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渐丰的少女法国人,无疑是这个星球上最懂得拍爱情片的民族。
无论是错位三人行,中年迷情外遇,同性爱恋,又或者少女的朦胧初恋,他们都能拍的别致动人。
仿佛是,这世界上所有道德禁忌通通对这高卢雄鸡民族网开一面,他们在爱情里总享有着“例外”的特权。
当然,这也仅仅是影迷们对法国的一厢情愿,或者对巴黎这种恋爱之城的浪漫幻想。
现实呢,法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
家庭的概念,虽不及美国般一有空子就要钻出,来说教一翻。
但也是举足轻重般地存在在他们的生活里。
于是,每年总会那么几部轻喜剧去描述家庭,代际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且票房都不会差。
众所周知,法国的家庭们,除了有点“出名”的复杂外(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情形太多了。
),另外,法国人在20世纪开启的女性独立运动,倒是让这个国家的家庭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儿子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女儿则是长大独立,翅膀硬了就要飞走。
”于是,电影里诺曼底的奶农贝利叶一家也面对了这样的问题。
只不过,这个家庭有些特别,他们是由聋哑人和正常人组成 : 有些粗鲁野蛮但本性善良的父亲,穿衣打扮品味好但有些咋咋呼呼的母亲,傻傻木木的弟弟,他们都是聋哑人,生活在没有声音的世界下;还有一个有些自卑和迷茫,但却拥有音乐天赋和女高音嗓子的姐姐——宝拉。
贝利叶,这个特殊家庭的姓氏,Bélier, 与“白羊座”在法语里分享同一个词。
因而,不难看出,导演是为这家人设下了一个白羊座的性格基调。
于是,他们每每总是火急火燎地下决定,不顾后果的行动主义,常常争吵,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团结一致,克服难关。
旁人看了这家人的所作所为,大概会心生无奈,甚至可笑。
但是,生活又不是活给别人看,归根到底,它是要“作”给自己玩。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父亲一时激愤下跑去竞选镇长位置;妈妈一激动下抖落出内心许多担心与生为聋哑人的自卑;弟弟在少年情愫初夜下竟遭遇安全套过敏事件;又或者,宝拉每每羞愧就夺门而逃,怒气之下能猛攉暗恋对象。
剧情就这样在一波矛盾平息后,另一波矛盾又起中,将观众拉入贝利叶一家的“寻常”生活里。
大概也许,撕逼这种“可大可小”的事儿,对法国人来说,大抵是“寻常便饭”吧。
因为爱,所以才要“撕”,不然心怎么靠近,不然我们如何知道彼此真实的想法?
东西方思维之间的不同,婉转与直抒,也如此在电影里对比刻画而出。
电影的标题是贝利叶一家,但绝对主角却是女儿宝拉。
一个聋哑家庭里的正常人。
然而,她的生活却不像父母与弟弟他们那样是安静无声,反而是充满了噪音。
这种日积月累的反差,也为她的少女成长提供了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尴尬,让她的心灵很难避免不染上自卑。
而从小便要成为这个家庭对外界的对话窗口,等同于一个人要照顾拉扯三个“大小孩们”,被迫与主动地成为他们的保护伞与粘合剂。
有时这一切是充满快乐,但有时更多是充满疲惫。
电影开头,小宝拉便要帮父母在家庭医生和他们之间做翻译,于是成人世界里的性话题,无法不让内向少女有些无措与无奈。
最好玩的剧情是,父亲与镇长之间“挑衅”,导演真是将法国人“好斗”天性展露无疑,却又让人捧腹不经。
定位为一部轻喜剧的贝利叶一家,而非完全的少女成长史来说,倒是为观众提前打了一剂定心针。
因为我们会知道少女一定会克服自卑,拥抱自己的天赋,在最后赢得父母,家庭与朋友老师们的支持。
而大部分的法国的少女电影,总爱着调于“冷与狠”,惯性地为观众送上一份怅然的”断篇青春”。
大抵现实里,又会有多少家庭单纯快乐且知足如贝利叶一家,又会有多少少女幸运坚持如宝拉?
少女羽翼丰满,那她便只愿属于天空。
结尾的告别像似甜甜的怅然,而后的独自成长便是押下一口的咖啡,有多少苦便有多特立独行吧。
当然,导演那样温柔地留给我们一幕少女宝拉自信的眼神,就像是轻叩下的未来。
看完之后想到一件事情,刚开始恋爱不久,大概就是去年5月份。
有一天,老大突然给我发了很长的微信,说自己觉得最近有些感伤,总觉得我很快就会离开她,觉得不知道为什么有些落寞。
贝利叶一家最大的幸福就是,虽然不完美,却很快乐。
不是因为宝拉的完美觉得伤心,而是担心自己给不了这么好的她更完美的东西。
就像是《完美妈妈》里面说的那样,“每个父母,都想给字母最好的,都想让子女一帆风顺”。
宝拉,让父母学会了更好的理解自己,在她理解父母的苦痛之后。
宝拉的父亲。
也一改顽固的脾气,尝试去理解她,去“听”她唱歌,去支持她的选择。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觉得父母想要永远把自己捆绑在他们的身边,禁锢自己。
可是我们忽略了,他们也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也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更好的处理他们的担忧,和他们“过分的爱”。
他们只是想要我们过得更好。
我想,我需要学着更好的去理解老大和老幺。
因为,“我不希望他们觉得我要离开他们,我只是需要展翅高飞”,而有他们的家,永远都会是我最温暖的港湾。
晚安。
有时候,一部影片只需要一个经典的片段就能成就它的精彩。
当回忆一部看过的经典电影时,重现的就是那个片段,带我们重新回味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和思想。
这部影片中,让我沉浸在这种感动中的情景无疑是片尾女孩唱的那首‘远走高飞’。
‘亲爱的父母,我要走了我很爱你们,但是我还是要走了今天晚上你们将没有孩子我不是逃避,而是飞翔请明白我是去飞翔没有烟,没有酒只是飞翔,飞翔………我们每个人都有想向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
当家庭的温情和想飞的欲望面对面时,选择对任何人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尤其是对主人公宝拉。
一个聋哑家庭的唯一听力正常的女孩要离开家庭,追逐自己的梦想。
宝拉是一个高中生,却承担了家庭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她负责和外界沟通。
虽然很累,但她热爱自己的家庭,她的聋哑的父母和弟弟。
这家人并没有因为残疾而蒙上阴影,而是一个温暖欢乐的家庭。
宝拉倚赖于她家人的爱,她的家人也倚赖于她。
因为想和暗恋的男生在一起,她选择参加了合唱团,却因此被老师发现了她在歌唱方面的天赋,给她培训,但培训的时间占到和她帮助家人的时间,而且如果比赛成功,她将离家去巴黎,离开相互依靠的家庭,她面临的是人生的抉择。
此片用一头小牛的出生为象征,勾勒出一个女孩的成长过程。
她有一个‘无声’的家庭,但这并不妨碍她享受音乐,开头厨房的场景中,早餐时,大家都没有语言交谈,但叮叮咚咚的碗碟好像在奏乐一样欢快,因为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她的父母无疑是热情的人,残疾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热烈而频繁的性爱说明了这一点。
连弟弟也不示弱,勾引姐姐的同学也是高手。
宝拉却比较晚熟,显然月经来的比较晚。
和暗恋的男生亲密接触后,心理和生理都开始向成熟走进。
当家人庆祝她成熟的象征仪式时,却还没有意识到这份成熟会带来的其他东西。
学校合唱团表演的时候,他父亲只是无聊得和她妈妈调调情打发时间。
而当她和男生对唱时,一段静音让我感到了父亲的痛苦,这是整部电影难得的表现父亲作为聋哑人的无奈和悲伤。
他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不太在意自己的缺陷,总是执着地追求想要的东西,为了保护家园,竞选市长,自信地面对所有人的质疑。
但在这一刻他是多么想听到女儿的歌声,无声对他是莫大的折磨。
回家后他摸着女儿的声带感受到了她的天赋,决定支持她。
比赛中,宝拉唱出了这首‘远走高飞’时,用手语翻译歌词,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而充溢着爱的歌声也赢得了评委的笑容。
终于要远行,她恋恋不舍和家人告别,相互亲吻,向动物一样嗅着彼此的气味,是原始的,热烈的,无私的爱。
然后她奔向梦想。
最后一个奔跑的长镜头让我想到了特吕弗的《四百击》的经典奔跑,但《四百击》的男孩是逃离,宝拉确是飞翔。
2014年,电影《贝利叶一家》,法国人的浪漫,笑中带泪的电影,容易忽略的好电影,这才是青春,这就是梦想,这就是现实和梦想的差距的写照,但是我们没有停下脚步,法国人告诉你,什么才是青春电影,什么才是“致青春”!
(毕竟是音乐电影,音乐非常非常好听!
)找个安静的时间,好好的去观看吧,你一定不会后悔!
推荐指数:★★★★☆(9/10分),不要错过的好电影!
一家四口父母弟弟都是聋哑人唯一正常的宝拉担负起家人与外人的沟通,宝拉为暗恋的男生参加合唱团,确被老师发现她的歌唱天赋,老师建议她参加巴黎的比赛,这也面临着将与家人分开去远方。
在梦想与家人面临选择,父母不希望宝拉离开,离开面临着自己与外人沟通上,生活方面的不便。
母亲扮演者在影片里手语动作对于我这个不懂手语的来说感觉非常有节奏感 力量感。
合唱团表演的那天父母弟弟在台下看着台上的女儿唱歌 周围人热烈鼓掌,可是他们是聋哑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干看着 体会不到。
在宝拉与暗恋男孩一起唱歌时,导演用了一段无声来让观众体会父亲当时的状态感觉,父亲意识到自己也无力,无奈。
晚上回到家,父亲摸着宝拉的声带来感受她的歌声,并作出支持宝拉去巴黎的决定。
亲爱的父母,我要走了我很爱你们,但是我还是要走了今天晚上你们将没有孩子我不是逃避,而是飞翔请明白我是去飞翔没有烟,没有酒只是飞翔,飞翔.....巴黎比赛,宝拉边唱边用手语唱出了对父母想说的话,父母也理解了女儿的心。
到最后 宝垃和家人分开时的不舍,深深感动了我。
歌曲在影片中占用很大的作用,从轻快的音乐节凑拉开序幕,到贯穿影片的合唱团,到最后一首唱出影片主题的歌曲结束。
其实故事本身是个很俗套的想脱离家庭追逐梦想的青少年女孩儿的故事,不过,作为家庭里唯一一个非聋哑人,这个故事就显得有些特殊了。
法式幽默还是挺特别的,偶尔当个特别的甜点,吃着也觉得还不错。
其实要说动容的,应该就是这个特殊家庭平日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吧。
很平淡,但很美好。
聋哑这件事并不影响快乐。
或者说,快乐的人生可能是自己的一个选择吧。
最后,女孩踏上了寻梦之旅,在快要离开的时候,下车飞奔冲向家人。
因为家庭给予的爱是那么厚重,这爱不是枷锁,是赋予她更加快乐的能力和基础。
是个温馨的小作品。
看完电影以后我单曲循环了一整天的《Je vole》,相信很多人肯定也和我一样。
因为这首歌的歌词真的很戳心,“我很爱你们,但我要走了,我不是逃走,而是去飞翔”。
这大概是每一个远走他乡求学的人心里的真实想法。
经营着农场的贝利叶一家,从父母到弟弟都是听障,可偏偏唯一的女儿却有着天籁的歌喉。
学校里的老师带着看脸就知道你唱歌很好即使你没开过口的外挂技能发现了她,并想带她到巴黎求学。
面对要远离家乡去追求音乐梦想的女儿,父母的反应很激动,他们很怕,自己的女儿会离开自己。
母亲甚至说出了在女儿刚出生时,知道她听力正常以后觉得她与这个家格格不入,因为自己无法与听力正常的人沟通。
话语很残酷却很现实,家庭责任和追求梦想的抉择,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痛苦的。
而女儿通过一首《Je vole》配着手语,告诉他们,我不是逃走,我只是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这一段看得我如鲠在喉。
因为自己也尚处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盼着你回归家乡的父母,一边是对于梦想的不甘心。
要留在大城市一个人辛苦打拼,还是该回到父母身边安于生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道困难的选择。
可任何的选择都是没有错的,面对父母,有时候真的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每个人都有些想对父母说的话,我真的很爱你们,但我还有我需要去完成的事。
而父母,即使听不到女儿的歌声,但他们看着别人为她起立鼓掌,父亲把手放到女儿的声带上想通过传感来倾听,都可以感受到,她是多么值得他们骄傲。
音乐无结界,即使是有声和无声的区别。
片子特意做了一段静音的处理,就是为了让观众去感受,去体会,无声的世界。
歌曲在整部片子里占了很大的比重,也承担起了很大一部分的情感渲染。
不得不说法语真的是特别特别温柔,每一首歌都很好听。
从合唱团的柔声合唱,男女主角高亢的对唱,到女儿那首温柔到骨子里却很坚韧的曲子。
每一首都揣着满满当当的感情,带出那种直击人心的情感共鸣。
这就是一部美好幽默的家庭片,也是好久没能看到这样单纯感动的电影,故事的内容和它取的景一样干干净净,简简单单。
本来家庭成员的关系就没有那么复杂,那些纠葛和冲突,多是一些小小的争吵、和解和互相依赖,说到底,我们都是因外太爱彼此了。
电影里的一家人真的非常温暖,因为没有语言,他们只能通过动作、眼神和嗅觉来表达感情,这才是动物最本真的样子,加了语言,反倒是给这份感情多了杂质,所以贝利叶一家的感情看上去才那么动人。
法国人对于爱的表达真的细腻动人得恰到好处,看完以后觉得从心而上的温暖,他们对于生活,从来都充满了爱和勇气。
女儿最终在父母的支持下离开了家乡。
这样对于不确定的未来的探究,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沿途忐忑而充满未知,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放弃一些事,所以有时候爱会捆绑我们。
但爱一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定是要陪伴,而是因为他们坚定自己一定要成为更好的人。
爱不是牺牲,爱不是同情,追梦的路上我们都会因为爱而变成巨人,要以更加强大的身躯来保护我们爱的人。
每个人都有必要去好好创造自己的人生,过好了自己的生活,才能去爱别人。
突然想起一段话,“每件事到最后一定会变成一件好事,如果不是,说明还没有到最后”。
希望尚在人生途中的你我,都能走到想要的风景。
作为一个看了一千多部电影的影迷,却一直懒于写正儿八经的影评,有愧于自己“电影品鉴”的名号,哈哈,所以想从现在开始,认真写一写影评,补一些影评,只当自己的怀念--无关紧要的话。
从别处看到一段话,觉得特别好:“有时候,一部影片只需要一个经典的片段就能成就它的精彩。
当回忆一部看过的经典电影时,重现的就是那个片段,带我们重新回味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和思想。
”仔细想来,到现在为止,最终能打动我的镜头存在于泰坦尼克号中小李子最后在楼梯上的回头一笑,那种令人心痛的追不回的美会时时撕扯我的内心。
扯远了,回到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段沉默的歌声--这一幕是有声无声世界真正的沟通,是真正情感的沟通,是无声胜有声的沟通。
这部电影可以有很多标签:青春期,音乐,家庭,聋哑,爱与羁绊……但真正让我喜欢的是离家--一个孩子对于家庭不得不做的事情。
因为聋哑家庭的背景,这个主题被扩大了很多,才让我更好的感受这个让我忽略了但却从未摆脱的问题。
作为这个聋哑家庭唯一对外沟通的窗口,宝拉与父母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相互依赖,而同时,束缚在家庭事务中的宝拉面对美好的外面世界时也会有更多的向往。
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让我们看到的是不停是争吵和相互指责。
而那段默片正是一个转折。
先前的父母对于宝拉能听能说就已经觉得足够了,没有奢望她还能唱歌,所以对于女儿的天分并没有表现出惊喜而是一种”too much“的感觉,这也是缘于他们听不到宝拉的歌声。
然而当在无声中”听“完女儿的二重唱时,他们从周围人们的反映中了解了这是多美的声音,而后的交流,从触摸喉咙去感受到宝拉最后的手语歌,让他们真的感觉到女儿歌声的美妙,同时也感受到女儿对离家飞翔的向往,这才有了最后拥吻后宝拉边哭边笑着奔跑而去。
父母不想让子女远离的感情应该出现在每一个家庭中,孩子想要出去看看外面大大的世界也是常有之事,但两者之间的冲突迸发的故事相信会有千万种,而这千万种相信都会有电影中的影子。
随着我们长大,总有一些不得已的理由,让我们非得离开父母的身边,不管我们是否愿意。
宝拉的纠结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作为北漂的我也经常回想为什么不能回到爸妈的身边,然而现实总会让我们不得以带着泪离开,而现实的美好也会让我们泪中含着笑,因为我们都知道之所以要这样是为了某种更好的愿望。
最后说一句,情感总在深入沟通的时候自然流露,所以,在宝拉用手语歌唱的一瞬间,我流泪了,跟着贝利叶一家,那一刻我不会去怀疑他们的爱,只会感受他们的美好……PS:这种对青春期的刻画才叫电影艺术,相比当下只用青春两个字去追忆青春的电影(什么花开,什么时代)……其实是没法比的。
片子很温馨,没有太大的冲突,也没有太大的情绪变化,温馨自始至终。
一个特殊的家庭,所以有着特殊的关系,父母弟弟都是聋哑人,所以正常家庭的运转和维系,只能靠这个唯一正常的宝拉女孩了,上课前后,要像成人一样打电话谈生意,摊位前母亲负责微笑,弟弟负责收钱,剩下的全部都交给了宝拉,这个家庭的内部运转和外部联系,都在宝拉身上汇总,宝拉有着未成年人的沉重的责任,更有着对于这个家无法挪移的位置,似乎她是这个家庭拼图里最后的一块拼图,有她才算完整。
但是,这个女孩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喜欢一个小帅哥,加入了合唱团。
结果成为种子选手,成为一个在音乐路上追逐的有梦的女孩。
而逐梦的女孩追逐梦的代价就是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
如同小孩子第一次体验到的分离焦虑,不过这次体验分离焦虑和难以适应的,是她的父母。
因为他们太习惯了有她的生活,他们太依赖她了,依赖到恨不得据为己有。
所以当女孩提出要唱歌要去巴黎,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愤怒。
而青春期的宝拉,难以面对自己心仪的男孩,唱歌排练拘谨羞涩,第一次来大姨妈慌张地躲进厕所,面对流言蜚语愤怒地给了男孩一巴掌……青春期,太多的变化,变化意味着不适应,而不适应中有太多的压力。
几度的挣扎,几度的矛盾,反反复复,最终得以获得父母放飞自己的双手,最终获得在音乐声中自由翱翔,但是这之前的种种拉锯纠结,不可谓不痛苦。
人的一生,新生命的出生需要适应,多了一种角色多了一份责任,也多了一份担忧一份喜悦,随着ta慢慢长大,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时间轴上慢慢改变,在一次次冲撞、痛苦亦或平静中完成彼此的适应。
之后的变化越多,需要适应的也就越多,而有些适应,是那么地让人百感交集!
或许,这就是人生,在适应中成长,在成长中适应,在成长和适应中,体味人生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
我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在法国很火,于是抱着某种浪漫的期待打开了这部电影,看的过程中我很感动,感动于电影美丽的音乐,深情的叙事。
但看完了,却有些悻悻然,因为我的期待似乎没有被满足,因为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有些主旋律的感觉,我对法国人奔逸想象力的高涨期待被一下子拉了下来,一时间有点恍惚。
待我稍微平静,我发现影片中的家庭在其实在中国很常见,尤其在当下的高考季,这样让一个孩子来承担整个家庭满满的爱与希望的典型故事,可谓司空见惯。
我渐渐意识到,我的悻悻然,大概只是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对于法国人而言,他们在自己的电影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更像是邂逅了一种来自于异域的家庭关系和结构。
相比于独居的音乐老师,还有被父亲“抛弃”的那个小男孩,在家庭关系日渐淡薄和疏离的西方家庭,影片中家庭中彼此高度依赖的家庭关系,已经逐渐成为西方家庭中的遥远记忆和神话,只有借助影片里一个这样的特别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间高度依赖的关系才能得以在法国观众的心中复活。
如果说这样的家庭是一个靠翻译与外部沟通的异族部落,那么这部电影作为一部民族志影像,被法国挑剔的电影节认可也就理所当然了。
影片中的女儿是家里唯一一个有听力的人,因此承担了父母的希望与爱,她是家里的支柱,作为翻译,她甚至直接影响到父亲的政治抱负---参加竞选。
在我们的文化中,大家不都是这么成长的吗?
中国式家庭中,父母自然把自己的残缺和遗憾,投注到子女身上。
自己没文化吃了亏的,玩了命的在子女的学习上付出。
自己没挣来钱的,希望子女能富甲一方。
自己婚姻不幸的,拼命的干涉子女的婚姻。
自己仕途暗淡的,努力的希望子女官场能混个人样来。。。。。。。
而且所有的这一切,还“都是为你好”、“都是因为爱”。
这不就是电影中的故事吗?
发生在多数的中国家庭中,人们有着高度的亲密感和依赖性,但这是以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的。
当女孩决定放弃去巴黎之后,在那个明媚的早晨,她从牛圈里放出那母牛和她的孩子,她阳光下忧伤的面容格外让我动容,然而转瞬她在母亲面前强作的笑容也格外让我心碎。
这是一种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常见的写照,人们彼此爱着,彼此微笑着,同时却又很沮丧。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一度对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持否定态度,因为看到了太多以爱之名的伤害,以及各种各样的委屈求全。
但时间久了,我也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更好的家庭结构,就像这部电影让我发现,相对疏离和独立的西方式家庭文化,也会在电影院里努力的试图回归一种依赖和温暖,哪怕这会让人面临失去自我的阵痛和危险,人们也还是需要它。
或许如影片结尾那样:尊重和理解其他成员,同时又彼此的深爱着和依赖着,才是我们每个人努力的方向。
最后再提一下,那首让萨德侯爵羞愧,让妓女脸红的歌,还真是非常非常好听!!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风光不算优美,女主不算惊艳,节奏不算紧张很舒缓的一部行走电影,表意引而不发,再拍出两个小时也很容易。
摄影很美...但是...
3.5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