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的电影节》 𝐑𝐢𝐟𝐤𝐢𝐧’𝐬 𝐅𝐞𝐬𝐭𝐢𝐯𝐚𝐥𝟏.导演伍迪艾伦总能拍出如同风景画般的欧洲,无论是《午夜巴黎》、《巴塞罗那》,或是这部。
欧洲小城在阳光中如此清新舒展,絮絮叨叨的人物也依然可爱迷人。
𝟐. 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平淡的小故事,一位老电影教授被从事公关行业的妻子带来圣巴塞蒂安电影节,看着妻子和新晋导演眉来眼去,郁闷之中偶然对美女医生开始心动。
欧洲小城举办的电影节只是个背景,为的是导演要借男主之口发出的对“电影”和“电影人”的种种调侃。
看起来像是发表在杂志上的一篇小短文,并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或高潮出现,却也十分轻松愉快。
𝟑. 和以往一样,伍迪艾伦擅长的讽刺与戏谑从不会缺席。
喜欢欧洲经典老片的老教授一上来就对新晋帅气导演开始了怼人模式:你拍“反战”主题电影不意味着深刻,反映现实的影片也不等于伟大。
这些关于‘电影’的刻板印象只是我们这个愈发追求表面浮华的社会,给自己懒于思考而开的安慰剂。
Get over yourself.𝟒. 另一个很有导演特色的是,借男主角梦境与现实的交织,重新演绎了一遍致敬大师的片段:《公民凯恩》《祖与占》《第七封印》《筋疲力尽》《泯灭天使》等等经典片段被老教授的幻想重新搬上脑海中的银幕。
伍迪艾伦本人对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布努埃尔这些人的钟情不必再说,也让自己的迷影情结再次过了瘾。
𝟓. 伍迪艾伦自己曾经说:我成不了伟大的导演。
他片中的男主同样写不出心中向往的,能比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严肃作品。
但‘伟大’本就难以定义,至少在持续多年的丰盛创作力下,我们跟随他的作品,一次次在梦中做梦。
像好听的片尾曲唱的那样:Wrap your troubles in dreams, and dream your troubles away.
近年来伍迪艾伦最好的电影,没感到千篇一律,是一种久违的快感,一种迷影式的表达。
主题看似依旧是关于存在的虚无,“所有人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但这不代表人生必然空虚”,还有电影嘛(关于这一点,我想到大傻逼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我可以津津有味地看50部伍迪艾伦的“无意义”式电影,却忍受不了查理考夫曼的任何的一部那么直白、那么无聊的只是面相上可以勉强称作“电影”而不是幻灯片的破玩意儿)。
电影挪用了诸多经典电影的桥段,像在电影中的一个个巨型彩蛋,这是化身里夫金的伍迪艾伦以影迷的姿态表达他对自己热爱的电影的爱,不是致敬或什么情书那么牵强附会的玩意儿,只是爱,单纯的爱,就像一个孩子喜欢他的小猫并打算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画下来,孩子不在乎对不对,像不像,高不高明,它还是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只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电影的影迷式描摹,往往这种孩童般的天真描摹才更动人,可贵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人依旧有这种天真。
剧作结构上一点点像塞林格的短篇《为埃斯米而作——即有爱也有污秽凄苦》,尤其是最后与女医生离别的片段。
讲的是里夫金夫妇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各自的奇遇,开头他沉迷于对三人行电影的表现,或拿来一种经典的三人行式电影模式(虽然并非新浪潮独有,似乎却是新浪潮将其发扬光大),并挪用了《祖与占》等经典的三人行电影镜头,新浪潮的出现在他之前的电影里是少有的,女医生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模式,继而出现《假面》、《八部半》与《野草莓》等电影仿段,《假面》的部分突然出现的瑞典语让人笑出猪叫,这也行?
直至最后的绝望时刻出现《第七封印》的死神,这是第三次出现伯格曼了,真爱。
与死神表示还是会好好活下去,“不抽烟,多吃水果蔬菜,戒饱和脂肪,每天做强度不必很高的锻炼……”还是要好好活下去,还是要继续拍电影,即使一切都无意义。
比如政治上可能出现一个完美的体制,但人本身的矛盾永远存在,这是他关心的big problem,而不是叙利亚或者北朝鲜。
里夫金的电影节更像他理想中的电影节,把他热爱的并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的电影展示出来,作为从业者,在影片中他也通过里夫金提到想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或乔伊斯那样的小说,与大师比肩,但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即使在我们看来他当然早已是大师了。
观影全程就像在吃一块太妃糖,甜甜苦苦暖暖,电影质感当然越来越好,但老头的态度依旧乖戾、充满讽刺,希望他活200岁。
#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6月18日 UME影城(上海新天地店)四星。
非常临时地帮朋友和自己收到了周五晚上的《里夫金的电影节》。
第一轮抢票它就在我的清单里,奈何它火速售罄。
17号,因为临时被告知周五下午要在市区办公,就很紧急地在豆瓣和微信小程序收了票。
没想到周五下午意外加班,只能在暴雨里赶场,地铁站里狂奔,再次重演上周六的生死时速。
说到收票也是挺神奇。
从豆瓣一个哥们儿手里收了张票,因为已经取票了,时间又不太够,只能约好面交。
结果因为我加班,出票的哥们儿赶场,来不及等我,就把票留在了一家久久丫。
这两年出票、收票也不少,第一次通过这种有点“原始”的方式拿到票,觉得很奇妙。
说回电影,其实没有太多需要评价的地方。
伍迪·艾伦对于我来说很陌生,影片里致敬的那些经典电影画面就更陌生了。
不了解他的一贯风格,可能观影体验的确会有折损。
但是抛开这些不谈,这部电影的结构精巧,轻松明快,在一个加班后的周五雨夜看,体验还是十分愉快的。
影片里随时都在自嘲和调侃,我觉得特别有趣的一个点是,影片里是电影节,影片外也是电影节,电影里电影外大家都在热闹赶场,节日气氛十分浓郁了。
昨天看了老伍迪的Rifkin's Festival,技术上这肯定已经不是他的佳作水准,但是他眼里的欧洲依然那么美。
夏末的海边,絮絮叨叨的纽约人在欧洲的精神邂逅。
以前在美国的时候就想说,有钱的纽约人夏天去欧洲/康州/缅因/度假,没钱的坐在电影院里看伍迪艾伦去这些地方度假。
渐渐地形成一个习惯,8月的时候要找个独立院线,看看今年伍迪艾伦在什么地方过夏天。
而,看完他的电影,夏天就结束了,然后中央公园就就迎来了金灿灿的秋天,纽约人也开始收起五颜六色的夏日服饰,穿起了简单的黑色。
今年看的是2020年的Rifkin's Festival,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海边,女主角之一的Elena Anaya侧颜特别像Annie Hall 时期的 Diane Keaton。
看到她的脸,下垂的眼角,就想起Diane Keaton当年给龙虾拍照的那个夏天。
那部电影里,他们讨论着理性与非理性,精神分析学和电影艺术。
轻松愉快地接受者着生命的无序和混乱。
所读的书,所饮的酒,所爱的人都在熵增的沮丧和年轻的天真里挣扎:说着惊人聪明的话,干着愚蠢可爱的事。
而85岁这年,在这部新片里,他找了一个更老的男人代表他自己,借着伯格曼的死神,和自己下了一盘棋。
死神说:
最终我们什么都没有,something,anything,nothing。
只有可以被塞得满满的一生。
这是伍迪艾伦的和解,还是他对世俗之人的一点好意呢?
伍迪电影的熟悉元素纷几乎悉数登场,主角总是来自于纽约,总是喜欢巴黎,总是对犹太主义有着疯狂的执着,总是有着跟伍迪一样的神经质和敏感,男男女女总是游走在婚姻、爱情、欲望之间摇摆不停。
伍迪的眼中其实都是对于终极哲学意义的探讨,他又一次提到了宇宙和存在主义,人生不过是一场没有意义的虚无。
但在这一片宇宙的虚无之中,他却总能恰到好处地找到人生幽默的突破点,然后开始了他唠唠叨叨的嘲讽。
这一次,他继续嘲讽了大众知识分子的虚伪。
与其说他是担心自己的妻子出轨男二,更不如说他是在挪揄男二作为知识分子的虚有其表,哪怕伍迪本身其实就是一名知识分子,这是不是像在《安妮霍尔》中提到的一样,伍迪永远也不会加入一个俱乐部,里面的成员都是像他这样的人。
虽然伍迪依旧是如此的自我厌恶,但古人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足够多的自我厌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某种最理性的自我反省。
而这种高纯度的理性,在伍迪的镜头下,往往始终无法应付爱情和婚姻。
就像电影里的人们一样,深陷情感困局的人们往往都是理性至上的社会精英,看着人们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碰撞和摇摆,应该算是伍迪的恶趣味之一吧哈哈哈。
除去伍迪电影里永恒不变的出轨日常情节外,非常惊喜意外的是,他这一次在电影里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古典电影的喜爱,极力大赞法国新浪潮,伯格曼,费里尼等。
本身作为知识分子的伍迪艾伦,一方面保持着对古典电影的推崇,另一方面却依旧不齿所有妄图攀比新浪潮名作的虚假行为。
伍迪对旧日经典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呢?
这一次最搞笑和最好玩的就是,他在电影里几乎把主要的大师名作都玩了个遍,疯狂地向各部影史名作疯狂输出致敬!
伍迪巧妙地将这一次的男女故事和主题,通过模仿经典名作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精疲力尽》、《第七封印》、《野草莓》等等等悉数登场,各种名作的重新演绎的片段,使得这一次的电影仿佛是一次妙趣横生的古典电影盛宴,伍迪真的太能搞啦!
(上面全是这一次伍迪对经典名场面的模仿,实在是太有趣了)最后,在犹豫出轨的最后一刻,伍迪镜头下的人们始终无法走出那一扇门,那道门仿佛就是一道无形的婚姻约束之门,也是一扇无形的道德约束之门。
尽管伍迪说了几十年,说遍了所有的出轨,第三者,欲望,但伍迪镜头下的人们都还是会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约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自省,这才是道德约束的意义,只要遵循着自己的底线,无论最后人们的选择是哪个,他都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才是符合人们真实本性的,伍迪,侯麦,洪尚秀等导演的作品都是大多这样子,粗看毁三观,细看正三观。
最后的最后,伍迪模仿《第七封印》,让男主与死神对弈,男主认为自己不该写小说了,死神认为那可能是500页的牢骚无聊话。
但说句实话,即便真的是500页的无聊牢骚,我也愿意继续听小老头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这真的是太奇妙的时刻了,此刻我竟然羡慕起了听男主发牢骚的那位死神。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电影里对经典大师名作的模仿场面一一闪现,看着这些名场面一一闪过,实在无比感慨于电影本身的美好。
电影真的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艺术品,一如杨德昌说的名言一样,电影的发明使得人类生命延长了三倍。
伍迪是真的热爱电影本身的,哪怕外界的质疑是怎么样,我相信只要伍迪活的时间足够长,他就会这样子一直拍下去,一直叨叨不停。
这样可爱幽默,又永远忠于自己,热爱电影的小老头伍迪艾伦,谁会不喜欢呢。
找了个最文艺青年的朋友和我去看这部电影,晚上10点多快11点的场,我们在外玩了一天再去看电影,戏院内除了我们俩只有一对情侣,我朋友出来直言这是他经验过的最少人的一次电影体验。
电影圃一开场,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就扑面而来。
文艺但脱离现实的男主角,在现实如鱼得水的世俗的妻子,对世俗妻子虎视眈眈的同样世俗的男主雄竞对像,以及后来出现的同样能够理解文艺的男主的白月光。
这让我想起了midnight in paris和to remo with love,都是相同的人物架构,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主。
midnight in paris里adrien brody演了中年版的文青,而to remo with love里jesse演了青年版,这次就到了老年版了。
不得不说虽然还是类似的架构,相似的剧情走向,woody allen的电影还是很fun to watch,中间不少诙谐的画面,真让我和朋友忍俊不禁。
这次电影给我的woody allen的感觉还是一样,woody allen还是在传递相同的价值观,可恶的世俗的女人,好色的狡猾的假以令辞的伪文艺创作者,可怜可悲的真文艺青年,以及让人看透一切文艺论调的婚姻。
我当然不全同意他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女人的部分,但在一个电影里能轻松地在人物对话间了解创作者的价值观,并深入思考之余不用为人物大喊大叫大动作而精神紧张,还是一个蛮有趣的体验的。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到现在,看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十几年了,从汉娜姐妹,奇异博士,到后来的赛末点,午夜系列,再到近期的咖啡公社和摩天轮,我也想不起来有哪位导演每年会定时定量的来和我见面了,看他的片已经从观影本身这个行为变成了一个诡异的一期一会的行为。
伍迪艾伦仿佛家里的一个远房话唠舅舅。
每年过年见面都有到你家跟你逼逼一两个小时,话多的你根本插不上嘴。
初时会觉着烦人,但时间长了,这似乎成了习惯,居然会开始期待他过年的时候来家里,这回又要跟你逼逼哪些他的所见所闻。
也许每次听完都记不住他说了些啥,但听的过程本身是愉悦的,这个舅舅也放弃那些知识分子的身段,越来越会讲故事了。
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在潜移默化中构成了我脑海中对“纽约”这个未经之地的的一部分概念。
看《里夫金电影节》的两个小时,几乎是我近期最开心的两个小时了,从“八部半”的段落开始,谢耳朵的准外公把新浪潮的导演们挨个调戏了一边。
包括我最爱的《占与祖》。
片子看完,我怀着无比愉快的心情在豆瓣上给电影打了个三星,然后把《占与祖》和《随心所欲》翻出来看了一遍。
心里想着,的确,就像伍迪艾伦自己说的,他永远也成不了一个电影艺术家。
不知道是不是年纪长了,看电影,看剧的时候已经没有那么在乎电影本身带给我的能量和共鸣,而是越发感谢他们每次陪伴我度过的那几个小时。
两年前的《爱尔兰人》就是如此,看着德尼罗颤颤巍巍的身躯演一个三十岁的壮年小伙,看着老马还在坚持着用老学校的办法来讲求一个故事,我的同情一下就跳到了电影之外。
就像看着一个曾经叱诧江湖的老炮,还在独身面对这个已经不讲武德的江湖,行将就木之前手中还紧握着兵器。
而我就无所适从的站在一旁,一丁点儿办法都没有。
《生活大爆炸》完结的时候,我缓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回过神来,如同一位每礼拜都见面的好友告诉你他要出国了一样。
你只能强装镇定的,说上一句一路顺风。
所以啊,祝福上述的两个犹太小老头还有那些从未谋面但,陪伴过我的导演和作者们长命百岁,死性不改。
让我们在想起还有欠债和一堆破工作的时候有地方可以逃避
人生的某些时刻能偶遇一些知己很棒,仅此而已就好。
年纪越大,热情虽未减,但却越来越担心偶遇的红玫瑰变成蚊子血。
那么,偶遇就蛮好,路过一丛玫瑰,深情遥望一眼,给内心滋润些许美好,然后继续脚下的节奏。
推石头是西西弗斯的人生,路上偶遇的一切也是他的人生。
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
掉的一手好书袋!每个演员说话都能联想到老头自己在说话@@
两对男女根本没有任何火花,这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是不可原谅的
老爷子风格的统一总能让期待者十足陶醉,跑火车能够隔三差五抓住你的味觉,让人在观影过程频繁地燃起火光,本片在不断的幻想与梦境里拿经典开涮,重温崔弗高达费里尼的黄金时代,影迷借此享受了一次豪华的电影节,相比来说出轨外遇就无趣得多。
伍迪·艾伦“迷影报菜名”报得最差的一次,丝毫不见睿智,而是凹造型的做作,这根本是写给经典的一封封“厕纸”。很难想象,一个电影教授跑去电影节10天,就忙着提防妻子出轨,同时自己出轨,带着一股穷酸老土的劲,戳那就像杠精转世一样。正事没做,电影也没看,一天到晚得罪人,不知道在干什么。有这个空,不如重刷几期陀螺的电影节vlog了。
6/10。在普通的婚姻出轨故事中加入了伍迪艾伦的幽默,致敬了一堆大师作品,事实证明看过那么多电影,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吗?对这部无感的原因是探讨的问题太老生常谈了,就像问没才华的吴彦祖和有才华的高晓松你选谁。整体不轻盈,甚至笨重。
Film festival as time event 之时空坍塌感的自反民族志式的电影表达,可以算是一个论文电影了哈哈
电影就是这样的,勾引你去把梦幻的壁垒推倒后便一无所有。(最后那一段真觉得是一个长命百岁教学片)哈哈哈哈
观影过程很放松,会给你会心一笑。但看后细想,人物关系其实仍然是伍迪多年来的命题:女性在老挫知识分子与高帅艺术家之间的抉择,而男性总在抱怨。然后加插了不少拼盘式的迷影梗黑白片断,灵感来自于主角痴迷且主攻的领域,再转变成一个合理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魇,这些拼盘是伍迪怀旧的产物,但明显不及过去类似《星尘往事》那样有意义。
致敬经典电影,吐槽新影圈,两性关系,美酒美景尽收
因为华莱士肖恩已经弃看小谢耳朵了,为什么这里还有他?全世界男人都是普通自信,包括伍迪艾伦,总要意淫七老八十会有青年靓女哭泣示弱向才华失意的自己扑上来,太令人反胃
不知道还对这老头期待啥…
太真誠太有意思了!視聽很考究。看那些致敬片段時,眼前還對應地浮現了大螢幕觀影的經歷。我總覺得,這種不可言說的快樂(關於身處戲院的時刻)是會穿越時空的。要把它們好好記住,在漆黑中感受所有以時間形式的消逝與體驗形式的永存。
婚外恋题材只是老套的框架,内核是无处发泄的乔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普鲁斯特,难以逾越的费里尼、戈达尔、布努埃尔、伯格曼,这次不是模仿抄袭,而是明目张胆地仰望致敬了(woody allen明白了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懂的都懂,不懂的那部分就好似毫无共鸣的婚姻
3.5 开心值爆表的糖水片。效颦有效颦的可爱。
内在的,外界的,身体的,舆论的,家庭的,世界的,各方袭来的挫折与阻碍构成了创作上的深情,许久未见的真我流露。他来到欧洲,仍牵挂着纽约,在如今“变质”的电影节艰难的呼吁经典,缥缈的婚姻导致的背叛化作欲言又止的祝福,投身写作还是回到电影,情感困境入梦变幻为那似曾相识的黑白告诉了我们画面外老人的优先选择。戏里戏外,他都又一次与死神下了盘棋,不管怎样迷茫踌躇的未来,先好好活下去。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再一次为他带来了“新生”,重获再一次审视自己漫漫人生路的喘息和契机,为其依然能够拍摄而喜悦,亦为其能够因阻力故短暂停留而欣慰,其思考的究极问题似乎可以暂时先告一段落,目前他最需要的,是片尾那最后一句台词的询问,穿越到银幕之外。“感谢听完我的人生碎碎念,请问你们如何评价”,我们依然爱您,祝身体健康,创作不息!
《祖与占》《筋疲力尽》的3P地点人选探讨;《野草莓》无表针饭局说起她受不了约会去看《红色沙漠》所以现在成了他嫂子;人老了,遇到心动的人也走不出《泯灭天使》的房间了;但还可以和《第七封印》的死神继续下棋:-就算西西弗的石头不会滚下来又怎样,你费老大劲把块石头推到山顶干啥?-人生无意义不代表人生空虚,推石头至少让你不会空虚。伍迪艾伦的另一个巨大恐惧:也许我只适合当读者(观众)而不是作者(导演)……怀念圣塞巴斯蒂安的海与落日
SIFF24th第七场。大光明。每年看一部小老头,每次都有旧感受。当说到“艾希曼不就是那儿的人吗”我直接笑喷。
很难得一个半小时什么都没说
7.3不够有趣,也不够美伍迪艾伦第二十部
before:BCN故事搬到巴斯克重组一下,还是?after:真就炒冷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