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之家
Sieranevada,耐人寻味的追悼晚餐(港),失控的晚餐(台),Sierra-Nevada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主演:米密·布勒内斯库,朱迪思·斯泰特,博格丹·杜米特拉克,达娜·多加鲁,索兰·梅代莱尼,安娜·琼泰亚,罗兰多·马特桑格斯,卡特琳娜·莫加,马林·格里戈利,塔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6
简介:巴黎《查理周刊》袭击三天后,也是父亲去世40天,拉里,四十岁的医学博士要在周六参加一次家庭聚会,共同纪念亡者。然而,事情的展开却与预料中不同。被迫面对恐惧与过去,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开始讲述自己那部分真相。详细 >
看前半段还以为是《等待戈多》式的漫谈,但其实又不是那么空的。虽然人物关系是各种乱话题又广泛,但是收束到一起还是对现实政治议题和公民生活的关注。普优拍的群戏就像自然而然发生的一样,以及好朴素的转场,调度方法像达内。想必这样拍片一定很省钱。
真不太喜欢。不是把所有对话堆砌起来就是家庭吧,完全可以剪到2小时,要么向山田洋次取取经吧?谁能告诉最后饭吃上了吗,最后还差10分钟,实在不耐烦退场了(着急上厕所去了……)
This is exactly what CINEMA means. 爆炸的三小时。惊人的室内小空间景深长镜头调度(绝不属于戏剧),看似简单的镜头运动,实则有极其复杂合理的人物动线支撑,足以让人目不暇接,更别提爆笑且信息量十足的对话。个别几个犹豫的摇镜,更显出某种无法预知的随机性,打破了虚构和非虚构的薄弱界限。政治与情感之下,是潜藏的、真切的人物关系。永远也吃不上的饭,也是另一种布努埃尔。扎实,有份量,无比琐碎,无限迫近真实。
代际倾轧下的男性仪式,影像实验有趣但缺乏张力,人物还算立体生动,算是对现实主义的求变,但有《谷子与鲻鱼》与《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珠玉在前还差太远。(请不要轻易把某部电影比做Festen谢谢)
封闭空间的调度确实厉害,但如果进入不了对话内容,三个小时便如坐针毡。现场的罗马尼亚友人们从头笑到尾,我这边黑人问号脸。
3.5吧,镜头视角挺有意思,不知道是不是想让观众对电影产生参与感和现场感,同样是现在流行的慢节奏、大量长镜头和对话,但是这本不太是我的菜
过于无聊 除了家庭群像意外 导演讨论的和表达的都是学生水平
场面调度确实厉害,但是内容却是杂乱冗长,套路的形式,内容却没有新意
应该是好片子,但是太琐碎,太长镜头——太自然主义了!对话太多,语速太快,在一个狭小空间里似曾见识的人物走动、穿梭,嘴上不停地磨叨着琐事,而且从头到尾——这是考验我的耐心嘛!这一类片片当然是好片片,而且基本还原了生活的基本面目,并且看起来并不枯燥,这该走多强大啊。可是,距离我们的生活、平凡的生活、世俗的生活、庸长无聊的生活太近了,所以让人难以忍受。
La qualité frappante de la MES:plans-séquences couplés au pivotement de caméra sur axe,sectionnement spatial par les portes,subtilité des hors champs et regard immersif sauvera point cette farce familiale cacophonique interminable fondée sur l'incompréhension mutuelle
三个多小时的话唠片居然津津有味的看完了。逼仄空间中的碎片式对话,有共产主义的幽灵、宗教信仰的回归、对反恐的焦虑和质疑,更多则是完全琐碎的唠叨和家务事争吵,共同组成一幅父后四十日的家族画像。天然去雕琢的“话”剧,镜头调度尤妙。
一场永远无法开始的宴席。开场就用一个长镜头秀了下导演的调度,以及为影片定性(我仍是那个生活流、长镜头写实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之后则更多以密闭空间的家庭抓马戏去写这一家的亲情与冲突。以及那条隐藏的亡父线索。
很生活化,很家庭感的电影,感觉很好
2017/4/21 21:00 GC
在如此仄逼的空间里调度起至少10来个人的政治观点、生活冲突,显示出高超的驾驭能力,特别厉害的地方是,本片选取了一个曾经剧烈变更的社会二十余年后普通家庭的回眸,兜兜转转间似乎物是人非却回到原点,却供剧中人物作莫名而长久的哂笑。
佳作。真实定格下多重关系,新奇的视角一步步转向幽冥的空间。撕裂般的疼痛留给观众,汹涌般的意识持续到以后。
这一家人吵得我脑袋疼
非常精彩的一出家庭闹剧,90%的镜头就在狭小的房间里游走,创造一种类似沉浸式的观感,撕逼从宗教、政治到隐私、丑闻,美中不足就是两场室外戏显得突兀。
三个小时的观影,睡晕两次,醒着也被镜头转换恶心到反胃,我果然和东欧电影八字不符...旁边罗马尼亚小哥浑身散发着东正教堂里的一股霉味,和电影的悼念背景太契合
闷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