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知道莎士比亚的,很少不知道麦克白。
作为沙翁的名剧,欲望,罪恶,忏悔,毁灭,穿越了整个剧。
当然这部剧是要告诫人们不要被贪婪凶狠蒙住了双眼,到最终这一切都会反噬施恶的本人。
劝人向善。
布道式的说教我们暂且不去说他。
单从电影而言,黑与白的色彩反差,含义是多重性的,即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因与果,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我很喜欢黑白色彩,简单而且明了,更能够突出人物场景的多重性,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色彩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引起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后,进行再一次的反思。
其次是画面做的很精美,将绿屏的元素加入其中,不显山不漏水,至少是电影的画面不显得平庸。
由于剧情表现的需要,影片中有大量的人物的特写镜头,但是随着剧情的伸展,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是一种负担和厌烦,相反这种反复出现的特写画面,对人物内心世界表现的渲染,达到了一个峰值。
最后,丹泽华盛顿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妇。
真的可以说是令人难忘。
作为一个黑人演员,细腻的刻画了麦克白这一内心世界是否复杂的人物,丹泽尔华盛顿,可以说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人,那种发自内心的邪恶,贪婪,狠毒,通过面部表情展现出来,有的时候还真令人不寒而栗。
演员当然是很优秀,但是导演对于演员的认知更让人夸赞,那样的一张脸演这样的一个角色是一个角度上的杰作,但是很可惜,这个人物的最后处理显得有一点简单和贫乏,但这绝对不是演员的错。
乔尔·科恩(Joel Coen)的电影是对电影的生动颂扬,尽管主角夫妇缺乏杀气。
乔尔·科恩(Joel Coen)独自执导了《麦克白的悲剧》(the Tragedy of Macbeth)。
由于哥哥伊森休假,他选择了高端材料。
这是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的电影可能曾经得意地取笑过的那种项目。
《巴顿·芬克》和《凯撒万岁!》想想这位如此大胆无礼的导演,用“乔尔·科恩为银幕创作”这一微不足道的荣誉来处理莎士比亚的作品吧?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麦克白夫人,丹泽尔·华盛顿饰演胡子花白的麦克白,带着一种温暖的、烟草味的笑声。
这就是被诅咒的灵魂,它的舞台与其说是狂暴,不如说是完美无缺的设计。
这部电影是黑白的,然后是一些,都是原始的雪和深渊。
污秽的云层掠过月亮,月亮变成了聚光灯。
我们回到了早期电影的怪诞雏形,《因弗内斯城堡的卡利加里博士的内阁》。
里面的气氛很生动,阴影笼罩着走廊,树枝拍打着窗户。
像乔尔·科恩这样的电影爱好者会知道,把《麦克白》拍成表现主义恐怖片是奥逊·威尔斯1948年就在银幕上玩过的把戏。
愤世嫉俗的人可能还会看到,一个大牌导演沉迷于自己的艺术,而背后的赞助人苹果(Apple)则需要电影的可信度。
这两件事都是真的。
尽管如此,这种美学还是完美地契合了恐惧和歪斜的情绪。
这本身也是一个奇迹。
当城堡笼罩在寒冷的星光下时,这部电影是对电影的一次庆祝,就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最近的《西区故事》一样丰富多彩。
这出戏不太好。
华盛顿和麦克多蒙德都是60多岁的人,他们的角色给人一种被压抑的野心和代际权力争夺的感觉。
但实际的表演——当然是获奖的——感觉有限,独白很重要,其他方面都很沉闷。
他们看起来真的像杀人犯吗?他们没有。
听电影明星演讲的新鲜感就像看猫玩滑板一样。
真正的政变发生在其他地方,凯瑟琳·亨特饰演的这三个女巫令人惊讶。
一个独特的身体表演者,四肢扭曲,用喉音唱歌:她的一个女人怪异姐妹要求露面。
她高高栖息在华盛顿的麦克白和科恩的麦克白之上,与乌鸦和天空同在。
37年了,科恩兄弟终于也要单飞了。
据说原因是弟弟(伊桑)不想拍电影了,于是大哥(乔尔)只得自己(顺带捎上大嫂)过了把莎翁瘾。
剧情几乎严格忠于原著(当然删减了约半小时的内容),包括后来被科幻片玩烂的自证预言梗(麦克白会即王位),爱洗手的麦克白夫人,文字游戏(森林移动,非女人所生)等。
麦克白捡皇冠时被斩杀倒是首创,不知是不是受了子路结缨而死的启发。
科恩兄弟二十年前为了致敬黑色电影,曾把《缺席的人》拍成了黑白片。
本片的黑白画质连同其他场景设计则呈现出极简主义风格,在我看来正适合这部被演绎过千万遍、观众对故事台词都稔熟于心、与其花里胡哨不如一展精髓的经典剧目。
其实乔尔本来是想在苏格兰(原著人物原型所在地)实地取景的,只是后来迫于疫情才不得不改在摄影棚拍摄。
这个计划之外的舞台感可能是新冠病毒在肆虐好莱坞的两年中所做的为数不多的好事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和最佳艺术指导两个提名实至名归。
丹泽尔·华盛顿凭黑人版麦克白蹭了个影帝提名。
但我觉得最该提名甚至得奖的是饰演女巫的那位(仨人/鸟都是一个人演的)——那表情那仪态那口音那装扮,以后就是妖精天花板了。
最后是表白:乔尔,这样的大银幕莎翁你拍一部我看一部。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莎翁的《麦克白》讲述的是一则命运悲剧,究其悲剧成因的主源,无疑为一种性格蒙上了审慎的罪名,三女巫的所谓命运预言,揭示了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一直以来的野望-权力的渴望,且为其野望的实现作了充分的背书。
权力-欲望,无疑是一种极端的属己之物,拥有权力并永远拥有权力,才能让权力一直保持属己的属性,所以在谋杀国王夺得大位后,麦克白患得患失除了所谓“罪行导致的良心煎熬”,更沉浸于属己之物哪一天突然不再属己的巨大恐惧之中,最终在二次听信女巫预言的应验后,决心反抗“命运”,最终命丧剑下,永远拥有变成了永远失去,恰如第一次预言并没有明讲,但暗示的惨淡结局。
那么,对于电影来说,什么是其极端属己之物呢?
众所共识的应该是光与影,此处光影对于电影的属己之归属,应该视为一种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而独属于电影的“本质”特征。
对于戏剧来说,舞台与表演看起来就是归属在戏剧上的极端属己之物,而也可以打上独属于戏剧的“本质”特征标签。
乔尔科恩这版翻拍,与奥逊威尔斯、黑泽明、波兰斯基等众多翻拍相比,更突出上述的电影与戏剧各自很“本质”方面的属己之物的结合:表现主义浓重的光影设计 与 人物时刻都深厚的舞台表演。
此时呼之欲出的问题就是,两者的结合究竟达成了什么?
如果答案是只是达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或作者风格的延续,或者只是巴赞意义上借助场面调度手段达到的一种舞台戏剧片的话,那么两者结合的后果与只有一者充分发挥达成的效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毕竟两者结合如果只能有造句构建的、精神分析式心理学的、存粹认识与现实的所谓根本矛盾的等等,都根本不会对现实生活造成麻烦,所以一点都不重要。
如果答案是电影所谓从戏剧而来,通过对故事的孕育,最后超越戏剧达成不朽来说,这种故事的不朽就不是戏剧可以经验的东西,因为舞台和舞台表演是戏剧必然需要的基础,而成为了电影就脱离了戏剧“本质”本身,成为了对电影本质的把握。
这种把握是当然是一种知识和认识的把握,是靠电影对故事的理解、体验和经验留存下来的东西,而依旧是电影的属己之物,也代表了电影本身吸取其他所有艺术而来的综合性来源,其实就是很难脱离其他艺术形式,永恒留存的属己性。
与其永恒属己对照的是,与麦克白听到第一个预言后,被预言激发自己对于权力的贪恋,但权力最后却不属于自己,属于另一个同僚的子嗣,在听完第二个预言后,甚至连麦克白自己的性命与命运,其评判标准都不在自己手中,而需要冥冥之中会“行走的森林”,与并非女人诞下的战士等外在决定。
如此的评判标准不是认识、不是把握、不是理解、甚至都不是经验,而真正超脱了属己之物,落到了相信故事现实能真正深植到生活之中,而不是知道故事现实可以贴合到生活而已,才真正相信电影可能性的信念。
莎士比亚取材于贺林谢德的《编年史》改编的《麦克白》, 描绘11世纪的苏格兰,原著中的英伦三岛和莎翁彼时的英伦三岛,理所应当应该全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白人,在今世今日,科恩选用了丹泽尔·华盛顿和很多黑人演员来重新搬演麦克白的悲剧,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短暂超越莎士比亚“属己”的知识,这种短暂的超越或许不美好、不太现实、甚至充满很多被人误解的硬性教条、充斥着让人看不出的某些智慧,但情感确实真实的,戏剧和电影的“本质”在这争斗,此消彼隐之中,一种实际能看到的真实,从争斗的解蔽里油然而生,而不需要去想,更不需要知识化、或理论化的整全构建。
凡是知道莎士比亚的,很少不知道麦克白。
作为沙翁的名剧,欲望,罪恶,忏悔,毁灭,穿越了整个剧。
当然这部剧是要告诫人们不要被贪婪凶狠蒙住了双眼,到最终这一切都会反噬施恶的本人。
劝人向善。
布道式的说教我们暂且不去说他。
单从电影而言,黑与白的色彩反差,含义是多重性的,即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因与果,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我很喜欢黑白色彩,简单而且明了,更能够突出人物场景的多重性,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色彩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引起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后,进行再一次的反思。
其次是画面做的很精美,将绿屏的元素加入其中,不显山不漏水,至少是电影的画面不显得平庸。
由于剧情表现的需要,影片中有大量的人物的特写镜头,但是随着剧情的伸展,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是一种负担和厌烦,相反这种反复出现的特写画面,对人物内心世界表现的渲染,达到了一个峰值。
最后,丹泽华盛顿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妇。
真的可以说是令人难忘。
作为一个黑人演员,细腻的刻画了麦克白这一内心世界是否复杂的人物,丹泽尔华盛顿,可以说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人,那种发自内心的邪恶,贪婪,狠毒,通过面部表情展现出来,有的时候还真令人不寒而栗。
演员当然是很优秀,但是导演对于演员的认知更让人夸赞,那样的一张脸演这样的一个角色是一个角度上的杰作,但是很可惜,这个人物的最后处理显得有一点简单和贫乏,但这绝对不是演员的错。
有幸能够在上学期间课程项目组组织观看了这部电影,所以在这里打卡在爱丁堡的第一次免费IMAX超前点播观影体验。
CINEWORLD裸眼3D体验真的一本满足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的故事中,勇敢的苏格兰将军麦克白从三女巫那里得到预言,称他某日会成为苏格兰国王。
出于野心和妻子的怂恿,麦克白暗杀了国王邓肯,自立为王。
在自责与幻想的折磨下,他很快堕落成为一名暴君,不得不通过持续的狠手来保护自己,打压敌意与猜忌。
大屠杀与内战使得麦克白与他的夫人变得自大、疯狂,直至最后二人灭亡(来自维基百科) 个人认为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完美地将舞台剧融合进了电影的风格中。
黑白摄影凸显陈旧与苍凉、转场细节令人赞叹、光影配合折射人物心理、乌鸦女巫的造型令人惊艳…当然,将舞台剧搬上银幕,两种艺术形式的火花便碰撞出来。
首先是台词,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虽然在电影院没有字幕根本听不懂),(但是丝毫不影响其)台词经典而恢弘,尤其是屏幕上巨大的“TOMORROW”彰显那“虚无主义者的独白: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 (来自维基百科)如此,黑白的影像更加凸显了麦克白灵魂的虚无;其次是表演,作为观众能够比在观看舞台剧时观察到更多演员的面部细节、欣赏到更多电影特效;舞台布景方面也尤为精彩,演员穿着古代服装但是许多场景却似乎来到了现代,工整的几何构图和场景铺陈令人赏心悦目;最后,也是最大的亮点,即这部电影类似京剧一样,仅用三两人的冲突和对话便给予观众一场战争的体验和压迫感,表现手法真实不造作,观众透过有限的空间和角色却能够感受到战争的磅礴和屠杀的残酷。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一方面(据说)是科恩兄弟和A24制片的特长(用小表演来展现大场面),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舞台剧和电影结合的魅力:1.将戏剧背景的设计通过电脑技术更进一步提升,为观众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2.保留戏剧对白的文学性,让观众通过电影细节更深切地体悟文学;3.将戏剧的时空局限性与跨越性融入电影,在无限的电影里体验有限的戏剧带来的无限想象力…非常美妙的体验。
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故事,历来多次被搬上舞台和大荧幕。
可这部电影打着电影的旗号而做出一副舞台剧的感觉,未免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黑白的色调虽然增添了不少复古气息和高级感,实则只是掩饰了电影布景的廉价感,极其容易让人出戏的背景特效不知是有意而为之好体现出舞台剧的感觉还是真的华而不实或是经费不足?
而在最终的大战中刻意避免了宏大的场面,本以为可以看到千军万马攻打城堡的画面,这样一个本可以直观体现史诗感的画面却没有表现出来,着实可惜。
从剧情上讲,整部电影下来有一种过于急躁的感觉,角色的转变没有太多过渡这无疑给不常接触舞台剧和原著得人增加了观影门槛。
本片虽然没有过多的动作戏份,大多通过台词来表现人物情感转变。
但本片的两大动作戏份,尤其是麦克白与苏格兰战士的对决十分巧妙的体现出麦克白的胸有成竹,对决动作十分霸气。
台词大部分保留了原著的经典对白,文艺感十足,要是换几个普通小演员说这几句长台词怕是会让观众尬的用脚趾头抠出两室一厅。
还是那句话,影帝就是影帝,感觉真的不一样。
关于选角其实没有必要抨击黑人的麦克白(毕竟也是冲奥片,理解一下🐶)麦克白作为一个莎翁经典人物在舞台剧或是在电影中都多次由不同的人种扮演,这次的黑人麦克白只能说是一次大胆的改编罢了。
由丹泽尔.华盛顿出演的麦克白很好的把台词和情绪融为一体,由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人可谓把阴险狡诈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对女巫的刻画也是本片中的一大亮点。
从总体上讲,这部片子算不上是烂片,但完全可以拍得更好,有点浪费了两大影帝的出演而没有拍出应该拍出的宏大史诗感,看完之后有种不尽兴的感觉,有些遗憾
西方悲剧将震慑放于一切之前,它不是引人哭泣,而是要人认识到命运和自身的不可抗拒性,是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则认为,一切悲剧的社会根源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俄狄浦斯,奥赛罗,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从命运冲突转到性格冲突,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也试图在社会矛盾制约和人性变异中对人的本质做出解答,他在这种复杂性中,看到了人本质的亘古不变的东西,就是人具有追求自由理想的特性。
又叒叕一版麦克白,感觉好莱坞+百老汇还有十个著名的老家伙排队等着演这个角色,而另外还有十个已经演过了……这一版倒是极其工整,很久不见科恩哥+科恩嫂这种稳定的作品输出。
严格说这是一出戏剧并非电影,它尽量摒弃电影相关的技术,只剩下灯光、台词和表演,甚至连色彩都不要了。
看本片过程中不断的想起麦金农酒店里的《 Sleep no more》,麦克白夫人飞檐走壁,邓肯国王血溅当场,班珂与麦克白困兽犹斗,我还被小护士拉进小黑屋……每一个场景都仿佛仍然触手可及,是戏剧某个维度的极致。
但那竟然是两年多以前了,于是又查了一下,现在居然门票涨到了800-900,侬怎么不去抢?!
用本片去冲奥斯卡,好比拿倚天剑去砍六大门派,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去扫街头混混,把戏剧和文本的老祖宗都抬出来了,胜之不武嘛。
话说,今年难道是文本元年?
《犬之力》《里卡多一家》再加滨口龙介全都洪尚秀+昆汀附体。
只见若干戏精在银幕上叨逼叨,若干编剧拼命找小说改编剧本,若干导演把机器对准演员就啥事都不管了……
春节档开启的前一天,在家看了一部莎翁戏先对冲一下,本以为以丹泽尔•华盛顿这样一位黑人影帝和科恩嫂这样的美国影后来主演莎翁戏多多少少会有点不适,没想到观影体验依然小有震撼,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见仁见智的黑白画面,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批评某些独立电影人对于黑白影像的滥用,只为凸现一种质感,而无具体的艺术构思的支撑,但个人觉得这部《麦克白的悲剧》中的黑白画面与莎翁古典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很搭,再加上精心设计的构图,最后呈现出的整体审美价值相当不俗。
另一方面也是演员出色的表演,其实丹泽尔•华盛顿多年来在表演中的一些小动作在这部戏中依然会出现,但这不妨碍他用他的美式发音将莎翁的台词念得抑扬顿挫,仿佛神谕,而科恩嫂棱角分明的面容更将麦克白夫人的野心和欲望都演绎得锋芒毕露,过目不忘,还有女巫的呈现更是邪异鬼魅,令人印象深刻。
唯一略显遗憾的地方,也是很多莎翁戏的通病,就是电影主创们似乎都不敢对莎翁戏“动刀子”。
个人有一个浅薄的认识,莎翁作品的魅力主要是其华丽的台词,并不是故事层面的设计,尤其《麦克白》这种本身留白就相对多一点的作品,完全可以在剧情上多一些自己的、更现代的设计。
这让我想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与后来的新《三国》相比,很多人以为央视版本的成功是对原著小说的照本宣科,没有自作聪明的蹩脚改编,但其实央视版中也有不少导演和编剧自己的原创桥段,戏剧效果都相当不错,比如大家最熟悉“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
就是我看不懂,但是我很震撼的那种电影,光影美学非常上乘
太阳星辰、睡眠死亡、天堂地狱,大量天空的描写让人与环境的对抗显得如此无力。4:3画幅,大量固定镜头,经典电影技法拍经典文学,表演和台词还是舞台剧式的。人物刻画薄弱,还好女巫的恐怖感渲染出色。极简的线条和布光,几段establishing shot很惊艳。同是科恩和黑泽明的脑残粉,还是更喜欢六十年前的蜘蛛巢城。
表现主义但是黑人版麦克白,简称「老表麦克黑」。莎翁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有贤妻,丈夫不遭横事。以及,麦克多蒙德的脚还挺好看的……
戏剧总有一种魔力,会把电影拽入平庸的深渊。科恩找到了表现主义这把钥匙,打开了那扇联通两个世界的门。我看完震撼得只想问:“科恩,兄dei!考虑把莎士比亚都拍一遍嘛?”
完全没有呼吸空间. I see sad human limitation in every frame of this film. Truly a tragedy. (w/子祺)
无趣
莎翁剧还是留在舞台就好...
当个有声书听听还凑合,非常厌恶大量使用黑人演员的政治正确,强行将角色赋予黑人破坏了观影乐趣。
比预期的差一点,三星半吧。主要是蜘蛛巢城太牛逼了已经想象不到任何别的改编能比那个更好的,科恩did try。stage感很重的黑白景取作表现主义幕布,用在莎翁上不能说不合适,只是有点expectable?表演倒挺不错的,算是在了英式和美式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
这是个啥玩意,舞台视觉电影么。
非常失望,新想法很少。
舞台感很震撼
绝了,推荐
莎翁的《麦克白》改编版本甚多,从话剧到歌剧再到电影,甚至背景移植到不同文化的版本,让人目不暇接。科恩的这个版本,以黑白十六毫米影片,用极简主义的布景设置,完全采用莎翁诗一般的语言对白,来呈现这一诗剧。科恩甚至让丹泽尔·华盛顿来演麦克白,让他的改编更具颠覆性。可惜,科恩的想法很有新意,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佳,影片沉闷无趣。华盛顿是个好演员,在此剧中演技根本没有展现的空间。他缺乏话剧台词功底,莎翁的诗意独白,让他咕咕哝哝快速说出,完全没有诗剧味了。
戏剧的体量,冗长的台词像是在背课文。
摄影太突出了
【5.0/10】
科恩嫂什么时候重回舞台?喜见Bertie Carvel
4:3的影像格式是最糟糕的比例,所有构图原则都适用不了,所有角度都是物理眼界,偏要表达艺术,看见的不是超越,是拙劣复古,不是精神病患噩梦的艺术,是艺术的神经病噩梦。第4分44秒,国王转身,身后的侍从距离太近,国王不得不停顿一下,等他转,这是站位错误,应当重拍。演员还剑入鞘,找不到准头,动作迟缓,应当重拍。然而,并没有。所以别扯什么精致制作了,该配眼镜了。人总有某个时候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这片不仅导演是,主演也是,多年自以为演技出众,真挑战舞台剧形式的表演,那台词,dreadful,声音都漂浮在上面。
唯一亮点是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