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时日
The Works and Days (of Tayoko Shiojiri in the Shiotani Basin),盐谷时日(台),盐谷,Occident's March
导演:安德斯·艾德斯特罗姆,C·W·温特
主演:Tayoko Shiojiri,Hiroharu Shikata,加濑亮,Mai Edström,Kaoru Iwahana,Jun Tsunoda,本木雅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瑞典,日本,英国语言:日语,英语,瑞典语年份:2020
简介:凛冬将尽的山间村落,农事从不是轻松的活。对于上了年纪的塩尻太太而言,比体能衰退更拖着日子的,是逐日耗损的精神。塩尻太太与村里的长者相互关照,如守望那青春渺然、生机一息的稻田,以及相守一生,如今却一身病痛的丈夫。她得和时间一起注视着伴侣的衰亡、悼念村落的颓败,以及那片又将春去秋来的大地与万物的生死轮回。 导演双人组..详细 >
日本乡村生活。夜晚聚会、深夜谈心、下田做工、因事出行,谈论身边的人,追忆过去的事儿,见证“事物”的生与死,见证人的生与死。8个小时的时长,全片固定镜头,似乎是处于一个观测视角,但我有看到什么吗?没有,因为它展示的是“现实“,而不是电影。(看完后知晓我与长片无缘,备受煎熬啊,“漫无止境的八小时”。)
断断续续看了好多天才看完,建议在不需要电影的时刻观看
7.3 时日太容易磨平一个人了,润二的逝世给了Tayoko一个后滞的情感宣泄,口记停顿了许久,眼泪也是在亲邻来时才落下,在此之前她的内心情感被故意边缘化了,没有波澜的口记,在画框边缘倾听,在暗部诉说。
用一天标准工时看完,与同时长的纪录片相比,导演两人明显不是沃霍尔将现实时空等比投射到银幕的制作方式,期间自然景观是以细密琐碎的拼贴构成的整个日常场所,在内容的时长配比上,明显的将惯常电影内寓情于景的空镜提到了与主题剧情脉络等同的地位,因此在27周拍摄时长内的自然变化是其观看点之一,但矛盾点在于,组接这些景观镜头时,并未展露变化,仅以即时性记叙,之后又脱于同一景象的对比,使其只有环境采样的感觉,缺少一份长时间的浸入感(与本身片长相抵),只有几个延时摄影才有这份感觉,但真实时长内的变化未搬上银幕。主体脉络与人物展示上,因导演的域外身份自认难以细致的进入,因此一种距离感始终存在于中,但这也正是本片躲避剥削性与提供好观察角度的地方,加濑亮等人也在于提供一个入口,但我们真能够体味多深,实在需要再探讨。
早上6点出发,晚上7点往家走,看电影似乎成为了“工作”,而电影也成为了“时日”本身。虚构的故事被赋予真实的形式被记录在电影这一虚构的载体中被投影到真实的影院里。虚实完全被打破的9个小时,着实是有趣的体验。
白噪音乐园
【北京电影节展映】极为难得独特的观影体验。整整8小时沉浸在京都附近的塩谷小村中。始终围绕女主日常反复的劳作生活不曾离开,将本就无法快进的时间慢下来,像拍纪录片那样将推动剧情的关键信息、对白天女散花地洒落在宽广的空镜记录中,星星点点不求甚解。看得见四季更迭阴晴变化花草树木人聚人散劳作看护,看不见无灯夜晚郊外人影,甚至字幕颜色都黯淡下来。听得见蝉鸣鸟叫流水潺潺汽车轰鸣火焰噼啪演歌悠扬围棋解说,听不见消音但难忘的茄子花故事口述。大银幕体验细致丰富的声音处理真是愉悦。始终采用固定镜头也许是致敬片中提及的小津电影吧。电影是虚构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女主角通过扮演自己、阅读亲笔写下的日记,亲口表达对逝去丈夫的爱与理解。正如那茄子花士兵努力弥补天人永隔的遗憾,令人动容。愿塩尻先生与乌拉在天之灵得以欣慰
完全不适合放在大影厅按着几百个人套颈枕盖毯子冻得抖抖嗦嗦边喝水边吃饭的看这片 毕竟没有人24小时睁着眼睛啥也不干就看你一个最普通的人一天到晚干了啥 我们和别人的人生的交集不就是一期一会而已么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 在漫无天日的庸常中 偶尔才能见到生活里的灵魂时刻 可能美术馆或者咖啡馆才是更适合这个片子的放映场景 既然就是个很碎片化的作品 不妨用碎片化的观影方式 对我个人来说 这部电影没有给我太多新的体验和思考 比较老生常谈的讲道如何直面生老病死 每个章节开头的声音处理是个亮点 不完全是录一些大自然的声音 还加上了一些氛围音效 增加了主观感受 每一章开头的短促敲鼓声 正是古代演戏文或说书的习俗 背后的故事比电影本身就有意思多了 男主人去世以后 他的家人通过重演他在世时的生活 表达来不及对他说出口的思念
7分。8个小时的纪录片,看了一半吧。记录日本农民的生活。
酒不能停。不重剧情甚至都不重图像,更多是一种声音的实验和气氛的营造。有一篇开头长时间黑屏加极为震撼的立体声蛙叫,让我在惊喜与精神错乱之间徘徊。讲二战的那段,奇异的故事配上隧道和夜间的自然声,我一度以为音源出现故障。电视上总是在放围棋比赛,推测在英文翻译方面得到了牛津围棋俱乐部的支持。文化中心在放《小好、小麻、佐和子》,大家一起去看吗?
银幕里的人说着“看他睡得老香了”,银幕外的人啥也没听到
#BJIFF2020#我们用整整一天的时间走入了影片中人物的生活,看见的是琐碎镜头。镜头很空,空到回顾这长长的八小时好像什么都没能抓住,且这些个空镜头完全谈不上美,又亦或生活本就是琐碎无谓的集合?这些空镜头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早已丧失了孩童的好奇心而对眼前的一切漠然,即使是当我们被禁锢在影院的座椅上时,也无法安抚住那颗浮躁的心而去欣赏这种琐碎。我们已习惯了用精致的两小时去结构冗长的一生,却淡忘了生活本身——生活本就是鸡毛蒜皮啊。导演用这整整八个小时讲出了一道关于人生的哲学命题,这种方式可以说得上巧妙,但却难以让人达成认同。影片在后半段逐渐表现出叙事的欲望,但导演实在缺失用镜头叙事的能力,只能浮于旁白。一部本是依托于写实主义的影片,最终沦为了形式主义。
#Berlinale70“Encounters”BP,一部声音电影。
雷鸣、落雪、春雨、暑气、蝉鸣、蛙叫、晨雾、秋风、山林、溪流、闲谈与喝酒,其实这个电影好像可以概括成“一次偶然的旅行”?旅途中当然会有很多昏昏欲睡的时刻,偶然惊醒看到窗外才发现风景不错,更多的时候对着空景凝望、发呆,思绪飘到八千里之外。在所有碎片化时间都被刷手机填满的现在,能有一整天的时间沉浸到这一家人的生活里,放空发呆,跟随他们走过四季还挺好的。电影到最后也说“没什么特别”,只是每个家庭的故事而已,花一整天将近10小时看下来是很奇妙的体验,看到最后我开始觉得自己已经记不起来在电影院看一般剧情片应该是什么感觉了。喜欢的几个点一是写日记时纸张轻轻翻动的声音,另外是两个魔幻时刻:隐没于道路尽头的路人身影以及行走在路上穿着制服的军人。
有喜欢的部分,看山谷,看人,有点想起了阿巴斯的《24帧》。就是那种固定的镜头等啊等啊等,不参与任何解读一样。也有8个小时看下来厌烦的部分,总结一下可能会改名为《妻子的十年日常行为日记摘录》?画外音碎碎念,好几个小时总会让人疲乏。故事到最后居然是人生的终点,倒是颇具意外。还以为是换了个电影😂十年的跟拍,这种要写剧本么,导赏是不是我听差了有一个画面是走出来两个穿着和服的男子,然后突然消失了。这是想表达啥
@PJ,戏院。以东京物语为蓝本打造的现代演绎,可能是Zama后声音设计做得最有想法的影片。很多时候旁白对位的画面是被放大的榻榻米门上花纹这种无意义的空镜,再加上素人风格的刻意演绎,就是为了给观众拉出影像内部,营造「纪录片」的观感。各种空镜头去白描逝去的时光,然后提醒观众真正的「日子」是多么无聊又漫长,可是放在一部实验性质的影片里,真的会让观众觉得愉悦吗。日常不是诗,日常的提纯与创作才是诗
10月16日到10月23日观影
欧美人拍的日式慢生活,八小时。
3.5 很助眠的电影是没错 因为在做氛围 知识分子电影 精致构图与环境描写 主要是共情的问题。前一个小时会觉得身临其境在这过上一天也很美好,大概到第四个章节觉得风格是成立的,但还是过于依赖几个主要的氛围和镜头就像毕业论文里的车轱辘话。片长是策略 我想做一个24小时的电影。
超长版“东京物语”。导演意在还原观众进入生活的体验,纪录片风格是一种设计,另一种设计是通过日夜更替、田间城市、生老病死、饮食男女、坊间邻里的长时间观察。明暗变化和声音设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但电影毕竟也不是生活,过长的时长带来的疲劳感也时刻提醒着这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