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海外引进影片的排片大量缩水,所以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鬼才导演盖里奇的这部新片还是挺意外的。
毕竟之前他的电影《绅士们》几乎嘲讽了所有地球人。
《人之怒》的评级为R级,不过近年来国内引进片R级片也不少,比如《王牌特工:特工学院》,《荒野猎人》等,还有因为乌龙仅上映半天的《被解放的姜戈》。
删减必不可少,国内公映版《人之怒》片长115分钟,删减了3分多钟。
个人感觉影片的暴力血腥场景还是比较克制的。
本人非盖里奇的粉丝,他的电影上限很高下限也可以很低,总体来说呈高开低走之势。
炫酷剪辑,摇滚曲风,多线叙事是他的三大法宝,不过类似影片看多了难免有些审美疲劳。
而且近来盖导的影片少了之前的精妙的原创剧本,《秘密特工》、《亚瑟王》、《阿拉丁》等都是炒冷饭式的再加工产品。
这部《人之怒》也是一部翻拍的作品,原版是一部名为《运钞车》的2004年的法国影片。
豆瓣仅有177人标注观看,评分仅为6.0分。
盖导会关注到这部平平无奇的法国影片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我研究了一下此片的演职人员名单,导演尼古拉斯·布赫里夫和编剧艾瑞克·贝斯纳同时也是《人之怒》的首席编剧,看来二人确实是带“本”进组。
片中还有一个小角色非常脸熟,饰演者为弗朗索瓦·贝莱昂,喜欢看法国电影的影迷对他一定不陌生。
贝莱昂和盖导没有什么瓜葛,但是和《人之怒》的男主角杰森斯坦森却是老相识了,两人合作了斯坦森的成名作《非常人贩》系列。
《运钞车》片源真是难找,辗转了多个电影下载网站百度网盘离线下载挂了几天终于下载下来了,海美迪网络盒子按照中文译名又找到了中文字幕。
《运钞车》和《人之怒》的情节相似度在70%左右,男主角因为幼子在运钞车劫案中丧生,怀疑事故频发的安保车队有内鬼,而应聘成为了车队的运钞员。
不同的是男主角是彻头彻尾的普通人,不像郭达那样有金刚不坏之身。
还因为痛失爱子的那场意外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经常四肢颤抖。
情感上也非常脆弱,枪杀了打劫的少年之后几乎精神崩溃。
当然这也是法国影片的特点,会更多聚焦那些社会上的小人物,所以更加真实。
可惜影片的故事讲的实在是太粗糙了,男主角怎么找出仇人的关键情节一笔带过,除了内鬼之外劫匪的来历语焉不详,最后结尾火拼也是草草结束,反而片中充斥了不少无谓的人物和对白,硬凑了90分钟片长。
盖里奇发现了这部电影的闪光之处,将场景从法国搬到了劫案频发的美国洛杉矶(《贼巢》里说洛杉矶每隔48分钟就会发生一次银行劫案?
),找来了老搭档杰森斯坦森。
两人曾合作过六部影片,演艺生涯可谓是相互成就。
斯坦森饰演的男主角H也不再是个小人物,而是一个劫匪,被美国执法部门追查了25年。
同样是痛失爱子,就是斯坦森和他儿子真没有父子像。
斯坦森确实不能演情感戏,如果片中这个角色依旧是个普通人,估计会非常拉胯。
剧本打磨的更加合理了,盖导不惜花费数十分钟来介绍劫匪的来历——都是退役的美国大兵。
这个设定非常合理,这也解释了为何男主角掘地三尺也无法在“劫匪圈”内找到自己的仇人。
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也不能少,劫匪第二次打劫运钞车残杀H爱子一幕分别以主人公和劫匪视角各自呈现了一遍,故事讲的非常细致完整。
以一部大片的要求来看,影片令人血脉喷张的动作场面不算多,还不如连姆尼森极限救女的《飓风营救》。
本以为结尾斯坦森可以一挑多手刃仇敌,不料劫匪组织却出现了内讧。
最后处决小东木可谓兵不血刃。
不过单挑的场景还是有点正邪对战复仇的仪式感。
盖导毕竟是一线导演,影片处理还是比较精致的。
有如话剧般将影片分成了几幕,”暗夜幽灵“,”掘地三尺“,”坏小子们“,”肝肺、胰脏、心脏“。
影片的配乐很有特色,通篇采用了大提琴,突出那种沉闷惊悚的氛围,符合影片复仇的主题。
个人观感《人之怒》高于预期,豆瓣开画7.1分的评分有点偏低了。
是大家对盖导要求太高了,还是本人的欣赏水平太低了?
最后送上《人之怒》的几条观影贴士:1. 这是盖里奇自2005年的《左轮手枪》之后第二部主要拍摄于美国的电影。
2. 影片早期策划过程中,桑德拉布洛克曾经被邀请出演。
(扮演里面的女汉子?
)3. 影片在宣传海报中第一次使用了米高梅公司的新标志。
4. 美国歌手波兹·马龙也出现在了影片中。
5. 这部电影最初计划在2021年1月15日上映。
6. 影片翻拍自2004年的法国电影《运钞车》,这是盖里奇自《浩劫妙冤家 Swept Away (2002)》和《阿拉丁 Aladdin (2019)》的第三部翻拍电影。
7. 《人之怒》是杰森斯坦森和斯科特伊斯特伍德自从2017年的《速度与激情8》之后的第二次合作。
老炮儿们的江湖 说下这个片子,《人之怒》,一部反好莱坞的电影内地之前是引进过盖里奇电影的,比如《大侦探福尔摩斯》《阿拉丁》《亚瑟王:斗兽争霸》。
不过对于熟悉导演的影迷来说,前几部都是相对折中的商业片,不算真正属于盖里奇风格呈现的作品,直到这部《人之怒》,是纯正“盖氏风格”的犯罪电影,第一次来到内地大银幕。
起初觉得这个劫案/复仇的故事,太过于好莱坞了,不像盖里奇擅长拍的那种电影,反倒更像是杰森·斯坦森那种B级动作片。
看完之后才发现,老Guy可以啊,把这样一个主流商业的类型片故事,用自己独树一帜的导演手法展示出来:熟悉的多股力量交汇,不同视角、打乱时间顺序的叙事,前卫与保守派相互缠绕的主题,阴郁的色调,暴力美学,透的骨子里面的“酷”。
《人之怒》有着喜闻乐见的“盖式风格”,但作为商业电影,其故事线索相比其他盖里奇电影也比较简化,没有花哨的剪辑和叙事,可以算是个人风格与主流商业故事融合的产物。
但不要以为该片是老Guy对商业的妥协,因为暗含的核心主题,依然是导演一贯的诉求和特色,用句我们都懂的话来形容,这是导演在典型的类型片里“夹带私货”。
看惯了好莱坞体系的商业犯罪片的观众,会觉得这样叙事/拍法,有着非常新鲜的体验。
话也说回来,《人之怒》也会让习惯好莱坞电影的朋友,初尝也会觉得怪味,所以这里需要捋顺一下,把这个多视角,打乱时间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顺一遍,应该就能get到导演的内核。
(本文有剧透)盖氏体系该片是章回体叙事,一共“4+1”段落,即开篇引子,与4章主题,每一段落,都是一个视角。
★开篇引子:运钞车视角★第1章《暗夜幽灵》,安保公司视角★第2章《掘地三尺》,黑道视角★第3章《一群坏小子》 ,劫匪视角★第4章《肝脏 肺 脾脏 心脏》,所有视角汇合电影打乱了时间顺序,在不同视角中通过不断构建悬念,一层一层的揭秘, 在这个多重视角中,我们能逐渐察觉到导演在其中营造的体系。
一个黑白势力交错缠绕的江湖世界,在此其中,以杰森·斯坦森为首的黑道,与安迪·加西亚饰演某位白道大人物,一同维持着一种均衡的秩序,从电影透露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是有着交集的,而且必要的时候,白道会对黑道某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黑道也会帮助对方完成某些事情,说白了,这就是江湖秩序,直到外来者的闯入。
外来者,是盖里奇的电影的一大特色,比如《偷拐抢骗》中的布拉德·皮特,以及《绅士们》中的科林法瑞尔。
《人之怒》中的外来者,则是一帮劫匪。
二者的设定,有点像《绅士们》中的老炮“绅士们”,与一帮小混混们的对比设定了。
外来者(劫匪)浑身有着初来乍到的猛劲儿,眼中没有规矩,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
而黑道老江湖们往往情绪平稳,讲究和气生财,不得万不得已不会背离自己一直维持的秩序。
可是一旦惹到自己头上,那就只会比外来者的更加肆无忌惮、更加心狠手辣。
所以,这部电影的模式故事,有点像《老炮儿》,只不过本片里,老派与新派、江湖秩序与外来势力的冲突,个人复仇与铲除异己之间模棱两可的界定,都在其中。
一、第3章《一群坏小子》 电影故事起因,就是这帮劫匪,放在了电影第3章,前面已经将斯坦森与角色遭遇和动机,交待清楚了。
这帮劫匪绝非菜鸟,而是一帮退伍军人,在对话中,他们终日无所事事,为退伍后的生计发愁,顺便抨击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家,空有一腔热血而用武之地,因此打算利用专业技能,目标某资本家干一票,结果因为不熟悉黑道,铤而走险之后,经过层层分销和回扣,最后到手仅剩1万多,因此他们决定自产自销,目标就是运钞车。
作为商业电影,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人之怒》中很多角色逐渐趋于正常化,包括这些外来者的劫匪们,但仍保留了他电影中的核心——痞气。
不过盖里奇电影中的痞气不像昆汀那种邪痞,而是露出浓浓的英国小混混的地痞,混不吝那种,看上去有点侠义精神,盗亦有道,实际上不讲道理,乱拳打死老师傅那种。
所以标题才叫,一群坏小子。
二、开篇引子这就到了开篇的运钞车劫案,一气呵成的劫案,美中不足的是杀掉了押运员,以及一个路人。
从第3章的劫匪视角中,我们能看到为什么这帮大兵劫匪,会杀死押运员,因为其中一位反抗,打掉了斯科特·伊斯特伍德 (如下简称小牛仔)的面具,让对方看到了自己的脸,为了灭口,才下了杀心,捎带脚的把“碰巧路过”、目睹这一切的斯坦森父子也“灭了口”。
至此,电影已经完成了前3章全部悬念的回溯,只留下一个扣儿——安保公司有内鬼,究竟是谁。
三、第2章《掘地三尺》斯坦森是个黑道大佬,应该是很有手段且资历非常老牌的老大级人物。
再一次跟儿子的假期中,恰好附近有个简单任务,恰好手下不是车子掉链子就是出幺蛾子,导致这个老大不得不亲自去一个简单的盯梢任务。
这里完全可以套用《警察故事4》里成龙和标叔的对话:“真的就这么简单?
”“真的就这么简单!
如果可以去,我都去了!
”
但凡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对话或桥段的,都得不了什么好果子,果然出事儿了。
大难不死的斯坦森,为了给儿子报仇,开始寻找罪魁祸首,并且调动各路人马和关系,寻找蛛丝马迹,至此,我们能够得知如下关键信息。
★其一,斯坦森所在的黑道势力,是在参与并策划一起或多起运钞车劫案,从对白中可得知,这样的“劫案”,一定程度上得到“默许”的,属于游戏规则之内。
结果,这场劫案,却被人抢了先。
按照江湖秩序,斯坦森“友邻”之间肯定都提前知会了,不会发生冲突,所以这场劫案是“外人”所为。
★其二,斯坦森密会了某个大人物,从第1章得知,这个大人物,跟FBI有着莫逆关系,但具体身份未知。
斯坦森告知对方,我要搞事情了,与对方信息交流。
大人物也给了斯坦森一个“黑名单”,意思就是这上面的列表,可以搞。
从随后的动作可以得知,“黑名单”上的帮派都是新兴势力,属于秩序之外,因为这帮人干得那些勾当,连老炮们都看不下去了(片中有明示,某小弟说自己受不了他们了)。
很明显,这次是斯坦森寻找凶手的过程,同时也是黑道内部的肃清活动,并得到了“上面”的授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帮新兴势力,基本都是有色裔,对比斯坦森的老牌黑道,电影所暗示的观点,不言而喻(《绅士们》中,也有类似的隐喻)。
但一切之后,斯坦森掘地三尺还是没有找到真凶。
最终,他决定潜伏在安保公司,这帮神秘劫匪,肯定还会有下一次任务,而且他怀疑安保公司有内应。
斯坦森再次找到了“上面”,在对方的帮助下,伪造了身份和履历,摇身一变成了Patrick Hill。
至此,电影完成了第1章,Patrick Hill身份的回溯,随后的悬念就是上述第三幕揭晓劫匪身份的内容。
四、第1章《暗夜幽灵》Patrick Hill应聘安保公司,以“平平无奇”的成绩,成为一名押运员,有了一个新名字:H。
他遇到一帮奇葩同事,包括乔什·哈奈特饰演的嘴炮,一副“我来教你做事的”威风劲儿;负责带新人且日常划水的老员工“子弹”;疑神疑鬼的管理员,还有一堆找茬的人。
随后,这个平平无奇的押运员,在一次劫案中,展示出不凡的能力,全歼劫匪,让公司上下对他刮目相看,并且名声大噪,每次他押运,都保持了万无一失,从菜鸟变成了金牌好员工。
然而疑神疑鬼的管理员开始怀疑他的身份,FBI也找上门来,但都无疾而终。
这个人真实身份究竟是谁?
期间波兹·马龙的客串是全片最大笑点。
最后在一场新的劫案中,劫匪看到H的真面目,掉头就跑,完成第一幕全部的悬念设置。
可以说,开场第1章是盖里奇风格最淡、最像《疾速追杀》式好莱坞电影的风格,也是与第2章互为最多的地方。
因为第2章大部分内容,都是对本章节全部悬念的解释说明:★开场,对方叫他“Patrick Hill”名字时,斯坦森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这个小细节,暗示他还不适应这个假名字。
★他在安保公司一系列操作,搞到了所有员工的工牌,并在一个女员工身上发现了端倪,,逼问之下,发现对方监守自盗,黑了一笔钱,从而确认这家安保公司确实有问题。
★大人物的首次亮相,在FBI盯上H的时候,发现这个人真实身份,大人物出面阻止,告诉对方,不该管的别管,且明示对方不在乎钱。
这个设定与第2章黑道某些行为完成了互文,才能得知,这帮老炮的某些行为(劫案),是得到“默许”的。
至此,前3章内容,都在指向一个充满秩序和潜规则的江湖世界,内部黑白道的老派势力相互缠绕,有时候还会互通有无,维持着一种均衡。
而随着外部势力的到来,在名义上盗亦有道的前提下,双方都互相撕扯了最后的遮羞布。
五、第4章《肝脏 肺 脾脏 心脏》最后一幕是有些猝不及防。
有点银河映像《非常突然》的感觉。
因为,随着最后大战的到来,前期营造的一切秩序和规则,一切人设和信条,完全崩塌。
斯坦森前期一系列超凡操作,并没有调查出结果,只是守株待兔等来了对方,还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大兵劫匪本着侠义精神,最后干一票大的收山,但在他们之中也出现了不安因素,几乎可以预测的到结局。
安保公司里最不起眼的,才是真正的内应。
多个视角汇聚,完成一场很有噱头的火并大战。
从前几个章节一路看下来,盖里奇在片中已经不能说是多线叙事来形容,而是网状叙事,这一点在《偷拐抢骗》喜中有很好的展现,只不过本片并没有后者那般交错连环,还是那句话,《人之怒》是商业电影,盖里奇照顾到了主流受众,对叙事进行了简化,不同视角打乱时间顺序,一层一层的悬念揭晓,让观众在来回切换的故事线中保持新鲜感,也带来流畅的体验。
然而最需要解读的则就是最后一幕。
在看似火爆的枪战戏份里,《人之怒》的结尾展示了与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另一个突出差异——“反传统”的价值取向。
★“英雄主义”的完灭电影中逞英雄的角色全灭,电影还事先张扬进行了英雄主义气氛营造,但最终结果,干掉英雄的,还是内奸。
用《水浒传》里形容秦明之死的话来形容——“灭地竟无声”。
★“侠义精神”的嘲讽本片放弃了《偷拐抢骗》那样繁琐的做局和布局,只是简单的用黑吃黑的方式,但效果也很明显了,大兵们什么盗亦有道、侠义精神,无法是利益驱使,巧立名目,最终换来了作茧自缚的结局。
★所谓“王者”的脆弱斯坦森差一点就成john wick,前期在各种不利情况下的绝境逆袭,最后更是以一敌六,大战盔甲战士,可惜火爆未遂,最后还是被冷枪击中,身负重伤,倒地不起。
但斯坦森最后的复仇是怎么回事呢?
这也是全片最有意思的地方。
结尾斯坦森颇具仪式感的“肝、肺、脾、心”复仇之后,镜头一转,大人物现身,接受了被劫的1.8亿,楼下还有小弟的车接,原来独来独往的黑道大佬,最后还是找人帮忙了。
因为大战结尾显示,斯坦森身负重伤已经无力追踪劫匪了,但在黑白两道的帮助下,斯坦森完成了复仇,大人物完成了案件破获,两全其美,黑白协作,江湖恢复旧秩序。
这就是完全反好莱坞式的结局啊,通常好莱坞电影里那些义侠最后会浪子回头,通常主角会一路开挂到底,最终亲手完成复仇,通常英雄主义最后一刻觉醒,会把那些两面三刀的内鬼亲手解决,以此彰显创作者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但这部电影里完全相反,与好莱坞电影所营造的普世价值观完全对立,主角也不是什么john wick。
保持愤怒《人之怒》的核心主题,跟前作《绅士们》有些类似,但不像后者那样玩得嗨,而是在主流商业类型片的基础上,夹带了大量的“私货”。
但该片与《绅士们》最像的地方,就是已经53岁的盖里奇,不再年轻,所展示的内核,也是趋于老成,和对世道的无奈。
比如电影里,调查、追逐与枪战之中,两部电影的主角们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力不从心,也感受到了来自外来势力的压力。
《绅士们》里的“痞子们”已经不再年轻,《人之怒》的黑道也有了家庭的羁绊。
但最终,他们都用传统的做法——武器+拳头,重新夺回了控制权,维护了他们亲手搭建起来的秩序。
在这一切的背后,则是《绅士们》里,英国绅士为了保住老派势力,还要为美国人(马修·麦康利)卖命,也是《人之怒》里,颇有手段的黑道,还要借助“大人物”的帮忙,来完成复仇。
从这个故事中,能看到了以主角斯坦森为首的黑道们,大量的疲态和退意,试想一想,假如斯坦森不是为了复仇,他和儿子没遭遇这些事,没有那种愤怒的情绪,他还能否有足够的动力和能量,去应对新势力的崛起?
在第2章里,他以复仇的名义去按图索引,消灭其他新势力,从角色的状态上,已经看出被裹挟在事件中的无力感,感受到了外部势力对老炮们的冲击,感受到了自己是工具人,只是在帮助大人物在肃清势力而已,所以他才不得不自己单枪匹马。
但无论怎样,复仇还是完成了,新势力也肃清了。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方都想要的结果,秩序依旧,但老炮们,已然乏力维持。
53岁的已知天命的盖里奇,不再嬉皮笑脸玩黑色幽默,而是以一个中年人的姿态,保持愤怒,这样才不至于“老去”。
我爸爱玩GTA5,比我还爱玩。
GTA5刚出来那两年,我爸没事就抱个手柄在洛圣都开车。
有一次我爷看不过去了,拄着个拐棍就说我爸,“光玩游戏,就知道玩游戏”,那年我爷八十多,我爸五十多,我二十多。
现在我爷爷的拐棍换成了助行器,我爸也没时间玩了,GTA5剧情模式他也都反反复复打了三四遍了。
我爸还问我,再给我找个这样的游戏。
GTA5如今发售快八年了,这样的游戏还真不太好找。
我爸喜欢在洛圣都开车,我挺理解这种感觉。
我其实更喜欢在洛圣都骑摩托车,那种感觉就像歌里唱的,“来生做春风,流浪又自由”,尤其是撞车后人能飞出去老高。
《人之怒》开场就是俯视洛杉矶/洛圣都的镜头,随着镜头的移动,罪恶与肮脏感伴着低沉的大提琴声缓缓升起。
嘈杂声,对讲机声,满屏的FXXK词语,这不是GTA5?
这不是抢劫任务?
以及到后面的装甲兵出场,运钞车,警车,逃离路线,等等等等。
我严重怀疑五十多岁的盖里奇没事也喜欢抱个手柄在洛圣都开车。
《人之怒》的故事非常常见,等我翻翻爽文广告是怎么写的。
奥,找到了,“废物女婿被辱三年,被嘲讽后他亮出身份,首富见到直接跪拜”。
故事的前半程很简单,就是扮猪吃老虎,故事的后半程也很简单,就是枪战突突突,飙车呜呜呜。
到了故事的中段,盖里奇终于技痒难耐,开启了多线叙事。
说实话突然这么一换角度讲故事,整的我挺懵。
尤其是影片中那么多糙老爷们,其中包括《黑袍纠察队》中的老黑,老东木的儿子,他们在其他影片中也都饰演硬汉配角,到了《人之怒》中,这些硬汉配角专业户集体开了个会,来为硬汉中的硬汉当配角。
这么多老外,还都是同一个类型的,再加上导演还喜欢多线叙事,发懵是免不了的。
不过还好有郭达。
相比于前两年盖里奇的《绅士们》,我还是更喜欢他的《亚瑟王:斗兽争霸》。
《绅士们》倒是没像《人之怒》这种,同一类型的演员多的让人发懵,但前者多少有些絮叨,反反复复说那几个事,换人说,换角度说,要不是主角马修麦康纳和查理汉纳姆形象好养眼,我还真是差点没看下去。
《亚瑟王》就简单多了,大剑一挥,霸气一露,简直就是洛圣都里面骑摩托,撞了就飞老高,没撞就继续飙。
劫匪之一新购置的摩托车,两次出镜。
这是Harley Davidson首款电动摩托车Livewire,售价高达29799美元。
电影最后两个劫匪出逃搬运钞票的ATV全地形车则是庞巴迪 Can-AM Thrill Outlander MR 570的客制款。
售价8300美元。
而郭达手刃第一个全甲劫匪的战术刀则是美国Coldsteel冷钢的SRK,售价400人民币。
几个绑匪均标配了这款战术刀。
在劫匪内卷做掉中士的那把刀也是这款。
劫匪之一佩戴的战术手套是5.11 tactical hard time gloves
劫匪中士佩戴的战术手套则是First Tactical的150001
2023年01月23日 癸卯年 正月初二影片开始似乎H的身份就被打上可疑的标签,背景无污点、训练表现平平,但执行任务时一鸣惊人。
那么H为什么出现在一家安保公司中?
第二部分是H和他的儿子遭遇劫匪袭击,H开始报仇,回答了进入安保公司的原因。
但又抛出H在安保公司与复仇有何关系的问题?
(后续情节中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第三部分是一群退役军人谋划抢劫运钞车,与第二部分的情节衔接。
后面便是复仇的常规枪战过程。
电影情节特点:情节上分成多个片段,片段间可连可断的特点为情节不按时间顺序发生提供了条件,增加了故事的跌宕起伏。
好活,就是有点烂,没有体现出好,也没到烂的程度,处于不好不烂的飘忽态不如《绅士们》。
前半段的水准还彳亍,从劫匪出来之后观感就开始跌落。
不管是从劫匪的身份还是各自扮演的性格角色,都落了窠臼,一看就是控局的重情重义好leader,一看就是要反水背后捅人刀子的愣头青刺头,尤其是那句"干完了这票,我们的孩子也都不用工作了"……俗!
俗不可耐!
其实故事很简单,Jhon Wick曾有言"他妈的刁民!
,敢杀我的狗!
"郭达也说"他妈的刁民!
敢杀我的儿!
"一句话,我要复仇。
因为观众就喜欢看复仇,莎翁时期人们喜欢看,到了21世纪人们依然喜欢看。
"人世间还有什么比复仇更美妙的事"。
但"脾脏 肝脏 肺 心脏",典中典之同态复仇,比起《绅士们》里的一磅肉,委实少了惊喜。
铺垫了整整两个小时的郭达的愤怒,4发子弹也实在无法完全宣泄。
于是观众们只能怔怔地望着大荧幕,心想,这他妈就叫惊喜?结构式依旧是老非线性加多视角了,《绅士们》好歹还套了个电影剧本的壳,这次倒没什么新意,这套结构都玩了多少年啊。
镜头还是有功力在的,比如抢运钞车,比如郭达和他的gangster们满城找人,但高潮却拍成了穿着防弹衣端着步枪"突突突",没出息而郭达,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可以在荧幕前面瘫2个小时,我们却一点都不觉得违和!
上一次在影院被音效震聋还是去年的《信条》,如果说那属于诺兰的私家爱好,那这个电影里从头到尾不停歇的震耳欲聋则是不可或缺,因为不这样不足以托起一个叫郭达斯坦森的男人的龙行虎步。
郭达在我们印象里是肌肉鼓鼓凑不够十个对手都懒得动手的猛男,但从来不是在盖导镜头里。
盖导擅长炫耀他的另一种特征,那就是寡言少语面无表情下的强大压迫力。
这种压迫可以看成是一种内功,让敌人魂飞魄散,让子弹绕道拐弯,让那些鼠辈肚烂肠穿。
也许你觉得素鸡系列的郭达已经够可怕,那你该看看这里。
一旦跟他同框,最强悍的家伙也得嘴角发抖,像极了一只只惊慌失措的小白兔。
所有人——不管他们知不知道他是谁——在靠近他时都被恐惧包围,区别只在于恐惧的程度不同,以及谁比较能掩饰这种恐惧。
而那种无处不在的压迫,在我们看过他失控、中枪、流血、几乎丧命之后,一丝也不会减弱,甚至更强烈。
这也不难理解,如果在那之前你还有理由怀疑这头狮子是伪装的,那么在看过他死里逃生,你可以百分百确信了。
诚然这片子打得不多,也没有郭达以往那些漂亮的格斗设计,但看他施展这种无形的压迫,比看他动手还过瘾,尤其在我们看他打了20年以后。
主要角色几乎都是刀口舔血的硬汉,但最冷的人也有他们在乎的东西,亲人,忠诚,责任,底线,江湖规则。
唯一什么也不在乎的那个,一度就像《黑暗骑士》的小丑一样所向无敌,但终于还是像条狗被恐惧拍在地上,因为他低估了一个人的愤怒。
就像他老大那个万无一失的计划里,也有个致命的缺口。
不得不说这片里许多男人都算是百里挑一的出色,出色到单扛一个电影都绰绰有余,但到头来,他们全部被用来衬托那唯一一个男人。
这是个充斥着纹身和粗口,血污和枪弹的世界,是我们中大多数人不想闯入的世界,电影让我们离它很近,跟一个愤怒的男人去惊心动魄一次,然后安全回归。
一部爽到了,但没完全爽到的片子。
Guy Ritchie的味道还是有的,采用章回体结构,用不同角色的视角完成非线性叙事,而且每个章节的标题还都蛮有诗意的。
但是和之前的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还有The Gentlemen比,黑色电影的味道淡了很多,应该还是主要出于收益的考虑。
院线版被剪了三分钟也情有可原,不然根本没有在大银幕上欣赏的机会。
整体运镜丝滑的像剧情片,运用手枪和打火机进行的声音转场相当巧妙。
郭达性感的嗓音加上英式口音可太上头了。
大提琴弦乐用的跟不要钱一样,每次枪战都像一场打击交响乐,一定要用电影院的音响感受,大银幕和多媒体真的天差地别。
除了郭达的血量,其他任何细节和设定上都十分具有说服力,尤其是最后抢劫计划的设计,感觉完全可以在现实世界行得通。
算是一部文戏多于武戏的动作片,真爽片还是找John Wick和Hutch Mansell去吧。
只能说它独特,不能说比别的常规流水线动作片好。
中间部分剪辑的有点散,跳跃感太强,再加上好几个硬专场和一堆新角色,比较容易蒙圈。
最主要是卧底最后自曝可太拉垮了,编剧懒的离谱。
绑匪没认出郭达那给那么多对视镜头干啥?
最后一次运输不是说要三个人才能运吗?
怎么就两个人就出发了。
女性角色出来得一点意义也没有!
特别是上床那段,干嘛呢?
一点武打镜头也没有,结局就是biubiu两下就完。
总的来说闲的没事可以去看看,期待多好就算了,感觉还是没有我前天看的悬崖之下好看,虽然悬崖之下也经不起细想。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盖·里奇的《人之怒》豆瓣开分7.1,很有可能最终守不住7分线。
当真有这么差吗?
可能还是得看放在什么维度。
2004年的法国电影《运钞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运钞车被劫,职员被残忍杀害,而同时殒命的,还有一个无辜的孩子。
孩子的父亲前去运钞公司上班,终于获悉这起恶性事件的幕后黑手,不惜一切代价报仇雪恨。
动作爽片的底本有了,但《运钞机》拍得相对浅淡温吞。
盖·里奇相中了这个自己擅长的故事,将其改编成《人之怒》,并注入非常强烈的个人R级特色。
动作场面的强度与密度大幅提升了,大开杀戒的枪战残忍血腥而又干净利落,不带主角光环的一众角色全都人人自危。
反正盖·里奇情愿花费大量篇幅立起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也舍得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刻让其灰飞烟灭,这天然就有刺激的成分在。
最终没让主角H重蹈法国版同归于尽的覆辙,也延续了他在作品中「出一口恶气」的惯性。
而且法式风范被切回了英伦幽默,话痨嘴炮之下,一个男人扎堆的运钞公司内部,也有了被戏称为「钙导」必备的腐味玩笑。
这种构建在过界基础上的独特耍贫,是一种迅速拉近人物距离,也迅速构建敌对情绪以及反转伏笔的招数,但又因为有盖·里奇,以及「肆无忌惮」的英国文化依傍,冒犯性也可以被津津乐道。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那就是复仇者的身份,从低调得瑟缩的「成功商人」变成了沉郁得张狂的「黑道老大」。
而这类角色,是盖·里奇作品里长盛不衰的代表。
他深切知道他们身上的矛盾性,黑与白,人性与兽性,过往与未来,全都是可以拿来放大,拿来推演的有趣工具。
因此这次H的真实身份,就被藏到了他所搭建的叙事结构里。
通过故事拼图的逐步成型,让背景、经历与能力都能成为悬疑的承重点,反过来丰满人物塑造。
有了这样的故事与这样的讲法,盖·里奇回来了吗?
可能最多回来了一半。
而这,就是「观众之怒」的一个来源。
盖·里奇再次祭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但这样的复仇故事,就连人头收割的次序,都是观众了然于胸的,偶有的「失算」,譬如戴夫与戴娜的成长线被迅速掐断,都只能造成瞬间的叹息,而没有那种具有持续性的情绪荡漾,因为他们的光彩还远远不够。
至于嘴炮之中抓人段子的稀少,更是一如电影整体上的某种贫血。
左为戴娜曾经叫人拍案叫绝的多线叙述以及精巧结构,这次被一股脑地灌注到平平无奇的三段式里,然而不多的信息增量以及亮点,把切换视角的频繁回顾衬托得拖泥带水,特别是去年底,国内院线才经历过《金刚川》「偷师」结构带来的昏昏欲睡。
这实在太不盖·里奇,或者说非盖·里奇的部分,盖过了盖·里奇的部分。
我们印象中的盖·里奇,是新电影语言的引领者,直到如今,电影圈里还有很多人吃着他的结构、他的迷思、他的风范来堆砌自己的故事,然而《人之怒》显然存在非常巨大的落差。
特别是,新千年左右巅峰级别的出道宣言《两杆大烟枪》与《偷拐抢骗》如此瞩目,对他了解越少的人,越是需要以此作为参照物。
《两杆大烟枪》结果,试图给平淡的《运钞车》改写平淡调性的盖·里奇,没能把《人之怒》抽离多少平淡。
当中孤胆英雄的塑造就更是套路,特别是现在,007、谍影重重、碟中谍、飓风营救等多个老牌系列之外,还有道恩·强森、基努·里维斯、鲍勃(《疾速追杀》系列)·奥登科克(《小人物》)等人在扩充行伍,就连本片主角杰森·斯坦森也常年在这类故事里畅游。
连番轰炸之下的审美疲劳,就更需要导演突围。
盖·里奇突围的信心在于认定一个道理,那就是血腥尺度与结构把戏能够拔高寻常故事。
但是,《人之怒》成了一个两头不到岸的典型案例,爽片不够爽,深度不够深,就连结构也远不到昔日「迷宫」般的妙趣,如此一来,这些元素的交错融合非但没有相互成全,反而造成了割裂感,削平了爽感与深意
我们可以拿连姆·尼森的《飓风营救》做个简单比较。
这类故事都有换汤不换药的故事模式,都是因为下一代,不得不走上孤胆英雄之路。
但《飓风营救》属于那种一根筋的集大成者,它明确动作爽片就是目标,接受自己「不复杂」「不高级」的定位,于是剧情推进和动作设计全都奔着痛快、解恨上去,最终的成片就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让观众得到了精准的享用。
《飓风营救》所以盖·里奇输就输在,没有把观众想要的东西,完完整整地给到。
对渴望他重振雄风的影迷和但求故事通俗爽利的路人而言,都卡在了中间状态。
加上删减与翻译这些外在问题,盖·里奇本身的特质更难在大银幕上凸显,这跟同类合家欢冒险题材就更拉不开距离。
当然,如果《人之怒》是别的导演拍摄,未必有这么大的口碑反弹,毕竟这已经是工业线上一部圆整的作品,奈何在越来越难见到新鲜表达的当下,被撑大了胃口却处于饥荒期的观众尤其需要「大神」继续保持神性。
也就是说,盖·里奇只能是那样的,或者说,他必须是那样的。
他不能倒下,更不能把这碗饭让其他人吃了,自己却啃起了馒头。
观众还是贪心的,既希望继续,又希望翻新,但跟别的导演不那么相同的地方,是他基本上每次创新,都会被骂。
想当年初出茅庐的盖·里奇,迅速站到了绝大多数导演一辈子也站不到的高度,难怪他会在短时间内被标签化甚至神化。
可谁都没想到,第三部长片《浩劫妙冤家》立马遭到了金酸梅奚落。
《浩劫妙冤家》这是他跟新婚妻子麦当娜合作的爱情片,充满各种容易被斥为「狗血」的强转折,与其说是一部探索爱情片类型的实验,不如说是写给妻子的热烈情书。
麦当娜饰演的贵妇安贝尔与方方面面都很不同的年轻渔夫吉塞佩走到一起,像是二人彼时关系的投射,以及将来关系的预言。
可惜这片子拍得,比他们之前合作的短片《明星》差了太多。
随后盖·里奇试图通过《转轮手枪》强势回到自己的场域,然而心理分析的「神棍」走向似乎磨掉了大批观众的耐性,他这一次在人格分裂上的创新,拥戴者不多。
还是要到下一部作品《摇滚黑帮》才能稍微挽尊,只是谁都知道,终归不是昔日辉煌。
《转轮手枪》此后,他试图在各式旧故事里植入自己的特色,以新意激活这些类型片的活力。
结果,《亚瑟王:斗兽争霸》与《阿拉丁》都是口碑两极分化,这些故事新编确实因为盖·里奇而找到了颇具年轻态的表达,但是「沉闷」与「低幼」也成了挥之不去的一部分阴霾。
《亚瑟王:斗兽争霸》唯独评分大差不差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意外地取得了一些出圈的成功,各种背景的观众本就喜欢这对极负盛名的拍档,而且小罗伯特·唐尼与裘德·洛跟这种耍宝侦探故事相得益彰,盖·里奇的花式剪辑、鼓点配乐都有了盛赞的空间。
《大侦探福尔摩斯》不过还是要到《秘密特工》《绅士们》这种既精致又繁复的爽片,才让盖·里奇切实感受到久违的追捧。
这类作者电影有着浓厚的盖·里奇特色,回到了现代戏,回到了秘密身份,回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回到了非常琐碎又非常好玩的行动,而且选角与装扮非常符合性格型男的标准。
《秘密特工》作为直男,盖·里奇不仅难得地具有非常靠谱的男性审美,而且懂得如何激发男性从不越界的暧昧气息,这也愈发暗合着如今的某种观影趋势。
这也是为什么包括《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在内的作品持续被人惦念的缘由之一。
不得不说,相比一般导演,曾有神作的盖·里奇受到的毁誉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了。
以豆瓣评分作为参照系,除却还没出最终得分的《人之怒》,他的11部长片,九、八、七、六分档分别有1、3、6、1部,这已经是非常出色的成绩了。
观众的苛刻不止是因为树大招风,更因为是寄望过深。
《人之怒》犯的最大问题,兴许是态度的扭捏。
盖·里奇想要尽情搬弄过往的成功法则,就会落入一味「致敬自己」的奚落中,想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却跳到了别人的二手摊。
而比起半新半旧的犹豫,令人惋惜的根源更在于他没有扬长避短,没有把自己最擅长的独门秘笈给贯彻下去,成为真真正正的一代宗师。
加上新一代观众更加见惯世面,也更加不会迁就,就很容易在神坛虚设的当下泯然于众人。
但接下来,盖·里奇还会有好些「吃老本」的项目,比如《阿拉丁2》和「绅士」系列。
那么,我们是希望他跟郭靖一样,可以继续以一招雄霸天下,还是希望他跟杨过一样,各路招数都能融于一身?
拍得不行。主角为了儿子潜伏去做安保,耍酷吗?
子弹演的假死了难怪这么多年不出头。面瘫斯坦森只知道耍酷,为啥需要一个老大去盯梢真是。还有配乐,这是啥垃圾玩玩啊,毫无意义的洞洞洞,就为了渲染悬疑气氛吗
2021/5/2(日)16:15和楷曦在高雄威秀
太惨了,抢运钞车都内卷成这样
略显拖沓,不过还是部不错的片子
补标
这点破事真不值当这么反过来掉过去地讲……
复仇这盘菜,冷热皆宜。另,几乎全美剧班底,看着让人觉得很亲切!?
清晰直白的故事线,动作和枪战场面都很过瘾。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腥风血雨,“肝脏、肺、脾脏、心脏”,当愤怒化为利刃,一切都不可阻挡。
可能叙事和剪辑依然有可观之处,但连盖里奇独特的风格都淡化了不少,动作戏也一般,整体而言就是乏善可陈,属于那种看完了之后会问自己有这么爱盖里奇吗?有这么爱郭达森吗?没有的话为什么要看这个??的电影。
肝、肺、脾、心蓋蓋繼上次《紳士追殺令》的成功後,再度繳出了一次佳作。雖然沒看過原版《運鈔車》但仍然感覺得到他想把《運鈔車》既有的感覺與氣氛,融合成他想要的模樣。剪輯與配樂依舊水準之上,分章打亂的多視角敘事也很有他的味道,唯獨為了不破壞氣氛,而選擇不放入招牌的快節奏敘事,算是傑出的取捨。傑森每次都演這種「槍起槍落只需一發,背景龐大的面癱殺手」型角色,其實也真的蠻適合他的哈哈哈
杰森演技好棒!全程为儿子的死的愤怒,压抑,看的让人难受。另外:全剧最惨——戴夫/摊手
枪战爱好者还是可以看
3.5,分章节叙事,一个父亲的复仇。外语片就可以不投案自首了?
只有老套的剧情可以拍了吗?
纯粹、冷酷、干脆利落的动作片,成本不高,但氛围配乐和风格化的影像很大程度成就了这个暗夜杀手的角色,飓风营救后又一部为子复仇的片子,以及,酷就完事儿了。
6.5分,看着盖里奇和郭达的名字进来的,前戏太足,高潮太短,槽点太多。
一堆费线,前面故作神秘最后全凭个巧劲儿,唯一的优点就是鼓点打得还可以。盖里奇现在拍得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盖里奇的风格非常明显 但拍摄的异常平庸 主角这设定撕裂感浓重 中间一段闪回郭达背景为超级黑帮老大 黑白通吃牛的不行 还单挑一人灭掉一队劫匪 进公司精准控制在及格分都显示极高的逼格 但最后大战啥都没展现出来 智力和武力都显得很一般 完全是靠主角光环赢得 最简单的例子是子弹这内鬼根本不介意杀人而且他清楚知道主角的武力值很高那他在控制了主角之后为啥不提醒队伍杀了他算了 不就屁事没有了 还有反派设定也很前后不一 前面可能想挖点深度 特意加了个情景说射腿 后面就突然扁平化啥都没有 就是一帮abc悍匪 各种动作就完了 动作场面也很90年代瞎打 那盔甲就离谱 最大bug是内应问题 子弹这内应对郭达的身份设定来说应该根本不难查出来 哪需要卧底去
疯狂嗜血、无人生还的商业B级片。盖·里奇不卖腐了还真不习惯,果然黑帮题材才是大爷的舒适区间。杰森·斯坦森请笑笑好吗,不要让我以为你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