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部电影,说是拍一部失败的音乐剧比一部成功的音乐剧赚得多,主角故意投拍了一部称颂希特勒的音乐剧,却在阴差阳错间因为一个好演员成了一部难得的好剧,虽然赚得了口碑,可惜主角却面临着账目危机。
而新红,没有一个好演员可以救场,只是一个借着曹雪芹洗钱的阴谋而已。
第一,演员。
新红的演员是怎么来的,全是塞了票子进来的,原先大家看到那些平平的姿色,还不以为然,等到看到戏的时候,不信也得信了,连李少红这样的导演都救不过来的演技,烂到什么程度?
演员的烂度应该跟塞进来的票子度成正比,这一笔应该赚得很足。
第二,配音。
宝钗和宝玉一开口便是背诵得不很熟练的课本,配上他们那形不似,神更不似的脸让人大倒胃口,假如李少红想救,可以请配音演员,好的配音演员也可以弥补一点演员演技的差劲,可惜李少红省钱不请,这里又省了一笔。
第三,服装。
真不用说了,一针刺绣都没见找,全都是用10块钱一米的蕾丝堆出来的,口口声声说什么15套造型,连穷得要死的TVB拍个宫廷剧都比他们造型多,说什么衣服都是成千上万的,难道全世界就他们剧组逛过小商品市场,又或许,是拿韩元计算的。
账上记的是韩元,兜里揣的是美元。
第四,场景。
黑漆漆的,房子又小,宝钗的梨香园一进去就是睡房(跟宝玉坐在床上就解了扣子,宝玉一脸淫相的凑着宝钗解开的领子看,难怪人家说都是天上人间出来的),穷酸到什么程度,还非要自己搭摄影棚,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过是又造一笔糊涂账多赚一笔而已。
第五,道具。
别笑死人了,那块玉多少钱从20万到9万,别最后就是个9块钱的东西,那一块玉就赚了20万,在说其他,口口声声从别人那里借的真品,一个鸡缸杯就错了型,明显的一个粗制滥造的赝品,放在古玩史上10块钱都要不上,还有脸说租借费,又赚了一笔足的。
第六,音乐。
从头到尾就一个“嗯嗯唧唧”要死不落气的配乐,李少红你敢说配乐师真拿了钱了吗?
不是跟你友情写曲,所以才弄成这么个状态吧?
第七,收视率。
有吗?
就算好奇的都被你那种诡异的速进镜头和演员吓死人的演技恶心出来了,但是你可以伪造收视,顺便洗一笔钱,这样又赚了一大票。
说是投资了1亿,恐怕李少红,自己就能赚8千万,这买卖真值!
聊到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沪上最大牌娱评家指间沙一针见血:姿色不够!
说得太对了,姿色,就是诚意,就是道德。
所谓国有国法,行有行规,影视圈既然代表全中国的外貌最高水平,那么,老百姓要求看点美人自然不下流。
但是,面对观众反应「红楼不够美」,导演李少红冷冷响应,「气质才是重要的」。
气质,谁不知道气质重要!
子善老师和葛优一样瘦,我们说他是张爱玲的最后一个男友,谁说过不般配?
那是气质。
气质好,高大的坂东玉三郎可以示范娇弱的少女杜丽娘;气质好,六十岁的茱丽叶还能迷死二十岁的罗密欧;气质好,我们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裙衩,就魂不守舍了,但是,请告诉我,新版《红楼梦》里,是圆脸的黛玉有气质,还是尖脸的宝钗有气质?
至于宝玉,欧,我都不想说,小演员算是长得不错,但这样的孩子,我班上就有两个。
导演说,只要不是人身攻击,她能接受一切批评。
可是,新红楼既然选秀出场,怎么就不允许我们攻击「人身」?
而且,「人身」,就算在学院派的电影手册里,也算得上第一要义,否则,为甚么社会主义新人普遍要比资本主义老人腰身粗上一英寸?
说到底,是新《红楼梦》里的「人身」经不起攻击。
姐非姐,丫非丫,该瘦的胖,该胖的瘦,青春大观园个个铜钱头,堂堂荣国府人人红烧肉,截至今晚看到「抄检大观园」,除了邢夫人出来,令人感到放心,其它人,用网友的话说,是为了《红雷梦》走到一起来的。
而且,以往连续剧,年轻人演不好,年纪大的不会有闪失,但是,《红楼梦》中,年纪最大的,竟然最失败。
真想问问导演,第一代华人邦女郎周采芹小姐,凭甚么样的气质可以坐镇荣国府?
著名翻译家黄昱宁优雅得像天鹅,但是平生最爱的红楼受糟蹋,也失控骂出:妈的,周采芹以贾母的名义耸肩膀!
事实上,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周采芹女士,凭着 007时代留下的好身板,在新版《红楼梦》中,充分显示了功夫高手的资历和潜力。
她眼神火辣辣,看上去随时可以施展身手跟着老邦德从屋里飞出去。
没错,飞出去。
就像连续剧中不断出现的那些快速移动镜头,那些只能说明摄像机功能不错的移动镜头,新版《红楼梦》不能带我们入梦,只是不断带我们飞出去,飞出去。
所以,有时听着不断不断的旁白,我会恍惚,这是在听配画广播剧吗?
谍战剧红了以后,旁白也重新红上屏幕,但是,所有被《潜伏》中的旁白感动过的观众,都被《红楼梦》中的旁白累倒。
这里一段,那里一段,没有章法不算,而且做出很尊重原著的样子,简直令人要问制片,演员没大腕,要不了多少钱;布景朦胧胧,要不了多少钱;服装没几套,要不了多少钱;没航拍没打斗没爆炸没雪山草原赤兔马,也不用跑北海道大轮船玩悬崖峭壁,作为纯粹室内剧的《红楼梦》,钱主要花在了甚么地方?
当然,我们的纳闷只是,整这么多钱,还搞这么多快进和旁白,是真的被伟大的经典吓住了,还是,还是新的影像手段我们没理解?
本来,我们普罗的胃口其实很粗,让我们看看美人,阿拉也就没闲话说了。
最后,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重申,我们其实对新版《红楼梦》没甚么要求,除了,姿色。
在豆瓣第一篇文章竟然是写这个把我雷到七窍生烟的《新版红楼梦》。
我上来写的原因,是因为网上那个报导说什么“70后气结85后喜欢”,我也就是想作为一个85后来说声“难看!!
真是难看!!
”我周围的朋友基本都是85后,还没听谁说接受的来的,如果接受的来我也要怀疑他是不是怪胎了。
说要求新,而导演自己都说自己没有读过《红楼梦》,还好意思说忠于原著,天涯上的帖子也一条一条说出不符合原著的地方了。
而且,忠于原著并不是一句一句念就完了,要有灵魂吧,人物要有辨识感吧,这个是最基本的。
那位大导演说着收视飘红,又赚了钱了吧,网络上都在讨论新版红楼梦那些演员是潜规则的是关系户的,那些专业写手代表咱叫好的,代表咱85后发言的。
我又还有什么好说……只能说,天上掉下来个傻妹妹= =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别理它,我在豆瓣上看什么肥皂剧也没见过这么低评分的,导演硬要厚脸皮说好看我们也没办法啊,哈导演硬要说,创新,不喜欢的不是有偏见,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懂欣赏,下一代喜欢,现在评价太早,云云,我也没办法。
也许真应该淡定,也许应该见怪不怪。
我这小民也只能弱弱的举起一只手,说,难看,真的很看难。
片酬卖了多少都好,广告卖了多少都好,我觉得很难看。
说什么不喜欢艺术手法的,我想艺术还真没“喜欢”一说,又不是奴隶,难道习惯了就没事?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即使不同语言,美丽的音乐和艺术都可同样感动人,即使在不同文字中,很多诗歌和比喻都可以相通,我更不相信什么“你们不喜欢因为本来就是拍给下一代看的”。
下一代,也肯定会有人读书,也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一个没看过红楼的导演,骗了下一代,也是下一代不看书的那些吧,那又有什么好自豪的。
大家呢,还是看看87版洗眼睛,就算87也有很多不足。
然后看看新版红楼的雷人雷事雷语录,乐一乐,就行了。
这事还真只能当娱乐,你认真你就输了。
最近课上放《红楼梦》,添加新版进行对比,效果很好。
现在将“元妃省亲”一节整理出来。
87版36集,省亲拍了40分钟。
50集的新红,省亲只拍了20分钟。
怎么少了这么多?
难道仅仅是因为旁白带过?
事实上,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新红在很多细节上都是背离原著意旨的。
上次在办公室,有个外班同学问我在哪里拷红楼视频,我说在F盘,他打开后发现是老版,抱怨都什么年代了还看老版,我说老版忠实原著就看老版吧,他居然义正词严地教育我说:要活在当下!
我真是哭笑不得了。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通过看新红证明我活在当下了,也要通过对比让大家知道新版是怎样清汤寡卤不伦不类,让我不屑活在这样的当下。
http://www.douban.com/note/198869303/http://www.douban.com/note/198880417/
不久前因准备给学生讲解《哈姆雷特》,又找了原著和若干舞台影视版本重温。
其中有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2008年新排演的话剧。
在英国,莎士比亚是永恒的话题,原著持续重印,研究专著不断涌现,而舞台上也长盛不衰,这只是其中一朵小小浪花罢了。
不过这个版本特别之处,一是演员。
饰演哈姆莱特的大卫·田纳特(David Tennant)因担纲英国家喻户晓的长寿科幻电视剧Doctor who(《神秘博士》)而走红;而一人分演老国王鬼魂和克劳狄斯二角色的派翠克·史华都(Partrick Stewart)曾化身美国著名科幻剧StarTrek(《星际旅行》)中的企业号舰长。
二是舞美颇为“后现代”,舞台四面都是镜子,空旷的大厅、反光的黑色大理石地面,散发着幽森冷峻的气息。
演员身着黑色西装,拿着手枪,最后一场的决斗,成了击剑比赛。
DVD剪辑版则一开场就出现了摄像机画框,随着场景变化,摄像机镜头缓缓移动,仿佛充任了观察者的角色……这一切,乍一看相当怪异,但是一旦投入剧情,你就会觉得它既不背离莎剧的精神,又“现代”得理直气壮。
大部分对白保留了古典而又纯正的莎翁语言,David Tennant的气质俨然就是那个忧郁的王子,当他缓缓吐出“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一个问题)这句著名台词时,据说“千人的剧院中完全没有呼吸”。
无缘厕身现场而在千里之外电脑前看视频的我,目睹哈姆雷特在霍拉旭怀中死去,“The rest is silence”(此外,只余沉默),亦忍不住潸然泪下。
我本以为这般熟知的经典,只宜于“解读”而不宜“享受”,没想到它仍然唤醒了不亚于阅读初体验的激情。
可见经典的魅力,不仅在于永恒,更在于历久常新。
事实上,这部巨作从来就在不同导演和演员的手中以各种方式不断“翻修”,不久的将来也许就会有更大胆、更怪诞却一样令人惊艳的新版本出现。
David Tennant有长期舞台剧表演的经验,这对他演出Doctor Who并获得成功有不小帮助。
而功成名就之后,他又主动辞演了这部给他带来盛名和金钱的电视剧,回归话剧舞台,以在莎翁著作及其他古典戏剧作品最权威的诠释者RSC留名为荣。
传统话剧观众因他风格独到的演绎而耳目一新,电视剧的“粉丝”们也因为他而亲密接触了莎剧经典,此可谓流行文化和传统经典的双赢。
当然不是所有观众都喜欢它的创意,但多数观众还是为它打出了高分。
所以,剧作的改编,本质里是一种再创作。
不完全“忠实原著”并不是问题;和“流行”沾边也不是问题——今日的流行也许就是明日的经典。
拍得好不好,创意是否为观众接受,这才是问题。
反观国内,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甫一上映,就受到普遍质疑和批评。
不少人把它和1987版相比,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不忠实原著。
而导演李少红则坚持认为其实她才是“忠实原著”的,有片中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为证。
我觉得这种争论模糊了焦点。
电视剧是视觉艺术、影像艺术,和小说原著文字形式有别。
亦步亦趋而不顾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不见得就叫“忠实原著”。
哈姆雷特穿西装是不是问题?
我觉得不是;“铜钱头”是不是问题?
我觉得也不是。
今日的作品和1987版不像,当然不会成为问题:时隔二十多年,摄像技术等进步如此之大,如果充当旧版的影子,又何必重拍?
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则更不是问题。
观众的审美情趣随时代变迁而有差异,但真正“美”的东西始终能得到认可。
问题在于,号称“忠实原著”,实则暴露了导演和编剧用影像再现文字能力的贫乏、想象力的贫乏、运用镜头能力的贫乏、裁剪故事能力的贫乏,于是只好用旁白直接代替表演了事;问题在于号称吸取了昆剧的元素,昆剧的爱好者统统不买账,“铜钱头”从美感变成了恶谥;演员的扮相,“环肥燕瘦”的钗黛颠倒作“环瘦燕肥”,漱口成了吐口水,喷茶倒似弹射暗器……这就难以拿“忠实原著”来遮羞了。
据我接触的“90后”们,只要看过原著的,就没有人喜欢这部剧的——他们还因自己莫名其妙成为挡箭牌,觉得十分冤屈呢。
和莎剧一样,《红楼梦》在中国俨然成为产业。
从《红楼圆梦》《红楼复梦》种种续书始,对它的“翻修”就不曾停止过。
严格来讲,大部分翻修都不太“忠实原著”。
大浪淘沙,现在除了专门的研究者,那些续书因为思想的庸俗和文字的低劣,早被遗忘和淘汰。
越剧《红楼梦》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突出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照旧被奉为经典,多少观众为黛玉之死一掬同情之泪。
至于1987版电视剧产生于“探佚派”全盛时期,非但把后四十回统统砍去,换成了当时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不少情节大可商榷,即使对前八十回,也做了大胆裁剪扬弃,其实又何尝完全“忠实原著”?
但是它的受众之广,影响之大,文化含量之高,只怕在国产剧中再无其匹。
甚至因为新版的翻拍,让更多人愈发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这部呕心沥血的大制作。
当年那批演员,活灵活现地存在于几代人记忆中,与原著难以拆分。
所以我绝不排斥《红楼梦》再一次翻拍,参照RSC《哈姆雷特》的经验,即使演员裸体上场我都能够接受——只要他们演的确实是《红楼梦》,而不是被谑称为“天雷梦”的东西。
只说没道理的地方各处没有丫头打帘子不说,连鸳鸯也自己一掀帘子进了屋,迎探惜三位小姐跟在后面只好自己掀门帘,还得防着前面的帘子打了脸。
林黛玉拿袖子揩眼泪抹鼻涕,连块手绢都冇。
一屋子的太太奶奶姑娘们都不咋换洗衣服,连贾妃省亲也不给面子换一身新的,该穿啥还穿啥。
衣服难得有绣花,蕾丝处处可见。
洋派。
媳妇跟婆婆一桌吃饭。
乱。
吃饭又常没个下人安盘布盏、侍立听唤,惨。
王夫人、王熙凤端着小碟子捧着好大一角西瓜啃;不知道大户人家是怎么吃西瓜的,反正俺们家也是这么吃西瓜的。
贾宝玉成亲、林黛玉殁了,王夫人对贾老太太说:还是先管活人吧。
这个媳妇好剽悍。
王夫人看不管晴雯,传她问话,晴雯态度倨傲,一副“有本事你炒了我”的架势,结果被炒了。
丫头也很剽悍。
夜抄大观园,三小姐打王保善家的一巴掌还嫌不够,还要拉扯着追着打。
小姐也不是好惹的。
林黛玉的鹦鹉跟主人学的不是“紫鹃,倒茶”,不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而是《西厢记》中的“幽僻处可有人行?
点苍苔白露泠泠”。
这个禽兽不遑多让,果然剽悍。
宝玉成亲,薛姨妈也到场。
新中国建国都60多年了,老百姓办喜事丈母娘姑爷还是不聚头的。
我怎么听到一回管薛姨妈叫“薛姨娘”的?
贾琏送林黛玉回南料理完林如海丧事回来,小厮冲到王熙凤屋里来回话。
原以为侯门似海深,没想到门户也这么浅,家下男丁一脚就跨到内宅去了。
怡红(海棠)快绿(芭蕉),怡红院的海棠成了白色。
橘子红了,海棠白了。
念给晴雯的诔文是给化成了芙蓉仙子的晴雯的,诔文有,芙蓉花欠奉。
薛姨妈劝薛宝钗答应与贾宝玉的婚事:“你若是不应允,你姨妈也不能称了颦儿的心,你岂不白白牺牲了自己。
” 原是薛宝钗本打算牺牲自己成全宝黛的,这确实是有创意。
怎么都没有人想到这一层?
草草地把个贾探春嫁了。
如果按这个片子的传统,旁白交待完也就完了,非要寒酸地走个过场,连花轿也没见着一顶。
想87版十里长篷,落轿登舟,哥哥贾宝玉坐船一直送往天际边接亲的大船,加上一首《分骨肉》,无论何时重温这一段,都让人肝肠寸断啊。
新剧中贾宝玉没露面。
为什么呢?
请看下一条。
探春出阁在贾宝玉成亲之后。
贾宝玉先是失了玉,变傻;后被骗婚,魔怔了。
原著如此,认了。
贾家变故后,贾老太太给孙媳妇薛宝钗做生日,把出了嫁的史湘云、贾迎春都接了来。
后孙家派人来接,迎春凄苦难当,贾老太太安慰她回头再去接她回来,迎春哭道“怕是不能再回来了”,贾老太太说:又不象三丫头,嫁得远……。
众人忙劝解“三姑娘会回来的、回来的”Blahblan……把个迎春撇一边不理。
这真是最不堪的诀别。
孙绍祖冤枉啊,二姑娘是被她娘家人活活怄死的!
其它没听到,“琏”二爷应读作“脸”,并不是“连”,他们这一辈玉字旁,“琏”作礼器时只能读“脸”。
这个爱念什么念什么,没所谓。
薛宝钗结婚前后装束完全一样一样一样的。
香菱病了,薛姨妈说:“请太医瞧”。
按说导演根据自己的掌控能力,对原著做删节是不错的。
87版就删除了一些神怪魔幻的东西,虽然没有十足“忠于原著”,确实避免了干扰观众观剧。
从这个角度讲,新版本对凡涉及男女事的情节倒是做足壹佰。
崩溃了。
原说因为高鹗续写时,功力不足,无法如前八十回那样将人物描写的生动鲜活不着痕迹,因此把宝玉写傻,王熙凤也没了伶俐并很快夭亡,为的是免得塑造人物力不从心,把精力集中在交待故事主线上,使整个故事大体上还是前后完整一致的(可能也因为当时还有部分后四十回曹雪芹残稿的遗存)。
新剧中这一点也还忠于原著精神,贾宝玉换成后杨洋后,直接就呆掉。
林黛玉裸死。
贾老太太恰好挑了给林黛玉换寿衣擦身的时候进去,镜头缓慢地从指尖扫过赤裸的玉臂,再从胸口扫描至同样裸露的大腿。
完了再一遍从肩部到胸部。
崩溃again。
小姑娘杯剧了。
小宝玉于晓彤还是个毛孩子,跟几个成了年的大姐姐这么个厮混法。
原著是先人的原著,娃儿可是现在的娃儿啊,用不用这么有诚意啊。
小朋友杯剧了。
(说实话,觉得这些孩子可惜了了。
摊上一位连剧中人坐卧行止都心里没数的导演,一群小孩子如何自处啊。
)有人说原著里有林黛玉死后,李纨紫鹃等给她擦身啊。
看这么个破剧,我还得有政法专业文凭,我悲剧了。
本来不看新红楼梦的,一听说有一地玻璃碴子,还有林黛玉裸死,保不定都去看,收视率节节攀升。
全球华人算上埋在地下的,统统都杯剧了。
白先勇费了好大劲拯救昆曲,这下又得受二茬苦遭二茬罪了。
章鱼保罗预测,此剧一出,87版必将被推到神的高度。
啰嗦一句:红楼梦乃至其它名著至于中国人,不是小说,是人人都玩得起的古董。
谁也不甘心只看个大模样,知多知少都在抠细节。
您至少出个高仿啊,弄得个跟煤气灶上烧出来的玩意儿似的,还让大家用元青花的标准鉴赏,就别怨别人往死了拍砖。
不能淡定地等高清版,终于还是一天2集地追着看,好歹这是《红楼梦》啊。
可是,不说背景音乐,不说漂移镜头,不说旁白不说情节,就说演员——李少红对曹雪芹得有多大的仇恨,才能找出这么一帮人来演啊?
小英莲:虽说孩子是无辜的,可是,那孩子长得也太愁人了!
普通人家的孩子长那样,父母都得愁死,何况这还是英莲哪英莲!
少年英莲:没看清脸,就是关在小黑屋里的一个镜头,蓬头垢面但眼神坚毅,仿佛在控诉:我、要、读、书!
林如海等人:土财主样,根本不像是能生出林黛玉这种女儿的人。
贾政、贾珍、薛蟠,都是肥头大耳,我就纳闷了,你怎么非找这种横肉满脸的人来?
薛蟠混账是混账,但好歹也是世家子弟,家里基因也不差,至于找这么个乡村恶霸长相的人么?
三春:找出这三人来真是不容易啊。
迎春是李若嘉,演员真漂亮,眼角带俏啊;探春和惜春我真不想知道是谁演的,丑!
怪!
探春是一张囧字脸,一副媒婆像;惜春贴个片子,整个一胖头鱼,这哪是“身量未足”啊,简直太足了!
小宝玉:很瘦很瘦,很高很高。
虽说不是书里写的那个什么“面如满月”(说实话,我不是太喜欢87版的欧阳奋强,我不喜欢大饼脸、宽下颌,我当时就觉得他今后一定是粗犷路线发展),但颇有几分大家公子的气派,演技也可以,纯真、赤诚、孩子气,关键是干净!
尤其是和秦钟演对手戏时,能演得那么干净,真是难得。
王夫人:你挺好的,但是可以去演贾母了!
元春:薛蟠说得不错,绣房窜出个大马猴……王熙凤:长得挺好看,但是,你能用个配音么?
说话中气不足还老抽气。
你能笑得不那么猖狂么?
跟个青楼头牌一样。
秦可卿:其实演员挺好看的,但是脸上就写着四个字:我、很、风、流!
小黛玉:虽说死者为大,但其实我不是太喜欢陈晓旭演的黛玉,当时的妆容是一回事,可我就觉得她有点儿脸大、眼白多,而且那版的黛玉整的跟阶级斗争先锋似的(当然是时代的问题,编剧、导演的问题)。
所以我对黛玉的演员是没什么先入为主的印象的,所以小蒋的黛玉也能凑合吧。
郁闷的是,她绝对不是什么稀世美貌,也不像有什么不足之症,而且举止仪态的动静也太大了吧。
我记得陈晓旭演黛玉,漱口时是以手绢略遮一遮嘴,很有气质;小蒋倒好,啥也不遮,跨啦跨啦吐出一根水柱。
她整个表情就是呆滞、放空,嘴巴还老闭不上。
但是,小蒋也有好处。
87版黛玉的喜怒哀乐都是成人式的,小蒋却有些单纯的孩子气。
她和周瑞家的说话时,讽刺宝玉和宝钗时,虽是刻薄话,可胜在年纪小,单纯可爱,倒是不让人生气(陈晓旭当时是白眼儿一翻),反倒想像宝钗那样上去捏捏她的脸说,真真是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也不是爱也不是。
小宝钗:除了瘦,其它都挺好,声音真好听,有些甜,但气息很稳,又稍稍带点稚气。
不愧是唱昆曲出身。
气质也端庄大方。
秦钟:你要脸不?
长成这样还敢演秦钟?!
我女扮男装都比你好看!
袭人:感觉像tvb那个陈豪的亲戚……你是男扮女装的吧?
(补充:32集后都换成了大演员,除了黛玉。
本来呢,很多小演员都是圆圆的,譬如小惜春、小湘云,所以黛玉杂在其中倒也还好,可大演员一出来,却基本都是长脸,所以,目前就是黛玉独自圆了!
我真的不想批评什么片子头、什么服装,因为这些我都能接受,但是,我就是觉得,你好歹得找一些跟角色靠点谱的、古装扮相好看的演员来啊!
之所以点明古装扮相好看,是因为我偶然看了北京电视台的新红楼宣传,黛玉宝钗自是不用说,连那个袭人的现代装都是很好看的啊!
果然现代装是能遮丑的,古装却是现丑啊。
)
“后来选出来的新黛玉更是被批太胖,搞得小姑娘大夏天裹着保鲜膜穿着羽绒服在片场里跑步减肥。
” 你既接下黛玉 难道不是应该首先在形象上努力向角色靠拢吗?
每个演员都会根据角色的需要而自身调整做出努力的啊,难道这不是职业素养吗?
怎么成了观众的错?
--人87版的陈晓旭拍的时候也是只有十多岁。。
为了表现黛玉的病弱美。。
可是一直都白痴着70多斤的体重呢。。
实在是呃的瘦不了了。。
才和人借钱去买水果吃。。
搞得只有她是在受苦似的。。
说旧版本粗糙。。
确实无法和新的版本比。
但是那仅限于布景用料上面。。
要说考究,新的差87的何止十万八千里。
但是旧版本第一集里面在甄府外面的小摊和年画就可以看出87版本的考究程度了。。
人那是从收藏大家主动贡献出乾隆年间的年画用于拍摄。
还有那个小摊也是专门在苏州费劲才找出来的。。
再说说。。
在贾府这样一个贵族家庭。。
你一个丫鬟既使是在前面领路。。
也只能在侧旁带路。
而不能走在主子前面。
认识宠上了天的鸳鸯也不行。
可看看新版本。
咱们鸳鸯就是大此次的走在了黛玉前面。。
哪里来的不懂规矩的野丫头。
反正那些人物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根本就不是大家大户出来的千金小姐。
反倒像哪里买来的乡野丫头。。
敬爱有说道昆曲。。
我更呕。。
昆曲是那样的嘛。。
好吧。。
有些人说红楼梦是虚的。。
可是他的生活场景确是真实的。。
是曹雪芹根据他那个时代写出来的。
只不过故事是编的罢了都乱七八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了。。
我很爱红楼。。
作为一个女生。。
四大名著我最是偏爱红楼梦。。
经常是把它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拿出来读一读。。
甚至到了新的地方。。
藏书里必有红楼。。
对于李少红的画面和特效我并不想说什么。。
我只想说演员都太让我失望了。。
无形亦无神。
让我一点都感觉不到这就是红楼梦。。。
李少红她丢掉了最重要的东西。。
就是演员。。
反而过于注重特技,,色彩之类的。。。
李少红大勇。
如此大张旗鼓地捣鼓,竟然还敢保有如此强烈的个人影视风格;叶锦添大勇。
如此多的唾沫星子,竟然还敢我行我素地表达如此强烈的个人美学诉求;李小婉曾念平大勇,如此巨额的投资,如此美奂的摄影,压力下成就佳作,实则勇士!
小演员形虽不似,但神合,取神舍形,实乃超越往前版本的创举。
宝黛钗三角,妙!
老祖宗气势强大,既演出慈爱庄重,又不时流露出年轻时的娇俏顽皮劲儿,周采芹大师!
许还山归亚蕾王馥荔,老戏骨,尊一声老师!
表演细腻周全,毫发间现功力,压场抬场皆是功夫,牛逼!
明星龙套光芒不盖角色,刘威疯疯癫癫仙骨自成,演得好!
配乐惊喜,昆曲尤妙,似有似无一嗓子,或而承托人物内心奸险,或而渲染小男女间天真无邪,或而悲戚或而诡谲,或而明朗或而悠远——妙极!
判词谱地好,唱地好,葬花最好,自是那”梁间燕子太无情“,唱地是凄楚绝美,比起”天尽头何处是芳丘“更是多一番滋味儿在心头!
光影变幻,镜头语言运用地炉火纯青;唯有可惜处,特效还是差点火候,瑕不掩瑜!
文章千古事。
利益团体、小丑、道德先生与无知从众们却活不过百年。
百年后再且看作品之经典与这些个谩骂歪曲刻薄恶搞,止增笑耳啊!
好作品,精雕细琢,神魂尽展,力荐!
前几日吃饭的时候拿着遥控器换台,无意间看到了全天直播的新版红楼梦。
这是一部在过去一年,每晚都会看一些,然后想一些,再叹一些的电视剧。
对于剧情走向,台词语气,画面转换,镜头跟进每一处细枝末节都能一一复述出来的电视剧,那些在电脑前喜怒无常,既对她惊艳,也对她扼腕的岁月啊,倏忽间,奔流到了第四年,我结识这场造梦的第四年。
又有好久没有碰原著了,连电视剧也不曾接触,我看一些电影版,戏曲版,阅读一些解梦的文字,想要拓宽和丰富自己,以免被单一模式局限而深陷一隅。
越剧版唱做俱佳,终是陷入了才子佳人的局限,没有前世今生,没有缘起缘灭,更没有讲述一个虚实相合的旧事的承载力,但其中演绎是美的,黛玉的形象被填充丰满,摒弃掉年龄和形体的写实感,舞台上的黛玉傲骨风姿,眉眼神魂,超出了许多世俗的境界,她们的心境心语以唱段的形式铺排展现,我们清晰窥见她的内心。
对于我,红楼梦三个字是一个体系,我常常用美学的眼光去打量她,评价她。
甚至超出了对宝黛钗凤四大主角的关注,曹雪芹为这场梦造出了骨骼与经络,而我需要一个能够懂得的织梦者附上血肉,蒙上肌肤,赋予这场浮生往事一个写意而又动人的演绎形式。
我意识里的红楼梦,是一场戏。
演着现实里的故事,却又超脱于世俗的形式。
举动风姿,妆容神态,乃至每一件道具,每一个场景,每一处光影变幻,都有一种超脱之美,淡定之风,复古之味。
必须洗脱暴发户式的品位和陈设,让所有浮艳的色彩归于最统一的色调,最古旧暗淡的原味。
我希望她们说话时有不一样的表述语气,不一样的青春气质,不靠技巧,只靠自身内在流露,让这些东西悄悄在每一个情节里散发扩张,给我始终如一的提示,这是一个久远的青春少年人的往事,年轻,所以有活力,她们饮酒,赏花,写诗,全是因为她们内心充盈的朝气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场梦,我在新红之前就自己织补起来,抓取现世里的一些元素,借鉴先前版本的优点亮点,一一填充,却陷落一块,始终不得。
这一块的缺失,使得我对旧版本的解读和影视呈现一直耿耿于怀。
我不否认演技和精神的出色,只是不满,为什么明明是几百年前的故事,却要用现代人喜闻乐见,不带距离和隔阂的俗套方式来讲述这个在我看来,应该是高雅甚至寡合的故事。
直到李少红的昆曲概念出来,我才发现,原来,这一块就是我想要的。
一种比红楼梦还要古老,还要高明,还要能体现当代审美与生活节奏,人文底蕴的艺术形式。
我和新版红楼的编剧私下聊天,我说,那时候的人看的便是昆曲,昆的元素渗透到他们的许多生活细节,他们在想要讲故事和编故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会不会是昆曲戏台上,那种清软绵迷甚至略带奢靡褪色的调调呢?
不管如何,新版的昆曲元素为我打开了读红楼的新角度,新版红楼梦终于跳脱了传统的越剧+80年代古装审美体系,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美学框架。
不管好与不好,我很欣喜的看到了有人为红楼梦的影视风格作了贡献,为这个故事的呈现方式加上了新的元素。
我阅读时那份波澜不惊,素雅清华的感受在这部电视剧里得到了回应。
这,就够了。
没技术含量的拍砖和人云亦云,给很多人增添了乐趣,或许也留下了遗憾。
镜头语言非常成熟 甚至能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是87版不能比的 ; 有人说背景音乐的事儿 我倒觉得本身有些故事是些平常破事儿 真平叙起来太没劲 背景音乐反倒很好做铺垫 同时也应了虚幻的主题 故事本身是个噩梦 配乐提供了很有趣的方向; 整个服装和布景体现出很强的舞台, 大投资、技术手段的进化拓展了名著的表现力,好事是能够以上帝视角查看 但坏事是让人不太容易沉浸 有距离感;整部剧要求观众的欣赏门槛有点高 不是剧的问题 ;和87版不是取代关系 而是各有特色 无论是87版还是翻拍 选择红楼梦除了功力自信 理想主义一定是需要的 捧踩只会扼杀了艺术的可能性和创新动力 ;真正的痛点是演员演技有些尬 ;打五分是想为这种创新的尝试扳回低分儿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需要理性评判 而不是个人喜好 不然综合评分没意义
配乐真是太差了
就这?6.1分?!粉丝滤镜???
演员实在是- -b我宁愿它完全读旁白,人物不说话,当纪录片来看...
无敌烂片
真不知道给一星二星的人是怎么想的,新版的场景服装配乐不说和老版相比如何因为时间跨了太久,就是单放出去也要比现在好多古装剧精美太多,演员的演技虽不及老版到也不至于这么低吧,一部影视作品不是只由演员的演技构成,这样果断未免太一概而论。
演员一张嘴就知肚里几滴墨水,满头的铜钱满脸的物欲。音效太过画蛇添足,那解说是咋回事,这又不是动物世界。看不出重拍的意义,赶快回家卖红薯
与新三国比,这边是神一般的经典翻拍。但与老版相比,年轻演员们演技略显稚嫩
看了个击鼓传花凤姐说笑话就吓退了
屎!
MD,实在看不下去了,谁要能看过五集,那心理承受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搞不太6年前出了电影之感的剧为什么那么多人打一星………尊重原著,没有浮夸滤镜,每个茶杯摆设都极为精致,尽量把书里的王府胜景还原出来,选角差了些但总比什么三生三世大堂荣耀好吧……6年过去了,观众的审美已经flop到给这种剧打一星到给三生打五星了么……
不知為何評分這麼低,大概有87版珠玉在前,大家實不能相忘。我覺得還不錯的,整個感覺是用藝術手法烘托如夢似幻感,偶爾飄出一句昆曲小調兒是合乎整體的。戲曲扮相也頗有曹公本意,曹公在原著裡就虛構了很多戲曲扮相。
看了一集,两个字,死去!
喜欢电视剧的打光和取景,除了铜钱头,王熙凤聒噪了点,总体还可以啦可以啦,最后贾宝玉在白茫茫的雪地里慢慢走远的场景很美啊,颜色搭配的不错,白茫茫的雪地,雪地里的人披着耀眼的红色披风,颜色鲜明的对比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新版如梦,旧版如戏。
为什么全批 说实话我对原著真的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 留白刚好可以让我知道画面没能表现出来的东西 画面也很漂亮 李少红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
此水准此评分简直是冤 无论叙事 场景 色调 摄影 造型 配乐乃至选角都棒的不能再棒 充满灵性与骨血 七年前的电视剧现在看也毫不过时 当真拍出了一部梦境 值得每年拿出细嚼一遍 它既是独立的又不是独立的 所以没必要和别版对比 强烈推荐 遗憾是“梦幻情缘 恰遇一对薄命儿女”
道具和服装确实很美,小宝玉也很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