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计划参加毕业典礼的大学生被突如其来的货车撞死02:商人于证卷行在睡梦中死去03:飓风亚历克斯袭击葡萄牙海岸,数百人丧生04:女摩托车骑手被倒塌的电线杆砸死,当时她正在对着小狗拍照05:MH370失事06:著名泰国影星被转弯急停的车辆所撞,当时她正在下车帮助因为摩托车祸而受伤的骑手07:邓的朋友在Facebook上说,邓在当天晚上自杀前发消息给他......这是我最勇敢的时候,再见我的朋友,08:资深音乐家在春蓬省的家中,宁静死去“浮生一日,浮游一世””死亡毫无感觉,痛苦如影随形“-死亡是好是坏?
-重要的是你的人生是好是坏"我还是更喜欢变成虚无"小孩觉得死亡好难过,老人觉得死亡是解脱我会在哪一场意外中终结,被爱和恨都遗忘,吹过阳台的风也不会记得我。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8442人甚至更多人在死去,死亡如此平常,人生总是如此。
Die Tomorrow,当死亡在“明日”发生,死亡是一种将来时,但是这是一种必然抵达的将来时,是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将来时——死亡就在明天等着我们,仿佛空留着一个位置,每个人都要坐在那里,用一生的时间来结束这一个不是仪式的仪式。
可是,不管死亡是突发事件还是自我选择,不管死亡之前是未知还是带来痛苦,当一个人死去,真正影响的是别人,是那些还活着的人。
电影海报上有九个人,一串数字写在上面,这是他们出生的时间,数字后面是一个连接号,连接号后面没有另一个数字,当死亡数字缺席,小小的连接号就是那个空留着的位置,它指向的是活着的现在,是生命还在的今天。
那个2006年出生的孩子面对“如果明天死了,你会难过吗?
”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会非常难过,因为活得正常,然后就死去了。
”因为正常活着,死亡却降临了,这是最难以让人接受的事实,但是当这个听说“死亡”或者“自杀”会去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和知识的孩子,说出“死亡会是非常难过”的时候,他其实是靠着一种想象来谈论死亡,2006年出生,2017年电影上映,他最多只有11岁,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脸上挂着笑容,回答问题时脸上的表情也是放松的,在他那个连接号打开的生活里,应该没有遭遇走到过死亡边缘的事件,甚至没有经历过他人死亡带来的不安和恐惧,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会死吗?
”对于这个问题,对面的人回答他:“我们每个人都会死。
”而当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小孩终于开始哭了。
不管是听到“我们每个人都会死”时的哭泣,还是说出“明天死了,我会非常难过”时的笑容,对于孩子来说,死亡永远是未知的事,甚至是想象中的事,从网上获得死亡的知识,从别人的回答中体验死亡的感受,死亡在他那里都不具有直接性,或者说,对于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无法亲身经历,只有死亡这个词语,这个状态,这种经历,才成为死亡本身。
所以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是隔开了死者和生者——就像那个连接号,一端指向出生,一端指向死亡,它永远无法在连接的状态中获得关于死亡的内在感受。
小孩之外,则是那个已经活了102岁、即将迎来103岁的老人,和小孩的懵懂相比,经历了太多的老人对于死亡,却有着一种快快降临的心态,当问他:“你害怕死亡吗?
”有些耳背的他摇了摇头,“我希望自己死得越快越好。
”曾经他以为100岁是生命的极致,但是他却轻易跨了过来,100岁之后是101岁,101岁之后是102岁,102岁之后是103岁,甚至,之后家人还为他举行了104岁的生日宴会,成为寿星的他,面对家人,却是一脸茫然,就像他回答问题时说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活得那么就?
”生命太长了,老人似乎渴望死去,在他看来,有一种东西控制着我们,它是一种“超然的存在”,而获得太久的他甚至将这种“超然”命名为“某种错误”,原本希望在人类生命极限的100岁时死去,他却依然活着,原本想要死得越快越好,生命却像开了玩笑一样,让他还一直活着。
为什么他要渴望死去?
在回答“死亡是好还是坏”的时候,老人这样回答:“重点不是死亡本身是好还是坏,而是在你走之前人生是好还是坏。
”这一句回答是老人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因为他曾经看见最爱的妻子死了,曾经看见儿子死了,在这个世界上他爱着的两个人走了,对于他来说,活着不是一种生命的荣耀,反而是一种痛苦,“最糟糕的不是死亡,而是痛苦,亲人死了,那种痛苦如影相随。
”所以活在痛失爱人的活着状态,他当然渴望死去,渴望死得越快越好。
但是无论是11岁的孩子,还是104岁的老人,未经历他人死亡的年幼者和经历了太多痛苦的年长者,面对死亡的时候,似乎都把生放在了对立面,似乎都在想象自我的死,似乎很遥远,似乎很漫长,但是死亡真的是一种远处的存在?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死去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当字幕被打出来的时候,屏幕左上角呈现的是时间和“死亡人数”,它们都在不停的跳动,时间在累积,死亡也在累积,而当电影结束定格在70分钟21秒的时候,死亡人数是8442人——也就是当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已经有8442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诠释了什么叫死亡。
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死亡无可逃避地降临,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死于明日”就是死于今天,死于现在,死于永不回来的此时此刻——死亡是即时的,死亡是永远的:2012年6月11日,一名商人在证券交易场所的睡梦中死去,五个小时候才被发现——他靠在椅子上,一种死亡的状态似乎没有痛苦,甚至旁边还坐着正在聊天的女人,死亡猝不及防,死亡却无声无息;2016年11月30日,一名资深音乐家在家中宁静死去,一种死亡的状态一样是没有痛苦,在死之前女儿还在为他按摩,还在说没有电话和讯息的一天太无聊,而躺着的音乐家告诉她:“没有电话和讯息,这才是美好的一天。
”女儿走开,将枕头垫在他的头下,音乐家翻了个身,仰面朝上,而这一种姿势竟成为他告别世界的最后一幕,镜头慢慢拉远,从房间大门,从门到过道,从过道到庭院,从近到远,仿佛生命从生到死的过渡,无声无息,却总是在变化。
商人在睡梦中死去,音乐家平静告别人世,对于他们来说,似乎真的没有什么痛苦,而其实对每一个死去的人来说,或许也只是在死亡降临的刹那有过痛苦的感觉——世界上10种最有效的自杀方式,用枪射中自己脑袋和使用氰化物排名前两位,而排名第一的爆头枪击死亡时间只有短短1.7秒。
1.7秒是留给自己的痛苦时间,1.7秒之后,死亡体验便结束了,而这种内在体验也无法传递给别人。
但是1.7秒之后留给他人的痛苦时间却更加漫长,所以让死亡降临,真正感受到痛苦的是他人,他们或者是亲人,或者是朋友,只要活着,对于未知的死亡,总是会感到一种猝不及防的悲伤。
妻子因为患了心脏病住在医院里,病房里都是氧气瓶,对于心脏移植似乎也不抱以太大的希望,在走向死亡之路上,妻子感叹:“等待着,像是他们给我们时间准备。
”丈夫想着妻子可能不久将别于人世,却依然安慰她:“每天读有人死亡,所以我们每天都有希望。
”两个人坐着,鼻子上插着管子的妻子却给丈夫剪着指甲,发现丈夫的脚开裂了,说他又忘了涂化护脚霜,“你这么健忘,我真的放心不下。
”妻子有些不安地说,“给你剪了一辈子,以后没有我,你要照顾好自己。
”言语之中传递出淡淡的忧伤,而男人也更换了位置,给妻子按摩,“我会想念你帮我按摩的感觉。
”妻子慢慢闭起了眼睛,泪水便留了下来。
那一种泪水是对于自己不久将会离世的悲戚,更多的是对于两个人阴阳两隔的忧伤,似乎死亡就在眼前,每一步都在接近这个生命的终极时刻,当男人准备去美国,虽然只有短短一个礼拜,她也像是永久的告别,嘱咐他不要忘记更换护照。
病房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那叹息,那泪水,那感慨,都是死亡之前对于未知死亡的预设,可是,在这场生死离别发生之前,一条消息是:一架飞往美国的航班与空管失去了联系,它谜一般地消失了。
一架飞机失事,是一种死亡的降临,那个男人或许正坐在这架航班上——飞机失事在前,死亡的感受在后,这一种颠倒的影像时间似乎在背离现实,其实这反而折射出某种无常:男人正是搭上了这架航班,离开了病重的妻子,但是真正走向死亡的却是自己。
死亡被置换了,当最后妻子因为心脏移植而逐渐健康的时候,房间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看着书的她或许从那段谈话,从丈夫突然的死亡中悟处了更多生命的意义。
死亡没有给你时间准备,死亡总是偏离预设,所以死亡永远发生在“他者”身上,它的意义却是活着的人从他者的内在体验中感悟生命。
飞机失事是意外,2013年8月6日,一个女摩托车骑士被倒塌的电线杆砸中死亡,也是一场意外,那时,她正在给一只小狗拍照,电线杆便毫无征兆地倒了下来,而就在前一天,刚从美国回来的她还在为弟弟拍照,离开家乡八年突然回来,她的理由是“只是想回来”,站在房顶上为弟弟拍一张面带笑容的照片,看一看曾经有过记忆的小镇,或者去那家皮切餐厅吃一顿饭,“餐厅人太多了,后天去吧。
”正是这一个理由,女人便向弟弟借了摩托,而也正是骑上了摩托,在给小狗拍照时走向了死亡。
依然没有预设,依然没有准备,死亡就是一次纯粹的偶然。
但是当姐姐死去,弟弟一个人站在屋顶抽着烟,他内心的想法变成了一段录音:“我真的不敢相信,你像是负气离开了地球,你的死亡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会一直告诉身边的人,爱他们,拥抱他们……”姐姐的突然离世,让弟弟感悟了生命的意义,也只有在活着的人心里,他者的死亡会变成一种爱和拥抱。
但是,对于每天都在发生的死亡来说,并不是每一次都会给人启迪,都会让人重新认识爱和拥抱。
一个泰国西班牙混血模特被一辆卡车撞到,在广告片拍摄现场,大家都在感慨命运的无常,甚至在想着给她鲜血,而镜头对准的是一个刚化了妆的女孩,她不停地吃着东西、喝着水,似乎不介入那个话题——关于车祸话题的议论,在镜头之外,而镜头里只有她吃东西的奇怪表情,眼泪似乎也流了出来,但是化妆师很快补好了妆,在长镜头之后,女孩站了起来,然后拨通了“亲爱的”的电话,在那一个老虎的道具后面她对着电话里的“亲爱的”说:“品牌大使的工作我拿到了,我很幸运,非常开心。
”因为一场车祸,她从替补变成了正式模特,所以另一个人的死亡对于她来说是幸运,另一个人的不幸对于她来说是幸运。
他人的死亡,对于活着的人有时是一种悲伤,有时是一种幸运,有时,却是毫无瓜葛。
女孩蕾没有接那个叫邓的男孩的电话,当邓敲响了蕾的门,她也没有开,“我只想听到你说‘我爱你’,我就马上离开。
”邓隔着那扇门说到,“抱歉,你走吧。
”蕾这样回答。
从邻居那里确信邓已经离开之后,她打开了门,说起了邓的纠缠,而邻居的直觉告诉她,邓可能会选择轻生,所以她对蕾说:“如果我是你,我会说爱他——如果他轻生了,你是有罪的。
”但是蕾却说:“他跳楼也不是我的责任。
”于是抽着烟,于是商量着去吃中式火锅还是泰式火锅,于是两个人离开时邓留在走廊上的那束玫瑰还是静静躺着。
死亡与爱情有关,但是不爱的人是不是需要承担责任?
邓到底有没有选择跳楼不得而知,当那束玫瑰安静地躺着,即使邓从高楼上跳下,对于蕾来说,就像玫瑰一样,和自己毫无关系。
死亡在别处发生,死亡是他者的经历,当生命无常落入这样一种注解中,到底是不是宿命?
四个女孩聚在外面的酒店里,明天他们将要参加毕业典礼,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晚上,她们看着杂志上关于星座运程的信息,说着自己未来的打算,有人希望去美国纽约,有人则想要去乌克兰的基辅,有人准备开园艺店,有人则想创立自己的品牌,而有人则希望未来遇到自己心爱的人,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对于他们来说,未来似乎很遥远,但是都有着对于生活的强烈愿望,即使是面对那些星座运程,她们也乐于在其中发现生命的可能性,所以她们把杂志上的信息拍下来,准备来年的时候对照看看准不准。
最后他们在喝啤酒时发现啤酒已经没了,于是四个女孩商量着谁去下面杂货店买啤酒,他们开始抓阄,“看看谁是幸运者。
”镜头前是一罐空空的啤酒,带着笑脸的她们,抓阄的她们,都在镜头之外——镜头之外,仿佛是对于生命不在场的一种注解,到底谁会去下面买啤酒,也成了一种未知,但是第二天的消息是:深夜2点15分,一个21岁的女孩在饭店楼下便利店,被一辆冲进来的货车撞到,据称她计划早上六点参加毕业典礼……参加毕业典礼永远不会发生了,幸运的女孩成了最大的不幸者,一辆卡车,一场车祸,制造了死亡,当死亡猝然而至的时候,所有关于命运,关于星座,关于未来,都变成了一种空无,而死亡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更突显了生命的无意义。
那个在证券交易所里死去的商人,那个在自己家里安静死去的音乐家,那个被摩托车砸死的女孩,那个坐上失事飞机的丈夫,以及这个买啤酒而死去的女孩,似乎都在无法控制的现实中走向了死亡,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意外。
而那个渴望死亡的老人,那个拿着凳子从高楼中跳下来的男孩,却用痛苦来注解生者的意义,就像那首歌所唱:“我受够了没有终点的重复,我喜欢变成虚无。
”有时是无法决定的无奈,有时却是自我选择,也许,当死亡或者只是死亡本身的时候,我们才能给死亡真正的命名。
今天女孩们谈论着未来的理想,今天姐姐想要留下这个小镇的记忆,今天丈夫安慰着妻子,今天都是活生生的,但是,今天无法预知的明天,女孩被卡车撞死,姐姐被电线杆砸死,丈夫在飞机上失事,当一切都“死于明日”的时候,或许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就是现在,就是此时此刻,“蜉蝣是地球上生命周期最短的生物,所谓朝生暮死,它们只有24小时的生命。
”浮生一日,蜉蝣一生,或许每一个死亡的人也像蜉蝣一样,过完今天这24小时,便是一生。
死亡猝不及防,死亡偶然发生,死亡无法预知,当然,死亡也无法躲避,所以当明天的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今天是唯一可以把握的时间,“今天,你在干嘛”或许是每一天活着的人都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所以今天可以爱,可以拥抱,而所有的一切死亡都在今天之外——当70分21秒的电影最后定格,在他人的“明天”到来时,已经有8422人走向了死亡。
死亡是什么?
死亡是什么感觉?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去世172800人,每小时去世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生不由己,死有选择但没有决定权。
大部分的死亡是无法预告的,就像这部电影里所记录的死亡,它总是突然降临,没有预兆,让活着的人猝不及防。
在毕业典礼前夕的聚会上跌倒意外身亡,上一秒还在和同学兴致勃勃的讨论星座准不准。
在马路边停下来拍照被后方的车碾压过去,前一天还在和弟弟聊这几年出国在外是事情。
在办公场所沉睡中死去,看起来就像只是睡太久了。
受不了这个脆弱世界的自己选择自杀。
被病痛折磨依然牵挂孩子的母亲。
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去的长寿老人等等。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说来有趣,现在也没弄懂生的意义,却把死亡想的很彻底。
你有没有想过你死后的安排?
我想把自己能捐赠的器官捐赠,剩下的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在有花的泥土里。
我无数次设想过在某年某月死去,想知道参加自己葬礼的人们的表情,只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答案。
如果有一种药可以看到自己的剩余寿命,绝对会吃。
你怕死吗?
电影里小朋友说害怕,因为死亡就看不见了。
活了102年的老爷爷说不怕,我们的命运被无形的线牵扯着,你只能顺从着它前进,在我的那个年代,人只能活到100岁,但今年7月,我就103岁了。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害怕呢,是死亡本身,还是未知的恐惧,或者是死后给亲朋好友带来的痛苦?
小时候外婆去世,我不懂死亡,不理解大人们为什么哭的撕心裂肺。
去年奶奶去世,好像明白了一点。
看着你长大的人,从此只能活在你记忆中,你或许与他的关系并没有多么要好,可是啊,当某一天开始你真的再也见不到他的时候,才想起没有好好的道别。
记忆是神奇的东西,渐渐的忘记你的模样,可是你日常唠唠叨叨的言语,爱吃的事物都日渐清晰。
记忆总是提醒着你,不要忘记。
不是贪生怕死是惜命。
有人曾直白的告诉我,他非常怕死,一旦身体有些不舒服或者异常,便去医院挂号排队检查直到医生说没什么。
是不是这也是一种本能?
中二病时期是最靠近死亡的时刻。
你好奇过死亡吗?
你用搜索引擎搜过死亡吗?
我想起《自杀空间》的天天吵闹着怎么还没死的小女孩,还有认真科普每种死亡的真实死因的《1000种死法》。
还有鼓励青少年自杀的”某鲸游戏“。
可死亡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你自杀过吗?
”“没有,你有过啊?
”“”“嗯,割手腕”“然后?
”“然后血凝固了啊”▲某段的对话历史的转折往往只在于极少数人的抉择,绝大多数的人只是漫漫历史进程中的一粒沙,不起眼也不能改变什么。
同宇宙相比,一个人类的一生也不过是蜉蝣一般。
个人的活着和死亡似乎也不那么重要,唯物辩证法说的量变引起质变,因此身为“量”的我们活着和死亡也是非常重要的。
明日复明日,万事皆蹉跎。
活着是向死而生。
死亡是什麼樣子呢?
導演在本片交錯使用劇情片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在訪問的片段能感受到導演對於死亡的困惑,並且在這其中得到解答。
畫面整體非常通透、簡單,鏡頭使用也相當簡潔,死亡如此沈重的課題,在本片看來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你不會知道你能否活到明天,甚至是下一秒。
死亡輕如鴻毛,是我在這部片裡頭看見的。
電影使用正方形(1:1)的畫面呈現人物互動或特寫,並且在某一部份轉換成 16:9 的畫面,讓人感受到主角的心境轉換。
而運鏡也相當簡單,大多使用 pan,人物走出畫面後,再慢慢地跟著人物的方向移動,節奏整體非常的慢,對比左上角的每秒死亡人數計算,讓人感覺似夢非夢。
而因為大量使用人物特寫鏡頭,演員的情緒傳達非常重要,這部電影很重要的地方即是「留白」,演員在正方形的景框中,靜靜地看向許久不見的家附近的電線桿,緩緩吐出一句話;或擁有心臟疾病的主角在畫面裡緩緩地仰賴呼吸器吸吐,看著她胸膛上下起伏,聽著她的呼吸聲,下一瞬間哭了起來,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哭,是面臨死亡帶來的無助嗎?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真實與虛構交叉的散文電影,看起來毫無相關的日常故事,串起來成為每個人生命中的一段經歷,面對死亡、虛無的經歷。
我很喜歡導演在訪問片段,跳過中間年紀的人們,而是選擇了小學年紀的男孩,以及高齡超過百歲的男性來作為被訪問者,一個已經經歷過人生所有生離死別,現在對死亡不再恐懼,反而對於自己能活這麼多年而感到困惑,另一個則涉世未深,透過網路搜尋來建立自己對死亡的想像和理解。
當小男孩說著如果先知道明天就要死了會很難過,他不想要人生變成這樣,如果不知道的話,他只要活得跟平常一樣就好了,然後死去。
而訪問者問老人「死亡是好是壞?
」他卻回「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是壞?
」我也很喜歡其中一段聲音訪問,女聲說著如果能死亡,單獨死去都沒有關係,她希望能成為虛無。
死亡就像是在你內心重重響了一聲,過後卻無止盡地迴盪在腦海裡。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仿佛散文诗一样的质感 几段故事拼接 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描述死亡情绪的克制 没有过度渲染 也不刻意煽情 在数个平淡的日子里 大家平淡的迎来自己的结局 风格是文艺的 长镜头的运用很棒 旁观者的记录感 使得情绪更具有力量 此外调色也真的让画面看起来非常舒服 虽然情绪没有大起大落 看完之后依然留存余味 在这平淡的日子里 珍惜每一刻 无畏下一秒
昨天点开豆瓣秋季影展推荐的电影,庆幸没错过这部电影。
没啥长篇大论可说的,就,别放弃,那人类未知的力量自有安排,况且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的。
过好每天每分每秒就已经是渺小的我们所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了。
很喜欢影片里那些空镜的构图和色调,还有导演对影片故事的展现方式,尤其是刚开始第一组,还是很抓人的,背景音铺着令人紧张的时钟滴答声,画面中却是女孩们在房间里很轻松快乐地聊着天,没有关于意外死亡的展现,而是画面突然切到第二天白天,这个微微杂乱却还充满她们气息的房间,再加上将近十几秒的空镜和进来若无其事收拾房间的保洁,如此沉重却又如此无足轻重。
很戳人心,这种平静的力量是整部电影的核心,看着故事穿插着很凌乱但是每一个都联系在一起,逻辑没毛病,看着也不会跑神。
依旧3.5颗星谁知道下一秒,下一刻,下一天会发生什么,在我写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有超过20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离开了。
即便我知道死亡并不痛苦,因为它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我依然惧怕死亡,for no reasons。
nawapol的影像风格真的十分令人愉悦,即便是在如此沉重的一个话题下面,青柠一般的色调让人在沉重之中唤出一丝释然,人生来就是向死亡走去,什么时候我真的能接受这个事实了,什么时候我就真的不再惧怕。
不久前,一条新闻刺痛了派爷的心。
广西柳州," 下车扶老人被撞 " 的女孩卢明华因抢救无效离世。
她的生命,定格在 23 岁。
人们常说,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死于明日》Die Tomorrow(2017)
这部电影还有另一个名字——《明天,最后一天》
看片名,你也知道,影片对准的,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死亡。
死亡有多可怕?
即使是未成年的小女孩,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也会嚎啕大哭。
也许是前一秒还在和亲人说着话,念叨着自由生活的好处。
下一秒,就睡过去,永远醒不来了。
对高龄者而言,寿终正寝,也许是个必然的结果。
2012年6月11日,一名年富力强的商人,在证券行,也长眠不醒。
5小时后,他才被发现死亡。
中年人不辞辛劳的工作狂性格,让疾病提前带走了他们。
我们每天的新闻里,都会看到听到这些看似突然、但却当然的死亡。
年纪大了,不注意身体,让他们离开了世界。
我们虽会叹息,但也觉得都合情合理。
那么,大家还记得海报中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吗?
数字,是他们的出生年份。
最大的,不过30出头。
印象中,你很难将他们与死亡立即画上等号。
青春年少,可能会有灿烂美好的人生。
死亡,并没有因为年轻放过你。
2017年5月24日,午夜。
即将毕业的四位好闺蜜在酒店中喝着啤酒,闲聊星座与各自未来的生活计划:
有人想要出国;
有人想做点小生意;
有人想要结婚生子,过小日子;
她们计划在早上6点离开,参加毕业典礼。
闲聊中,啤酒没有了,其中一位下楼买酒。
意外突然降临——
死亡,也没有因为善良,放过你。
2015年2月17日,泰国女明星法李达费南德兹,被一辆转弯急停的车辆撞倒。
当时她正下车帮忙因车祸受伤的路人。
作为法里达好朋友的梅还是没能抑制住内心的悲伤,眼泪流了下来。
死亡,更没有因为苦难,放过你。
故事里,有这样一对夫妇。
妻子重病在床,时日无多,丈夫常常陪在妻子床前,陪她聊天解闷。
妻子帮丈夫整理衣服,修剪指甲并开玩笑说,没有我,你要怎么活?
我死了,没有人会提醒你:驾照要记得去审核;衣服要勤换洗;饭要按时吃。
然而,丈夫在一次出差途中,飞机失事。
最后,病房里,只留下身患重病的妻子孤独一人。
发现没有?
死神,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有些你可以预知,可以面对。
还有一些,会让你措手不及。
有统计显示:全国每年死亡人口大约890万,其中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20万:每年过劳死人数达60万;每年因自杀死亡者高达28.7万;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10万;每年1.6万中小学生、3000大学生非正常死亡。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设计,时间线不停跳转,死亡人数随之增加。
在你看完这部电影70分钟20秒的时间里,有8442位人跟这个世界说了再见。
它以一个恒定的速率收取着不幸者的生命。
而我们,对它束手无策。
死亡,无常。
导演,有着“泰国毕赣”之称的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谈及本片的创作初衷,如是说道。
意外可以发生在最平常的日子、在任何人身上,任谁都难以预期。
不过,导演无意用一条条生命,让我们在死亡的概率下惶惶不可终日。
除了这些触目惊心的意外之外,更打动派爷的,是接下来的一些镜头处理。
中年人去世后,屏幕上依然快速跳动着股市的数字。
下楼买酒的年轻人过世后,是一条长镜头——第二天清晨,清洁工进来打扫房间。
好心救人的法里达走了,她的好友梅,接替她完成了未完成的工作。
梅元气满满地站到工作岗位上。
摄像机前的她,充满活力。
还有一位的弟弟,面对至亲姐姐的突然离去,悲痛欲绝。
他独自一人,在和缓的阳光下,浸泡在吹动床单的微风中。
面对死亡,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反而会让观众觉得,这些镜头有一些冷酷。
人都死了,你为何还表现的一切如常?
死亡,让一些人的生命戛然而止。
可生活,还是在继续。
看似不近人情的处理方式,其实在传达着导演想告诉我们的话语。
这几年有很多认识的人因不同原因离去,启发了我想透过电影去表达出一种死亡的日常感。
我想拍的日常一些,平凡一点,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发生。
死亡,无常,但也日常。
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并没有什么定律,规定你必须活多少岁,什么时候死。
形形色色的人,又如何面对死亡?
不经事的小男孩,会觉得很难过。
导演宽慰道,你总是会死的。
可他依然无法绕过这个坎。
意气用事的年轻人,选择用自杀,来提前迎接死亡。
少年邓,因失恋而跳楼。
死亡前的那一刻,他发短信给自己最好的朋友:我对大家都很感恩,我很抱歉如此自私。
不想再打扰大家了,一切没了我会更好。
每个人都尽力了。
有些人在经历过失去后,会更懂得珍惜。
失去姐姐的弟弟,一直告诉身边的人——我爱他们,拥抱他们,甚至亲吻自己的父母也一点不害羞。
历经人间沧桑、与死亡多次打交道的老爷爷,也有不一样的答案。
他先失去了妻子,之后,又失去了他的儿子。
起初,他也觉得非常痛苦。
可在导演追问下,他说出了,死亡好的一面。
看完全片,你肯定会觉得无奈,因为你只能悟出这样两句话。
死亡不会告诉你何时回来,也不会告诉你如何面对。
诚然——死亡,在中国人眼中,一直是个忌讳的话题。
人人对其避之不及,谈之色变。
面对死亡,中国人也常以嚎啕大哭来收尾。
自己哭不出来的,甚至可能叫专业的哭丧者来代劳。
抑或是敲锣打鼓,试图让喜事,冲掉丧事带来的坏运气。
这一切,其实都在告诉每个人。
死亡,我讨厌你,你最好离我远一点!
可还有一个事实,却被多数人遗忘了——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说:出生入死。
即: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必然向着死亡走去。
我们常常被教导,应当珍惜生命。
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正视死亡。
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每个人都该接受的生命教育。
只有我们了解死亡,才能活得坦然。
当意外和死亡来临时,我们可以笑着大方说一句:我来过,我看过,我爱过。
最后,派爷想以这组新闻照片结束——
2011年11月25日,山西太原火车站候车室,一名老人在梦中去世。
正在等车的一名僧人,上前为老人超度。
死者往生是否极乐,派爷无从知晓。
不过僧人对逝者的敬畏和洒脱,却正应了那两句——死亡,是一个站点。
我们,都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The Projector (人生第一次看泰国独立电影,所有演员都好美啊!
)《Die Tomorrow》是一个很年轻的尝试,是用比较新奇的media technique完成了一篇探讨“死亡”命题的video essay,中心命题无外乎:What does death mean to the dead and the survived? What does it mean to talk about death? What does it mean to explore and visualise the talk, the reaction, the imagination, or the entirety of death itself through cinema? 电影开头说:“每秒有两人死去”,此后正方形屏幕左上角滚动的时间进度一直更新着每秒死去的人数,直到电影时间终止。
“电影时间”是电影时代的发明,影像世界把现实时间切割、打乱、重整甚至对它熟视无睹。
导演利用电影时间说明一件事:时间不一定是随机的、其流动不一定是无法感知的,至少每秒钟里都住着两条生命。
对“死亡”对影像探讨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式:1. Re-narrate the news.新闻太直接,“甲某在乙地丙时以丁的方式死去”。
故事充满宛转且可以逆转时间,可以让我们带着“甲已死”的前提回看甲死前一小时的生活,于是那一个小时不再是生命里随机的一小时,那一小时里充满了我们的紧张、对命运的绝望和无可奈何之下的惋惜,第一个故事(女孩毕业聚会前在买酒的路上车祸身亡,生前还在和三个朋友用铅笔畅想未来的生活)用倒计时声音听觉化了这些情绪。
之后的故事(姐姐在路边给小猫拍照时被电线杆砸死,死前刚从纽约辞去工作回泰国,想和弟弟去吃蚝仔煎,但还没有去)去掉了“甲已死”的前提,让我们先看一个活的人,然后让她(在第三者的话语里)突然死去。
两种叙述方式的观感是很不一样的,前一种更让人绝望,因为他者的死本来就让人绝望了,知道他者即将要死只会向前延长绝望的的时间,让美丽的生的时间被恐怖的死的时间吞噬。
2. Comment on the death.导演选择采访了两个年龄跨度极大的群体:学前儿童和百岁老人,可能因为他们最接近生,也最接近死。
问题无非是“你害怕死吗” ”你在死前想知道自己会死吗”,一些活人回答了也毫无说服力的问题。
3. Focus on the survivor / (potential) penetrator.一个人的死牵动的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比如一个当红女演员死了,她的替补女演员会获得千载难逢的转正机会。
相机一动不动地聚焦在她脸上,令人窒息的长镜头记录死讯传来前后她一切的反应,像在强调一个残酷的现实。
比如一个人自杀了,自杀里包含了多少ta杀的成分,ta指涉的对象有多少是抽象的整体,又有多少是具体的个人,是哪个人,那个人在ta自杀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或者没说什么没做什么……自杀的归因是一件可能的事情吗?
最近在看Emile Durkheim的Suicide,最近有或近或远的人死去,最近很贪生怕死于是活得很积极,活出了一种“我再也不要死了”的感觉。
标题是乱取的,源自Freddie Mercury的同名歌曲。
这个世界,还是请你留住我吧,或者让我留住你
开头是四个女孩对于星座的探讨,年轻肆意,在杂志上涂涂画画,对未来的梦想与希翼,随着一场车祸戛然而止。
写满梦想的杂志被保洁丢弃垃圾桶,一切仿佛没发生过。
一个生意人在证券市场死亡五小时后被发现。
一个从纽约回来的姐姐在帮弟弟拍照,想去一家店吃饭,弟弟说今天人很多,大后天去吧。
第二天姐姐开摩托车停下帮小狗拍照,被电线杆砸死。
一场海啸很多人失去生命。
一个演员为了救一个受伤的摩托车手被车撞死,另一个演员因此得到了代言人机会。
一个小孩说死后变得虚无,他第一天知道死亡这个词就去谷歌搜了。
排行最高的10种自杀方式,第一种是开枪击中头部,死亡率99.8%,用时1.2秒。
阿宝跳楼自杀了,为情所困。
一个心脏病等每天有死的人可以捐献心脏的女生,帮男朋友整理第二天去美国出差的行李。
结果那架飞机失联了,找不到了,故事的结局女生最后康复了。
一个老音乐家在一个安静的周一在家安然离世。
一个103岁的大爷说他的妻子,孩子在很久以前就离他而去了,活得久的人最痛苦,也许是基因,也许是老天注定让他活得久。
之后他又过了104岁生日。
刻意而显做作
主旨和表达手法都算不上新颖,几乎没有剧情可言,对于没有经历过死亡或这一主题的狂热分子来说可能会有魅力。让我在电影院看这个我真的会睡着,要不然就是在生气我怎么还没睡着。
看过
3.5
人生无常,计划赶不上变化。
【A-】很喜欢第一个片段,人的生命如此脆弱,眨眼间前一秒还一起嬉笑的人就变成亡魂。而替补和病女也有种早已预知的宿命感,生死有时就是宿命。自杀者那段关于选择和责任的讨论也很喜欢。
多么无聊的伪纪录片。
影片穿插着老爷爷和小孩对于死亡的理解,并以此切换着剧情与报导的前后顺序,让观众无法直接预想情节发展,虚虚实实,呈现死亡状态,最喜欢剪指甲那段,前面丈夫一直在鼓励、安慰妻子,结果却是自己在意外中死去。在同一个镜头里,前一秒丈夫跟妻子说“我等等回来”,妻子还在担忧自己手术成功与否,下一秒却已经是妻子在为丈夫失声痛哭。这一个镜头太戳人了。
加入GDH以后,导演第一次独立筹资拍电影,很多旧作的梗,合作过的众多女星友情客串。他的作品大多源于亲身经历或思考,而这一次把目光瞄准了死亡,或者说死亡来的前一天。那些手持摄像所刻画的,是不同个体的平淡日常,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第二天要死去。本想引导观众思考,但似乎又给出说教意味的结论
死亡确实是神秘的,但不是通过抛出没法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被回答,或者远不如片中所示的神秘(或者没抛出那些真正无法回答的)。聚焦于简单的命运就好了;或者有更强的哲学功底再去试着添加复杂的思想。那个死亡计数器是真的很不错的。还有1:1的生前画面。唉,形式真的不错的,主题也好,就是导演劲儿不够,没放出来真正美的。通过死亡应该引向极其巨大的东西,结果只流于表面,没比vlog大力多少。还有, 为什么不讲讲灵魂呢?各种机缘巧合的筛选已经有点脱离现实主义了啊?)。
平衡下嘟嘟狗
电影节目前最惊喜的一部。六个短篇,纪录片+故事片的方式做了一篇死亡解构。虽然未必有多大的发现,但尤其欣赏不媚俗于伪民俗的生死观。
也就泰国导演能把死亡拍得如此清新纯净吧。形式挺新的,以至于不太能用电影来划分界定了。
拍的太过朴素了些,整体观感不是很流畅
好讨厌的片子,讨厌这种自作聪明深奥实则轻浮得要命的拍法,情景再现和金句拼贴,没有必要。
可爱。大家应该不要对电影的format太刻板,都这个年头了剪辑和格式都可以玩一玩了,这个电影的尝试感觉就还挺好。另外Very Sad Pictures Ltd.哈哈哈
有人赞美ppt,有人则不
机巧漂亮的命题作文 深度是广告式的
可能真的是欣赏不来泰国电影,节奏平又不能吸引人眼球,气氛压抑却不能发人深思,看完我是更不明白了。
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