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预告片就很想去看这部电影,和朋友相约去看,结果买票还买错了,没看成原版,看的是配音版,影片开始了才发现,差点就想走人了,朋友说来都来了就看吧,于是安坐看,没曾想这部电影那么好看,笑点不断。
只是下次要去补一场原版。
看的时候觉得邪恶女主也是挺可怜的,本来能够融入上流社会,或者至少是绅士阶层,结果老爸被赶出协会,这在外人看来是奇耻大辱甚至不屑与之为伍的,想必她也受到过嘲笑,并从小就耿耿于怀。
这也就造就了她畸形的心态,认为标本就是一切,她疯狂的喜欢上了标本,并还更加变态的喜欢上了自己制作标本。
感觉上她的生活除了追逐稀有动物还要制成标本之外没有其他目标了。
难得的是她居然还会色诱,知道忍一时之恶心。
还会特工必备技能。
看来为了标本她是无所不用其极啊简直是丧心病狂的地步。
(未完)
This is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that means everyone can fit in. 这是结尾的一句话,是我很喜欢的一句,也是伦敦之美,也让人很爱伦敦。
伦敦欢迎每一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是生物圈所定义的人,应该是包括所有生物,《帕丁顿熊》就用另一个方式表达出这个含义,表现出伦敦的包容性。
也是因为这个包容性伦敦文化变得丰富多彩,伦敦也更具特色。
小熊的家乡遇难,无处可去,从家乡来到伦敦市区投靠曾经的一位去过他家乡的朋友,因为伦敦欢迎每个人。
它的一举一动都彬彬有礼,尽显绅士风度,在出口挂牌等待好心人的领养,布朗一家在帕丁顿车站遇见他,并领养给他取名帕丁顿,之后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熊与人的生活交织,有喜悦也有矛盾,在不合拍中也一步步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最后一家人的团聚,而是帕丁顿离开布朗家遇见英国站岗士兵,在雨中站岗士兵从自己的帽子里拿出了一片面包给了帕丁顿,挺有趣的,而肚子咕咕叫的帕丁顿把面包分享给了鸽子,那一份传递着的温暖照亮了整个雨夜。
帕丁顿熊太太太太太萌了吧\(//∇//)\带给探险家的果酱礼物,在船上 偷 渡 到伦敦去的时候全部被他吃完了,不过那个小行李箱真的能放下这么多果酱吗233333抱了只狗狗的帕丁顿熊,狗狗和熊都好可爱(/ω\)
洗澡之前的小事故,除了牙刷那个有点小恶心之外,这只熊做的任何事都会让我觉的超可爱啊啊啊啊!
看这个小眼神儿!
(。ò ∀ ó。)脖子上的是马桶圈儿(ಡωಡ)hiahiahia
吹干毛发却吹过头了的超级毛茸茸的帕丁顿ԅ(¯ㅂ¯ԅ)
和布朗先生的冒险,熊瞪激萌\(//∇//)\
好心疼露宿街头的帕丁顿,好想抱抱QAQ幸好还遇到过一个超级暖心的士兵哥哥,没想到帽子里高高的帽子里居然放了辣么多东西,还有保温杯(゚Д゚)ノ
可是后来另一个士兵哥哥来换班就把帕丁顿轰走了T_T……当然结局还是个美好的结局呀,帕丁顿在伦敦找到了家的感觉,布朗先生家墙上的花从花叶飘零重回花满枝头还有鸟儿在枝头,这点好喜欢|。・㉨・)っ♡帕丁顿从录像带回到以前的家那点也好喜欢~布朗先生的家看起来很有趣邻居库里先生应当也是个有趣的人,“你好,这是个匿名电话” “什么事,库里先生?
” “我不是库里,我是布里” 说好的匿名电话呢哈哈哈哈
《帕丁顿熊》,这部充满浓郁英国气息和气氛的喜剧片,从影片的风格和设计看,总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故事到底发生在现代还是过去总让我觉得迷糊。
不过喜剧效果还是可以的,也同样具有浓烈的英式风格,完全能笑得起来。
明星配音再次拉低了长影的现有水准,好在这次没那么毁,只是一般。
总之,爱看不看。
(全文剧透慎看)---临近回国,第一次和室友出门看电影。
之前去伦敦玩看到满街都是穿着大衣的小熊塑像(还写着易碎…),后来才发现paddington电影海报,就开始一直心念念这部。
看预告片的时候就差点哭瞎,心想此片必是留学狗血泪史加伦敦风土人情宣传片,开场20分钟也如预期般哭瞎,后面温情家庭戏虽然酸了鼻子,却很煞风景地想起了一些理论问题。
于是保持情绪冷静。
但是很惊喜。
片子探讨的问题远超一般儿童贺岁片。
Paddington固然是优秀的贺岁电影,小熊很萌,Brown一家很萌,伦敦人民很萌,故事轻松而温馨,取景经典好看,笑点很多,妮可演的棒(原来在博物馆呆久了会变成这样吗…),导演和音乐都满分。
除了卖萌以外还探讨了家庭责任,适应环境等生活问题,温馨感人。
但这篇文章里,我想说的是一些煞风景的场景,一些细节,一些支线故事,一些历史片段。
从启动“黑暗秘鲁”大冒险的伦敦,到现在“Everybody feels at home”的伦敦宣传。
在这个故事里也好,在故事之外的历史里也好,会说英语的熊也好,不会说英语的人也好,黑人,黄种人,土著人,动物,都是西方文明的“他者”,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动摇瓦解的“西方中心”与“人类中心”的残片。
这个想法的线索,并不是开头那可爱的黑暗秘鲁大冒险。
那时候我还沉浸在留学狗离家数年、渴望看世界又发现自己回不去的伤感中——题外话。
Paddington来到伦敦,被善良又有童心的插画家Brown太太捡回家(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画好绘本!
),坐在阁楼上写他的伦敦冒险和Brown一家的故事。
典型的伦敦中产家庭。
父亲是风险分析师。
大女儿Judy有语言天赋,她不光后来学会了熊语,还一直在学中文,梦想出去闯世界开家自己的小店。
她还是个害怕新环境的姑娘。
这个妙趣横生人物介绍当时只以为是个无足轻重笑点,联系故事整体,却是个重要的呼应。
导演相当细心地从一个小女孩捕捉到了伦敦人的心理。
伦敦排外吗?
谁都不跟小熊打招呼,大家赶着上班,在地铁站横冲直撞。
开始谁都不待见小熊,女孩和父亲看到母亲跟火车站的小熊说话,觉得匪夷所思。
大伦敦并不像探险家介绍的,给小熊一个warm welcome。
伦敦很冷,一直下雨。
然而,这就是伦敦的傲娇(或者用大女儿的话来说:embarrassing!
这是英国绅士小姐们恐惧的根源)。
这个城市因为过去的自豪与荣耀、不可一世的地位被撼动,而陷入一种深深的矛盾中。
小熊和他们不同,因而被冷眼相待,被邻居和这个家庭当做危险“人物”。
伦敦唐人街何尝不是个危险“他者”的聚集地。
女儿是这种傲娇的缩影,她害怕并憧憬着新的环境,新的世界,学习中文,像小熊渴望去伦敦一样,渴望离开伦敦去看世界。
小熊捉贼之后,她也很快接受了它——伦敦在改变。
为观众们展示这改变的是Brown一家。
只有母亲,她有个奇特的古董店的朋友,并非土生土长伦敦人,操着奇特的口音,开着家一般伦敦小中产避之不及的“阿三店”。
这样的母亲从一开始就维护小熊,并不光是善良友好,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所有“他者”的包容。
而Brown小儿子,新新人类,虽然被父亲各种管教,也发自内心接受小熊,成为母亲的拥护者。
父亲的角色不言而喻,他代表伦敦古旧、理性的一面,满口的percentage,仿佛启蒙时代(Enlightenment)的化身。
Brown一家中上演着伦敦的各种心理矛盾、身份模糊、从不接受到接受,成长为一个真正包容“世界人民一家亲”的伦敦。
而这伦敦,从大航海时代直到今天,何尝不是西方文明的缩影之一?
从这点来看,与小熊、Brown一家相对的妮可(片中探险家Clyder的女儿),现自然史博物馆的女档案员/标本师,也不仅是一个热爱标本的变态,而是殖民时代权力的缩影。
她不仅是反派人物。
她和他父亲,发现“黑暗秘鲁”的探险家Clyder,是伦敦喜剧的黑暗面,真正的悲剧人物。
老Clyder因为被熊叔叔所救,与他们交流,拒绝将他们制作成标本,因此被皇家地理家协会排挤。
那段回忆杀是全片最富讽刺性、悲剧性与深意的一段——地理家绅士们问,标本呢?
老Clyder说,他们不是熊,是人!
他们是有智能和文明的!
绅士们反问,文明?
他们会说英语吗?
他们会打高尔夫吗?
他们会喝茶吗?
他们在学,他们吃果酱,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有自己的文明——这一切连Brown爸爸都没法马上相信,更何况当时那些绅士们。
妮可父亲对“文明”的理解是“西方中心论”的根基被动摇之后的理解,太穿越了,太超前了,not intelligible.(插播: 严格考据下来,就当妮可2014年时四十岁吧,父亲探险回来时,她是十岁小女孩,被逐出协会也有八十年代了,萨义德东方主义78年出版,似乎父亲归来时正是西方中心论已被动摇的时期,毕竟这一动摇在二战后就开始产生了。
不过从原作故事系列问世的时间(1960年代)来算,就合理了,父亲回来的时候是一战到二战之间,人种学研究鼎盛期。
)妮可父亲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因而被地理家协会排挤,在动物收容所度过一生。
妮可发誓以父亲为耻,并希望为父亲雪耻,然而却因此成了落后于时代的人——现在是开放的伦敦,街上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为弱势群体声张正义、强调种族平等与融合的呼声,她代表的西方中心和殖民时代的权利早被摒弃了,因为她也落得和父亲同样的下场:打扫动物收容所。
这是西方中心的末路,“黑暗秘鲁”的黑暗历史,永远凝固在自然史博物馆的标本之中。
自然史博物馆是个异托邦(heterotopia),借福柯一个词。
虽然现在早已成为公众教育的场所,孩子们学习知识、游客们瞻仰珍奇的空间,它同时也是他者的空间;是一个镜子,让西方文明在他者的照耀中看清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地理家协会”——以及同类的园林家协会、动物学家协会、人种学协会——不光是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机构,而是帝国殖民机构,是一个权力机构,人类压迫他族、以及其他物种的机构(institution)。
institution一词在片中也被夸张、嘲讽。
影片开头,Browns爸爸提出要把小熊送到某个地方,搜肠刮肚说出institution一词,小儿子脑海中立刻出现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场景以及大牌匾“Orphanage(孤儿院)”。
这是个好笑点,但笑过之后又别有意味。
这种压迫少数的权力机构——孤儿院以及同类的医院、学校、动物园、监狱、疯人院、收容所、人种研究所——都是人类(或者西方白人)权力的化身。
福柯说过的事,我不必重复。
有趣的是,在paddington里面,这种“黑暗”机构以最调侃、尖酸的方式被否决了。
伦敦不需要这些,动物和人都不需要这些,需要的是真正的种族平等,一个家以及真正的帮助。
因此最后,连标本爱好者妮可都没有被送去监狱,而是社区服务——对机构权力的最终否决。
暂时撇去这些沉重的历史与现实吧。
小熊充满希望,伦敦也充满欢乐,当代世界在我们现在看来还算是美好的,伦敦没有重蹈覆辙,小熊在现在的伦敦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幸好叔叔阿姨当时没有去伦敦!
我看开头再也不会哭了),不可一世掌握动物生死大权的标本家被送去为动物进行社区服务了。
Paddington把这种希望、包容、和谐展现给我们,然后如何将它延续下去,就是我们的任务了。
2014.12.17PS.片里有些笑点实在是印象深刻,尤其妮可把熊带上taxi的时候,一拉门发现是taxidermist……差点笑晕过去,觉得这个单词简直就是为这片子而设嘛。
此外,一直觉得Tony是个笑点……有人理解我吗。
自己都不理解了orz
一部真人与卡通CG相结合电影,《帕丁顿熊》这部合家欢且有点偏儿童类作品的电影究竟会有多大能量?
这是俺在看《帕丁顿熊》之前的想法。
因为该片有着不少参照物,比如《精灵鼠小弟》、《猫狗大战》、《蓝精灵》、《鼠来宝》这样的同类作品,其核心无外乎是CG生成的动物或卡通形象与人类家庭之间的搞笑的故事,因可爱的角色形象能获得不少孩子们的喜爱。
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对这种题材并不是十分待见,因为总是感觉这类电影不如真正的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故事有趣,而依靠形象卖萌的CG角色在人类世界中的表现又不如纯粹的CG卡通给力,且很容易低龄化,上述几部作品其实都有这个问题。
不一样的英式合家欢但这部《帕丁顿熊》让人意外的是,本片虽然同样是一部相对低龄化合家欢喜剧,但特殊之处就在于该片乃是一部英国电影,可爱的英式幽默,温馨浪漫的寻根之旅,温暖奇特的一家人,憨态可掬的英国大叔,这些元素完全不同于美式的插科打诨,使得观影过程简单愉快,推荐全家欣赏。
《帕丁顿熊》根据英国作家迈克尔•邦德1958的同名畅销儿童文学中的小熊形象改编而成。
本片围绕一只年轻的秘鲁小熊展开,故事整体发展如《101斑点狗》和《蓝精灵》,都是描述小动物在新家中、在人类世界中的点滴和搞笑事件,且电影也安排了一个大坏蛋,妮可•基德曼饰演想要抓捕小熊做出标本的恶毒馆长。
怎么样,故事模式轻车熟路,一部标准的低龄真人合家欢电影就这样出炉了。
但本片不同之处在于原著的取材,原著是写给二战时期孤儿们的故事,这样一来,《帕丁顿熊》就多了一层内涵,在卖萌与幽默的前提下,增添了对乡愁和归宿感的刻画。
英国电影,无论什么题材作品,都会夹杂着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充斥着现实生活中的庞杂,就像狄更斯的《双城记》一样。
本片的故事主线就是小熊寻找在伦敦的新家,而之前它的家庭刚刚遭遇分崩离析。
电影的这个设定与原著的内核接近。
小熊代表了二战之中失去家庭的孩子们,他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寻找自己最终的归宿。
当帕丁顿熊在伦敦车站孤独的坐在站台前,帽子中干瘪的三明治,胸前挂着一个牌子“请好心人收养”,这一刻其实有着莫名的悲凉,电影随后的欢笑与泪水都至此展开,也为本片打上了与众不同的标签。
英国导演的掌控手段对比好莱坞传统导演,英国导演拿手的是情节和调度,对剧情张力的营造很有一手,不擅长的是人物刻画的独立性,大家可以回顾一些英国导演的作品,迈克尔•纽维尔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这部电影的情节发展非常强大,故事坚实可靠,《火焰杯》的观影效果是几部哈利波特电影中数一数二的。
但人物塑造比较乏力,完全是在借前几部的光,这个特点到了他后来的《波斯王子》中也是一样。
同理还有丹尼•鲍尔、莱德利•斯科特、盖•里奇、邓肯•琼斯斯这些英国导演,他们的电影闪光点全在剧情、情节营造和节奏把握方面,用情节来反衬人物,这与好莱坞导演用人物来塑造情节是完全相反的。
《帕丁顿熊》的导演是曾拍摄过《神奇动物管理员》的保罗•金,同样是典型的英式导演,片中角色刻画及其一般,包括用类似《天使爱美丽》那样童话般的语气去介绍布朗一家,但后来就全无下文,小熊与一家人的关系从回避到接纳,就像一个急转弯,之间少了过渡。
尤其是对小熊的刻画,没有抓住其呆萌的特点,众所周知,无论是《小熊维尼》还是《熊出没》,角色身上对“熊”这个特殊身份的夸张演绎总是排在第一位的。
憨厚、呆萌是熊角色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帕丁顿熊》这个故事模板下,将小熊替换成其他CG动物角色也是完全成立。
这就是电影的缺陷,角色刻画能力不强,没有突出角色的特点。
英式幽默下的伦敦风情画当然英国导演在处理情节和故事节奏方面的长项,却也为《帕丁顿熊》赋予了非常爽快的观影过程。
奇特的布朗一家通过大量事件性的刻画才显示出角色定位,古板的英国大叔,时髦的婶婶、叛逆的女儿,还有刻薄的邻居等等,这些角色虽然刻画不深入,但电影为每个角色都安插了一段非常可爱的小故事,英式幽默在这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强烈的讽刺和自嘲的主题贯彻始终,阴雨连绵的伦敦,卖萌的英国地铁站,就像一幅伦敦风情画。
比如当小熊离家出走的时候,雨中没落的身影与高大的皇家卫兵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观众就要被小熊的二次遭遇而同情至落泪之时,身边的卫兵不合时宜的拿出了食物,而是从那顶皇家卫兵标志性的高帽子中像哆啦a梦的口袋一样变出大量食物甚至还有咖啡,这样温馨且搞笑的一幕恰到好处的出现在全片最伤感的环节,这一点正是英式幽默的特点。
不要忘了结尾大作战中,妮可•基德曼在烟囱里追逐小熊,后者用便携式吸尘器当做墙壁吸盘,背景音乐换成了《碟中谍》,这一段明显是在恶搞《碟中谍4》,但电影最搞笑的不积极是恶搞,要知道,此时电影的大反派正在其中,妮可•基德曼是汤姆•克鲁斯的前妻!
这段恶搞+背景音乐与前妻同学放在一起,没有比这样的讽刺更加令人会心一笑了。
电影背后的内核帕丁顿熊寻找探险家的情节设置,在电影的大主题下呈现出单纯的寻根之旅。
不过结合电影原著和英国电影特殊环境下,这段故事也有了背后的深层含义。
电影开场,蒙哥马利•克莱曼之前的所有探险家,去拉美考察的目的之一,都是搜集动物标本,因为在地理学家协会看来,这些不通语言、粗鲁、愚昧的动物,根本不配跟人类成为同等层面意义上的个体,他们的命运只是用来被解剖、被研究。
蒙哥马利因为遇到了小熊一家,被后者的温馨所感动,拒绝把熊制成标本,就遭遇了被撤销协会会员,以穷困潦倒终老的命运。
秘鲁所在的美洲大陆被誉为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后发现的新大陆,这种“新大陆”的称呼本身就是以西方为主视角所下达的定义。
无论是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还是南美类似秘鲁、阿根廷这样的国家,都曾经是“日不落帝国”全球殖民经济体系当中的一部分。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帕丁顿熊的故事,自然而然就跟当年全球殖民体系下,殖民地土著居民的命运产生了对应。
其实电影用帕丁顿熊这个角色,代表着当年那些从来没有得到西方世界认同的个体。
当小熊只身一人来到伦敦后,在街道上所遭遇的冷眼,就像在美国西部片中黑人待遇一样,是那样的不值一提。
因此,对电影的主角小熊来说,他一定要找到探险家,找到当初承认自己作为与人类平等个体的恩人。
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沉重的历史与现实的庞杂在欢乐的主题中烟消云散,小熊充满希望,伦敦也充满欢乐,尽管探险家寻根之旅宣告失败,但他遇到了布朗一家,在伦敦找到了家的温暖,更重要是,得到了当代社会的认同。
这正是一只会说话的熊在伦敦的奇幻漂流,也是电影背后的意义所在,用拟人化的角色将历史问题夸张演绎,从而迎来一次非常欢乐且温馨的浪漫之旅。
爆笑激萌、人见人爱小熊,感人温馨的家庭故事,欢乐团聚的主题下夹杂着横跨半个地球的乡愁,虽然没有应景的赶上贺岁档,但合家欢的主题在任何时候都流行。
影片中都是以“家”为中心的,从刚开始帕丁顿告别婶婶独自一个人来到伦敦时,他想要找到一个归属,希望有个人可以给她一个家。
由于动物和人类的很多生活方式很不一样,所以帕丁顿总会做出一些让人始料未及的事情,破坏了很多东西,惹了不少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帕丁顿和伦敦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整个影片才会有那么多的笑点还有感动。
虽然中间有很多的波折,高兴的事结局很圆满。
虽然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却特别的吸引人,感动的你不要不要的。
由于帕丁顿的勇敢和善良,他慢慢的在这个“陌生寒冷的城市里”遇到了朋友和家人,家到底是什么?
格鲁伯老先生说:“家并不仅仅是你头上的天花板。
”帕丁顿说:“我人来到了伦敦,可是我的心,她稍微晚了一些时间才到。
”由于之前的家乡被地震毁坏了,他的叔叔也因为这场天灾永远的离开了,帕丁顿只能被迫离开曾经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
在火车站,帕丁顿带着露西婶婶给他制作的小牌子,等待着那个给他家的人,但是过往的人们都很忙,都来不及顾暇帕丁顿,帕丁顿失落及了。
直到遇到了布朗一家人,他不仅有了家还有了名字——帕丁顿。
女主很善良,一直很热心的帮助帕丁顿找栖身的地方。
而男主人亨利则一心想着将帕丁顿赶走,因为男主人觉得帕丁顿是只熊会伤害到孩子,也许这是一个父亲的顾虑吧。
作为父亲,他有保护家庭的责任。
对于爱,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我们应该站在他的角度去嘻嘻体会。
最后,在孩子们的建议下,帕丁顿和亨利“重新开始认识”。
日复一日,彼此之间的感情不断升温,到最后亨利为救帕丁顿,孤身一人爬到博物馆的窗外,勇敢的去对抗那个欺负帕丁顿的人。
“爱,让他成为了我们的家人”这是剧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都要真诚的去对待他人。
最后帕丁顿重新回到了布朗家中,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影片完美收尾。
果酱熊,超级可爱ớ ₃ờ了,吃了一箱的果酱到了梦寐以求的伦敦。
遇到了那家可爱的人们。
最初的浴室囧途,实在是太搞笑了,那牙刷塞熊耳朵里掏出来的耳屎实在是超级多了😂😂😂不得不说,这个家因为帕丁顿基本算是换了个样子,又因为帕丁顿使得他们更其乐融融。
做标本的探险家的女儿也是有些残忍了,后来的粪埋可以说是很给力了。
期待帕丁顿熊二的到来。
到今天为止,我来伦敦三个月了。
Micheal Bond在1958年发表了第一本以帕丁顿小熊为主角的故事书时,一定不会想到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伦敦真的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帕丁顿小熊——他们一样充满好奇与迷茫,对一切都跃跃欲试,被伦敦的五光十色搞得应接不暇。
这只穿着牛角大衣拎着小旅行箱的秘鲁小熊热情有礼貌,见到谁都要抬起他的红色宽檐帽问好。
可惜这是人人都忙碌而疲惫不堪的Paddington车站,并没有人注意到他,于是他有些失落的坐在箱子上,背后的失物招领处亮起了“LOST”的灯牌,直到Browns一家发现了他,灯牌完整的亮起来“LOST AND FOUND”。
三个月前我降落在希思罗机场,一个人推着两个大箱子还背了双肩包,要坐Express去另一个航站楼,结果走错到National Express,司机可能遇到了太多这样的迷糊的人,态度并没那么好的告诉我巴士与轻轨的差别,我有些狼狈的费力的拖着两个箱子走了半个机场去换乘轻轨,一样的有些灰心。
但是直到我遇到了不厌其烦给我指路的列车员,学校里志愿来帮忙帮我把几十斤的箱子抬上楼完全不让我动手的读本科的女生,带着我出去认路买东西的热心室友,我好像明白了我并没有那么孤独。
来自森林深处的小熊第一次看到心心念念的伦敦,蓝色钢索的塔桥,巨大的沉默的伦敦眼,泰晤士河两岸辉煌的不灭的灯火,黑色的甲壳虫一样的出租车,呆呆傻傻的成群的鸽子,还有连绵的有些恼人的雨。
他张大了嘴无声的惊叹着,这是伦敦,水晶球里有大本钟和红色巴士的伦敦。
和那只没见过什么世面还强装镇定的小熊一样,我始终保留着那么一丁点的疑虑:我真的走在了这样的风景了吗?
闪烁的红绿灯与曲折的小巷街道,火红的双层巴士穿梭在路上,整点时响彻市中心的钟声,街头艺人弹唱着好听的歌儿。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菲茨杰拉德多次感慨纸醉金迷的纽约,他说:I'm within and without. 伦敦是一个总会让你想起这句话的城市,它也许更沉稳更井然,带着老牌工业革命先驱的冷静与威严,但它同样迅速的在生长与衰败,依旧如同雨后的笋,它日新月异光怪陆离——在每一个你以为你已经了解了伦敦的时刻,它总是能给你惊喜,也许是一个巷尾的涂鸦,也许是一个新的艺术展览,也许是一个隐秘的小酒馆。
用一个烂俗的比喻,伦敦的确像是一个万花筒,每一下转动与每一次光线的变换都能呈现出不同棱角的美丽。
小熊后来遭遇了很多事,伦敦有的时候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美,它太完美所以有点儿冷冰冰。
但是正如寒冷雨夜里无家可归的Paddington躲在白金汉宫卫兵的岗亭里时卫兵面无表情的递给他的一个三明治,伦敦会在你灰心失望的时候表情依旧严肃的摸摸你的头,于是你知道世界很大,总得向前走。
而我们都是睁大了眼睛好奇的帕丁顿小熊,总会搞砸事情,总有鬼点子,也总会在失落后重鼓信心,坚定的相信爱与真诚的力量。
我好喜欢这个结局,Paddington留在了Browns一家的大房子里。
他给远在秘鲁的家人写信,说:This is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that means everyone can fit in. 于是终于还是没有忍住,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流下泪来。
全文只是我自己的个例和心声,不一定适合给豆瓣er当做观影指南。
24岁的第二天一早我坐了火车去伦敦,下午递交完申根申请穿过paddington火车站,坐地铁到了牛津街,我一个人游荡了三个多小时穿过了Piccadilly Circus一路走到了Waterloo,那天傍晚和这夕阳拍的伦敦眼泰晤士河和大本钟一直都被我用作朋友圈相册的封面,美的不行。
今天是我25岁的第一天,下班突然不想回家,走在路上临时转了方向去了电影院买了票看了帕丁顿熊。
我觉得我是一个哭精,我突然觉得我好想念英国,一个动画电影一个合家欢电影看得我又哭又笑,我也是很拼了,甚至从电影院看完一直这么萌的熊还是眼眶好热好想哭。
我很喜欢伦敦,伦敦可能是除了我大济南和我大埃村这种生活过的家一般的地方以外我最爱的一个城市,没有理由,去年,不对,是前年冬天第一次和朋友到Waterloo的时候,火车刚停稳我甚至还没有下火车我就说我好像好喜欢这个城市,我的预感是对的,直到现在伦敦一直是我的最爱之一。
回想那段刚到英国的我,就像小熊帕丁顿一样,站在人群里不知所措,他们和我不一样,我曾经一度站在街头矫情的觉得这不是属于我的地方,想要很努力的融入这里,但是还是不一样。
英国人是傲娇的,我想了想高冷这个词并不适合形容英国人,他们虽然与陌生人礼貌且疏远,但英国人也是很温暖的,我是个很容易被小事情感动到的人,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到了埃村的第五天在99p店买水壶,前面的有一堆东西要结账的老奶奶说她不赶时间我只有一个水壶,让我先结账,还有一次是Iceland提了好多东西,前面的垫脚才能够到挡板的五六岁的小女孩看我腾不出手帮我放了挡板还帮我拿了东西放到传送带上,好像都不是什么大事,可是我当时就是被温暖的不行。
我第一次泪点是在小熊去伦敦之前,Aunt Lucy说伦敦的人会记得他们那时候的帮助了好多孩子找到家的感觉。
可是小熊只是坐在失物招领处,伦敦和他想的不一样,但他遇见了Ms Brown和他们一家,有一个细节,在Ms Brown跟小熊说话的时候,后面一直坏掉的found突然亮了起来,之前在小熊头上亮的一直都是Lost。
真好,他不是走丢的小熊没人要的小熊了,他还是遇到了带他回家的人。
小熊跟着他们回家啦,路上途径了所有熟悉的伦敦景色,伦敦眼大本钟,甚至走之前空荡荡的paddington,和Brown一家人下来的火车我也都好熟悉,虽然我一直都是直接到伦敦基本都是坐到Waterloo的,paddington比较贵嘛。
和所有的动画与真人结合的电影一样,帕丁顿也是个trouble maker,总会有个反派要对他下手,也总会是个大团圆结局,让人感觉的到浓浓的爱。
我总觉得Ms Brown 一定有什么我看过的作品可是我想不起来,但是Mr Brown看到的时候真的是乐了,Hi, Lord Grantham直到我打开豆瓣页面才知道原来帕丁顿是小本的配音,我突然乐了,也更加想念伦敦到眼眶发热,因为小本可以说他是我第一个在伦敦近距离接触的人,第一次去伦敦,行李都没来得及放就和朋友奔去了西区剧院门口,本来想等罗恩,结果只抓住了小本,他人真的很帅很nice,那张mojo的票和他的签名还好好的收藏着呢。
我想我并不会把这个电影推荐给我的二次元基友或者是三次元同事来看,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单纯的动画电影,适合合家欢来消遣的电影。
可是对于我,也许对于很多个像我这样的前英国时差党来说,这始终都是一个不一样的电影,就像小熊看到以前的记录影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样,我看到它,也会更加的想念伦敦。
总有一天,还是想回去看看。
标准迪士尼合家欢喜剧,为迎合这只英国家喻户晓的熊,故事温情而极具英伦风,借着童话般炫彩亮眼的画面还展示了不少英国美景。看到这只呆萌柔软的小帕丁顿熊,你立刻就能想起它的另一个极端——那个外形神似满口飙脏的泰迪熊。
终于知道英国士兵的帽子为什么这么高了
城市宣传片~
岁数大些后,更爱看这种真善美,温情满满的电影,别跟我说什么TMD的俗套煽情,你要能天天生活在这种“俗套”中,乐死吧就。
美好的童年回憶呢~ 講的是一隻毛熊的故事噢,所以作為一隻毛熊我看得還蠻開心的。 非常英國式的聖誕家庭片,無論情節還是製作都很普通,沒什麼特別的亮點~ Paddington也沒有小時候繪本里的小熊可愛呢……
这类片子看得我基本免疫了。。太主流太官方 小熊本身倒是满出彩的
欣赏不了
小本聲音太酥了!倫敦城市宣傳片配合博物館黑。喜劇色彩棒!
Nicole脑残粉...不咋麽可爱的邋遢熊...低幼风真人动画...合家欢剧场...可怜我大妮可最后被倒一身粪...竟然还有续集...
实在是很无聊的电影 比想象的差太多了!!哎
小熊真是好可爱!!
好棒的伦敦宣传片。很简单的故事,可就是那么那么那么可爱!我也需要一只marmalade bear!
一般般 没有创意的老套喜剧
比预期的要棒!各种熟脸~竟然还有12th Doctor哈哈!NK就是很适合这种角色呀~老爷很棒,不过一开始cast是怎么想的。。CF来配熊和老爷对手戏怎么想都很怪啊…
精简有趣,俗而不腻,照着类型模板刻得无懈可击,引出爱护动物、善待来客的命题都挺水到渠成的,英式风度及礼节的历史偏差、角色内心本善的加热过程处理甚微妙,且不说教。其中风格化的部分还可以更强。最大优点是没有恶意卖萌。 ★★★☆
please get your own "wes anderson"
看到paddington离开故乡飘洋过海,就想起自己七年前来到伦敦的那个周日,伦敦还是那个伦敦,只是我的世界从此不一样了。英国人都是电影里这样吗?当然不是了,只有伦敦人这样而已。
看帕丁顿熊的感觉就是村上的经典描述:抱着春天的熊从山坡上滚下来。
老外也拍很烂的电影。故事毫无新意,情节荒谬无比,制作粗枝烂叶,让人昏昏欲睡。直接退场!
真的好好笑的,可以忽略剧情那种,非常接地气的好笑♥本卫肖就是一个,能把一个性向不明的熊,配的非常非常gay的,gay gay的g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