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刑侦剧看的话,推理部分不够精彩,但如果把它作为一个画像师的职业写照来看,完成度还不错。
说说其他的,这部剧对女性观众非常友好,完全从女性角度出发,关注女性的困境。
说实话,在国产剧里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去表现女性的反抗是很难得的。
我给剧打了四星,其中一星就是想鼓励有更多的电视剧去实实在在刻画女性。
《猎罪图鉴》已经更新到第十集,昨天闲着无聊刷完,出乎意料,总体感觉还不错:剧情内容、整体节奏、画面质量、演员表现大体上都是及格以上的表现,好过大部分国产刑侦剧。
比较有趣的是,这部剧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每一个案件都有一副或几幅世界名画作为背景,那今天我们就来上上图画课吧!
热剧马拉之死全剧开篇,男主角沈翊正在警校为学生们上课,他背后那幅画就是著名的《马拉之死》。
沈翊让学生们在这幅世界名画里找到暗含其中的三处谎言。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这幅画的背景: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的领导人,雅各宾派上台后,忙于铲除异己,又积极保护贵族和神权阶层的权力,恰逢饥荒,整个法国被搞得民不聊生。
科黛只是一名普通的寡妇,但是长久以来一直痛恨马拉的残暴,最终于1793年7月13日以请求资助为由与马拉见面,并在见面过程中拔出藏匿的小刀刺死了马拉。
雅克·路易·大卫是当时法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马拉的好友,他在马拉被刺之后两小时赶到了现场,目睹了一切,后来又在雅各宾派的要求下为这件事作画。
课堂上的沈翊沈翊让学生找的三个谎言并不难:1.马拉因为曾经有在下水道藏匿躲避追捕的经历,所以患有皮肤病,这也是他需要一直浸泡在浴缸里的原因。
但是画中的马拉肌肤干净纯白,不见丝毫瑕疵,这是大卫在美化马拉的形象。
2.凶器小刀落在地上,却不见凶手。
其实凶手科黛并未逃走,而是在屋内束手就擒。
而故意隐去凶手,就是让凶手的行为变得可鄙。
这两点第一集里已经告诉观众了,但是留了第三个谎言的扣子到后面叙说。
马拉之死后来沈翊揭晓了第三个谎言:画中马拉左手上那张纸上的内容是: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柜子上还有一张便签,上面的内容是: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
事实情况是,便签的内容是真实的,科黛就是靠这个接近了马拉,但是马拉手上拿着的那张纸其实是一张名单,上面有18个反对马拉的人的名字,这些名字是科黛为了接近马拉提供的。
大卫在这里再次美化了马拉,让他从一个刽子手变成了慈善家,这一点在剧情里也有交代。
但是沈翊课上说科黛挽救十几万人太夸张了,名单上只有18个人,挽救十几万人是当时科黛接受审判时候说的话,和这幅画关系不大。
细节细节细节戴耳环的珍珠少女本剧第二幅出场的名画自然就是《1戴耳环的珍珠少女》,这幅画在剧中作为密室的机关存在。
大家可千万别小瞧这幅画,它被誉为“北方的蒙娜丽莎”(作者是荷兰画家维米尔,而荷兰在欧洲属于北方苦寒之地),在艺术界有很高的地位。
查找机关的沈翊长久以来,关于这幅画最大的疑问就是画中人是谁,可谓众说纷纭。
主流观点认为这个女孩应该是维米尔的大女儿,但是一直难以统一观点。
1999年英国作家特雷西雪佛将这个疑问展开撰写了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四年后又拍成了电影,女主角绝对出人意料,选的竟然是寡姐斯嘉丽约翰逊,这电影我看过,有点接受不了——就像我也不能接受北鼻去演寡姐一样!
每次看到,心里一荡九相图这第三幅大作就是有些惊悚意味的《九相图》了。
在校园埋尸案中,沈翊就是参考了九相图之后,从头骨反推至活人的面容。
那《九相图》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呢?
很吃惊,会出现这幅画檀林皇后是日本有史以来最让人吃惊的几个人物之一。
她活着的时候美貌惊人,但是作为佛教徒的她深深为此烦恼,所以留下遗志:不需要厚葬,将自己的尸体抛在路边,任其慢慢腐坏风蚀,目的在于用自己尸体的变化告诫后人不要贪恋美色,那些只不过就是过眼云烟罢了。
而记录她尸体腐化过程的画卷,就是后世所说的《九相图》。
剧中沈翊参考《九相图》反推被害人容貌,也算是编剧想象力丰富,虽说不太现实,但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必须要加分!
顺便说下,如果对这幅画感兴趣的朋友去日本京都旅游,可以去一个叫帷子辻的地方拍照留念一下(有帷子辻地铁站),因为这就是檀林皇后当年陈尸的地方。
九相图莎拉·马乔姆在监狱中的肖像在破获雌雄大盗的案子里,沈翊介绍了威廉贺加斯的名画《莎拉·马乔姆在监狱中的肖像》,目的是说明画家喜欢画死刑犯的原因,而此时他自己也马上要和一个死刑犯会面。
这个死刑犯和画中的莎拉·马乔姆一样漠视死亡,但却珍视爱情。
沈翊正在讲解这副名画很多人对于画中莎拉·马乔姆的故事都很感兴趣,其实那只不过就是一个杀人凶手而已,最有趣的东西是本剧呈现的那个车中画像的桥段:沈翊为狱中女死囚画的素描很可能是自己最后一幅画了,但是面对死亡,他虽然害怕,还是保持了和沙拉一样的冷静,甚至画出来的东西也还是有模有样,也难怪连凶残的罪犯也对此非常吃惊!
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奔马图在一人饰三角的绑架案里,为了揭破犯人的易容手段,沈翊突发灵感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画骨!
真的是脑洞大开这个画骨,其实在绘画里专指中国画中画马的手段,那中国画里画马的第一人,近代首推徐悲鸿。
徐悲鸿在绘画界的评价可能至今难以统一,但是他画的马毫无疑问是最近100年中国画的顶尖水平。
2003年,他的《春山十骏图》拍卖价为600多万,去年这幅画的成交价已经高达1亿多。
不过我个人觉得他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奔马图》,标准的画骨不画皮,好到不可思议,当年这幅画赠送给了来华作战的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也见证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友谊,其背后的意义更大!
扯远了,剧中没有这么多东西,就是画骨而已!
好到不可思议岩间圣母在侦破持枪抢劫案的时候,沈翊提到了达芬奇著名的画作《岩间圣母》,暗示凶手在自我临摹,这个案件和画作的结合是很巧妙的,因为《岩间圣母》背后确实有一桩艺术公案,也确实是一场自我临摹!
岩间圣母,不是吹的!
世间确实有两幅达芬奇的《岩间圣母》,而且都是达芬奇的真迹。
一幅在法国卢浮宫,是一幅标准的油画。
另外一幅在伦敦国立美术馆,并没有画在画布上,而是画在木板上。
这两幅画宗教上的意义我说几千字也说不完,我只说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画面右侧大天使乌利指向约翰的手:手指着的,就是卢浮宫的第一作,如果没指出去,就是伦敦国立美术馆的第二作。
下图这幅就是来自卢浮宫的作品!
卢浮宫里的岩间圣母比画作更有趣的是画两幅画背后的故事。
中世纪画师都是接受委托后才作画,而《岩间圣母》最早的委托方是罗马教廷,原本的打算是画出来之后装饰当时新建的米兰大教堂,但是达芬奇完成第一作之后觉得罗马教廷承诺的报酬太低了,于是高价卖掉了这幅杰作。
不料这个消息后来被罗马教廷知悉,教廷非常不满,要达芬奇履行承诺交付作品,而且还必须是原来的创作主题,达芬奇无奈之下只能再画了一幅相似的作品交差。
下图就是伦敦的《岩间圣母》:大天使乌利没有伸手指着约翰,圣母的头上也有光环,和剧中沈翊说的是一样的!
伦敦的岩间圣母目前《猎罪图鉴》只更新了十集,我也只能写到这里!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
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果这就是蹭热点的话,我希望能有更多蹭热点的剧,来讲述女性在事业、家庭、感情上的各种困境。
如果这就是神化警察、角色的话,我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剧,来让普通的我们了解一下某些职业真的很厉害。
就冲着瞿蓝心任晓玄两个女孩子的感情、陈秋雯陆婷两个女性绝地反击合作sha死家暴男这两个故事,我就给满分。
看到陈秋雯在惊惧与绝望中还想着保护陆婷肚子里的孩子,把故意杀人罪揽到自己身上时,我真的流泪了。
女性理解女性,女性保护女性。
✊ps.我也是腐女,但我看这部剧98%时间在关注剧情,虽然俩男主的互动也很好嗑就是了。
喔吼一觉醒来又多了新“头衔”——恨国党,普信男,生活中没人喜欢的可怜虫……真的是很会意淫,我文字里有一个标点符号亲日亲美了就这么扣帽子?
所以跑来攻击我的就这水平吗?
还是搜遍大脑也实在想不出什么新词了?
没有生活在50多年前去亲历那一场十年浩劫,真的是可惜了你们这副阶级斗争的嘴脸。
给一部目前6.9分的国产电视剧打了一星就要被口诛笔伐了吗?
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可以反驳,也可以不屑一顾,跑来我的帖子下面人身攻击就显得自己高级了么?
并不啊,只会让你们的智商和狭隘的世界观暴露无遗。
最可笑就是跑来骂完就跑,拉黑我干嘛呢?
连反驳都不敢接,可不就是又蠢又怂?
+++++++++++++++++++++++++++++哈哈真没想到!
随便点开的一部剧,随便敲的几行字,竟然踩到那么多人的尾巴?
这两天有跑来跟我掰扯主观客观的,有跑来说我专业黑的,有表示“大多数人觉得挺好”的,还有表示我在跟“主流”作对,要把我赶出地球的,今天更有受迫害妄想症患者说你骂人可以,被骂就不可以的…excuse me,麻烦你找一下我骂人的证据?
我再三申明一下:此文只代表个人立场和观点!
如果让某些人不爽或者抓狂了,非但不负责,我还很高兴,因为终于有机会告诉你们:这世界上还有很多跟你意见不同,喜恶不同的人!
真的每天跟看笑话一样,都哪来的自信满满就代表“主流”代表“大多数”了,退一万步说,即便大多数肯定,那少数人就不能说话了是吗?!
我已经打了比方,有1000个人喜欢吃苹果,有1个不喜欢吃,且说出来“不喜欢”的,就要被批斗是吗?!
还我预设靶子?
干脆建议豆瓣只给两个选项:一种5星好评,还有一种也是5星,舒服吗?
我写自己的感受跟你有毛线关系?
我们的标准不同能理解吗?
音乐,电影,小说,有绝对的好或不好吗?
有人喜欢郭敬明有人喜欢卡夫卡还有人两者都喜欢,那都不喜欢的就得去死是吗?
你们这么狭隘的世界观是爹妈给的吗?
什么时候能长大一点成熟一点,笑着面对别人批评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
说一句“喜欢舔臭脚尽管舔,还见不得别人说臭”,立刻玻璃心了,不好意思,我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喜欢吃香菜,有人不喜欢,还有人说香菜应该叫“臭菜”,香菜去骂街了吗?
只要和自己意见不同,就一定是别人有病,打一星踩你家祖坟了?
我注册10年,标记过万,就为了吸引你这点流量?
真会给自己长脸,拜托你贵姓?
1/1100不到的差评,怎么了?
就扣帽子贴标签?
我看剧又不是没付钱,消费了商品不能说一句“不好”?
豆瓣top250哪一部没有人打一星?
去去去,挨个去喷去网暴,反正闲的嘛。
最最牛逼就是到今天没有一个认认真真跟下面讨论剧情或者反驳我写的不对,来你说说喝浓茶脸色黑就是预审,这个叫推理?
叫侧写?
看两部水剧别都以为自己是大导演附体了行吗?
我水平低,欣赏不来你们的“神剧”,可我不怂呀,那种跑来骂完就拉黑的,还有语文不及格的,还有文字带缩写的哈哈哈哈哈…恭喜!
你们的智商注定只能为这种剧叫好了。
+++++++++++++++++++++(以下原文)++++++++++++++++++++++++真的不太清楚这二年是不是罪案题材刑侦题材很热?
真的求放过吧。
点进去一集弃的东西也太多了……男主去警局报到,一路上大概是为了展现其玄乎又玄的推理能力吧,什么“她身上的香水味是为了掩盖尸体的臭味,她脸上的压痕,嗯,她是个法医”,还有“茶杯不离手,茶叶很浓,脸色发黑是长期熬夜,他是个预审”……噗,就这《神探夏洛特》第一季玩剩下的还在抄作业么?
我上班时间端起水杯喝个茶被你看出那么多道道……喝你家茶叶了?
还是皮肤黑犯法?
然后还有那间豪华密室,比客厅还大的密室哈哈哈哈哈!
导演还要安排男主说:“楼上和楼下的房间结构明显不一样呢”,真的你们拍点甜宠偶像爱来爱去不好咩?
这智商水平也别弄什么刑侦罪案了,玩剧本杀你都活不了10分钟。
唉。
支撑着看到了第18集,目的是为了看看这部剧还能让我无语到什么地步,现在支撑不下去了。
先是关于案子该归谁破的这件事,这里边破的,不说全都是,起码有一部分称得上是大案要案了,持枪、连环爆炸,还有那迷奸了80多个人的整容医生和诈骗了大量金钱的,最后两个还有其他的不去讨论,因为我并不是很清楚,但就持枪和连环爆炸这两个案子,这不得交给市局去办吗,分局不是什么案子都可以自己揽着的啊。
然后是剧情,为什么这里边案子破的这么轻松,流水账一样,就为了给沈翊开挂全员降智,沈翊连警校都没上过的人,案子什么关键线索、推理,都是他发现的他干的,其他刑警感觉都是工具人一样。
还有杜城后面单独去见M,在现场留下线索什么的先不说,就当他是着急,可回去之后表现也太反常了吧,平时遇到案子业务能力都相当在线(和除沈翊外的刑警比),结果突然间跟被夺舍了一样,案子参与了却啥也不干,别人在跑前跑后的忙他却在办公室浇花,魂不守舍仿佛死了老婆......(我没有骂人的意思,就是形容一下),结果整个市局就沈翊一个人看出不对来了,所以别的人是目不能视还是耳不能听?
这也就算了,碰上这种案子他和沈翊居然还有那个闲情雅致去超市买东西然后去他姐家吃饭,现实生活中警察碰上案子的时候真的会有这种闲情雅致吗?
多少警察都是连轴转而且饭都不一定能有时间吃。
时间长了记不住太多了,但我记住了第一个案子,第一个案子真的太矛盾了,暂且不说设计这行到底有没有性别歧视,就当它有,这里边的女杀人犯,因为性别歧视找不到工作,结果去整了个容回来就在这行混的风生水起好不快活了,所以职场的性别歧视可以依靠整容消除掉是吗???
还有太多槽点了但一时只能想起来这些了,没错我是看到第18集忍不住了才来的,20212022年度第一个剧评献给《猎罪图鉴》
剧情有意思倒是优点…可是槽点太多…缺乏常识、也容易误导..1.操场埋尸,单靠一个女生能悄无声息的把尸体埋到操场下,注意,尸体被挖出来的时候是平躺的:如果是非草坪,操场地面被学生踩踏应该会很硬,挖坑困难很大,且埋上之后不可能没有痕迹;如果是草坪,怎么恢复那么一大片草皮…..缺乏作案细节的设计2.还是头骨案,女老师明明说自己不合群, 被排挤,被女生堵,打篮球也要等男生走了才自己去打…但是组织同学聚会 那些男生明显和他关系不错 师姐叫的也亲切的很 有共同回忆…前后矛盾 很牵强3.女监里的犯人,还有长发、烫发、染发…不符合事实…4.看到第八集,心理医生怎么能随便透露病人信息呢……5.局长的作用就是告诉警察抓紧时间破案🤨来个大案让局长主持一下工作6.看到最后一集了,沈翊在发布会现场捣乱 一般情况下不是会被保安报表保镖之类的拖走么…竟然顺利的完成了他的演讲…看完了,期待一下第二季,希望第二季编剧的时候多考虑一下事件的合理性
等这剧等了很久,终于播了,没想到比想象中更好看。
说实在的,对国产剧抱的希望不大,所以还挺惊喜的。
概括一下,就是有美剧的节奏+日剧的人设+tvb早期职业电视剧的气质+大陆剧的认真传统+对女性群体的关注==远超平均水平的剧作。
下面依次说下我喜欢的地方:1. 每个单元的龙套或者配角角色,都不只是单纯打酱油,演得都很真实。
比如看视频的一闪而过的警官,猥亵少女的猥琐老师,美院的学生……这些对观众能沉浸体验还是很重要的。
2. 亦庄亦谐。
总体是比较沉重的主题,偶尔穿插一些搞笑元素,不多,但节奏感就出来了。
3. 剧本扎实。
紧紧围绕画画为中心的一个剧,以为会很难有悬念感。
但实际是,完全没有把观众当傻子(嗯这个要求很多剧已经很难达到了)。
不牵强,没有生搬硬套或者强行造梗,或者举着很明显的细节抓着你大喊:“没想到吧!
精彩吧!
”就是认真地讲一个故事就好。
4. 细节有呼应。
大多数镜头都有用意,后面会形成闭环。
因此几乎没有水剧情、水镜头、水台词。
印象很深的就是,女法医劝杜城就是淡淡一句话:我认识的你不是只知道怨天尤人的。
就完事走人了。
又酷又有力。
5. 道具很精致。
很多场景都很有艺术感。
画廊、珍珠耳环、学校的课桌板画等等,和剧情融合在一起,既有氛围感,又让人沉浸。
6. 实景拍摄,原声台词。
不多说了,仍然是增强体验感的重要元素。
7. 关注女性议题。
没想到第一个案子就有看泪目。
配合一点点的特效,挺恰到好处的。
…………………5-8集的分割线………………看到许多说节奏太快,需要更深挖案件的讨论。
我忽然想到,剧组有意或者无意的,是在用画画的那种思路做这部剧。
不懂画,瞎说一下:1. 首先画不能太满,要懂得留白。
2. 画最重要的就是光影的掌握。
3. 素描的画魂,就是把握人物本身的情绪和张力。
放在剧里,就是:1. 不会完完整整拍头尾,留下讨论和思索的空间;2. 镜头要文艺、有美感;3. 打光到主要人物,让人尽情欣赏其情绪和命运。
第一案:
第二案:
第三案:
第四案:
可能是正常的镜头语言,但最近这些年好剧本都少见,更没什么人追求捕捉有美感的镜头了。
大面积的虚化背景、聚焦大头,据说也是为了掩饰布景的凌乱、无趣。
所以对这剧还是挺惊喜的。
希望以后的集数能保持这个水平,难得的品质,肯定值得很多人来看。
毕竟主线的高潮在后面,期待二位主演爆发一波!
一些其它比较有美感的画面:
看金世佳一直很出戏……尤其是他在察觉到沈翊知道了他杀人的那事儿,在饭桌上的那段戏……处理的太粗糙了,真的很外在……杜城作为一个警察,又是跟沈翊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怎么可能在察觉到对方找到自己把柄的时候露出那种要杀人的凶狠表情?
更多的应该是内心的撕扯、折磨、害怕等檀健次作为idol出身,真的演技更好,更入戏,他能让我相信他是个天才画家,那种有信念又有自己的阴暗角落的感觉,真的很好总之,他这个戏不好
不谈选角、演技、只谈玄学剧情。
1.密室的发现。
不是装个隐藏门就叫密室。
密室因为足够小,才能隐秘不被人发现。
一个比主卧还大的房间怎么才能不被人发现。
知道了房屋结构,真的没必要用铅笔墨去找一间这么大的密室。
2.80几个默默无闻的受害者。
顺利迷奸80几个了还能逍遥法外,没一个报警的。
编剧你安排十几个我觉得足够了。
80几个受害者就这么乖乖的忍辱负重,你确定不是在侮辱女性?
3.受害者视频中的人和病例中的人无法全部对应?
整容不是变脸?
整容之后80多人就认不全了,需要玄学画家还原。
确定是这整容医院,不是变脸医院,刑警集体脸盲。
这么不合理的剧情就为了突显主角玄学画工。
4.凶手整容的理由。
是我不了解建筑设计师专业吗?
要靠脸吃饭,不整容、不漂亮就做不了设计师了?
编剧把给凶手安排到影视圈不好吗?
5.凶手杀人的理由是为了自由。
80几个姐妹都忍了,就你一个跳出来为了自由杀人。
6.最大的bug,凶手知道用视频制造不在场证明。
但是却忽略从杀人现场出来的视频,还被保安抓到威胁。
如果没有保安掉换视频的“突发事件”,凶手早就被抓了。
一部悬疑剧,剧情崩到这种程度,看3集足够了。
对豆瓣的影评很失望,以前还能看着豆瓣评分选剧看,现在......
原创就是一场荒野里的冒险,而我们就像没有地图没有导航,仅有一个指南针的孩子。
茫茫然一脚迈出去,再回头 ,不辨来时路。
我们的指南针就是那句话:曲折多变的人情,永恒不变的人性。
2019年,猎罪故事刚刚定型的时候,就想找个甲方,把剧本卖出去。
坐在对面的人说:把这个画像师的故事,放到我们买过的某某IP里。
两个主角的名字,就用IP的主人公名字。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这个项目。
我们拒绝了。
整整一年后,才遇到愿意接受并承认这个原创项目的柠萌影业。
这一趟经历,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了原创之难。
影视行业惯例意义上的原创剧本,基本都是委托原创。
或由一家制片公司设想了题材,邀约编剧来写,或编剧想了题材卖给制片公司来做。
编剧求的,是经济上的保障。
我们之前的几个原创项目,比如《勇士之城》,就是这样来的。
但《猎罪图鉴》不同。
这个故事是我们完全原生型的创作,一直到把整个剧本写完,才开始寻找拍摄方。
所幸,我们团队的编剧们,都愿意为这个故事承担颗粒无收的风险,总算种出了这块庄稼。
我们时常说,编剧最像的是农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要看天吃饭,有好天气,才有好收成。
偶尔多收了三五斗,可希望的肥皂泡还是时不时的破碎。
总还是幸运。
2017年,写完剧版《风声》之后,或许是在封闭空间故事里憋得太久,饶舌太多,就一心想做个强调画面的故事。
在《风声》到《猎罪》之间,我们也尝试了强调视觉风格的委托项目,甚至完成了自己当时最满意的剧本。
但因为和片方的理念之争,我们被迫退出了已经写完32集剧本的项目。
我们一度想放弃在视觉风格上求突破,几乎相信了行业一直说的,视觉不归编剧管。
直到在公安系统采风时,我们遇到了画像师。
那是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屋子里摆满了各种犯罪嫌疑人的素描画像。
桌子上是头骨、石膏像和画笔。
最引人注目的,是墙边一角,有一张小幅的复制版梵高《向日葵》。
在这片氛围里,向日葵燃烧的格外热烈。
这和我想象中的警察相去甚远,原来在与犯罪相邻的世界里,竟然有艺术的存在。
更惊讶的发现是,其实美术史一直在记载着犯罪史。
无论是神话中、传说里,新闻上的犯罪,都曾经被画家们记录在画中。
虚构如神话中凶杀的犯罪场景,真实如死刑女犯临行前哀伤的一瞥。
在苏格兰场的调查过程里,会有侦缉人员绘制犯罪现场素描。
因为用照片拍下的场面,虽然能完整的记录现场,却不能立刻发现异常。
而在绘制犯罪现场的过程中,就能找到眼前微妙的不和谐点。
更何况,就算具体到画家本身,也曾经出现过卡拉瓦乔这样的传奇犯罪者。
确定了要创作这个题材,难题才刚刚开始。
因为没有参照物,没有对标作品,就导致整部戏的审美风格和调性,都必须自己来摸索。
原创就是一场荒野里的冒险,而我们就像没有地图没有导航,仅有一个指南针的孩子。
茫茫然一脚迈出去,再回头 ,不辨来时路。
我们的指南针就是那句话:曲折多变的人情,永恒不变的人性。
一开始,我也混淆了画像师与心理侧写这两个职业。
后来在经过一次西安采风之后,我正式接触到了“画像师”这个职业,才发现这是两个不同的工种,回来之后找了好几本关于模拟画像师的教材,越看越发现,这个职业本身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
画像师首先是一名警察,所以在绘画方面,他有着和一般的艺术家不同的要求,要会画,而且要为职业而画,在求艺和求真的道路上,它选择了后者。
其次,他需要懂一点医学,了解人体组织结构,才能够画的精确。
而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和各种人沟通,分辨证词中的真伪,激活人们的深层记忆,透过最模糊的语言,用画笔呈现最清晰的真相。
可以说,画像师是横跨刑侦、艺术、医学与心理学领域的特殊职业。
有了这些材料的积累,《猎罪图鉴》就从“有概念”能写变成了“有内容”可写。
在启动剧本创作之前,我们就在构想表现形式,是单元案件,还是一案到底?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现在翻回去想,如果是一案到底,那么我们主人公,可能就是另一种面貌了。
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单元形式,因为在最初构想阶段里,我们认为比起留下故事,更想留下一个的人物。
像加拿大的《天才棋探》,乌克兰的《嗅觉神探》等,凭借自身的特殊技能,来面对各种不同处境的人物。
我们最初设想在24集里,做15-16个故事。
但最终还是遗憾地裁掉了五个故事,并不是这五个故事不好看,而是每个案件之间的节奏和气质不能相似,也不能过度反差,否则会使得整部剧的风格出现偏差和混淆。
在创作过程中,对风格的把握是要从一而终的。
把美学和刑侦结合在一起,是《猎罪图鉴》从一开始就想确立的风格。
剧中沈翊一直强调的一个信念:艺术干预生活。
绘画一直是人类留存记忆的方式,绘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诞生于文字之前。
美术史中,有大量犯罪相关的名画,可以说美术史,就记载了人类的犯罪史。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塑造一个画家神探呢?
侦探是画家,那就意味着本剧不仅仅要讲刑侦,更要将绘画元素充分地使用到每一个推理点上。
“名画谋杀”这个概念是最先被排除掉的,因为这个方案显得陈旧,其次是陷入了形式主义,也不能提现出画家的特质。
我们希望让美术与刑侦做一次深度结合,让画像师利用自己独特视角来观察犯罪现场,再用非传统刑侦的绘画技能来破案,比如通过光影来破解AI换脸,通过色度来推断指甲杀人等等,这些是能够彰显画像师这个职业属性的推理点。
这种风格之前是没有见过的,开拓起来格外的艰难,创作过程中也经过了无数次的设计和颠覆。
比如绑架案中,如何将三张脸统一起来,是一个概念。
要想画面完成呈现,该怎么做?
一开始想过用硫磺纸将两者重叠起来,但是显得笨拙和传统,修改过三五次之后,才想到利用平行窗,来完成重叠,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最佳效果。
将所有的过程视觉化,对于编剧来说,是个挑战。
我是个美术经验为零的人,幸亏有个学生生长在美术世家,给了大量的知识参考,才将这些设想直接落到了剧本里,完成了我们期待已久的视觉风格尝试。
现在回想《猎罪图鉴》的开发之初,也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在第一个案子《千分之一的脸》设计完之后,也没有完全定下来故事的讲述方式。
但是当瞿蓝心那个故事出来之后,我们想要做一个什么类型的刑侦剧,就基本清晰了,可以确认的是,这的确是市场上绝无仅有的品类。
但也正是在那个案子之后,我确立了一定要将《猎罪图鉴》做到底的信心,因为必须要让这样的故事留存下来,于是抛却了种种犹豫,把心一横,一路闯过去了。
幸好,遇到了制片人张翼芸。
如果不是她,《猎罪图鉴》或许会在我们山穷水尽之后,成为哪个IP的魔改版,是她给了我们证明自己原创力的机会。
她也选到了最合适的演员。
基于巧合,18年我在采访完画像师之后,离开西安,去浙江卫视录制《我就是演员》,在那个舞台上,认识了檀健次与金世佳。
两年多以后,我们在《猎罪图鉴》会师。
不止他们俩,每一个选角都是张总当面试戏敲定的,这样《猎罪图鉴》的表演质量得到了保障。
原创作品,试错成本很高。
原创之初,都是美人如花隔云端。
拍完之后,都会更恨蓬山一万重。
说来说去,就像是戈雅的两幅画,一副叫《裸体的玛哈》,一副叫《着衣的玛哈》。
两幅画的来历众说纷纭,两幅画的先后也莫衷一是。
但总归,画的都是玛哈。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颜值都很在线 年下自由文艺会撩 年上也好宠她啊 结局很好品 “你知道她眼睛的颜色吗” 结尾那首歌好听的 不过吻戏是一点没看到啊 是我看的版本问题吗 对了年下好像年轻的kate box
克制又勇敢。主创们很厉害~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那个夏天会是永远属于你的。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挺浪费时间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好细腻的电影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