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扯蛋的电影,风景给一星,女演员们的身材给里加一星,最后一星给那几架飞机和断桥的画面,这个毕竟比国内的所谓大片的特技制作的华丽点。
其他神马剧情和演技都是浮云。。。
估计续集肯定有的了,导演下次记得叫上我,俺怎么说也比那个叫“李”的小朋友给力吧。。。
作为一个仅仅在澳洲昆州留学仅两年的留学生,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及豆瓣上的一些评论后,我只想从我的视角出发评价一下这部电影以及豆瓣们对于《明日》的评论。
关于电影:1.这部由John Marsden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虽然在题目中有战争二字,但是战争在这部电影里并不是看点,而是提供了一个为导演表现自己想法,或说体现原著精神的环境。
就如同热门美剧《行尸走肉》中这个僵尸横行的世界并不是该剧主要想表现的内容,而是创造出一个没有秩序,没有国家机器的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下的那些人物的行为,心理才是该剧的重点。
同理,这部电影忽略掉了很多和战争有关的细节,比如说入侵的国家,原因等等。
主要反映的是一帮子澳洲高中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所以,观影的朋友大可不必在枪的后坐力,高中生玩转各种大型汽车,摩托甚至如何拿到无线对讲或者为啥人物的裤子从头到脚都没脏过上做纠结。
如果你真想看战争片,就应该去看类似于《拯救大兵瑞恩》这种类型的影片。
当然它也不是偶像剧,请问您有见过偶像剧里的偶像整个电影里都开着辆破旅行车,浑身是土的情景吗?
2.这部影片主要描绘了澳洲农村的一些情况。
作为一个现在身在澳洲的中国留学生,我认为这部影片还是非常好地描述了澳洲高中生以及澳洲社会的一些情况。
这个我会在接下来结合豆瓣们的评论里一起说。
关于评论:1.大家都在说:女猪脚太全能,或者说澳洲小孩太全能。
不但会开车,还会开各种车,最后还用油车把桥给炸了。
不但一起去旅游,爸妈竟然丫的还同意了。
不但会用枪,还会用猎枪,AK,狙击枪,影片最后还背上RPG了。
澳洲是一个讲DIY的社会,所有的人工成本都非常高,就是叫电工来你家给你修个电灯,就要100澳币,也就是说将近700人民币。
所以,很多事情必须自己来。
在修理电器,修剪自家花园,修理汽车等生活技能方面,澳洲人的能力非常强。
作为一个租房的留学生,我两年里早就能够熟练地使用汽油单缸割草机,电锯,等各种修剪花园的器械。
电器工程方面的冲击钻,手钻,万用表,水平尺等东西相信写评论的你别说用了,不少从来甚至都没听说过,或者咱说个最简单的,看过这部电影的豆瓣们,你们能跟我说一下水泥钻和木钻的区别么?
(别告诉我木钻是用木头做的……)。
我换过游泳池的过滤水缸,爬过屋顶接过电缆,开过大型工程车,租过那种半吨重的拖车,……因为工作的需要,我经常需要每天百公里地在高速上跑。
这些对于澳洲生活的孩子来说更是熟门熟路,尤其是影片中家里住农场的孩子。
掌握这种技能对于他们来说比做些函数题目更为重要。
澳洲法律规定,只要16岁以上的孩子都能考驾照,澳洲的公交非常少,而且地广人稀,没有车几乎很难生活。
所以开垃圾车,油罐车对于澳洲孩子来说不是天方夜谭。
2.大家还说:影片太狗血了,和几个不认识的人去旅游,在装备方面,不但有枪,还有无线电。
而且还想炸桥,夺回城市!!!??
敌人军队太过傻逼,竟然不管城市,只占领农村。
我想说的是,以我自身为例,我去年上半年就和一帮朋友自驾游来回5000公里去了凯恩斯(大堡礁)。
朋友之间也就认识几个月,见过几次面。
澳洲的人非常单纯,因为社会的高福利,高收入,社会很稳定。
大家也没有对于名牌,奢侈品有着过分地追求。
很多十几岁的孩子吵着问爸妈要钱只想买一件十几块的衬衫或者十几块的裙子。
不少漂亮的女孩子都开着破车,拿着比诺基亚5200还落后的手机。
但是他们非常热爱结伴出游。
所以我认为影片中那些人开着破车一起出去没有任何不妥。
而且他们的关系在澳洲那种比较独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类似于古代小农社会的生活模式中已经是非常亲密的了。
关于枪。
其实在澳洲只要有执照,就能持枪。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了农村,在昆士兰州,澳洲政府甚至每年发放子弹鼓励农场主猎杀袋鼠(实在是太多了)。
常年生活在农场里的孩子会用枪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至于无线电。
其实只要你曾经有做过工程的经历,比如说设备的安装,线路的维护等。
无线电是种非常常见和必须的装备。
一般就五六个频道,然后大家把频道都调统一了,就能用了。
无线电在那种类似于BUNNINGS这种大型DIY材料市场几十块澳币就能买的到。
这个不属于高精尖,豆瓣们,无线电,影片里,其实是……可以有的。
刚才说了,澳洲人非常单纯。
他们不问政治,不管经济,生活好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再加上影片适当地对于入侵国家信息的淡化,摆在那帮中学生面前最关键的事情就是做他们脑子里那刻最想做的事情——炸桥(这个在影片前段,和医生的对话里有伏笔)。
澳洲的孩子不会想地太多,他们只会想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关于敌人军队太白痴,为什么不占领城市而是占领农村的说法:澳洲很多城市布局是放射状的。
中间是市区,我们叫city。
然后周围是农村。
一般市区主要用来购物,办公等。
也就是我们说的CBD。
那里房价高一般不会有太多的人住那里。
所以人们上班在市区,下班了开半个小时的高速回农村的自己家。
所以如果你想秘密的,在夜间,迅速地控制人口就应该控制那些距离市区较近的农村,或者说uptown。
=================================================说了这么多,豆瓣们的这些评论只能怪我们从小都没有接受过类似于澳洲这样的教育(我指的教育不单是上学,而是孩子在童年到青少年这段时间里所学到的东西)。
末了,我只想说做函数的不懂泥打滚的心啊。
虽然不了解澳大利亚地理,但是影片给出了足够的篇章来让人领略各种自然风光和地质风貌;虽然对军事没有研究,但也知道没有后坐力和无限弹夹的枪纯属扯淡;虽然不清楚澳大利亚高中生的平日生活,但似乎课余生活有很多实践,从驾驶垃圾车,铲车车,甚至油罐车到熟练使用枪械,而且是拿什么枪都会用。
看完片才有兴致的翻了翻相关的介绍,原来原作者想说的不是亚裔侵略军的隐喻,也不说战争脚步很近,要居安思危,当然这更不是从高中生如何成长为游击队员的教学片。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讲了一个怎样让那尚处于懵懂的爱情、冲动的性欲、对未来的憧憬的青春期的小年轻们,在战争这样的催化剂下,迅速的发生化学反应,直面鲜血和死亡,直至正视自己的故事。
抛开片中可以吐槽的细节不谈,比如女主角怎么就会开垃圾车,怎么就知道哪个键是卸垃圾的,怎么就会开铲车,怎么就会开油罐车,怎么就能随手拿来的枪械就能熟练使用,更别提无限弹夹,防弹的民用车辆,自动瞄准各种重要目标,结实耐用的裤子,和从不感染生病的体魄;澳大利亚政府怎么就这么总受般的被联合军爆了菊,情报部门怎么就跟吃干饭的一样没有一点预警,甚至连战备都没有,军队怎么就一点攻属性都没有,任凭联合军的围奸,政府怎么就被抛弃了一样,以往强大的盟友连吭都不吭一声;联合军怎么就对付几个未成年比家长对付孩子还无力,怎么就全副武装的还被一群牛吓的到处跑,怎么就............抛开以上不谈的话,作者力图营造的不知道何时,何国,因何发动的,多大规模,多强武装,多少敌人的战争的未知的,恐慌的,有些压抑的紧迫感却是很成功的。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在主角们视力所及范围内的战斗就成了对整个战争的写照。
怎样从感性知心的闺密,到强悍的女战士怎样从初尝禁果的单纯女孩,到沉着冷静扶持战友的可靠伙伴怎样从胆小懦弱的未来展览社主席,到有担当,有胆识,重情义的行动派怎样从叛逆,无厘头的肌肉男,到识大局,心思缜密出谋划策的领导者怎样从在意外貌胜过一切的乖乖女,到虽然有点脱线,但努力突破自己极限的可爱战友怎样从虔诚的秉持着不杀生理念的天主教徒,到为救朋友违背信仰,手染鲜血的杀手怎样从家族小店中的服务生,到沉稳勇敢的战友兼伴侣怎样从嗑药颓废,无意志的小青年,到有责任的有志好青年这影片压根就不想告诉你这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和不同的爱国情怀下,他想说的是,你那点激情过剩的青春,其实是可以这么燃烧的。
无论战争也好,和平也罢,我们能搞懂的,也就眼前那点事,之外的,你既没那高度,也没那眼界。
所以,无论战争或是和平,能做的也就是在青春激情的直觉引领下,做认为对的事情。
对于这部片子的主要受众,这些确实足够了。
很蓝的片子
《明日,战争爆发时》其实是一部青春片,就好像《古惑仔》系列一样,讨论战争是如何如何其实已经离题很远了。
当少年人面对着保家卫国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反应,我想电影中给出了答案。
《反抗军》是08年上映,丹尼尔·克雷格主演,讲述二战时期犹太兄弟三人在大森林对抗德军的故事。
所以借用了这个标题。
在电影天堂网看到这部《明日》,下的是1024分辨率。
见是系列小说改编而来,评论有所期待:“如果斯图尔特·比蒂还能按照这种思维和方式拍电影,如果他能把接下来的那6部小说都这样搬上银幕,那么这一系列电影一定能成为澳洲影史上的经典。
”——crikey.com.au且不管豆瓣评分多低,在我是看风景。
从《澳大利亚》,《抢钱袋鼠》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澳大利亚大陆风情。
本片中联合国军不满澳大利亚人少地广资源多,突发侵略。
我第一想到的是《三体3:死神永生》中“大刘”也把澳大利亚作为整个地球人的迁居地,巧了。
不得不说,四个女角都挺漂亮,尤其是菲露出内衣那段。
她“天真”到无知,不知什么是速成水饺,蛇不会游水,真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
罗宾有趣的很。
虔诚的信徒:我不杀人。
可是,在伙伴遭遇险情时,她还是端起了枪。
男角中,凯文开始的表现糟糕透顶。
克里斯也一无是处,看他叙述发现某家人被杀,啰嗦的,我想冲进去砍他。
李和霍纳,看好他们。
片尾六个人悬崖边持枪而立远眺的场景很酷。
至此,几个“小屁孩”完成了向“反抗军”的转变,看似要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或者可以把他们几个看做另类的“魔戒远征队”。
澳洲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这部影片(3000万刀)被看作是新兴英语电影市场的一块试金石,同时也是希冀与邻国的魔戒三部曲可以抗衡的野心之作,但是这个有可能拍成六部曲的作品在一开始就将一切希望打破,这部看起来简陋得就像摄影棚+风景区双重取景的青春小制作,无论如何都与野性满满的鸿篇巨制无缘。
似乎在这部影片上映之后,所谓续集的消息也再杳无音讯了,或许这对原作粉丝来说也不算是一句坏事。
这种片子本来就是娱乐片。。
干嘛这么认真。。
看到这么多人装B找错误。。
我笑了。。
国内抗战间谍片也就这幅德行。。
主角当然得开挂。。
否则故事怎么讲下去。。。
一部片子的好坏又不是看这种细枝末节。。
要看他的人文精髓。。
承认这部片只能说还行。。
创意不错。。
在艺术的世界里什么不能发生。。
所以还是看开点。。
别这么小心眼。。
我想这个故事大概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养尊处优,没经历过太多世面的人。。
战争是无情的。。
会逼着你抛弃人性。。
所以要杜绝战争。。
也有惊醒年轻人要自我独立的意思。。。
那些一味抓着影片里的那些细节不放。。
而不是去理解哪的内涵。。
看战争片只是图个刺激。。
杀人的变态快感。。
感觉你们看电影的动机是有问题的。。
无意中看了这个电影,觉得真他妈的给力啊,本片最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唤醒澳大利亚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提醒青少年临近的亚洲诸国家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强,要奋起直追.主要情节是亚洲某国入侵了澳大利亚,一帮澳洲青少年由于郊游逃过一劫,随后展开游击反击侵略的故事.影片前面一半,是讲普通澳洲青少年无忧无虑的郊游生活,展现了青少年的生活内容,思想,友谊.后一半讲的是遇到被入侵的事实,他们的思想,行动的变化,体现了奋起反抗的精神。
看看这个已经领先中国现在的电影两年了,最近上映的黄金大劫案也是类似的,但看了黄金大劫案,你就会感到一种悲哀。
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无疑宁浩是借古讽今的,那当代中国青年的状态,就是犬儒主义,街边党,无法关心除了自身生存意外的任何事件。
看到这个题目,不知有多少人会哑然发笑。
现在,可以说是中国离战争最远的时代,何来战争?
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然而,《明日,战争爆发时》却是看起来比我们更远离战争的澳大利亚人拍出的电影,这又该怎讲?
根据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让我们心存疑问的是:谁会入侵澳大利亚?
可当你看到士兵们头上的五角星和天空中呼啸而过的歼10,一切都很清楚。
看来,澳人的忧患意识要比我们强得多。
当我们还陶醉在太平盛世的恭维中,当我们还沉迷于民族崛起的愿景中,已经有人把我们当作假想敌了。
虽然我们还不自知,虽然我们向全世界宣称: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从不侵略别国。
撇开谁是澳人的敌人这一令人纠结的问题不谈,这部影片起码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身处和平年代虽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假如明天战争爆发,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问问我们每一个人。
二是对战争的描写同样可以以小见大,借一群青少年的眼睛,反衬出战争的进程。
没有大量的战争场面,没有壮观的战斗画面,同样可以表现出一场战争的残酷,这倒是值得让国内某些动辄就飞机大炮巨资打造视觉效果的导演们学习学习的。
当然,影片中的战斗,比如炸个桥、打个冷枪,以为这样就可以改变战争进程,只能说是导演的思维还停留在小孩过家家的层次上,根本不值得一提。
3.5
#BJIFF14 英嘉(🐳💗)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Cannes2023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0421北影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