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The Unknown Soldier,Okänd soldat

主演:伊诺·阿霍,约翰内斯·霍洛佩宁,尤西·瓦塔宁,阿库·哈里米,Hannes Suominen,阿图·卡普莱宁,萨穆利·瓦拉莫,乔纳斯·萨特莫,Juho Milonoff,安德烈·阿伦,Paula Vesal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比利时,冰岛语言:芬兰语,德语,俄语年份:2017

《无名战士》剧照

无名战士 剧照 NO.1无名战士 剧照 NO.2无名战士 剧照 NO.3无名战士 剧照 NO.4无名战士 剧照 NO.5无名战士 剧照 NO.6无名战士 剧照 NO.13无名战士 剧照 NO.14无名战士 剧照 NO.15无名战士 剧照 NO.16无名战士 剧照 NO.17无名战士 剧照 NO.18无名战士 剧照 NO.19无名战士 剧照 NO.20

《无名战士》长篇影评

 1 ) 敬给所有“无名战士”的颂歌。

5星,很精彩,堪称“小兵们“的战斗史诗颂歌, 看惯了帝王将相们的战争大片,阅过无数的千军万马,枪林弹雨的浩荡场面。

再来看这个片子,却有一番别样的动情感触,本片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感极佳,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没有宏大的场面,更没有灯光爆炸特效的炫技。

有的只是底层军人的奋战、煎熬、还有挣扎。

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无敌的勇士屠杀,有的只是新兵蛋子愚蠢的热血赴死,和老兵依靠经验与技巧的绝地求生。

看多了戏剧作品,淡漠了生命的可贵,只有身在战争中,才能体会到人有多么的脆弱和生命的可贵。

对于战士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两国纷争已久的苏芬战争,数百年来的恩怨,已经不能用正邪来评判。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杯魂,在今天感受和平的我们,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有无数先烈们曾经负重前行。

无数战士没有留下名字,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本电影就是对无名战士的颂歌。

 2 ) 无名战士

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

 3 ) 短评

看了开战日等北欧战争片有点小偏爱,北欧民身上有跟德国人一样的严谨精神,做的东西细致又认真。

这个超长篇战争长卷,优点跟缺点一样,都是细致。

芬兰视角下对苏联战争的描述,通过数个战士在战争过程中的遭遇变化,年轻的少尉是如何从一个瑟瑟发抖的菜鸡,成为带头冲锋的战士。

桀骜不逊的老兵是出于什么才离开家人加入这场战争,对这场战争目的全然迷茫的中尉,直到他牺牲的那刻。

想表达的太多,甚至超过一部电影的承载,180分钟就显得煎熬了,就像这场战争一样。

 4 ) 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个统计数据。

或许长达3个小时的片长,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一想到本来就沉重的战争电影还要看得如此长,就心有戚戚。

但在一分一秒的剧情推进当中,你会完完全全的被这样一场以芬兰参加二战的全程的电影所震撼,所吸引,所更加珍惜和平。

没有绝对的主角,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无脑的男性荷尔蒙,有的只是逼真到令人快要窒息的弥漫在战场上的空气,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件值得美化的事情,只有漫长的等待和煎熬,只有生死未卜的紧张和活下去的希望,每一个应征入伍的男人可能很多都不并非专业训练出身的士兵,面对这样的战争,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淡定从容?

能够一笑置之?

影片最残忍的地方反而就在于克制和所谓的“平淡”,从没有煽情一个士兵的壮烈牺牲,但你以为的主角,寄托希望能活下去的士兵,一个场景的切换就不复存在了,你无处安放的情绪逐渐变得脆弱,你渴望在电影里找到一个安慰自己内心的载体,但残酷的战争告诉你,不要期望有主角的存在,即便是活到最后的人也在这个过程里饱受煎熬。

随着年纪的增长,每当看到战争电影,有的不再是小时候那种隐约的期待和热血的上涌,只是更加珍惜和平,珍惜再不如意也能苟活的时代。

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个统计数据。

还是会想到某个人物说过的这句话,残忍吗?

 5 ) 喜欢药量充足、没有火光的爆炸

稍微吹一下这部片子。

价值观上,标准北欧风,老虚无主义了,合我胃口。

镜头上,战场上战场外,冷暖对比还整挺好。

战斗场面上,战术动作到位,战场描写给力。

爆炸用药量足,不加汽油表现火光。

胜利、停滞、溃败都得到真实展现。

这些难能可贵的真实刻画,是我推荐这部影片的最重要理由。

战场以外,对人性的讨论和描摹都入木三分。

男人们在战场上是无名战士,在战场外,是父亲、丈夫、儿子、兄弟,是普通的工人、农民。

他们在战场上胜利、溃退、坚守、成长、受伤、阵亡,每一个战士对这场战争都无足轻重,但对于他们的家庭,他们就是天。

除了男人,女人、孩童,也都被裹挟在战争的泥石流中,浩浩荡荡,向历史的下游奔去,挣扎无力且无用。

剧情确实属于流水账,从头到尾的历史片叙事,平淡如水,但合我胃口。

欧洲左派,骂它偏袒纳粹,宣扬民族主义,但就冲溃散的士兵看着上校被T-34/85碾碎这一个片段来说,芬兰人毕竟还是芬兰人。

(这片里还讨论共产主义和人类起源呢,当今左派讨论吗?

都开始放弃工人运动了,也有脸骂1940年代的民族主义?

)这部芬兰建国纪念片已经是第三次被翻拍了,这次翻拍效果拔群。

就是苏联没了,毛子看着当年的卫星国拍反苏片也只能干瞪眼。

 6 ) 无名英雄

2024.10.08

喜欢这句话“国家赢了,可以把自己赢的故事拍成电影。

”芬兰电影《无名战士》就是这样一部电影,1955年第一次拍摄,1985年被翻拍成彩色电影,2017年再次被翻拍。

三次拍摄一模一样的被还原历史,一模一样的故事结构和内容,一模一样的主角塑造。

三个版本的《无名战士》除了年代、演员不同外,主要情节基本完全一致,体现了芬兰人对利纳的作品高度认可。

不过与前两部相比,2017年版《无名战士》相对更加细致,也更加生动丰满。

芬兰三十年拍一次这部电影,目的只有一个,让芬兰的新生代国民,在他们三十而立的时候,能通过这部电影,明明白白记住这个国家是怎么赢的!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别忘了为此牺牲的无名战士,“苏芬战争”这四个字,历史会把它永远地铭记和传承下去,作为一场芬兰卫国战争的缩影。

“苏联”这个词,也会被历史铭记。

但是从1991年起苏联这个国家没有了。

可是芬兰还在,还能把“苏芬战争”的故事,拍成电影《无名战士》,每三十年翻拍一次,作为每一代芬兰人的国民记忆和爱国教育。

芬兰和苏联之间的“冬季战争”于1940年3月结束,这场在苏联人看来只是局部的战争,却让芬兰拼尽了全力。

因此,虽然芬兰人成功阻止了苏联人的入侵,但依然屈辱的失去了包括卡累利阿在内的十分之一领土,以此息事宁人,这就是弱小国家的命运。

时间到了1941年夏,苏德战争爆发,压抑了三年的芬兰人携纳粹德国之势,正式向苏联宣战,“继续战争”爆发,芬兰和德国协同进攻,收复苏联在冬季战争(1939年-1940年)期间占领的领土。

1941夏天的芬兰东部,芬兰陆军一个营的机枪连接到命令,把他们的多余的装备和个人物品放进库房,连队立即开拔上了前线,部队乘坐汽车来到卡累利阿北部森林。

第二天早晨,隆隆的枪炮声把士兵们惊醒,战争开始了。

发起进攻前,科斯凯拉少尉安抚神情紧张的新兵,“你们只需记住要保持冷静,瞄准敌人的腰部,那是最佳射击位置,记住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人,子弹可以杀死他们。

芬兰军队越过边境线的铁丝网,开始向被占领土前进,步兵发起进攻前,说好的密集炮火覆盖,结果芬兰炮兵稀稀拉拉的放了几炮就完事了,看来解决战斗还得靠步兵。

卡里洛托少尉带头冲锋,可是没有跑几步就腿软的趴在了地上,尽管他仍然高喊着“冲锋”可是初上战场的士兵们都有样学样的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上尉赶来,他鼓励少尉要起到带头作用,并且身先士卒的带头示范,结果众目睽睽之下没走几步,一颗炮弹落下,把他炸的粉身碎骨。

没有死亡就没有愤怒,没有愤怒就没有爆发力,士兵们奋不顾身的发起冲锋,可是冲进苏联人的阵地才发现连个苏军的尸体都没有,苏联人早就撤退了。

多个苏军的机枪火力点居高临下,火力密集,易守难攻,不断的有士兵中弹负伤和死去,缺少重武器的芬兰步兵只能靠人冒死上去投掷炸药包来解决问题,科斯凯拉少尉自告奋勇去炸碉堡,他在机枪的掩护下摸到了苏军火力点的附近,奋力扔出炸药包,一声巨响,苏军火力点被炸的粉碎。

苏军抵抗不住,开始溃退了,芬兰士兵夺取了苏军前沿阵地。

此时的苏联正在全力抵抗纳粹德国的全面入侵,无暇全力应对芬兰人的进攻,很快芬兰部队收复失地,推进到了旧的芬兰和苏联边境线。

安特罗•罗卡和苏西来自卡累利阿做为补充兵来到机枪连报到,他俩都是参加过冬季战争的老兵,苏联人那场战争中夺走了他们的农场,因此他们两个人是怀着国仇家恨参军的。

芬兰和德国虽然并肩作战,但是芬兰人并不喜欢德国人一副蛮横无理的样子。

接下来芬兰军队要乘坐冲锋艇穿过一条河,去夺取彼得罗扎沃茨克,这一仗让尤哈尼•卡里洛托少尉领教了老兵安特罗•罗卡的军事素养和战斗经验,罗卡操控的重机枪精准的干掉苏军的一个个火力点。

登上对岸后两个人神配合,罗卡让少尉跟在他的身后负责扔手榴弹,罗卡负责冲上去清理残敌,频频得手。

一仗下来让卡里洛托少尉对老兵罗卡刮目相看,但是面对少尉的赞誉,老兵却并不领情,坦言他们两人对战争的理念完全不同,“你渴望成为英雄,而我一点都不在乎这些,我们只是在履行职责,我们是来杀敌的,不是来送死的。

再次遭遇苏军,居然出现两辆苏联坦克,反坦克步兵枪打坦克一点用都没有。

士兵希耶塔宁从牺牲的战友手里拿过来一颗反坦克雷,勇敢的扑向苏军坦克,第一次向坦克扔出地雷,苏军坦克没有压到,他冒死取回地雷,寻机再次扔了出去,这次成功了,苏军坦克被摧毁,苏军的进攻被击退。

希耶塔宁受到了上尉的表扬。

芬兰军队最终走到了遥远的奥涅加湖,占领了彼得罗扎沃茨克城后将其更名为埃尼斯林纳,尽管如此,还有掩饰不了这里到处存在的苏联痕迹,果戈里大街,马克西姆•高尔基大街,列宁山,比比皆是。

芬兰军队在这座城市举行了阅兵式,将军检阅了他的部队,机枪连整装列队,在尤哈尼•卡里洛托中尉的带领下整齐的走过将军面前。

安特罗•罗卡带着希耶塔宁和胖子万哈拉去一个叫薇拉的女孩家做客,一开始薇拉对他们冷若冰霜,希耶塔宁调侃以为她死了未婚夫,尽管薇拉对苏维埃并无好感,但是对芬兰人跟着德国人打到这里也很反感。

可是当她听说希耶塔宁把自己的口粮都给了当地的孩子阿列克谢和塔尼亚时改变了态度,坐到西耶塔宁的身边,主动吻了他。

他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临别时西耶塔宁和薇拉已经情意绵绵,难舍难分了。

机枪连在黎明天还没有大亮的时候紧急集合,登车奔赴新的战场,最倒霉的要数希耶塔宁,他昨天晚上随着罗卡回到宿舍,熄灯后又色胆包天的溜出营地,来到薇拉的住所,两个人在一张小床上完成了媾合。

一天夜里,安特罗•罗卡奉命带着尤哈尼•西赫沃宁滑雪出去侦察,他们发现一队苏军正在向芬兰军队的侧翼运动,罗卡利用他们的位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而苏军处在一片白雪皑皑没有遮挡的空地的机会,让西赫沃宁帮助他往弹夹里面压子弹,他一个人用一支苏式波波沙冲锋枪连续射击。

这一仗罗卡杀疯了,消灭了整整一支苏军突击部队,无一人生还,而西赫沃宁毫发无伤,罗卡只是受了点轻伤。

两个人受到了上司的表扬,获得额外休假的奖励。

曼纳海姆元帅75岁生日成为芬兰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庆典,庆典的亮点是日耳曼帝国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前来祝贺。

芬兰军队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和苏军进入了阵地战,罗卡站岗时忙里偷闲用木头刻灯台被上尉看到,罗卡不以为然,激怒了上尉,要处罚他。

罗卡再次夜间站岗,恰逢苏军来偷袭,罗卡抓到了一个活口,一审问居然是个上尉,这下子罗卡得意了,他亲自把俘虏押送到少校和上尉面前。

三个人终于摊牌了,面对少校指责的藐视部队纪律,罗卡不屑一顾,依然表现的桀骜不驯,放荡不羁。

不过即使如此,少校还是兑现了答应他的抓俘虏给休假的承诺,这次抓了个上尉,批了他十四天假,罗卡得以如愿以偿的回家替代临产的妻子收割麦子了。

芬兰和苏联的“连续战争”进行了整整三年,到了1944年6月,苏军对卡累利阿地峡发起进攻,芬兰军队从前线向着旧边境线撤退。

在这场战争中,年轻的芬兰新兵们经受炮火洗礼,熟悉了死亡和战争的艰难。

在兵力和装备都很差的情况下,他们迎击了一个占绝对优势的对手,英雄和死者的名单似乎永无止境。

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尤哈尼•卡里洛托上尉面对新婚妻子提出调回赫尔辛基的要求后坚定的回答“他们需要我,前线需要所有军官,我的职责是为芬兰因格里亚和卡累利阿而战。

”他毅然的返回了前线,但是前线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芬兰军队的防线已经崩了。

苏军击垮了机枪连所在的营,拉米奥上尉下令机枪连撤退到最后一道防线。

打仗不能仅仅靠勇敢,还要有机智,尤哈尼•卡里洛托上尉带领一路突击队一路硬打硬杀,结果死伤惨重,卡里洛托上尉也挂了。

反观科斯凯拉中尉带领的另一路突击队,罗卡则是隐蔽接敌,机智勇敢的用手榴弹开路,冲锋枪抵近射击,一个一个的解决掉苏军的散兵坑。

但是苏军太强大了,芬兰军根本就没有胜算,机枪连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科斯凯拉中尉决定抗命把重机枪和多余的武器沉入湖底,抬着伤员撤退。

路上一个重伤员痛苦不堪的在呻吟,为了让这个不可救药的人早点解除痛苦,二等兵尤哈尼•西赫沃宁把他的枪放在他的跟前,眼睁睁看着伤兵饮弹自尽,战争就是这样残酷和没有人性。

丢掉了卡累利阿,芬兰败局已定,士兵们全无了斗志,一味的撤退,他们想的是早日回家,军官们尝到了溃败的滋味。

科斯凯拉中尉身先士卒,舍身炸毁一辆苏军坦克,自己也以身殉国。

可是无济于事,芬兰士兵构筑的防线一触即溃,枪声一响,士兵们争先恐后的逃跑,什么民族大义呀,国家利益呀,通通不重要了,自己的命最重要,少将亲自来到前线试图阻止溃退,他开枪打死了一个逃兵,但是无济于事,苏军坦克一炮炸伤了他,他呼喊着“救命,”可是士兵们忙着逃命,没人去救他。

罗卡在这个时候出手了,他组织起漫无目标溃逃的士兵,开始有组织的撤退,河上桥被苏军炸毁了,罗卡带领士兵们找到河水平缓的地方,让士兵们涉水过河,他一直在断后掩护,最后一个背起负伤的苏西过河,就在战友们把他拉上岸的一刹那,背部又中了一颗子弹。

罗卡没有死,他被送到医院救治,一直呆到停战,才回家和妻子孩子团圆。

没有了军官的机枪连现在是群龙无首,指挥官需要机枪连再去夺回苏军阵地,万哈拉勇敢的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他模仿罗卡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在另外两个战友的配合下杀入苏军阵地,一路猛打猛冲,居然成功了,就在三个人开心的瞬间,一颗子弹击中一直勇敢的冲在最前面的士兵。

苏军猛烈的炮火炸的机枪连剩下的残兵败将几近崩溃。

不知道过了多久,炮声嘎然而止,士兵们从战壕里爬了出来,原来芬兰和苏联签署了停战协议,芬兰战败了,这一天是1944年9月4日。

与苏联义和后,芬兰转身与曾经的盟友德国展开对抗。

在所有参战国当中,芬兰是欧洲大陆唯一一个从来没有被外国军队占领过的国家,应该算是赢了。

说不清楚芬兰这种左右站队的行为是对是错,不过芬兰人的做法倒是印证了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7 ) 没有无名战士就没有现在成功的芬兰

《无名战士》用清冷的北欧画风,描述了二战期间芬兰5年对苏抗战的历程。

老兵的自由和怪癖,少尉的尽忠职守,还有神似好兵帅克乐呵的大头兵,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苏芬战争中芬兰先赢后输,最后还被迫放弃了光复的领土给苏联,但是在所有的电影战斗场景中,身着灰色军装的芬兰士兵总是热血蓬勃,高喊“前进、前进”。

苏芬战争中,除了德国的有限帮助,芬兰在战争中没有任何其他官方的盟友,可以说是相当孤立了。

无名战士在芬兰广阔的雪山绿地、丛林河流中浴血奋战,也是年轻的芬兰共和国的青春大反抗。

谁也没有想到,苏芬战争半个世纪以后,以诺基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崛起,人们忽然发现,芬兰,不仅已经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的领头羊,而且也成为了世界高度清廉、极低基尼系数、高幸福指数的国家。

芬兰创造的北欧模式,其底色也是不朽的苏芬战争无名战士精神。

有无名战士的国家,是幸福的。

 8 ) 《无名战士》

它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无名战士》,电影是典型的战争片,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战争,战场就是一个绞肉机,埋葬了许许多多年轻的生命,偏偏这些生命对于那些上位者来说就只是一个数字,何其悲哀。

对于政治家来说,战争只是他们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士兵,就是工具。

事实上,任何一个政权都是如此,战士保家卫国,值得每一个人尊敬。

 9 ) 可惜有些平淡

三个小时啊,这么辛苦多给1分吧,7分。

看之前不查查历史的话,可能看不懂吧。

二战时芬兰是轴心国之一,芬兰和德国合作的目的是收复失地,就是战前苏芬战争中的割地。

所以当失去的土地打回来之后,芬兰没有继续进攻,而是修战壕驻守。

驻守时间很长,这也就是电影里芬兰军人在战争期间可以请假回家探亲的原因。

二战后期,苏军大举反攻,芬兰人被打回本土。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打过去,对峙,再被打回来这几年的事情。

后来芬兰觉得德国大势已去,又调转枪口来打德国,没办法,这就是小国的存活方式吧。

这一部分电影没有涉及。

这部电影改编自1954年的芬兰畅销小说《无名战士》,1955年改编为电影,1985年第二版,这次是第三版。

这部小说在芬兰的地位可见一斑。

不过,这最新的版本我觉得很一般,就感觉是军人打过去了,又被打回来了,一切退回原地,什么也没改变,但是死了很多人,很多年轻人,代价非常高。

可能这就是战争的本质吧。

没有史诗感,战争的残酷和壮烈点到即止,时间跨度太长了,所以觉得情节零零碎碎的。

有些平淡,还是应该适当渲染。

感触最深的还是,每一个以为不会死的战士到最后都死了,而三个小时里,我根本没记住他们的名字。

也许这就是小说名字的原因吧。

 10 ) 北欧版兄弟连,芬兰的二战史诗《无名战士》 (2017)

芬兰二战题材影片,北欧人特有的冷静,使电影的基调异常客观真实。

通过芬兰军队一个排普通士兵的视角,完整再现了芬兰的二战史。

180分钟的片长,激烈的战斗场面此起彼伏,却没有一丝热血和激情,留给观众的只有战争的残酷。

非常出色的一部战争片,鲤鱼给8分,强烈推荐。

苏芬冬季战争之后,芬兰将其东南部包括维堡(芬兰第三大城市,重要工业中心和塞马运河出海口)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的大部岛屿割让给苏联,并把汉科港租给苏30年。

对于苏联人的侵略,芬兰人始终耿耿于怀,在森林中新兵营地,士兵刻苦训练等待时机夺回失去的领土。

1941年6月德国闪击苏联,芬兰随即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

一脸稚气的芬兰青年,从新兵训练营直接开赴前线。

毫无作战经验的芬兰新兵,在激烈的战斗中显得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可此时的苏联士兵在德国的强大攻势之下,更是士气全无。

芬兰军队以极快的速度向着冬季战争之前的苏芬边境推进。

经过近半年的激烈战斗,冬季芬兰得以收复所有冬季战争的失地。

新兵排也成长为了老练的战士,并且攻克重镇卡累利阿。

苏军此时节节败退,芬兰人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收复失地之后,虽然芬兰军队占有绝对的优势,却没有趁胜追击冲入苏联境内,只是在苏芬边境和苏军保持着对峙状态。

随着二战整个战局的扭转,苏联军队从新部署在苏芬边境,战事进入到了残酷的堑壕战阶段。

而1944年夏季德军溃不成军之后,苏联人的钢铁洪流开始向芬兰挺近。

已经成为老兵的战士们,面临着保家卫国的生死决战。

如果从两次苏芬战争的历史角度出发,芬兰人有充足的理由,把这部电影拍摄成展现武勇的热血战争片。

导演没有这样做,把电影的基调定为了残酷和悲壮,使电影更加凝重和震撼。

电影的这种定位,对芬兰的历史和国民性来说非常准确。

在苏芬战争中,芬兰当之无愧的可以被称作以一当十,可是在消灭了十个苏军之后,第十一个进攻的苏联士兵取得了整个战争的胜利。

没有相关资料,不知道电影的投资多少,我个人感觉不高,肯定和好莱坞战争巨制无法相提并论。

荒无人烟的森林,白雪皑皑的北欧冬天,几场战斗戏拍得非常出色,丝毫不逊于好莱坞战争大片。

作为一部群像戏,电影在角色塑造上非常成功。

在战火中成长的指挥官;告别妻子儿女,时长抗命身经百战的老兵;背着北欧长弓,不断祈祷的虔诚基督徒。

一副血与火的洗礼中,普通士兵的肖像长卷。

在历史之中他们都是无名的一串数字,在生活之中他们是会哭,会笑,会恐惧,会绝望,会幸福的鲜活生命。

在整个二战史中,有两个不起眼的小国家,我个人非常敬重。

一个南斯拉夫,另一个则是芬兰。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国家,跟战斗的民族做邻居真的很不幸。

苏芬战争之前,苏联人眼中,芬兰是个只要嗓门提高点,不行就放一枪就会投降的国家。

虽然战争以芬兰失败告终,可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数字之后,苏联人没有全境占领芬兰,芬兰绝对算不上完败。

而1944年苏军能在西方国家的协调下,在冬季战争之后的两国边境停下来,应该和冬季战争的心有余悸不无关系。

至于二战之后的冷战时代,芬兰能够始终保持名族独立更非易事,芬兰真的太小了,波兰都比他大好几倍,能做到这点太不容易了。

喜欢战争片的朋友,这部不容错过,强烈推荐。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无名战士》短评

夜半电影

7分钟前
  • 黑鸡蛋
  • 推荐

致敬!老兵不死!

9分钟前
  • 阿鲁卡多
  • 力荐

3小时太长了,战斗戏排满了,没有战术解说很容易看倦。主要的文戏一个是到女孩们家里唱Калинка,一个是回家看望妻女种田。以枯树为死亡象征。最后的老兵回家是奇迹还是幻想?我倾向于后者。总而言之真实而平白。

10分钟前
  • 豆瓣酱
  • 还行

战争那有正义,只有输赢

11分钟前
  • 红药
  • 推荐

可以简短些的。

12分钟前
  • 垃圾侠
  • 还行

继承了55原版的话痨本质,也比纪实风格的85版多了点可看性,但对于一部长达180分钟的战争片来说,改编它实在是太累人了,同样对观众来说看三遍也太累人了。

17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180分钟版能看看,但并不觉得精彩。

18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军官都不会打仗?

19分钟前
  • zen
  • 还行

战争的残酷与绝望

24分钟前
  • 未遂的文艺青年
  • 还行

北欧艺术向来酷,克制冰冷少喜怒。芬兰随德战苏俄,以小见大视角独。新手胆寒不敢前,老兵精猾甚自如。大国夹击无义战,小卒唯盼归故土。

25分钟前
  • 布兰姬
  • 很差

战争很平淡写实,或许这就是普通人的战争吧。无法让人记住每一个人。。不过不如集结号场面震撼。战争残酷是件好事,否则就会有人喜欢它了

30分钟前
  • Simon丶
  • 还行

无名一战成名,不好看

32分钟前
  • 光人
  • 较差

小说改编,又是第三版,同时作为纳粹战败国,拍出来的电影,还有个人英雄主义,国家主义,其实是有点为战争开脱罪名的嫌疑。就好比德国拍个电影,说他们发动战争只是为了夺回以前的领土,战士们只是爱国以及服从命令,德国只有希特勒一个人是罪人,他死了就可以了,那么将引发无数的声讨,也是从出发点就是根本错误的。如果原著,也没有从根本上指出“战争本身就是错误的”,同时也在试图用个人英雄主义和国家主义来为自己美容,那么这个国家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37分钟前
  • 未尝不可
  • 较差

一帮法西斯仆从军装什么伟光正大尾巴狼,呸

39分钟前
  • 隐身的虹
  • 较差

2.5分,战争浓缩史

43分钟前
  • Mr.W
  • 较差

没有什么背景信息,战斗也很碎片化。

47分钟前
  • Jason
  • 较差

3个小时的折磨啊。。。突突突。不喜欢那边的战争题材。

49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还行

剧情太拖沓了,剪辑也非常混乱,看得头晕~!一星送给原来“德军”并不一定就是德国人,原来还可以是芬兰人~!

50分钟前
  • 难见好作品
  • 很差

倒不如说希望故事更平庸些才配得上这场战争的空虚。

54分钟前
  • さらばエリカ
  • 推荐

这种多人物多线发展的长剧情处理成电视剧会更有深度与感染力。弄成电影,尽管都快三个小时了,仍然觉得有几个角色被处理得可惜了,明明可以表现的东西好多,看起来也有点乱,节奏都毁了。有帅哥美女。电影里有一点很对,战场从来都不是英雄的授勋地,而是上帝的选择池,有的无非就是那两个选项。

56分钟前
  • 那一抹无名的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