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犯罪现场:拉斯维加斯 第一季,CSI犯罪现场(台) 第一季,灭罪鉴证科(港) 第一季,犯罪现场鉴证 第一季,罪案现场 第一季,CSI:

主演:乔治·艾德斯,艾瑞克·兹曼达,罗伯特·大卫·豪尔,保罗·吉尔福伊尔,乔雅·福克斯,大卫·伯曼,玛格·海根柏格,华莱士·朗翰,威廉·彼德森,加里·杜尔丹,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剧照

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1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2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3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4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5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6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13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14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15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16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17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18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19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 剧照 NO.20

《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剧情介绍

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CSI”全称“犯罪现场调查小组”,是一群刑侦专业人士,通过犯罪现场的指纹、毛发、血迹、弹壳、脚印、纤维、碎屑、尸体特征等客观实物,用最先进、高科技的手段进行材料分析,在“一切用证据说话”的基础上合理推理,最终锁定凶手。本片故事发生在纸醉金迷的赌城拉斯维加斯,因此涉及许 多赌场风云和内华达州的广袤沙漠。CSI小组成员包括:赌场大佬女儿出身的凯瑟琳·韦罗斯(玛格·海根勃格 Marg Helgenberger 饰)、曾经沉迷赌博的黑人华瑞克·布朗(盖瑞·杜尔登 Gary Dourdan 饰)、性格憨厚的尼克·斯托克斯(乔治·艾德斯 George Edes 饰)、摇滚青年范儿的DNA鉴识人员葛瑞格·桑德斯(Eric Szmanda 饰)等,在经验老道的吉尔·葛瑞森(威廉·彼得森William Petersen 饰)带领下,挥拳向赌城所有黑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暗之末裔灵界中转站马达加斯加的企鹅沃尔夫医生守护月天OVA足不出户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碟中谍2爱宠大机密2侠丐传奇枕边有张脸2真相在耳中桃乐丝·罗奇的恐惧凯尔特人逃跑新娘2017大写的印刷体上流社会侯门一入深似海小姐与流浪汉七层纱车在囧途血腥星期天宋莲生坐堂海洋之城大丑阴阳先生之末代天师虎山行青雀成凰可怜的东西不惑之旅

《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csi lv

看的断断续续的,现在才到第二季. 有好几集给自己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通过一些案件的分析以及背后的故事,也算是对lv城有个基本的了解.有些案例还是非常能够引人思考的,看完心情不能平静. 还可以学到好多知识,这才是我觉的最过瘾之处了. 现在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都会把电视的情节搬出来分析,都成惯性思维了.另:超喜欢sara啊,哈哈...

 2 ) 十八年前的这一集电视剧,让人动容。

“昆山黑社会反杀事件”一度引发许多争议,尤其是关于“防卫”还是“防卫过当”的讨论,让许多民众更了解关于“防卫”的法律知识。

最终,昆山事件以当事人防卫为理由,公安机关撤案处理。

而接下来要说的故事中,同样是一起挂着“防卫”为名头的事件,当事人同样被不予起诉,但故事却更为特殊,各中却涉及到更复杂的一层人性。

这是一部2000年的美剧《犯罪现场调查》中的一集。

——不得不说,论罪案类电视剧的制作水平,国产电视剧的进步空间还很大。

一集电视剧44分钟。

前30分钟都在讲述的是一个犯罪故事:在三万英尺的高空上,一名男子突然死亡。

飞机紧急落到拉斯维加斯机场,警察随即登机检查。

死者在头等舱。

头等舱的所有人都是目击者:九名乘客,一名空姐。

他们同样也可能是犯罪嫌疑人。

头等舱被破坏的一片狼藉。

死者仰面躺在过道。

四处都有死者留下的痕迹。

所有的目击证人都是一个论调:

C.S.I们需要通过犯罪现场中的种种线索,找到证据,证明证人们说的对的,或者是错的。

现在的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很健康的人,登上飞机,在飞机上发疯,最后死在飞机上。

到底是自然死亡,还是有人谋杀?

机长首先被询问。

死者不断的拉头等舱卫生间的门,表现暴躁,当机长告诉死者飞机尾部还有两个卫生间时,死者非常生气的表示自己买的头等舱,就要享受头等舱的服务。

问及机长死者生前是否有醉酒或是吸毒状态,机长表示无法判断。

所有乘客都表示是死者发疯,但C.S.I们知道乘客们都在说谎。

初步的尸检结果证明这一点:死者死前处于发烧状态,身体多处受伤,既有防御伤,也有攻击别人而受的伤。

毋庸置疑,死者在死前遭遇打斗。

但是谁导致的死者死亡,没人承认。

C.S.I还原现场,首先发现坐在死者座位前的内特椅子居然是坏的,经过询问,内特表示死者一直在不停的踢他的凳子,但是两人只是口头上发生争执。

虽然内特表示没有动手,但是手指结上的伤痕证明并非如此。

之后,犯罪现场发现带血的CD,乘客卢表示死者跟内特争吵,而他去劝架,却被死者用CD划了一道。

但是卢并没有提到自己在飞机上喝酒。

而另外一对被发现座位上有带血碎红酒瓶的夫妇表示,丈夫麦克白因为发现争执,被妻子要求劝架,结果被死者推倒压翻餐车,妻子马琳为了救丈夫,用碎空酒瓶划了一下。

麦克白表示死者行为非常异常。

空姐证实了异常,表示死者曾一度不断的按召唤键。

另外一名女乘客表示自己全程在厕所,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她的同事则表示自己全程戴耳机昏昏欲睡,同样不知道发生什么。

所以,现在摆在观众面前的事件是:一名叫汤尼的人在飞机上忽然发疯,不断的按召唤键,踹前面乘客的椅背,不可理喻的一定想要上厕所(但厕所里面有人),还用CD划伤一名乘客,将另外一个乘客推倒。

有人死了,但没人知道他怎么死的,也不承认是自己有责任。

最后,C.S.I采集到死者夹克上的脚印,与头等舱乘客的鞋进行对比。

发现死者的后背上有三个人的脚印:卢,麦克斯,波利。

这就很有意思,在卢和麦克斯的描述中,自己都是被死者打,但在死者后背上却发现他们的脚印,这两人嫌疑很大。

接着警察询问波利,波利是一名女外科医生,与女儿一起坐飞机。

在询问中,波利表示自己是外科医生,在卢和麦克斯与死者争执时,死者倒地,或许是自己在给死者做心肺复苏的时候,因为混乱不小心踩到死者。

——波利的证词证明头等舱的人们试图救过死者。

然而,头等舱中的急救仪器却被证实没有使用过。

对此,空姐的证词则表示自己完全吓坏了,当她想起来使用的时候,人已经死了。

并且推脱自己并没有受过应对如此情况的训练。

在这一些列的调查之后,法医经过进一步尸检,确认死者患有某种未经确诊的脑炎。

但是,脑炎并不代表一定会死。

所以,到底是谁导致死者死亡?

即使乘客们再避而不谈,目前仍然可以证明头等舱内发生了打斗,内特、卢、麦克斯、波利、马琳都有参与打斗的嫌疑。

一名弱视乘客的证词证明了这场混乱的打斗:死者不断的高呼自己想要下飞机,混乱的打斗声,接着便是忽然安静下来……

最终,结合这位乘客的证词以及现场所有证据,C.S.I还原了事实:在飞机抵达拉斯维加斯33分钟之前,死者突然脑炎,发生异状,不停的按召唤键,无法自控的踢前排乘客内特的椅背,导致一心工作的内特与死者发生争执,争执中,死者打翻卢的酒,卢起身挥拳想打死者却没有成功,反而被死者用CD划到,眼见混乱越来越大,麦克斯在老婆马琳的要求下前来劝架,没想到反而被推倒,压翻餐桌,马琳捡起碎酒瓶打向死者,划伤死者的手,接着死者表示想要下飞机,在混乱中冲向驾驶室,用脚踹驾驶室,却没有成功。

接着又直奔紧急舱门,想要打开这道门。

飞机在飞行中一旦被突然打开出口,全机人都面临死亡。

因此,几名乘客拼命拦住死者,或许在混乱中死者倒地,几人踩了他几下,综合原因导致死者死亡。

案情已经比较明显了。

无非是一群人为了自卫阻拦死者,综合因素导致死亡。

然而,死者的尸体并不是被发现在紧急出口,而是在快到到达经济舱的过道上。

也就是说,这几步的差别,让这场行为从防卫,变成了防卫过当。

参与打斗的五人都有罪。

但是,真的有罪么?

每个人的态度不一样,这也是一直以来,防卫和防卫过当之间的差别。

对于剧中的极端情况,许多人都表示理解:当自己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做一些行为不过分。

最终,头等舱的乘客们均不被起诉。

所有人都很理解他们的做法。

毕竟,在飞机上,人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本来人就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命运,更不会放过任何一点让自己生命受到威胁的点。

对此,必然有两个观点:

一人认为,穷追不舍并不是过错。

毕竟——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人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

另外一方则表示:事关一条人命,过度防卫不能被原谅。

毕竟,防卫可以理解,防卫过当的过程中是过于无法控制,还是有意过当,这一点很难判断。

如果你是其中一名乘客,你会怎么做呢?

或许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保护自己。

或许保持一丝理智。

当这个问题问到一名妈妈的时候,她表示:会战斗到底。

如果没有最后两段话,这集电视剧只是普通的一集破案剧,乘客为了保护自己说谎、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差别等等反映人性的善恶之处为故事增添色彩,但也仅此而已。

但,最后这个观点,足以让人更深思:——有没有人替死者想过。

他原本只是一个在高空中忽然脑炎发作的病人。

因为疾病原因被认为“有威胁”,因此引发乘客集体防卫。

这个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想当然的自我保护等原因。

这个可怜人就这样死了。

很多时候悲剧都是一连串的阴差阳错导致的。

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在悲剧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出另外一个选择,从而避免悲剧,然而,趋利避害本身就是人性的一种。

我们往往会为那些“光辉”事迹而动容,那是因为我们知道,能克服人性的弱点而做出伟大事情是多么的不易。

 3 ) 走出CSI 法证科学难以承受之重---撰文:马克思•霍克(Max Houck)

法证类电视节目中, 神奇的法证技术让人们赞叹不已; 潇洒自信、无所不能的 调查人员让人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法证科学家们拥有的, 更多的是无奈…… 从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an Poe)的杜宾冒险故事,到阿瑟•柯南•道尔爵士(Arthur Conan Doyle)的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传奇,再到杰克•克卢格曼(Jack Klugman)的电视系列剧“验尸官昆西(Quincy)”,法证科学(Forensic science)从来都是这些传奇故事的主线。

福尔摩斯使用了多种现代法证技术,例如血液检测,正是这些技术的使用,才使罪犯的滔天恶行大白于天下。

早在百年前,法证科学就被系统地整理成一门专业,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出现,人们才突然意识到,法证科学来了!

法证科学从未如此深入人心:2005年10月,八部罪案剧,包括《CSI:犯罪现场调查》及其姊妹剧,全都挤进了电视节目收视排行榜的前20位。

就在当月的一个星期四,美国有27%的电视机都在播放CSI类节目。

在有线电视方面,法庭电视台(CourtTV)播出了一部描述真实罪案和真实科学家的纪录片风格的系列剧——法证档案(Forensic Files),每周播出四天。

这类节目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法证实验室的人员充足、训练有素,设备尖端、配套完整,善于分析,破案神速。

然而,在人们的印象与现实之间,却横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CSI节目盛行,已经导致了“CSI效应”,部分律师和法官对此颇有微词:自从2000年CSI开播以来,陪审员深受影响,在审判过程中,他们对物证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CSI效应真对法庭的判决产生了可计量的影响?

没人敢妄下结论。

不过, CSI节目产生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

这一点,不容置疑:警察办案时,他们会争取收集更多的物证;在学术界,法证课程呈指数倍增长;超负荷运转的实验室也难以幸免,尽管它们与传说中的分析天堂相去甚远。

法庭上的CSI效应 本季CSI的某一集中,出现了这样一幕:在虚构犯罪现场,一个电视摄制组正在记录调查员的活动。

调查组主管吉尔•葛里森(Gil Grissom)出面干涉摄制组的行为,并说道:“电视上的法证节目已经泛滥成灾了。

” 这句话可能是众多律师和法官共同的心声,因为他们认为,陪审员已经深受CSI效应的影响。

那么,CSI类节目对陪审员的判案心理到底有多大影响呢?

2003年,新闻媒体开始关注“CSI效应”。

他们从律师和法官那里收集了一些奇闻轶事,这些趣闻似乎说明,陪审员的态度正在悄悄地改变。

2005年,俄勒冈州的地方检查官、美国全国检察官协会(National District Attorneys Association)副主席,乔希•马奎斯(Josh Marquis)在CBS新闻中说:“现在,陪审员们的期望值不断升高,他们要求我们对每一起案件都做DNA检测、尽可能拥有最先进的技术,甚至要与电视中的技术一样神奇。

”在审判发生在洛杉矶的一起谋杀案时,陪审员报怨说,有一件血衣没有经过DNA检测,尽管根本没有必要——被告人已经承认自己曾经去过案发现场。

马奎斯说,陪审员只从电视上了解了何为DNA检测,却不知何时使用DNA检测。

在特拉华州,曾开设过一次研讨班,主要培训陪审员如何处理物证。

课上,复杂的DNA案例让一位陪审员晕头转向。

于是,这位老兄开始报怨了:在CSI中,绝不会有如此复杂的东西。

在审判巴尔的摩的一起谋杀案时,面对两位目击证人提供的证词,陪审团熟视无睹,执意宣告凶手无罪。

而理由竟是,物证不足!

律师们认为,这就是“CSI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过去五年间,陪审员和他们的期望值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算是见识了‘CSI效应’的威力,”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城的辩护律师约瑟夫•列文(Joseph Levin)对当地一家报纸这样说道,“在审议时,如果陪审员没有看到想要的证据,他们就会问法官,罪犯的指纹或DNA在哪里?

如果法官说没有,他们还会问,为什么会没有?

”在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明星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Blake)的杀妻案曾轰动一时。

在该案的审判过程中,起诉人不仅陈述了布莱克的杀人动机和时机,还传唤了证人,指认布莱克曾经要求证人谋杀他的妻子。

不过,这些没能让陪审团信服,原因只有一个:起诉人无法提供枪击残留物(gunshot residue)和血迹(blood spatter)证据。

最后,布莱克无罪释放。

当时,一位陪审员是这样说的,如果起诉人“掌握了所有物证资料,那才意味着(布莱克)有罪”。

在前49起谋杀案中,这位起诉人未尝败绩。

这一次,他不得不败走麦城。

在CSI普及之前,律师通常会担心,陪审团能否理解复杂的DNA证据;而现在,律师却要花时间澄清电视节目与现实的不同。

“请问陪审团成员,你们是否看过法证类电视节目?

”这句话几乎已成为律师们的开场白。

为了避免CSI效应带来的影响,一些起诉人殚精竭虑。

在亚利桑那、伊利诺伊和加利福尼亚,“反证证人(negative evidence witnesses)”已经走进法庭、坐上证人席。

他们的作用是提醒陪审员:现实生活中,警察也是人,要在犯罪现场找到DNA或者指纹,并不容易。

但是,有几位法学专家认为,CSI效应纯属胡扯。

援引列文律师原话的那家报纸,还刊登了高等法院法官艾伯特•加罗佛罗(Albert Garofolo)的原话:“我的第一反应也许是‘没错,CSI效应的确存在’。

不过,现在我认为,这只是大家妄加猜测。

我确实感觉到CSI效应可能存在,可实际上,从来没有一个陪审员说过,他们想看到更多证据。

” 2005年,在《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犯罪、法律与社会学系的西蒙•科尔(Simon Cole)和他的学生雷切尔•迪奥索(Rachel Dioso)写道:“电视或许能影响法庭的判决,这并非不合情理……不过,非要说‘CSI’类节目提高了无罪裁决的频率,这就有点骇人听闻。

重要的是,从法证科学的角度来说,根本没有丝毫证据支持这个观点。

以陪审团的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项目多如牛毛,但没有任何项目找到了CSI效应存在的证据。

唯一算证据的,只是一些奇闻轶事罢了。

” 在千呼万唤中,对CSI效应的首项研究终于出现了。

2006年2月,金伯里安妮•波德拉斯(Kimberlianne Podlas)公开发表了她的研究成果。

波德拉斯既是律师,又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绿乡分校新闻法规与道德学的副教授。

她认为,对于CSI的忠实观众和从未看过这些节目的陪审员来说,无罪裁决的几率和原因并无差异——她没有看到任何CSI效应。

不过,几位受试者曾说,不对物证进行法证检验不能让人信服,尽管这些物证对案情的进展起不了多少作用。

对货真价实的陪审员进行研究已经得到不少人的拥护,并且至少有五名研究生(三人在美国,两人在英国)正在为研究做相关准备。

事实真相 不管法证类节目是否对陪审团的要求和裁决产生了可计量的影响,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电视节目正在向观众传播歪曲的观念,例如法证科学如何操作、哪些可以做到、哪些无法做到。

在电视剧中,扮演法证人员的演员被刻画成了警察、侦探与法证科学家三位一体,而在现实世界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超人”。

执法、调查和法证科学是三项独立的职业,每一项都极其复杂,需要工作人员接受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专门的技能。

此外,法证实验室中的专业划分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成为一项规范。

每一位法证科学家都必须对其他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不过,没有人能精通与犯罪现场调查有关的所有专业。

另外,或由于经费紧张,或由于资源不足,或由于无人要求,法证实验室一般不会对物证进行全项分析。

电视节目错误地描绘了法证科学家:他们时间充裕,足以应对每一起案件;电视中的侦探、技术员以及科学家经常全身心地投入一项调查之中。

而现实生活中,科学家们任务繁重,通常会接到多起案件。

在大部分法证实验室,案件堆积如山,未完结的案件已成为工作人员的心病。

为了处理数不胜数的案件,实验室不得不申请更多的经费。

在描述法证技术时,虚构的法证节目也常常脱离现实: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法证科学家托马斯•毛里耶罗(Thomas Mauriello)估计,在CSI节目展示过的技术中,约有40%是不存在的。

卡罗尔•亨德森(Carol Henderson)是美国斯特森大学法学院国家科技及法律情报交换所(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Law)的主席,他对交换所的一份刊物说,陪审员“有时会感到失望,假如他们认为本来存在的技术而未被使用的话”。

同样,电视中的调查人员可能会让现实中的同仁“自惭形秽”。

电视上,一个调查员把一种未知的样品,拿到一台仪器上进行分析,几束光线闪烁之后,荧光屏上输出了结果——“美宝莲口红,42#色,批号A-439”。

接下来,他就会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询问嫌疑人:“我们知道受害者跟你在一起,因为在你的衣领上,我们鉴别出了她的口红。

”在现实生活中,答案很少会如此明朗,调查人员也不会与嫌疑人正面接触。

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脱节会产生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

美国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市的一位警官说:“我遇到了一位汽车抢劫案的受害者,他在自己的汽车尾部发现了一根红色纤维。

他说,他想让我做个检测,弄清出这根纤维打哪儿来,罪犯是在哪一间零售商店购买的,用的哪一张信用卡付账。

” 难以承受之重 尽管法证科学家的装备无法与电视中的相媲美,但他们确实拥有一些先进的、不断完善中的技术。

在20世纪80年代末,初级的DNA检测方法需要一夸特的血液样品,而现在,仅需几纳克(nanogram)样品就足够了。

利用先进的法证技术,可以侦破旧案、扫除嫌疑、推翻错判。

在电视上,这类新闻层出不穷。

DNA、指纹和枪械弹药数据库已经变成了重要的资源,可以将罪犯与多宗罪案联系起来。

然而,与电视剧中轻松创造奇迹相比,现实生活中的实验室更像是超负荷运转的机器:分析申请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由于警方调查人员知道科学分析的好处,同时也迫于收集更多证据的压力,他们正从更多的案件中,提交更多的证物,以供法证分析之用。

过去,警察从一个犯罪现场收集的证据也许只有5件,但是现在,他们会收集50到400件。

1989年,弗吉尼亚实验室只处理了几十起案件。

而今年,他们手头的案件已经暴涨到几千起。

当然,并不是犯罪现场的每一件物品都可以,或者应该拿来做检测。

面对繁重的物证分析任务,法证科学家不得不作出取舍,挑出最有可能成为重要证据的物品进行检测。

但是,电视节目让人们的期望值升高,甚至不切实际,这给法证科学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来自社会、来自职业本身、来自政治领域。

因此,假如一位警察带回了满满一大袋啤酒罐、烟屁股、速食包装袋和其他垃圾的话,那么迫于压力,大部分物品都很有可能进入检测计划。

在许多案件中,不堪重负的法证人员不得不继续承担所有的分析工作。

例如,在波士顿市以外,马萨诸塞州拥有630万人口,而负责这一地区的DNA分析员只有8名(波士顿市还有3名)。

纽约市的人口略多(800万),他们配备了80名DNA分析员。

但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市的暴力犯罪率却相差无几(分别是每100,000人469.4起和483.3起)。

处理这类案件时,DNA证据异常重要。

因此,与其他很多州一样,马萨诸塞州的DNA分析员明显偏少。

不过,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同意招聘更多的DNA分析员。

随着物证采集数量的激增,本来就让法证实验室头痛不已的案件积压问题日益加剧。

最近,美国司法部司法统计局(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s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根据最新的可用数据),截止2002年底,超过50万起案件被积压在法证实验室,尽管物证检测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完成率的90%。

这项研究估计,如果当年要有30天的周转时间,实验室就得另外聘请1,900位全职雇员。

司法部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在2002年,美国50个最大的法证实验室接到的法证检测申请超过了120万份:在一年内,这些实验室积压的案件数量翻了一番!

而且,这些增长还是在1994年以来犯罪率连年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

物证采集数量增加的另一个恶果,就是物证的储存问题。

地方、州市以及联邦政府的法规各异,因而物证的储存年限也各不相同。

储存证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计算机、软件和人员来查询证据;需要专用设备来安全地储存生物学证据,例如DNA;需要足够大的仓储空间来容纳物证。

在许多法域(jurisdiction,具有自己独特法律制度的区域),储存超过一定年限的证据可能会被销毁或返还。

对于一些旧案或陈案来说,物证的存储至关重要——美国纽约市卡多佐法学院的无罪计划(the Innocence Project at Cardozo Law School in New York City)已经发现,在他们深入调查的、有可能存在误判的案件中,有75%的案件,它们的证据已经不见踪影。

就算是追查确实存在的证据也是问题重重。

2003年,美国罪案实验室主管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rime Laboratory Directors)作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全美超过1/4的法证实验室根本没有配备必需的计算机以记录证据的去向。

美国奥尔巴尼大学东北地区法证研究所(the Northeast Regional Forensic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Albany)所长、纽约警察局实验室(the New York Police Department Laboratory)前主管马克•戴尔(Mark Dale)估计,想要在以后十年里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那么就得另外聘请10,000名以上的法证科学家。

此外,设备的更新换代将花费13亿美元,添置新设备也将需要投入超过2.85亿美元的资金。

 4 ) 《犯罪现场调查》故事大纲存档

1集: 案件1: 被布置成自杀的连环凶案(负责人老G) 开头就是自杀留言,恐怖的是死者妈妈和妹妹听到这留言居然不是死者的,虽然只有几个镜头,妈妈和妹妹演的都很好 案件2:踢门而入的流浪汉被杀(小黑、C姐) 粗鲁敲门的人被主人枪杀,又穿上他的鞋制造破门假象,两只鞋鞋带系法不一 案件3:案件3:美女迷药党(尼克) 去lv出差的中年男被乳头上涂了迷药【东莨菪碱】的美女迷倒,(美女好漂亮,演的也好) 事件:新人霍利加入、法医还不是罗宾斯爷爷、小黑与法官交易、霍利遇袭 2集: 案件1:情侣老虎机中大奖后男子坠楼(老G、尼克) 案件2:霍利死亡调查(C姐、莎拉) 事件:老G接管部门、布叔调职、霍利死亡、莎拉加入 笑点:扔假人测试围观群众拍手叫好 3集:案件1:富人老婆遭绑架勒索(老G、莎拉、尼克) 案件2:黑人小弟交通肇事逃逸(小黑、C姐) 事件:C姐女兒琳西生日 4集:案件1:垂钓爱好者湖中发现女人大腿(老G、C姐) 案件2:男生联盟的入会考验(莎拉、尼克) 事件:小黑检举法官 5集:案件1:食用曼陀罗后裸男沙漠奔跑致死(老G、小黑) 1.蛆内存留身死尸的血液痕迹 2.曼陀罗茶,副作用畏光,畏声;案件2:殡仪馆棺材回收再利用事件(莎拉) 案件3:学院院长复仇杀人(C姐、尼克) 血液溅射发现空缺痕迹,推断有人辅助;事件:常驻法医大卫登场、老G爱玩过山车 6集: 案件1:混凝土墙内发现的女性尸体(老G、尼克) 案件2:舞女与C姐前夫案件(C姐) 案件3:调查警察杀人事件(小黑、莎拉) 事件:C姐前夫登场、头骨专家泰丽登场 7.集: 案件1:灭门案件,姐妹?幸存,关键词“水牛”(姐姐姐夫犯罪) 1.血会有铜的味道 2.紫外线可以拍摄陈旧伤痕 8.集: 案件1:被布置成自杀的连环凶案后续(老G,C姐,莎拉) 案件2:公路翻车事件(小黑,尼克) 9集: 案件1:飞机上杀人的案件(全体犯罪) 人性不是证据10集: 案件1:森林中发现的女尸与大量昆虫(老G、莎拉) 案件2:名画被盗(小黑、C姐) 案件3:丈夫报妻子失踪(尼克) 事件:常驻法医罗宾斯老爷爷登场、小黑遭遇信任危机 11集: 案件1:通过冷藏货车作案掳走并杀害多名妇女(老G、C姐) 案件2:弟弟在家中被杀疑似盗窃行凶(小黑、莎拉) 1. 1.字迹分析理论;2.玻璃碎痕方向为揭秘要点;案件3:迷魂党美女与保安的纠纷(尼克) 事件:小黑信任危机解除 12集: 案件1:监狱来信火灾事件重新调查(老G、莎拉、小黑) 案件2:赌球杀人事件(C姐、尼克) 1.V状痕迹的灼痕通常是火灾起源。

2.汽油的产渣里还有氢化钠。

13集: 案件1:爆炸事件和想上头条的保安(老G、莎拉、小黑、C姐) 案件2:迷药党美女被杀(尼克) 事件:尼克被卷入案件2 14集: 案件1:地毯式寻找人骨(老G、C姐) 案件2:舞男和准新娘伴娘不得不说的事件(小黑、莎拉) 事件:头骨专家泰丽再次登场 15集: 案件1:一对住进老富婆豪宅的夫妇引发的杀人事件(老G、C姐、尼克、莎拉) 案件2:电梯内被枪杀的人(小黑) 事件: 笑点:小G跳舞 16集: 案件1:强奸案背后的不公平法律(老G、莎拉) 案件2:邻里纠纷枪击案(小黑、C姐) 事件:C姐前夫又来坑姐 17集: 案件1:疑似入室行窃的死亡事件(C姐、尼克) 案件2:20多年前的幼女绑架案(老G) 案件3:人体自燃事件(小黑、莎拉) 事件:老G跟头骨专家泰丽要约会 18集: 案件1:凶杀案取证赶上下雨(老G、莎拉、小黑、尼克) 案件2:房屋坍塌调查(C姐) 案件3:与案件1有关联的车祸事件(老G) 19:案件1:婴儿绑架(全体) 20集: 案件1:失去听觉的可怜受害者(老G、莎拉) 案件2:五尸六命的餐馆枪击事件(C姐、尼克) 事件: 21集: 案件1:喝人血取器官榨成汁治疾病(老G、尼克、小黑) 案件2:游乐园缆车小女孩溺水(C姐、莎拉) 事件: 22集: 案件1:砍头案(老G、C姐、尼克) 案件2:不知名生物被剥皮砍头事件(尼克、莎拉) 案件3:03案件2后续黑人小弟监狱事件(小黑) 事件:老G带小黑坐过山车 笑点:牛奶牛奶牛奶奶牛喝的是什么、法医爷爷的歌声 23集: 案件1:FBI也参与调查的连环入室奸杀案(全体) 事件:莎拉自愿做饵引凶手、老G独自调查凶手险被杀

 5 ) CSI.Las.Vegas

在看美国剧集CSI,犯罪现场调查,依然很喜欢美国的电视表达方式,觉得仿佛回到小时候看《神探亨特》的日子了。

印象深刻的是里面对犯罪嫌疑人的态度,充满了自信和谦和。

记得我们在面对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总是一副“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样子,而在CSI里,一切却显得有点古怪。

我和你仅仅是交谈,甚至是一种交流,你可以保持沉默,我甚至也不需要一定的真假,依靠客观证据来完成我的使命,这种细节上的表现只有亲身体会过中国司法现实的人才会有非常强烈的感觉。

这无疑是一种文明,一种进步。

虽然剧集也讲述了些无法完成的任务,但同时更多的则是对CSI无所不能的展现。

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在45分钟的时间里,有时候要讲述2到3个故事,编剧不得不依赖大量的巧合和不确定因素——直觉,这使观看的爽快感大增,但是却大大损害了峰回路转、山穷水复的乐趣,这无疑让这个美国汉堡的味道庸俗了许多。

所以,这是部好剧集,却难称经典。

 6 ) Grission走了,我对LV的兴趣没了

先入为主,我对NY和MA一直没有像LV这样有兴趣。

而这里80%的又来源于对Grission的兴趣。

参看了网上的评论,喜欢他的人多的乍舌,看来我对老男人的喜好不算怪癖。

于是他离开了,我也就转而看NY,总有种“养子”的感觉,打心眼里--不亲。

 7 ) 收起电锯

有个女孩跟我说她能把CSI的所有案例都背出来,看来她喜好凡事都要有合理答案和科学解释,而且耐力非凡记忆力超强,可能也容易记仇(开玩笑),在她的博客上她为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的终结所苦,疑问很多,物是人非中经常能象法医般精确指出自己哪一块儿的内脏在绞痛…总是间歇性的发作着一股"痛苦"。

这时我只能摇着大尾巴说有些东西不是无法解释是不能解释,该经历的总会以不同形式状态出现,虽然经验和时尚一样都十分容易过时。

但一个点往往是结束的同时也是开始,这一点所引起的蝴蝶效应通常在45分钟里显现不出,但靠近者仍可在移情的作用下感同身受…就好象我能找着北。

我疑问罪的根源在哪里。

她说我们都是人。

CSI中主角间与案情无关的插科打浑实在弱势(智),试图在漫长的剧集连播中获得血肉好和沉重的案情相匹敌,我只是更喜欢他们自称为科学家,犯罪片总显示人性那么好吧。

另外在看CSI 时我大多时候是在吃饭,后来逐渐适应。

CSI的中的音乐从The who到U2,从Zero7到Fatboy Slim,从Nelly Furtado到Missy Elliot,从the wallflowers到The Vines,还有Green Day, Snoop Dogg,Jay-Z,Outkast,Black Eye peas,Macy Gray,Marilyn Manson,etc,挺饕餮,大都在billborad上耳熟能详,当然也是美国人信手拈来的日常浸淫,迷幻暴恹的犯罪铺陈,科技取向的电子肌理,找寻真相的摇滚能量,沉迷的愉悦行进,黑暗低回的哥特张力,总之这个实验室把能用上的都用上了,弥补着一些过程的枯燥和孤独。

我也曾想从CSI中LASVEGAS的无数命案中找到关于TUPAC这一桩的蛛丝马迹,但我相信他是死了。

基督复活我不太信,尸体会说话到是真地。

海明威说一扣扳机能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

扳机扣响后,就成了别人的问题。

用一个朋友评价我耐的sonic yonth的一句话说CSI:唔,太美国了。

 8 ) S2节录-有时候人是最可怕的生物

沉在美剧当中,也当是练听力的好方法。

CSI是手边剧集,搞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喜欢他,从豆瓣上学会了小摘的方法。

回首看看,大多都是人的恶,可这样轻易地结束生命。

Criminal Science, 即使拿的是科学学位,却依旧与法律脱不清联络,毕竟都是与人性的恶碰撞。

S2E7:图书馆做保护古籍的女孩,想害别人而害死了自己。

口吃的图书馆博士博士,天才和神经病果真只一线。

女孩被口角的男子生生撞进火车,人性真残忍。

S2E8: 沙滩上的女尸,处理起来如考古学家般小心翼翼。

我们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吧,统治和被统治,工作于类似色情场所的女孩,被律师妻子压抑的男人。

相比之下,自己人抢自己人的案子罚善可陈。

S2E9;便利店和赌场抢劫案是一伙人干的。

那个自小被绑架的女孩还是死了让人失落,我还是觉得她不该长这么难看。

每个人都有价钱么?

S2E10;用胃运毒的年轻人,伪钞被检验出来,不理解女儿的父亲。

看见了lost中的那个韩国人,原来他英语说得很溜呢。

如同在westwing中看见Sarha一样亲切好玩。

S2E11:刚感慨完见熟面孔就见到绝望主妇bree,她似乎也真适合演这种又刚强又倔强地角色。

两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秘书,男人想不死都难。

S2E12:自闭的女人和她凶悍的表妹,在网络上和囚犯聊天,死是意外。

困顿的丈夫在林区设计自杀。

爱不可思议,而原来很多人都被寂寞包围。

S2E13:我们聪明的连环浴缸杀手又回来,他又杀了一个人和自己。

为变强大而变成了男人的女孩。

S2E14:杀死情人,把指头寄给自己,还导演了一出绑架。

还是被捉的人,白白麻烦了一场。

大兔子绑匪还是很好玩的。

S2E15;以为是继父和女儿的老套故事,没想到是父亲和女儿,真扭曲。

纵火似乎到最后也没解释。

我们都需要关怀,哪怕一棵植物。

 9 ) S2小笔记

1 对于失踪人员来说,前24小时是黄金时间2 老G的理论:沉默就是认罪3 头发上有毛囊,说明是被扯下来的,曾有过撕扯4 汽车的每一层油漆都有特别的码率,如果能找出来,就可以确定那款汽车。

切诺基牌吉普89年或90年产的车,一般有三层油漆,外层白色,接着是红色,然后是黑色5 混沌原理(老G鼓励大家):巴西的蝴蝶扇翅膀,佛罗里达有台风6 GFCI: 接地回路阻断器 , ground fall cercuit interrupted 防止电击.如果有短路的话,GFCI会把电流导开,电钻就会停下来。

但是如果地线被剪断了,阻断器就不能正常工作7 能受得了12层楼坠落的人骨:内耳骨,锤骨,砧骨,镫骨,都是高分子密度,完全被颅骨保护着8 大多数的电击伤毛细管都会破裂,红细胞会渗入周围组织,胸部会有叶脉状的伤痕9 EP03的那个重生真是让人无语,居然会有妈妈同意还帮心理医生拿毛毯裹自己儿子然后不让透气儿。。。

(PS:shrink在美俚语里有精神科医生的意思)10 硝烟反应:射击残留物鉴定的一种,也称射击物或射击残渣,是在枪支击发时,从枪口中喷出,或从枪管末端逸出的气团中所夹带的火药颗粒和金属粉末等组成的烟灰。

它们通常留在弹孔的内缘和周围,射击者手背、手指间,弹头表面,枪管内壁和有关机件表面。

射击残留物的成份主要是未燃烧及未完全燃烧的火药颗粒(含有硝酸基和亚硝酸基)、弹头与枪管摩擦的金属粉末(如Cu、Pb、Fe、Zn等)和击发药的燃烧产物(如Ba、Sb等)。

在EP04里采取的是化学检验方法,用1%的二苯胺或二苯联苯胺的硫酸溶液喷在嫌疑人的衣服上,如果产生兰色反应,就证明有硝酸根。

这也就是所谓“硝烟反应”。

证明在3-6个小时前嫌疑人曾经开过枪11 镜像人: 身体的所有器官都和正常人是反着的,就像从镜子中看一样,这种情况只有0.01%12 鼻子里喷出来的血液是椭圆形的;切割尸体喷溅的形状是V字形(但是如果你离墙很近喷鼻血,也会是V型……)13 C型肝炎会破坏整个血凝结组织,患者会很容易出血(鼻血喷墙报复房东,这个人脑子真有哏)14 人类心脏的跳动就像狐步舞一样是四拍节奏(验尸官讲解……)两个心房相互收缩,然后是两个心室,砰砰…砰砰。

当心脏受到剧烈震荡,心率受阻,打乱了心脏的振动频率,造成心室纤维颤动。

若这种颤动不及时消除,很快会导致心脏停搏,造成死亡。

用高压电脉消除颤动的装置称为心脏除颤器。

15 苍蝇也吃血?

16 埋葬虫:专吃人类腐烂尸体。

特意跑去百度(埋葬虫,又叫锤甲虫,属于昆虫中最大的一个目——鞘翅目,埋葬虫科。

该科昆虫全世界大约有175种。

绝大部分埋葬虫食动物死亡和腐烂的尸体,把它们转化成在生态系统中更容易进行循环的物质,像是自然界里的清道夫,起着净化自然环境的作用 。

它们有些住在像蜜蜂的蜂房巢穴里;有些,特别是那些种类则住在洞穴里,食蝙蝠的粪便。

埋葬虫在食动物尸体的时候,总是有停地挖掘尸体下面的土地,最后会自然而然地把尸体埋葬在地下,它们也因此而得名。

)17 墨水的发光度波长并不一致;盐水箱通常都是空的,里面有八英寸的盐水混合物(老G的心跳在震怒时可以到95……其实我一直都是90多。。。

)18 中暑的“最佳温度” 182华氏度,大概相当于101摄氏度。

常人在这种温度的桑拿室中待超过两个小时就会丧命19 "多疑的多马":多马(Thomas)多马又名低土马,人们称他为「多疑的多马(doubting thomas)」,因为他曾对主的复活「非见不信」(约廿四25)。

根据教会历史记载,在主复活后,多马与西面、德丢(Thaddeus)三人前往帕提亚传道。

在使徒时代,帕提亚是一个疆域由里海至波斯湾的独立国家,后来的教会传统认为多马的行踪甚至超过帕提亚而远达印度,在那里传扬福音,建立教会,并至终于异乡殉道。

目前在印度不但有一些以多马为名的教会,而且还可找到他不少遗迹。

20 受控环境:太多的热量会让书本老化,所以不能在图书馆里不能开太多灯(终于知道老图为什么这么冷了……)21 蓖麻毒素:是一种具有两条肽链的高毒性的植物蛋白。

它主要存在于蓖麻籽中。

由于其毒性强烈,诊断、治疗困难,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就将其作为候选化学战剂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曾生产了1700公斤的蓖麻毒素粗品(代号WA)。

人致死量约为7mg。

蓖麻毒素除染毒水源和食物经消化道中毒外,还可作为国际间谍情报人员和恐怖分子进行暗害和破坏活动的毒素战剂武器。

1978年在伦敦的国际间谍人员曾用装有蓖麻毒素的伞尖在公开场所行刺,一名被刺人员中毒身亡。

同时在法国巴黎也有类似事件和发生。

中毒后数小时出现症状。

早期有精神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继则出现脱水、血压下降,休克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牙关紧闭;最后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少数病人可出现发烧、黄疸、便血、蛋白尿、无尿或血尿,终因酸中毒、尿毒症而死亡。

该毒素易损伤肝、肾等实质器官,发生出血、变性、坏死病变。

并能凝集和溶解红细胞,抑制麻痹心血管和呼吸中枢,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E07,想害死别人的女人害死了自己,那个天才自闭症演的真是好...)22 福特汽车用的是一种比较稠的红色F型变速器, 而通用汽车用的是一种比较稀的黄色机油,就是德思龙型,把德思龙型的机油倒进福特车里就会稀释掉F型机油,摩擦力会产生 齿轮转动不灵,用二挡起步,摩擦力会造成引擎过热,变速器油升温成为褐色。。。

(nick在给小G解释人行道汽油颜色问题。。。

长知识。。。

)23 100美元面值的钞票有70%上面有微量的可卡因……(无怪小w会因为吸毒被写死……)24 brass被牵连那个案子,新手开枪会被后挫的枪膛夹手,留下血迹……(要拿的靠下一点?

&%$*^%......口耐的小加菲在这集在不是自己的女儿面前哭,看得真难受……老G跑去赛蟑螂,夜班群龙无首,小W坐主管……理由相当眼子……)25 E11 谋杀中心点:宾馆里走廊尽头,靠楼梯或防火梯的屋子,对入侵者来说进进出出都很方便,如果受害人想反击,有50%以下的可能是没有人能听到声响。

再干净的酒店,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看不见的污渍。

(反正以后少出门。。

出门也少住宾馆。。

住宾馆也要多小心。。

)26 哪怕是把人烧成灰。。。

重金属中毒也可以从骨灰里测出来。。。

比如硒。。。

硒中毒的人身体会排出二甲基亚硒酸钠,闻起来像大蒜味(突然想起来喻恩泰……)27 一般有预谋杀人的女人都会选择投毒,因为以为这样比较无源可考28 鸟有血羽毛和飞行羽毛两种,飞行羽毛不会流血,因为它们没有毛细血管,只有软骨(小n偶尔也可以给c姐上课。。。

EP14的案子很8错。。。

)29 94%的纵火犯是男性。。。

(女的用毒?。。。

)30 人眼的液态玻璃晶状体能够把反射到其上面的景物成真(照片也能泄露大秘密……)31 和尚的案子,讲到人体七大七轮。。

莫非这就是法轮功的由来。。。

纯真轮,根轮,使得我们能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真知轮,腹轮,性能量之根本正道轮,脐轮,精神和肉身欲望的熔炉仁爱轮,心轮,掌管爱心大同轮,喉轮,知觉在此得以表达宽恕轮,额轮,就是第三眼自觉轮,顶轮,凡人与永恒的宇宙,天人合一之冠顶32 猫吃老太太尸体那集真是太恶心了……猫被驯养的历史只有“区区”4000年,它们体内依然有嗜肉的本性。。。

33 矿物油在用KV590过滤时会发出525毫微米的荧光。。。

多吸收点知识,少玩点摇滚。。

(小G接受大G教育了……他之前在听的是manson大的歌!!!

)34 干溺死。

只有10%的案件会发生这种情况,干溺死发生时,喉咙会不自觉关闭,阻止了空气和水进入肺部,造成缺氧,使血液中的氧浓度降低,因此水没有进入肺部35 EP22,miami的成员现身,老H果然比老G帅。。。

miami的C也比C姐好看。。

额。。。

唯一从鳄鱼口中逃离的办法就是比它游的快。。

 10 ) CSI S1 随便写写

第一次看美国的刑侦剧,相比于经典港剧差别挺大的。

1.节奏很紧凑,一集案件能多达三个;2.案件逻辑都比较简单,这点跟我想象的差比较多,我以为这剧会有密室之类的特殊的手法,重点不在推理动机而在于严谨的取证分析发现证据来推翻谎言,氛围比较严肃,尸体什么的呈现得也比较逼真,这我倒是无所谓,照样可以下饭;3.主角们的身世没有过多的介绍,感情戏几乎没有,也没多余的回忆,不像港剧经常嬉笑玩闹还有家庭纠纷一拖就是半集,看下来会觉得这个CSI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很有威严和气质,尤其是他们来到犯罪现场的气场真的跟警察不同,走路和盘问方式也很酷。

久而久之也逐渐发现每个人的可爱之处:喜欢虫子和过山车的Grissom在感情中有点呆,他的眼神中常带有一种威慑力;我很爱看充满母爱的Catherine吐槽别人,特别是跟Grissom的对话;Sara经常代入太多个人情感而显得很脆弱,我很喜欢她的口音;我对Warrick没什么感觉,一个洗心革面的好人,眼里总是忧伤,身材很好,好像不会生气;原以为是硬汉的Nick竟然胆小而憨厚,对旧爱还很痴情。

还有各有特色的配角,尤其是疯疯癫癫说怪话的Greg越看越可爱,尤其是戴着女人头饰跳舞被Grissom撞见是剧中难得搞笑的一幕。

CSI探员必须面临的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取证,如爆炸案现场、纵火案现场、突然下雨的公路、罪犯的掩饰等,有时也要接受努力也无法改变的结局,如法律的漏洞令犯人逍遥法外、上级施压停止调查等各种不公,比起往往是善恶有报的港剧更真实,更耐人寻味,当然看得心情也挺沉重的。

S1印象比较深的几集是:E4结局证实了找到真相前不应该轻易把经过告诉相关人员E7被禽兽父亲性侵的可怜女孩E9飞机上病发的死者被众人围殴致死,最后大家不满五个共犯安然离开的时候Grissom说的那番话我真的流泪了E11冰柜里的女尸让我真正感受到原来真有这种变态杀手的存在E13的那个沉迷研究炸弹一心想当英雄的憨厚保安也挺可惜的E17的复仇女孩我觉得是S1最精彩的一个案子,有伏笔,有反转,把两个案子连到了一起。

女孩因幼年被拐而埋下了反社会人格的祸根,养父的仇人告诉她真相从而诱使她复仇,东窗事发后女孩假装人格分裂把罪行推给被诱拐前的自己,为了求生试图博取Catherine同情,被识破后瞬间变脸,还变声耍了一下转身离去的Catherine。

最后利用甘愿倾家荡产为她保释的亲生父母成功出逃,最无奈的是亲生父母还甘愿坐牢也不愿意向警方透露对他们毫无感情的亲女儿的下落,女孩跟养父的仇人远走高飞,真是令人唏嘘。

最后再退回去看心理学家分析的女孩性格,与真相完全一致,不得不说演员把女孩的可怜与可怕的自由切换演绎得真到位E21的卟啉病令我大开眼界我还是感觉这剧太严肃了点,有时候有些英文术语理解不过来(我对照英文剧本看发现伊甸园字幕组有挺多错误,但无奈网上只能找到这唯一的翻译),尤其是人物还不熟悉的时候。

希望后面会更喜欢。

S1最厌恶的人:治安官。

END

《犯罪现场调查第一季》短评

这种单元剧看的想睡觉 关键是收尾的那两集竟然如此拖沓 如果是CM的话20分钟找到罪犯

8分钟前
  • 另一种声音
  • 很差

当我意识到,从第一集开头我就有碎片化印象的时候,我就应该知道,这东西十年来我尝试了无数次,但没有一次把第一集看完😅

13分钟前
  • 今日读报子.
  • 较差

感觉看了两集所有案件好像都特别轻松,没有紧张的氛围

15分钟前
  • 我不存在
  • 还行

曾经痴迷过,暴力色情,LA真精彩

17分钟前
  • 达明
  • 还行

十季,前八季看过两遍

19分钟前
  • 四郎
  • 力荐

各唱各戏,王婆卖瓜。Fringe里是FBI、24里是CTU、007里是军情六局、THL里是国土安全部,好莱坞最喜欢CIA。。。每部片里都有那么一个一手遮天的机构。

23分钟前
  • 东枫IcbM
  • 还行

找证据啊~~~找证据~~~~除了能在里面学点常识,好像就没什么好看了。

27分钟前
  • 陈小桃
  • 还行

各种使不上劲

32分钟前
  • Takuya家小吹吹
  • 还行

不适合一口气看 一集一集地出来一集一集地看应该很值得品味 但还是更喜欢criminal minds 可能和人物塑造有关系

37分钟前
  • 姜丝蒜末
  • 推荐

我再也不相信豆瓣关于电视剧的评分了,俗不可耐呀

42分钟前
  • Chaney
  • 很差

如果我在2000年就看過它 人生會有多么大的不同!

46分钟前
  • 花兒·あおい。
  • 力荐

11年前我只是有台电脑就满足并且傻乎乎也不怎么会用的小孩,满大街流行着还珠格格和天龙八部。而CBS已经拍出了CSI,11年之后,仍然经典永不落伍。

47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看了3集,实在无法被吸引。说是电视剧,却更像纪录片,然而又没有纪录片有看头。作为电视剧,却像在讲某些人的日常,毫无故事的起伏。就像一个人有无数有趣的点子,却因为能力不够无法写出有趣的故事去串联这些点子,每一集都有几个案子,因为一个案子根本无法撑完40多分钟……也许后面会越来越好,但作为电视剧,开头都无法吸引人,凭什么叫人追下去?

52分钟前
  • C.Y
  • 较差

不好意思,实在是受不了男主那张难看的嘴.....

56分钟前
  • Mark
  • 较差

线索都太直接太刻意了,而且很多时候线索只是充分条件,但被解释为了必要条件

57分钟前
  • yinwoods
  • 很差

总的来说是时间杀手。10季长跑,半数主演退出,也许差不多该结束了||再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新篇章的下载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还在坚持,不过对我来说已经结束了,再见了,老G,小G,C姐,W哥,Nick,Hoges以及其他精彩表演的各位

1小时前
  • 红茶暖胃
  • 推荐

有些愤怒点真是触碰了我们日益萎缩的道德观啊。

1小时前
  • ★Napoleon,
  • 力荐

gil走了之后我突然对所有csi都没兴趣了

1小时前
  • valo
  • 推荐

竟然这么多都取材真实 服了 黑暗餐厅 街角暴打 还有suicide girls 哒哒哒

1小时前
  • 宇宙唯一女盆友
  • 推荐

有几集还是很精彩的 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有点无聊

1小时前
  • 小桃红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