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重温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1984》,不觉得想起了大学时好像曾和室友看过这类题材的影片,当时并不知道《1984》这部小说,不过电影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是已经记不得片名了,今在豆瓣上找到了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在发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核武器的使用险些摧毁了整个地球,存活下来的人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统一的极权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没有思想、没有感情,连最基本的喜怒哀乐都没有,所有人都只有一张麻木不仁的脸孔。
于是,所有与思想有关的艺术品都被统统毁掉了,你不能听音乐、不能看书、不能欣赏绘画,总之你的情绪不能够有任何的波动。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政府还推行一种情感抑制剂,从而让所有人失去了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变成彻底的行尸走肉。
毫无疑问,这部科幻片中对于极权主义的勾画非常极端,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讲,他们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属性,变成了由政府集体放养的牲畜。
可是这种禁锢实质上是虚假的,人性的强韧决定了人的体内必然需要有属于人的情感与情绪,而人的情绪则是极权主义最想要把持的核心要义。
两者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抗。
2012-08-1710年前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跟现在几乎没有区别,这哥们儿身体的弹性和角色的弹性都是超一流,无论胖瘦,无论装酷还是搞笑,他的路子可以一直难以琢磨。
枪械和身体的结合,武术指导的思路也很出色,在动作片里面,这部电影也会有应该的位置。
非传统的科幻片,故事有些新奇。
在天朝被禁的原因,除了那个实在太写实的片段,可能还有那些雷同的服装、千篇一律的生活、对亲人的漠不关心、神化的崇拜和面无表情,太接近于我们那十年。
思想的禁锢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值得冒着战争的危险去夺回,这是个问题。
这两年,阿拉伯世界很多神人被屁民倒掉,但是媒体里面却一再说这些屁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善,独裁的取代者是变相的垄断和内战,屁民们究竟为了什么呢?
只是为了那些自由说话的权利么?
刚看完这部电源,想摘抄些电影的原话:1、神父的演讲:人心潜藏着一种疾病,它的症状是仇恨,它的症状是生气,它的症状是愤怒,它的症状是战争,这种病便是人类情感。
但是我在此向你们祝贺,因为这种病可以被医治。
牺牲人类情感的波涛起伏,我们已经彻底抑制住病情。
身为社会一份子的你们享有这种治疗品,波西安。
如今我们和平共处,人类团结一心,战争消失了,仇恨变成了回忆。
我们现在成了自己的良知,正式这样良知引导我们去评定EC-10级。
在情感方面,凡是能够再次诱发我们情感的事物,一律销毁。
你们已经胜利了。
难能可贵的是凭着你们自己的本性,你们已经活了下来。
(群众热烈地长时间鼓掌)2、神父的演讲:波西安——解忧良药,我们大众的镇静剂,我们伟大社会的黏着剂。
救命良方,解救我们脱离哀伤苦海、犹豫和仇恨间的深邃壕沟。
有了它,我们才能麻醉悲伤,摧毁嫉妒,消灭悲伤。
(群众面无表情地听着)在片中,某个群众只要有一点情感,就会被判情感罪,直接焚烧。
神父的杀人工具有教士和各种特警。
神父的愚民政策和残暴被John Preston看破了,最后神父被醒悟过来的教士消灭了,科幻片情节当然要离谱些了。
约翰•普雷斯顿的犹豫《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在很多人眼中是一部非主流的动作片,而我更愿意把它视为《一九八四》的“商业片”版。
与《一九八四》中主人公温斯顿在结尾的“屈服”不同,《撕裂的末日》中导演让男主角在片尾用一把武士刀横扫了“最终BOSS”,而他本人也曾隶属于该系统中的重要一员。
在这一情节中,男主角约翰•普雷斯顿过去一贯的黑色的装束变成了纯白色,这与此前的他和画面中的其他人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貌似导演要刻意营造出其对原来所属“系统”的“背叛”属于正义战胜非正义的氛围。
包括炫目华丽的打斗场景,都这一切引向一个商业片“合理”的完美结局——主角经过曲折的经历,在结局英雄主义的以正义战胜了非正义……然而,略去这一切的浮华,我们仍然能够在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中看到其有深意的地方——男主角约翰•普雷斯顿的犹豫,在“最终BOSS”就要的KO之前。
毫无疑问,这一时刻将会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旧时代结束的节点,他犹豫了,作为一个在此刻有能力拥有改变权利的人。
而与此应和的是,新时代的另一方的领袖人物在片中的形象是有一张貌似切•格瓦拉的面孔和一身类似耶稣的白袍,这就更让人认同约翰•普雷斯顿的犹豫,以及对于“浪漫理想主义”的担忧。
相对与很多人把《撕裂的末日》理解为动作片,和在《一九八四》中探寻“反乌托邦”思想,我更愿意在其中体味更为微观的东西。
比如细节到一个人思维,相互交锋的一个人思维中的理性与感性;或者希望保持原有状态与希望改变的内心交战。
再稍微“中观”一些的,也可能会引申到一个组织中,创新变革于原有体系的冲突……那么,在我看来此时约翰•普雷斯顿的犹豫就变的极为可贵。
因为在现实中,永远不存在如电影中那样绝对的正义与非正义、正确与错误的交锋……犹豫即思考,犹豫与勇往直前,某些时候或者我们更需要犹豫。
开场很帅,妈的一个人抵一支军队啊,妈的毫不动容的把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烧掉,把希特勒演讲和5+1,3+1时田暗门広厂前一个人提袋子挡坦克车的场面放出来,外国人是多喜欢拿坦克车人说事啊。
没有情感人还能称之为人么,不能享受美好要和平何用。
艾米丽·沃森不好看太过老气了,看到那黑鬼烦。
躲子弹、穿的中山装样式衣服、耍日本武士刀、打中国武术,向黑客帝国学习了不少啊。
为什么海报那黑鬼占那么大比重,没那么重要吧,换成最后那个神父还马马虎虎
人类总是喜欢走极端,于是会爆发战争,后来怕了战争,于是开始疯狂地消灭人类的感情,因为感情被认为是引起激烈情绪乃至引发战争的罪魁祸首,而这就是另一个极端了。
影片讲的就是在这另一个极端之下人类的生活,主人公是一个执法者,负责消灭不使用感情抑制药物的“感情犯”,焚毁任何能够引起人类感情波动的物品。
因为亲手杀了成为感情犯的朋友,主人公盲目的坚定开始发生动摇,开始不服药,而感情一旦没有了束缚,便一发不可收拾,他爱上了一个女感情犯。
再加上种种情势的推波助澜,他终于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影片对于主人公的转变过程表现得很细腻,不突兀,令人信服。
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表演很有说服力。
动作场面也很酷。
有些朋友拿这部片子与《黑客帝国》相比,一方面是因为两部片子的动作设计都很酷,还有就是影片的背景都是一个完全架空的、虚拟的人类世界。
不过《黑客帝国》探讨的是真实与虚幻的辩证关系,属于哲学命题;而本片更关注人类感情的原罪以及不可控性。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人类的感情引发了战争,这是感情的原罪,但是试图控制甚至扼杀它则是不明智的,更是不可能的。
感情就像很多东西一样,具有两面性,它确实能够带给人们痛苦甚至灾难,但是更多时候它带给人们的是美好和幸福。
痛苦和灾难往往是追求美好和幸福过程中的副产品,甚至某些时候,感情所带来的痛苦也是其美好和幸福的一部分。
管理者只看到其不好的一面,要对其进行遏制,希望获得绝对可控的秩序,这有点儿像程朱理学所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
而管理者所采取的一刀切式的专制措施就更是可以在中国找到知音了。
首先着并不是一部思想特别新颖的电影,只要看过《1984》就可以知道这部电影的情节设定并不是那么牛逼,漏洞很多。
政治治理没有那么容易,通过药剂、思想警察一个没有思想力的官僚机构并不能够维持一个统治,相对而言在《1984》中的思想控制反而是相对来说是比较靠谱的。
这不电影最基础的设定与背景就是认为感情是摧毁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因素。
所以,所以我们应当避免感情。
字啊电影中一直不断地提出古代的例子来论证感情带来的祸害。
是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是感情带来了伤害,但是这样的观点用在情欲用在贪欲上都一样,但是往往我们只是看到了现象的一个面,而忽略了现象的另一面。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人的优点与缺点,但其实我们所说的缺点与优点都不过是对于别人而言的,对于个人与群体关系而言的,假如没有这些那么人就只是为人,而没有好坏可言。
这是一个真理!
任何人、任何政体若是想要改变人之所以为人,那么就是走向灭亡,是没有结果的。
但是我们为了一个想要的,现在认为是好的结果,可以利用人性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更大的问题是什么,才是好!
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没有那么简单与一概而论。
在小的范围内,或许可以保留多一点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但是越是大的国家,越只能够保持一点,而不能够爆出很多。
此外,这部电影的动作戏、ost 简直赞爆,全程没有尿点,可以的。
这部电影不细看海报,还会以为是《黑客帝国》。
电影里独特的单人对付多枪的武术,实在是够独特。
男主人公的表情我总觉得是在故意的绷着,其实他很想笑场……他的两个孩子真是萌啊。
尤其是那个小男孩,最后挽救了自己的父亲。
他的希特勒发型很帅。
电影里最狗血的就是结尾,早知道单枪匹马就能干掉老大哥,还组织什么反抗军啊。
“消灭情感”这样的剧情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真有个性。
不过看到外国人拿着日本刀穿着类似忍者的衣服,还是觉得有点遗憾。
片中似乎有河蟹的场面,在开场部分。
end
都市剧场频道播放了全剧,虽然不喜欢贝尔但有一位喜欢的演员冒泡,于是从头到尾认真看了第二遍。
同样是反乌托邦电影,末日没有V字仇杀队知名,究其原因和它只是披着反乌托邦外衣的商业动作片有关系。
场景设计和打斗模式,抄袭黑客帝国的地方太多,连贝尔举手投足,气质表情,甚至着装都俨然NEO翻版,缺乏原创。
电影肤浅之处在于它只是纯粹的反乌托邦,好像推翻“神父”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马上代之一个生气勃勃、信仰多元、彼此信任、平等博爱的社会,编剧忽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常识,真正的人类社会远没这么简单,旧时代的生活方式,既得利益集团,人的思维惰性、人的懒于接受新鲜事物等等与新社会的矛盾似乎都不在编剧考虑之中。
所以这个电影顶多算成人童话,如同灰姑娘和王子结婚之后,是不是价值观有差异会不会七年之痒ETC不是作者关心的内容。
而V字的高度在于它表现反乌托邦的过程细节,深刻反思这个过程是否可以采用暴力,是否可以不择手段,推翻上一个乌托邦是否建立的是下一个换汤不换药的乌托邦。。。。
这是V字远比末日有深度的地方。
电影也没有脱离弥赛亚到来的套路,尤根仿佛黑客里的莫菲斯(施洗约翰),MARY的结局也有非走出中世纪不可的震撼力。
其实V字和黑客帝国也都有强烈的救世主精神,当然这点深入西方人血液,人家视作无可厚非,可作为爆米花电影看多了就会审美疲劳。
全片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男主用古老的留声机播放贝九,这里不便说编剧借鉴了什么真实事件,只是单纯说作为贝九控,也差点泪流满面。
彻底翻转男主人性的是救助汪星人那个桥段,美国人普遍爱护小动物,这个情节大概最挑战情感底线。
作为商业片,或许并不指望观众作进一步思考,酣畅淋漓,刺激过瘾就成功了,不要太深究。
ps.主创看过张彻的《报仇》?
最后一个冷兵器对决和贝尔的一身改良白色中山装简直关小楼独闯大帅府的假包换。
末日未来,世界同一,统治者将战争的罪恶、人对人残暴的根源归结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能力。
为了维持统治稳定,政府要求全体民众定期注射麻痹神经的药物以封闭情感,同时设立耶和华法律军队监视、猎杀产生情感的犯罪分子。
艺术,成了违禁存在。
蒙娜丽莎被焚烧,贝多芬被囚禁在地下室,叶芝被铁链与镣铐捆绑。
神父(Father)成了唯一的信仰与主,他的命令需要民众无条件服从。
世界纤尘不染,人人行尸走肉。
电影一是对暴政的控诉与讽刺,二是对人类情感的歌颂与赞美。
第三次世界大战过后,核战争的毁灭性灾难使得人类的生存岌岌可危,极端的困境造就了极端的政权。
神父一人的言论成了至上真理、唯一法律。
随时随地的监视、时时刻刻的“教育”、事无巨细的命令,无上集中的权力带来的是极端严密的禁锢与控制。
电影中耶和华军队的主要使命在于消除任何影响现行和谐社会的情感因子,艺术品、书籍、动物、产生情感的人,都被冠以恐怖分子的罪名当场格杀或施以焚烧。
打着消除暴力的旗帜成为最恐怖的暴力,古今中外,一如既往。
艺术是文明的依托,对艺术的禁毁意味着对文明的抛弃;情感是生命的表达,对情感的禁锢寓意着对生命的蔑视。
神父将艺术品列为违禁品的理由是艺术会引起人类情感的波动,而人类情感的波动是人对人残暴的根源。
是的,人的情感是脆弱的,它容易受到感染和引诱,浓烈而疯狂的情感会摧毁理智,引人坠入深渊,相互残杀、相互侵害。
但残暴的根源并不是情感,而是资源的匮乏与利益的争夺,是人的本性。
当人类开始艺术创作的时候是人类文明的开端,因为人类学会了感受世界、学会了思考自我,人类用艺术探求人的精神世界与精神诉求,人类通过艺术将人与人之间永恒的情感进行一代又一代的传递。
人的共情能力、感触能力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相辅相成,丧失情感能力的人类,不过一具会呼吸的尸体,沉默地服从极端暴政,丧失思考的能力,也丧失生活的能力。
电影很巧妙地设置了人类个体情感与整体稳定极端对立的矛盾环境,但搭建了科幻的酷炫框架之后却放弃了逻辑内核的填补,断裂的剧情、莫名的人物觉醒和情感转折、仓促轻易的革命使得整部电影仿佛是大费周章地开了一个玩笑。
宣扬消除情感的领袖随时处于愤怒的边缘,视情感为罪恶的社会居然还需要家庭、妻子丈夫、孩子父母这种关系的存在。
教士John Preson的友情、爱情突兀而奇怪,缺乏逻辑的考量,为了哭而哭,为了感动而感动,为了喜欢而喜欢。
情感变成了一句口号、一种象征、一种反抗政府暴政的旗帜,却唯独不是情感本身。
至于情感的复杂性与毁灭性、纯粹性与神圣性,情感对于人类生命的重要价值,电影直接放弃探讨。
这是一部披着科幻片套子的娱乐动作片。
动作设计不错,造型完全是照搬黑客帝国啊……海报也极其相似……
对这部没什么感觉,包括里面的枪炮武术
貌似高一,应该说是把弹夹丢出去,接着站在原地把子弹射完之后再滚向弹夹所在之处、再安装新弹夹并重新进行惨绝人寰的扫射的动作很不错。
真的很讨厌软科幻
这个片子的无聊和鬼扯程度就是那种单单是把老爷的耍帅镜头做成动感相册也一样带感的~~最可怕的是老爷真那么厉害横扫一片的话那这电影至少得短一半儿~~~啧啧!比起你衣冠楚楚的容颜我更钟爱你裸露上半身时的样子←这才是最大的看点!【滚!
除了场景。。。。
如果我说,贝尔拍的片子我都爱,是不是显得很基情?
可能是我看过的最难看的反乌托邦电影,比《移动迷宫》还要难看。
小时一个人看的,觉得很深刻的电影
那时候看这片感觉很呆,就是几个很傻的开枪pose还要反复摆,我斯巴达了。。
雖然情節和故事非常緊湊也引人深思 但這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 沒有流血犧牲就不能構成革命 之前是誰說過 民主和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但此片BUG實在是大到讓我覺得太過理想主義了 如果僅僅是以一部電影來說的話 它確實是好看的
其实这不电影是很不错的
不亚于V怪客的魅力
一开头就见到好些《越狱》里的大人物“走过堂”···
又傻又2
枪战挺帅的,仅逊于黑客帝国那场。不过这个主题本可以更精彩的却拍成了贝尔一人的耍帅片,而且bug多多,可惜了。
著名反乌托邦电影,久闻大名。本来看着觉得一般没什么的。可是看到结尾的时候,联想到我国现状,居然没忍住,激动到眼睛湿润。趁冲动还没过,给个五星。
一部很酷的电影,设定还有点意思,但剧情确实弱了一点
本人的恶趣味
我不喜欢这么夸张的意识形态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