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 感觉像是蝴蝶效应一样看到这部电影最开始是重温追风筝的人 比故事本身更吸引我的还是小说里的背景原本那么美好的喀布尔 被苏联侵略 被塔利班控制..整个城市大变样 最后连风筝也被禁止了因为看过电影 在看书的时候喀布尔残破的样子一遍遍在回放 打心底里为阿富汗人民可惜= =所以看完之后 就特别想去了解塔利班的发展史和背景其实很早之前就看到过塔利班 还是在某个新闻上看到的?
包着白色的头巾 大胡子 扛着枪总是一起坐在卡车上..反正就知道他们是恐怖组织,并且制造了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 我那个时候还在干嘛呢?
那个时候我刚好8岁 好像刚上小学二年级怪不得我对这件事情一点印象都没有 因为对整个童年记忆都很模糊..后来上历史课隐隐约约学到了一些吧 不过历史老师也没有延伸出来说所以也是这几天看塔利班的事情 才深入了解了的当然这过程也看了一些阴谋论 说这是美帝自己搞出来的花头其实看完93航班这部电影之后 怎么说都不会相信这是美帝自己弄得如果是的话 这个民族也未免太太太太可怕了总共4架航班 如果不出意外 分别都会撞上世贸大厦 五角大楼 白宫然而因为93号这架航班晚点了 所以恐怖分子的计划才得以没有实现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我想了想 用“很真实”来形容最为恰当了电影情节的紧凑感和紧张感可能不及其它一些灾难片 但是我觉得非常真实 飞机上乘客的反应 惊恐 绝望 航空管制局(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叫)一开始的不在意 军方焦急等待总统下达军事命令时候的无奈..感觉是真的很真实回到了2001年9月11日那天 目睹了整个过程包括93号航班上乘客们一开始的害怕 畏惧到绝望 再到最后奋起反抗以及他们说的话 都跟在网上看到最后打捞上来黑匣子里的一致 可以说做到了高度还原 也是谢谢这部电影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人民的团结和勇敢我记得谋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93号航班只差一点点就可以成功 可能只是差了几秒钟”没错 电影里也是这样的 只差那么一点点时间 他们就可以把飞机拉高只差那么几秒钟的时间 他们可能能回到家人的身边然而没有如果 这么多条生命 还是最终葬送在了宾夕法尼亚州香克斯维尔的一片空地上..我是很佩服那些乘客的勇气的 问身边的男票如果你在那个飞机上 你会挺身而出吗?
他犹豫了..带头的那些大个子真的很有勇有谋 虽然炸弹是假的但是那一刻冒着生命危险冲上去 是真的很佩服了哎 = =最后希望911事件所有牺牲的人都能安息你们那么美丽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天谁能想到呢?
自己的生命会以这样的方式而结束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再也有没有恐怖袭击 再有没有战争和杀戮
电影结束,屏幕一片漆黑,观众鸦雀无声,挽歌般的轻声咏唱在黑暗里响起。
20秒后,人们回过神来,腾的站起,急匆匆的离场,留下空可乐杯和一地爆米花。
飞机上剑拔弩张的最后一刻,所有人都在不停祈祷,请给我力量,助我愿成。
你向你的耶稣,我向我的安拉。
神的孩子都泪流满面。
神的孩子都坠向死亡。
1去年10月,我看了一本小说,叫做《圣路易斯雷大桥》,作者桑顿·怀尔德 ,是唯一同时荣膺普利策戏剧奖和小说奖的美国作家。
这本书讲述了五个在一座大桥坍塌事故中丧命的普通人,回溯他们的人生,并想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他们?
”除了文学上的名气外,此书更广为人知的一个原因是布莱尔在911纪念演讲中引用了本书的一句话。
“不久,我们都将死去。
”但是坦白说,这本书,我没看懂。
“很快我们就会死去,所有关于这五个人的记忆,都会随风而去。
我们会被短暂地爱着,然后再被遗忘。
但是有这份爱就已足够;所有爱的冲动,都会回到产生这些冲动的爱里。
甚至对于爱来说,记忆也并非不可或缺。
在生者的国度与死者的国度之间,有一座桥,而那桥就是爱。
它是唯一的幸存之物,它是唯一的意义。
”这是这本书里非常著名的一段话,相当容易让人动容,不论你是否看过这本书,不论你是否有关于生死的经历。
但是直到今天,我才敢说,我对这段话终于有了一点点共鸣。
2去年11月之前,我从没听过Paul Greengrass的大名。
说实话现在我对他也没什么了解,只是刷了他两部片子。
一切源于在微博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好莱坞知名记者/专栏作家Mike Fleming Jr发了篇关于《93号航班》的长文,讲的是保罗.格林格拉斯当年怎样用一纸treatment(剧本陈述)打动环球影业并拿到投资来拍一部没有明星出演的纪录片式的悲剧。
”(引用PO主原话,地址:http://weibo.com/2878864092/AjsjDAFQC)当时会点开阅读只是出于好奇,但是最后却被这位导演无比纯粹的执着打动了。
"I must find a way of talking about it. I’ve got to go to the heart of it, where it began, and what I’ve got to do is say, what does it mean?" 有一个重要的事儿,我想不明白,我想拍电影把它搞明白。
其实长文就这意思,但编剧的执念和热情真令人动容。
【想做】一件事情,大抵就是这样吧。
这是我当时的直观感受。
但后续我并没有看这部片子,直到刷颁奖季刷到Captain Phillips,才发现居然是同一导演。
Paul Greengrass的几部片子,Captain Phillips,United 93,Bloody Sunday,全部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评。
神使鬼差的,我突然想到了他那纸长文中的一段话:"And I also believe that sometimes, if you look clearly and unflinchingly at a single event, you can find in its shape something precious, something much larger than the event itself…the DNA of our times."他所谓的,想要探究的the DNA of our times究竟是什么?
后来我点开了93航班。
3我对93航班的感受是这样。
如果你抛开“X国主旋律”、“X国阴谋论”这样的标签去看这部,大部分为臆测的,伪纪录片式电影,你会发现其实重要的事实只有一个:很多人在这次事件中死去了。
观影完毕后,我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反复想着这件事情。
有一件一直以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在那一刹那击中了我。
所有的乘客,在给外界的最后留言,无一例外,全都是,相信我,我爱你。
也就是说,在无比凶险的情况中,他们除了向外界传递必要的信息外,给地面留下的最后,最后的私人情感,与爱有关。
这应该是他们能够留下的,最美好也是最悲伤的东西。
爱是人类最有力也是最无力的诉求。
现在再看看这段话:“很快我们就会死去,所有关于这五个人的记忆,都会随风而去。
我们会被短暂地爱着,然后再被遗忘。
但是有这份爱就已足够;所有爱的冲动,都会回到产生这些冲动的爱里。
甚至对于爱来说,记忆也并非不可或缺。
在生者的国度与死者的国度之间,有一座桥,而那桥就是爱。
它是唯一的幸存之物,它是唯一的意义。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
我觉得它跟我第一次阅读时不一样了。
4可能有些人看到“爱”这样的字眼,会觉得很煽情。
确实是这样。
有一个必须要说明的地方是,这部电影其实拍的很克制,并不煽情,我个人的观感是最后乘客们的自救并没有某些人说的那种“英雄主义色彩”,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觉得Paul Greengrass达到了他在剧本陈述里要表达的一切。
"And the question asked of the passengers on Flight 93, the terrible dilemma they faced, is the same question we have been facing ever since. Do we hope this all turns out okay, or do we fight back? Do we strike at them before they strike at us? And what will be the consequences if we do?This is why, I believe, the events on that plane continue to hold such immense power over us…for although we can only dimly understand the shape of what went on during that ninety minute flight, we can know enough – from the two dozen phone calls, from the 30 minutes cockpit voice recordings – to know that at some level it distills and symbolizes everything that we face today."Greengrass在给环球的剧本陈述里将93航班上乘客面临的情况与当今世界人民面临的情况相比,并认为其具有某种一致性。
"I hope watching this film will make its audience think very carefully about where we are right now – in a world where the threat is so real and clear and present, that we have come to believe that pre-emptive strikes are our only salvation. Because sitting where I sit now,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choice faced by those poor souls on Flight 93 was no choice at all. If they did nothing, their work died. If they struck back, their world died.We’d better find other choices, and fast. Before it’s too late – preferably beginning at the G6 summit in Gleneagles next month. Because right now, we are all on Flight 93…"直到看完这部片子,我也没办法用语言表达,他在上文所说的the DNA of our times是什么。
但是,看完这两段,或许你能明白,为什么Paul Greengrass会拍了这么多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5这部片子不推荐任何人观看。
R.I.PPS:两部片子里对我来说的关键词是,copy, real world, love.
介于提前了解了评分,评价和故事内容,我是带着打发时间的想法来看一个伪纪录片的。
没想到从结尾三分之一出开始失声痛哭,直到演职员表完结,被老公强迫关掉。
everybody already did their best, however what happened is going to happen.看到有人吐槽前一段对话密集,一直打电话,说专业术语。
没有英雄,没有超人,这里只有现实。
现实就是需要层层汇报才能决定,现实就是你拥有4架战机也不可以直接开火。
飞机上最后的告别是意料之中的感人,我在想他们是幸运的,因为至少美联航上有电话,如果是我们呢?
告别一定要说出口,爱一定要说出口。
生命的尽头,没有什么事情,比尽快说出我爱你更加重要了,我爱你,这你知道的,对吗?
彻底泪崩的地方,是几位男士决定冲出去对抗的时候。
你有什么武器?
开水?
刀叉?
你知道吗,那个炸弹可能是假的。
对,可能,带着赴死的可能,他们冲了出去,我学过武术,我冲在最前面。
我一想认了人性的自私,恐怖前的贪生怕死,我都认,他们这样决心赴死的勇气,才让我震撼,人类的灵魂之光,在他们身上,我想知道每一个人的名字,每一个你们,都是平民生活的英雄。
还记得那是一个周二的早上,刚到教室的小伙伴们兴奋的讨论着有两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大家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觉得那是人生中一个值得纪念的美好事件,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那是我国伟大的胜利,是上帝对美国人的惩罚和警告,是暗示我们才是正义化身的宣示....那时的气氛是欢乐和愉悦的,我们或坐在桌子上,或几人围在一起,手舞足蹈,相互描述着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浓烟滚滚,美国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着他们的遭遇,在我们看来,她们就像小丑一样惹人发笑。
多年之间,我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见识了中国社会原本的样子,我们以为爱国就能得到国家的保佑,我们以为爱国就是一种思想和冲动,后来才知道,我们很无知,也很愚昧,慢慢的才领悟到,当年看着电视中转播的滚滚浓烟,和人们绝望的哭喊,我们给予的,不是同情,不是恐惧,不是感同身受,而是嘲笑,不屑,幸灾乐祸,如果能回到过去,我真的很想和当年那群孩子们谈谈,这就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么,这就是我们爱国的表现么,眼睁睁的看着一条条生命从眼前逝去,我们怎么好意思鼓掌和欢呼,很久,很久,还是觉得很难过,希望,所有受难的人,在天国安好。
最开始我不知道这是讲9.11的片子,最开始我也是个文盲,压根不知道那天有四架飞机被劫持。
到一半的时候,我还以为乘客的反抗会成功。
毕竟他们甚至有一个退役飞行员在机上,要是电影的话,这架飞机是怎么也不会坠毁的。
可是,这是现实。
而我,还是想的太简单。
这是真正的,我们每个人碰上都只能无奈的接受的现实。
随着镜头从飞机的驾驶舱望出去最后一团漆黑,并且出现字幕说这架飞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坠毁并且是唯一没有到达目标的飞机时,我还不敢相信的又回头看了一遍最后的部分。
结果就是,看到那个退役飞行员在乘客和恐怖分子的搏斗之间,费劲的伸出手去拉操纵杆,一边大喊着"I can't hold it!"然后看见草地,世界颠倒,一片漆黑。
我坐在电脑前,觉得好像莫名其妙的被人打了一闷棍。
心里空空荡荡的。
不知道应该有什么想法,但是我就是想,这个电影我再也不想看第二遍。
其实作为一个局外人又能说什么呢?
又有资格说什么呢?
悲伤也不过是别人的悲伤。
9.11之后的第二年,我在美国念书,纪念日那天,学校举行了活动,大家都带着花。
9.11之后好几年,我还是在美国念书,纪念日那天,校园里那块随便给学生涂鸦用的石头上被人喷了白色的漆作底,用红色的字写了"Never forget 9.11"。
参加活动的人是什么心情,写字的人又是什么心情,我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也不曾失去的人,其实永远也无法理解痛失所爱的人。
而这个真实发生在人类历史上的事件,不是“失去”那么简单的事。
--飞机上每一个遇难的人都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片尾的时候,他们的名字并排显示在屏幕上。
我一直在想,那些演员去演这部电影时是怎么想的。
看着屏幕上出现的冒着黑烟的世贸大楼,震惊的表情不用刻意表演就能做的很真实了吧……演机上乘客的演员,在摄影棚里的狭窄的机舱布景里,也不知道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但是最让我想要探究的,是那些演恐怖分子的演员的心情。
到底是怎么决定要去演的呢?
是为了什么演的呢?
要演这样一部电影,对所有演员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恐怖分子中唯一会开飞机的那个人,临上飞机之前,对着妻子儿女的照片告别。
美国人好像很喜欢这样的情节,记得以前看<珍珠港>,一个日本轰炸机飞行员曾经把家人的照片别在飞机仪表盘旁边。
最后在飞机上,乘客纷纷打电话向家人告别,说得最多的话就是,"I love you."告诉我爱的人,我爱你。
俗得快脱水的情节,却每次都把我感动的快要趴在电脑前。
--这片子,我真是再也不想看第二遍,看了一遍能憋闷一个星期。
最近一直备受关注的马航失踪之谜,让我找出来这部电影。
当飞机被劫持,在天空这个逃生无门的地方。
究竟还能做什么呢?
整部电影的高潮在最后10分钟。
生存的意志,让勇敢的人们去最后的希望。
虽然反抗来的太迟,但是谁又真敢说自己在那种时候,敢去怀疑炸弹是假的,不惜命去跟歹徒搏斗呢?
看到最后我被深深打动了,之所以高潮只有最后10分钟,正是因为只有在那十分钟内人们最勇敢的风采展现了出来。
强烈的求生欲让他们战胜了对死亡的畏惧,一步步,从抢夺炸弹到突破客舱,再到撞开驾驶室的门,跟恐怖分子搏斗求生。
说他们不成功,因为最后机上所有人员还是遇难了。
但是他们也是成功的,因为911的四架被劫持飞机只有这一架没有撞向最终目标点而是中途坠毁。
虽然黑盒子告诉我们现实的真相是这些人最终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闯进驾驶舱,但是在911过去这么久之后这些都不重要了。
也许这部电影只是要告诉我们,命运降临之时,除了逆来顺受之外,我们也许能够拥有反抗的机会。
但愿,这个时候你我都能勇敢!
假如我在这架飞机上——在联合航空93号航班上,我会怎么做?
我不知道。
我会如何感受?
——我已经感受到了。
从画面一开始,看着电影,我仿佛就在那架飞机上,和那些平凡的却又有着令人尊敬的巨大勇气的乘客们,一起感受惊愕、恐惧、彷徨、愤怒。。。
最后咬紧牙关作最后还击。
假如这是部编出来的片子,那就是拍得太“麻麻地”了。
可是,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用半纪录片的方法拍出来的电影。
我深深的被撼动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以前我也看过很多根据真实事件拍成的电影。
可是,只有这部电影,给我这种感受。
一种很“代入”的感受。
我也说不清楚。
掺和着悲伤和悲壮。
一种,明知要死了,要永远离开自己最爱的人,却还要去振作起来,做些什么的感觉。
当我看到那位女儿,在飞机上对自己的妈妈说要她要挂上电话了,我真真切切的感到那种悲痛是如此的巨大,要挂上电话的手是那么地难以移动。
天啊!
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影有这样的感受——可是,画面和对白都那么的平凡普通!!
这是一部这辈子最值得看的电影。
有人说“911”像悬在空中的太阳,在那儿散发着热度,却不敢直视。
我觉的它更像一个烫手山芋随着时间的流失,这过去的5年里,慢慢的凉了下来,让电影人们更多的敢去正面,客观,冷静的去面对。
虽说在911的第二天,艺术家们就开始行动了,纪念活动在原来大厦的遗址{归零平地}上开始了,摄影的,作曲的,编剧的,画画的,写小说的一拥而上,创作的灵感像火山一样爆发着。
只有电影在沉默。
虽说在以后的几年里,有象《911事件薄》2002;《告诉尼古拉斯》2002;《The Guy》2003;《华氏911》2004;《窄门》2006;《市民义务》2006;《巨大的惊喜》2006;《空城》2006;但这些电影都是在讲911给人们所带来的改变影响。
对于这样真实的灾难,却缺少一部客观纪录当时情况的影片,这在电影界当然是不可能的,于是《93号航班》千呼万般使出来。
尽管是在一个早以知道结局的电影里,而且是真真实实发生的事件里,但是《93号航班》还是用其所用的表现的形式来还原911还是相当完美的。
虽说有个别演员的业余表情,也许还有其他瑕疵,但那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记的,只因为影片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用的表现形式也是尽量接近真实本来面目,在真实面前一切艺术表现都是苍白的,这点又让我想起昆大师的那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不过上帝一思考,人类也发笑。
呵呵,木大师也。
影片的开局也处理的很有意思,劫持93号航班的那4个人,2人住一间,在临行前进行肯定要做的祷告,看着他们拿着经书在默念,朝着真主所在的方向三叩九拜,最后他们中操作飞机的也是大声的念着经俯冲下去冲向草地,这让我想起了《天堂此时》中所描写的恐怖份子。
这样做是为了淡化了他们恶行,尽量不刺激死难者家属的神经的吗?
其中一个念经时,导演不时的将镜头切换为夜景下的城市,念经声仿佛是对美国的诅咒,让人悲凉。
片子最后说93号航班坠毁4分钟后航空中心才知道93号被劫持了,离它最近的战机有100英里。
足见当时航空中心早已被之前那三架成功撞击目标的飞机弄的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这让人联想到前2周英国发生的又一次恐怖袭击,幸亏的是及早发现,成功截获。
达尔文说过”能够存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对变化做出最快响应的物种”。
这句话也适合93号上的乘客。
在最后能救93号航班上乘客的,也只能是他们自己。
要是他们再能早一点go,go,go,也许还真能活下来,哎。。。。。。
只是纪录。
看這部片的時候我已經忽略了電影本身,而是親眼看到911災難的再現。
從始至終,熱淚盈眶。
欽佩美利堅民衆的勇敢,在面對人肉炸彈的那一次飛行,始終能把握自己的情緒與理智,破壞了塔利班狗的計劃,儘管整個機組人員和乘客全部遇難。
把這樣的一幕搬上銀屏,的確有些殘忍,難以想象美國人在看完這部片走出電影院時的沉重心情。
可是,歷史不能忘卻。
全世界人民都該討伐塔利班犯下的罪,那些製造世界混亂的畸形生物!
看了很多中國民衆的評論,好像站著説話不腰疼,事不關己。
我不知該如何擺正中國與美國或者日本之間的關係。
但是中國人民始終過於偏激,叫什麽他們就跟什麽。
的確,歷史不能忘卻,可是那是一個民族在某個時期所結下的怨,是不是用好幾個世紀都無法化解。
起碼說,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他們遭遇這樣的災難是無辜的!
再説日本,如果中國每個人都有空去砸日本電器,還不如每個人多抽點時間去看書學知識學技術,有本事中國電器能趕超日本電器!
要記住這個世界的生存之道永遠是,弱肉強食!
這樣日本電器就能在世界範圍内被永遠淘汰,只要中國電器能起來!
什麽叫男子漢,這才叫硬道理,真本事!
光打幾個騷擾電話砸自己買的日本電氣能改變中日這樣的局勢麽?
小伎倆吧..還有,看新聞說,日本已有塔利班的人潛入.看來塔利班勢力已經擴散到東南亞,中囯也許也無法幸免.記得看過兩次法輪功在歐洲街頭不同的兩個國家,那些被関在籠子裏的中國人也未必知道法輪功是何物是何組織吧.也許就是街頭那幾個偷渡妹貪點錢就樂意在籠子裏裝瘋賣傻丟自己國人的臉,被老外像展出熊貓那般看.還是有一部分人爲了點小錢什麽事都能做出來,關乎自己利益的同時忘了自己的黃臉皮是代表了自己國家與民族.如果塔利班真想收買幾個中國人做人肉炸彈我覺得那也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因爲某部分囯人從不關心民族聲譽,知識面狹隘而且從無信仰,只放眼于戶頭的百萬美金.伊斯蘭教現在遭全世界範圍唾棄,如果他們夠聰明,也懂得換人种玩世界大戰之類的遊戲..這部電影能讓我想到的,就這麽多了.保佑美國人民和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
事件的浓度相当足但展现出来总觉不如人意,在伪纪录片和故事片间下手有些暧昧,而真正是到了后半段才进入状态而坠落又来得太快。不过动手之前两方不同的犹豫状态实在很有意思
看不下去了,这种风格不能让人进入情景,特别杂碎,特别随意,看了十六分钟,特别没意思,没有进入情景,有些浪费时间的感觉!
911继越战之后另一个永恒的题材,此片有点拖拉
前面太长,不过最后一刻还是觉得心里一沉
911这样的日子,实在应该看一部相应景的电影。为了营造历史时刻的现场氛围,全程一直使用抖啊抖的手持拍摄,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接近纪实的电影了。十七年过去了,大多数人都会记得飞机撞向世贸大楼时轰然倒塌的那一幕,但是人们往往会遗忘被劫持的飞机里的乘客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绝望无助——这部电影做到了。「当天从遭到劫持的四架飞机中,联航93是唯一一架没有撞向预定目标的。它于10:03分坠毁在滨州市。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豆瓣日历 2018.9.11」
整个片子挺乱的,而且很吵。很像现实中会这样的情况,但是没有任何艺术性,也不能叫影片,这个可以用于开庭。
场面乱糟糟的,正如现实中911那天。
剧情假的不能再假,逻辑上严重矛盾,是为了黑美国政府多无能才拍的这个片子的么?空乘得知飞机遭遇劫持,为什么要打给地勤维修人员而不是打给911或塔台?塔台明明听到93控制室发生入侵,而且随后飞机改变航道降低高度等现象也佐证了93遭劫持,空管和空军为什么还要忽略这么明显的信号?反而抓着达美不放,美国空管只有同时处理一件事的能力?哦,对了,还有空军驻空管联络员,他的工作是搞来笑的吗?
军方反应速度的确有点慢了,最后不得不靠公民的自救。
911发生时我还未成年,当时看报道还幸灾乐祸的,心想死美国佬也有今天,恨不得美国佬全遭殃。当时连一个小孩子能有这种心态,是那时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政治上也无处不宣染着中国对美国的仇恨,那时的我多无知和漠视别人的生命。长大后才发现911事件是整个人类的悲哀,为无辜死去的人们默哀。
很爱最后电影的配乐
又想起菲律宾马尼拉人质事件
勇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
格林格拉斯像拍纪录片一样的还原了能猜测到的真相。不过恐怖主义的震撼感似乎超过了英雄主义的正义感。对政府的嘲讽,更像是无助的哀叹与悲悯。学历史
全片手持运镜,老实说开头近一小时在指挥中心的戏份太琐碎太凌乱始终不能入戏,从镜头转向飞机上一个个人的时候,出色的室内调度让临场感和紧迫感瞬间爆棚。结尾的黑屏和字幕是我近些年最让我久久难以平复的观影体验了。
题材不错,就是故事讲述手法混乱不堪以及从头到尾的摇晃镜头,观影体验真差。
我们是不是该心怀悲悯
i hope i can see your face again...第一次觉得纪录片的形式也很棒!看完之后我真的是在祈祷北京平安
我们可能有班机被劫持——我们有班机被劫持——班机消失了——撞了——那是我们的班机——那不是我们的班机?——我们可能有班机被劫持——我们有班机被劫持——………………………………——有架班机坠毁了——这是我们被劫持的班机?
一点根据都没有在这里胡诌八扯,鄙视YY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