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大部分剧情都在讲人类的渺小,对大自然只能做到了解一部分,也不能改变什么,人的能力和认知都是非常局限的,自然只要改变一些因素就能对人类造成末世性打击,即便面对这样的灾难人类能做的也很少。
大概想传达人生自海洋和海洋息息相关,要依靠海王生存,保护海洋就是保护自己。
伊尔具有智慧,但它反馈的都是人类的相应行为,不具有主观的攻击性,最开始的攻击也是回应的人类长期对海洋的破坏行为,面对女主的善意甚至在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也有将她活着带出海洋的善意,自然也是如此,人们怀有善意对待自然,哪怕历史上对自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创伤也为时未晚。
地球上不只有我们……也许,我们并不是地球上唯一存在的高等智慧生物,自己八集故事看下来,倾向于理解为突然出现的那些海底蠕虫,Yrr是比之人类更早存在于地球上的“原著民”,当然自己身边一些朋友看过剧集说是剧中明确暗示了,yrr是远古时期从外太空来到地球之上的“天外来客”,可是无论是哪一种,只能说,地球上,人类,并不孤独,对吧。
每集开始十分钟的灾难,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说划着独木帆船出海捕鱼的渔民再也上不来了,比如说,温驯的庞然巨鲸开始跃出水面就为了让观光船船毁人亡,比如说新鲜的龙虾喷溅的汁液让主厨和学徒命丧九泉,比如说,忽然横行霸道的螃蟹上岸啃咬人类,比如说忽然出现的海啸,比如说可以让船只忽然倾覆的存在,再比如说海边建筑物的轰然倒塌,前面五集故事,每集开头都是世界各地的这样的状况,而鲸鱼学者,石油公司工程师,海洋学家,医学工作者,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这些人们,只能知道自己身边发生的状况,你会看到,没有上帝视角的人们就算是在现在科技极度发达的时候,依旧无法将事物发展第一时间联系起来,除非是已经有了构想,整个故事其实推进挺慢的,但是正因为这种慢情节推进反倒更加增加了观众的忐忑情绪,而至始至终,我们看到的只是海底的蠕虫,或者说一种很小很小的存在,但是它们可以影响贝类,影响鲸,不断创造新的物种,是的,这并不是简单的杀死一种物种,而是让已有的物种进入一种特殊的进化路程……而这种情况,对于人类,并不是好事……作为一部与科学联系紧密的剧集,这部剧中对于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展示的十分到位,比如说观察,比如说采样,比如说与生命沟通的方式,再比如说科研需要经费的筹措方式,甚至是不同的学者对于大胆到有些荒谬的猜想的不同观点,对于了解这些的人来说,看起来倍感亲切……再说到故事的核心,人类到底是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Yrr的存在或者是此时的行为到底是物种自己无意识的行为还是真的是对于人类行为的忍无可忍的一种反击呢,剧中并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出来,至少第一季中并没有太多的明确表示,而且故事后面三集,专门的研究队伍总算是凑起来了,而有人存在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就会有不同的选择,所以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准确无误的按照既定计划做到,比如说船长的一意孤行,比如说女主角的坚持,毫无疑问,第一季结局之处告诉我们,故事才刚刚开始……总的来说,剧集是根据原著改编,不过自己没有看过这本书,虽然是德语剧集但是还是以英语为主,自己观看的是cq字幕组的成品,质量还算可以,故事属于慢热类型,但是循序渐进的各种问题,全世界各地出现的异常现象,犹如不断上紧的发条,让整个故事的戏剧张力不断拉紧,而对于深海,对于远洋本来就存在的恐惧的人看到部分画面的估计会有强烈不适,从前半部分的世界各地的铺垫到最后一众科学家联系起来提出大胆的推论,然后到拥有勇气和肩负责任的科学家做出决定进行探索,这个过程更是让对于科研经费的筹措发憷的人看的感同身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科研经费提供者是日系的公司,这一点耐人寻味,剧集后半部分,对于Yrr的研究,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方法论,至于结尾处,女主到达的地方Yrr的发源地么,这种神秘生物对于人类的诉求是什么,人类能否统一自己的观点与之进行交流,而这种新的变化对于世界格局对于人类发展又会有什么影响呢,自己还是挺期待有第二季的,个人评分8.8分,推荐指数五星。
大约四五天左右追完了整部剧这一部从上映前夕陆陆续续有好友推荐观看深海恐惧症的福音前六集的剧情缓慢且枯燥,涉及到主人公们的情感生活拍得比较详细(但没兴趣且脸盲记不清谁是谁)亮点在最后两集怪物特效很震撼非常漂亮像落入海中的星辰整个bulingbuling的人类与伊尔(怪物名)的博弈中最终伊尔占了上风,在献祭女主人公之后完成了诡异的互不干扰的一个平衡状态结尾处女主人公居然没死(预估与伊尔细胞共生了,前期瞳孔不是这颜色的)算是留一个悬念吧推荐观看
1.🇯🇵这是又和🇩🇪搞一起了么?
2.我们的文化脱离这个世界是不应该的。
3.孰是孰非,总之站最主观的一面🇨🇳。
4.高等不代表控制,高级。。
不代表和你我有关。
5.再烂的交流好过闭门造车。
6.史可鉴,为或不为。。
不以小而不为,不以大而为之。
对或错,陪你一起堵了。
没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但看完了真的值得让人思考,很多对错和坚持,希望在种种感悟里,得到释放吧。
《种群》的出现像是在寻找以一种浪漫且合理的方式去探寻海洋中的未知。
当然,首先影片的定位是“慢科幻”,整部影片的节奏也是保持着一种不紧不慢,从感应、发现、探索、到处理问题的一种递进式的节奏去推进。
影片当中多次出现的隐喻确实指向了某国的一些不合理的措施对于海洋环境的破坏,能明确看出来影片想要呼吁的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是的,从整个影片的剧情到画面,一开始的我完全觉得只是“还好而已”,因为这种带有北欧色彩的一种慢节奏,带点惊悚、悬疑的成分。
直到我知道了“伊尔”的出现,才知道原来剧情后来的所有指向给这个高等文明生物,在影片解释的过程中,可能是生物发展的脉络变成了生物和这种解释不通的单细胞可任意组成的“生物”,好吧,我更认为是一种“思维”的存在。
奇妙的感觉便来了,编剧将其塑造成一个未知的、且和人类同样起源于海洋的、友好的形象时,将人类从生物的角度中探寻到了生命起源的祖先,人类似乎有了一个监护者来代替上帝的角色,检查人类的行为并予以相应的惩罚,这种奇妙的感觉再次传达了人类对于未来未知的一种探索,和人类身为高等生物的一种孤单。
其他没什么好讲的了,这种人文主义的色彩才是这部片子最大的魅力。
The story is about an aliens that live quietly on the ocean floor until they are compelled to destroy humanity after their eco-system is disrupted by pollution. Scientists race to stave off an apocalypse. The book was a huge bestseller in Germany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While the likes of Al Gore's "An Inconvenient Truth" trying to stir concerns about the environment, "The Swarm" becomes the latest in a growing number of films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that there will be payback for mankind's abuses of the planet. 本剧讲述了原本静静地躺在海底的外星人种群,因为环境污染破坏了他们的生态环境,被迫向人类发起攻击。
为避免人类遭灭绝,科学家们争分夺秒寻找对策。
本剧原著一度在德国与欧洲畅销。
与根据美国前总统阿尔·戈尔所著《 难以忽视的真相 》一书改编成的同类纪录片类似,都试图激发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忧虑;而本剧《蜂拥而至》则诠释了“人类破坏地球终将遭到报应”的因果论。
打破思维惯性,谁说高智慧生物要以人类的磨样出现?
本剧的思维很开放,本来是一部病毒灾难片变成了一部科幻片,而且是智慧生物这种。
可能片子的节奏不够快,但其实剧情转换一点都不慢。
以前德国剧集看的少,这样有想象力的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至于木村拓哉其实存在感并不强,这个亚洲面孔油腻十足。
打破思维惯性,谁说高智慧生物要以人类的磨样出现?
本剧的思维很开放,本来是一部病毒灾难片变成了一部科幻片,而且是智慧生物这种。
可能片子的节奏不够快,但其实剧情转换一点都不慢。
以前德国剧集看的少,这样有想象力的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至于木村拓哉其实存在感并不强,这个亚洲面孔油腻十足。
影评:《种群》:绝对被忽视了的德剧精品,绝不仅仅是一个悬疑惊悚剧怎么简单!
《种群》是一部具有深刻环保意识的德剧,影片前几集通过对一系列海洋生物的异常现象的描绘,给了人一种恐慌的心理现象,但当观众跟随着影片的主人公们深刻认识到大自然和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时,一切就是怎么的和谐和自然,水到渠成。
虽然还没有确定要拍第二部,但是这部影片也是在德剧史上有着巨大投资的一部剧,imbt上说是该片的制作预算估计为 40 万欧元,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德国电视制作(以英语制作) 在当今世界面临海洋污染和日本核排放(24号就要排放,此外,影片还通过对日本是开发轮船货运的基金会的隐喻,提醒观众关注全球性的环保问题。
这一情节既是对现实世界核污染问题的警示,也是对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谴责。
但又是日本人去投资了后续的科考行动,不知道是不是要给日本人洗白,可惜没有华人出演这部剧)等问题的背景下,这部影片具有非常的环保价值,提醒我们要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影片最后交代了,伊尔生活在美丽的海洋世界里上亿年之久,他们与人类共同分享着这片蓝色星球。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伊尔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所以才有了之前的一系列的从鲸鱼到蠕虫再到龙虾和细菌的变异,被主人公们称为新物种。
最后一集的影片通过对伊尔外形的表现塑造,展现了他们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展示了种群为了生存而寻求和平的精神。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而在伊尔的世界里,他们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共同维护着这片美丽的海洋。
这种对比让观众深刻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总之,《种群》是一部具有深刻环保价值的影片,通过第一季的铺垫,提醒观众要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环保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之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这是一部蓝绿色的剧。
标志着大海的沉郁的深蓝混合神秘的绿色,从一开始就如墨汁般浸染了观众的感官。
在阴天的被窝里品味这个故事最合适不过了,柔和的冷调色和晦暗的镜头为叙事增色不少。
除了大面积使用的深沉的蓝绿色外,人物的服装也都是低饱和的大色块,营造出静谧的意境,仿佛能透过屏幕嗅到北欧的寒峭的空气。
《种群》作为一部以“海洋哥斯拉”为主题的悬疑惊悚剧,并没有采用好莱坞式的冒险故事的叙事节奏——怪事发生,人们组成探险队,很快怪兽现身,人们开始与怪兽的战斗或是人类开始逃亡之旅但仍不断有人丧生,结局是人们与怪兽和解或是人类求生成功。
和这种不断刺激观众神经的节奏相比,《种族》用多达四分之三的篇幅来讲述怪异的海洋现象在世界各地引起各国学者关注的缓慢过程,形成了从容细腻的叙事风格。
这一风格在后四分之一消失,当人们终于聚集到一起,终于从发现问题过渡到解决问题时,“怪物”yrr从幕后现身,故事转向了好莱坞式的大情节框架,开启冒险模式。
然而,开放式的结局又将故事拉回了原来的基调,回归到人类内心世界的冲突和思考。
结局中,为了与海洋高智慧生物yrr和解,查莉开潜水艇潜入深海,在未佩戴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出仓,身体在yrr柔和光芒的包裹下舒展、飘拂。
这一幕是美丽的,队友和观众都明白查莉已无法生还,她牺牲了自己。
不过,查莉的身体和表情还是平静得过于诡异了,让我想起《水形物语》的最后一个镜头——女主并没有死亡而是获得了新生,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谈。
下一幕,查莉苍白的身体躺在岸边,随着镜头拉近,白得近乎透明的眼睛睁开了,露出了明亮冷冽的绿色瞳仁。
想要深入探索结局的意味,就不得不回到查莉这一人物本身。
一、子宫
查莉留着一头短发,皮肤苍白,理性的眼神中透露着几分执拗,乍一看有些中性。
开头有一个人物我很在意,一个和查莉同门的亚裔女性,两人关系亲密。
第一集,在海边的灯塔下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日光耀眼、层云四散、海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两人在进行人生中最后一次谈话,但此时她们并不知情。
查莉因和导师发生冲突被“流放”至这个海湾做着“任何研究生都会”的工作,而好友即将去挪威执行真正的科研任务。
在查莉的不甘和好友的劝慰之下,之间似乎还有别的情绪在暗涌,谈笑对视都有超越友谊的张力。
好友遇难前的视频通话提到了“last summer’s madness”,并神情暧昧、略含醋意地说起你不接我电话最好是因为你现在正和那个男生在一起。
当晚,查莉和新遇到的男生在酒吧谈笑而错过了两人最后一次视频通话的机会,感到悔恨是自然的。
不过,我认为这种悔恨里面还包含了另一层感受——感情层面的愧疚。
这意味着在查莉潜意识深处,与新的异性的性亲密是对旧友的一种背叛,因为她在和一个女人的性关系不确定性探索尚未完成时转向了一个男人。
在好友逼近死亡的过程中,插入了一个短暂的镜头:暮色中亮起迅速又熄灭的灯塔——两人最后一次谈话的地方,这不仅预示着好友生命之光的消逝,还意味着两人尚未确认就永远落下帷幕的,在生命中一闪而过的,朦胧的情感。
好友去世,悲伤的查莉从苏格兰回到德国,游泳池的场景也第一次出现了。
这时的游泳池也许还尚未显示出其深意。
和同门在游泳池边谈心游泳池第二次出现则是在海啸爆发,查莉眼睁睁地看着性伴侣被海浪吞噬之后。
和上一次一样,她离开苏格兰回德国,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就在观众都以为她会一直在昏暗的房间里度日时,她又一头扎进了泳池蓝绿色的水波中。
游泳池就是查莉的避难所。
运动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有效手段,但游泳,或者说水本身对查莉来说远不止于此。
游泳最常见的拍摄手段可能是给泳池一个俯瞰的视角,展示人从一头移动到另一头最后游出镜头外的过程,这种拍摄手法更强调时间的流逝。
而我们看到的是查莉游泳的近镜头,是她在游泳池边做游泳前的舒展运动的剪影,是背后的落地窗透出柔和的光,是她上岸后在池边的久坐和谈话,是粉刷成蓝绿色的墙壁映在水里,整个游泳馆水汽氤氲。
这些分镜并不是按时间顺序出现的,它们向观众展现的是游泳池及整个游泳馆内部的空间——一个安全的、精神性的、疗愈的空间。
查莉的冥想时刻这个空间同时也是私人的空间,是查莉的心灵居所。
即使游泳池的场景除了查莉外还出现过同门和里昂,但他们只是作为谈话的参与者出现,他们并不属于“泳池”,“泳池”也不属于他们。
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游泳池或者游泳到底对于查莉有如此特殊意义的原因。
第一集,查莉在发现设备出现问题后迅速驾小船出海,仅着简单的泳装就跳进水中,下潜,随后在水下完成一系列拆除设备的动作,她无疑不是一个游泳新手。
再结合她的博士研究方向(海洋生态坏境相关)和以游泳排解压力的习惯,我们可以认为,她的人生已经与“水”构建了独特且亲密的关系。
相比于剧中的其他人,即使是对比在海边长大的里昂,查莉的这一特质是最突出的。
不过,查莉这一个体化的特征或许有一个与个体化背道而驰的解释。
结尾,她在yrr中自在漂浮的镜头让我瞬间联想到了婴儿。
婴儿在母亲密闭的身体包裹下,在温暖的羊水里漂浮,也是如此安详和美丽,这一意蕴丰富的画面为解读查莉的精神世界和全剧的主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呆在母亲的子宫里,可能是人的一生中最私密、安全和舒适的体验。
在那里,我们尚未学会感知时间,也没有身体的概念,只有与母亲为一体的永恒的幸福。
奥地利心理学家奥托·兰克(Otto Rank)最早提出了“出生创伤”(birth trauma)的概念,他认为从妈妈的身体中解脱出来,对婴儿来说是从幸福的子宫中被放逐的痛苦过程,即出生创伤。
出生创伤是人一生中各类焦虑情绪的原型,从而导致了人生最原始和持久的欲望——回到幸福的子宫的欲望。
在游泳池中,或者说在“水”中的时候,查莉暂时逃离外部世界的纠纷、挫折和危险,游泳池的环境就像母亲的羊水一般隔绝了一切痛苦的根源——小我的分别、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无法抹去的人性阴暗面。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基本范畴。
通过浸泡在没有时间概念的“羊水”里,查莉得以从物理存在的痛苦中抽离,与广阔无边的集体意识“一”融合,从而达到无我的境界,完成了回到子宫的精神洗涤仪式。
所谓的“一”,意味着人类至所有生物在高维度的精神同一性和同源性,也是《种族》在主题上超越“环保”的终极表达,这点后文将深入探讨。
而主角查莉对集体意识“一”的认识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她对“一”的认识在不断加深,直至结局“羊水”漂浮一幕达到巅峰。
这个过程的催化剂或者说内在推动力便是死亡带来的冲击和反思。
二、乐园以游泳池为切口深入查莉精神世界还需要一个关键的密钥,而这一密钥在倒数第二集才浮出水面。
父母双双因海洋科研事业牺牲,她选择了继续研究海洋。
父母葬身海底,而她继续在海上工作,继续乘船、潜水,失意时也是一头埋进水里。
对此,查莉的解释是:(双亲的遇难)反而让她更亲近海洋,就像是他们在海中守护着她的安全。
看到这,观众面临一个选择——是否该完全相信查莉的自白?
我们都知道,人物对自身的阐释很少是真诚可信的,因为深刻地洞察自己的内心绝非易事,况且随意让人物说真话对编剧来说有偷懒的嫌疑。
重点在于时机,在观众对查莉的内心世界有了一定的见解且迫切想探索她背负的秘密时,我们便不容易怀疑这一自白,即使它只是匆忙回答了我们长久的疑问,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心满意足地把注意力放在故事主线上。
然而,当我们抛下时机,挣脱出紧张剧情的裹挟去审视这一自白时,便会发现其中有值得玩味的地方,而这才是理解的开始。
实际上,这一解释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是都是反常的,或者说是被美化过的,是过于理想的。
我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使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另一种解释:查莉是为了战胜自己的恐惧选择留在创伤发生的环境里,尽可能去了解海洋,去获取一种掌控感——无论是潜水也好,游泳也好,或是对海洋的研究也好,对“水”的熟悉能消解一部分创伤带来的负面情感。
这样的设定虽然平庸,但似乎更真实可信,因为我们能更多地看见查莉的不安和挣扎,看见她身上属于“人”的地方。
但在这后一种寻常的,便于理解的解读之下,是我们对于生与死、人与自然两种二元对立关系不加思索的默认,其内在逻辑是,海洋因双亲的遇难带上了死亡的色彩,并展现出了能对人类造成毁灭的无边的力量,由此海洋便成为了人类恐惧的对象,我们只有两条路:征服它,克服对它的恐惧,亦或是远离它。
我们很难想到那第三条路——查莉选择的路:爱它,成为它。
在查莉的眼中,生与死,人与自然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这便是那句自白的潜文本。
先说生与死。
查莉共有四次面对死亡的重大时刻,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双亲的离世,好友的遇难,性伴侣的死亡和自己的牺牲,四次都在海里。
其中,双亲的离世是隐身在故事背后的,其过程和细节只能靠想象,但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次死亡时刻,影响了后续每一次查莉看待和处理死亡的方式。
我们可以从用反推的方式来探究第一次死亡是如何改变和塑造查莉的,这就又回到了最初的切入点——游泳池。
上文已提到,游泳池代表着“水”。
从内部来说,承担着“羊水”的疗愈功能,那么从外部来讲,则是一片室内的缩小版的海洋,是海洋的替代品。
这对一个失去双亲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游泳池给了她一个随时与“水”,与“海洋”亲密接触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她受伤的孤寂的心灵仍旧迫切渴望着父母的爱和庇护,当水波包裹住她的身体,流过她的发丝,浸入她的每一个毛孔,她的悲伤使她渐渐看见了这样一种真相:父母仍在这里,在大海里,在“水”里,在她湿润的细胞里,他们无处不在。
生死两极的概念是由人类的语言系统构建的,更不用说,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对人“驯化”的表现之一就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二元对立的概念在我们认知中扎根:生死的对立、两性的对立、善恶的对立、“我”与他者的对立.......这些对立思想也正是各类不平等、战争、精神危机的根源之一,其背后是分别心,是对小我的执着。
而后结构主义对各类二元对立进行解构,根本上来说体现了我们试图回到人类吃下分别善恶的果实之前的平静和圆满,回到伊甸园的一种希冀。
对于孩童来说,对立的思想还只是一层薄雾,伊甸园的景象仍依稀可见。
但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转眼间他们便已长大,在浓雾中蹒跚,在相反的方向中彼此渐行渐远。
而查莉在游泳池中拂去了那层薄雾。
孩童过早地经历死亡从某个角度来说等于一场重生,他们不得不重新构建对世界的认知,而这个过程注定是孤独的。
查莉幸运地完成了这一蜕变。
她游过无数的亲人的生命分子,去感受死亡。
又在广阔无垠的死亡中,沉浮呼吸,感受生命的的律动。
在岸上,她是那个被海洋夺去了父母的孤儿,在水中,生与死的界限已无声地溶解,一位天才的儿童就这样寻回了生命的平静,乐园近在眼前。
这一幕的查莉好可爱三、归一说完了生与死,接下来谈谈剧中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
“怪物”yrr是一种古老的,有高等智慧的海洋生物,日常潜伏在深海中不被人类察觉。
它们的单个形态极其细小,甚至能像细菌或病毒一样潜入人类体内,但高度的协同性使其能聚合在一起形成千变万化的群体形态。
这是个不落俗套且有深意的设定,不同于《哥斯拉》、《异形》以及海量的恐怖惊悚题材中具体的鬼怪,yrr的形象始终保持神秘,既是零又是无限多,颇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
因此yrr能够轻易超越鬼怪的维度,成为更深沉、宏大、智慧、崇高的意象,观众很容易想到,它就是“水”,是“海洋”,是自然本身,同时也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映照。
它就是“一”,是没有分别的、原始的、无所不包的集体意识。
为了抵达“一”的故事终点,《种族》花了大量的篇幅一步步解构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
在对立的维度里,海洋是人类世世代代索取和征服的对象,人类梦想着站在制高点睥睨自己的战利品——不再对人类在生理或心理层面构成威胁的温良的海洋。
这一维度下出现的角色类型首先是渔民。
这是一种古老的职业,蕴含了人类与海洋长久以来的微妙关系。
从希腊神话中以甜蜜歌声蛊惑海员的女妖,到《老人与海》中老人拖回的马林鱼骨,人类对海洋的恐惧幻想从未停止,对海洋的“征服”情节也从未消失,渔民的存在便是这一混合种族情绪的最小缩影。
以查莉的性伴侣和莱昂的渔民朋友为代表,这类角色面对海洋展现的是最普遍的人类的姿态:带着敬畏和潜意识里压抑的恐惧,平静地靠着本能去索取和征服。
这是一种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原始而天真的姿态,并不让人反感,有其生机勃勃,鲜活而有野性的一面——在剧中表现为性的魅力,也是很合理的一种设定。
然而,这类角色身上同时散发出一种人类的自大所导致的无可奈何的绝望气质。
在遇难前,查莉的性伴侣向着大海驶去,路过她时笑着将手伸出窗外,我们记得他那最后的一无所知的笑容。
莱昂离开时拜访他年长的渔民朋友,朋友坚定地选择留在海边,此时他身上已弥漫出了悲剧的死亡的气息。
后出现的角色是资本家。
资本家不同于渔民,不需要近距离与海洋赤身搏斗,他们隐身于幕后,始终和海洋保持着一段安全距离,并靠知识积累成功克服了一部分原始的恐惧,索取和征服的野心则数百倍地膨胀。
霍夫斯坦特德能源公司被告知其开采油田的行为会直接危害新生海洋物种后,选择了秘密开采,仿佛这是一场零和博弈——我方的福利意味着自然的牺牲,而维护自然的福利则会损害我方的利益。
日本三船公司的深谋远虑与前者形成巨大差异,也使《种群》中的资本家形象更加多维和复杂。
木村拓哉扮演的企业上级三船相藤(木村拓哉在这部剧中更像个噱头,实际戏份少得可怜)显然长了脑子,不止关心眼前的商业利益,还对能改变全人类生存境况的信息感兴趣,正是他的赞助使学者们的探险之旅成为可能。
然而,这依旧是资本家获取信息谋求垄断的手段。
在医生发现了氯胺酮杀死yrr这一关键时刻,三船相藤一改往常看似中立的立场,毫不犹豫地选择进行防御和攻击。
与之为对照的是以查莉为代表的学者群体,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依旧坚持把自然界当作客体来理解和把握,并将其视为对科学的坚守(导师最为突出)。
查莉和莱昂等年轻一代的学者则表现出了统一主体与客体,消解自然界的客体性的倾向。
还是以本文的主角查莉为例,她不吃肉,当然也就不吃任何海洋生物。
在酒吧第一次邂逅听到性伴侣的职业时,她的反应趋于冷淡和回避,或许还带着些许的轻蔑。
此时的查莉难免给观众留下知识分子的清高印象。
但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发现这一“清高”植根于她对海洋真切的情感时,我们便原谅了她。
在搜寻yrr的过程中,即使看到同伴被yrr侵入昏迷不醒,她也仍然坚信yrr的目的不是伤害人类。
查莉似乎过于“盲目”地信任着海洋,不仅于此,第一次看见yrr的“真身”时,镜头给了她一个面部特写。
她笑了。
这一表情或许可以理解为对科研事业取得进展的欣慰,但在我看来更多地表达了兴奋、惊喜和感动。
因为在这场人类与海洋的战争中,查莉被裹挟着靠近“敌人”,目标不是征服,而是与之合而为一。
一切还是要从游泳池说起。
众人探险的船舱底部有一个供潜水艇停放的水池,池底便是阀门,开启后即可潜入海洋。
水池大小与片中多次出现的游泳池大小相仿,外观相似。
最后两集里,一些yrr随潜水艇一起归来,在水池中潜伏多日,一小部分进入女科学家体内,最终被作为实验滴入的氯胺酮杀死。
同样是通过这个水池,查莉两次潜入深海,最后一次投入了yrr的怀抱。
我认为,这个水池就是游泳池的迭代版本。
前文已经说明,查莉试图通过游泳池,在心理上接近海洋,建立与去世亲人的联系。
然而,彼时的游泳池与海洋的物理距离还是相当遥远的,也正是遥远的距离为查莉提供了保护和安慰,柔化了与真实的海洋合而为一必然招致危险这一事实。
第一集查莉为了取回出故障的仪器而潜入海中时我们还能看到她的恐慌,最后一幕她安睡在yrr中时观众则捕捉不到任何挣扎和恐惧的情绪,在这期间她无疑已实现了成长与蜕变,与海洋的距离也逐渐缩小,直至最后的归一。
让我们从头梳理一遍查莉的心路历程。
幼年,父母因海洋科研事业遇难,她亲近“水”以消解悲痛。
Yrr带来的危机在全世界蔓延,她失去了挚友和性伴侣,依旧亲近“水”,与海洋“合一”的欲望在进一步积累。
此时的查莉已迫切渴望看见和触碰到海洋的真实面孔,渴望彻底放下人类的自大和分别心,行动的勇气也在逐步增加。
上船后,她主动提出要陪同潜水员一起下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意味着其已准备好走出游泳池的舒适圈,开始真正的“合一”尝试。
舱底水池是一个新的接口,上方是属于人类的室内空间,下方是yrr所在的深海。
不同于游泳池提供的想象“合一”体验,舱底水池意味着真实的“合一”。
看见yrr在水池中的美丽真身时,查莉终于在经历了多年的脱敏练习后,第一次站在真实的自然界的入口前。
此时的她意识到,游泳池已不再是她心灵的归宿。
她不得不直面命运的召唤,放下一切来源于分别心的恐惧,去寻找爱的真相——不受生死束缚的,超越人类意识的无差别的宇宙精神。
承载了这一觉悟的最动人的台词便是那句“我不害怕,它们不会伤害我。
”
至此人与自然从二元对立重归“一”的解构过程已经完成,查莉背负着人类命运疗伤,与自然达成最终和解的自我探索旅途也已结束。
最后来说说结局。
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更光明:查莉代表全人类得到了yrr的理解,同时获得了部分yrr的种族特征——得以承受深海的高压和极地的寒冷。
这个结局指向了人类世界和平、美好的未来,yrr将停止一系列驱逐人类远离海洋的行为,人类开启更加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新生活,同时也开启了与另一种高等智慧生物和谐共处的新纪元。
而查莉能够获取yrr的种族特征,不仅是yrr向人类示好的标志,更因此带来了人类基因改写、种族进化的新可能。
第二种解释将真实的结局交还给观众手中:查莉躺在岸边的一幕只是她的濒死幻想。
在第三集里,查莉在游泳池边向同门描述了濒死体验的可怖。
最后一幕便是这段话的回音。
濒死的世界中时间确实被无限延长了,查莉进入了一个虚无的万籁无声的世界。
但死亡并非她恐惧的那样痛苦,而是平静、清凉的:时空的概念不再有意义,生死已被忘却,这里是查莉的旅程终点——万物归一,圆满和宁静的永恒之地。
看剧时脑海里一直在回响尼采《善恶的彼岸》中的那句话“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不同于美剧的叙事风格,色调深沉,故事的悬念多线铺开又能归于主题,剧中人物面对未知的危险,仍能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抉择,这何尝不是每一个平凡的我们渐渐丢掉的东西?
未来的不可知能否成为我们前进的原动力?
我不知道。
或许一次小小的坚持自我,勇敢的面对每天的现实生活就是平凡的我们最大的顺利!
期待第二季!
后面还这么慢就吃一个二星滚吧
前五集讲了太多不同事件点中心人物的个人生活,压缩到两集可能比较好,其实是个更适合拍成电影的故事
当我们抬头看天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其实对海洋所知甚少,一切的开始都是那么的突然,当人们开始去寻找答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无知与脆弱。
海洋非常非常非常的美,镜头色调构图非常非常非常的美,但……咱就是说,人还在船上,等于还在敌人老巢里,能别当面打脸吗,这谁能忍啊= =
很小众的德剧,看介绍是改编自同名小说。设定很有意思,但没找到中文版小说,很好奇结尾。电视剧评分口碑都一般,也没看到第二季的消息,估计被砍了。每集片头一个小灾难,引出一个国家的科学家,最后将科学家聚集在一起解决问题。很喜欢法国龙虾中毒的线,很喜欢这种抽丝剥茧,科学探案的感觉。印第安小哥毫无演技,他平时没有表情么?黑人科学家感情线磨磨唧唧的,藕断丝连演的很糟心。女主应该是聪明勇敢的人设,但总给人一种鲁莽自负天真的厌恶感。最后一集节奏又很奇怪。要不是喜欢这个类型,应该看不下去。可惜了这个设定。
这个开头真的很棒一个捕鱼人被自己的猎物,弱小无害的小鱼围猎了。讽刺拉满。好喜欢这种用镜头慢慢渲染恐惧,各种小细节告诉你 sth happened。画面好棒,尤其是海上的画面还有海下的窥探视角。好希望变成现实,所有海洋生物找人类复仇,接人类灭亡前几集真心好棒,节奏看着很舒适,跟着几个科学家一点点探索。不像传统惊悚片只会玩心跳,不像传统灾难片一笔带过前奏,而是铺开来细细的刻画,用镜头和一个个不正常告诉你有事要发生了。里面人物都很有个性,有自己的坚持,不迷信权威,科学家真的好棒!要爱上科学家了。还有女性不是镶边了,而是推动清洁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点比国产好一万倍。不足就是后两集忽然加快节奏,变成普通恐怖片的快节奏拉剧情,可惜了。最后两集的剧情如果按照前面的节奏慢慢拍,就完美了
怎么说呢,慢节奏德剧,题材是好的,没挖坑没埋线,但是结局也是有第二季暗示的,慢节奏和拖沓还是两个概念,还是有点拖沓了,去掉三集应该不错,看到木村出镜很惊喜,感慨当年的盛世美颜,还是呼吁人类保护环境爱护海洋吧。
格陵兰岛冰盖大面积融化的今天,何时能见到我梦中的冰山?
Ep6 jumping to conclusion much????
人类还是毁灭吧,毕竟人类中拍板做决定的小部分人自私自利。剩下的明知道污染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死路一条,但还是没有停手的打算。
这部剧给日本人的形象太好了,不知道是洗白还是讽刺。女主最后能活下来主打的就是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吧,就算有伊尔救她,那么大的压强都死不了,着实令人费解。还有那个女博士没死我也不理解,是因为她有家庭还是因为女主说她不会死她就不会死。而且前面铺垫太多,后面太急促了,感觉很多逻辑和技术方面都不能令人信服。有些没有必要的感情线在前期占了太多时间,没有必要。但是这部剧还是很强的,以保护环境做背景,以神秘莫测的海洋和人类做矛盾冲突,这种类型的科幻着实是没想到的。而且塑造的那种恐怖氛围也十分到位,总体看下来还是很有感觉的。
我从这里面看出来西方人的惯性思维,这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拍的纪录片嘛,但凡发现一个新物种,首先考虑的是殖民、种族灭绝,从来不管你到底是什么想法,是不是爱好和平,是不是愿意和平共存,共同发展,打不过了,然后再谈判,你为啥就不先谈判,等谈判不成,再考虑其他的选项,这样影响你剥削了是吧。
一整天,一口气看完。有些好看啊!最后的结局果然如我期待和所料,女主成了人类和智慧生物的结合体,希望可以给接下来的后续发展带来惊喜~ 最后真心愿世界和平,人类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慢热剧,前期铺垫太长,没有耐心根本看不下去。
【在追】【英德】【德国畅销读物改编、权利游戏团队打造】英德风,所以制作出来沉稳;故事推进得很慢,每个角色都卡在自己既定的位置上完成任务,不论前面花了多少生活戏份去塑造他们各自的形象,最后上了船大家都是大同小异的科学输出工具人
好久没有看背景很强大叙事很拖沓的剧了。可恶,最后一集太好看了,等第二季!
想表达的主题很宏大,但是叙事太过拖沓且无序,无奈第三集中放弃
节奏真的好慢好慢,适合一个人在一个空闲的时候细细品吧。
太绝了,情绪控制的很好
人类在找死这条道路上从不放过自己,看小说的时候就惊心动魄,剧的刺激感更直接,就是最后一集有点儿故弄玄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