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上下两部像是两部步调不同的电影。
香港篇,即使是描述暗娼与偷渡,也洋溢着乐观主义气质,像是一部典型港式底层生活的喜剧片。
虽然有泪有笑、心酸与笑容相间,但是终究是攫取生活为素材而演绎的通俗文本——而且以最香港娱乐精神的方式写就,用最香港的方式拍摄香港。
东北 东北篇,乐观主义一扫而空。
导演用现实的笔法,迅速勾勒出一个实在的东北世界。
单薄、寒冷、工业萧条的外部东北和新经济体制下被迫变化的内部市民生活,以及依旧被保留在血脉中的东亚人际文化,被陈果精准地一一捕捉,刻画了一个实在的、2000年的东北。
配乐更少了,东北人的对话和交际增多了。
凛然一幅现实主义风貌,气质甚至和贾樟柯的《小武》有所重合。
香港与东北 拍香港市民生活的电影有很多,而东北往事的叙事在21世纪似乎又甚嚣尘上,但是把香港与东北联系在一起,又不囿于刻板的文化想象,《榴莲飘飘》应该算独一份,而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甚至是23年前(2000年)。
2000年不是1978年,不是1997年。
这时候大陆已经在改革开放中度过了经济变动的幼年期,而香港也已经回归三年。
1993年开始一直到2001年的东北下岗潮,也即将接近尾声。
这个时期当然算不上百废待兴,也不是飞速膨胀的泡沫岁月。
而香港与大陆的步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几近相近。
似乎,小燕经历的是独一份的,属于青年人的、不算激烈的生命动荡;她并非无家可归之人。
在香港的日子里,小燕的心中一直有这个不曾离去、也从未被放逐的故乡。
东北的家,有她的父母、一起长大的朋友,有熟悉而依然废弃的练功房,有她即将付诸实践又稍显惘然的创业梦想。
一个有家可归的闯荡者,因为身处语言不通的他乡,无意间把来处和此处给连接在一起。
差距缩小的两地形态、充满韧劲的小燕、港地依旧相对欣欣向荣的社会氛围,以及温情的底层交际,细腻地弥合了两个地域(东北与香港)的差异。
伴随着齐豫欢快的《不要问我为什么》,都观众给予了善意的安慰。
地域间的人员流动——她从香港回归东北,身边的人又从东北奔向南方;生命碎片却依旧永恒地盛放在东北人的记忆回廊。
虽然说,导演用温情的笔触弥合着两地,但香港的快捷、发展,和东北的沉闷停滞,依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市场经济对大陆价值观的改造,使得东北人依旧愿意奔赴南方。
对于深圳阿芬来说,香港是一个无比接近又庞大遥远的远方。
不必说,那个远方蕴含着“好日子”的盼头;而在香港小燕,即使是干着暗娼这样被烙上底层烙印的工作,只要年轻力壮、愿意努力,依旧能一天接客“38”个脚不沾地地挣钱。
背着背包、扯着不地道港话的暗娼能够哼着乐观主义的小调,走向为期三个月的忙碌明天。
而在东北,忙碌的小燕再一次放慢脚步。
伴随着琐碎的人情世故、艰难的创业,一切又回归肃穆的现实。
外部的世界,依旧隐隐撕裂着流动人员的内心(但他们依旧不算流浪,没有有着中年危机隐患和成家立业的强大压力。
他们因有家可归而称为新时期的游动青年,从北至南,更是他们寻求机遇的“闯一闯”。
)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小燕和朋友们一起回到儿时的练功房、回忆往事的时刻。
只有这时候,时间似乎停止了——这并不是因为经济停滞带来的沉闷,而是经由记忆抵达的生命深处的切片。
尘埃也停止了。
从儿时充满嬉闹的练功房,至2000年的废弃平房,里面承放的昏沉光影就再也没变过,永恒而宁静。
而一切外在的经济变动、社会发展,现代人的精神问题,都被阻挡在练功房外,不曾打乱其中的秩序。
小燕和朋友的几张脸,挤在窗外,大家都入了迷。
有意识的电影痕迹却让观众一下子沉浸在美与真实的单纯诗意里。
这不仅是回望自身的时刻,也是美好的迷影时刻。
结尾,朋友们也决定闯一闯南方,乘上了向南的火车。
小燕拾起多年不曾触碰的行头,在乡镇舞台上表演一出我不知来由的曲目。
京剧的意象似乎有些多余,让人心里感觉“太满了”,不免有种难以排遣的悲伤,但是片尾好听的配乐却一下子抵消了内心难言阻塞。
一群人打着雪仗,戏剧的吟唱又消融在朴素的现实中,一如激昂的告别和迸发而出的自白从未暴露过,而时间也再一次回到那个昏黄而废弃的小盒子里,平静地恢复着回归者的生活。
知道陈果是因为《香港制造》,也一直没去看。
最近也好久没去买碟了。
其实我看电影也是断断续续的,偶尔的会看上几部,再好久不去看。
下沙这个鸟地方,也没什么好的影院。
最多下来看看,一般喜欢点的电影都会去买DVD看。
没吃过榴莲,只知道那个怪东西挺贵的,水果摊上偶尔看到过几次。
如果吃过,兴许能尝出这部片滋味。
现在只能靠想象,靠自己的脑细胞去造出这种味。
知道这东西外表带刺,所以阿芬的妹妹(或者是弟弟)说他像箭猪;也坚硬到足够砸晕一个人。
很臭,阿芬一家在那拥挤不堪的小屋里一家人捂着鼻子在那里对它‘动手术’,但是肉好吃。
阿芬后来给燕子的信中也说好吃。
再来说说这片子的人。
阿芬一家,和燕子的命运。
香港、黑户口、破巷子里;一个洗碗,一个接客;一个一天要洗好多碗,很多的盘子;一个一天要接好多客,离港的最后一天创造了一天38天的记录,半年来旺角的NO.1,因为接客要洗两次澡,所以脚上和手上都蜕了皮。
一个来自深圳,一个来自牡丹江。
有着生活的残酷现实。
陈果的镜头总是死死的盯着那生活不放。
马桶也不放过。
肮脏的角落,破落物,不留情的摆到你眼前。
给予你足够的冲击力。
把生活硬是活生生的给剥了一层。
在片中,榴莲为何物?
为什么是榴莲,而不是其他。
它的臭跟他们或者生活有关?
而它的肉又是还吃的,又意涵是什么东西在里面?
里面有三初剥榴莲的地方。
一次是那个被榴莲砸晕过去的青年,阿芬和她的妈妈是看着那个小青年吃的,只剩下一堆皮,然后扬长离去;母女的影象中是很臭,也知道那东西叫榴莲。
后来小青年回到饭店,有人问他你是不是踩到屎了。
第二次是阿芬一家,阿芬生日,她阿爸拿出家里所有的工具撬开的,母亲还抱怨买了这东西回来,都是捂着鼻子不啃吃。
她阿爸介绍说是果中之王,很补。
还说今天是你生日,你吃吧!
阿芬惊异小心的吃了榴莲,有点特别的滋味。
第三次是阿芬给燕子邮寄了一个,作为新年礼物。
这是在燕子回到牡丹江后的一段时间。
一帮朋友,在一个餐馆里劈,很硬。
最后才弄开,但是没有小名在。
其实还有一次比较意外的镜头是那个小青年在榴莲摊子前徘徊过。
很短的一个镜头。
在阿芬告别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回到了牡丹江。
三个月,为身体换回来了一些所谓的金钱。
也是那里人认为的荣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麻木的母亲认为女儿从带回了钱,多么值得庆祝。
花了近2000元,宴请乡亲们,还要啤酒、要点红酒、要点洋酒什么的,当母亲在乡亲们前慷慨陈词,甚至为女儿拦下了带表妹去南方,父亲还在那里却说。
当父亲说到她表妹学了四年的舞蹈,燕子却学了8年的国粹。
在那个小巷子导演就有过暗示。
在众人们眼力南方是多么值得另人向往。
其中滋味燕子只有心理清楚。
她的好友,也信誓旦旦的要去南方,说南方好。
当燕子想要找回宁静的生活时,在那里看店面,却不知道做什么?
在美容院里,要CD的产品,老板竟给她们拿了光盘盘片的地方,燕子也宁愿留在那里,如阿芬说的,那里才是自己的家。
她的好友却说了你在南方干什么就干什么呗!
其中滋味如何?
臭、黑暗、心酸,好多人去看不到。
当周围的人都羡慕着燕子,仰慕着去南方。
到最后,她的表妹去了深圳,她的那个朋友都去了南方的列车,挥手的那一刻,回来,她品尝了榴莲。
南方,榴莲是热带水果,也是南方。
他们周围的人认为南方是多么的向往的一个地方,从那里回来可以拥有这地方所没有的,如同榴莲的外表一样,很坚硬,怪异,也有点漂亮,可却是臭臭,很臭。
当你没打开他的一刻,你却闻不出来。
他们眼里的南方不正是如同榴莲的外表那层壳吗?
当你好不容易剥开它的时候,它又却是臭的,南方浮华背后的肮脏,怎么也演示不了。
燕子的客人门,个个怪异,也就组成了南方的社会,这不正是榴莲的那股丑味。
送别了朋友,回来,燕子回来吃了榴莲。
也许有着阿芬说的那样。
又有点好吃。
跟阿芬一样,找回了生活,里面却有是甘甜的。
榴莲是否又是生活的喻涵呢?
被华丽的生活所掩盖背后的本真呢?
有过一次问卷:用五种水果形容婚姻的感觉。
分别是,与她第一次约会、思念她、与她结婚、婚后日子以及对她最终的感觉。
中国男人回答的顺序是——樱桃、青柿子、苹果、柠檬、榴莲。
另外一个美国男人回答——青柿子、柠檬、榴莲、苹果、樱桃。
前者放榴莲在最后,品尝婚姻的味道成了深呼吸之后的勇气,站在高处俯视色衰的妻子,他说,即便妻子皮糙肉怪,我依然爱她。
而后者,却是跨越低谷之后的醇美,一生走过,以清甜的樱桃终结。
但凡何种排列,榴莲的味道,仍然是个挑战。
郁达夫曾经形容榴莲的味道:“有如臭乳酪与洋葱混合的臭气,又有类似松节油的香味,真是又臭又香又好吃”。
食榴莲,成熟与腐烂那一瞬尤为销魂,也许只有它,才配的上尝试二字。
白若凝脂的果肉,那种不寻常的味道,远远就钻入鼻孔,让人喜之甚喜,恶之极恶,爱恨往往瞬间迸发,最是爱憎分明的刚烈性格。
爱榴莲,便有千万般爱法。
犹如爱上榴莲般的女人。
样子奇怪,气味刁钻,味道却隽永回味,让人无法停止的欲望,往往发生在品尝之后的惊喜中。
冰爽润滑的榴莲冰淇淋、柔嫩香溢唇齿的榴莲布丁、浮沉翻腾的榴莲鸡汤……抛却身体之外的厉刺,榴莲在厨师手中变得温婉秀美,以一种微醺的媚态,跻身美食之列,在酸甜苦辣中散发迥异的一隅香,万千佳肴,榴莲,是需要掂量的美味。
有些女人,称不得美,亦无伤大雅,近不得身又为她牵引。
慧眼男人会冲破那尴尬的外皮冲入鲜美的内里,抱得甘醇的果实,这是别样的勇气,是煎煮烹炸之后的大火收汁。
这样的爱情,绮丽而不奢华,如同松脆的榴莲酥,看上去已然面目皆非,轻薄的酥皮满满承载难以预料的滋味,安静站在透明粉红的纸托上,香从纤细的缝隙中矜持的散发,无论泼洒奶油、忌廉,眉目间仍是野性的神情。
最不肯妥协的食物,即便被油烟烹炸,仍然桀骜难以驯化。
“香味如蛇”,新加坡作家尤今曾如此诡异地形容榴莲的味道,看似粗枝大叶的果实,却有着蜿蜒细致的情愫,似蛇般扭转味蕾之上,让食客超然忘我。
相传榴莲二字来源与郑和,从“流连”演绎到如今,被陈果摄入镜头。
榴莲飘飘的伤感和浓重弥漫在影片始终,阿燕回到老家,收到寄来的一只大榴莲,和家人一起围坐桌前,渐渐远去的声音,飘逝在空气中。
爱榴莲,就是爱上曾经苍茫、细碎的流年,爱上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也许那是一个季节交错的光影,是味蕾遇到销魂的舞蹈,是需要细致琢磨、回味的吻。
辗转反复的岁月中,谁是你的那枚榴莲?
很好的电影,隔几年便重看一遍,忘了看过几遍。
榴莲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不懂。
百度百科还说这是一部反映香港底层生活的电影,这归纳是不对的,就算有点对也只归纳了电影的一个小侧面。
这是一部有明显时代印记的电影,反映了一个重要转折时代。
这电影说的不是香港,而是大陆,是结束计划经济逐渐回归到正常商业社会的大陆,是大陆人民还没来得及完全适应,变化就匆匆而来的大陆。
榴莲就是原来社会主义人民没见过的许多新鲜事,新的观念,从香港飘到南方,再到北方。
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下,人们没有自求经济出路的压力,学好了唱戏就等着分配到工作单位,但商业社会来了,原来的社会主义下的教育并没有教会人们怎样在商品社会中生存,大浪冲来,人们都有些措手不及,女猪的学了8年国粹的显然不是为了商业社会准备的,市场上不需要那么多戏曲,她也只好作出改变,先卖春然后做小生意,女猪前夫和2男同学也不得不改变,把戏曲的本领改成流行风和杂技,说不上精彩但也凑合,因为没准备好嘛。
时代的改变既带来冲击也带来希望,但凡年轻一点的人们都希望改变,希望到南方去,但上了年级的对这种改变就不太感冒,就像他们对榴莲不感兴趣。
片子拍得好看,在于有很多真情实感。
比如在香港后巷的那一家人,对父女情、家庭温情的描写非常动人。
对女猪的细腻感情的描写,包括她的困惑、她的善良、她的对过去的简单美好的留念和对时代改变的无奈和沧桑感,都捕捉得很好。
对大陆人和大陆人之间,大陆人和香港的人之间的感情不同也有细腻的描写。
重申一下,这是一部给时代画像的片子。
"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男女光着屁股跑,男的追,女的跑追到以后按在地上搞一搞,搞得女的哇哇叫,掀起了原始社会的性高潮,性高潮!
"这是人性、个性开始解放的时代。
2001年07月她是妓女,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她用人格换来了金钱。
回家,看着身旁的人正常的活着,她带回了钱,人们就只看到了钱。
人们也以为她会正常的生活。
她想和以前绝缘,短发,换手机号码,绝口不提以前的生活。
妄图掩饰糜烂的昨天,结果无济于事。
她的良性让她不敢面对她身旁的所有人,她和丈夫平静的离婚,她搪塞亲戚要她带小女孩到深圳发展的要求,她静静的观望同学们美好的生活。
那块阴影,深藏在心。
在某些时间,冲出眼睛。
我喜欢压着嗓子说故事的导演,就像坐在河边,看水流轻轻流过。
你会因为里面的一对情侣感到幸福,也会因为一个死人头而吓倒。
唯一好的是,水流过后,什么都没有,剩下的,只是一段段破碎的情节,让你再一次回想起那些破碎的故事。
我也喜欢拥有斑驳色彩的画面,像一副油画,你可以轻松的看那些色彩搭配,也可以皱紧眉头思考画面结构、寓意等。
自己思考所有的问题,自己纪录所有的足迹。
自由,很好的。
这一个故事不是爱情,却细腻的让人们不得不思考,我喜欢思考,所以我喜欢这部电影,讲妓女的电影。
苦涩,看一条被污染的河流细细流动。
住在深圳的时候,觉得这个城市不是太好,也许是因为这个地方男女比例失调,男人很容易寻欢变得非常容易,小姐、二奶、三陪无处不在。
粤地的每个小地方都会有发廊,我曾到其中一个地方实习,带我们实习的老师对于发廊有着莫名的好奇,他是个长相清癯的中年男人,因为瘦五官分明甚至有些楚楚动人,我们的男生最终带他参观发廊,一条街,不足150米,密密匝匝堆满发廊,内有小妹招呼“老板,来洗头”,弱弱的身姿却有一双结实的胳膊,挺挺的胸,很年轻。
因此我很能理解教授嫖娼的心态,拯救弱势人群和教导在肉欲之外还有精神的思想其实兼而有之,洗头小妹的性感在于不矫饰、无遮拦直抵心底最深的部分。
副教授的老婆是个长相生硬的女子,纹着眉,嘴唇向下撇,蛮悍凶狠,很难产生爱意与欲望的脸。
洗头小妹来自五湖四海,语带乡音,但是都会一两句粤语,而且爱笑,襟怀坦荡,非常喜欢叫男人”老板”,因此深受各个阶层男人的欢迎。
如果文艺女青年厌倦了没有遭遇好男人的日子,真可以卧底去做做洗头妹,体验生活之余,见证一个城市的堕落和淫乱原可以这样多姿多彩,它必有长达一小时的前戏过程,包括用洗发水揉你的头发,按摩自头部、颈项、背部、手的各个关节,让骨节在按摩时发出“空空”的声响,而使得消费者内心空无一物,见色非色的真空状态,如果还需要更长的过程,可以到暗房洗脸,因为据说洗头、洗脸是与性服务连接在一起的。
通常有一句话,洗洗,睡了,听起来很有仪式感,先沐浴后做爱。
如果让拍《枕边书》的导演来演绎,会造就另一种性幻想,虽然他创造的女人体书法家几乎把对肉体的癖好转移到书法和性权力上,但他对于肉体的态度是虔诚而庄敬的,在人体上写字未免浪费笔墨,而且那些涂鸦必须等到要有好的载体,如果皮肤粗糙,墨水低劣,被汗水侵染势必斑驳一片分外难看。
而简单的洗头按摩,简直深得情色之神髓,它并不那么赤裸裸,图穷匕见,留有想象空间,你可以想象一只手细细地按摩泛起洁白的泡沫,细长的手指自头部慢慢抚摸下来,一切安静无比。
快乐与欲望关联,但是欲望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你发现快乐很难了了,因此简单的快乐在此分外难得。
洗头小妹和顾客也会产生简单的情感,不一定和钱色交易有关,有时只是你在城市紧张生活中,必要的松弛,对肌肤之亲的需求,而且,这种男女关系的获取不必象相亲一样作出孤注一掷的重大决定。
在香港导演那里,当然没有可能将细节如此美化,他们强调在妓女形象背后所凸现的社会、个人的重大命题,即使小处着手也过于严肃。
而且这种想象塑造,缘于对于内地女演员的想象贫乏,如果一个内地女演员适合的角色,具有相当挑战性、复杂性,揭示权利与性的问题的,莫过于“北姑”,这个城市把除自己以外的所有地区,划为北地,北京、上海、沈阳、四川、广州……都是北地,似乎南方带有摩登的现代性,富庶多金,而“北地”依旧贫穷,那里的女子虽然美丽,但也难逃南下香港卖肉为生的命运。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果的“妓女三部曲”,前两部为“榴莲飘飘”“香港有个好莱坞”,由秦海璐饰演的妓女东北到香港掘金,在旺角操起皮肉生涯,穿梭公寓陋室、茶餐厅与马槛之间,目标是在最短时间赚最多的钱。
秦海璐长得并不漂亮,陈果当时选中她,是因为她有种“风尘感”,化妆之后,白皮肤红嘴唇,细挑眉毛,有点刻薄和凄苦的感觉,在阴暗的房子里数钱,结尾她回去,在戏台上舞起水袖,似乎是代表一种新生活的开始。
而《香港有个好莱坞》里更动用清纯可爱的周迅扮演勾引人上当的妓女,她叫“红红”“东东”“芳芳”,长得极具欺骗性,勾引棚户区的男人,包括猪仔记里的老朱、大朱,拉皮条的小青年黄志强,欢好之后的几星期后发来电子邮件或信,附上身份证表明她未到法定年龄,与之性交,就是强奸,就是犯法,索要5万元掩口费,过期拖延,或斩去一只手,或者追加至15万,一夜情的费用变得非常昂贵,虽然一开始会有白嫖或者喜欢这样的假象遮掩着,包括我在内,都以为小妓女和小皮条客会有污泥中的爱情,直到他的手被砍下,大声哀嚎才使我明白陈果的企图,这不过是换个方法讲述“仙人跳”的恐怖故事,陈果赋予它特殊的幽默感,但使人笑的时候不寒而栗。
影片里反复出现周迅在秋千上摇荡,笑容可爱,勾得老朱、大朱春心荡漾,她快乐单纯的影像完全不能和这笑容后的冷漠、残忍挂钩,她的美丽新世界确实达到,但她也完全摧毁了这些弱者的心理承受力。
还有一部是余力维的天上人间,故事是妓女阿英、电梯小姐阿燕、色情影带老板阿建两女一男的感情纠葛,言情为辅,记录城市倒似主旨,在繁华的香港,他们都没有实现梦想,都是失意的过客。
在戏里,暗红、瓦蓝、森绿的光映照下,人脸惨淡,城市的白天灰白、夜晚幽暗,窗户、天花板、楼梯、家俱都是破旧的,俯瞰之下东方之珠状若巨大垃圾场--街道无序而拥挤,人物都有轻微的神经质,对白不多,镜头乱晃,这样的影像在你心里唤起惴惴不安的感觉,如世纪末将至。
阿英自内地来港,每天在狭小的房间接客,性交成为谋生手段,无快感无高潮,阿建是她的客人没有上床先流鼻血,于是她给他塞上白纸,两人就此生情,妓女并未被嫖客救风尘,继续自谋出路,这个妓女的扮演者王宁演得并不生动,脸很白,眉毛拔得太稀疏,表情空洞,穿着黑超短裙露出一双长腿令人印象深刻,再就是在“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歌里翩翩起舞,象个80年代的女大学生却不是南下掘金的妓女,与之相比的是失去一只脚的电梯小姐吕丽萍,演技很老到,因此显出王宁的无力与苍白;她曾被选为“卧虎藏龙”的玉蛟龙,只是因为身体欠佳,退出。
片子带上一种阴郁的色彩,象一片乌云,笼罩在观众的心上。
似乎所有的妓女都是郁郁寡欢的,包括张艾嘉演的《庙街皇后》,她从知识妇女转型做庙街的低层妓女,注定不快乐,但是依旧清秀端庄,保持骨子里的矜持,若要她做叶德娴那样有阅历一脸风尘洗不去的风骚型老鸨,还是有难度。
做得象《金鸡》里阿金那样开心是喜剧,有吴君如自我调侃“演员如妓”的成分在里头,即使遭逢经济不景气,她还有自己的信望爱,她是妓女里的阿甘,不漂亮也不够聪明,但她知足而快乐,还能在神女生涯里觅得梦中人,片子里动用交情,将张学友、刘德华、黎明、梁家辉、胡军都拉来慰劳自己,场面甚壮观。
但是港式妓女或香艳或搞笑,都不至于象北姑这样凄惨,带上被满足的罪与罚,成为影片的主题,掘金的生活并非那样我们臆想得那样简单。
《天上人间》里的阿英甚至处心积虑地偷一袋卫生棉,后来嫖客阿建送给她,使她一下子心软几乎与他相好;《香港有个好莱坞》里东东对成年男子是抗拒的,唯一和她友好的,是小朱,一个可爱的小胖子,象漫画里的麦兜一样可爱,他们的友谊似乎是不涉含色情意味的,没有交易,他知道哥哥要拿刀去找她算帐,在棚户的屋顶上扬起一块很大的白布,要她逃走;至于“榴莲飘飘”里秦海璐的感情也只有在同性之间寻找,她们处境相同,香港妓女似乎比她还多一些优越感,指点或关照,有了同性之间的惺惺相惜,和了解的慈悲。
妓女的故事,在香港导演的手中有着本土化的香艳、妖淫和适度的调侃搞笑,但是南下的“北姑”故事似乎比简单的欢场风云更有悲剧性的意味,无论以何种形式消解其外在的沉重,在你看完上述片子之后,大抵寻欢的愉快心情会打个对折。
《榴莲飘飘》上映于2000年,导演是陈果。
陈果不是科班出身,从剧务、场记做起,后来拍出了一鸣惊人的《香港制造》,金马、金像拿到手软,才成为香港著名的文艺片导演。
▲陈果1959年在广东出生,10岁时随父母来港定居。
陈果由剧务开始做起,之后做场记、第二副导演、助理制片、第一副导演。
1993年开始做导演,第一部电影是恐怖片《大闹广昌隆》。
四年之后,他得到刘德华的资助有了50万港币,还有自己在片场捡的8万英尺废弃胶卷,才拍出了《香港制造》,一举成名,得了金马奖、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榴莲飘飘》没有剧本,只有一个故事大纲。
在中戏旁的一家面馆里,陈果对秦海璐讲了这个故事,秦海璐几经考虑,决定出演。
《榴莲飘飘》的女主角秦燕我们很难用“性工作者”来定义她,因为她的职业生涯只有短短的三个月而已。
当时香港刚刚回归,秦燕手里拿着“双程证”,只能在香港住三个月,她想要在这三个月里赚最多的钱,于是选择了来钱最快的办法。
秦海璐表演自然、不露痕迹,余味悠长。
在香港做皮肉生意的她仿佛戴着一副面具,永远有着麻木的表情,重复着机械的生活,除了开工就是吃饭、睡觉,背着双肩包穿梭在旺角的大街小巷、公寓旅馆,身影很倔强。
秦燕在香港的三个月是绝对孤独的,平时就在餐厅里等活。
回到旅店,就在旅店里边吃饭边等活。
秦海璐为了揣摩角色也花了很多功夫,她曾说自己在香港的茶餐厅观察过她们的生活状态,知道这群人一有时间就在吃饭,因为怕等一下客人太多来不及吃。
秦海璐悟性高,基本上贡献出了陈果想要的感觉,没有任何表演痕迹,仿佛她就是在这市井勾栏里生活过的人,也恰当地表现出了内地人与香港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感觉。
有一个镜头,她一边抽着烟一边和姐妹们探讨怎样才能减少给客人洗澡的次数,因为手和脚都被泡得褪了皮。
抠脚,抽烟,眼神毫无表情,就像在讨论着一日三餐。
在电影的前半段,陈果用冷静客观的镜头展现着“北姑”的生活。
所谓“北姑”,是一个过渡性的时代产物。
有不少港媒曾经报道,在香港回归以前有很多外地人涌入香港,她们热情更高、价钱更便宜,使得从事相同工作的本地人几乎全部“下岗”。
但世易时移,二十年后,时代沧桑巨变,“北姑”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名词,反而很多香港人要来内地淘金。
《榴莲飘飘》在剧情上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分界线,上一个镜头还是灯红酒绿的香港,下一个镜头就到了寒冷陈旧的牡丹江。
秦燕在香港的三个月时间到期,最后一天她工作到了身体极限,然后拿着不菲的收入回到老家。
当秦燕回到老家时,她卸下了面具,从麻木的赚钱机器变成了一个有生活气息的女人。
她也有家庭,父母是老式的、传统的、要面子的家长,只觉得女儿在南方做生意赚了钱,于是大摆筵席好几桌,还承诺可以让秦燕带着表妹一起去南方“闯一闯”。
她有一个丈夫,是戏校的同学,但感情不太好,回来之后就离了婚。
我们也知道了秦燕原来曾经学过8年的“国粹”,但苦于没有用武之地。
她拿着香港赚来的钱想去租个门房做服装生意,但始终“还没有想好”,不知道这一行能不能赚到钱。
在秦燕身上,折射出某种巨大的撕裂感。
这撕裂感来自于地域经济的差别,车水马龙的香港和保守落后的东北形成了强大的反差。
在老家,人人向往“南方”,觉得只要到了“南方”就可以赚钱,只有秦燕知道南方也不是天堂。
但更多的撕裂感来自于她的内心。
只能说,秦燕从来都是一个“口不对心”的人,她始终处于迷茫之中。
在香港,她是一个没有身份感的人,在面对客人时,她满嘴谎话;没想到回到老家也是如此。
一方面,她可以在街头吃着廉价小吃,另一方面,又坚持化妆品要用进口的,比如资生堂、CD;身边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秦燕的过去,她只能一直生活在虚妄之中……
香港的老鸨频繁打电话要她再回去赚钱,秦燕最终换了手机号,决心告别这段过去。
电影的最后,秦燕重操旧业,在街头表演了一段京剧《天女散花》,仿佛再次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这就是《榴莲飘飘》,它没有太明确的立意和观点,但整部电影让人心头微微震动,被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包围着,这是普通女性的普通命运,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空之下显得如此平常又如此让人唏嘘。
在导演的镜头里,秦燕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秦燕的未来是什么样,我们一无所知,正如我们从未如此细腻而近距离地了解一个陌生人的心路历程。
秦海璐在接受金马奖的后台采访时曾经说对她们“几分理解几分悲悯”,也许是最恰当的注脚。
而《榴莲飘飘》也为秦海璐这位貌不惊人的影坛新人带来了不可想象的成绩。
金马奖最佳新人、影后;金像奖最佳新人;金紫荆奖打败了《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勇夺影后;在威尼斯影展上,秦海璐距离金狮影后,也仅仅差了一票。
这部电影也让陈果拿到了金像奖最佳编剧奖。
《榴莲飘飘》之后,陈果开始拍摄接下来两部描写“性工作者”的电影,并称为“三部曲”,第二部就是周迅主演的《香港有个荷里活》。
这部电影同样提名了威尼斯金狮奖,也是当年金马、金像的大热门,陈果得了金马最佳导演,倒是周迅遗憾落败,没能拿走影后,可见时也命也。
到了陈果的第三部电影,就是2020年让曾美慧孜得了金像奖影后的《三夫》。
我们可以看到《三夫》里也有着《榴莲飘飘》的影子,两个女人都喜欢在腰里系着红绳,以及反复出现的同样的意象和镜头。
三部电影,背后是三位优秀的女演员,她们被陈果发掘时,身上都带着迷人的气质,演活了一个个时代夹缝里的卑微小人物。
后来,有学者把陈果电影里的女性形容为“移动女性”(mobile women): “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南方的男性企业家主义制造出来的弱势性别身分,包括移工、性工作者以及台商和港商的二奶。
”——Carolyn Cartier, Globalizing South China (Malden: Blackwell, 2002) 想来,这也算得上是时代阵痛吧。
秦海璐现在还是比以前要有韵味些的,但是放在影片里我很欣赏这种不需要经过沉淀的镜头,以前像是稚嫩的榴莲,里头还是白白的愣生生的,像一颗青笋带着水汽,现在大众视野的她就是姐感很足,眼神都沉淀下来了。
电影很多都是趁演员年轻时演的,皮贴着骨,脸上胶原蛋白满满,就是这份稚嫩生脆让影片多一些不可说的意味,因为这部电影很现实,现实到有点像在看纪录片,所以如果再选一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演员,似乎像茶水一样,越嚼越苦,那一点冲破现实桎梏的嫩,好像是唯一的可堪留恋的绿色。
妓女,偷渡客,香港和北方,好像天差地别,带来一丝对比强烈的文艺感,所谓文艺就是不落地,像向往巴黎,远远遥望过去,便觉得生活美得不可方物,流浪也美,流泪美,不着地的彷徨也美,人在一次次赶路里飘得像一首诗。
可是落在人物头上,并不美的,去到生活的内壳里,就是苦,凌乱的纸,放空的眼睛,给客人搓澡起皮的手脚,为讨小费说出的谄媚话语。
见到这些苦,你怎么还能觉得文艺,觉得浪漫呢。
我们往往看到了宏大的叙事,看到了人物符号背后蕴含得意义,却忘了去切实体会一个小角色的真实情感。
人要活得务实,不能在追求高大的路上忘却了自我,活成了意义,却没活成自己,没活成人。
人在路上挣扎着走,留下凌乱的痕迹,痕迹凝固供后人欣赏,可也要有人看到她步伐泣血,给予怜悯和理解。
苦难的人那样无声无息,别记住她们的意义,记住她们的名字。
这部电影更像一部记录片。
真实的有些可怕。
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对错,只是每个人的生活,只是不同人的选择。
生活就像榴莲。
看到的是带刺坚硬的外表,闻到的是臭味,吃起来又是另一种滋味。
看到的不同于闻到的,闻到的也不同于尝到的。
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如此,别人看不到的,看到的,都不是自己体会的。
或苦或甜,只有心知。
想到了前几天看到的一句话: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的眼睛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而是,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外表的和平,看不到华丽的外衣下裹着的千疮百孔。
看了《榴莲飘飘》,心里别扭了好长时间。
电影很明显地分成两部分,前半段描写东北女孩小燕在香港三个月的妓女生活,后半段则讲述她回到故乡,面对自己的亲人朋友。
出乎我的意料,影片一开始并没有交待来龙去脉,而直接把场景定格于小燕在香港生活的三点一线:栖身的小客栈、等活儿的茶餐厅和接客的情人旅馆。
三个月的时间里,小燕奔波往返于这些场所之间,进行着一次次肉体与金钱的交易。
随后时空转换,小燕不再是那个衣着光鲜的应召女,回到了她原有的生活轨道中。
几个月之后再次提笔试图写完这段观后感,才发现这电影里面最触动我的是时空变换在小燕身上所体现出的矛盾反差。
在香港,小燕身穿时尚短裙,带着小巧的背包,涂脂抹粉,身姿窈窕地穿梭在破败的街巷中。
每每路过寻常人家门口,都引人侧目回头。
这些目光中可能有几分对她青春靓丽的艳羡,也有对她所从事工作的不齿。
然而当她一次次面对着各色客人,满面陪笑卑微地要求多一点消费的时候,她的内心所经历的从挣扎羞涩,到老练冷漠的过程是旁人不能体会的。
这一切甚至比她那娇嫩身躯所受到的凌辱蹂躏更残酷。
而当她回到家中,她的外表变得朴实无华,就跟其他周围任何一个同年龄的女孩子一样。
身边的亲戚朋友都认为她经商成功,赞许她的能力,她却无法启齿谈及在南方的日子。
我相信小燕在家乡时的心是平静的,或者较之在香港更为接近平静。
过去的经历、场景乃至人物偶尔打断她生活的平静,在她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然而她不得不继续面对那些属于她自己的人生。
那是属于她的家乡,属于她的亲人,属于她的学校与同学,属于她的离了婚的前夫。
纵然其中有种种她所不愿面对的现实,只有这些才是真正属于她的生活。
当小燕的前夫唱了他“发自肺腑的歌”,当一群已经长大的昔日同窗戏谑地唱着“原始社会好”,我险些落泪。
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又离开,带着梦想。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离开的人都清楚自己所期待的是什么。
也许只有回来的人才清楚,不管在外面经历过什么,不管是曾经八面威风还是狼狈不堪,当他回归故土,他就又蜕变成原型。
他所经历的一切无非在时间上发生过,在空间上存在过,真正称得上痕迹的东西,只留在他自己的心里。
理想与现实,他乡与故园,想要表达的太多。从香港灰暗的小街,到东北的冰天雪地,经历了青春的幻灭,又回到原点。琐碎的生活中,有世事变迁,有人间烟火,一切凝结成雪,飘落在白茫茫的大地上。
卖淫=做生意,一天38个男人,最后衣锦还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者是邪恶的,没有一丝阶级意识的,因而才能在她上班时放那种音乐。但前面小芬一家的戏又拍得极好,令人动容,所以仿佛吃着巧克力,最后发现是狗屎夹心。
用流水账的方式审视任何一个平凡人的生活,结果都必然是一片空虚
商业文艺片,投机者
很現實的影片 香港到大陸 深圳到東北 社會現實 平淡的人生折射出社會現狀 歌舞升平 皆虛像
祥云冉冉婆罗天 [慢板]离却了众香国遍历大千; 诸世界好一似轻烟过眼
冲着《原始社会好》和《结婚了吧》去的,觉得挺有趣,以为是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种调调,结果看了半天,什么鬼。。。真的不知道豆瓣评分7.6是怎么来的。。只是因为它拍的像纪录片么?而且前后两部分割裂好严重,无力吐槽。。
无法进戏,不怎么喜欢秦海璐。
节奏太慢了 最后燕子表妹去深圳的那个镜头很戳心,满怀期待和憧憬 却不知等待她的是什么 可能现在好多人都是燕子吧,做着看似光鲜亮丽的工作 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打肿脸充胖子 他人只能看到你光鲜的一面 而背后的辛酸又有谁知道呢
没看完,觉得没多大意思
对于这种不讲故事讲思想的片我是欣赏不了的
两千年的片子如今回看,颇有点现实奇观的意味,粗粝胶片下一股隐形的洪流席卷漫灌,裹挟其中的浮萍身不由己的迷茫与无力感,到如今一代人都已成长起来,可时代的伤痕依然存在,只不过被金玉其外掩盖;秦海璐演得真好,情緒转换间分寸拿捏得丝丝入扣。但这片儿更牛逼的是配乐和插曲!<原始社会好>的流氓小调,<你我他她>的朋克歌词——大概比李志的<他们>提前‘共产主义’了10年吧。。/ 某些写实片段可以直接充当田野调查实录。/ (PS. 我好像还是在尽量避开这类电影里的灰色隐喻)
妓女三部曲之一:圍城式生活,生猛、粗糲、直白的影像風格恍惚中以為是在看賈樟柯,快進看的,真的看累了,不願再去共振陳果電影里的任何。
可以说是非常真实。但是原始社会那个歌儿实在是听不出来哪里搞笑或者有意思,简直是低俗,听了头皮发麻。(不说电影内核,就单纯评价这首歌。)
感觉整个故事被硬生生的分割成了两部分,在我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镜头里已是白茫茫的积雪。还是喜欢影片的后半部分,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东北的小城市。改革中被遗弃的角落里,一群人在冰天雪地里挣扎喘息。
3.5星。香港的部分很香港,东北的部分很东北。两个世界,两种生活方式。
学国粹的找不到工作 练出的曼妙身材要去做鸡 = = sign......
这种文艺片 不对我的口味
额。。带讽刺文艺片。。
陈果的野心就是安分守己,拳拳到肉,一鞭一条血,视角不是冷漠的同情,而是一种“与你同在”的温情。只怪我太喜欢秦海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