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危险方法

A Dangerous Method,危险疗程(台),危险疗情(港),谈心疗法,谈疗法,话疗(豆友译名),The Talking Cure

主演:凯拉·奈特莉,维果·莫腾森,迈克尔·法斯宾德,文森特·卡塞尔,莎拉·加顿,安德烈·赫尼克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加拿大,瑞士语言:德语,英语年份:2011

《危险方法》剧照

危险方法 剧照 NO.1危险方法 剧照 NO.2危险方法 剧照 NO.3危险方法 剧照 NO.4危险方法 剧照 NO.5危险方法 剧照 NO.6危险方法 剧照 NO.13危险方法 剧照 NO.14危险方法 剧照 NO.15危险方法 剧照 NO.16危险方法 剧照 NO.17危险方法 剧照 NO.18危险方法 剧照 NO.19危险方法 剧照 NO.20

《危险方法》剧情介绍

危险方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原名《谈疗法》(The Talking Cure),根据英国编剧Christopher Hampton(《赎罪》)的同名舞台剧本改编。 萨宾娜·斯皮勒林(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饰),出身俄罗斯犹太家庭。1904年被送到苏黎世去治疗歇斯底里症,成为了精神病医生荣格(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精神分析患者中的一员。荣格发现她有受虐倾向,是一个性瘾患者,同时又有深深地自责心。而在诊治过程中,他们之间发生了秘密的、不论之爱。但荣格重视自己的声誉,想要隐藏这段感情,声称萨宾娜是一名臆想狂。而这种欺骗的行为也让荣格在理念上与恩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维果·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 饰)分道扬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你眼中的世界恶灵05上帝阴影下跃动英伦AEIOU:爱之字母表一千零一夜第1部:不安之人战俘今夜天使降临七剑降魔传异地恋我叫郝聪明猫物语(白)龙刀奇缘明日战记玩尽杀绝最美是你我的团长我的团上帝之手第二季蚵丰村拳皇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消消气第八季花之武者安迪·沃霍尔:时代日记夺镖第一嫌疑人惠镇珀尔侦探社第一季超人前传第六季放飞理想流人第三季

《危险方法》长篇影评

 1 ) 从移情反移情的角度来看看荣格及其来访的这段风流韵事

#本周电影🎦:危险方法#观影体验感觉看到一半都困了💤尚有一些心理学史基础的也这样,很难换到不学心理学的人的角度理解他们看这部剧的视角👀。

我觉得这里的画风都还挺唯美的,构图都有很严谨的感觉。

这部电影讲得是荣格和他的女病人的风流韵事事实上让我看我感觉,荣格后来与来访发生关系,就是一种移情的体现。

来访觉得其父亲体罚她会让她wet,然后后面荣格也出现了打她屁股的画面。

这就是移情,就像是,她习惯受虐,然后换了一个人相处,继续受虐。

(嗨呀差不多吧)然后荣格配合的发生了关系,断了之后还发生了,这在后面有一段对话是这么解释的,荣格觉得这个女的是他的追随者,还是唯一的,高智商,能理解,能沟通,还能反驳弗洛伊德。

谁不喜欢呢╮(╯▽╰)╭(pps我觉得这部分也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普罗大众的理解,他说的性驱力,大家就觉得是性本身。

其实不是的,这里说的是,任何会让自己觉得幸福,快乐,例如摸摸头,拥抱,这些都能算性驱力。

)然后弗洛伊德跟荣格,在船🚢上分析梦境那段也觉得很有意思。

荣格前面提供过一个梦境给弗洛伊德分析,弗直指他性压抑。

(当时他正在压抑不跟他来访发生关系。

)然后现在又分析了个梦境,是关于这两个人之间快要破解的关系的。

很有意思,荣格说完之后弗洛伊德不想说了。

弗洛伊德的回答是:“不想拿我的权威冒险。

”(I wouldn't want to risk my authority)这就很有意思了,这个梦到底是讲了什么,让弗认为说荣分析完,他的权威会受损呢?

反正必然就是,说了就会受损的梦境。

例如说到性驱力?

最后半小时我觉得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例如最后荣格还是找了另一个情人,半个犹太人,也想成为精神分析师。

有点像是说荣格也需要一个追随者,就像他开始追随着弗洛伊德那样。

弗洛伊德也是个犹太人,那如果这段情人关系像是之前那段一样的话。

那就又是一段施受虐的关系,就是不是能虐待像弗一样的犹太人的意思。

(全推测hhh随便说说的,大家不要认真)

 2 ) 最終要冒的險是「認識自己」

不記得以前哪位老師的課上曾放過這部電影的某個片段來講解「精神分析」。

昨晚偶然把它找出來看了看。

看完後一時沒反應過來,因為故事好像在一個沒有完結的結局戛然而止。

男主角Jung剛剛和Freud絕交,然後在海邊終於對女主角Spielrein說出「我對你的愛是我一生重要的事,因為它使我認識自己」。

然後電影就在女主角流著淚乘坐馬車離開的鏡頭裡結束了。

so?

這是一個什麼故事?

imdb評分很低,David Cronenberg是很有趣也很怪異的導演,雖然電影獲得金獅獎提名,但我剛看完也覺得有點摸不到頭腦。

乍一看裡面是一個自大狂(Freud),一個渣男/廢男(Jung)和一個神經女(Spielrein),歷史上的名人,精神分析學說的發展史,然後呢?

晚上站在尖沙咀天橋下抽菸時又想起女主角離去時坐在馬車裡流淚的鏡頭,忽然間好像明白了這部電影。

也許David Cronenberg想講的,就是男主角最後一句台詞所說的,一個「認識自己」的故事。

「精神分析學說」什麼的,不過是架構,就像「Inception」除掉所有盜夢和打鬥/愛情,核心是一個關於人心的故事。

故事裡的人都在「精神分析」,認識病人,帶病人認識自己,討論著由此來「給人自由」。

而大師Freud在故事裡最難的就是不肯放下自己的權威,不願承認自己的窮酸比不上他的後進之輩Jung。

而Jung最難的就是不肯承認自己對Spielrein的愛,對傳統家庭的束縛感,對妻子財富的不可放棄。

女主Spielrein比他們能力弱小很多,卻是最先也最容易認清自己的,她最大的困惑就是故事一開始時對自己年少時性興奮的羞恥感。

一群幫人做精神分析的人,研究的學術改變了整個世界,卻依然也只是平凡之軀,無法解決自身的困擾。

第四位主角是一身痞味的Vincent Cassel飾演的Otto醫生,這位也信奉著精神分析理論,卻用著另一套道德觀念不認可的方式去治癒著病人,和病人們上床。

被送到Jung的精神治療所之後,他的理論卻深深動搖了Jung。

他是整部片裡最認識自己的人嗎?

因為他最直接的承認了自己的慾望,弱小。

最後他獲得的是毀滅。

而榮格與弗洛伊德並沒有毀滅,因他們仍有壓抑,去遷就社會,榮格的倒數第二句台詞「有時你必須做一些可恥的事,只是為了活下去」。

可恥也許不是最可怕的。

只要你敢向自己承認。

什麼是自由?

什麼是壓抑?

我是誰?

問完所有人,還是要問自己。

如此看來,「危險」的確實是方法,而不是「關係」。

即使是「關係」,也是「與自己的關係」。

醫生,親密關係,都不過是幫助認識與自己關係的人。

最終要冒的險,是「認識自己」。

 3 ) 弗洛伊德的嫉妒

1. 当荣格提到他的妻子很富有时,感觉到弗洛伊德一顿,他生育了6个孩子,因此家庭财务方面遇到一些问题,而年轻的荣格却不必担心这一点,是什么呢?

Jealous,我在听到时也觉得嫉妒有人天生好命,可以无所顾忌的做自己想做的事2. 好家伙,弗洛伊德去瑞士找荣格了,果然被他家的大庄园震惊到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开头他们做谈话疗法时的对话,荣格不断的引导她自我剖析,最终治愈恢复正常生活。

需要对精神分析领域有一定了解再去看这部电影比较合适,否则会觉得过于简略了

 4 ) 燃烧的思维:精神分析关于人格的重生

在《危险疗法》中,大卫·柯南伯格揭开了精神分析学的隐秘历史。

     大卫·柯南伯格导演的《危险疗法》的开篇画面是一个正在疯狂尖叫的女人,她的脸紧贴在一架疾驰的马车的窗户上。

她是17岁的萨宾娜·斯皮尔莱茵(凯拉·奈特莉饰),这部阴郁、机智、需观者动用智识的电影正是围绕着她真实的人生故事展开。

电影探索了精神分析学起始之初的逸事,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予人性,并表现了他们之间充满张力的父子关系。

精神分析学的这两位先驱对于潜意识不同的解释如今依旧是我们理解自己如何认识自己的依据。

     由克里斯朵夫·汉普敦撰写的电影剧本在结构和对话上都密切参照了他自己撰写的戏剧《谈话疗法》。

该戏剧2002年在伦敦由皇家国家剧院搬上舞台,其中拉尔福·费因斯饰演荣格,约迪·梅饰演斯皮尔莱茵。

不论是戏剧还是电影,都继承了约翰·科尔在1992年出版的《极危险方式》,这部关于精神分析发展史的书信息量很大,并对弗洛伊德/荣格的分歧做了重新诠释,引入了他对斯皮尔莱茵其人、以及她对于两人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的研究。

斯皮尔莱茵天资聪慧,出身俄罗斯犹太家庭,教养良好。

1904年她被送到苏黎世去治疗她具有暴力倾向、使之无法自理生活的歇斯底里症。

她是荣格第一批精神分析患者中的一员,而他对于她实验性的疗法——“谈话治疗”——的成功让她在第二年进入了医学院学习并在五年后获得心理学学位毕业。

她嫁给了同为俄罗斯犹太人的医生,有了两个女儿,在日内瓦的10年内行医并发表论文——其论文被弗洛伊德引用,据称对其“死亡本能”的理论产生了影响。

1923年,她回到了俄罗斯,在她离开的这段时间,俄罗斯已经变成了苏联。

她想要在那里教精神分析,但历史不在她这边。

她的三个兄弟在斯大林的清洗当中被谋杀了,她的丈夫去世前精神失常。

斯皮尔莱茵和她的女儿在斯大林时代活了下来,但在1941年,在纳粹侵占了她的家乡——顿河边的罗斯托夫——之后,她被纳粹处死。

     与汉普敦的戏剧一样,柯南伯格的电影(虽然电影看似标准好莱坞风格,实际却有着柯南伯格深深的烙印)也发生在1904到1913年间,描写了荣格对于斯皮尔莱茵的诊治,以及他们之间并非完全秘密的、急风骤雨般的爱情。

故事起始时斯皮尔莱茵依然是荣格的病人,荣格已经结婚,并和弗洛伊德之间有着俄狄普斯式毁灭性的情结。

这段隐忍而戏剧性的故事是架构在两个互相关联的三角关系之上的。

在这两个三角中,斯皮尔莱茵被困在中间,是整个结构的不稳定因素。

更明显的——或者说,更传统的三角关系——由荣格、斯皮尔莱茵以及荣格的妻子艾玛(萨拉·戈登)组成。

另外一个三角关系,只有观者用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观察才能发现,而这也是电影鼓励我们去做的。

柯南伯格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陷阱的讽刺性,如移情和反移情(transferences and counter transferences)、投射和内射(projections and introjections)等表现得非常明显,有时候产生了相当欢闹的效果。

(和《社交网络》以及许多医学背景的电视剧一样,《危险疗法》中也有大段的专业介绍用语)。

与荣格分手之后,斯皮尔莱茵觉得自己受到了背叛和抛弃,她写信给弗洛伊德请求咨讯,这实际上是女儿为对兄长复仇而向父亲告状的模式。

斯皮尔莱茵和荣格都有一种不伦之恋的幻想,就像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中的兄妹齐格蒙特和齐格琳德,他们在结合之后生下了血统纯正的齐格弗里德。

但是荣格重视自己的声誉、以及自己和具有道德洁癖的弗洛伊德的关系,更甚于与斯皮尔莱茵的关系,因此荣格想要隐藏这段感情,声称这位病人是一名臆想狂,他抵制了她侵略性的性索取。

最终斯皮尔莱茵让他羞耻地承认了部分事实。

但是荣格一开始的欺骗甚至比他在性关系上的踰矩更加深了弗洛伊德对于荣格投入神秘主义的质疑,导致了弗洛伊德质疑荣格是否应该成为他理所应当的继承者,而这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彻底决裂。

     这一关系占据了《危险疗法》大部分情节,这个故事实在太具戏剧性而不像真的,这也决定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故事在几十年间很容易就被忽略了。

但是在七十年代中期,人们发现了一处被储藏着的文件,这是斯皮尔莱茵音在前往苏联时留下的——而这也是一个绝好的行动倒错( parapraxis)的例子。

在这些文件之中,有着她和荣格于弗洛伊德的书信往来,也有她的日记,她在其中倾吐了她对荣格怀有罗曼蒂克的激情,以及他们崎岖的情感经历,在日记中她用“诗”这一暗语替代性行为。

即使读了这些令人眼界大开的档案,读者(哪怕读者为纸上的打情骂俏所娱乐)也很难断定他们到底发展到了哪一步——他们已经本垒打了,还是出于好感在三垒上调情?

在汉普敦的戏剧中,有一幕呈现了床单上的血迹,在其他场景中他们还有激情的热吻。

但在柯南伯格的电影里,一点点血迹——丧失贞洁的临床证据——是不够的。

     “我没有疯,你知道的。

” 斯皮尔莱茵说这话的时候,她坐在荣格的办公椅里,看起来像一个惊恐的、被围困的小动物,她的面容和身体都被各种矛盾的冲动所摧残。

她的下颚凸出而僵硬;她的嘴唇向后扯动露出牙齿;她的脑袋歪斜;她的身子折叠着陷进椅子里;她的双手紧紧地绞在一起,上下挥动,不断地想要摩挲大腿,仿佛同时臣服于并克服自慰的欲望。

她太过恐惧自己可能会说出的话,以致于每一个字都好像在从她嘴里冒出之前就已经被呛回去。

在许多电影里,丰富的动态(kineticism)是由镜头移动和剪辑完成的,通常这种技法被用于大型的动作场景中。

如果银幕上表演的动态仅仅局限于一个人物的神经系统所控制的动态,观众很难在一整个叙事过程中,对人物保持自始至终的神经上、身体上的认同感。

我并不是说观众想或不想这么做,而是要与银幕角色的神经系统建立认同感,并从中实现情感代入或智识上的理解。

     我们还需强调柯南伯格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如何阐释身体与思维吗?

通过将电影置于精神分析的世界,并让他的主角遭受转换性癔症(conversion hysteria)(从心理冲突转变为身体冲突),柯南伯格在处理这个主题的时候有着一种几乎漫画式的直接,并取得了与《孽扣》(Dead Ringers)的身体恐怖有些不一样的角度,但即使如此,《危险疗法》依旧与前者有着共通之处。

在这两部电影中,有受虐心态的女性患者在男性医生的治疗之后存活下来,而他们自身的病理与他们所处的、并让他们获得力量的机制一样,是确实存在的。

最终让斯皮尔莱茵崩溃的,不是荣格对她粗糙的、有违伦理的治疗方式,而是荣格的反犹主义;而这也是比起他们之间关于利比多的争论,更加让弗洛伊德担心的。

在过去的十年中,关于犹太身份以及反犹主义的问题开始出现在柯南伯格的作品中,而在《危险疗法》里,弗洛伊德的角色把这两个主题推到台前。

弗洛伊德将荣格选为他理所应当的继承人,是因为他认为精神分析研究需要一个雅利安人。

但当他开始质疑荣格的智力、天分以及伦理立场的时候,他发现荣格所诋毁并利用的是一个犹太女性,这让弗洛伊德感到大为负担。

“我们是,并将一直是犹太人。

”弗洛伊德写信给斯皮尔莱茵。

这封信在电影中被重新释义,并添上了另一封信,在信中他对她抛弃了对“雅利安王子”的幻想而感到高兴。

至此你甚至会为软弱的、自欺欺人的荣格感到遗憾。

     让法斯宾德来演荣格显然体现了柯南伯格想要塑造一个值得同情的荣格的用心。

即使在演头号坏蛋的时候,法斯宾德也拥有一种深切可感的忧伤,不过这不是重点。

《危险疗法》是一部由角色推动的影片,几位演员的表演都非常优秀,尤其是凯拉·奈特莉。

她不仅冒着巨大的风险在影片开头的场景中表演了古怪的行为,在整部影片中,她所扮演的斯皮尔莱茵保持了一种独特的心理上的脆弱和智识上的坚定——那是一种身体与思维同时燃烧的感觉。

在电影中,斯皮尔莱茵一直没有被完全治愈,她能够控制自己身体症状的方式、控制程度的多少都阴晴不定,取决于她对自身内外部危险的感知。

荣格是她可怕的对手,他冰冷的表情和专业的行事风格之下,隐藏着困惑甚至绝望。

(我不知道是否有许多观众会对荣格产生认同感并通过他的角度去理解电影。

)在荣格早期对斯皮尔莱茵的分析治疗中,她向他吐露引发自己歇斯底里症的原因——不仅因为她的父亲殴打她,还因为当他父亲这么做的时候她对他有了性冲动,她为此感到屈辱。

在这时,柯南伯格给了荣格一个特写,我们看到他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兴奋的神情,这很容易被解读成他因为谈话疗法成功而充满了胜利感。

但几个月后当他在她的卧室里鞭打她的屁股时,我们知道事情比我们原先想的复杂得多。

影片最后的字幕中有着这样的免责声明:“这部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变,但一些场景,尤其是发生在私密情境中的场景,纯属推测。

”      即使这是一部情节剧、疯狂狄充斥着的专业用语、有着卧室里的鞭打场景(虽然并不哗众取宠),《危险疗法》依旧是一部克制的电影,如果算不上严肃的话。

它对时间的遮蔽和压缩有着布列松的风格。

一月一月,甚至一年一年过去,这些时间的流逝都被一闪突兀地关上或开启的门所标志。

霍华德·肖的配乐介于后期贝多芬和早期瓦格纳之间,情绪表现非常隐忍。

让这部电影的形式变得和其潜在主题——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一样激进的,是柯南伯格在两个镜头、三个镜头以及反打视角镜头之间置入的活动扳手(或者用通用的名称——镜头/反打镜头)。

在近期的电影中,柯南伯格喜欢使用类似广角镜头的技术,在这种镜头内空间被压得扁平,前景的演员与后景的演员的大小不成比例。

大多数使用广角镜头的导演都尝试在镜头运动中隐藏这种扭曲的比例。

然而在这里,特别是在“谈话疗法”的场景中,柯南伯格将这种不成比例当成展现主观性的工具:每个人的自我迷恋是如何遮蔽自己对他人的观察和理解的。

反之亦然。

《危险疗法》在此成为了研究人与人之间何以缺乏真正的互相作用的范本。

     如果说电影开场算是关于斯皮尔莱茵的画面,那么它结尾的镜头以及最后一句台词属于荣格。

已婚并怀孕的斯皮尔莱茵来向他告别。

奇怪的是,在此我们终于第一次隐约狄感觉到,这对他而言的确是一桩认真的恋情,之于他的意义与之于她的一样重要。

他们坐在荣格家后院的湖滨。

当斯皮尔莱茵起身离开的时候,荣格从长时间的、近似紧张症的低落(catatonic depression)中突然抽离出来,给出了一个他为何抛弃她的解释:“有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不可原谅的事,只是为了生活能够继续。

”(在现实中,这句话是荣格写给斯皮尔莱茵的最后一封信的最后一句话。

)这是一个痛苦,伤感而浪漫的时刻,但是当我离开电影院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当荣格在二次大战期间坐在他的瑞士湖畔的时候,他所做出的那些不可原谅的妥协。

这是一部重要的电影,毫无疑问。

 5 ) 你管这叫危险的方法?--另附《死神永生》三言两语

简单记录一下。

《危险方法》是被Viggo忽悠进去的。

那天看预告片:哇!

Viggo!

哇!

法斯宾德!

唔!

奈特莉MM。

哇!

荣格!

哇!

佛罗伊德!

哇!

柯南伯格!

哇!

Viggo!

有他在,奈特莉也不要紧的。

结果不但自己被忽悠进去,我还把钟邪伯爵和鸡饭MM顺进去了。

坐定之后伯爵问:有中文字幕么?

我说:呃,好像没有,大伙保重。

忽然觉得很内疚。

看完之后,好像更内疚了。

这次不能说因为没有字幕没看懂而不明白好歹,其实不难懂,反正心理学专有名词就算翻成中文也是不懂。

不管懂了多少,这个故事说得不好是很明显的。

(先不说奈特莉的表演)柯南伯格一路来擅长把劲爆的题材和场面拍得很冷静,冷静的同时仍然劲爆,结果给人的感觉更劲爆。

但是这部戏,冷静过头成了平淡。

Viggo和法斯宾德的火花不足,荣格和佛罗伊德的恩怨本来就很难说清楚,处理得再一含蓄,几乎就缥缈了。

不过最大的败笔还不在这里,最大的问题是,这部片本意是要说小荣和老佛从相敬相惜到反目成陌路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两人的关系是由性格和学术见解决定的,而本片的故事试图插进去一个女人。

虽说这个女人的故事似乎是真的,但是她是荣佛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么?

如果是,片子里看不到咧,如果不是,这个片就有了两个故事。

事实是后一种情况。

这个片就是有两个故事。

一个是蜻蜓点水的两个学术巨头交往的故事,一个则是八点档天天有的男人偷吃反悔回头又反悔的故事。

通常我写文,女主不是重点,《雨果》里头没提主角MM,还受到朋友的“谴责”。

(这里请大家抬头看一下本博客的招牌)这样做的坏处是,女主演得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好处也有,女主如果演得不好,会被我轻易放过。

然而,这部戏里的奈特莉MM呀,不是我说你,毁容表演,是有底线的:毁容之后,要能够赢得观众的同情,才不枉毁容一糟。

不然,徒然让人目不忍睹,难免出戏。

再说下去要出刻薄之言了,还是打住吧。

一部连Viggo和法斯宾德再加文森特卡索都救不回来的戏,还真是让人兴叹。

所谓危险方法,不过是使医生容易出墙的方法。

危险么?

看不出来咧。

真正危险的方法是什么?

是惹翻一个聪明冷静的女人,结果她把地球的坐标广播给全宇宙,那才叫真的危险。

如果我告诉佛罗伊德,昨晚我梦见外星人占领了地球,我领导了地球人的抵抗运动。

他会怎么分析?

男性的压抑?

女性意识的反抗?

童年的阴影?

NO NO。

这个梦我自己会分析,纯粹就是被《死神永生》给吓着了,阴影是有的,那就是想明白原来自己喜欢的科幻作家是对人类彻底失望的钢印失败逃跑主义者。

 6 ) 无关片子的即兴迷思

最近在重补Viggo的片子,看到这部惊觉之前得到的某些启示从弗洛伊德、荣格与施皮尔赖因三人在精神分析历史书写中的不同的位置得到了呼应。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在早些年就有所接触,当时的我由于心理问题企图通过阅读相关的解读对自己进行疗愈和寻求一种更偏于理性化的理解方式。

论两人在心理学界的影响力凡是对这个领域有所好奇的都应该有所耳闻不止,甚至已经呈现出大众化了,但施皮尔赖因是通过这部片子(外加书籍)才有所了解。

首先承认我原先对于精神分析史的书写与理论的演变并没太多关注,以至于看完后最疑惑的就是施皮尔赖因论功绩,在学术写作上对荣格有所影响,先于弗洛伊德开创死亡本能论,在当时作为精神分析界的先驱却在后代不怎么被提及。

在网络上试图查阅一些资料时她的名字也一再先被“荣格的女人们之一”替代在相关的八卦附录中出现,特别是此书中文版的副标题,荣格、弗洛伊德与“一位女病人”并列成排,回想起弗洛伊德在恋情失控时对她污名化,真是有莫大的契合(讽刺语气)。

绕回头,前段时期从倪老师在随机波动中的那篇访谈了解到目前一些女性主义学者们现在的工作是通过对历史材料进行重新挖掘,从单一历史叙事中跳出,转向寻找到那些饱含着性别立场所塑造出的“事实”进行重述。

虽然不知危险方法文本的作者是否是位女权主义者,但对此三人关系的历时多年的研究与梳理已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能让女性主义视角切入的窗口,不止是一丝裂缝等待着被扒开,补充了我作为普通读者对精分史(全是白男学者)的浅薄认知,回想起“对历史的保护实则同时意味对其面貌的选择和定位。

保存特定的统一风格和叙述,不同历史时空的交融关联则将因此被斩断,诸多历史片段与我们之间的通道也被关闭。

”在不同时空之下对我们在重复面对同一命题,甚至由于命题所带来的问题以至于部分历史被轻巧地遮蔽和绕过了却未曾发觉,需要我们带着更敏感的心和坚定的情感立场去辨识出,再重构。

现在已经有chatgpt作为工具运用在论文写作上,在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吞下权力上位者所主掌的历史叙事数据的AI进行延伸书写?

与此对比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写作是技术所无法替代的呢?

 7 ) 【不是评论】很浅,但有用的背景知识

看第一遍的时候有的背景不了解,google了一下,找到一篇有用的文字,再看第二遍就好多了。

原作者叫韩雪涛,感谢原作者。

   这篇文字是2007年出现的,目测与这个电影的创作没有任何关联,所以可以相信这篇文字和电影都提到的诸多弗洛伊德与荣格的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插嘴一句,这篇文字没有出现女主角——这位女性是真实存在的,她在电影叙述的事情之后离开弗洛伊德和荣格继续从事精神分析方面的工作。

后来的故事很不幸,她的丈夫、她的兄弟在史达林恐怖运动中丧生,她自己和两个孩子则在1942年纳粹灭犹行径中遇难。

        ===========楼主说完自觉肘开的分割线============         《弗洛伊德与荣格:从相识到决裂》       西方有人认为:“20世纪是精神分析的世纪。

”这种说法虽然不免过于夸大,但却从某种角度说明了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所产生的影响之大。

弗洛伊德作为这一理论的创建者,荣格作为这一理论的有力推动与发展者都成为现代心理学中极其重要的心理学家。

而发生在这两位巨擎间的由相识到决裂的恩恩怨怨也就成为精神分析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我们本文中所要做的就是重新回顾那段历史,去了解发生在两人间的一场恩怨沧桑。

   一、相识 我们先从精神分析学的奠基者弗洛伊德说起。

弗洛伊德,出生于1856年。

1873年进入世界闻名的维也纳大学医科学校,师从当时很有影响的布吕克。

后与布罗伊尔合作,探讨用自由联想法治疗神经症状。

1895年,两人合作写成《癔病研究》一书。

后来由于弗洛伊德强调性混乱是癔病的根源,而布罗伊尔拒绝接受这种观点,两人的合作与友谊就此结束。

此后,弗洛伊德单枪匹马地进行拓荒工作。

1900年他出版了自己第一部巨著《梦的解析》,此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建立,也揭开了一段恩怨沧桑的序幕。

   此时年仅25岁的荣格,刚从医科学校毕业,并在苏黎士一家精神病院任有名的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勒的助教。

当时的荣格正开始执着而坚定地在诸多令他困惑的有关精神病的问题中努力探索,想寻找出一条他可以在事业上勇往直前地走向成功的途径。

《梦的解析》刚刚出版,受到导师的推荐,荣格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版。

但对当时的荣格来说, 还缺乏欣赏此书的准备。

因为他还缺乏切身的体验,无法充分领悟到弗洛伊德所进行的这项开拓性的研究的重大意义。

于是,他把书放到了一边。

在随后的几年中, 荣格开始从事著名的“语词联想”测验。

这种测验是把一个词汇表上的词汇一次一个地读给病人听并要求病人对它们做出反应。

如果病人在做出反应时显得犹豫不决,或者在做出反应时流露出某种情绪,就表明该词很可能触及到了荣格后来称为“情结”的某种东西。

荣格独立完成的这项伟大实验,一方面为他赢得了荣誉,另一方面为他接受弗洛伊德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3年, 荣格再次阅读并研究《梦的解析》。

突然,他发现他自己所探索的问题与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论不谋而合,他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为自己在语词联想实验中观察到的 压抑“机制”提供了最好的解释和说明。

或者说,弗洛伊德的发现恰好符合他自己所做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他激动异常。

他开始真正欣赏了另一位天才的工作,他意识到,在千里之外的维也纳,另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正在对彼此关注的同一问题进行探索,而且得出了几乎是相同的结论。

可以说,第二次阅读此书的经历成了荣格一生事业转折的分界线。

   鉴于自己的实验,荣格相信弗洛伊德是对的。

然而这种对弗洛伊德的欣赏在当时却是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

但坚持真理的荣格抛开世俗的偏见,决定公开站到弗洛伊德一边,支持弗洛伊德的理论。

   1906年3月或4月初,荣格向弗洛伊德伸出了橄榄枝。

他给弗洛伊德写了一封信,同时寄去自己的论文《心理联想诊断研究》。

当时处于孤立无援中的弗洛伊德愉快地接受了荣格递给的橄榄枝,在4月11日的回信中他表示了自己诚挚的谢意与自己的理论被荣格经验所证实的欣喜之情。

在经过随后多次的书信往来后,1907年,弗洛伊德邀请荣格到维也纳作客。

   3月3日,上午十点钟,一个寒气逼人的星期日。

两人在维也纳见面了。

在这次见面中,先是异常激动的荣格,兴致勃勃一连讲了整整三个小时。

最后耐心地沉浸在荣格的谈话中的弗洛伊德打断了荣格的话,建议他们应该更深入、更系统地继续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两人都为对方的非凡才智与热情所感染,陶醉于这种志同道合又棋逢对手的交流之中。

在荣格看来,弗洛伊德是“我所认识的最杰出的人物,就我当时的认识和理解而言,没有谁能与他相匹敌。

”而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他还从来没有碰到过象荣格这样具有多方面广博知识而且对精神病的病因怀有如此强烈兴趣的人。

荣格奔放的想象力也使弗洛伊德着迷。

于是两 人间这场倾心而又生动有趣的马拉松式的长谈,一直持续了十三个小时!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是因为双方都十分困倦,这场谈话或许会持续更久吧。

   初次见面给两人都留下深刻与美好的印象。

这次会晤后,弗洛伊德立即写信给荣格说,同你相见,“使我万分兴奋和欣慰,我得不厌其烦地用文字或言语使你明白,我信任你,我得特别强调的是,你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现在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正像其它任何人一样,应该有人来取代我的位置,而在我看来你正是我所指望的最恰当的人。

……来继续并完成我为之奋斗的事业。

”    四天后,荣格的回信这样写道:“使我不安的是,你过高估计了我和我的能力。

在你的指引下,我才能深刻地理解许多事。

不过,我仍然远没有能清楚地把握住它们……”    共同的奋斗目标将两人紧密联结在一起了。

但我们可以注意到,从一开始两人间就存在着一些分歧。

两人虽都确信压抑之存在,但就压抑的内涵而言,两人看法却并不 相同。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内涵,是一种潜在的性动力或性经验。

正如荣格在后来回顾两人初次见面时说,每当谈到与性有关的问题时,弗洛伊德的每句话都充溢着 一种特殊意味的冲动。

“显而易见”荣格写道“弗洛伊德对他的性理论已深信不疑,而且认为这种理论具有超越一切的重要意义。

一提到这个问题,他的声调变得急 促,几乎是迫不及待而且激动,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十分严肃、难以捉摸的、对一切事物持挑剔怀疑态度的气质竟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荣格却力图对性动力的范围加以限制和界说,对他而言“在一些病例中,性问题并不是致病的绝对重要的因素,只起着附加的、次要的作用。

”    在初次会晤后继续下去的书信中,他们都坦诚自己的观点,并在不同的观点上激烈交锋。

然而由于这是在一种讨论式的学术气氛中进行的,两人间并没有因此产生任何 积怨。

事实上,他们正一道艰难而倔强地在精神这片前人所未走过的旷野上,披荆斩棘,开辟出条条道路,去发现,去探查精神领域中最激动人心的奥秘。

这种并肩战斗,一致对抗外界世俗的经历足以弥补掉任何存在于两人间的分歧了。

两人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认识上的、理论上的分歧被沉浸在彼此欣赏,共创大业的激情所遮掩了。

   二、热烈的友谊 在经过初次见面与随后的几封信的交往后,两人的友谊迅速升温。

两人间的通信一直继续着。

许多信还充满了难言的兴奋和激动。

在信中,两人交流对临床病例的观点,交换对同行的一些看法,同时也相互问候鼓励。

两人间的私人关系日益亲密。

   1907年7月1日,弗洛伊德写给荣格的信中写道:“精神学的新生命与我们同在,在苏黎士和维也纳,而不在别的什么地方。

因此,我们已经度过了第一个难关而安然无恙。

”    对于那些中伤他们的人,他们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一同与之作战。

对于那些无法理解他们的大众,他们相信只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偏见所致。

而他们相信有一天真理的曙光会通过他们传遍整个世界。

他们一起憧憬着他们共同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并被接受的那一天的到来。

   在这段甜蜜的日子里,两人频繁地交换着在精神分析这一领域内各自的观点,并互相就某种问题深入磋商。

在这种关系中,弗洛伊德理所当然处于父亲般的地位。

又加上弗洛伊德在年龄上长荣格19岁,荣格将弗洛伊德当成自己父亲的化身,而弗洛伊德将荣格当成自己的儿子成了双方共同接受的看法。

   这段时期的荣格力图获得弗洛伊德的注意。

在1907年的一封信中荣格写道:“说实在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不得不坦率向你承认……我对你的敬爱之情,具有宗教般的狂热和虔诚。

”1908年2月20日,荣格写信给弗洛伊德再次表示能获得弗洛伊德的信任与友谊,感到既有幸又惭愧。

这在他的一生中至关重要。

他希望发展这种友谊。

但这决不意味着同弗洛伊德处于同等地位,而只是一种“父亲和儿子”的关系。

   对弗洛伊德来说,在他的所有追随者中,荣格亦是他最为厚爱并且器重的人。

   1908年4月26日, 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在奥地利的萨尔兹堡举行。

荣格为这次会议的组织召开立下了汗马功劳。

会议由弗洛伊德主持。

会议期间决定创办一个心理分析学的会刊《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受到器重的荣格被指定担任主编。

会后,荣格写信给弗洛伊德说“总的说来,大会结果十分圆满,预示着我们的《年鉴》将大获成功。

”这次的会面给两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09年,两人同时应邀去美国讲学,在船上共同度过了为期七周的旅途生活。

在这次美国之行中,他们的演讲受到了热烈欢迎。

他们在美国是“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

弗洛伊德处于成功的顶峰,荣格也为此不胜欢喜。

初次美国之行的成功对于精神分析学理论赢得广泛的承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10年3月底召开了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

荣格对大会的成功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

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由于弗洛伊德再三坚持,荣格当任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

   正是在这段甜蜜的日子里,弗洛伊德在一封写给荣格的信中,亲切地称荣格为精神分析王国的“王储”,并称荣格是他的“长子”。

   在彼此以坦率真诚相待的两人间,一切似乎都是明朗的和美好的。

   三、不和谐之音 在两人交往伊始,两人就存在着一些思想方面的分歧。

然而,这些分歧起初被掩盖了。

但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人间即使在热烈的友谊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调。

   1909年3月25日, 荣格与他的妻子来到维也纳。

访问中,发生了一件令两人都印象深刻的事。

一天,在弗洛伊德的一个房间里,两人正热烈地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神秘玄妙现象的时候,突然间,从书架那儿发出一声巨响,两人都惊骇异常,几乎跳了起来。

等两人从惊惶中恢复平静之后,荣格对弗洛伊德说:“你瞧――这就叫做催化显示现象。

”弗洛伊德不以为然,“得啦,”他用嘲笑的口吻对荣格说:“无稽之谈。

”但不出荣格所料的是,从书架上又发出爆裂声。

恪守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原则的弗洛伊德发现,被他刚选中来继承他的事业的“皇储”荣格,竟然能用超灵的术语来解释这样的现象,这令他深感震惊。

这件事清楚地揭示了两人在精神分析学观点,以及两人气质间的根本差异或者说对立。

   4月20日, 在德国登上轮船启程去美国的前一天,闲谈中,荣格很有兴致地提到在德国北部某些地区的所谓泥炭沼尸体。

弗洛伊德对此深为反感,几次打断荣格的谈话。

最后, 弗洛伊德突然当场昏倒了。

这就是有名的弗洛伊德的第一次昏倒。

人们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弗洛伊德认为有关尸体的闲谈暗示了荣格希望自己死去。

这种无法摆脱、 压抑的奇想,使弗洛伊德神态恍惚而昏倒。

   第二天,已经恢复过来的弗洛伊德在船上与荣格互相对对方的梦进行分析。

但当荣格试图分析弗洛伊德的一个梦,并希望弗洛伊德进一步透露梦的细节时,弗洛伊德明 显地疑虑重重,过了一会,他说“我可不愿拿我的权威冒险。

”荣格后来写道“在我看来,就在他这样说话的同时,他的权威已全丢了。

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    初次美国之行的成功,一方面鼓舞了他们,但同时又意味着两人共同面对的外部敌人已经变得遥远了,于是两人之间的问题开始变得突出起来。

我们不难发现,在两人 表面的和谐下,裂痕已经出现了。

当强敌在外时,两人由于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分歧即便存在也可以忽略掉。

但当外敌的威胁日渐减小后, 两人不再需要为维护他们共同的理论而一起战斗了。

他们开始投入到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中去。

正是在如何发展这一理论中,两人间的分歧开始显得日益突出。

   从美国回来后,弗洛伊德一心致力于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扩展到更多的领域中去。

然而此时的荣格却把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对神话学的进一步钻研上。

两人的通信中,分歧逐渐扩大了。

   1910年初,荣格给弗洛伊德的回信中写道:“诸多误会已经出现,我真不明白,你怎么会对我产生了如此误解?

”1910年6月26日,荣格写给弗洛伊德的长信中,将自己对于神话学的阅读研究同弗洛伊德的性乱伦说进行了比较,从字里行间隐约预示出两人的分歧已不可避免。

1911年11月14日荣格在一封信中写道:“事情必定会如此……你发掘出宝石,而我所要做的是对宝石进一步加工修整。

” 从中我们不难窥到,两人的关系已进入越来越微妙的阶段。

荣格不再甘心笼罩在弗洛伊德的影子下了。

   四、决裂 在经过一段火热的阶段后,两人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随着荣格陷入到对象征、神话宗教文献以及玄学的狂热兴趣和研究中――也正是这一研究中,荣格开始发 展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荣格性格中独立的一面越来越浮现出来。

而弗洛伊德似乎要迫不及待地指望在荣格面前维护他已意识到的并不稳固的绝对权威。

于是,两人间的冲突不再只是理论上的分歧了,还增添了两人性格上的冲突。

   1911年9月弗洛伊德与荣格妻子埃玛的谈话象征性地表现了这一点。

   弗洛伊德说,他的孩子已长大,他的婚姻生活已得到报偿,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只有等待死亡。

埃玛回答,作为一个“伟大男人的子女而又能泰然处之”很不容易,特别是作为弗洛伊德的孩子更是如此,因为他所表现的作为父亲的那种威严特征相当突出。

埃玛向弗洛伊德建议,应该处理好孩子与他之间出现的麻烦。

后来埃玛写给弗洛伊德的信中写道:“别怀着父亲那样的感情去看待卡尔•荣格……应该象普通人对待另一个人那样,他像你一样,得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了他想做的事。

”    这段时间的荣格,正在写作《变形的象征》这一重要著作。

写到书的最后一章《代价》时,他却不得不暂时中止了写作,当心绪紧张到无法抑制时,他甚至无法握住他 一直使用的那支略显笨拙的自来水笔。

因为他清楚意识到在此书中公开自己的观点,很可能意味着会失去弗洛伊德的友谊。

“是应该不把我自己的观点公开表露呢?

还是置对我来说是如此重要的工作而不顾呢?

”荣格陷入无法排遣的忧虑中。

如果说,不愿同弗洛伊德决裂的抗拒力对荣格来说是非常强烈的话,那么冲破他的无意义的束缚,确信自己的观点正确,而相信弗洛伊德的理论是错误的那股力量慢慢地击退了一切犹豫。

他又提起笔继续写这至关重要的一章。

他越写越多,然而心情沉重――预感到弗洛伊德决不会接受他对于乱伦问题所作的解释。

   紧接着出现了另一件事。

弗洛伊德在克伦兹里根停留两天,希望与荣格见面。

但荣格却让弗洛伊德白白等了两天。

或许荣格已清楚地意识到他对弗洛伊德的背叛,因此担心不论他做出何种解释,同弗洛伊德的一场真正的决裂已无法避免,这种决裂是他所希望的,他日渐明白这就是自己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但又使他深感痛楚不安。

   对荣格来说,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时刻终于降临了。

他的著名论文分两部分发表了。

弗洛伊德从中嗅到了文中“离经叛道”的味道。

已经经历了一桩又一桩的背离行为的弗洛伊德又一次陷入苦恼之中。

1912年6月13日,弗洛伊德写信给荣格说,不必因为理论上的分歧而影响个人之间的关系,这封信暂时使两人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

   然而,荣格此时已经不能接受这种暂时的妥协了。

要求独立的他对弗洛伊德的权威发起了挑战。

   1912年9月, 荣格再次到美国讲学,并赢得热烈的反响,这坚定了荣格加速同弗洛伊德理论对立的信心。

在演讲中,荣格虽然一方面仍然对弗洛伊德的勇气胆量以及执着、恒心,表示由衷的敬佩,但同时也进一步提出并阐述自己的理论。

他批评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是太狭隘了,他认为里比多的概念必须重新加以界定。

另外,荣格猛烈抨击回返婴幼儿期的理论。

荣格认为导致病因学意义上的冲突主要发生在现在,而不是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是在过去。

   1912年的这次美国之行,进一步扩大了心理分析运动在美国的影响。

然而荣格的努力却是建立在与公认的弗洛伊德理论相偏离的前提下的。

   1912年11月 在荣格提议下,两人见了一次面。

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交谈后,弗洛伊德相信自己和荣格间的所有矛盾已经解决。

他认为自己选中的皇储已经放弃了任何想逊位的念头。

然而就在一次午餐快结束的时候,发生了弗洛伊德的第二次昏倒。

这次“癔症性晕厥”或许是由于弗洛伊德无法正视荣格背叛自己的可能性;或许是他看穿了荣格与他决裂的决心。

总之,事实证明了两人间的决裂已经事在难免。

   1912年底的通信引发了两人的最后决裂。

荣格在一封信中写道:    “恕我诚恳地对你直言,如果你并不反对的话。

我得承认,对于你,我的感情是矛盾的。

不过,我还是愿意坦率地,开诚布公地表明我对咱们间一些问题的看法。

如果对此有所怀疑,对你将是极大的不幸。

不管怎么样,我得说,你用对待你的病人那样的方式来对待你的学生本身就是一大错误。

这样一来,你所指望而且造就的不是奴性十足、盲从的儿子,就是轻率浅薄的小人。

我确实十分客观地看穿了你玩弄的这种小小伎俩。

你在你的周围到处施加个个影响,使每一个人在你面前都降低到儿女般的地位。

他们不得不痛心疾首承认自己的疏忽和过失以及生命的卑微。

而你却旁若无人稳坐在父亲的高座上。

出于绝对顺从献媚,没有谁敢于公然对告知,甚至哪怕是对你上一次向病人所说的话表示怀疑,他们没有勇气去对分析者进行分析,只是满足于被别人分析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有谁敢这样做,你肯定会这样问他――是谁得了神经症?

   你看,亲爱的教授,如果你以此来对待我,我对我的所作所为压根儿满不在乎,同我的弗洛伊德兄长的犀利而令人畏惧的目光相比,它们断然暗淡无光。

”    我们看到,此时的荣格早已不再是甘心情愿笼罩在弗洛伊德羽翼下的荣格了。

羽翼渐丰的荣格不愿意再受到弗洛伊德的荫护。

他需要走自己的路了。

这正如一个孩子长大了,要独立了,他不再依靠父亲。

相反地,他为了摆脱父亲的控制,他不得不做得绝情一些。

   弗洛伊德对于荣格用这样的口气深为不安,觉得蒙受了耻辱。

在一封没有寄出的信中他写道:“你断言,由于我滥用心理分析,使我的学生处于一种孩子般的依附地位。

对于他们的这种幼稚行为,我本人要负责任。

正是基于这种推断,你得出了你自己的结论。

我不愿对此作出任何判断,因为涉及一个人的这种判断是很困难的事,而且,这种判断也不能使任何人信服……在维也纳,我早已习惯于来自反面的指责,这就是说,我对我的学生的分析和观点,并不那么感兴趣。

”    1913年3月,荣格给弗洛伊德只写了一封信。

3月27日弗洛伊德写给阿伯拉罕的信中说“我对他已经感到失望,也不再有任何友谊而言。

对于我来说,他的荒谬的理论并不能只归咎于他那难以令人相处的秉性。

”不过,一直到1913年晚些时候,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人仍在努力不使个人间意见的分歧影响他们在共同事业上的联系,以免导致完全决裂。

弗洛伊德乐观地认为,尽管彼此间的不和现在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而且确已损害了他们个人的联系,但是恢复过去曾有过的合作也并非不可能。

1913年9月7日国际精神分析学代表大会在慕尼黑召开。

会前人们期望:“不要出现公开的分裂。

”但勃勃雄心的荣格已不再相信弗洛伊德也不再接受弗洛伊德的权威了。

在这次大会上,荣格及他的追随者以好战者的姿态进行活动。

相比而言,弗洛伊德显得无力捍卫自己。

结果荣格继续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会后,弗洛伊德开始做出反击。

他的追随者们对荣格的一本新著发动一系列的攻击。

弗洛伊德本人也写了驳斥荣格的论文。

6月25日,论文发表后,弗洛伊德写信给阿伯拉罕:“炸弹现在发射了……我认为,我们得让受害者有两周或三周的时间重整旗鼓来发动反击。

”    弗洛伊德的主动反击,迫使荣格从弗洛伊德学派中脱离出去。

1913年10月,荣格辞去《年鉴》编辑职务;1914年4月,荣格辞去学会主席职务。

弗洛伊德对此事所作的最后一次评论毫不留情:“我们终于同他们分道扬镳。

”在后来谈到这次决裂时弗洛伊德说,荣格“的精力只全部倾注于发展他自己的兴趣和维护自己的私利上。

”他不知道,他怎么会看中了荣格。

7月25日他给阿伯拉罕的信中这样写道:“卑劣的、虚伪的荣格以及他的信徒终于从我们中间滚蛋了。

”    由于这次最后决裂,双方在对方的蓄意中伤中都遭受了损失。

弗洛伊德追随者散布说“荣格可能患了精神分裂症”,这些谣传广为流传,因而直接使荣格的临床实践受 到影响,并使他失去了一些学生的信任。

同弗洛伊德决裂以后,荣格“开始感到若有所失……这种感觉可以毫不夸大地被认为是……一种心境的茫然和困惑。

”他承认自己仿佛被悬挂在半空中一样,失去了立足点。

内心精神的冲突竟变得如此强烈,使荣格甚至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有条有理地讲一次课。

80岁时,荣格在回忆录中写道:“同弗洛伊德决裂以后,我所有的朋友和熟人纷纷同我疏远。

我的著作被指责为胡说八道而一文不值。

我成了人们难以理解的神秘主义者,如此而已。

”在整整三年时间内,荣格陷入“精神的低谷”而到了不能工作的地步。

   五、决裂的原因 弗洛伊德与荣格,这两位精神分析巨擎决裂的原因何在?

这是一个引起很多研究者兴趣的话题。

解答这个问题应该从多方面考虑。

   首先,我们可看到两人在思想上的分歧。

这种分歧的焦点起先集中在对性的态度上:荣格对于性不像弗洛伊德那么强调。

但如果把观察的视角放宽一些的话,我们还可意识到,事实上在对一切文化和精神现象的理解上,荣格最终都表现出与弗洛伊德本质上的不同。

令荣格感到窒息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及其狭隘视野的束缚中”,不但是弗洛伊德对性的偏狭理解,还包括使荣格不能忍受的因果论方法。

“我更多想到的是他整个视野中那种还原论和因果论的倾向,以及他完全无视一切心理事件中 如此的目的性指向的做法”。

荣格感到自己无论如何无法接受这种阐释方法。

荣格并不排斥因果观念,但他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科学方法,即目的论。

目的论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中意味着:人们当前的行为是由未来而不是过去所决定的。

为了正确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除了需要考虑过去的事件以外,也还需要考虑到未来的目 标。

荣格许多涉及精神发展的思想,就它们作为精神发展的目标(个性化、整合、个性形成等)而言,都是目的论的。

一个发展着的人格正是趋向实现这些目标的。

荣格感到有必要在心理学中同时采用这两种研究态度――因果论的研究方法和目的论的研究方法。

荣格说:一方面,人的心灵为所有那些往事的残余和痕迹提供一幅 画面;另一方面,在这同一幅画面中,就人的精神创造自己的未来而言,它也表达了那些行将到来的事物的轮廓。

此外,荣格对因果论和化简论的不满,想必也包含着不满于弗洛伊德总是用因果简化的观点,把其一切不同意见通通看作是“对父亲的反抗”即一种隐藏着的“弑父动机”。

在谈到私人关系破裂的原因时,荣格指责 弗洛伊德从他做的每一件事上,看到的都是“对父亲的抵制和反抗”。

因而,如果不跳出弗洛伊德狭隘的思想框架而走向“精神活动具有内在的目的性指向”这一认识,荣格的反叛将不可避免地永远被钉在“俄底浦斯情结”的耻辱柱上。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两人性格方面存在的差异。

   许多人指出,从童年时代开始,荣格就是,并且以后一直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

然而在与弗洛伊德交往的起初阶段,由于弗洛伊德作为自己崇仰钦慕的人,是如此真诚地与自己交往并信赖自己,所以荣格独立性的一面暂时被遮掩了。

他愿意尊弗洛伊德为权威、为自己的精神之父,而把自己看作是追随者。

为此,荣格过多地顺从了弗洛伊德的意愿。

然而,随着交往的增多,弗洛伊德在荣格心目中越来越丧失了权威的地位。

   荣格曾谈到,造成他与弗洛伊德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无意间知道了弗洛伊德与妻子和姨妹之间的“三角关系”。

正是弗洛伊德私生活上的问题,很可能会动摇他在荣格心目中完美的形象。

而这一完美的形象对于其权威地位的维护是重要的。

当弗洛伊德想对荣格隐瞒这一事实时,其形象在荣格心中又一次被降低了。

荣格无法接受弗洛伊德把自己的权威看得比真实本身更重要的态度。

美国之行后,荣格投入到神话学的研究中去。

在这方面荣格比弗洛伊德相对肤浅的涉猎,明显地更深入、更广泛。

这无疑加强了荣格的自信心,并减弱了弗洛伊德在自己心目中的权威形象。

   于是,一方面弗洛伊德的权威地位已不再;另一方面,荣格本人的自信心日渐增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内心深处不可能沾沾自喜于成为某人的门徒、长子或“王储” 的荣格要宣布独立了。

他要追循他自己的思想线索。

在《变形的象征》这本书中,他就是这样做的。

他相信这本书将会断送他与弗洛伊德的友谊,他为此而感到苦 恼,但最终仍然坚持写完并发表了这本会导致两人分裂的书。

荣格明白,虽然要付出牺牲两人友谊的惨重代价,但他仍坚信自己不可能再停留在弗洛伊德的小道上, 而必须在一个未知的王国里,以某种方式找到自己的道路。

正是荣格的独立性格与创造精神,使得他不得不走上一条与弗洛伊德可能决裂的道路。

   除了关注荣格的性格外,我们还极有必要关注一下弗洛伊德的性格。

另一位伟大的精神分析者弗洛姆曾分析过弗洛伊德的心理。

他指出,在弗洛伊德内心深处存在一种 对其他人的依赖感。

对于朋友的批评他难以接受,因为在他而言,朋友的作用主要应该是支持、鼓励、赞扬他。

他需要得到爱和赞许。

这是弗洛伊德安全感必不可少的保证。

此外,与父亲不佳的关系,使弗洛伊德自己想成为象父亲一样的权威,成为一位伟大的英雄。

可以说,弗洛伊德是顽固的权威主义者,因此他无法接受任何重大建议以修改他的理论著作。

尤其是在性理论这一最令他敏感的焦点上。

当一涉及到对他这一部分理论的修正时,他的宽宏大量就不存在了。

对他来说,舍弃这一“不可动摇的堡垒”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此,诸多友谊都断送在这一争论的焦点上。

   一方面,弗洛伊德要成为一个强人,成为权威,另一方面他对他人又有着依赖感。

因而当他人崇拜他、与他意见始终一致时,他友善相待、宽洪大量。

但当他人怀疑他、批评他时,他却丝毫不容。

这导致他与一些至交的关系走着相同的道路:几年内亲密无间,而后完全破裂,而且常常达到仇视的程度。

这就是弗洛伊德与荣格, 也是与其他许多人间的友情所遭到的厄运。

   对此的解释是:他需要依赖别人无条件的支持和赞同,因此对顺从的儿子,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胆敢持不同意见的儿子,他是一位严厉的、独裁的父亲。

因而,弗洛伊德与荣格从相识到决裂的过程恰如一位有着依赖感的、独裁的父亲与一位从顺从到独立的儿子间的关系演变历史。

在这种过程的早期阶段,由于双方都认同对方的角色,于是一切都相安无事。

荣格尊弗洛伊德为权威,乐意顺从他,作他的追随者。

弗洛伊德为有如此才华出众的儿子而自豪。

然而,儿子会长大。

在尚未有自己独创性的思想与应有的自信时,荣格尚可甘心情愿地处于弗洛伊德的笼罩下。

但当羽翼日渐丰满后,具有独立性的荣格就越来越无法忍受这种在别人羽翼下生活的日子了。

儿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父亲的权威地位动摇了。

一方要求独立,另一方却要求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

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双方决裂的结局。

最终,当独立性很强的荣格另辟新径,追循自己的某些想法时,双方的破裂势在难免了。

这是有着独立性的儿子与一位权威型的父亲间演出的必然戏剧。

   在这场决裂中,荣格在心理学的意义上谋杀了父亲,出于赎罪的动机,他深感内疚,后来的荣格总是承认自己欠了弗洛伊德的情。

然而在后来的岁月里,荣格却从不曾为这分裂而感到后悔。

他把他们的友谊看作是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不得不经过,但它又是不会持久的。

从热烈的友谊到最终的决裂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虽说,这种不可避免的决裂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然而无论如何还是值得的。

这是成长付出的代价,是前进道路上必要的牺牲。

只有如此,个体才能成为成熟的人,才能走上自己的道路。

决裂后的荣格经过几年的消沉,又昂首行进在自己开拓的宽广大道上,最终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

 8 ) 柯南伯格拍荣格传记,绝配

大卫柯南伯格对他所讲述的故事怀有一种可贵的热忱和坦率,这让他能够用平静克制的方式来表现那些有着显著非正常特质和复杂内心冲突的人物。

他对人类心理异常、精神疾病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从《苍蝇》、《蜘蛛》到最新的荣格传记片《危险方法》,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中包含了深沉的认同。

和龙纹身的女孩一样,这两个叫做大卫的导演在去年都收获了非常适合自己的剧本。

 9 ) 簡要解析弗洛伊德與榮格的分歧

由於這部電影太狗血+粗糙了,故不作下簡單的詮釋似乎于心有堵。

============I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臨床框架中更類似一種科學實用主義,它認為一切精神癥候皆與性壓抑有關,并以此為基石,提出了後來的性力論。

但問題的關鍵是,在其思想系譜發展到晚年之前,力比多的內涵幾乎只是單純的性慾,故與此對舉,壓抑便僅僅淪為一種社會性的或社會性的大寫自我的機制。

以上即構形了熱愛象徵精神+神秘玄學的榮格與弗洛伊德的主要分歧。

雖然到晚年,弗洛伊德發現將力比多解釋為一種純粹的性慾的理論在解釋人的精神結構時開始日愈勉強,因為很明顯,性慾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生物性的對享樂的喜愛及需求,它與死亡有著明朗的神秘的關係,如,精神癥候者多產生性虐或被虐的愛好,這與其自殘與自殺傾向往往聯繫密切。

上述使弗洛伊德開始接受宗教學,我們知道,他將“弑父倫理”與基督之死及基督崇信聯繫起來,不過礙于其猶太族裔+猶太身份認同的緣故,他僅限於在一神崇拜方面討論弑父倫理的課題,而且關鍵是,弗洛伊德對弑父的宗教內涵的分析仍舊只停留在一般的心理人類學,並未如榮格那樣、提升到象徵人類的維度上去。

所以基督似乎僅僅成為了一種圖騰,用以辯證地同時強化人的愧疚心、壓抑性慾及催發觸犯禁忌的存在,進一步來說,弗洛伊德強調力比多不止是純粹的性慾,而系具有倫理道德與自我壓抑的內涵及功能的。

然對於榮格來說,這一切系不足夠的,因為他更深刻的發現,與死亡緊密相連的性慾,更具同時超越生物慾望及倫理道德的意涵,這一切都能夠從古代神話加宗教複雜而繁瑣的隱喻境象中得到提示,比如柯南伯格這部電影非常窮酸和單薄地揭示的《萊茵的黃金》中英雄往往誕生于亂倫及邪惡中的意義。

也就是說,性慾與死亡的關係的意義之實質在於,二者作為生的起點與死的終點,構成一種辯證的相銜系的干聯,故個體在性快樂的巔峰所體驗到的美妙來自于對個體自我的超越,而這正與擺脫自我的死亡相似,但由於人類同時具有對個體自我消解的畏懼的心理結構,故才會對性慾進行自我干涉和壓抑,如,自慰時人往往會產生某種微妙的負疚感,或者這種負疚感的變形,即,感覺有人在看著自己,尤其當屋子中放著親友或祖先的相片或靈位時,所以,壓抑同樣來自于無意識的本能,并不僅僅像弗洛伊德認為的那樣,是社會倫理造致的後果。

不過,英雄自原慾的放縱中誕生、歷經磨難而自我超越的神話故事原型又表明,在對性慾作自我壓抑的同時,仍舊反復越軌的人類,似乎不同程度的、皆能意識到個體自我消解于普遍性指示著自我重生、自我更新及自我超越的可能,而恰恰是源於斯,繁瑣、複雜、層出不跌的神話+宗教的意象被人們創造出來,此亦正是為榮格的興趣及精神分析之志向所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榮格的臨床治療方式,我們知道弗洛伊德的科學心理學傾向,導致他與病人間系“間離”的,他將病人的癥候套入性力的模式后,終其一生也沒能找到緩解精神壓抑及癥候的合理方式。

因為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壓抑系必要的。

但是,榮格的不同之處在於,歷史事實是,確實有兩個女病人成為了他的情人。

因為,既然性慾系具有神秘的玄學內涵的,那麼它就同時具有應然被釋放的合理性,某種意義上,這種先天的合法性無意識地催發了人類的文明創造——雖然過度的釋放會導致形而上學異化及遮蔽人類的本真理想并阻礙其實現之的進程,像許多精神病患者終日生活在神話想像式的心理補償之中,往往以普遍的神話原型了遮蔽了個體自我的真實渴望——必須承認,人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個體性的存在。

但是,也只有在通過給病人以自由之后,充分地從其言談和行為理解之,才能夠想出調節其癥候的原因,比如影片中的榮格使薩比娜的性受虐癥候“痊愈”的方式就是滿足之。

當然我們知道,愛上病人對精神分析者來說確實存在危險,像榮格的多愁善感即與此有關,且這一危險吾個人即不斷在品嘗——如果你關愛身邊每一被你做精神分析的對象,就可能在一定階段內將他人人格移入自我、自我變形及降解,以及,承擔將自我人格披掛上被分析者之面具的逆向移情的杯具。

結果就是,其實所有的精神分析者才都是不折不扣的妄想狂,但與他們精神分析的對象的差別是,前者的自我中還生長著理智,這個理智不斷在與妄想博弈、二者同樣強大。

且問題的關鍵是,很多時候,病人并不愛精神分析師,他們只是把依賴傾向投射到了醫師身上,故對醫師的關懷和仁愛基本上是不回報、甚至反過來咬一口的。

搞笑的說,榮格這類的精神分析者對人類精神象徵的理解及把握要遠遠超過弗洛伊德那類的,但苦情的是,他們永遠“愛”的是不“愛”自己的人,後者是一群被形而下或神話玄學的各類普遍性遮蔽個體性的被操控者,其靈魂無有個體性。

II榮格的幾個夢其實都是榮格將神話象徵嵌入人類精神想像的典型案例。

第一個夢,系騎手及馬車阻礙了拖著一根木樁的群馬,拖著木樁的群馬確實以陽具隱喻的方式象徵榮格本身的意向,只不過這種意向不止於性慾方面,其實暗示著人的理念性的鬥志,這就是為什麽火神既是力比多的象徵又與上升的、形而上的智慧具有隱秘的聯繫。

榮格的妻子是那個駕馭馬的、通過家庭限制榮格事業發展的騎手,而馬車是一種中規中矩的交通工具,類似于世俗的社會規則及大寫自我對榮格本真慾望的阻礙;第二個夢,奧地利邊境的士兵搜檢每一個人的身子,這象徵著弗洛伊德與榮格的理論疆域的界限開始日愈鮮明,榮格開始愈發注意到自己與弗洛伊德的差別,搜檢意味著二者潛藏的矛盾呈現出來的危機;第三個夢,這是榮格在與弗洛伊德決裂后所作的夢,意象最為經典、盪氣迴腸,它關於世界末日及大洪水。

意味著榮格的理論正經歷著告別原來世界的階段,百廢待興,新的理論視閾即將來臨,而流血的歐羅巴則以一種普遍意象擬喻身為”雅利安人“的榮格本人,弗洛伊德則使那個使他受傷的”猶太人“的代表。

其實,族群及其宗教、文化的分歧早在神話系譜中便能尋到其原型,不是嗎?

 10 ) 离经叛道中的分歧

《A Dangerous Method 危险方法》这次是专门挑了柯南伯格来看的!

太喜欢他的摄影了……无论是构图还是色调都漂亮得无以复加,线条干净、布景没有多余,一切故事发生场景也显得经过巧妙安排,光影和风都正好,赏心悦目到我甚至会从比较无聊的女主身上抽离开来。

传记类的电影,讲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相识和决裂,法鲨和Viggo两个大男主的冲突、融合、分歧表现得很好,整体布景服饰还原19世纪末的风格也做得很妥当,唯一被诟病的可能就是女主kk……我无意抨击凯特长相,但是实在演技有些过于刻意了,精神分裂对于女演员来说好像有点太难了,正常和癫狂的界限根本看不出来,十分担心每一幕下一秒的歇斯底里让人觉得有些疲惫。

但是话说回来,这部还是延续了柯南伯格带给我们思考的主题。

这次是关于人的性欲的探讨,放在那个历史时代无疑是既伤风败俗又惊世骇俗的,一场这样的对话,但是叫人看到了荣格和弗洛伊德的本质分歧,人应当如何接受权威、又从权威出走,如何建立权威再如何解构,这也许是所有学术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这两者的分歧更多程度可能还是源于自身经历与阶级。

荣格比弗洛伊德显得要雍容很多,他的各种观点态度,出于自己建立在大量金钱占有上的上流地位,总是显得比弗洛伊德要委婉而不那么激进,但是他走向对神秘主义的探索,又似乎是更加离经叛道的。

这种分歧有趣极了。

关于爱。

这个话题在这里显得很渺小,这群对人生和世界始终保持的充满智慧的人,似乎很难看到他们对于爱的态度,假如以学术观点印证个人情感,那么未免会显得流俗,并且不够诚实,他们的生活不像他们的思想这样“离经叛道”,他们的刻意划分界限和强调自我、反而使他们人性正常的行为都变成污名的根源。

他们反思生活、反抗传统,让人瞠目结舌,但也许他们的苦苦挣扎比大众更甚。

何况还有宗教和种族。

在这部电影里这两个话题没有展现很多,但无疑是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分歧病根之一。

放在20世纪初这样的年代,我们都知道接下来的一战和二战,那么荣格那个关于阿尔卑斯血浪滔天的梦其实很好解释……

在最后要提很喜欢的台词。

这一部电影的台词写的其实挺出彩的,我看的这个译本也很不错。

荣格在多年后沉沦迷茫中碰到寻找到崭新生活的萨宾娜,他带着怅惘的柔情看她,终于可以说:“My love for you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my life.我对你的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No bad or worse, make me understand who l am.无论好坏,让我了解我自己。

”“Sometimes you have to do something unforgivable, just be able to go on living.有时你得做点不可原谅的事,只为了能够活下去。

《危险方法》短评

看完了就记得凯拉奈特莉惊悚的下巴。。。

7分钟前
  • aicbgyihai
  • 较差

凯拉·奈特莉瘦的太恶心了。

10分钟前
  • Charlene
  • 还行

不知道这个故事的核心在哪,只是一段名人轶事。 Keira Knightley 好囧

13分钟前
  • 身毒丸
  • 还行

我只是很爱很爱Fassbender~~

17分钟前
  • 苏汪汪汪汪
  • 推荐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与荣格...还有一个神演技的受虐狂 凯拉.奈特莉

19分钟前
  • Origin 十三
  • 推荐

看荣格和弗洛伊德打打嘴仗还是蛮有趣的,至于凯拉下巴的问题,由于没有经历过如此歇斯底里的状况,所以无权对其进行评价。

22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两个地方 很敏感 包括故事本事 实在是太特别了 关于心理学方面 需要一种训练 真的很难做到 凯拉真的很不错演的 这个电影看着实在是太有现实意义了

23分钟前
  • Fallcon
  • 还行

是什么促成了佛洛依德和荣格的分道扬镳?荣格在出轨后打开了真实的自己,这在佛洛依德看来却是道貌岸然,而佛洛依德因为自身的权威不在荣格面前分析自己的梦境,这在荣格看来也是道貌岸然。只有毁灭性力量的碰撞才能创造新生,影片涉及罪恶、自由、压抑、死亡和性的探讨,但没能走的更深。

25分钟前
  • 铁志
  • 还行

very haunting, i mean the jaw

26分钟前
  • purr
  • 还行

心理学

30分钟前
  • 推荐

有时间应该再看一遍

34分钟前
  • 翻滚的小灰鸡
  • 推荐

我发现我喜欢看疯子,是不是因为我也很疯呢,女猪脚不错,排骨美女吧

35分钟前
  • Vivian
  • 推荐

我只能说这片太符合我口味了;以及,凯拉的演技超赞!!

38分钟前
  • 益暄
  • 力荐

3D的下巴 2D的胸 我要跟同事分享这句话!太经典了!

42分钟前
  • 长个儿
  • 较差

傲慢与偏见里建立起来对KK的喜欢全部消耗殆尽。

44分钟前
  • 小艺
  • 较差

心理学八卦史教学片

47分钟前
  • 心有灵析
  • 推荐

好失望,其实看到女主是奈特莉就不应该期待的。。。

52分钟前
  • 然后
  • 较差

这片儿里的爹都太强势了!不忠于一夫一妻制的都是精神病患者,我对佛洛依德有了新的认识。凯拉对女主的这种病症表演的很到位,精神高度紧张啊,汗!

57分钟前
  • 紫松
  • 推荐

凯拉·耐特莉演这个角色真的是拼了吧,下了苦功的,以至于我想象她演发病那几段自己应该都很难受吧。但我觉得凯拉·耐特莉非常热爱这种歇斯底里神经质的角色,她自己本身也有这种特质,所以她一方面痛苦着,一方面又以此为乐,真是人戏合一耶!

1小时前
  • 图灵莉莎
  • 推荐

荣格是个混蛋

1小时前
  • 海心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