时候的古,仍然是类似于花瓶的状态,因为帅所以帅。
也许导演想表现一种青春和激情把,整个故事弄得乱七八糟,除了古和采儿还差强人意,其他人很明显感到“演”的痕迹。
故事也有些离谱,古初次遇见叮时候怎么能知道她喜欢茉莉花啊?
最后终于清醒过来的古在爱玲的碑前恍然大悟的时候,我差点崩溃……太雷了吧?
爱玲死于北京吗?
听起来应该是香港,那牙医从哪里召集了各路英雄重演当日情景呢?
阿当野孩子吗?
差点挂掉居然也只有个牙医在身边?
还真是命大呢。
在医院昏迷了将近一个月,怎么不早作手术?
这手术效果还真是立竿见影,立即好人一个。
可能是我老了,呵呵,真的觉得很白痴啊,这个电影。
国语的古的配音很怪异……很别扭!
我想我需要写点儿什么,纪念一下这个电影儿。
喜欢了很长时间了,甚至在大学时候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讲一堂课,我以爱情片的名义特意拿出这个来提了一下。
很骄傲。
最早的印象大概和《天使之城》在一起,当时非常喜欢的两部电影,在对电影这个词还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概念的时候。
最初的电视,后来租了碟片复习,再后来买到了,再后来上网偶尔拿来看一看。
片子很一般,甚至中间应采儿和古天乐都有憋不住的笑场。
只是那些欢乐的不靠谱的场景大概满足了作为一个中学生对爱情应有的憧憬,就像高中时候一直跟阿狗期待的那样,嫁一个会打架的男人,跟他的朋友一起喝酒吃肉,不拖他的后腿。
在他打架的时候喊加油,打完以后第一个冲上去包扎伤口。
表现出我们应该有的温润娴淑,让他在其他人羡慕的眼光里体会我干净热情的爱恋。
以爱为生。
后来再看觉得喜欢只是想起了年少时的感觉,就像很久之后听一个老歌儿,心情莫名其妙的哗啦啦的就回到当时的情景下。
今天再看,居然哭湿了三张纸巾。
之前我只是记得片子轻松又欢乐的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居然完全没了印象。
我们的记忆总是在不断的进行自我优化,像草履虫,就算没大脑也会趋利避害忘记不好的事。
大概我们心里都有这么一个人,带着隐隐约约的不甘心在很多时候被想起来。
醉酒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的时候,听见熟悉曲调的时候,想跟他还在一起时温柔的哭泣的大笑的表情,想他离开的黑白背影,当时刻在心里呼吸紧张的疼。
这些记忆不能被刻意的忘记,不能被多加关注的掩盖,它们印在骨骼和呼吸里面,像梳头发时忽然拽掉的一根头发,在忽然想起的时候带起细小尖锐的疼。
就像片子里古天乐明明已经不记得,还是说出“这种味道很丁丁啊”这种看起来真的是大脑完全没有在工作的话。
写这个的时候在听《催眠》,单曲循环,从头到尾。
这是一部烂片。
初识秦先生,他是资深电影迷,某日聊到电影,我告诉秦先生,最爱的电影是《我的失忆男友》,秦先生表示听名字就是烂片,纵然我使尽撒娇招数也没能说服秦先生看这部电影。
秦先生至今没有看过,更不可能知道这部电影于我的意义。
《500 days withSummer》中,男主角一直不明白女主角突然要结束恋情的原因,其实,爱情可能只是简单地萌芽于一个温柔的眼神,或者一次偶然的肌肤接触;爱情的消散也许只是因为一个又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如情感内敛的女主角看着《毕业生》泪流满面而男主角全然无法明白她的泪点,又如《消失的爱情》中男主角至始至终不知道女主角喜欢的甜品。
这确实是一部烂片,甚至连我都无法忍受男主角浮夸的演技,空洞的剧情。
让我看了10几遍,甚至能背出剧中每一句台词的原因是影片的女主角,叮叮。
我记得那是2003年的初夏,在我奋战中考的某个夜晚,一个遥远的朋友跟我说,我很像剧中的女主角,就连笑声都一样的没心没肺。
重温这部电影,无非是想看看以前那个敢爱敢恨的丫头还在不在,还有没有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还能不能不顾众人目光做着真实的自己。
曾经为爱痴狂的傻丫头,跌跌撞撞满身伤痕,还能不能带着爽朗的笑声来拥抱这个残酷的世界。
这部电影早已融入在我的生活里,就连我自己都没有察觉,直到有一天,我跟某君吃饭,聊到面条,我跟他讲了影片中关于面条的故事:“曾经有一对夫妻很穷很穷,每天只能吃一碗面,为了让老公吃饱,老婆都把面留给老公吃,自己喝汤,后来老公死了,每次吃面都会把汤留下来纪念老婆。
”这个故事我只跟秦先生和某君讲过。
另外,秦先生好像从来没有问过我为什么女儿叫叮叮。
其实,很讨厌香港商业电影。
好好的帅哥古天乐,非要把自己弄成神经兮兮,插科打诨,状似花痴;好好的美女应采儿,非得把自己弄成大笑姑婆,粗鲁且没品位。
《我的失忆男友》的前半部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这也是一部关于失忆的电影。
影片前面45分钟大肆张扬着港片所特有的荒唐、神经和夸张,男女主角泡面式的恋情、乏着可陈的整盅桥段、声嘶力竭的对话、舞台剧式的腔音以及迟医生的插科打诨,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男主角反反复复突发的“选择针对性失忆症”像一块遮羞布,弥补和掩盖着情节的荒诞与脱节,胡闹的故事编排会使你的无聊情绪加速膨胀,甚至会激发你产生退出影院的冲动。
如果你撑下去了,恭喜你,影片的后半部绝对是一种奖励。
病房高潮一幕一直令我印象深刻:男主角阿当昏迷着,女主角丁叮守候在他身旁,轻读着《丁叮备忘录》,追忆着两人曾经无间的甜蜜往事,情难自控,泪如泉涌。
相爱却无法相守,命运的捉弄和冷酷的现实无情地摧残着丁叮的心理防线。
丁叮对阿当的依恋,从她模糊的泪眼中明晰可见。
伴随着小提琴哀怨的音符,呼应着低婉深情的歌声,一段有关爱情、生命的真实道白,升华在了我们每一个心存真爱人的心底。
此时此刻,我们在丁叮眼中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殇情的往事,而更像是一缕冰冷的秋雨,淋透了你我平凡而脆弱的生命。
直到今天,我仍然能记得那句感动我的台词,“你吃面,我喝汤” ,然后两个人傻乎乎地相视而笑,共同捧着一碗热乎乎地面,一个吃面,一个喝汤,现在想起那个画面,心中依然莫名温暖。
最近突然爱上了豆瓣,在这个谁也不知道的圈子里,我想要找回温暖过我很多年的美好回忆,今天,从这里开始。
第一次和哥哥在一起看这部片子,时年才读初中,当时为了逞强,强忍眼泪愣是没有哭,伴随着成长,印象深刻。
最后一次重温这部片是研究生阶段了,然而对于烂熟于心的台词,对于今日望去有点花痴有点白目有点大众的桥段却仍然大泪滂沱,在寝室哭哭笑笑。
不知道是记忆承载了它还是它承载了我的成长。
然而有一点我深信,这部片影响了我的爱情观,从这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应采儿,第一次深究古天乐的黑皮肤,第一次喜欢上了女生并不清脆甜美的声音,第一次因为应采儿而更喜欢陈小春,更深深的觉得爱情就该简简单单。
爱的本意应该是蕴含着包容的,很难去形容爱的真谛究竟是什么,但是爱情中,应该有丁叮生日从山谷回来带着面具不抱怨的隐忍;也应该有“你是喜欢先刷牙还是先洗脸?
你是喜欢先穿衣服还是先穿裤子?
你是爱我多一点呢还是爱别的女人多一点的?
”的可爱与怀疑。
爱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心灵碰撞,爱更是滴滴点点的相处之道。
在这个很多人在高楼群立的一角感慨生之并不容易的城市里,我希望我的爱情,永远能有这样单纯与不计较;隐忍与爱慕持之以恒的画面。
太喜欢应采儿 ,從以前到現在都是一樣 ,給我感覺一種很單純的美 ,這片子好老暸 ,就算后來被拍成美國版的但是還是喜歡這部 ,覺得它總能給我一種堅持去相信愛情的力量 ,一次一次 ,絕望的時候 就會拿齣來看看 ,感覺那純真的愛情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隻是我都被太多的現實因素遮住暸雙眼 .而現實中的愛情又充斥着太多的因素 讓那原本純真的愛情變的汚躁不堪 , 那些用感情來做手段而在女孩身上玩免費健身運動的男人也不在少數 .隻是一次又一次的 ,妳會開始髮覺 到底是什么改變暸那原本單純的愛情呢 ? 為何越愛越像玩遊戲暸呢 ?這個問題 仁者見仁 也許應該聽聽那心跳的聲音 ,去尋那愛情原本的痕蹟 .
真正的动情和风格无关,意识流还是纪录片。
或者真正打动自己的,可以是很情节大众化并且带点世俗闹剧的港剧,或者无厘头搞怪的韩剧,但无论如何我都被真正打动了,在那些意外的剧情里。
找到爱情的感觉,从我的野蛮女友,到我的失忆男友。
我的爱情味道,会何时出现。
会在卡布奇诺奶泡之中,还是黑森林纯粹甜蜜浓郁里。
只是想起那些此刻被触动的情节,忍不住猜想自己的小美好会如何如何。
一个可以和我一起闹腾的小子,一起疯一起闹。
当年的应采儿,惊艳啊,现在,惊讶啊…………
为什么豆瓣评分介么低...我觉得超级搞笑超级好看啊 中间还看哭了说 因为这个电影知道了古天乐和应采儿 而且超喜欢他俩的说~~
时在天津
丁丁和阿当,哎。。可惜不是你陪她到最后。成全了个陈小春
和河东狮吼性质很接近的电影。都是边笑边落泪。
初识应采儿,好中意好中意
差点都忘了在武汉某个看球夜晚榻榻米上瞧的这部片子,感谢豆瓣
就算存心要搞,剧情也太烂了点,糟蹋古仔和达叔。
看不下去了~~~~~~~~~~~~~~~~~~~~~
丁丁,阿当。初中的时候同学总在班里放介个碟
应采儿挺可爱的
这电影最后我哭得稀里哗啦的
从这个片子才认识古天乐和应采儿,好多年了
古天乐你有拍那么多烂电影的时间再拍一个刑四素质的电视剧该多好.
古啊。。。能换个经纪人么。。。。。你俩个笑场了多少次知道吗?现在的电影还拿不拿观众当人了?
应采儿很漂亮,刘以达很讨厌,古天乐一直就那样~~
喜剧但又很感人,骗了我不少眼泪
演的好做作哈哈,03年应采儿在一群内地女配角里面简直好洋气好潮。
当年很爱古天乐和应采儿这一对儿CP啊。
DING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