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韩国复仇题材的电影不错能让人在复仇中觉得感动和痛快,还有伤心,理解,同情。。。
对奥罗拉公主的动机,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她把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爱转化成了恨对正常人来说,思念和爱,这两样东西都是具有巨大的能量的更不用说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她背后那支撑她做下一系列有计划的案件的爱有多强大可以想象转化成恨,转加到那些人们身上的伤害力有多大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喜欢她在精神病院,实施最后一项计划那段演员演技不错,可以从她的表情,行为里感受她当时的感受也许她一直压抑自己,直到最后一刻,计划按照她的计划进行,一步不差的时候,她才能松一口气她自杀前的表情,让人感觉到一个母亲真正的面目她原本的样子,温柔美丽。。。
当你以为一切结束的时候,其实未必片子结尾前预示了复仇计划的延续。。。
这个亮点很不错
(本评论包含剧透,请谨慎展开)幼儿园虐童丑闻爆发之际,有女推友提到一部韩国电影《奥罗拉公主》,讲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复仇的故事,连夜找来看了,看完感觉特别复杂。
可以说血腥,暴力,惊悚,但又令人唏嘘。
这电影是个女性导演拍的,身为父母,对情节的理解尤其深刻。
她讲述了一个33岁的单身妈妈,因为一宗小的交通意外,被肇事司机纠缠,迟了去接女儿,电话委托店里同事照看她放学的女儿,该同事是一个老板包养的小三,为了赶时间做美容,把店锁了,让孩子在店门口等妈妈,孩子等了很久妈妈都没来,自己打车回去,但路上因为告诉的士司机不够钱,被司机扔在马路边,夜色渐深,小女孩儿孤单无助,伤心的哭起来,坐在路灯下等妈妈时,被一个路过的富二代变态载上车,奸杀后抛尸垃圾堆填区。
案件很快审结,富二代动用知名律师,制造了精神病例,被判入精神病院。
女孩儿妈妈辞去原来的工作,开始杀人,分别杀了女儿同学的继母(因为女儿告诉她,同学说继母没事儿就打她,她很可怜),出租车司机,小小的刮擦就纠缠她很久导致她迟了接女儿的烧烤店小伙,把女儿关在店外的前同事及其包养人。
每次杀完人,她都会放女儿最喜欢的奥罗拉贴纸在作案现场。
后来,她的警察前夫猜到是她作案,在关键时刻,解救了律师,配合警方抓捕了她。
她被判关入精神病院,前夫去探监时,暗暗把刀片放在《圣经》皮壳里,并暗示她,她拿着刀片在精神病院里杀掉了奸杀女儿逍遥法外的富二代后自尽。
前夫则在外面杀了那个知名律师。
故事并不复杂,甚至给观众漏洞百出的感觉,比如,一个小女孩儿这么容易走丢吗?
警察会不管吗?
为何出租车司机不把她载道目的地再收钱呢?
她难道没有打给前同事并报警积极搜救吗?
其实如果明白导演的用心,这些看似漏洞的情节就变得合理了。
导演其实想说的是,每个普通人的一点点自私的行为,最终累积起来,在时间巧合之下,害死了一个无辜的可爱的小生命。
显然,这里的每个人都没想到孩子最后会死,甚至包括那个变态富二代,但最后小孩儿死了,她们也都积极的配合警方,拼接出了整个事件,他们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环,而且,他们只是自私而已,并没有犯法。
导演故意利用一些情节把这些人物“丑化”了,例如那个小三儿大声呵斥送外卖迟到的阿婶,并且推掉了叫的外卖。
继母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小女孩儿拳打脚踢,这些情节展示后,女主角的复仇,更多了重替天行道的意味,甚至导演最后安排她的警察前夫对司法系统和信仰(他女儿死后,他准备去做牧师)彻底失望,参与到和前妻一起的复仇行动中。
我说看过后感觉复杂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情理的正义和程序正义的纠结。
在程序正义中,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罪不至死,但在情理上,又非常理解这个母亲的怨恨。
她杀每个人时,那些人都是懵懂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尤其是第一个,继母,她觉得自己不过是在管教孩子。
她那自以为是,极度自私的前同事,甚至在整件事发生后一点愧疚之心都没有(她甚至对情夫说,既然要离婚就别要孩子啊,真是麻烦),自私自利的小烧烤店主,就更普通了,在韩国这个社会,他没有对女性的尊重,一点车的刮蹭就对女性粗口连篇,也符合韩国国情。
可能到死他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以为自己只是贪图美色,死在一个疯女人手上。
这位母亲可以连杀几个人也反映了警察的平庸无能(警署内的懈怠,吊儿郎当,也有所表现),她杀那些男人时,除了出租车司机是用电击防狼器,其它的都是利用自己的美色。
可见没人经得起诱惑,尤其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回到程序正义和情理正义这个话题,当司法保障的程序正义和情理正义相去太远时,难免令人产生正义不张,恶人逍遥法外的感觉,人类社会越来越文明,这种背离就越来越远,宗教和法律上都企图让大家相信,恶人遭受的惩罚不是死,而是让他活着饱受折磨,我觉得这难免太天真了。
好人才会受到良心折磨,会感受到良心折磨的人,很少会犯下难以弥补的大罪。
而杀人越货,奸淫幼女的恶人,心如铁石,自私至极,根本不知道有良心这回事,也更不会受到什么精神的折磨,他们唯一的恐惧就是死亡,他们希望能够活着,找机会出去,继续作恶。
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执行私刑处决是可以理解的。
法律给不了我一个满意的说法,我只好给法律一个说法了。
我曾经看过邱礼涛导演的一部三级片《惊变》,温碧霞,任达华黄子华主演的,当时的宣传是温碧霞唯一一次全裸演出。
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当然不是因为它是部三级片,它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女人用自己的美貌,周旋于绑匪,想图自己家产的老公,老公的小三之间,让这些男人女人互相猜忌,她甚至色诱老公派来的绑匪,让他彻底爱上她,同情她,最后他老公依靠精明的律师脱罪时,绑匪开车直接把他撞死在法庭外,并反复碾压,当然绑匪为自己行为负责,判了终身监禁,她守住了自己家族的产业。
除掉了老公,老公的小三。
期间她的孩子也在争抢中摔到地上死亡,也是从那一刻,她决定把这些人都杀了。
所不同的是,她非常精明的安排了一切,以至于从程序正义上她也没有任何过失,只有黄子华饰演的警察洞察一切,但他并没有说破,甚至暗暗的,他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局--比警察分析,法庭审判的还要好得多。
他只是暗示了一下温碧霞自己什么都猜到了,挥挥手,目送她自由的离开了。
《奥罗拉公主 》这部电影看到快结束时,我没料到剧情的反转,这个反转令我非常意外和振奋,我甚至希望导演更进一步,让前夫把她保释出来,两人继续生活在一起,像双侠一样,在法律之外,做个替天行道的人间天使。
又看了一遍差点把我看哭了,好心疼被害的小女孩,这是一部关于母亲一步步复仇的电影。
人性的丑陋暴露的淋漓尽致。
小女孩她才6岁啊,在生日那天,被拐带性侵杀害后丢在垃圾场,假如那其中一个人发了善心她可能就不会被害了。
人性。
因为刮车把急着去接小女孩放学的母亲堵在路上的胖子、把小女孩赶出店门的男女、因为钱不够而将小女孩扔在半路的出租车司机、黑心律师、假装有精神病而逃脱法律制裁的杀人犯。
母亲只能靠自己复仇。
所以说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
电影采取倒叙的手法,后面才揭露原因。
父亲作为一个警察却忘记了女儿的生日,还保护不了自己的女儿,前面那些人都是女主杀的,后面的律师没死成,结尾留下悬念父亲准备杀了那个律师。
电影告诉我们,有时候自己的一个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可能会间接导致别人的死亡,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当善良被肆意践踏,才不得不拿起暴力的武器,我相信每一个复仇故事都有一个被深刻伤害的隐衷,这就是为什么片中的母亲为了死去的女儿,用最简单却惊悚的方法干掉了一票人,却让观众觉得她不仅没错,甚至还要拍手称快。
以暴制暴向来被推到的。
当弱小的卑微的生命受到侵害,似乎也只有归于一声寂寥叹息,陷入永久的沉默。
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隐忍,表面看似乎是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但实际是报复的代价太大,逝者已逝,生者需生,忍就忍吧,哪怕苟且。
但总有那么少数人,会被不公的现世激发出最强大的气力,余生只为报复伤害的制造者,自命不顾,在所不惜。
这样的人终究太少,片中的复仇天使是位单身母亲,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类情感偏执,毕竟母爱无可责难。
况且那些作孽者,着实也是死有余辜,各种人性的糟趄毕露无遗。
从最初被KO的虐童继母,到飞扬跋扈的小三及其情夫,再到好色的店猪,以及最后的那个四眼田鸡,每一个挂掉的人,观众都可以一边倒的喊好,这些败类,活着也就是移动粪坑,给那个卡哇伊奥罗拉公主陪葬都不够。
当然当然,这只是看客最简单的观影心理,善善恶恶,毕竟意识层面你可以极尽所想,但搁到现实中,即便有再多的情感缘由,你也不能理解更不会正常看待这么一位复仇天使,毕竟杀人狂魔啊,即便往来无冤,趋利避害的普众心理也会让你避之唯恐不及。
所以,一般人干不了复仇的事业。
再者,也还没有那么多足以称之为深仇大恨的动机。
另,几个小感慨之一,除了极好或极坏的男人,介于中的,鲜有不好色的,女主之所以那么羸弱的小身板可以把整支警队玩的团团转,相貌的杀伤力功不可没。
之二,重情重义是女子,父爱如山也知道得过且过工作为重,母亲就傻了,惨死的小萝莉几乎附体式的缠住了女人的余生。
之三,如果警探不是女主前夫,人物关系再复杂些,叙述线条再凌厉些,这部片子就完美了。
一个6岁的小女孩,在死之前的几个小时里体会到了人生冷暖,一次又一次的相信着世界的美好,却有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
急着去聚会的店长,将没有亲人陪伴的小孩子关在门外,不管她的死活,出租车司机就为了与他而言并不丰厚的收入而将小女孩弃在车流涌动但却空无人烟的隧道里。
一辆豪华车停在了小女孩的面前。
小女孩涉世未深,只想要找到妈妈,但多次受挫之后他选择相信这个大叔,却残忍的遭到了杀害。
那个逆行的年轻人阻碍了妈妈去接孩子的路,他或许觉得没什么,但是这一截却真的成了孩子和妈妈的劫。
从次天人永隔永不再相见。
孩子的妈妈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没有选择原谅,她又凭什么原谅?
一次又一次的杀戮带不回她的可爱的孩子,只有一次又一次的鲜血洗涤才可以稍微令她真实。
最后的垃圾场,又一次回到了那里,整个汉城的垃圾,为什么要在杀害了小女孩之后将她弃于此?
天使陨落凡间为什么要遭受如此对待?
剧情紧凑,环环相扣,同时又感受于母亲的痛苦与悲伤。
看着那些亲手造就了这悲剧的人一个个死去,并不悲哀,只觉应得。
烤肉店的小子违章开车,还不依不饶.....所以他该死 婚纱店的老板和姘头不愿多看一会孩子......所以他两该死 出租车司机没将小女孩送回家.....所以他该死律师收受罪犯贿赂而无视法律,利用辩护让罪犯逍遥法外.....他也该死奸杀小女孩的所谓精神病,他更该死而虐待孩子的继母呢?
女主只是力所能及为可怜的孩子摆脱她这个年龄无法摆脱的恶魔而已。
没有谁该死,就像女主的孩子,一个六岁的天使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却提早凋谢。
人世间的事,和伟大的母爱相挂钩无论谁都会被深深震撼而疯狂的复仇就是女主预支的对孩子全部的爱平常心做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为别人着想一下,明天会更好
她 A静默着神情,打典好周边的一切,无论何时都处变不惊的样子。
很长的时间里,她都是孤零零的,一个人逛百货商场,一个人美容,一个人吃饭。
她是高档车的销售商,行事麻利干脆。
她的周身透着神秘的气息,职业装包裹下的情绪少有起伏,客气得微笑,谙熟地处理和客户间的暧昧,不足以拒人千里之外又时刻注意和人保持着安全的距离,一接近,就离开人们的虚伪丑恶,在她漆黑的瞳仁里映照得一清二楚,只是,她从不讲明。
微笑的样子,有些忧伤,眉头微蹙着,嘴角只吝啬地翘了一丁点一个人的夜晚,她该有多难熬,把自己缩在浴盆里,一遍一遍地听那首早就烂熟于心的童谣她B手拿着魔法棒,直直得盯着监视镜头,嘴角一抹妖治的微笑。
杀人了吗?
轻易地就这么做了。
满溅的鲜血,人们临死前的哀嚎,在死亡面前,她无动于衷。
烤肉店里,她把自己打扮成了个不谐世事的小镇姑娘,粉色的薄衫,可爱的发卡,乖巧得让人怜惜,可转眼,她就会残忍地将人置于死地。
前一秒钟还是她自己,后一秒钟,语气就变成了撒娇的孩子,喃喃自语着,我要找妈妈,我身上只有2元钱......录音机还在不厌其烦地播着那首童谣,稚气的童音,活泼的旋律,却像是挽歌在奏鸣影片之初,以为奥罗拉公主是正义杀手,随着影片发展,才知道原来是围绕复仇展开的杀戮。
即便是没有这场复仇,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也足以让他们罪有应得有句老话:善恶终有报。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她隐忍了整整一年,处心积虑得编制了一套对付不同仇人的方法,不徐不疾地实施着计划,不仅要让他们死,还要让他们死得明明白白,痛苦挣扎到最后一刻。
本来很不待见影片中丈夫的这一角色,做了牧师,觉得通过救赎和自我救赎就可以让内心好过,可以逃避需要面对的伤痛。
也许是她的坚持和近乎病态的执着终于让他有所彻悟,从他平静地对她说:“翻看圣经后,你的灵魂就解脱”了开始,直至影片的末尾,完成了他们复仇计划最完美的谢幕一部让人震撼的电影,逻辑上也基本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果然,多面的女人最可怕。
《奥罗拉公主》,一部“悲伤且残酷”的女性复仇电影。
一段杀人情节拉开了故事的序幕,非常血腥。
我们都看到了杀人凶手的脸,一个美丽端庄却表情愤怒的女人,她用尽手段接二连三地杀死了五个人,其间险象环生,自己也差点被人杀死。
为什么一个柔弱的女人要这么做呢?随着故事的推进,真相渐渐揭开:郑顺贞原本是个和善的家庭妇女,有一天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来得及去幼儿园接自己的小孩,结果孩子最后被一个变态带走了,强奸杀害并抛尸于垃圾场,做母亲的随即就崩溃了。
她精心地部署了一切,不惜代价地和直接或间接导致小孩死亡的人进行周旋,并将他们一一杀死。
最后,她装疯进了精神病院,杀掉了那个因为装病而逃脱法律制裁的变态,自己也自杀了。
电影很好看,但也让人郁闷,尤其是一段回忆的镜头。
往日那温馨的画面配上小孩子咿咿呀呀的歌声,再对比现今孩子悲惨的遭遇,真是让人心碎。
看到最后那个变态惊讶的脸,打死他也没想到竟然有人会这样为自己的孩子报仇。
所以说,得罪谁也不要得罪做母亲的,作为女人她可能是软弱的,但是为了孩子她可以很强大。
母亲一旦发怒了,后果很严重!
看完这个,我觉得有些不合理,特别是在观看小女孩受害的当天。
遇到的每个人都......可能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吧,可是放在我大天朝,我相信还是不会一连串遇到这么多素质低的人。
而且,我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小女孩的母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能我比较现实吧,现在的社会,孩子都6岁了,怎么可能不教点迷路的回家小技能呢?
“别跟陌生人走”,我想每个家长都有教吧?
家里的地址,爸妈的电话什么的,总是要背熟的吧。
像我6、7岁的时候也和妈妈逛街走丢过,我清楚记得妈妈教我怎么做“身上一分钱没有,就直接搭上的士,找师傅借电话,打给外婆,叫她拿上钱来****接你!
”退一万步说,如果你什么都不记得,就叫的士师傅搭你去最近的派出所!
到哪谁还敢管你要的士费!!
别说“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你怎么能拿你的尺子去衡量一个6岁的孩子呢?
你以为每个人都做到吗?
”屁话,这个社会就TM弱肉强食,你不学会保护自己,到头来结果你怪谁?
怪社会?
难道你要拿着“人外有人”这句话,当作你不学会保护自己的借口吗?
总而言之,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走丢的孩子,就像泼出去的水!
只能靠自己,靠你平时教给TA回家的方法,识人的能力!
别说TA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怎么会学的会呢?
有本事你就别把TA弄丢,不然你只能防患于未然,给孩子上那么多兴趣班,还不如多教TA在外保护自己的技能!
社会如此,我们不能去改变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唯一能做就是适应!
是保护自己!
而不只是谴责他人做法的不对。
剧中的母亲,我理解,但不苟同她的做法。
她本身也有错啊!
奥罗拉公主,一个真正的复仇公主。
她6岁的可爱小女儿被奸杀后抛尸在垃圾场,于是小女孩的母亲郑顺贞展开了一场复仇计划。
把与小女儿的死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都杀了,包括虐待孩子同学的后母,为自己方便而任由孩子流落街头的奸夫淫妇,只因少两块钱而拒载孩子的出租车司机,违反交通规则造成车祸还恶言相向的烤肉店老板娘的儿子,收受罪犯贿赂而无视法律利用辩护让罪犯逍遥法外的律师,以及,逍遥法外装成精神病人的罪犯。
“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公正。
我只是为了我爱的人。
”女主角绝望而诡异地哭泣道。
今天我就来谈谈人的心理应激机制,(出处---何少颖老师的课件,引用了心理应激机制和创伤期的分类,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学习哈)什么是心理应激?
范进中举,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愁白头,狗急跳墙,奥罗拉公主的复仇。
而奥罗拉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持久的心理反应。
因而她是有一定人格缺陷的。
人的心理应激机制一般有:1、选择性忽视。
2、选择性重视。
3、改变自己原有的价值系统。
4.改变满足愿望的方式。
5、降低自己的理想愿望和社会对自己的要求6.蛮干、铤而走险。
奥罗拉公主的行为符合2,3,6。
她只重视女儿的死因,她的人生价值就是为女儿复仇,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那我们应如何合理地把握心理应激机制并帮助这处在其中的人们呢?
首先,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隐瞒感觉,逃避与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
要让别人有机会去了解你。
在适当的时间,你需要把这心灵的最伤处的痛苦完全说出来,这时如果不解决干净,日后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相似的场合或事件时(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等),都会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
所以要在合适的场合试着把情绪说出来,让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其次,社会支持最为关键。
朋友和家人让其获得其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
而顺贞的社会支持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女儿的爸爸没有做到分担痛苦的义务,再加上如唯钱是图,不顾道义的律师,那些不尊重死亡的人们。
社会没有给予任何支持,还起了反作用。
做为一个社会支持,我们需要具备几点:同情心,积极关注,尊重,温暖,真诚,具体性,即刻性和面质。
同时:1,在创伤的前期做一个默默的陪伴者,避免武断地替当事人做决定,如给她递水和面包,在不影响身体的情况下吃不吃由她自己决定,让其恢复自信。
避免过快地询问当事人的感觉以及说一些貌似爱心的空话。
如下:“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遭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受难者的体验是撕心裂肺的,你这种轻飘飘的话会令他讨厌;“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死去的亲人是无可替代的,受难者会渴望与他们同甘共苦;“你爱的人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了”———这只是看法,而不是感受,而且是你的看法,不是受难者的看法;“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说这种话,是在帮助当事人主动遗忘悲剧,而这恰恰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源头;总之我们不能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抚慰受难的心灵。
在灾难发生初期,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走过去,握着对方的手,无言地陪伴。
我们不是拯救者,我们只是共同的亲历者,是不愿意退缩的陪伴者。
2,在创伤的二期,充当教师的角色,负责解释工作,将自己的灾难与别人比,给危险设定一定的边界,赋予行为以好的意义。
3,在创伤的三期,充当心理咨询者的角色,可以让她再描述事件的经历,尽量让其把细节表达清楚,完善她的自我修复。
4,在创伤的最后期,充当牧师,这时就不必拘泥那么多细节了,可以与其探讨如何面对人生,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不幸中的万幸这时才可以说。
生命有一种倔强,内心有一种柔软,因为爱是全世界。
没有快感,但绝对值得看。
结局和我想的一样,没有惊喜。
揪心
和告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这部电影里女主亲自动手。
他妈的人家无意耽搁了时间的人也要杀了,间接影响到的也杀了,我杀你妈比,这种女主第一个该杀!
至少是目前这个无法静心看下任何电影的我唯一完整看完的
用爱的名义做错事!
女主的老公觉悟的太晚了
韩国人真喜欢拍复仇电影。这种题材不外乎就说复仇好复仇妙复仇呱呱叫嘛。
正义得不到伸张,只能用暴力来解决。
一般
又一部让我哭的稀里哗啦的恐怖片。
啥玩意
韩国拍这种复仇的东西真的还可以。。当然我更喜欢金子。
整体故事架构非常流畅!!非常爽!!就是细节弱化了(最典型的就是顺珍的衣服上没有对方的血),也边缘化了警察。枪战片里的警察都是碧池不是嘛……
如果我知道这部电影是说什么的,我绝对不会跟我娘亲一起看。看到后面她都哭了。唉,最怕看到女人在你面前哭,比什么恐怖片都恐怖,这个女人还要是你娘。
看过最差的韩国复仇片。前半部分对警察性格的塑造不到位让结尾警察的反转很难让人信服。作为悬疑片,节奏拖沓,作为人性片,形象塑造单薄。
有点扯。严正花入戏,文成根出戏。
慢慢猜到了。严正花的演技真棒。
前面太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