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丽希缇
Félicité,乐在金沙萨(港),费莉丝蒂(台)
导演:阿兰·戈米斯
主演:维罗·珊达·贝亚·姆普图,盖坦·克劳蒂亚,帕皮·姆帕卡,娜丁·恩德博,埃尔巴斯·马努纳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塞内加尔,德国,黎巴嫩语言:林加拉语,法语年份:2017
简介:刚果首都金沙萨。单亲母亲菲丽希缇每晚在低廉的小酒馆驻唱,结果儿子萨蒙突然遭遇摩托车事故面临截肢,让这个贫穷但骄傲的女人被迫到处筹钱为儿子手术,过程中她获得了杂工塔布的帮助,也更多遭遇了别人的冷眼和羞辱。可最后儿子没有摆脱截肢厄运......详细 >
#2025.3.22法文放映# 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与重难下的绝地逢生。在这片土地光有梦想无法改变人生,但却能让人保持乐观与希望,从而找到活下去的动力,面对困难学着一笑而过,然后继续生活。
单亲母亲为儿子筹集药费的故事听上去会走达内的现实主义路数,实际上还是第三世界人民的比惨大会,镜头一直在捕捉女主麻木的表情,本意是传递生活的切身之痛,但更多的还是内里的空洞平庸,不时插入女主在河边的幻象也是想增加文艺质感的心机作为,整体观感非常不喜。
观影状态不好,一直没法跟人物共情,而影片又完全由人物主导,随意的自然光与手持镜头带来诸多不适。找时间重看。前半段像曼多萨,后半又零散迷离,演唱充当音桥,F生活的对立两面被不断剪辑在一起。社会性景观是穿插进来的,离人物本身存在距离。
生活苦难与歌舞人生交叉处的独特生命力。
前半段很感动,后半段发现原来是政治电影。缺憾成就坚强的民族。但无法遮掩本片的成功之处。黑人的卑微家庭,祸不单行的车祸。贫富的对比。剧作功力很壮实。导演意境空间的描述。结局反而没有让我感到悲哀。
生活和梦的解析
60/100 女主角倍受打击之后,在后半程面对各种事件开始展现出一副迷之微笑的姿态,用了非常多的特写镜头去记录女主角情绪的变化。前半部分现实题材的古典主义很抓人,后面当非洲风刮起来我就长时间出戏了。
前半段像是非洲曼多萨,后半段更对味。
No.5,以“影展类型片”姿态引入,随后的走向构成了轻巧的魅力,不好也不坏
前半部分非洲版门多萨的《罗莎妈妈》,后半部分非洲版阿彼察邦。
7.3分。
女主角表现不错,好看喜欢。
主观视角沿用了《今日》,纪实剧情片的真实感继承了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以及新浪潮。一个是将死之人的观看,一个是为了儿子医药费而四处筹钱的母亲。如果说前者是一部散文诗,那后者就是一部半天真的纪实文学。 几场梦境的穿插对剧作整体并无太多影响,倒是两场见血的殴打戏叫人印象深刻。
失彩夜梦,处处求人逞强到崩溃、场场歌演渐弱到无助,孩子愤懑母亲的苦结果是苦在无父,稍微好看的是飞扬的社会尘土上铺了层薄薄的文气。
(10/10)女主在电影前半部分深入人心的高傲在后半转化为孤独,以至于她突然再开口说话的时候显得格外温柔也令观众满意,这很合理;但真正串通电影前后的剧情和角色都来自男主,代表的也是现实的两面性,而菲丽希缇面对他的方式是她真正感动观众的地方。
修不好的冰箱,失去舞蹈的腿。哀愁浓郁的化不开,那就丛林相会吧,或者一醉解千愁。废镜较多,手持的影像特写的脸,人物时不时目光直视发达地区的观影人群(电影节上当然也是某种权力的载体),这种直视的目光的游移,是对更好世界的模糊的质问。但仅此而已,现实主义和诗意都难以挣脱,更谈不上升腾。
居然比去年的《我是尼罗》好看。后半部真的看得下去么?片名是人名,现在的翻译搞什么。
后半段可有可无
没有sign 人物好像就那么真空存在 现实 不是晃晃就现实 音乐为了氛围而出现 大大削弱了画面本身的力量
D+ / 突出不同叙事层的光线明暗对比,虚焦镜头与叠化暗示分裂与迷茫,声音作为衔接的手段运用出色,祷祝圣歌般的台词如堕梦境。前一个半小时不错,最后半小时越来越崩坏。剧本上一些累赘明显可以去掉。所以去年柏林的金熊和评审团大奖都颁给了在梦里相爱的故事? / 改 C / 还是比《迦百农》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