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the worst movie of Woody Allen that I have ever seen. Just a simple story, Not creativity, not funny. But I think 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e actors. Their performance was so Immature.It's a little boring before Bryan brothers killed Martin burns. About 70 minutes. That part was killing me, and I suspect that was I watching a Woody Allen's movie? The performance of Brian brother was very tedious. They prepare for killing Martin burns could be an funny part. But they didn't. I have to say the ending is also boring. And a little ironic. Because the biggest winner is their uncle.
2007年的《卡珊德拉之梦》是伍迪英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这部电影格调上和《赛末点》一样,非常的冷酷无情,没有任何玩笑。
它描述了兄弟两人为了生活找富裕的舅舅借钱,反而被舅舅要求去谋杀一个陌生人的故事。
伍迪因为英国加大对电影制造业的投入(英国电影协会和伦敦电影公司的支持)和税收减免的优惠,来到了英国拍了三部电影(《赛末点》、《独家新闻》、《卡珊德拉之梦》),一部喜剧和两部纯冷酷无情的悲剧。
当然最有艺术价值的也是这两部悲剧电影,可是英国很多影评人因为这两部作品冷酷无情反而觉得对伍迪充满希望的伦敦受到了侮辱,看来有时狭隘的观点并不因学识而改变。
时间证明了《赛末点》和《卡珊德拉之梦》都是非常棒的艺术品。
如果说《赛末点》我们还能看到激情的温暖,而《卡珊德拉之梦》就是完冰冷刺骨的寒冷了。
《卡珊德拉之梦》很好的一点就是以故事为中心推动剧情发展,看来伍迪已经决心不再做他早期那种伯格曼式的诗意剧情电影了,那毕竟不适合他。
这是一部非常严肃的悲剧电影,配乐也不是伍迪传统电影中的爵士乐。
配乐的工作由美国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创作,沉重的弦乐扣人心悬,让观众随着剧情的走向更加的提心吊胆了。
无论如何,《卡珊德拉之梦》是一部严肃的悲剧剧情作品。
它没有生活的哲理和幽默,也没有诗意和浪漫,它只是静静地叙事,这也是伍迪到2007年为止所有电影中唯一的一部此类型作品,所以令我印象深刻。
伊恩(伊万·迈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与特里(柯林·法莱尔 Colin Farrell 饰)兄弟俩被开餐馆的父亲养大,他们被母亲教育要向会做生意的有钱叔叔霍华德学习。
特里和女友嗜好赌博,经常借钱去赌场。
一场赛狗比赛让特里赢了些钱,兄弟俩一起买了艘小游艇,取名为“卡珊德拉之梦”,然而他们却并未察觉这个名字所蕴含的不吉祥。
伊恩爱上了野心勃勃、想成为模特或演员的女孩安吉拉。
为了完成她的梦想,伊恩四处寻找挣钱之道;特里也因为赌博欠下巨额债务。
兄弟俩都陷入绝境。
霍华德叔叔出现在他们面前,想要给他们帮助,条件是他们必须杀死对自己不利的商业伙伴。
为了摆平各自的困境,两人将目标对象杀死。
一切看似顺利,但是一场噩梦却悄然降临。
杀了人的特里一直内心自责,不敢面对自己杀人的现实,犹豫着要向警察自首。
伊恩得知消息,害怕特里自首会连累自己,于是找到叔叔霍华德,两人开始酝酿谋杀特里的计划。
在“卡珊德拉之梦”游艇上,亲情、金钱、良知开始相互审判……
看了WOODY ALLEN伦敦谋杀三部曲的第三部<
造成那种读者读罢掩卷,警钟依然当当在耳边鸣响,"贪心杀念不可起,悔之晚矣牢牢记!!!
"这样的顺口溜好象恶梦一样地护送着你走出电影院。
影片除了结局,都还好看,叙事节奏,镜头运用,台词流淌无不显示出一部智熟谋杀片所应有的紧张,迫切,压仄,就是结局,怎么说呢,实在不太过瘾,虽然这么一说,反而把没有悬念的结局吊成很有悬念的样子了。
不过Colin Farrell 演的那个魂不守舍如同丧家之犬般的弟弟很出彩,而Ewan McGregor演的相貌堂堂,就如同MATCH POINT里床边书是"罪与罚"的Jonathan Rhys Meyers的翻版,又一个Raskolnikov式的人物,也就是信奉"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有必要踏过尸体和血泊的"(WOODY ALLEN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实在至深,甚至觉得伦敦谋杀三部曲就是为了一过再过他的解读罪与罚的瘾)俊美,冷酷,贪婪,好色,虚荣,心里装着一颗石头心,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可以不惜铲除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永远可以为自己的邪念找到自圆其说的理由,并因此而不抱耻感.只可惜他的运气没有MATCH POINT里的家伙的1%那样好。
如果,有人承诺给你美好的未来,但条件是要你去杀一个人。
这样的游戏,你玩吗?
伊万与泰利这一对好兄弟为了自己的梦想,当然也为了要解决眼下的麻烦,慢慢地,慢慢地成长为杀人犯。
慢慢地,的意思是说:两兄弟,错过了好几次杀人的机会,作为观众,我们甚至一度认为他们可能要真的放弃了,或者还会产生另外一种想法:在与被杀者的接触中,他们发现一些内幕,促成他们放弃杀人的打算。
但影片没有这样发展,导演不要这样的效果。
最终还是让他们出手了。
杀人的情形,堪称完美!
——这将会是一桩无头血案!
两兄弟的富贵未来,已经切实的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但是泰利无法心安,他的良心不断地受到折磨!
影片以两兄弟斗殴导致一死,一自杀方式结束。
——这样的结尾,让人很是压抑!
在我看来,对未来的这种昂贵的出价,我们真的付不起!
伍迪艾伦实在太爱妥斯陀耶夫斯基。
这部电影完全是妥氏小说的现代版。
罪与罚都落在两兄弟身上,是否因为这些情感太难在一个演员身上全部表现,所以设计成两兄弟。
又踏实又忏悔,又投机又疯狂,显然事情越来越糟,时刻处在破碎边缘,赌钱一定赔,成天幻想不会发展,遇到陷阱一定会跳下去,杀人偿命动念头都不行,伍迪艾伦这次铁了心。
两年后他不再像赛末点放人一马。
人类不过是生活剧场中的各个配角,自己作自己还。
兄弟俩死在了自己的船上,卡山德拉之梦是赛狗的名字,买这艘船时生活还充满希望。
他们完全迷失自己,挣扎煎熬周围不会帮上一点办法,这是现代困境。
警察也根本没有把他们往杀人犯上面想,别人同样不会知道他们这样死掉。
现代极简音乐大师philip格拉斯的配乐,之前为伍尔夫传记电影《时时刻刻》配乐the hours听过的不会忘记,这次的音乐不像水,像宗教。
当人类越过了道德的底线,那么他们一定会遭受命运的审判。
影片用诙谐中稍带惊悚的风格探讨了人类道德的底线,用所谓亲情遮掩的借口在生命消逝的一瞬间也只会显得虚伪而丑陋。
影片的结局值得玩味,两位本来无辜的有梦想的年轻人双双丧命,而一手策划了这个骗局的“舅舅”却还在逍遥法外,这似乎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一种戏谑吧。
片中两大男神的演绎十分出彩,麦克格雷格的潇洒和科林法瑞尔难得一见的懦弱,尤其是科林将“”杀人后的纠结挣扎苦闷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表演也为影片精彩而不失惊讶的剧情做了充分地铺垫。
拍戲「多快好省」的Woody Allen近期導演尤其得心應手,轉戰倫敦亦一樣順利,就算沒有樂不思蜀的情況,他個人在現階段也可能「爽」之極。
今回這位多產導演拍《Cassandra Dream》(Cassandra在希臘神話裡,是連累男人的女人),講沉迷賭博和女色會逐漸泥足深陷,繼而會鑄成大錯。
處理如此的原始人性原型問題,有點像在弄道德劇。
一向俏皮的Woody Allen會這樣做嗎?
Woody Allen今回處理耳熟能詳的原型問題故事,固守簡單直接劇情,並不攪甚麼花樣,甘心把老土情節很輕盈的平鋪直述講一次。
那麼,這部電影趣味性在那裡呢?
而導演又有甚麼意圖呢?
我一時間並不想通。
Woody Allen畢竟很自覺,他拍的電影絕不婆婆媽媽、不講大道理、不賣弄壞品味、不製造廉價戲劇效果。
他這部電影乾乾淨淨,劇情推進爽快,只用心把兩位主角一步一步走向深淵的過程展露出來。
他要做電影哲學家、探討「罪惡」這個原型問題嗎?
依Woody Allen的性格,他似乎不會走這條路。
那麼他在2007年傳達原始人性原型問題的故事,又所謂何事?
我惟一可找到的解釋,是他為一部Ingmar Bergman式電影來個淺白版本的。
瑞典黑白電影無疑會令部份觀眾看得很辛苦,所以在2007年把原始人性原型問題故事,拍個趣味性較豐富的版本,其實也是值得的。
Woody Allen今回平鋪直述講一個古舊故事,反而更表現出他導演的功力和風格:此部電影發展快、劇情緊湊、演員表演自然,而對白、情節和畫面設計(例如哥哥管理餐廳、迷上女演員;弟弟是汽車技師;兩兄弟買了郵艇來玩等等),處處蘊藏趣味,確實很易令觀眾吸收。
這部電影在主題性、藝術性、娛樂性各個層面都有點份量,但又不那麼吃重,總體而言,它又並不是甚麼重要作品。
Woody Allen拍戲四十多年,累積很多追隨者,那麼他這部順手拈來的遊戲之作,可視為以餉他的忠實影迷的一件小品好了。
事實上,這部電影充份發揮倫敦街道特色(駕車到郊外可邂逅艷女郎,而在高尚住宅區當街殺人也可以逃走),此外,在倫敦講這個老舊故事,加上Philip Glass的配樂,確可表現古典味出來,相信他的影迷會滿意。
(完)
2009-04-06 邦尼与克莱德 “他们年轻,他们恋爱,他们杀人”就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有时候人犯错并不是因为人有多坏,年轻人有血性,人本性又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
赌博,女人,美好的生活…… 有些一辈子过的平平稳稳,手里攥着大把钞票,在人间呼风唤雨,逍遥自在,他们可能真正的坏,但又没人能把他们怎么样。
生活并不公平,诱惑处处存在,犯错在所难免,放平常心看待吧。
16
最大的震撼在快结尾处,当伊万在舅舅家的沙发上,阴冷地说出那句“又要杀人了”的时候。
不知道为什么心思一下子被伊万牵引过去,看着已近絮叨和神经质的泰利,沉沉地觉得他死了未必不是好事。
兄弟二人最后一次登上“卡珊德拉之梦”,伊万往泰利的啤酒里倒药粉的时候,忽然感到一阵轻松,一切就要结束了,泰利死去,伊万经营自己的饭店,将父母带离低产生活,与美丽的女演员共度浪漫的余生……可是,忽然电影一百八十度转变,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伊万摔碎了酒瓶,泰利闻声而来,伊万愤怒之下与泰利大打出手……到这里,结局便清晰了,伍迪·艾伦式的结尾:泰利错手杀死了伊万,然后自杀。
直到字幕升起,才忽然惊醒,忍不住告诉同来的好友,多么可怕,艾伦让我看见了自己的灵魂。
如果说伍迪·艾伦依然在《卡珊德拉之梦》讨论人性的话,至少这部电影像镜子一样照见了我身体里的丑恶。
如果我们依然以“罪与罚”的正义来自我裁决的话。
富有的舅舅掌握着改变两兄弟命运的力量,然而他需要他们以“犯罪”的形式来挽救自己可能遭改变的命运,谋杀的背后即昭示了舅舅财富来源的罪恶。
答应,便是狼狈为奸,就是泯灭自己的良知;不答应,即意味着得以改变命运过上自己渴望生活的机会就要丧失。
作何选择,其实就已经显示了二人灵魂的高度。
如果杀人而能做到干净利落,不落被人发现的证据,为何不去做。
伊万那么爱他的女演员,而他的出身地位的女孩却有着强烈的成功的渴望,要爱她,只能给她她需要的。
在最后安吉拉告诉伊万,她为了伊万拒绝了富有的侯爵之子时,也证明了伊万的决定是对的。
更何况,他也有自己的梦想,他要脱离父母给他画的平庸的生活框框,他要追逐财富,过上舅舅一样的奢华生活。
泰利也一样,他爱他的女友凯特,凯特看上了一栋他们暂且买不起的房子,但他要为她挣到购买房子的钱。
然而,他只是一个修车工,唯一的可能就是他的“好运”,赌博时候的好运。
而泰利的生活就跟他赌博的结局一样,赌徒的命运注定了要输多赢少。
欠下巨债的泰利不但无法让凯特过上好生活,而他的高利贷债主更可能伤害他的爱人……即便泰利是个信仰“上帝”的惩罚的人,总有一刻他听从了心中欲望的指引。
他们胆战心惊地走上了杀戮之路,可一切竟出人意外的顺利。
没有人发现他们杀人的痕迹,警方毫无头绪。
这是一桩完美的谋杀案。
而伊万也获得了舅舅的资助,安吉拉向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情,他的酒店投资事业也开始风生水起……如果泰利愿意,他的凯特也能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舅舅会帮他还掉赌债,他们的房子会买下,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体育器材经营店。
这个时候,连故事之外的我都为他们光明的未来高兴,那个局外人静悄悄地死去,他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切那么美好。
可是,这种同情是可怕的!
这种针对一方的美好结局是自私的,而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血淋淋的事实,那就是伊万和泰利可能的美好生活都是建立在“谋杀”犯罪这个前提上的!
这个兄弟俩是通过犯罪来获得改变生活的资本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择手段获得成功的阴暗信号,反正当我意识到自己竟然对杀人者带着浓厚的同情的时候,我害怕了,恐惧了!
如果有一天我也有了这样的力量,我会不会也去“谋杀”?!
泰利的自我忏悔和赎罪情绪在整个光明的电影里显得那么微弱,连与他最亲近的凯特也将他的“良心”视为一种病症。
在以寻求成功为目的的生活里,良知的声音显得那么弱小。
乃至我这个看电影的局外人都放弃了思考它的可能性。
泰利如果死了呢?
如果真的如舅舅所愿泰利也被自己的亲兄弟伊万杀死了呢?
我不敢想象如果电影以此为结局会怎样。
我可能会为伊万高兴吗?
连他们可恶的舅舅的罪恶也一并抹杀不谈?
所以,某种意义上我感激伍迪·艾伦,他太伟大了,他看透了人性的丑陋,但是他没有让人因此沉沦下去。
他没有让丑恶得逞,当然他也没有像好莱坞一样宣扬“邪不压正”的乌托邦,他只不过尽自己所能,用一场意外拯救了一些旁观者地灵魂。
伊万与泰利的死亡确实令人唏嘘,可是对于“正义”来说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结局呢?
真实是残酷的,凌驾于生命权威之上的真正凶手“舅舅”在两个侄子死后更加深了自己生存环境的安全,不出意外,他将如他自己策划的那样,逍遥于对谋杀案的制裁之外。
而失去两个挚爱孩子的父母将充满痛苦,他们的爱是真实深沉的,而正是这种深沉才使得他们死亡变得更有意义。
于他们父母而言,自己的孩子死去可能比被法律审判更高,如果他们还是遵守世俗道德的话。
而泰利爱人凯特的悲哀也必定是真实的。
她对泰利的爱也是深刻的。
安吉拉的将来也不难想象,她会悲伤一段时间,但是她有自己的成功欲望,她会继续走向上的道路。
也许接受导演、编剧的潜规则,也许和侯爵之子结合……一切都有可能。
唯一不可能的是,她会为伊万守人妻之孝。
这里还有一层,就是被兄弟二人杀害的伯恩斯先生。
于伊万和泰利而言,伯恩斯完全是个与他们没有任何交集的路人,但是因为他是他舅舅的敌手,他掌握着可能置他们舅舅于死地的证据,而他们的舅舅则握着这两个侄子的未来……这种间接的关联,使得兄弟俩能忽略人心的善意而直达自私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夺取一个无关乎自己生活的人的性命,于他们而言不会有悲伤,如果不被查处,也不会有恐惧。
可是,伯恩斯先生那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呢?
她还在家里等自己的儿子来吃晚饭。
对你而言没有感情交集的人或者事物,你可以为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他们,这在你不会带来你心灵的波动。
但是,任何生命都有他自己的轨迹,你不在乎他的生死哀乐,但有人需要他爱他与他生死相依。
这种追问也是律法之外的,是灵魂和信仰上的事情。
最后泰利悔过了,他重新看见了那个“上帝”。
他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其实舅舅逍遥法外,伊万风生水起都严酷地证明了,上帝可能并不会时时都作出正义的裁决。
但是泰利却唤起了他心中的上帝,与其说那上帝是宗教的神灵,不如说是他作为人的“良知”。
没有人审判他,但自己却要审判自己。
泰利死了,他的死是他自我审判的结局,也是昭示给我们这些可能已经步入伊万心路上的旁观者的道理。
伍迪·艾伦最终都没有跳出来审判,他只不过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呈现了生活的真实、残忍与无奈。
但是,他却给了我们自己一面照见自己灵魂的镜子。
我照见了自己的丑恶,不知道你看见了什么?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BJIFF 240425 党史馆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慢节奏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