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栩(影片信息:《沉默的教室》,导演:拉斯·克劳梅,编剧:迪特里希·加斯特卡、拉斯·克劳梅,主演:乔纳斯·达斯勒、汤姆·格兰门兹、米夏埃尔·圭斯德克、罗夫·凯尼斯、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德国,2018年)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
故事情节紧张不足,揭示的却足够深刻。
其实,单从情节而论,电影也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地方。
不过就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为“匈牙利事件”中的死难者集体默哀了两分钟,继而引发了一场上升到政治高度的风波而已。
这场风波在嗅觉敏锐而为人正直的施瓦茨校长看来,完全可以将其悄然化解。
施瓦茨在“默哀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与学生泰奥谈话时,就暗示后者可能会有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
泰奥随即与同学们商议应对之法,决定以一个在此种情形下显得正当的谎言蒙混过关。
这个决定一开始遭到了库尔特的反对,他认为,全盘说出真相才是对匈牙利所表达的支持。
同学们产生了短暂的分歧。
然而,分歧最终在能否顺利的参加高中毕业会考的现实面前得到妥协,统一成用一个谎言为借口掩去“默哀事件”所指向的抗议示威这一具有政治意义的定性。
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同学们的天真受到了愚弄。
他们原本在教室里的默哀行为都表现出欠缺考虑的稚嫩。
这种稚嫩同火候毫无任何关系,反而暴露出这群高中生在浪漫情怀的驱动下识见上的短浅。
这群学生富有朝气,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正处于一个青春叛逆的年龄,有着他们的父辈们当年那种干劲十足的力量。
这种力量转化成学生们勃发的冲动,在历史课上默哀即为冲动所促成的青年反叛的心声。
政治家们却对这样的心声表示出骨子里的畏惧。
教育部长朗格推翻了学生们试图蒙混过关的说辞,以成熟的政治谎言取代了学生们为了过关而编造出来的拙劣的借口。
一切推到重来。
一切在政治机器高效的运转下正式开启一场游戏的角逐和猎取。
这场正式的游戏使得区教育局的凯瑟勒女士对“默哀事件”初期的调查报告成了一堆废纸。
这堆废纸上所记录的一群高中生在教室里为匈牙利已故足球明星普斯卡什默哀的说辞任谁都看得出是不加修饰的谎言。
随着游戏的正式开启,真正的谎言在学生们面前轮番上演。
无论是报纸上对普斯卡什还活着的报导,还是一个奥地利记者以“西方记者”的头衔对匈牙利自由战士的披露,都让这群高中生们在东德宣传机器的强大攻势面前无所适从。
仍然有外界的声音传来不一样的信息。
保罗把同学们带到独居在郊外的埃德加伯伯那里,收听到了从西德电台播放出的关于真相的报导。
真相并未给同学们带来任何决定和行动,此时的他们,依旧被谎言威逼着、胁迫着,在离间和出卖、检举与揭发中茫然无绪的辨别着、徘徊着。
离间是一种成熟的诱供手段,当局对它的运用再熟悉不过了。
他们引导泰奥怀疑是埃里克充当了告密者,这使得裂缝开始在一个团结有序的集体里悄然滋生。
与此同时,这些孩子父母过去的经历也被当局用作威逼他们招供的方式而纳入了政治的轨道。
那些过去的经历是父母们保有的秘密,无论是青年时期参加过暴动的泰奥的父亲,还是革命年代充当告密者的库尔特的父亲,他们都亲眼见证过权力以谎言的形式施加于普通人犹如梦魇般恐怖的力量。
如今,对这些孩子们的谎言在于,他们已然被定性为“国家的敌人”。
因为“默哀事件”成了一场反革命事件,藉由这个事件的调查,实则小题大做的将相关的政治利益如同滚雪球般的累积了起来。
当然,政治利益已超越了这群高中生们的认知。
时下,摆在他们眼前的已不是当初在教室里默哀时对不知所措的莫泽尔先生暗地里的嗤笑,而是一份面对政治高压时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
前者有着懵懂无知还未醒觉的轻松,后者则带来了置身于压力下的成长的阵痛。
因为拒绝向当局妥协,孩子们所在的班级被全班开除。
他们最后一次聚集在校园里,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
沉思是泰奥的主张在同学们心中引起的反响。
是时候做决定了,但必须是自己的选择。
在此之前,“默哀事件”真正的发起人库尔特已经远走西德,带着所谓“叛国者”的罪名。
自己的选择让勇气在孩子们当中传递,犹如传递火种,奠定了一个永不妥协的奔赴。
“离开这里,再也别回来!
”家长们也是如此希望。
一代人的秘密被当局掌控,下一代的新生在奔赴中践行。
(全文完。
作于2021年12月11日)——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作者简介:王栩。
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评论里的单线半脑子真多。
让我突然想到一个评论:
关于英国冷藏货车货车偷渡惨案的有趣评论“广场政治”的条件下,一味的以宣扬种类不同的自由为噱头,真正的将辩证的主义含义剥离出时代的语境,使之彻底沦为宣传资本主义极端自由模式的背景板。
且,正如我们望向孩童清澈的目光一般,当我们的情绪随着电影里单纯少年们跑动的姿态而共同上下起伏之时,我们也许已经忘了《浪潮》里机械一般的空洞控制力。
诚然,电影中的历史事件是可以分辨出对错的,我同样也为小苏的所作所为而扼腕呐。
但一旦上升到主义的对立,我只能无奈的总结:这些B又开始了...希望“自由世界”在嘲讽“落后制度”擦屁股没带纸的时候,别忘了自己的手上沾着屎。
也希望,评论里阴阳怪气的那些喜欢假装沉默和喜欢宏大叙事风格的懂王们诗人们能够暂时放下手中的奶茶&炸鸡,把嘴上的油擦干净,取下麦克风,穿上长款羽绒服,站在楼下的门房旁边,不要理会门卫大爷的关切和询问,低着头,认认真真的好好骂一骂这片恶土,或踏踏实实的用沉默反抗反抗。
再有,建议此类人放心使用先进阵营的疫苗。
据说用了不咳嗽,一口气上十八楼。
电影主题:告密。
围绕告密这个概念有许多问题需要厘清。
什么是告密?
汉语字典的解释是,“向有关部门告发旁人的私下言论或活动(多含贬义)。
”第一,告密当然必须有需要秘密的人,字典把这个相关人限于有关部门(这可被称之为政治告密),颇为局限,实际生活中,有同学也给老师告密;有兄弟给父母告密,有同事给老板告密等等;这个需要秘密的人最好被定义为某种权威;第二,告密告的是谁?
字典解释认为告发的是旁人,可能是熟人,也可能是陌生人;熟人告密最为人熟知,也最为人痛恨痛心,因为它无限度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比如曾经的东德社会夫妻之间互相监视揭发;那陌生人之间呢?
我去告发一个我们彼此互不相识的人,他的秘密可能是我辗转听来的,可能是我无意中发现的,也可能是我跟踪监视所得。
要说告发旁人,应该不错;第三,告发什么?
字典的解释强调其内容的私人性质,当然了,公开的言论或活动我们压根不叫它秘密;按照字典这个含义,问题来了,我向有关部门告知犯罪嫌疑人的行踪算是告密吗?
他就住在我家楼上,我看到了网上的悬赏照片;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为了揭露罪犯的罪行,是正义之举,不是告密。
为了正义的目的“告密”就不是告密了吗?
舒芜拿着私人信件去告发胡风,不是为了打击反革命集团的大义吗?
文革中大量的子女揭发父母,不是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大义吗?
现在不也常听说学生举报老师“卖国言论”的新闻吗?
至此,关键问题似乎变成了何为正义的问题。
就此打住,我只愿提出一个观察:告密的内容,私人特征自不多说,笼笼统统、未经反思的正义属性却并不能为卑劣的告密行为开脱。
反而,告密盛行的时代,必定也是“正义”泛滥、黑白颠倒的时代,泛滥到海外出书就是卖国、穿鲜艳的衣服就是违反校规,颠倒到我们分不清告发一个杀人犯和一个良心犯的区别,以为这都是正义呢。
最后,告密盛行,恰恰是一般法律和道德手段已不够用,为达某一目的,不得不四处安置耳目,探听私人信息,最后最大限度地“弘扬正义”,问题是,这种人人有罪预设下的“正义”真的是正义的吗?
注意!
这是历史影片,不是纪录片。
不得不说,2020了,还在鼓动政治立场划分的,恐怕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人类是一条绳上蚂蚱,相信科学,尊重人本主义,才是未来,转念一想,好像这世界存在这么多主义,是为了能让人在谬误中总结真理。
“青春”确实应该标注出来,无声革命,真没感觉出来什么革命的劲来,结局就是离开,难道这样就结束啦?
集体谋划投奔还差不多。
我会想到中国五四等时期挺身而出的青年学生,现在我们纪念五四时,对五四的解读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为政治服务的时候,历史好像是活的、可变的、易变的,为什么我会觉得政治是一项无趣又不得不参与的活动呢?
最后一幕可能是在致敬死亡诗社吧,共通点可能就是人们都反抗的是压迫人性的极权统治,这就是影片带给我的一点感受吧,论政治企图,甚至不如我国的献礼片,但毕竟是电影,观赏性上还是高一点。
历史总是会换个方式不断重演。
”在1918年造成大量死伤的一次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向德意志帝国提出军备限制与必须偿还巨额赔款的《凡尔赛合约》,让战间期德国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后来呼喊改革口号的希特勒上台,种下20年后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火种;同样的,纳粹德国在1945年二战末期不敌苏联与同盟国的东、西夹击而投降垮台之后,世界也没有因此迎来长久的和平,德国不久便分裂成西方“联邦德国”与东方“民主德国”两边,以美国与苏联为首两大阵营长达40多年对立的“冷战时期”也随之来临。
因此,这次故事背景建立在1950年代冷战时期“东德”的《沉默的教室》,虽然不像是《乔乔的异想世界》或《无声的抵抗》等电影呈现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但在后来东德作为“华沙公约组织”中苏联最重要的“卫星国”,奉行背后有着苏联支持的社会主义及一党独大体制的情况下,《沉默的教室》所讲述的同样也是国家为了维持表面安定而封锁外界信息,甚至是限制人民权利与自由的真实状况。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便在这里说太多,但如果你们要问我的意见,我肯定是资茨(大家去看)的。
本片里的家长和孩子形成了很好的对比,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人,和需要保护全家的人,我觉得实在是没有谁可以指责这些家长们,他们需要生活,最后Kurt的父亲给儿子打掩护也是他能做到最多的帮助了,孩子们是一群敢拼敢闯的有自己想法的人,唯一需要警醒的是有的人真的是不安好心地传播zz言论,歪曲事实。
此外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想一想有了问题大家应该选择否认,逃走还是改变,不论是从小我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的角度。
实行无为而治,让人们从善出发也许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把人们当傻子一样禁令缠身这种过度的做法最终会怎么样?
也许不是一个班级,可能是一个城市,乃至全国人民,但我想达摩克利斯之剑会在该闪耀的时候闪耀的。
没有谁是完美的,同样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也会有自己的问题,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并且希望她好。
凭借历史写就的文化基因,反极权主题的政治片得以超越国界,成为了能唤起人类最大程度共鸣的一类电影作品。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世界上鲜有未曾遭受强权压迫的角落,身在物我难分的暧昧里,冷静的思辨也难免被镀上一抹桃红色的春光。
如果这会影响到观众对影片建立在严肃思考基础上的考评,那这现象本身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照。
反观电影,用真实历史做背景的也好,纯属虚构的也罢,大多数以宣扬某种政治观念(而不仅仅满足于“政治正确”)为存在意义的作品的确会自带具有煽动性的英雄主义色彩,纳粹出品的《意志的胜利》是这样,反纳粹的后来者照样如此。
不可否认,反极权影片宣扬了善的普世价值者,而究竟什么是“善”,不同的影片又从不同层面或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其中有一些无疑会比同类型影片更加接近本质。
德国影片《沉默的教室》(2018)讲述了一个发生在50年代冷战初期、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通过展现一个高中毕业班一次小小的心血来潮所引发的一连串后果,以揭示刚刚脱离法西斯极权统治的东德,是如何迅速滑向另一个阴影之下的。
事情源于学生们通过西方电台听闻匈牙利十月事件遭到苏军武装干预,造成大批平民起义者流血,于是决定在课堂上为死难者默哀2分钟。
这次发声对社会而言微不足道,也并未直接改写历史进程,然而当事学生却为此遭到了从学校到教育局直至国家教育部一次比一次严厉的审查,最终全体被打上“反革命”的标签开除出校,在这个国家里再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围绕着一个“小”事件的逐步升级,影片非常细腻地表现出了权力的层层叠加,如同一只手在慢慢扼紧观众的喉咙,让我们和片中主人公感到同样的窒息。
随着情节的推进,当纪念体育明星这一辩解被彻底无视时,当审讯者一次又一次公然要求学生出卖同伴时,当青年们的父母亲人遭到国家威胁时,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权力一方面在所及之处无有匹敌且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是内化的,通过对所有人施加有罪推定消灭任何反对的意识。
在它的控制范围里,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福柯所表述的全景监狱中接受制度性的规训,最终被塑造成权力体系中的某个位置的零件。
在这个发出抗议的班级中,有不只一个学生表明自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显然,这与他们同情匈牙利的民族运动和受害平民无关,也与东德官方对他们采取的态度无关。
在此,影片显现出了高明之处。
它无意比较意识形态的高下,而是在更根本的层面上试图推演权力使人异化的运作方式。
对于无论何种性质的政治实体,这一来自历史的经验都不啻为一个警告——不只因为恶果会让人民与国家成为对立面,更因为它将引发人类对自由、善良、忠诚等等精神的背叛。
正是从人性角度出发,影片给了学生中的“反派”埃里克一个“守护父亲在自己心目中英雄形象”的动机,并且最终让他在富有象征意味的教堂场景中实现了自我救赎。
在深层叙事上,影片说人性非恶,那些尚未被权力体制征召的人拥有敢于向强权说“不”的自由灵魂。
由此,影片中的青年成为了具有隐喻义的一种身份,而他们的父亲以被规训者的面目示人,沉默的,却在最后时刻的暗示孩子离开的母亲则代表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面对历史的一个至暗时刻,“长大成人”的母题被这样叙述。
影片开始于一辆从氤氲雾气中缓缓驶向观众的列车,结束于阳光映上逃亡青年的脸庞,它通篇和叙事同样规整的镜头语言分明在说,往昔纵不可追,来日尚可期。
片尾对原型事件的补充说明止于大多数逃亡学生在西德通过了毕业考试,未言及其他。
就事论事使影片成功避免了坠入具体历史问题的漩涡,大而化之的寓言性概述却也让它趋向简单化和理想化。
虽然不应该求全责备,但高而不深,确是《沉默的教室》的最大遗憾。
没发过影评,但看完这部电影,有一点看法想记录和表达。
假设是几年前在读书时看这部电影,我可能会评四星。
但是今天看,说实话,看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感悟到了将使我评一星的理由。
这样的电影,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软实力工具吧。
这是西方占主流的统治阶级试图用思想来渗入那些还是“顽固”的“世界”,改造人。
鼓励人们追求所谓自由的世界、自由的声音,敢问现在的西方真的自由吗?
我只想说,以油管、谷歌为代表的媒体的审查机制只比墙内更严格、更智能、更全面。
鼓吹学生追求所谓的自由,尤其这些主角的身份是面临毕业的学生?
影片里的老人,就是他们一众人去他家听广播的,相对来讲大多数老人是社会的保守派,但他直接讲你们是国家的敌人(我看的翻译就是这样),这想必比林格说艾力克说是泰欧提出抗议更具煽动性吧。
不过,这部电影倒是会警醒很多人,全世界各国不管是哪一派,都会重视学生。
学生极容易被利用。
他们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开始主动地关注社会事件,在学校内外会接触各种思想,进而跟从其中一些思想。
此外,激化矛盾,使某个群体的思潮升温、加剧,会使得该群体往反方向加速演进。
就这一点扯远一点,个人认为我国建墙是一个昏招。
另外,这部电影配得上一星,它表明西方世界的那些人似乎有点急不可待了,电影最后赤裸裸地让年轻的学生们为了所谓的郑智理想与家人割裂?
哼,我倒想看看未来会怎样。
根据真实历史改编,一部描写1956年东德的一届毕业班的学生的无声抗议的事件,仅仅是沉默的2分钟,却改变了所有人的未来。
这部片需要一定的历史基础,同时很庆幸没有被ban掉,且看且珍惜。
从电影看下来,如果不告诉你这是1956年的德国,你很难想象当时的发达程度,特别是影片开头西德那场戏,简直与现代无异,哪怕到了东德这里,教室的配置,20个人,小班化,后面每个人都有挂钩挂外套。
而且每个人的着装一点都不落后,甚至以现在的眼光看都可以说非常潮流。
其实很难说里面某个人的选择一定是值得谴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只是为了所谓的真相,毁了自己的前途,有时候真相真的重要吗?
但是教育局的做法真的让我作呕,找嘿料,翻旧账,像不像现在的一种东西。
以下全是剧透电影开始,库尔特和泰奥在火车上前往西德,看望自己为战争牺牲的外公。
德国党卫军,也就是纳粹。
看望之余,来到了电影院看18禁,但是偶然的机会,播到了匈牙利的自由抗争。
回到东德的酒馆,发现对于匈牙利的报道完全相反。
与此同时,酒馆坐着4个苏联军人,他们对于匈牙利赶走占领他们领土的苏联军人很是认同,同时手贱的泰奥拿起花生米砸向苏军的头,同时可以看到苏军手上戴着红袖章。
被发现了只能跑,最后被摩托车追上,苏军知道他们18岁后,说了一句我21,我也没兴趣待在这里。
回到家后,库尔特问父亲关于此次暴乱的事情,父亲无法给出解释,只能用一些境外势力搪塞过去,他的父亲是城市委员会主席。
但回到教室后他们决定带着同学去听美国的广播电台RIAS,这在当局无疑是不允许的。
所以他们只能偷偷去保罗的同性恋叔叔家听。
他们听到了西方媒体的报道,还听到了普斯卡斯的牺牲,但这是西方的不实报道。
同时也知道了他们发起的默哀活动,因此回到教室后库尔特决定发起默哀活动,最后少数服从多数,影片多次用到少数服从多数。
这也是全片正品的开始,起初,校长只想大事化小,谁知突然介入的教育局人员打乱了整个计划,用一种最常见的审判手段,各个击破。
起初大家还能坚持,但是后来的教育部长竟然知道每个人的家庭背景,这里不禁细思极恐,每个人都像是被抓着咽喉,每个人的黑料都被拿在手里,为了前途还是自由。
而且艾力克还得知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叛徒,同时教育局人员威胁如果艾力克不指认谁是发起者,就要报道真相让他父亲身败名裂。
无奈只能出卖库尔特,有意思的是多年前出卖他父亲的又恰好是库尔特的父亲,此时的艾力克已经奔溃,拿着靶场的枪射击了教练后,回到教堂质问妈妈,最后得知一切都是真的。
在教育局人员得知发起人是库尔特后,想到他父亲作为城市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为了他的政治生涯提前告知,而且希望库尔特第一个发言,并且指认艾力克是发起人,因为他已经要被关10年监禁。
但库尔特显然是不会这么做的,在父亲希望指认艾力克的坚持下,与母亲的交谈后决定独自前往西德高考,晚上偷偷跑路,但是在火车上被拦下,同时叫来了库尔特的父亲,此时父亲却选择为库尔特担保,有那个父亲又愿意真正与儿子作对呢。
这里我还是想说,有背景就是好呀,你可以放心的去干你认为正确的事/在跑路那天晚上他也去找过好朋友泰奥,但是泰奥只是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而且还被教育局那边威胁父亲在53参加暴乱的事情没有清算,而且还有2个弟弟,最终只能说一句一路顺风。
第二天教室教育局的人员发现库尔特跑路,只要有一个人出来指认是他发起的就可以让他们参加高考,不在追究,终究还是没有出卖兄弟,最终全班开除。
最后泰奥让大家自己做决定,同时告知圣诞节去西德的火车检查会宽松点。
最后在去西德的火车上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在,他的嘴角又露出微笑。
全片结束,从火车开始,从火车结束。
其实全片对于每个人物的刻画更加饱满,我省略了很多情节,还是大家自己去细细琢磨了,不过这终究只是当时时代的产物,还是不要太带入现实。
故事是历史的巨浪在一个普通学校的展开,始于火车,终于火车。
真理在手,就从一切不同中获得优越感,这就是我们要的真理吗?
如此真理,恰恰脆弱到连两分钟的沉默都无法容忍。
影片中所有的父亲,都是硬弩着的,他们虚弱无力歇斯底里笨拙软弱。
所有的母亲,可有可无,毫无踪迹。
但是他们恰恰都是合格的父亲,合格的母亲。
艾里克父亲形象的崩塌,是一切的隐喻,我们渴望一个强悍的父亲,我们渴望一个指引方向的父亲,我们渴望一个给我们力量的父亲。
我们渴望从他过去的历史中获得启迪。
可是父亲啊,你在哪?
请允许我们崩溃。
这几乎是全世界的宿命,始于崩溃,接着逃出既定的故事框架,然后呢?
故事仍在发生。
最后,历史只是成了宿命展开的背景。
我们渴望改变,大雪纷飞,我们离开了,这是一切的开始。
我们渴望改变,大雨滂沱,路在何方?
看了太多东西德题材的电影,这一部又是全新的视角,由两分钟默哀引起的全面崩塌,此时这个教室里的人支持的已经不单单是匈牙利,而是属于自己的自由意志。罪犯之子埃里克的悲剧,库尔特和泰奥的父母最终选择理解,独自承担下那份永远离别的痛苦,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构成了这团结的一体,没有背叛者,只有共同承担的那份勇气。没有人想离开脚下的这片土地,可当它逐渐腐烂,属于我们的西德在哪里?
如果需要我站起来,我也会站起来
这是非常容易感染人心的类型题材。叙事结构很传统,但内容已足够令人震撼。哪怕是以一时的冲动为动机,但随后毫不退缩的反抗,才是这群学生最光辉的时刻。最可怜的还是埃里克。即使这些抗争表面看似除了让自己陷入困境,毫无意义,我们仍然要付诸行动。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片面
德国的政治正确越来越好笑了……二战的时候背叛自己的阵营、战友去帮助纳粹,不是叛徒是什么?不该检举这种人吗?库尔特凭什么要责备自己的父亲这样做?有什么好神气的?纳粹给人类带来多少苦难德国不反思了吗?!宁可去反对不成熟的社会主义也不反思自己的纳粹暴行了吗?!
如果有朝一日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中老年人应该走在最前面,创造重建秩序的机会留给后辈。
für die Freiheit? für die Freiheit (btw我之前在现在的东边呆的时候都还可以感受到当年社会主义留下的气息呢,老师一样的傻逼一样的又rot又砖)
学生意气,琼瑶风格,甚至有点给斯塔西贴金
不做沉默的大多数,用放逐来捍卫自由,这才是年轻的灵魂。
角色脸谱化,叙事很乱,看得我脑壳疼。立意很好,但是就是拍出来成片不好看。
很烂的电影,比电影更烂的是这部电影下面可笑的评论。一群偶尔接触外面新鲜事物就热血沸腾的学生,不见得能够辨别真正的对错。而大多数评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先失,谈什么热血,青年之类的真是好笑。
第2895-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毛主席语录》
没有颜值没有剧情只有愤青谈政事,不是我看的电影。
2.5 默哀西逃是否就能有和布拉格之春一样的定性?这片如此饱满的情绪显然有着固定的宣传目的。
完成度非常高的一部电影,但存在明显的政治意图,故打低分。本片回避了自由意志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下,形式不同、影响力不同的问题,只展现了集权在社会主义国家对自由的抑制,没有展现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对自由的操控。社会主义下萌芽的自由小花,同样会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凋零。如此片面的表达,后利用人性加以伪饰,骗些所谓的感动,动机实在丑恶。主题核心跟《死亡诗社》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Afd从东德崛起是有缘由的 这也太样板戏了
,,
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
download | 三星半 | 片子有点太意识形态了 学生们头脑一热一时冲动而已
对我来说有点排斥。感觉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意识宣传片。角色也比较脸谱化。完全不如窃听风暴那样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