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 Scott的电影永远是touching的,即使一幕幕让我接受不了的PG镜头。
Denzel Washington永远是忧郁的,就算在最后依然选择不归的结局。
很喜欢 Dakota Fanning演的小女孩,聪明却感性,成熟亦天真。
不得不赞的还有整部电影的配乐和镜头剪辑的画面感。
向往墨西哥城的嘈杂纷乱,和透过树叶照射在街边长椅上的那缕阳光。
P.S. 到底是做过反恐部队的,杀人手法层出不穷。
美国应该对此类退伍军人做好安顿,否则麻烦大了。
某人的评价很准确:1. 这就是部感情戏2. 这戏剧情简单,但拍得不错
扑面而来的墨西哥风情,湿漉、自在、直接、热烈、混乱、暴力……而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爱”!
无论是正方的克里塞,反方的Voice,还是为人唾弃的拉莫斯,在影片中都有一个共性,他们都爱自己的“家人”被自己当作自己家人的人。
绑匪为养家而绑架,弟弟的痛号也让他揪心并为之复仇;“You’re her Dad today.”平塔是克里塞的家人;拉莫斯手段恶劣,背后也是有为了家人的正面动机。
难道这些些的罪恶都是因为爱,难道爱错了吗?
有的人为了爱家人去伤害别人的家人,有的人爱家人会惠及别人的家人,不是爱错了,是人们心中的爱有分别。
他说消除分别心是不可能的,也许是吧,有人就有分别心。
原本我以为,这里所谓分别心,是对家人和非家人的分别,但细想想,是爱的分别。
其实有分别心也不是错,只要这分别是向善的。
克里塞是个可怜的人,他因自己的过往而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中,痛苦挣扎;克里塞又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有一个那么好的朋友。
无论男人女人,临终前你想见到的会是谁?
如果你有机会“死”过一次再醒来,一定要去找他(她),一定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而雷真的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我能对付你的心血来潮。
”轻轻一句消除了朋友的尴尬。
克里塞问他做保镖的具体要求,雷说雇主要请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于是你就想到了我?
”“是的,克里塞,你完全可以试试。
”……“你只要花一半的力气都可以干得很好!
”。
而当午夜雷被克里塞的电话从梦中吵醒,他却说“哦,没什么,我在看电视。
”他一个一个细节都让朋友的歉意降到最小,是个让人非常舒服的朋友。
男人之间最看重的就是理解、信任和支持吧?
而克里塞最幸运的是遇到了平塔,她是克里塞的天使。
初次见面时她就看出他的Sad,然后关于鸟,关于克里塞熊,关于笑,关于朋友,关于铅笔,关于历史课和女朋友……她写道“我爱你,克里塞,希望你也爱我。
”这不是索取,也不是付出,是希望用爱来唤醒克里塞心底的爱,他是有爱的,不然不会挣扎。
只有爱才能救赎他那就要失去的灵魂。
有人说他们是父女之爱,有人说他们是男女之爱,有人说他们是兄妹之爱。
都不是。
虽然她的确是个早熟的女孩子,虽然她赌气下车,只是换到后门的行为很嗲,虽然他向她借铅笔时她就很高兴,他还她铅笔时她竖起另一支铅笔充满默契的甜蜜,虽然她递给他都德圣徒的项链时那眼神俨然就是一个懂他的女子,但我还是觉得他们之间就是纯纯的爱,与男女无关,与大小无关,与黑白无关,与谁谁无关。
多么渴望有这样一份感情,就是爱着,没有其它,“我爱你”,“嗯,我也爱你”,不用猜,不用比,不用量,不用想,就这么一直爱着。
有人说,为什么最后让他死去,我以为“子弹从来不说谎”是真的,子弹只是等了他几天,只是留给他一个被救赎的机会。
因为他的痛苦与挣扎说明他还没有坠落到底。
而最终,他毕竟是有债要还的,为血腥的双手。
如果一枪毙命,只是送走了一个罪恶的灵魂,而结尾死去的克里塞为平塔带去过快乐,救赎了灵魂,可以坦然。
虽添了不舍,但可释怀。
有人说,最后让平塔活着是败笔,呵,我想,她是天使呀,当然活着。
只是我不知道她望着他被架走的身影,那颗早熟的心里是否能理解所有的选择,是否能接受自己已经失去了他。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不能拥有,宁愿没有相遇过。
所以啊,已经相遇的真的要好好珍惜。
其实善良的人,会慢慢遗忘所谓失去,只记得拥有过的美好。
时间会冲淡一切吗?
爱,会留下……我爱你,希望你也爱我
看完这片忍不住吐槽,我是来吐槽导演--托尼-斯科特,近期连着看了该老爷子的三部片子,多米诺Domino (2005) ;时空线索 (2006) ;怒火救援 (2004) 。
连这三年的作品,看前两部忍着不吐槽,毕竟他还有一部《国家公敌》垫底,毕竟他是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弟弟,现在看完这部是忍不住了。
一个结论,这老爷子拍片没有水准,多米诺Domino 基本没故事,剪辑那个炫呀,可以,突出主人公的牛逼。
时空线索 (2006) 有故事,还是很有看头的故事,剪辑朴实不炫,但这故事讲的顾头不顾腚,过度解读也是还有很大漏洞。
到了怒火救援 (2004) ,这剪辑依然炫,不过他有故事,这剪辑严重影响了故事的讲述,依我看绑架和复仇都被剪成儿戏了。
估计国家公敌他哥哥帮了他不少忙,才能拍的那么标准。
就是喜欢那句台词Old man:"In the church, they say to forgive. " Creasy:"Forgiveness is between them and god. It's my job to arrange the meeting."Creasy这种酷酷的感觉超帅,丹泽尔华盛顿不管哪部片子,举手投足间都能感觉这个男人的绅士和优雅。
大快人心的复仇故事,看得过瘾就行。
在皮塔面前的柔情,在黑帮和贪污警察面前的冷酷无情,当真算是“菩萨心肠,修罗手段”一个最好的诠释。
虽然看剧情简介并没有太吸引我,但看到主演中赫然有达科塔.芬宁的名字,还是毫不犹豫的下了。
虽然小姑娘的戏份只占整个片长的一半左右,不过丹泽尔.华盛顿毕竟是美国黑人演员中最杰出的一个,看完了也并不后悔。
说实在的,和达科塔.芬宁这么可爱的小姑娘相处久了,铁人的心也会被她融化的。
墨西哥的治安真差啊,从警察到黑社会到平民就没一个好东西,几乎人人有份参与绑票,连受害孩子的亲爹都轧了一角,真是作孽啊。
南美洲更乱,所以在欧洲踢球的那些南美大牌球员但凡有点银子,都把家人接到欧洲安顿了。
南美球员家人被绑票的事件层出不穷,隔几天就听到谁谁谁的爹妈或兄弟又被绑架了,这个倒霉的谁谁谁只好匆匆从繁忙的联赛中抽身出来向俱乐部请假,飞回自己的国家处理私事。
要是这样的谁谁谁一年碰到两次以上类似的衰事,他这一年就算给绑匪打工挣钱了。
贫穷滋生罪恶,这话虽然带点偏见,其实是没错的。
“不可为恶所胜,而要以善胜恶。
” ——《罗马书》12章21节 在1987年错过这部电影的拍摄后(不知道制片人哪根筋出问题了,怎么会认为刚拍完“壮志凌云” 的托尼•斯科特名气太小),托尼显然对此耿耿于怀,2004年拉着丹佐尔•华盛顿翻拍了这部在当年的法国、意大利合拍电影。
在“第一滴血”风靡的八十年代,类似的复仇电影层出不穷,“怒火救援”算是跟风之作,并不成功。
过了17年,大家又赋予了此类复仇电影新的内涵,即救赎,就像94年的“这个杀手不太冷”。
不过“怒火救援”着重描写了克雷斯这个复杂的人物,包括他血腥的过去和他沉浸在酒精中的挣扎。
小女孩皮塔成为他的第二次机会,重新做一个正常人的机会。
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他的慧眼查看世人 克雷斯是特种部队的退役的军人,受命保护一个富翁的女儿皮塔。
在那个叫做墨西哥的城市,平均每60分钟就发生一起绑架案,其中70%的受害者都无法幸存。
这是个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的数字,但是事实上在那里,你根本不需要成名或者很有钱就会被绑架。
镜头从影片一开始就不停地晃动,模糊不定,仿佛一个恶梦,却永远无法醒来。
克雷斯的回忆和逃避充斥着电影的前半段,惊醒的黑夜,故作冷漠的外表,让人感到一种不安与挣扎。
他逃避着那些漂浮着着血腥、恶臭的日子,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用圣经来安抚自己不安的灵魂。
《圣经》诗篇第十一章说: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他的慧眼查看世人。
于是,克雷斯恐惧着,像一头困在铁笼里找不到出路的野兽,舔舐着伤口,等待着被救赎。
他不明白自己以前做得是否正确,能否能被原谅。
皮塔是那个地狱里的天使,悄悄落在他的肩头。
他们说,如果你是一个天使,就可以无端地,为整个人间流泪。
“黑暗中的舞者”里面的塞尔玛是天使,最终却无法拯救自己;“萨玛利亚城的女孩”中,那两个女孩都是天使,不畏惧世俗的肮脏与丑恶,即使沦落到最阴暗的沟壑也能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玛蒂尔达是天使,那盆象征希望的植物就像是她头顶的光环,照亮一个杀手冷酷的心。
而皮塔也是这样的天使,但凡天使都有着一眼看穿谁需要救赎的本能。
她们永远知道天堂的大门开在哪个方向,永远知道你的心隐藏在哪个幽暗的角落。
然后,挖出你的伤痛,轻轻抚平。
克雷斯是皮塔的熊熊,是她最珍爱的熊熊。
缺乏关爱的孩子,总会在布偶的身上找到慰藉,那个不会说话不会动的玩具不会抛弃他们,不会嘲笑他们,永远会安静的陪伴在他们身边。
克雷斯是个坚强如铁的男人,却有着孩子般柔软的心灵。
这跟他后来的杀戮不会有任何矛盾,那次杀戮是困兽死亡之前的嘶吼,不为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天使。
死亡是上帝的艺术,上帝也有愤怒的时候,也曾毁灭世界,更不要说渺小的人类。
让我永不忘记 电影中最温暖的瞬间,定格于皮塔随手摘下路边的一朵小花送给克雷斯。
那一刻,她的爱吹到他的心里,我都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她送给他的护身符就像是上帝的杖,指引着迷途的羔羊找到回家的路。
“怒火救援”的有些东西与“这个杀手不太冷”很像。
一样的,都是在无情的城市寻找希望。
一样的,有一个天使与一个迷途的男人。
一样的,注定分离的结局。
但是,我更偏爱克雷斯。
“这个杀手不太冷”像一个童话,“怒火救援”更像是一曲人生的悲歌;“这个杀手不太冷”注重刻画的是两人之间的感情,而“怒火救援”注重刻画了人们的迷茫与不安。
当然,克雷斯也同样帮助了皮塔如何坚强与赢得成功。
从头至尾,都有一种奇怪的伤感包裹着克雷斯,就像受伤的动物还要用最后一口气保护它的孩子一样。
他就像个失去一切的孩子,拼命的要抓住仅有的一丝光亮。
他用愤怒伪装自己,不受伤害;用杀戳保护皮塔,不受伤害。
当得知皮塔被撕票的时候。
一个念头闪过我的大脑,“当你被救赎,说明你坠入了另一个地狱。
”因为你见过天堂的光亮,地狱的黑暗将把你推入更深的深渊。
泰戈尔写过:“假如我今生无缘与你相遇,就让我永远觉得难以相逢——让我永不忘记,让我在梦时醒时都经受这种悲痛的打击。
”有些东西,如果不能拥有,人们宁愿一辈子都没有见过。
所以,谁都可以想象,当时克雷斯的绝望。
他想毁灭世界。
影片阵容 虽然导演托尼•斯科特近几年状态不佳,连续有“时空线索”(Deja Vu)和“多米诺”(Domino)这样失败的作品,不过“怒火救援”延续了他在“全民公敌”里的优异表现,节奏抓人,不滥用爆炸制造场面,而是用紧张的情节。
编剧布莱恩•海格兰德也没有辜负“洛城机密”和“神秘河”带给他的赞誉,一幅有事怪导演的样子。
丹佐尔•华盛顿在“训练日”之后再次扮演了一个亦正亦邪的人,克雷斯这个角色对他几乎是没有挑战的。
他的表演让人身临其境,害怕却又想接近。
这是一场让人享受的完美演出。
皮塔的扮演者达寇塔•范宁是好莱坞最受瞩目的童星,在“我是山姆”(I am Sam)中就表现了惊人的天赋。
不过,好莱坞给孩子的角色还是有限,皮塔这个孩子就有些像范宁在“麻辣宝贝”(Uptown Girl)里面的角色,家庭富裕却缺乏亲情。
怪不得这个孩子近两年拼命想转型,急于出演“猎犬”这样讲述恋童癖的影片。
不过,我倒是觉得一切顺其自然,她才12岁,别干太多超越年龄的事情,借鉴下娜塔莉•波曼的经历,去学校好好学些东西。
影片中还有永远的金牌配角克里斯托夫•邓肯,那张脸真是放在哪里都招人爱,上次我还在某歌手的音乐录影带中看到他老人家大方贡献舞姿的画面。
拉丁歌手马克•安东尼的出现倒让我有些吃惊,不过想想他最近和夫人珍妮弗•洛佩茨合拍电影,就能看出他对电影觊觎已久了。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399154/
个人认为影片最感人的一刻是在影片45:29。
一个对生活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目标的人,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在那一刻,重拾信心,既缓慢而又有力地把打开的酒瓶盖永远的拧紧了(竟然好象还是Jack Daniels,实在,实在……啊,这一点……就永远也做不到)。
所以,如果您不是快进到45:29,您一定会坚持把这出戏看完,并理解:什么是(疼)爱的力量,爱转化成恨的力量又有多么惊人。
典型的托尼斯科特摇晃,典型的丹泽尔华盛顿表演,典型的达科塔法宁动人,单独的把其中东西拿出来可能会不好看,但聚集到一起就不一样了电影中那清澈的眼神,伟岸的身躯,可瑞希bear,回想仍然清晰.另外还有一部超时空效应也是斯科特和丹泽尔的合作,更cool更精彩
首先整理下整个故事的情节:背景是墨西哥城每隔60分钟就上演一次绑架案。
pita的父亲(丰田汽车的老板)拉莫斯为了满足妻子丽萨的要求,让女儿pita重新回到学校,只得雇佣一个能力平平的保镖负责保护pita。
请来的克瑞斯虽然履历比较神奇,但是因为酗酒所以能力下降的很厉害,这点刚好能满足拉莫斯的需要。
而且pita跟她的妈妈都很喜欢这个看起来沉默寡言带一点忧伤的大熊。
于是克瑞斯就满足了各方面的需要顺利上任,虽然他本意只不过是接受哥们雷本的建议随便找点事情做杀杀时间而已。
但是墨西哥毕竟是一个神奇的城市,而且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各方势力都在打看起来防御很弱的pita的主意:与警察勾结的绑架商人,想浑水摸鱼得反绑组,当然还有继承父亲巨额债务的汽车商人——pita自己的亲生父亲拉莫斯。
于是在各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即使克瑞斯多么拼命,也不能挽救pita被绑架的命运,并且自己负伤住院的同时,还背上了杀害警务人员的罪名。
pita被绑架之后,真心希望营救她的只有自己的妈妈,其他人都各有各的主意:拉莫斯以为这是自己操作的一次假绑架,pita被自己人关在小屋子里看卡通片吃冰而已(tooyoungtoonaive!!),而自己则可以借机获得pita的赎金的一部分(500万)和绑架保险,用之来挽救自己继承的摇摇欲坠的商业帝国;反绑组冯提斯安置内线,只想着趁机偷走赎金,根本不管被绑人的死活;甚至拉莫斯律师也趁机换掉了一部分钱。
最后因为交接赎金的时候出了岔子(不出岔子才怪了!
),绑匪的侄子被警察误杀,绑匪果断撕了票。
到此,故事已经落下了帷幕,拉莫斯虽然失去了pita,但是毕竟获得了一半赎金和绑架保险用来挽救自己的商业帝国;反绑组冯提斯虽然生气,但是也得到了四分之一的赎金;家庭律师卡夫斯也得到了四分之一,并因此被拉莫斯干掉了;最可怜的是绑匪,好像什么也没得到还赔上了自己的侄子(但是做这种生意怎么能保证把把赢钱呢)。
至于克瑞斯,地方警察还没有那个能耐去拿下他,只好放任他被哥们雷本转移到海军医院接受治疗。
这也是电影开头所交代的绑架故事的常见版本:大多数被绑架的孩子都被撕票了,少数幸运回来的也要失去耳朵什么的。
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大家应该同情可怜的pita跟她的妈妈,而且痛恨这帮唯利是图的人,进而痛恨忽视人的内在价值导致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但是这部电影作为一部输出价值观的好莱坞商业片,导演在故事中加入了一个新元素——救赎(个人英雄主义),具体就体现在了这个业绩平平的保镖身上。
因为克瑞斯在保护pita期间被pita所感染,一方面因为pita把克瑞斯当成朋友看(pita把所有人都当朋友花匠厨师老师),另一方面是因为克瑞斯从训练pita游泳这件事上感到了自己的价值。
很难说克瑞斯就因此爱上了pita,不过那句话说pita赋予了克瑞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确是正确的。
正如罗马书中所言:不要为恶所战胜,要用善去战胜恶。
pita就是克瑞斯用以战胜恶的那份善,不仅是战胜自己心中的恶,而且也是战胜社会上威胁伤害善良的恶。
于是克瑞斯就踏上了复仇之路:所有从pita的死中获得利益的人,都必须死。
复仇的过程其实不是导演的侧重点,所以这不是典型的动作片,很多人会觉得节奏没有自己期望的那样快。
复仇中干掉三个人过程都很快,而且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也说明了这不是动作片。
这部电影中的复仇不侧重杀戮(肾上腺素),而侧重揭露与讽刺。
在此,绑匪其实不算特别的恶,绑匪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手段比较极端的生意人,开口闭口都是family,好像自己做保姆生意一样。
真正的恶是与政府警察组织水乳交融的兄弟会(La Hermandad),兄弟会因为与政府也有勾结,所以作恶全无顾忌,完全把作恶当做自己的职业(iamprofetional)。
导演安排那个女记者协助克瑞斯,因为她的目的也是复仇,通过揭露这一切来抒发自己的痛恨。
杀戮的结果无非是处理掉所有从中谋利的人,包括pita的可怜的父亲拉莫斯——他做这一切,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family而已。
杀戮能带给观众快感,但是揭露带来的沉重感却几乎让人窒息:反绑组的头目冯提斯同时是兄弟会的头目,pita的父亲拉莫斯为了公司拿pita的生命冒险。
这些都是pita的可怜的妈妈和盲目的观众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作为一部商业片,导演还是给了大家一个不算happy的happyending:绑匪因为觉得死的pita没什么价值,所以当初并没有杀死pita,并在结尾处用活的pita换回了自己的兄弟和克瑞斯的性命。
所以最终pita又回到了妈妈的怀抱,给了观众一分惊喜。
至于克瑞斯,由于过度透支自己的生命,即使绑匪不杀他,自己也活不了几天了吧,他在临死前换回了pita的生命,也算是求仁得仁了,他在最后说自己要回家,显然是视死如归了,但是值得玩味的是他说回家是指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个人倾向于克瑞斯要上天堂的,因为作为上帝之手,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应该是有资格上天堂的,况且就单单是因为pita他也应该上天堂。
但是正如哥们儿所说,他的艺术就是杀戮,以杀戮为事业的人不至于救了一个天使就彻底改变自己的天性。
克瑞斯懊恼自己没有碰到像sisterAnna那样的老师教会自己善良,是否暗示自觉肯定得不到上帝的宽恕?
不管克瑞斯最终是否相信自己能得到宽恕,总之已经能够直面审判了,不像影片开头那样找不到归宿(与Anna对话迷途的羔羊)。
这是典型的输出价值观的电影,无论剧情、台词还是思维逻辑都体现了美国式的价值观:救赎,家庭观念,个人自由与个人价值(基督教传统)。
另外这也是典型的斯科特作品,配乐、色彩以及台词都是典型的斯科特风格(隐喻、色彩、镜头感)。
很难说一部电影到底是好还是烂,并且这部电影信息量过大很难归类为动作片或爱情片(有人评价说唯一的缺陷是这部电影好像一分为二分别面向不同的观影群体),只能说这是一部风格鲜明、情节紧凑、表达清晰、带有强烈价值观偏见的一部电影。
对了,这部电影的技术也相当成熟,虽然是翻拍,但毕竟不是粗制滥作,导演既有野心也有诚意,属于技术流电影,值得看5遍以上。
参加了多次战斗的退役士兵克雷塞因为想得到救赎受朋友托付保护一个墨西哥小女孩 皮特 皮特聪明柔软看出了克雷塞的悲伤 想要和他成为朋友多谈心 而克雷塞却只把保护她当作任务 不想多说话 克雷塞酗酒 通过酒精麻痹自己曾经在战场上的手刃敌人 他甚至想要自杀 而那颗子弹却卡壳了 被称作幸运的子弹 子弹知道真相 皮特呢因为游泳枪响她入水最慢 所以比赛成绩比较差 克雷塞训练她听到枪响不要怕 一次又一次 她们的关系渐渐改变了 克雷塞辅导皮特的作业 训练游泳 接送上下学 但是她们在墨西哥城6天发生了24次抢劫案 每天起码有4起抢劫案发生 在克雷塞这养紧密的看护下 皮特依然被劫走了 他也深受重伤 他看见法警的车把他们围在中间 看见跑走的皮特回到他身边 而他却不能保护皮特 克雷塞被救了 皮特被劫了 他满满恢复 在得知皮特被撕票时他摸着皮特送他的项链发誓要还回去 抢钱的 抢人的他都要还回去 于是开始为皮特复仇 而在查到雇佣自己的老板皮特的父亲也参与这起自导自演的抢劫案时 他让他自己结束了生命 最后他查到了幕后操纵者 劫持了他的兄弟老婆 劫匪却告诉他皮特还活着 让他一命换一命 最后克雷塞救回了皮特 自己也完全解脱 见上帝去了 铁汉因为小萝莉而柔情
音乐很好。虽然是动作片,情节也不复杂,但是PITA和CREESY的情谊很感人。Dakota的电影以前看过,小家伙的演技不错。
又是大叔救萝莉,重点在刻画克雷斯曾从军杀人无数对自己的伤害。人总是会珍惜些什么才有活着的意义。两小时并不冗长,节奏合理剪辑稍显炫技,以前从不知道丹泽尔有这么高~”宗教说要宽恕“”那是他们与上帝之间的事,我负责安排他们见面“
又臭又长。浪费了140多分钟生命。范宁真的招人稀罕,不知道是不是那种小人精子。各方面都不足,四不像,温情、血腥暴力、紧张感,哪一个都没有把握好。好像是我近三年看的最烂的电影之一了。太垃圾了。华盛顿就不适合演这玩应,你看看隔壁连姆尼森。真是不太好意思标记了,仅作为我生命浪费的墓碑吧。
一星仅仅给华盛顿。这是我看过豆瓣里最不符合分数的电影了。影片看的我头晕,剪辑乱七八糟。
真是爱死Denzel Washington了!真“爹”味十足!!!小时候不懂得欣赏,就喜欢这种人狠严肃又满腔正义,充满伟岸父亲味儿的男人!比Keanu Reeves有感觉多了!Dakota Fanning可爱死了!!!精灵小不点,小小年纪表演业已成熟。不是父女,胜似父女,两人太有父女组的感觉了!短发的Radha Mitchell挺索~。结局居然哇的一声看哭了!影像风格独树一帜,尚属首见,晃动,重影,过曝,配合模糊音,配乐居然大部分都是Nine Inch Nails做的。
整部影片最大的败笔就是导演无休止的 没完没了的 挥之不去的 疯狂至极的剪辑切换镜头 电影的紧张感不是由简单的镜头剪辑就能表现的 毫无意义 毫无必要的镜头反而会令人反感 一部本能在一个半小时内就讲完的故事硬是撑了两个半小时 应该说导演的画蛇添足的技法毁了这个好故事
影像风格稀烂,摄影和剪辑不能忍,晃得头昏眼花,舞厅摇头丸既视感,短暂的流行或是永久的过时。节奏拖沓,146分钟的片长讲了个感化和复仇的通俗故事。影片基本靠演员支撑,人物还算立体,冷酷硬汉遇上萌萝莉,酒精和圣经突出矛盾。墨西哥背景,官僚腐败,贫富分化,罪案频发,只能子弹开路,以暴制暴
虽然可以压缩片长,但也只有前半段缓缓道来的细腻铺垫才能支撑住后半段的杀戮与牺牲。闪到头晕目眩的镜头还是挺能传递情绪的。“宽恕是上帝的工作,我负责安排他们和上帝见面。”
还是喜欢小loli时候的达科塔范宁。。。人文气息浓厚,剪辑锋利!BD 720P 12/12/07重温
故事是个爽文,但节奏拖沓,不够紧张刺激。眩晕特效,更是败笔。我十分不解,绑架当下,小女孩刚出钢琴老师家的大门,为啥不直接躲进门内?影片中的范宁,可真是太可爱了。
没达到预期……
怪蜀黍和小Loli,...
小女孩的好感产生的比较奇怪,怎么你就喜欢上这个黑皮肤不爱说话根本不搭理你的保镖了呢? 还是小萝莉的天性就是沦为黑大叔的俘虏呢
情煽得挺好,丹泽尔深入骨髓的冷峻在一个雨夜的内心争斗纠结之后还是败给了小萝莉阳光般的笑靥,但是电光火石之间,起承转合得让人来不及适应,含苞的蓓蕾就已被邪恶扼杀,这个如山的男人拿起了上帝之鞭向罪恶开战,宽恕是上帝的事,我的任务是安排他们尽快见面
一部杀手叔叔拯救小萝莉的故事
小范宁生气的时候真萌~还特别懂事儿。犯我萝莉者,虽远必诛之! 宽恕他们是上帝的事儿,我的任务是让他们见面。。。
范爷果然没让我失望。而且海报忒帅了。
无意义的拍摄技术太拖沓,导演是在炫技吗?小萝莉很可爱。
萝莉果然惹人爱啊。但是整部片子有点矫情……
剧情节奏太拖沓了,两个半小时对于商业片还是有些长,但是动作剪辑上节奏又快得惊人,炫酷动作技法加上快节奏电音从未改变,导致看起来毫无刺激点,总体还是乏味。小范宁太招人喜欢了,演技好像天然无雕饰,另一部《我是山姆》里面小范宁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实在是太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