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全片之前曾经瞥到过一些电视上播放的画面,首先留意到了那些开心麻花的桥段,不合时宜,或笑点很偏激,乃至有违道德观的笑话,似乎不可能出现在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里。
但看完之后却感到格外释怀,甚至解答了一些对于电影道德观的疑问。
在一段时间之前,我总是在电影中寻找对导演志趣的欣赏,或者说与自身感知相投的地方,这可能是当时观看电影最核心甚至唯一的动力来源,之于洪常秀、沙马兰这样的导演,当然到现在也是如此。
但在《非诚勿扰3》《新喜剧之王》《热辣滚烫》里,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甚至不需要观看就已经知道,导演是怎样的人,ta所向往所热爱的离我有多么遥远的距离。
但我现在已经不(仅仅)需要这些了。
能看到你的生活,你真诚地表现出的并不那么好看的全貌,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已经足够。
它仍然不是一部多么成熟的类型电影,有好多难看的小品, 用了好多减肥宣传片,不能像《拳王男友》一样顺滑地解决第三幕前上升的难题,但确实一生只能拍出一次。
《百元之恋》:原作平静自然又暗潮涌动,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一个底层小人物混沌人生中一段明亮深刻的觉醒拍得惊心动魄,更难能可贵的是,原作在窄小的犹如水洼的一隅,折射出日本社会在经济泡沫之后,垮掉的一代和颓丧文化盛行的内层肌理。
周遭遍是泥泞,一颗嫩芽却茁壮而发。
《热辣滚烫》:作为翻拍,先说最喜欢的三点,也是我给三星的原因:其一是那段意象浓烈的风雨交加之夜,那是杜乐莹的蜕变之夜,涅槃之夜,旧我已死,新我重生;其二是结尾比赛时,一段接近一个回合的一镜到底的挨揍长镜头,既考验调度又考验演员的付出,贾玲扛了下来;其三就是整部影片的技法,那就是没有技法,唯有真诚,真诚成了唯一的技法,对于普通观众来讲,也不懂多少电影言语,能看到你在认真做这件事,付出了真心,也触动了我的情感,便足够了。
再说感觉蹩脚的几点:其一:女主的成长环境由原著的“底层泥泞”变成了“全员恶人”,原著描绘是底层的浮世绘,人物百态却符合逻辑,因而更具有“现实主义”力量,《热辣滚烫》做了抽象化处理,试图尖锐矛盾和增加笑料,却拔离了现实土壤,背景虚化缥缈;其二:打拳赢一次的动机不足,原著有着拳击在心里埋下种子发芽茁壮到势不可挡的清晰脉络,特别是在自己的工作(劳动)场所练拳的场景,已经将打拳融进了生活,成了宣泄方式,《热辣》里最初就是因恋爱脑去办卡打拳,在整个练拳过程中也都是粉红色的回忆,打拳在觉醒前未融进骨髓,一夜觉醒,减肥变瘦的决心是有的,打拳的念想牵强,虽然宣传海报乱飞。
其三:影片意义的直白表露,甚至是过剩表露。
怕观众看不懂“虽败犹荣”,在影片的结尾甚至花絮反复明着强调“我赢了”,这也是被很多人诟病“自我感动”的地方。
如果项羽复活了,在乌江边天天喊“我虽败犹荣”,那大家倒是感觉这个人挺无趣的,电影嘛,可以亲民,但一定要有“隐”的艺术,一定要尝试更高级一些的表达。
无论是《百元之恋》还是《热辣滚烫》,故事逻辑我是喜欢的,特别是第一次看《百元》时便触动非常,我想它们大概是想讲这样一个故事:我和我糟糕的人生苟且日久,直到某一天受到刺激的我突然觉醒暴走,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想给糟糕的生活一顿胖揍,却不料仍是被按地摩擦,但我已经向它挥出重拳,哪怕只有寥寥几拳击中,却足以令它对我心生敬畏,不再敢如往日一般欺辱于我。
—— —— —— —— ——补充:我觉得贾玲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作为转型过来做导演的“外行”导演,她目前拍摄的两部电影,都成功的做到了让观众关注的焦点从“戏内”走到了“戏外”,从“电影院”延伸到了“电影院外”。
也就是说她成功的避开了在电影技法上、叙事上或者结构上与其他专业人士的短兵相见(虽然她也有意在学习和提高中),她成功的将观众引到了她的“主场”——即她新人导演的“真诚”和女性导演的“细腻”,用“魂”来照观众,这就厉害了,观众一看一个不吱声。
《你好,李焕英》平平无奇冗长的前半段,结尾突然拿出“母爱”反转,进行降维打击,最后大家在电影院哭的已经不是李焕英,而是自己的母亲了,脑海中放的已经不是电影,而是观众自己的回忆了;《热辣滚烫》,一部励志逆袭题材,可没上映前,贾玲已经将这部电影真诚与否挂靠在了自己减肥成功与否上,观众进电影院前的潜意识是“只要她真瘦了,那么这张电影票就值了”,至于电影技法本身上的得失已退而求其次了。
很少见哪个导演戏里戏外跟自己的“戏”绑的这么紧密的,她不像是在“创作”她的电影,更像是在“生产-分娩”她的电影!这里面可能有作为新手导演的生涩,可能有女性导演特有的视角和情感,也可能有观众和她本身都未发觉却已悄然形成的一种“贾式风格”。
在经历了味如爵蜡的“假热闹假开心”的春晚之后,社会大众渴望在电影荧幕上,在网络空间上重新找寻一份“真”,可以是开怀的笑,也可以是酣畅的哭。
“贾式电影”能否再次迎合期冀,取得“商业上的”和“社会话题上”的巨大成功,我们平心观之。
75/100 电影本身是三星的水平,因为两件事增加两颗星。
2.21更新:影评都是很私人的想法,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认同的可以友好交流,但是一上来什么理由都不写就上来骂的麻烦回自己主页写评论,自己骂个爽多舒服,在我评论区骂就会被我骂哈❤️1. 把太郎的角色改成了竹子,一个小女孩,于是电影的最后变成一个小女孩坐在台下看着自己的大姨在台上打拳击,面对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一刻都没有放弃地坚持到了最后,我完全可以想象这件事对这个小女孩的启示和震撼,以及对她之后人生的发展有多么大的影响,感觉这个改动中存在着很积极的暗示。
同时春节档的电影院里有很多小孩,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也会在很多小女孩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再加上这部商业电影的票房和传播力,真的是一件好事。
2. 在看的过程中我作为观众,真的有一刻感受到了和导演的心意相通,我觉得我懂得了贾玲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以及这部电影对她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我也有一瞬间看到贾玲和这个角色真正的融为一体。
不是此时,此地,不是这部电影,都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非常独特的观影体验。
想说一嘴张小斐饰演的角色。
她是一个从头到尾都不懂贾玲的角色,因为她美丽,因此在那一套规则中非常适应,自信。
她没有输过,因此不会理解loser的感受,更不会理解loser为什么有一天突然疯了一样地想要赢。
她还是在用自己的规则衡量着贾玲,说“她瘦了赶紧找个好男人嫁了才是赢”,这在我看来不算崩塌,而是在这个角色眼里,在曾经的那套规训中,找个好男人嫁了就是一个女人的赢。
还有雷佳音随地小便完了都不洗一下手就碰人家车啊?!
怪脏的。
最后说一下标题的意思。
我觉得两部电影虽然是翻拍和原版的关系,但是很明显热辣滚烫做了非常多的本土化。
原作日式丧的氛围直接照搬的话就是灾难级别,同时两位主角开始拳击的契机,以及比赛后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百元之恋是“我在一直被生活痛揍,中间揍了生活一拳,但还是被压着打,我之前都是loser明明努力了一回还是输了,我真的好想赢一回”,那么热辣滚烫就是“我之前一直被生活揍,我想赢一回但还是被一直压着揍,这个过程中我回击了一次,我就觉得我赢了”。
内核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么说不是说这个电影完全没有问题,其实问题也挺多的,但是我看批评的评论里已经骂得差不多了,我也就不具体写了。
只有一件事,如果说封神可以营销质子团的肌肉,孤注一掷可以营销金晨性感荷官在线发牌,那么贾玲营销自己减肥增肌宣传电影,没有任何问题。
有的观众别太厌女了。
在走近电影院之前,我看到的、听到的和这部电影相关的言论是:“胖女孩儿为爱减肥。
”“我太想知道贾玲是怎么减的了,我一定要去看看。
”“贾玲暗恋雷佳音?
看上去像是要暗杀还差不多。
”看完电影后我听见周边人的讨论是:“长得不好看的女孩儿确实很容易在恋爱中变成恋爱脑。
”“剧情太一般了,但是配乐不错,不就是女主成长线么。
”“贾玲减完肥感觉老了,运动过度真的很显老。
”我敢说以上这些言论就算是当着玲姐或者乐莹的面儿说,现在的她也就笑笑,完全不会放在心上,因为这些所谓的“为爱减肥”、“长得不好看”、“减完肥显老”等评价已经完全不会对她或者她们产生任何影响了。
我甚至可以大胆发言,那些还在关注“过度健身脸会垮”、“长得不好看就是容易恋爱脑”、”看看贾玲是咋减的”、“我也要学习一下贾玲的减肥毅力”的观众群体已经完全不是这部电影的受众了,因为她们完全没有从客体心态上转变过来,始终将自己的“脸”、“身材”、“样貌”放在被评判的位置上,于是连带着对贾玲、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老是离不开这三样。
......(以下影评涉及剧透)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那种非常男性叙事的“复仇”桥段或者“逆风翻盘”的俗套情节,乐莹也并没有因为拳击而变得更加活泼开朗或者非常侃侃而谈,那究竟是什么变了呢?
内核改变了,乐莹从被审视、被批判、被左右的客体变成了“看心情”的主体。
乐莹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她说:“你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给哪个?
”“我都给。
”“所以他们都以为我不爱吃苹果。
”她已经习惯了为别人的难处而妥协,「成全别人委屈自己」几乎是她下意识的行动准则。
因此即使刚和妹妹打过架她也要来签过户同意书;即使再不情愿,但为了豆豆的工作能早日转正也会答应上节目;即使工作很辛苦,但为了恋人的梦想也敢花五千块钱让对方把比赛机会让出来,甚至日日夜夜陪着训练、做后勤;即使被背叛,但为了闺蜜不落下小三的名声还得认命做伴娘。
她完全不敢与人发生争执,甚至喜好都会随着对方的语言顺势说下去,不敢反驳也不会真实表达:所以明知豆豆三番五次的打扰是为了找自己录节目,也完全不敢表现出愤怒和不满,甚至急着在见面后解释道:“因为我在工作,所以给挂了。
”所以昊坤点牛蛙的时候她也是下意识顺着对方说,完全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不爱吃牛蛙”。
所以即使她的视频被胡乱剪辑了她也只会小声反驳,然后继续顺着豆豆的指示往下做。
她非常主动的接受着社会对“女性”和“女朋友”这两个身份的评价体系:比如说她会在第一次“约会”时审视自己的打扮;会假装自己是不会抽烟的“好女孩儿”;会用外卖来掩盖自己不会做饭的事实;会在第一次性/关系后早起梳洗并画了个淡妆伪装成刚睡醒的美丽假象。
电影前半个阶段的乐莹是被动的游离在人群之外的,她希望这些“讨好”的举动能够帮到别人,能让对方也因为这些“讨好”而珍视她、尊重她,可结果是排挤、欺骗、利用、否定和抛弃,这个阶段的乐莹是没有自我的,她的自我全都活在恐惧和小心翼翼中。
而当一切“讨好”都崩塌以后,当死亡并没有如期来临以后,伴随着朝阳和眼泪所升起来的,是“我必须活一次”的自我重建。
我真的非常喜欢乐莹从幕后走向擂台那一段走廊的表演,一方面,那个内向的、善良的乐莹并没有消失,她不会因为所谓的“重生”、“幡然醒悟”、“痛定思痛”这种俗套的前缀而改变真实的自己,另外一方面,这段长廊也宣告了乐莹向那个不健康的、怯懦的、讨好他人的乐莹说再见。
双拳对碰,自此,乐莹真正完成了主体性的成长。
电影后半个阶段的乐莹说话依旧是小声的、慢慢的,她似乎依旧游离在人群之外,但这一次,这种游离却是主动且潇洒的。
“现在还会给两个苹果吗?
”“看心情吧。
”“具体哪天有空?
我们出去吃一顿?
”“看心情吧”电视里依旧在放那个所谓的“会剪辑的”恶意视频,前前男友和闺蜜挽着手路过,昊坤落魄的现状和比赛后的主动示好都不值得她停留脚步,那种爽文式的复仇、嘲讽、打脸剧情重要么?
完全不重要,她要跑步,她要练拳,她有她自己的事情要做,至于其他的,看心情吧!
————————————————————————————事实上无论是从女性角色角度来讲还是从镜头语言上来讲,专属于女性导演的那种敏锐和细腻都值得我开几个大篇章去一点一点夸奖,我对女性创作者的夸赞总是由衷的且抱有极高共情感的。
正巧前几天看完了《如何抑制女性写作》这本书,从古至今,从文学到影视,女性创作者所面临的困境都是相似的,而针对女性创作者所使用的打压、无视、贬低手段也都惊人的一致:她写(拍)了,可你们看看她写(拍)的啥呀!
她写(拍)了,可是 “她” 算不上真正的艺术家,这不是真正的艺术。
她写(拍)了,可是她就写(拍)了这么一部作品。
她写(拍)了,但作品只是因为某个勉强服人的原因才显得有趣/被选入正典。
她写(拍)了,可是她只能写(拍)和女性经历相关的东西。
事实上在《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成为去年的票房黑马之后,大众对贾玲的导演能力并没有很认可,我随便搜搜都能搜到相关评论,比如说“她也就只能拍这一部妈妈和女儿的了,其他的题材就黔驴技穷了”、“第一部电影就被捧的这么高,往后无论拍啥她都会让大家失望的”、“女导演都是这样的,只会拍点感情细腻的东西”、“你好李焕英完全是档期赶上好时候了,又是解封又是同期没啥好电影的,你看她要是和其他什么什么电影放在同一时期还会有这么高票房么?
”等等等......以上这些评论其实都能一一对应上乔安娜·拉斯书中「抑制女性创作」的手段,尤其是最近电影协会成员公布后,我们其实很明显的能看到在文艺创作领域中女性依旧处于被排挤、被忽视、被泼脏水的边缘位置,是其他女导演不够优秀吗?
是女演员不够出名吗?
是女性编剧不够多吗?
都不是,只是这个位置利益够多、话语权够大、名头够响而已,所以男性抱团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再回到电影本身,一部作品的好与坏有绝对的评判标准吗?
当然没有。
从整个宇宙的中心看,地球的运动到底是怎么样的?
唯一的答案是不知道,因为没有宇宙中心。
——乔安娜·拉斯我真心希望观众可以抱着相对客观的心态走进电影院,一部电影是否能看懂、是否能共情、是否喜欢或者看完后的想法、观点都各不相同,但在此之前,我希望大家能思考——这是你的想法吗?
还是建立在别人已有的负面评价上的想法?
女性创作受负面评价影响太多了,好像大家只要一知道是女导演的作品就自动抱着胳膊开始点评这个点评那个,更何况贾玲目前还戴着“新人女导演”的帽子,好像只要是个颇有资历的影评人、导演,甚至年长一点的观众都能对这部电影指指点点。
摆脱爹味,不讲大道理,谦虚观影,从我们做起。
求求大家去看《热辣滚烫》!!!!!!!
大年初一中午场,电影院坐得满满的,尤其是,我注意到有很多女孩显然是特意和闺蜜来看的。
贾玲扮演一个叫“杜乐莹”的女孩,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开始十年的漫长宅家生活。
《热辣滚烫》一开始就有许多爆笑情节,比如贾玲和张小斐演的姐妹在家打架,那场面可是相当火爆!
再比如李雪琴和乔杉二人贡献的精彩表演:李雪琴是贾玲的好闺蜜,乔杉是贾玲男友,结果两人搭上了……雷佳音扮演一个拳击教练,为了业绩陪着贾玲默默逛公园;烧烤店老板一副咸湿模样,忘了贾玲已在学拳……在《热辣滚烫》的前半段里,我最难忘记贾玲不想再过宅家生活、从家搬出来的那段戏,把母女之间的关系,幽微而真实地展现出来。
看到她在气呼呼地收拾行李,妈妈就走过来递给她两千块钱,说刚开始总用得着,她硬气地拒绝了。
没想到租房的时候,正好缺两千块钱,于是她只好编辑微信打算给妈妈:“你早上给我的两千块能再给我吗?
”然而这时她收到妈妈的微信:“宝贝女儿要独立了,妈妈为你自豪!
加油!
”看到这段话,她犹豫了一下,就删了自己刚输入的那些字……电影院里响起善意的笑声。
再接着,妈妈那句话下面就出现了两千元的转账。
她没有再伸手要,可是妈妈却把钱打过来了。
——这就是妈妈啊!
妈妈就是会为你担心,给你兜底,给你发尴尬的加油短信,妈妈就是这样子的啊!
这段也太有生活质感了。
当看到贾玲训练变瘦的过程:“夏”,台下没有什么反应;“秋”,台下起了一点骚动;“冬”,大家都在说“瘦了瘦了”,再到“春”,她已经开始做非常专业、非常难的训练动作了,大家都在惊呼!
当贾玲穿起两截式的拳击服,露出漂亮的胳膊肌肉线条和六块腹肌,引发的是全场的赞叹,边上小孩很激动又很专业地说“她的肱二头肌练得好漂亮”!
看到健美的她走在长长的走廊里,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我眼泪都流出来了。
是的,她真的瘦掉“一整袋水泥的重量”(雷佳音语),她流了多少汗水,她吃了多少苦,现在她出拳迅如闪电,她已经可以打专业的比赛了!
——小时候不懂两个人打来打去有什么好看,只觉得野蛮又残忍,现在才知,原来拳击赛是这么好看!
拳击既需要力量也需要速度,既锤炼肉身也考验智慧,拳拳到肉的痛和伤里饱含对肉身的敬意!
只是电影里这一场,我看得满心都痛,因为乐莹实在被打得太惨烈了。
她这一年虽然付出这么多,做得这么棒,可她毕竟是业余选手,在那个得过十次金牌的专业选手面前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对手的不依不饶,就是专业,就是敬意,当每一拳重重打到她脸上、身上,都仿佛会发出痛苦的回音。
每当一回合结束,教练和训练馆老板都劝她别打了,说你一个非专业的这样已经很牛了,她都摇摇头,吐口血水,坚持下去。
突然,她在挨打之中瞅准了机会,打出了漂亮的反击,对手倒下了。
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她要小宇宙爆发,要反败为胜了……但这毕竟不是热血动漫,对手的实力远胜于她,那么好的反击机会,只有一次而已。
终于,当她倒在拳击台上,在那么短短几秒里,她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而你会发现,她原来受过那么多委屈,你在恍然大悟的同时,眼泪也会不知不觉盈满眼眶:原来李雪琴说“你要不来大家就知道我是当小三了”,她真的去当伴娘了;原来霸道的妹妹逼她过户房子给孩子上学,她真的签字了;原来在电视台做编导的表妹是存心设计她在电视上出丑,她在耳麦里听见了,也默默咽下了这口气;原来雷佳音和她同居,对外人却不承认她是自己的女友,她都听见了;原来在那风雨交加的一晚,她真的绝望了……原来她受的苦老是没个完,可是在这漫长的几秒钟之前,电影只是滑过这些情节,却没有点破。
在这短暂却又漫长的回顾之后,你再看她那搏命一样的努力,就好像更明白了。
在灵魂受的伤面前,她肉体的伤痛简直不值一提。
她是老实的人,善良的人,不代表她不知道自己受了伤,或受了伤不难过;她是胖子,不代表她就只知道嘻嘻哈哈,没有敏感丰富的内心。
唯有用肌肉替代脂肪,用肉身进阶,用拳头出击,才能战胜这些辜负,这些挫折。
这场拳击赛一共四个回合,看的时候你会觉得是很长很长时间,但实际上大概也就是两三分钟吧……终于,她站了起来,她和对手拥抱,比赛结束了。
她是输了,但是她也赢了。
张小斐在采访中对大家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善良的人如何找到自己,如何爱自己的故事。
”总结得真好。
这是一部一生一次的电影,无论对于演员还是对于观众。
对于演员,减掉五十公斤体重并将之拍成电影的机会,一生就这一次。
(或许到现在,电影史上也只有这一次。
)贾玲是一个有着出色创作自觉的导演,善于从自己经历中找素材,所以看到乐莹的那些经历,我就在想,她这么了解讨好型人格,大概她自己也是吧。
她很年轻就以喜剧和相声出道,大概总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身边人、让所有人开心。
胖子总被人说成是嘻嘻哈哈乐天派,除了食物什么都不在乎,她也乐于让别人相信这样的形象,而藏起她的敏感和自卑。
其实她是个有两个梨涡的漂亮女孩,她内心真的就这么甘心吗?
电影尾声的花絮里,教练问正在拉器械的贾玲:“要是瘦了一百斤,你打算先干什么?
”她一边艰难地拉器械一边说:“烫个大波浪,穿礼服裙子吧。
”多么真实啊,多么直接啊!
最后的最后,镜头里的贾玲穿着漂亮的白裙子站在海边。
哎,你真好看啊!
而对观众如我来说,大年初一看到这样的电影,也是一生一次的经历。
我既惊叹又振奋,电影里的乐莹/现实中的贾玲,这个榜样是多么真实可感,我们眼见着她一点一点变化,直到发生巨变,从体型到精气神,都宛如新生。
这是一部充满人性的善意、如纪录片般真实、让人会很想在低谷期一看再看、很想和所有人分享的电影。
日本电影中的拳击手们作者:海带岛做书,译书,看电影儿。
豆瓣@海带岛贾玲导演的《热辣滚烫》票房突破21亿,观影人次超4100万,已成为今年春节档最卖座的电影。
贾玲也凭借此片有望再次冲击全球影史票房最高女导演的头衔。
这部以拳击为主题的电影,翻拍自大名鼎鼎的日本电影《百元之恋》。
《百元之恋》中的一子2014年的安藤樱凭两部片子(《百元之恋》以及《0.5毫米》)双入《电影旬报》十佳,影片本身也众多荣誉傍身。
但本次翻拍影片上映的消息解禁,让很多人意识到,这部影片居然已经是十年前的电影,也再次证明它创造的那张属于拳击的面孔和身体已经成为很多人影迷心中不可磨灭的视觉印象,它甚至已经可以位列新千年的日本经典之中。
日本有太多拳击电影的名作,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代表当时的拳击手形象成为流行文化中的重要参与者。
日本丰富的拳击电影发展史,甚至已经将这一题材拍成了自己的某种“亚类型”。
借《热辣滚烫》爆火春节档之际,很想写一写“日本电影中的那些拳击手们”。
进入其中之后,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深邃、动人的历史。
《热辣滚烫》预告截图1、20世纪50年代的时髦公子哥日本电影史上第一个产生广泛影响的拳击手形象是《太阳的季节》(太陽の季節,1956)中的男主角龙哉(长门裕之饰)。
1956年,日活制片厂买下石原慎太郎两部小说——《太阳的季节》及《疯狂的果实》(狂った果実,1956)——的电影改编权,开启了自己的“太阳族”类型电影之路。
《太阳的季节》海报《太阳的季节》一上映就获得1.8亿日元的票房,被视为拯救陷入低迷期的日活公司的猛药,也让乘着芥川奖之风(《太阳的季节》为作者石原慎太郎摘得第34届芥川奖)的太阳族电影之路越走越大众,让石原慎太郎的弟弟石原裕次郎成为一代电影明星,大街上的年轻男性都剪着“裕次郎发型”。
《太阳的季节》的第一场戏就发生在东京的一座拳馆中。
当时还只是一名高中生的龙哉已经开始练拳。
他家境优越,算得上是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子弟。
这样的龙哉与男性同伴随意在银座搭讪资产阶级的千金小姐,之后与她们一同出入舞厅、酒吧、西餐厅。
她们中的一位名为英子的小姐深深爱上龙哉,两人一同乘帆船出海并发生关系。
《太阳的季节》中的拳馆在这部电影中,龙哉被塑造成一个毫无道德观念的浪荡子,甚至将英子“卖”给自己的哥哥赚钱,在英子怀孕后模棱两可地处理拖延了英子堕胎的时机,致使英子死在了人流手术的过程中。
影片的最后一场戏中,龙哉来到葬礼现场,砸碎了英子的遗相来宣泄自己无名的怒火。
整个故事在今天看来,简直散发着莫名其妙的刻板“男子气概”,但在当时却成为现象级的文化消费品。
龙哉在片中是所谓“暴力与性爱”的化身,他毫不在乎地与人在威士忌酒吧大打出手,也毫无同情心地随意玩弄女性的身体和感情。
他在电影中的形象具有某种奇妙的一体两面性,即“拳手”vs“出入时髦海滩、餐厅的纨绔子弟”,他潇洒冷酷的浪荡子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一代年轻人向往的对象。
《太阳的季节》中的娱乐场景龙哉的拳击手形象并非平白无故的设定,它的基础是战后美军占领时期对拳击这项运动的推广,比如组织了多场与相扑力士的表演赛。
这种背景让年轻人从事拳击的行为先天地与自己的昭和父辈形成对抗,实际上这也是太阳族电影的核心概念之一。
拳击在当时,本身就是一种对美式生活的拥抱,是一种“新”的世代拥有的力量感的象征。
片中龙哉的衬衫、短裤、背心都是战后占领时代的新形象,而英子也总是一身西洋服饰出入社交场所。
日本最早认识拳击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即佩里黑船来日前后。
到了1921年,日本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日本拳斗俱乐部”,开始组织正规的全国性比赛,也有了职业拳手。
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比赛相继中断。
战争结束后,拳击重回大众视野,成为娱乐消费的一环。
1952年,日本诞生了第一位世界拳王,白井义男。
他的教练也是一名美国人,甚至是占领军内部的一位生物学家。
自此,拳击在日本的热潮开始重整旗鼓,这也是为什么一位代表“反叛青年”的角色会在当时票房第一的电影中被设定为拳击手。
白井义男身体绝不是单纯的物理存在,尤其是体育的身体。
它已经在生产关系中与阶层深深捆绑在一起。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著作《世界的苦难》(the Weight of the World)中采访了欧洲的边缘人群,并考察了移民参与对抗性运动的情况。
在布尔迪厄看来,每一个阶层都与身体有不同的工具关系,这与其最常见的体育偏好有关:工人阶级更喜欢接触运动;中产阶级(尤其是向上流动的)倾向于那些能吸引“他人身体”的活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倾向于观赏几乎没有身体接触的运动。
拳击虽然需要刻苦训练,其入门的门槛却不算高,一旦成名回报率极高,在西方国家吸引了移民等较低阶层。
在初期统治美国拳坛的犹太人,其实正在经历融入美国社会的痛苦。
1911年,纽约城区75%城市的妓女是犹太人,50%的妓院由犹太人所拥有。
1921年,纽约州监狱20%的犯人是犹太人,他们包揽了几乎全部的走私犯罪。
二战结束后,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和民权运动兴起,增加了美国少数族裔的上升渠道,1950年后犹太拳击手迅速从拳坛隐匿。
在此前后,另两支拳坛重要力量是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先后称雄职业拳击,并在犹太人从走私和卖淫行业退出时接管过去。
如今,成功融合进美国主流社会的犹太人被视为智慧和精明化身,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则仍与黑帮形象紧密相连。
《洛克兄弟》中的拳馆但这一时期参与日本拳击的年轻人却没有呈现出成熟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阶级结构。
片中有一场与主线剧情无甚关系却极为重要的场景,就是龙哉玩笑般出拳打中正在锻炼的父亲的腹部。
这一击出的动作安排得很生硬,却直接反应了龙哉被设定为拳击手身份的作用,他希图以叛逆的姿态“跳出”原有阶层,跳出原有的宗法家庭结构。
也就是说,拳手的身体在当时是时髦的化身,是中产阶级新一代年轻人对抗自身阶层的武器。
但就像片中表现的那个看似暴烈实则没有任何实质生存能量的主人公一样,这时的拳击行为是安全的发泄,是羸弱的阶层小娱乐。
它与大海、帆船、漂亮的泳衣并列在一起,散发着“明亮而光滑”的颓废色彩。
《太阳的季节》剧照2、经济高速发展期的大都市亡命之徒《太阳的季节》 中拳击手的身体形象到了1968年显示出了重要的变化,那就是漫画作品《明日之丈》(あしたのジョー)的诞生。
彼时日本已经举办过东京奥运会(1964),正在翘首期盼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开幕。
漫画《明日之丈》在1968年1月到1973年5月期间在漫画周刊上连载,至今已经销售超过2500万册,分别在1970年和2011年被改编为电影。
虽然它最早是一部漫画作品,却是日后无数拳击青春电影人物和故事结构的原点。
《明日之丈》TV版海报的副本作品的主角矢吹丈来自东京的贫民窟“山谷”。
在山谷居住的人群都是被社会“淘汰”的边缘人,他们流浪、偷盗、诈骗,以日结工作艰难地维持着生活,他们的生存环境充满了极端的危险。
试图深入这一街区探索其内部结构的纪录片导演佐藤满夫甚至在拍摄《山谷——以牙还牙》(山谷 やられたらやりかえせ,1985)的过程中被杀。
矢吹丈已经完全不是出入银座和逗子海滩的中产阶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底层,甚至连父母是谁都不知道。
可以说,除了自己的身体和拳头,矢吹丈一无所有。
他的胜败甚至背负着整个底层街区的荣辱。
电影及戏剧导演、20世纪70年代青年文化旗手寺山修司曾经为《明日之丈》动画版主题曲撰写歌词,来自日本本岛经济最为凋敝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青森的他深深与矢吹丈共情。
在日后不断以拳击台为舞台构建自己的电影故事,名作《抛掉书本上街去》(書を捨てよ町へ出よう,1971)就让拳台开场。
小说《啊,荒野》(あゝ、荒野)也讲述混迹于新宿(混乱的城区,与精英中产阶层毫不相关)的两名拳手的故事,在新千年以后这部小说也被改编为电影。
《抛掉书本上街去》20世纪70年代青年文化旗手寺山修司经典影片《抛掉书本上街去》的视觉海报他在《离家出走的劝谏》(家出のすすめ)中写过一段话来解释为什么自己这代人会对拳击情有独钟:“我总能想起芝加哥作家阿尔格伦・纳尔逊(Algren Nelson)的小说《明日不再来》(Never Come Morning)。
它讲述的是出生在小城市的左撇子小混混,一边在理发店工作,一边练拳磨练自己的故事。
这本沉重的蓝调(怀乡)小说,让小城市出生的我每每读来都很感动。
”
寺山修司本人在拳台的肖像照1977年,寺山修司又将自己的第一部商业作品献给了拳击题材,拍出了《拳师》(ボクサー),其中甚至有具志坚用高、白井义男、Gatsu石松等职业拳手的客串出演。
这时,电影中的拳手身体变得专业,成为赤裸、健康、充满攻击性的物理存在,拳台则被塑造成背负着尊严和胜负的场所,失败的比赛背后则是带有哀愁色彩的现实环境,寺山的名言“不幸是决战时最锋利的武器”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出身低下但拳头凶狠的混混,成为日本电影乃至整个青年文化中新的拳击手形象。
《拳师》中的拳击比赛场景这时的社会背景已经不再是中产乃至精英阶层挪用外来文化对抗家族父辈的过家家式模式,而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的日本进一步形成的成熟而残酷的阶级分化。
精英阶层开始拥有更符合其社交生活的运动。
地方城市的年轻人开始聚集到中心城市东京,无法获得足够教育资本的新一代地方年轻人最强有力甚至是唯一的生产资料就是自己的身体。
拳击成为他们“跳入”上一阶层的工具,或者甚至还不足以让他们实现阶层跨越,而只是准入门槛较低的谋生手段。
北野武的名作《坏孩子的天空》(キッズ・リターン,1996)就在这样的结构延长线上展开。
双男主小马(金子贤 饰)与新志(安藤政信 饰)是一对坏学生。
但这种“坏”再也不是游刃有余的放荡不羁,而直接致使两人考试失败、失去社会稳妥的阶级上升机会。
两人开始双双练习拳击,后来一人成为黑帮,一人成为职业拳手,曾经的朋友再也回不到阶层分化前的起点。
影片以隽永的镜头语言拍摄了残酷的青春故事,也将练拳这一行为本身清晰地定义为坏小子们在这个世界仅有的生存手段,他们精瘦的身体在闭塞的拳馆呈现出热气腾腾的孤注一掷。
《坏孩子的天空》拳馆真利子哲也的《错乱的一代》(ディストラクション・ベイビーズ,2016)则是对《坏孩子的天空》更为极端的继承。
来自边缘县区爱媛县松山市的主角芦原泰良(柳乐优弥 饰)和弟弟将太(村上虹郎 饰)相依为命,原本在造船厂工作的泰良因为一次暴力冲突离开了小城,之后在剧中无缘由地一路斗殴。
在片中他始终带着伤,打斗甚至已经不是对阶层的超越而变成了毫无目的,因为无望的小镇工人生活已经使他放弃了有目的的暴力。
健康而极具力量的工人阶级的身体已经成为一种纯粹的暴力载体,主角的表情与身体都被赋予饿狼一般的动物性。
《错乱的一代》中的斗殴场景除此之外,李闘士男的《热血拳击》(ボックス!
,2010)、城定秀夫的《死神之拳》(タナトス,2011)都复刻了这种不良少年借助拳击寻找社会身份的内容结构。
对这种拳击手身体的表达,阪本順治导演(在此特别恭喜导演的新作《世界的阿菊》[ せかいのおきく,2023]摘得《电影旬报》2023年最佳影片TOP1) 的拳击三部曲《老子拼了》(どついたるねん,1989)、《铁拳》(鉄拳,1990)、《拳击手阿丈》(BOXER JOE,1996)可谓登峰造极。
《老子拼了》以被KO后负伤退役的拳手赤井英和的自传为基础改编并邀本人主演;《铁拳》启用专业拳击手大和武士;《拳击手阿丈》取材拳手辰吉丈一郎的故事。
阪本順治的拳击三部曲在这一时期,真实的拳手身体通过电影媒介进入大众的视野,形成更具有故事张力的存在,他们负伤、退役,被迫在社会底层争夺生存机会的状态虚实相间地被传达出来。
这一系列作品的出现昭示了日本社会本身进入了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结构。
拳手们在拳台上的身体与鲜血无限接近,他们迫近危险,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拳击终于展现出了它应有的残酷性,也赋予拳手与社会对抗时应有的苦痛色彩。
游戏般的胜负规则之外,是无法如游戏般涂抹重来的现实世界,强壮的身体线条也成为悲壮的祭品。
《坏孩子的天空》在拳台3、新千年的拳手,为了日常挥拳承载着暴力与悲情色彩的拳手形象经久不衰,从上世纪一直延续到新千年。
与此同时,进入新千年以后的第二个十年,出现了新的拳击手形象。
那便是由武正晴的《百元之恋》(百円の恋,2014)带入大众视野的一子(安藤樱 饰)。
《百元之恋》中的一子片中的主角是过了而立之年的一子。
她无心打理自家生意,也不想出门工作,是一个既不想“跳出”也不想“跳入”阶层的人,毋宁说,是一个将自己放逐出社会结构的闲人,一个拒绝进入社会角色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认识了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拳击手狩野(新井浩文 饰),萌生了学习拳击的想法。
她想通过练拳释放内心的郁结,渴望获得哪怕只有一次的认可。
在本片中,一子最初的身体是臃肿而消极的。
在家中待不下去的一子短暂选择在便利店打零工,这一决定本身也是逃避现状的权宜之计,是平成年代丧失奋斗劲头的低欲望青年的典型状态。
打拳本身已经不背负任何积极层面的标新立异或改善生存困境的目的,但它关联的是更为深层的精神匮乏,是这一代年轻人对抗虚无、抑郁的方法。
输赢背后不再是经济层面的代价,而是人格与精神的赌注。
一子想在拳台上与人相拥,哪怕是输掉比赛,对战两方也会碰一碰拳击手套拥抱彼此,这是她获得与外界、与他人、与社会联结的简单方式。
片中的主人公通过拳击将瘫软的身体逐渐塑造成紧致而具有力量感的身体,观众似乎也在直观地目睹其精神世界的变更。
《百元之恋》剧照这让人联想到写字楼白领正在成为城市拳馆重要消费人群的事实,将时间和身体售卖给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城市身体借由急迫的对抗找回自己对身体的掌控权,找回自我与他人的接触空间。
在被击打和击打的动作中,借助真实的痛感,自己不再是完备社会结构中的工具,而成为一具有机的肉身。
反抗的对象从外部变成了已经内化为自己一部分的无机感。
拳击再次翻新了日本社会青年对身体的感知,在电影中呈现了有趣的精神面向。
《百元之恋》后,武正晴又拍摄了以拳击为题材的《败犬》(アンダードッグ,2020)前、后篇。
2021年亦有导演吉田惠辅的拳击题材作品《蓝色》(ブルー,2021)面世。
2022年,更有三宅唱获得众多关注的《惠子,凝视》(ケイコ 目を澄ませて,2022,改编自真实人物的非虚构作品《别认输,惠子》,中文版已经出版)出现,再次巩固新千年后日本电影中的拳击手的独特魅力。
患有听力障碍的女拳手惠子在东京这座都市的老城区往返于工作的酒店与即将关闭的昭和老拳馆之间。
在无声的世界中,通过拳击获得与他人的对话。
她没有获得太多的胜利,也并未借此达成阶级的跃升或命运的重置。
在这样的故事中,拳手们打拳是为了回到自己的日常,是为了面对如河流一般(在片中,惠子经常一个人静静地在河边发呆,看着河中的垃圾试图追溯它们的来处)不断向前的生活本身。
那不是高光的,也不是由简单的一句“反高潮”可以概括的日常的力量。
在这些电影中的拳击手,在挥拳的时刻,寻找的是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不断与自己的弱点共处并与他人交流的可能。
三宅唱《惠子,凝视》中喜欢凝视河流的主人公和教练很奇妙,以拳击手的身体为切入点的视觉画面,总是热气腾腾地展示出力量的直接 、生猛 、赤裸 ,在一个一直以来重视集体主义的社会,它曾经表达出了某种孤注一掷的“个人主义”,那是孤狼般的决绝书写出的张力,但反过来,它又从个人主义的孤绝中紧紧拽住了拳套与拳套触碰时,自我与对手连接感。
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日本电影已经将“拳击电影”开拓成了自己的某种“亚类型”电影,其中的拳击手们总是在不同的时代回应着年轻人的心绪与情感。
在“个人”“对抗”与“连接”之间挖掘了无数开阔的故事。
- FIN -
大年初一我的态度:
此时还没想去看,到了晚上,刷到贾玲的采访,她真的,我哭死,太真诚了,果断买票。
【我们为什么要支持女导演?
】【因为男的实在是太太太多了!
】不去电影院不知道,开场前的广告吓我一跳!
【热辣滚烫如何戳动我的心巴?
】【1】真诚贾玲的两部电影都是把自己剖开给观众看,没有谁不会为这样真挚的人生而流泪。
她在采访稿里说:“但我本身呢,因为我本人的性格和在观众心里的形象过于讨喜了,所以我只能边增重边看我什么时候增到那种,就是让观众有一点点陌生感。
”所以我看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贾玲,那种社会边缘人的小心翼翼,情绪翻涌,平淡表情下告诉自己要再赢一次!
从头到尾,越面无表情,越是坚定,只有一次笑出了梨涡,我却跟着哭了。
我很喜欢她对作品的认真,对观众的珍视。
说到做到的女人顶天立地!
【2】专注我最喜欢的是贾玲中后段练习打拳的混剪,面无表情,心无旁骛,完全沉浸心流状态。
我不是废物,不是肥宅,不是社会垃圾。
我不再需要向外寻找价值!
我全然认可自己,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赢一次!
【3】力量看看姐姐的腱子肉,阿巴阿巴,谁还不想立马办卡?!
一共3场拳击赛,两场男的出场,我只能说,肥瘦相间,像是蛋白粉喂出来的。
最后两位女性拳击手,那肌肉和骨骼的贴合度!
那线条!
那背肌!
拳拳到肉,永不放弃,结束后拥抱,惺惺相惜!
贾玲的步伐和肌肉线条,以及对疼痛的描写,太真实了。
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出痛感?
为了提示危险啊!!!
女性就是太文明了,不会打架,怕疼不会反击,一出事就是大案。
我们真的要在生活中感受身体的疼痛,试问多久没被人打过了?
下次被打身体是懵住还是反击?
这就是练拳的意义,感受疼痛,让身体形成自我保护的本能,同时也能淬炼精神,不再脆弱!
【4】跳楼没死,毫发无损同场没人跟我一起笑,感觉是只有胖子才才有的人生体验。
贾玲有在觉醒,她把爱女本能跟商业喜剧结合的很好。
我从来没在任何影视里看到有人讲出一身肥肉的好处!
作为一个胖子,现身说法!
只有人告诉我“肥胖对身体不好,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糖。
”还有一些服美役的屁话。
从来没人说过,一身肥肉是遇到危险最好的缓冲垫,跳楼没伤,车祸不死,癌症化疗冲在第一线。
【一些可能的雷点,我很宽容】【1】妹妹出轨,闺蜜绿帽子,表妹背刺首先说一下我的看法,啊,容许坏女人的存在吧!
妹妹,多自私的一个女子,多令人向往!
跟原版不一样,她带的还是女儿,讨好到我了!
最后小姑娘给大姨鼓掌,这何尝不是一种女性力量的代际传承。
女主不需要停下来帮助侄女,她只需要做出榜样,强女从不回头!
妹妹对女儿多好,脸不红心不跳,为了孩子张嘴要房,毫无道德,闪耀到我心里!
闺蜜,确实是污名化,雌竞洗不了。
但是我对此也很宽容,女主没有给我们展示大婆打小三,她甚至去当了伴娘,闺蜜情远胜贱男人了属于是。
表妹,这就是一个坏人角色,只要不是为了男人当坏人,一个坏女人没什么好嘲讽的,我们需要坏女人!
她就为了转正背刺了,怎么滴?
就没有道德,就没有亲情,就两面三刀,就不择手段,咋滴?!
【2】雷佳音男人的虚伪,脆弱,自私都刻画出来了。
男人在女导演的片子里也充当了工具人👍🏻。
写这出本质上是反性缘的,女主是头也不回的大女人。
【3】厌女情节,大瑕疵艹这个口癖,但是女主蜕变以后就再也没说过了。
处女描写,emmmmm,fine🤗【4】补一个我自己的雷点,刘宇宁电影圈不可能全女团队,但是他真的很恶心🤢,他跟烧烤店老板一模一样
看《热辣滚烫》看得我在电影院里眼泪狂流。
我太喜欢贾玲的眼神了,有那样的热烈和丰富,又偏同时有那样的朴直和沉静,能装下一个创作者复杂的野心,却又让人觉得,大道至简,无非是专注、持续的专注、直道而行。
在《热辣滚烫》里,我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贾玲,这个不一样并不指她瘦了一百斤的身形,而是她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气质,就像片里的台词,“变了。
不是瘦了,是变了。
”贾玲以前给人的印象,是个典型的E人,虽然是个细腻的E人,但情感的表达是外放的,幽默、机敏,圆圆胖胖,但完全不给人“钝”的感觉,反应极快,狡黠可爱,是暖场王也是救场王,在这个层面上,绝对属于“灵活的胖子”。
但在这部片子里,前半部里贾玲演的女主角乐莹,呈现出了一种“慢”和“钝”,像一团面目模糊的棉花,和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节节败退的状态,极其被动,世界以痛吻我,我回之以沉默、以退让,一次又一次的沉默,一次再一次的退让,直到退无可退。
我在网上看到过很多“家里蹲”们的树洞心事,有很多人其实都是经历过巨大的内心创伤,或者来自于家人、或者来自于校园、或者来自于社会关系,与人的相处像一个陷阱,令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而贾玲在电影前半部分的表演,把这种因恐惧而生的逃避呈现得非常精准。
而当故事进行到电影的后半部分,瘦下来的乐莹,仿佛是把之前面目模糊的棉花糖重新雕塑,一点一点雕刻出来了一个与世界的关系更清晰、更沉着、也更有生命力量的她。
特别喜欢乐莹下定决心打拳击比赛后贾玲的表演处理。
有太多太多作品,都喜欢写“从前你看我不上,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喜欢写一个一个去报复那些辜负过自己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并不算“爽文”。
因为瘦身成功后的女主角,依然安静,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对曾经恶劣对待自己的前爱人、对背叛过自己的闺蜜和亲戚、对一直欺负自己的妹妹,都有种既不原谅也不记恨的淡漠。
爱情、友情、亲情,都不由己,但对自己的打磨和塑造,却是唯一可以自己去努力的事。
因此,电影里的女主角一直心心念念的“好想赢一次”,并不是要赢过任何对手,也不是要赢一场比赛,而是,在整场比赛中,自己能竭尽全力,赢一个回合。
只要一个回合,就够了。
在整个人生里,在所有无常的生活里,尽自己最大努力,赢过一个回合,够了。
太喜欢片子的结尾了。
是孤独的,但这是怎样轻快的孤独啊,是一个人在清白的月色下,步履轻盈地独身而行,问心无愧,已尽全力,向着未知而属己的前路,坦然走下去。
说实话,刚知道贾玲拍了一部叫《热辣滚烫》的电影的时候感觉还有小点期待,这片名不讨厌。
但稍微了解了一下剧情——废柴、拳击、训练、减肥、励志,马上就回想起和一部日本电影《百元之恋》颇为相似。
说起《百元之恋》与我颇有渊源,翻翻自己十几年前豆瓣发的第一篇影评影感,便是这部由安藤樱主演的电影。
因为那时候只是喜欢看看电影的人,写电影这种东西的文字还很稚嫩,所以对这篇完全属于自主情感驱动下写出的文章记忆颇深。
我还能回忆起影片结尾的高潮段落,当安藤樱面对一场不可避免的失败时,废柴的她燃烧了自己的一切努力,仍然得到一个被生活现实击得粉碎的结果,鼻青脸肿的安藤樱在路边与男友对视,才明白了理解自己的平庸才是生活的真谛,那刻片尾插曲响起,爆燃感瞬间使我润湿了眼眶。
当我们明白励志只是支撑着自己面对着垃圾生活还要继续丧着活下去时,接受一个活着的自己或许是对我们loser最大的激励,很显然这不是一部励志片,而是帮助我们理解丧、理解失败、理解平庸的电影。
可以说,每一个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是“生活”的失败者,所以像所有喜欢《百元之恋》的影迷朋友隔空对贾玲喊话的内容一样,我们不允许贾玲翻拍(“玷污、篡改、魔改”)自己心目中的电影top10。
当然翻拍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热辣滚烫》与《百元之恋》、贾玲与安藤樱、甚至包括两部电影的所有,无论整体还是个体,我敢断言后来者是不可能超越前者的高度的。
尽管这已经是10年前的电影了,但是翻拍的结果是注定失败的,只能伤害影迷对另一部心中佳片的回忆。
从这个角度说来,贾玲还是蛮有《百元之恋》的精神的。
说回《热辣滚烫》,贾玲宣传团队用来预热的几个点都是令人反感,甚至作呕的。
首先片方对于翻拍自前面所提及的日本电影《百元之恋》这件事闭口不提,一不说、二不澄清、三不宣传,只在影片信息下面备注《中国版百元之恋》字样。
我相信在现在的法治社会下,这部电影肯定是购买了相关的翻拍版权的。
但很可能是因为片方的某些带有政治色彩的人物恶意揣测了某些观众的立场,才避而不谈此滚烫源自日本的原因?
到头来你电影是怎么来的,要卖去到哪里,翻拍借鉴,观众们观影后都会知道的一清二楚,属实没有必要隐瞒什么。
这像极了当年《3D泰坦尼克号》上映时,某些领导决定剪掉某些片段,理由是怕某些观众在电影院伸手去摸肉丝。
其次是贾玲为了电影减肥100斤,而且还附赠了一篇小作文。
美其名曰:减掉了100斤,顺便拍了一部电影。
先不说购买版权这一系列商业运作多复杂,以贾玲的能力她有多顺便减了100斤还能拍一部投资巨大的电影?
别忘了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算计和计算的产物,哪有什么顺便,说的自己好像天赋异禀一样。
不说其他,单单说贾玲这种自我感动式的宣传,再次令观众反感。
十几年前,你要说演员为了一部艺术作品减肥、增肥,练功、习武……观众们都会为之感动,能哭就是有演技,能跳到冰窟窿里就是敬业。
但现在的观众早已不再买账,这些仅仅是作为一个演员的分内之事,反倒成了中国演员自我感动的一个点,有些可笑,您难道是人民艺术家?
处处为了人民?
你减肥是为了拍电影,你减肥是因为电影里有运动元素,你拍电影是为了卖票给观众,无所谓感动也不是什么爱的奉献,说句不好听的这都是利益驱使。
敬业只是作为一个工作者的底线,而现在还被当做一种自我感动式的营销手段,着实让人反感。
作为电影导演、电影演员已经是站在文艺工作者顶端的人,还需要这种营销技法?
这像极了,路边烤肉店打出的红底白字的横幅——本店羊肉保真,假一赔万!
使用真肉难道不是一个烤肉店的本分吗?
不,在这里维持底线已经算是道德高尚了。
而且《热辣滚烫》宣传中最可笑的一点是,目前贾玲属于现实消失的状态,又一次美其名曰将这“消失的100斤”留给大银幕前的观众。
听到这个吊胃口悬疑感满满的创意宣传,我都感觉观众们一定能值回票价,现在这个社会哪张票能兑换一百斤东西呢?
减肥训练营展示学员的减肥成果,会把减肥学员和她旁边的一百斤生肉脂肪展示给潜在客户观摩,为的是营销招生,没想到减肥的人自己感动的哭了,陈述自己减肥有多辛苦,多么为了观众,他们以为观众想看这些脂肪?
最后为什么贾玲方对于减肥100斤这么迷恋。
贾玲是个胖女不假,可能减了很多斤肉也不假,甚至她一定是很用心的翻拍了一部电影也不假。
虽然电影还未上映(不知电影内容),但是胖绝对不是人们生活失败的主因,将胖女与loser画上等号去宣传,减肥等于励志(虽然减肥真的很难)属于下等的做法。
厌恶胖女就是目前为止贾玲方传递给大众的信息,歧视胖女其实是他们自己的视角。
我大胆猜测一下影片的剧情里一定会有很多歧视胖女的喜剧桥段,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去看看《百元之恋》对于一个失败的人是怎么处理的,他们只是安静的活着,没人嘲笑、没人在意。
《热辣滚烫》下映后,很可能贾玲也会体会到《百元之恋》的电影精髓——就算是她再怎么很努力的拍一部电影,减肥了100斤,体脂率达到10%(巅峰迈克尔·乔丹是7%),但电影也许并不会如她所愿般成功。
失败才是生活的主旋律,生活的迷雾会追随人们一生,很多时候成功和努力的关系并不大,只是运气和天赋。
题外话,其实我觉的翻拍就已经不是一个创作者努力的表现了,她还不如放弃拍电影,依靠比姚明、易建联都出色的身体条件替祖国拿一块奥运金牌来的实在!
一个说相声的小品演员当了中国最成功的商业片女电影导演,很多科班出身甚至已经拍出过很多优秀电影导演们却名落孙山无人问津,这世界公平吗?
就像贾玲的前作《你好,李焕英!
》它有好到值50亿票房吗?
我看未必,但它却成功了。
不得不承认减肥作为一大卖点是非常成功的,也很励志。
整部电影女主角作为拳击手出场的那一幕几乎可以说是唯一具有观赏性的一幕。
谁看了都要感慨一句,贾玲身材真好啊。
但是打着女性主义的幌子拍什么呢?
剧情稀巴烂就不说了,那些低俗的情节和梗是什么意思?
很好笑吗?
闺蜜当小三和丑八怪男友苟合很好笑吗?
妹妹婚内出轨孩子也不是老公的很好笑吗?
大姨妈应该出出血很好笑吗?
对着一个路边大小便的男的一见钟情很合理吗?
健身房男教练和女学员搞暧昧不是刻板印象吗?
好笑吗?
一无所长的男主角被至少两个人莫名其妙地喜欢合理吗?
烧烤店老板随时随地对着随便什么人发情好笑吗?
讽刺的意味在哪里呢?
用并不真实也并不普遍的情节制造笑点是想反馈什么呢?
在讨好谁?
在向谁卖乖呢?
身为年轻女性的我,对这种笑点并不买账,反而觉得很恶心、很不适。
(体验感仅代表个人。
) 你要说励志也行,但励志的是贾玲,不是电影的女主角。
电影的女主角到最后都没认清自己真正的缺陷是什么,这一切和她减肥与否、练拳击与否都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可以预料到,电影讲的并不是《被嫌弃的杜乐莹的一生》,杜乐莹就算瘦下来了,就算打赢了拳击比赛,依然会数十年如一日地吸着父母的血而并不感到愧疚,依然会对随地大小便的男的心动,依然不敢大声说话,依然不会反击伤害自己的人。
别什么烂东西都拿着女性主义当挡箭牌了。
女性主义是什么很低级的东西吗,什么烂东西都要来分一奔羹?
午夜梦回我都要爬起来说一句《热辣滚烫》真是一坨狗屎。
最恶心的地方就是明明整部电影哪怕站在导演的视角下都是厌女的,居然还要说这些情节都代表着女性的观点。
一部全员恶人或者说全员假人的💩。
一坨情节全部都是用偏见和刻板印象堆砌起来的狗屎。
抛开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而去谈剧情,本身就是不对的。
然而就算我们只谈剧情,这剧情真的好吗?
有一种观点叫做“这部电影里对恶女的塑造是女导演做出的与男导演不同的史无前例的改变”,你告诉我,这些恶女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吗?
闺蜜一定要觊觎男友?
亲戚一定要为利益伤害亲人?
妹妹一定要鄙夷姐姐?
出轨了也云淡风轻?
电影里的世界完全是一个虚假的、哗众取宠的雌竞世界,恕我对这种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女性的情节完全无法共情。
我本来以为女性主义是支持女性反抗恶,可是在这个电影的拥趸者看来,女性主义却变成了支持女性的恶。
退一万步说,也许电影的内核、立意是很好的,也许贾玲不是故意去拍这些在我看来很低俗的桥段。
然而,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呈现与表达的方式真的很差劲。
不但叙事结构混乱,每个角色都不饱满,台词与表演同样很低级,镜头语言也丝毫没有美感,连bgm都不合时宜。
它首先是一部电影,其次才是贾玲想表达什么。
差劲。
以上。
2.9 大众爱看老套的东西,观众爱提及AI但不一定喜欢真正谈论AI,真实对观众来说不太重要,但观众喜欢提及真诚与真实性。想看一些不需要那样呈现“真诚”默默付出的电影,拍电影纯纯虚假一点也没关系。经济下行时,拼命也好,不拼不狠也好,天天躺着偶尔出去喝喝酒也挺好。片不太差,但就不是特别喜欢只让工作量被看到的、过于中庸直给的电影。的确在看的时候联想到对身体的“真实利用”,也想到德尼卡旺和李康生这样的演员,以及真利子哲也的作品,怎样利用身体才是更好的呢。
拍蜕变进化,却不愿直面自己蜕变前的不堪与狼狈,反而把一切归因为周围人心险恶,内里讨好人格,这导致故事本身的失真。即使一年瘦一百斤再震撼人心,也逃不过这是贾玲,而和杜乐莹无关的感官陷阱。所有为这部品质一般的电影打高分的人,多少都是为了贾玲,而不是电影本身。于是这自恋的弧光,便更扩散到一个戏谑的程度
大年初一看的忘记打分结尾女主拒绝雷佳音之后转身边打拳边跑走的一幕很想给五星莫名回想起贾玲在婚礼上挡住柳岩让她不被扔下水冲这两个瞬间我会永远对贾玲有包容
电影本身并不太好看,节奏也有很大问题,用了大半篇幅讲如何被伤害,逆袭和减重过程就是以mv方式快速闪现,感觉人物内心变化过程有点单薄。但是比起国师那部更喜欢这部的女性视角,因为刻画的男性形象,无论是随地小便的健身教练,还是爱揩油女员工的烧烤店老板,都太过于真实了。而且女主自我实现之后也是果断拒绝了男主。最后不得不说,虽然对贾玲导演作品评价一般,但很佩服她这个人。
不讨论电影之外的因素,表演上只有雷佳音在演电影,别人多数在演小品,叙事上主角和配角是剥离开的,配角是客串式的,是为笑果服务而不是为剧情服务,同时频繁用BGM也是为了掩盖叙事能力的薄弱,结尾纪实花絮确实很感动人,但这是贾玲本人为了工作而努力减肥这件事儿很励志带来的感动,不是电影本身内容上带来的感动。
【B-】有许多极其油腻、陈旧甚至可耻的笑点设置,用脸谱化的角色去讨好特定档期的特定观众(当然日版脸谱化设计也不少)。直至第二幕角色跌入谷底,出现了一个气质截然不同的雅克·塔蒂式镜头,用天气、时间和结构的异动来折射情绪,只可惜配乐过于自以为是,且贯穿始终。自此电影工业和调度创意的撕扯开始与杜乐莹的拳击节奏同步,有极具代入感的拳台长镜头,也有土到爆炸的登场慢镜头。第三回合的拳台分镜几乎完全复刻原版,而被KO后才终于展露真正的改编野心:MV加成的回忆部分被扩展成核心人格的解密,在过往的平淡中不断挖出包袱来重塑那些本不起眼的裂痕(懂了,《奥本海默》),包括那个塔蒂式画面,镜头向前推至建筑的心房,诡叙的空间化处理。但贾玲的真诚依旧可疑,毕竟角色为何要亲自强调自己赢过呢?与其掏空自己,不如信赖观众。
一个女孩在关系里受尽屈辱历尽心死后,选择以训练自己身体的方式,独自前行,只拥抱了自己的对手。这是被利用被背叛被掠夺的一个普通女人的孤独处境。拥抱的对手是她自己选的,不爱她但尊重她,和她公平较量,技高一筹就把她往死里打的一个人。我们千山万水要的就是这一点公道。我要的,我来选,这就是赢。
说是女性电影,女导演处处背刺女性,闺蜜背刺女主,闺蜜抢男友,说是不想当小三,妹妹婚内出轨,孩子还不是丈夫的,还有雷佳音喝醉酒半推半就那部分,演的仿佛被睡,还占了便宜似的;说是励志电影,那应该是一个饱受社会歧视的肥胖女性处于弱势,发现自我并寻找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结果没小人物的颓废,也没思想上的变化,整体情绪薄弱,励志镜头,更是没几分钟就瘦成一条闪电。营销减肥就更搞笑了,她的条件需要现在才减?大概是她胖时,作为喜剧演员会有亲和力,现在瘦了可以作为励志宣传。本来对她有好感,现在只觉得她真虚伪。
导演毅力是有的,才华是枯竭的,笑点是尴尬的。叙事杂乱,前后无逻辑,重要角色的前后人设都是矛盾的。燃不了一点
给中国电影一个明确可量化的落伍时间轴:至少落伍日本电影十年(百元之恋 2014)至少落伍美国电影二十年(百万美元宝贝 2004)
有一处挺童话也挺动人的,就是在这个大家都不敢善良,拒绝善良,以及习惯性地把别人的善良看作一种伪善的情况下,乐莹遭遇再多恶意也愿意把两颗苹果都给你。
看点真的只有贾玲减肥
被感动到!我认为贾玲的电影是向内的,个人的,对她自己来说更重要。前一部是疗愈自己的家庭关系,这一部是针对自己的身体。电影反而是个借口了:我借电影这个疗愈的媒介去面对和解决自己。这一点是让人触动的。凡是尝试改造身体和告别过去的都知道这其中的艰难。
彩蛋花絮比正片好看,不明白为什么对一个随地大小便的男的能动了心,被他口头上空喊的那两句坚持梦想吗?还为了男的在自己都没钱租房透支工资的情况下办卡花钱替男的走后门去省里打比赛,结果男的收钱打假拳,当众辱骂女主不承认他们的情侣关系。后期莫名其妙的动机就开始国产套路的燃。还有就是导演别找整容演员上大屏幕了,脸僵的真的特别出戏,在大屏幕会放大演员的瑕疵,一张僵硬的脸真的很影响观感
如果贾玲前期能够把“有两个苹果全都给别人”的喜欢堆笑,善于隐藏自己情绪,的讨好型人格通过演技演出来,而不只是扮演一个“丧”的人。这部电影分数会更高点。
想把贾玲拉黑的程度。。。
对男人的形象塑造太到位了。随地大小便还理直气壮,嘴上说着“梦想”满口大概念,自命不凡自视甚高结果最先败下阵来,爱在别人面前装B,爱面子又嘴硬,刻画得太到位了。当你以为男的是酒后乱性,实际上就是清醒时候做的事儿,还问女的是不是第一次。还有个亮点就是,男的不会因为女的胖或者普通就不会不性骚扰,女的被性骚扰不代表外表要再遭受一次审判。在对女人的形象塑造方面,也终于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圣母,不再是傻白甜,不再是完美的“女神”,不再是刻板印象下的任何一种好女人形象。女人可以出轨,女人可以算计,女人可以有想法有梦想。张小斐的角色就算孩子也不是前夫的,还享受到了“她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犯的错”的待遇,我们看了这个电影不会去审判她,因为这是轻轻带过。所以女导演真的很重要,起码我不用在观影的两小时内吃到屎
就在玲姐一身肌肉的出来时,后面男观众说这身体P的有点过了,我就决定要5🌟,大年初一真的笑死我了!!!!!
杜乐莹感觉是讨好型人格,她一直对人好一直被伤害,其实蛮喜欢这个结局的,就是和雷佳音那个床戏太辣眼睛了。。。。
改编很好。大过年的,一不想看女主被强奸,二不想看女主和挫男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