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看完《the red turtle》哭得停不下来。
年轻人在看到远方的那一瞬间,我便明白了他要什么。
他是爱父母的,很爱很爱,他也知道父母有多爱他,但追求未知世界的冲动迷惑了爱。
母亲早就看出孩子要远行,却是万千的不舍。
她在矛盾的漩涡里尽力地说服自己。
她半夜握住孩子的手,生怕孩子飞了。
妈妈在我又一次临行前,月光下为我补衣服,千叮咛万嘱咐,在浦东,万千不舍地抱着我。
那个婀娜多姿的美人(话外,我是女孩),那一刻是那么纤细与无助,我真想就留下来了,抱住她,告诉她我不离开了。
也只有当少年盛气褪去了,方能体会母亲。
电影里,孩子离开了,带着对未来的憧憬,笑着向爸妈挥手。
他还太年轻,舌尖只尝到了探索的兴奋,喉头还未吞咽到离别的苦涩。
留下来的爸爸妈妈相依为靠或是在夕阳下散步跳舞,虽然那么美,却无非是一阵阵麻醉针,生怕药醒了心痛得无法抑制。
孩子再也没有回来过,父亲死了。
母亲摸着丈夫的手慢慢变回了海龟,回到海里去了。
人生就像一场梦,挚爱过,快乐过,离别过,欲绝过,然后一切就像没发生过。
(P.S.《红海龟》恐怕不是一部给小朋友看的动画片。
很多影评有质疑它的无声手法是给自己高定位的矫揉造作。
个人认为,恰恰是无声,才营造了整个作品独特的美感,并极大地调动了观者的个人情绪与人生经验的代入。
这是一首写给成年人的诗,如果愿意读,那便请慢慢读。
)
前天刚看完,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全程没有任何台词的电影,原本是和女朋友一起看的,看了一半,她就看不下去了,我看电影一向不会半途而废,于是一直看到了后面。
一开始想到了罗宾逊漂流记,后来,红海龟幻化为女人,与男人结合,居然还能够生下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从小与海龟为伍,游泳非常厉害,经历了一场海潮之后,他越来越厌倦这个一成不变的环境,他想要出去,想去见到更大的世界,正如片头男主想要回到他的世界一样,无论有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都想要奔去未知的远方。
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奔向宇宙)。
男孩走了,岛上只剩下了男主和红海龟,后来,男主去世了,红海龟伤心地牵住了他冰冷的手,慢慢又变成了一只海龟,慢慢地游向大海。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她一开始为什么要阻止男主,就是怕他在茫茫大海中,死去于是留了下来,陪着男主,度过了一生,生下了男主的后代,而男主的后台打小近水,游泳很厉害,所以才得以让他去更大的天地遨游。
就像我们普通人的一生,出生在一个小牢笼,总想着挣脱牢笼,在一次次失败后,与身边的那个人结婚,生子,老去,把挣脱牢笼的理想交给了下一代。
我给9分!
该片主要讲述了男主因航船失事流落到了无人岛,存活下的男人企图建造救生筏逃离荒岛,但他的计划却不断被一只神秘的巨型红海龟破坏,在他绝望时,一名神秘女子出现了并挽救其灵魂的故事。
主人公可能第三次做船,可能都绝望的死了,后面都是幻想。
红海龟变成人成为他妻子,是主人公对爱情孤独一人的一种思想感情,希望有人陪自己。
我觉得他儿子的离开,是侧面烘托主人公想回归文明世界的渴望。
我认为海龟撞他船,可能是不想让他这么白白的丢了性命,他那船质量太差,虽然一次比一次做得大,做得跟好,但是主人公自己没有在坚持下去最后我认为,人生就应该拼搏下去,不拼搏就完蛋了,人的一生太短暂
我看过很多动画电影,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等等,但看完这部电影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我不能很明确的知道我感受到的是何种感情,这完整的讲诉了一个孤独的男人的一生,漂泊,想闯荡却为了爱而留下,儿子对父母的爱,父母对儿子的爱,与海龟之间的友情,对家人的关心,生老病死,这就像我们的一生,在经历风浪后,会有一个人将你留下,这是你的爱人,你会爱他们,念他们,你会有新的朋友,会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这就是现在的我们最最想要的,所以,即使全电影没有一段台词,但我们任然能感受到人物在说什么,因为,他们说的就是我们的心里话,不同的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吧,我想着才是这部电影最美好的地方,就像中国画的留白一样,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看《红海龟》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闪现圣经中的这句话: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创世纪3:19) 一个自然的生命是天真而无奈的,要经过自然界多少无情的嘲弄和摔打,才能顶着满脸汗水得以果腹?
生理上的饥饿如此,灵魂上的缺乏亦如此。
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
想离开的,却留下了。
本来对峙的双方,却成为了共度一生的伴侣。
诞生于小岛的孩子,不愿终生虚度于此。
携手大半生的爱人,却不能陪我们走到生命尽头。
人生尽是无奈,所以这其中的美妙时刻就俞显珍贵:是谁在我们极度孤独的时候前来陪伴,就算相识的过程并不愉快?
是谁给我们带来新生命的清新,丰富了我们走向衰老的日子?
想想你生命中的红海龟,想想他或她的保护壳裂开的那刹那,一切的泪水、委屈、绝望,是不是都被那一点点的欣喜和好奇所覆盖了呢?
我们辛苦劳作,为的是收获的快乐;我们满心向往,为的是一点爱的回应。
“我们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与我们列祖一样。
我们在世的日子如影儿,不能长存。
”(历代志上29:15) 影片的结尾好似一个大大的问号:意外流落于此的男人走完了一生,他在小岛上的后代也远走他乡,他的爱人又回到了海洋。
一切仿佛从未发生,这个微不足道的人间一隅被大自然吞噬殆尽,物是人非。
这不就是我们卑微一生的缩影吗?
世界是世界,可以改变我们,我们却不能改变它。
最后,再摘抄一句圣经以结尾,并与君互勉:“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
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
”(传道书1:2)
文/梦里诗书对极简主义的善用与全片无对白的艺术手法,使吉卜力这部糅合了欧洲动画血脉的《红海龟》在呈现上是如此的不同,但从内在上来看,电影虽然兼具着对自然敬畏与生命的哲思隐喻,却显得过于空洞,难见感动。
吉卜力的手上并不只有宫崎骏这一张可以打的牌,这是后宫崎骏时代吉卜力所致力要给观众留下的映像,从画风转变的《辉夜姬的物语》到更为深耕于人物的《记忆中的玛妮》,再到这部兼具极简美学与欧洲风格的《红海龟》,可以说吉卜力一再用二维动画散发着一种独到的艺术魅力,这种自《风之谷》一脉相承难以言状的风格,才是吉卜力动画真正的底牌。
回到故事本身,《红海龟》的剧情构思其实就是一个魔幻版的鲁滨逊漂流记,人与红海龟间的奇缘所组成的电影脉络,既有着对自然的敬畏之意,也有着在生命中生与死所浇筑的人文关怀,但作为曾凭《父与女》揽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迈克尔·度德威特,对长篇动画节奏掌控无力的问题在这部作品里变的尤为突出,其实《红海龟》的故事就如同《父与女》一样,它只能适用于一个短片动画,而难以维系住一部电影所需的时长。
无对白的艺术手法,就注定了电影本身必须要承载酝酿出更多的意境与表达,吉卜力虽然用无可挑剔的制作形成了电影所苛求的意境,但却并无法构筑电影的内在表达,极简并不意味着空洞,就感动而言,《红海龟》的故事尚远不及《父与女》来的真挚,寡淡的剧情推进,令电影从中段就已然开始变的稍显冗长,如此呈现的后果,就形成了电影对观众的苛求,孩子很难在这样一部电影中谈何感悟甚至无法吸引他们的目光,而很多成人也难以在这样一场魔幻超现实又匮剧情张力的故事中得以共鸣,这无疑将电影置于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单薄的故事难以承载过于厚重人与自然的命题,这部既带有变革又有以坚守的吉卜力新作更多的是遗憾而不是惊喜,终让电影看来只是一个美丽的空壳。
最近的片子大家都是学习好莱坞,经典的三段式让观影体现可预期,食用久了就不免乏味,把自己的脑子完全的交了出去,换来了所谓的娱乐。
红海龟这部影片很特别,可以说很古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现代。
首先是它的画面,无论是近似水彩的海浪,还是油画一般的天空,配上简笔画风格的人物,大面积的留白,让人的视觉非常放松。
从音乐看,从spotify或apple music都可以搜到电影原声,我连接音箱重放了一遍,就是古典乐风格,单听倒也和其他电影原声没有太大差别,但配上画面真的是不一样,可以说是完美吻合了画面的意境,同时又补充了画面单调可能引发的观影趣味的下降。
剧情说实在的我一开始是猜不透的,看了三十分钟还是不确定故事的主旨,前期的悬疑设置还是很到位的,直到红海龟变成了女人,一切似乎就明朗起来。
影片主要呈现了人生的过程,从年轻到死亡。
剥离所有可能的修饰和人物设定,全篇都没有一句对白,没有刻意设置的情节,用动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探讨人生的元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其很现代的地方。
影片的寓意并不深刻。
青年男子漂流到一个岛屿中,竭力制作木筏逃出小岛却屡屡被红海龟撞沉。
红海龟上岸被愤怒的男主打伤,男主不忍红海龟死去悉心照料,海归却变成了一个红发女人,女人与她从试探到情深,孩子诞生了。
短暂的快乐后一场海啸席卷小岛,此时也已青年的孩子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并离家探索未知的世界。
夫妻俩在岛上白头,死去,故事结束。
批评者或许会攻击这部片子平淡无奇,试图探讨大的概念却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尝试。
但我却认为这正是该片着力打造的意境。
观众从日常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两个小时,如果仅仅接受单方面的信息轰炸,却没有双方面的交流探讨,是称不上娱乐的。
影片中孩子的出走和男主最后望了一下月亮后断气,都是非常引起我个人共鸣的镜头。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挣扎,驯服,扎根,意外,逃离,归根。
看到了这个,仿佛存在自身周围的困难和障碍都被抚平了一样,非常治愈。
不同于评价看完后觉得人的本质是永恒的孤独,我个人觉得观影的体验是相当温暖的。
看完电影后马上到Spotify上听原声,循环两遍后依然无法释怀,感动、惋惜、羡慕等种种情绪在脑子里翻涌滚动,于是决定写一篇观后感好再仔细回味一下这部电影。
看之前大约只了解了本片的两个信息,无台词与极简的动画风格,于是我的期望大约就是是寓言或者童话类的暖心动画,然而看完的时候我完全不觉得这是一部简单的动画电影,其诉说的生命与相伴的主题在悠扬而略带哀伤的旋律里反复击打着我的心。
影片开头是狂风暴雨的一片汪洋中,男主人公奋力抓住小船的身躯以此求生,放眼所见,看不到是否他还有同伴,他孤独地在这严酷的海洋中抓住最后一块浮板。
风平浪静后,展开了很稀松平常的荒岛求生故事,他寻找水和食物,寻找离开荒岛的途径,小岛虽然看似静谧荒芜,却有可以提供人饮食与起居的一切物资条件。
不过,想要尽快离开荒岛的男人显然并不满足于困守在此,他一次次造筏出海,却一次次被莫名的东西撞沉以致于无奈折返,他愤怒又顽强,梦境里不断出现的熟悉生活里的事物唤起他回家的心,使他没有在绝望之中沉睡下去,而是选择继续尝试。
在最后一次出海中,他最终遭遇了屡次撞沉自己的怪兽,一只巨大的红海龟,他们四目相视,他一开始非常害怕这个庞然大物,接着由愤怒激起的勇气令他尝试着反击。
看到此时突然想到老人与海,也想到少年派,大海龟不断挑战着求生男人的决心,同时也是他每次出海唯一的同伴。
奇妙的是,红海龟确实是以另一种形式在电影中陪伴了困在荒岛的男主人公,他们的第一次相遇也许是海龟对人类好奇的驱使引致,然而他们的和解却是男人心中对生命的敬畏来推动。
而当脱胎换骨后,则是反过来的另一次轮回。
当海龟脱下自己的壳并将之推入无边无际的海洋,她许下了一个诺言,男人则将还未造完的最后一张木筏也推入了那曾经令他数次遇险的大海里,选择义无反顾地留在岛上。
两个生命成为了彼此世界里的唯一,相伴相守,至此似乎童话应该到了结尾,然而生活却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变数。
新生的孩子是这个孤寂小岛上最活跃的一份子,他健康成长,并拥抱着大海与小岛所给予他的一切,与父母不同,他从小就习惯在海里寻找自己的伙伴,一天一天,他也游得越来越远。
海啸褪去,儿子先是找到母亲,最后又在遥远的海面上救回父亲,母亲奔向父亲的刹那,低头依偎都是情到深处不自禁。
灾难给小岛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然而顽强的生命力却将这场灾难的遗迹快速掩埋,只是日复一日,孩子总是听到大海的召唤。
树大桠枝散,鸟大各自飞,离别总是生命之中避不开的主题,无论彼此关系有多么紧密,到了终点,依然得面对告别。
漫步在沙滩,熟悉的三人身影变成两位老人彼此扶持的背影,他们依然相爱,还会一起陶醉在夕阳下的舞蹈里,直至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转过头看着熟睡中的她,幸福地微笑,同时也听到了属于自己的召唤,闭上了疲惫的双眼。
心有灵犀,也许生命的消逝也并非都是静悄悄,她随后醒来便发现伴侣已经离去,悲伤无法抑制,她依偎在他的身旁一如往昔。
我很喜欢最后那个搓手的镜头,是道别,也是继续前行,这仿佛并不是童话,而只是发生在一个岛上不为人知的神奇故事。
我们并不知道孩子游向了何方,也不知道红海龟会去哪里,然而男人平凡又离奇的大半生却是真真切切地随着时间消逝在了这个无名的小岛上。
片尾沉浸在电影的音乐与影院的黑幕中,我看到前边坐着的一对老夫妇,他们也是为数不多的留下等着字幕放完的观众之一。
在电影放映前,我也是排在他们身后等着入场,老太太缓缓从卫生间方向走来,先生则伸出手托住太太的脸,又轻轻地捏了一下,她莞尔一笑,接着先生低头温柔地亲了一下太太的脸颊,彼此紧紧依偎在一起,我在他们身后看得痴痴的。
回过神,看见他们依然留在座位上没有起身,我更加不想离去,此刻便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和那句“所有人都是一条大鱼的”开场白不一样,《红海龟》认为所有人都是一座孤岛,但是它不用开场白,也同《大鱼》绚丽的色彩和精心设计的画面不一样,《红海龟》所有的画面都经过色彩和构成元素上最大的删减,不论是简单的比例还是压缩的色彩,片子极想通过这样简化的外在手法来突出其内涵深重的感情元素。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无论是李安说“作为一个丈夫也要努力赢得妻子的尊敬”,还是金星在谈及帮助出租车司机hand job的时候,我们可以明白人的生命本质,即是影片里的一座孤岛,只是有岛屿周围航路繁华,一些人迹寥寥。
故事开始在男主年轻的时候,他在大海中被巨浪波涛拍打回自己的小岛,他想要抗争地出走,但是像大多数人一样,他没有忍心斩杀牵缚自己的命运,那只红海龟不只是后来他的妻子,也是他本身的乡愿和被传统和社会所束缚的一部分灵魂,那个灵魂会阻挡你的冒险,会规劝你回到家庭,会让你忽然为爱情悸动不已。
试想自己,是不是忽然地发现自己陷入爱情的时候就是无可救药地迷失和排斥独自的冒险呢,是的,是常人的选择,也是《红海龟》的基调和逻辑出发点,一个普通的偏向大众的人生叙述,但是动画的意义就是发现生命中的意思并且用动画来展示,即便是最最普通的人的生命轮回,也蕴藏可以用诗意的画面来表达的价值,这是我认为的《红海龟》的价值所在。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抽离普通冗杂的的情感并升华成诗意这方面《诗经》做的最好,《红海龟》是动画的《诗经》。
最后一个画面两位老人生死两别的手相互摩娑着的画面,仿佛就是与子偕老的余音,是相看两不厌的末尾,是全片的墨彩融化的点,在一个黑白的夜晚,死亡的情节给动画的诗画上句号。
电影没有对白,只有画面与声音,但这并不会对电影的剧情有丝毫的阻碍,手法可谓古典,悠长而浪漫。
关于电影究竟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以我个人观点,实际上就是在表达人生的境遇与爱的挽留。
L可以类比为每一个尚在路上之人,他被暴风雨卷到了一处孤岛,暴风雨是他累积的经历与过去,这座孤岛就是他当下所处的环境。
在电影一开始,L不停的想要出海,不带物资,甚至连水都没有。
他如此急切的想要逃离孤岛的目的是什么?
起初我不清楚,后来在两次离开失败后,他做了一个梦,梦中出现了音乐的存在,随后我意识到这或许就是他的目的,他的梦想,他想要的东西。
而他一次次的远航预示着他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排除万难,但终归会被红海龟从中作梗。
而红海龟的意向是非常之多的,她是爱人、是寄托、是依、也是保护和阻碍,红海龟知道此时L距离孤岛(环境)不远,风平浪静可以游回去,而一旦离开更远的地方,风浪凶险,前路未卜。
三次连续的失败耗费了L的精神与意志,却让他注意到了红海龟在他身边时的别样的幸福与喜怒忧思悲恐惊,随后他抛掉了自己的木筏,意味着他选择放弃接触梦想,愿意在当下的环境中快乐的生活着。
但他心中始终怀念着梦想,对于梦想的渴求被传递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他不停的给自己的孩子讲外界所接触到的一切,那些过去追求梦想时所经历的一切,他不想让孩子像他一样生活在这座寂寥的岛上,即使他爱红海龟和现在的处境,但他还是希望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
但海啸的意向我始终没有看懂,我只能猜测。
海啸是灾难的化身,或许意味着人生的一场大变动,它摧垮了这座孤岛(环境)的竹林,破坏了它原本的处境,也让L渐行渐远,但最终孩子把他找回了所处的地方,挽救了他的心,他们一起回到孤岛之上,烧毁了所有被破坏的竹子,完成了断舍离和死与新生。
最终孩子在自己的领悟下决定去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离航后,只留下了L和K,L渐渐变得苍老,而K却毫无改变,那是因为K始终保持着L心中的最美的姿态。
直到自己死去,人生终结,虽然梦想未曾实现,孩子未曾归来,但他的心中一定是怀抱着幸福与喜悦的。
龟不还手,有佛性。
Studio Ghibli--Ideologically suspicious as usual.
看完呼吸换不起过来,差
以前评过了,怎么无故被删掉了?有无搞错……为了拉高分数线在什么都做了吗?剧情结构有些简单,但是画面太美好了~
哎呀忘了标记。回家时机场等飞机看的,差点无聊死...太魔幻了,有点接受不能
清奇
荒島求生的簡單故事,蕩漾的卻是不安的悲傷情懷;配樂和畫面太精美太雋永。
画面很棒,故事太令人失望了,即使是赋予各种隐喻,仍然是一个很苍白的故事,从各种意义上无法理解。
片子没什么问题,it's just fucking boring.然后虽然顶着吉卜力的红标,但这完全就是一帮法国人画出来的,导演画故事版的时候高钿勋大概提了些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建议以外这就是纯正的欧式动画。
相濡以沫和相忘江湖的最佳结合。其间画风一度以为是几米参与创作的。故事比我想象中温暖,但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和我的爱人一起跨过大海亲吻陆地。
有点尴尬😅
吉卜力第一部反自然男权主义电影诞生!
对极简主义美学一种消费,除却风格之外只是一个故弄玄虚、言之无物的空洞故事。
好闷,人和龟生的儿子叫......
短评区第一条。可能现在还不知道是不是该放弃远方,可能还没有绝望,所以我不想找对象。
以小见大但仍然悠远绵长,很多只是点到为止,借人与自然道出人之一生,搭配极简画面和细腻配乐,还有细节里的情感,都感觉颇有回味。
缩成10分钟短篇刚刚好
3.5/5. @IU Cinema, 4/1/2017.
我知道你出不去,所以我来陪你。小螃蟹简称吃瓜群众。 画面简单美好。
一个男人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