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信尧的处女作《大佛普拉斯》可谓一鸣惊人,受到评论界和影迷圈的一致好评。
不少人将其看成台湾影坛新星,是能为台湾电影带来一股革新之风的人。
《同学麦娜丝》是他的第二部长片,早在开拍之初便备受期待。
近日,《同学麦娜丝》在网飞(Netflix)上线,影迷朋友可以一睹它的真容。
《同学麦娜丝》沿用《大佛普拉斯》打破“第四堵墙”的手法:导演躲在影像背后直接向观众发声(甚至跑到镜头前殴打角色),将整部电影变成个人娓娓道来的内容。
这种类似于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无疑借鉴自纪录片,拉近了故事与观众的距离。
从片名上看,《同学麦娜丝》和《大佛普拉斯》遵从着相同的命名模式:名词+英文算数单词的音译。
普拉斯是Plus,麦娜丝则是Minus。
一增一减,很是对称。
于是,有影迷猜测,黄信尧的下一部作品会不会是《XX泰慕士》(times,乘)或《XX戴维德》(divide,除),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说《大佛普拉斯》是短片《大佛》的Plus版本,那么《同学麦娜丝》很可能是《唬烂三小》的Minus版本,后者是黄信尧2005年的纪录片。
或许因为改编自纪录片的缘故,《同学麦娜丝》比《大佛普拉斯》有了更深一层的现实性。
当然,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少不了黄信尧擅长的荒诞、幽默的手法。
《同学麦娜丝》是黄信尧假以亲历者的身份向观众讲述 “他”的四位高中同学在步入社会后面临的生活窘境。
四人闲来无事,喜欢聚在泡沫红茶店打牌,一起侃侃人生。
全片看下来,似乎没有一个人过得特别好,大家都过着一种可以称得上失意的人生。
四位同学各有特色。
心怀导演梦的添仔连做梦都是导戏的场景,他在为某市市长拍摄宣传片时阴差阳错被选为立委候选人,莫名开始一趟选举之旅。
最后,竟然也真的“登堂入室”,不仅合格化身立委候选人的角色,还成功胁迫原立委妥协自己的意见。
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电风四个人中最为规矩的一位,他做着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保险业务员),靠遗产买下一套小公寓,最后顺理成章地奉子成婚。
如果说电风代表着我们身边的普通人,那么闭结则被赋予了导演的关怀,他是最惨的一位:天生结巴,一边做着纸扎屋的工作,一边照顾阿嬷,最后相好离异的女人(不过两人倒还蛮般配的)。
但好景不长,闭结在获得流利口舌后,被恶人乱棍打死。
最后是单纯又善良的罐头,因为不堪失恋之苦选择自杀。
被救后接下户政所的工作,偶遇到高中的暗恋对象——校花麦娜丝。
想不到的是对方已经沦落为风尘女子,罐头的世界观再次破灭。
当人踏入社会,被现实生活反复捶打,还能不忘初心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
只有罐头保留着学生时代的纯情,继续爱慕着当年的校花。
片名中的“麦娜斯”是一个符号,代表着青春时代的美好向往。
当麦娜斯从女神变为妓女,青春时代宣告结束。
这是现实对理想的入侵,让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事实上这就是当下年轻人的现状:有些人能够按部就班,跟随众人的脚步,顺利接受生活的规训;有些人看起来总是慢上半拍,怎么也追赶不上他人。
《同学麦娜斯》里四位男同学相似的地方在于,作为普通人,他们在生活的洪流中失去了选择权,只能被推着往前走。
有理想像添仔,却莫名走上另一条路;没有理想像电风,也不得不受困于现实。
有人奋起拼搏,向上爬升;有人落寞失意,甚至自杀。
于是我们看到,年轻人在生活巨浪席卷后狼狈上岸,疲惫于事业、情感和家庭。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生活有过简单而美好的想象:好好读书,找个安稳的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安顺地度过一生。
可事实上呢,一个人一辈子的辛勤劳动或许还换不来城里的一套房子。
近来颇为流行的一句话道出了无数年轻人的心酸——“没有一个男孩最初的梦想是买套房子”。
这句话实则也可以拿来作为《同学麦娜丝》的一个脚注。
《同学麦娜丝》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台湾年轻人生存境况的窗口。
导演只选择呈现台湾社会的现状和年轻人的境况,而没有给出解决的途径。
这种创作态度是温和的,温和到连导演自己也不得不用一种自我解嘲的语调来化解背后的无奈。
既然有钱人的世界是彩色的,穷人的世界是黑白的(《大佛普拉斯》),谁又能颠倒黑白呢?
更进一步,《同学麦娜丝》似乎也道出了当下东亚年轻人普遍的生存境况。
当社会发展渐趋停滞,阶级固化越发严重,年轻人无奈地发现自己不再能够通过踏实的努力实现人生的梦想,他们该怎么办?
穆旦说,“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现在看来,一个人能够完成普通生活已经算足够幸运了。
几年前看过大佛普拉斯,惊叹于片中从镜头画面到旁白配乐、每分每秒都在喷发出的浓烈的创作风格,仿佛以超脱于剧中一切的上帝口吻,谈谈地讲述着荒诞又现实的一切。
如今,看到导演的第二部长篇,个人风格更加浓烈,对我而言,叙事连贯性反而感觉比大佛更顺畅,可能是作品由讽刺阶级的鸿沟变为人到中年对生活无奈的种种自嘲,让作者讲述的一切与我的生活更接近,从而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后劲略大。
感慨当代社会人生节奏的前置,本是将近而立之年、却常有感慨中年危机已至,审视周遭一切,仿佛什么都有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仿佛离二十的自己是那么陌生、却又好像离四十的自己是那么熟悉,顿感深深无力。
对于每个处于这样年龄段的人,是否都在心中有着这样或那样一位麦娜丝呢?
不局限于性懵懂期渴望而未得到的女神,更有青春年少时的梦想,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那种周遭的一切仿佛唾手可得的掌控感。
仿佛心中的麦娜丝早就如纳豆的女神一样,变成了祖宗牌位,供奉在了心灵深处。
有时候想把神位拿下来好好瞧瞧,却又碍于种种缘由而不敢拿下来,牌位供奉久了,成了冥冥之中的某种信仰,也就彻底跟我们产生了距离感,也就不再是我们的麦娜丝了,时间久了,可能你都会不再记得曾经还供过这么一位。
丧了好久,最后还是鸡血一下吧,男女适用,希望大家不要像纳豆一样,早点下定决心将你的麦娜丝从神桌上果断拿下来,该做就做。
(P.S.此处麦娜丝有所指,非物化女性、非出轨,请高抬贵手)
如果《大佛普拉斯》指的是plus,那么《同学麦娜丝》指的就是minus。
时隔三年,黄信尧再次把台式黑色幽默带给观众,这次不再讨论贫穷与富贵,而善于做复杂人物描写的他,这次以四个同学交织的关系网,记录四段截然不同的平凡人生。
麦娜丝是学生时代的校花,罐头从小就视她为女神,而女神却已堕入风尘。
罐头一个纯情又痴情的胖子,则得到客串加藤鹰老师的真传!
女神唾手可得,却不曾再有幻想!
电风是个有着普通工作、安稳生活的业务员,与女友在24小时漫画店相识,奉子成婚。
房贷压力,升职压力,新婚压力三座大山仿佛就是你我的故事!
添仔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导演,是个拍广告被演员教育光圈大小的有理想文青。
因缘际遇走上了从政道路,虽然看破委员只想利用他,可是为了物欲与虚荣心,偷腥后的狡辩,利用同学的婚礼和丧礼拉票……他就是同学堆里最成功的一个,可也是最让同学讨厌的一个!
闭结是个结巴善良的手工艺人,他是做纸扎铺的,由于职业和长期照顾病重奶奶的关系,这个最单纯男人想通过结婚冲喜延续奶奶的生命,因此他认识了一个只要他讲上半句,就知道他全部意思的单亲妈妈,是一段美满爱情的开始,也是他生命的结束。
导演依然延续《大佛普拉斯》旁白的方式,把这四个生活轨迹完全不同的中年男人串联在一起,最善良的横死街头,最认真的放弃事业,最有理想的最堕落,最没正经的最纯情。
黄信尧善于设置对立面,在三年前我们就领略过了,我以为闭结的一生悲惨,给他一个万人宠不如一人懂的单亲妈妈,还是救不了奶奶也就算了,哪知道闭结的死,才把四个人过往的点滴连接在起来……
最后导演还破次元出来踢人?
确定最应该打的人,不是你自己吗?
1980年生人的金总名下两套房,燕郊那套老人住,百子湾一居室为孩子北京上学占个名额,每月还贷加公司房租支出差不多三万左右,2020年因疫情公司业务发展不好,员工减半,客户也和他本就稀疏毛发一样所剩无几,为减少家庭不必要矛盾,他选择每天步行下班回家,严格控制与媳妇相处时间。
年中呢,大学同学老汪联系金总,老汪一直在做旅游,往年市场火热,搞搞线下展会能拉不少叔叔阿姨,今年却异常萧条,投奔金总也属无奈。
毕竟自个通州房子要还房贷,媳妇也才刚失业。
金总一见到同样发量的老同学很快亲切如昨,仗义收了老汪做销售,不过无底薪,老汪犹豫片刻还是勉强接受了。
老汪这一来就带来了当年金总暗恋的班花陈姐离婚的消息,金总一听就走不动道了,放佛少年那股劲又回来了。
话说当年追班花的人不少,金总个子不高,班花到毕业也没记住他。
班花很快就从保定到北京了,几人吃了饭,金总就带班花来公司转了转,为此之前还特意重新装修了办公室,哎,男人啊!
当下金总掷地有声的给了承诺,表示重金留班花上班!
这挺直了腰板把他给高兴的啊,当天回到家讲话都不自觉大声了起来,媳妇也奇了怪了。
最终呢,还是没能如愿留住班花,因为同一时间另一个来自天津的男同学开出更高条件,班花连招呼都没打就坐上了京津城际高铁。
不知是巧合还是心灰意冷,隔天金总在回家的路上狠狠摔了一跤,之后一周都没来公司。
眼见公司业务一日不如一日,去年金总就萌发了合租办公的想法,将办公室工位挨个出租,减少房租开销。
很快做手机业务的魏总入驻了进来,魏总是搞实体店面的,有大品牌代理权,今年因为特殊原因,实体店铺也空前的难做,跟着企业家老丈人参加了几次大佬团拜会后,在高人指点下准备进军电子烟市场,一时间斗志高昂,几番折腾后发现,品牌该入驻该代理的区域已经被人占的全全的,留的市场份额极小,再一次陷入了创业的迷茫中,先天性鼻炎似乎也更严重了,只是爱开会的毛病并没有减少,只是他不断打着喷嚏,底下员工不断捏紧口罩。
这是题外话,再说回金总。
休息期间,金总帮做医美的小姨子解决了一大麻烦。
怎么说呢,小姨子当年和妹夫是金总介绍成的,去年离婚了,闹过一阵消停了,不想事情才刚开始,离婚后,妹妹很快结识了一位做金融的年下男,两人火速热恋,火速领证,这搞金融的呢自然脑子好使,忽悠着妹妹婚后燕郊贷了款买了房买了车,这爱情的新鲜劲一过啊,年下男就露出了家暴的迹象,等妹妹反应过来已经鼻青脸肿了,这不又闹着离婚嘛,叫来了金总和创业失败在开网约车的前夫一起,好说歹说才算有点结果,与年下男达成和离。
这金总虽然技术出身,可嘴确实厉害,一来二去与年下男混成了朋友,七月的一天,年下男说有个企业家会,花重金给金总报了名,金总一听有潜在客户眼睛立马亮了,提前准备好了PPT和名片资料。
会议现场是个可容纳百人的厅,前台签到处礼仪在特别高大上的弹着古筝,时间一到,大门两旁站的身着汉服小姐姐摇起了课铃,进场关门后灯光就着禅乐暗了下来,一位道士出现在主屏下,接着大厅四周点起了檀香,在一片云里雾里金总听了四个小时道家学说,刚想结束,一位和尚再次登台,又过去四个小时,最后上来一位占卜师,一对一现场算卦,如此折腾了一夜。
你要猜了,这到底是什么会呢?
是的,没有悬念,这是卖墓地的会销。
一阵疲惫后,金总顺道回了趟燕郊的家见了爸妈,一出小区准备扫健康码,咦?
怎么变红色了?!
问完小区工作人员才得知,自当天开始燕郊受疫情影响,所有人员需在家隔离,无必要不建议返京,心想,得嘞,这次还回不去了!
正巧媳妇发语音来了,让金总记得联系上次来家的英语外教,金总气到忍不住回了个电话,还没开始骂,媳妇先将一军,说,等会,先等会,我正在抢薇娅直播间面膜呢,挂了挂了。
此时,门卫递给金总一根烟,不抽烟的金总绝望的抬头看了看,天,突然就下起雪来。
以上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继前作《大佛普拉斯》之后睽违三年,黄信尧导演的最新剧情长片《同学麦娜丝》终于顺利面世,虽然口碑褒贬不一,却也不乏一批拥趸。
本片曾在去年入围第57届金马九项大奖,包括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最终,纳豆还凭借本片拿到了金马最佳男配角。
时隔数月,《同学麦娜丝》正式登陆Netflix,得以与全球影迷观众见面。
不同于《大佛普拉斯》企图贴近难以见光的社会底层人物,这次啊尧导演将创作焦点转向四位生活在台湾中南部的中年男子,以及藏身镜头后方的自己。
同样由黑色幽默旁白贯串的电影叙事,浓缩了黄信尧导演对周遭同辈和社会脉动的实况观察,以及他对个人生命状态的关照与省视:这里有梦境、有地气,有荒谬、有现实,有笑闹、有情义,有愤怒、还有悲凉,个中奥秘其来有自,且听啊尧真情告白、白、白、白、白⋯⋯
专访《同学麦娜丝》导演黄信尧首发|台湾《放映周报》第680期本文已获授权转载问:能请啊尧导演跟我们聊聊,《同学麦娜丝》这部新片的创作缘起吗?
黄信尧:在拍了《大佛普拉斯》之后,得到了一些回响,甚至还得了金马奖,才有契机拍摄新的电影。
然后,就有一些老同学开始对我有一些好奇和想象,像会以为我认识很多出现在荧光幕上的演员明星,但其实我根本没有什么认识的人。
2017年,黄信尧《大佛普拉斯》荣获五项金马大奖这种转变我觉得很有趣,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命的转折。
如果我今天没有拍过《大佛普拉斯》会是什么样子?
我在三十岁前后会拍出《唬烂三小》,想想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原因,都是在省视自己。
因为一位朋友的过世,从而看到其他同学的处境,然后再去看到自己的处境。
现在,到了四十几岁,我就觉得这刚好又是一个重新省视自己的机会。
所以就花了满长的时间去尽力写好剧本,经过反覆的删减修改,最后才把它拍出来。
问:啊尧导演,您如何看待《唬烂三小》和《同学麦娜丝》这两部创作的关系?
黄信尧:要说连结的话,两部作品一样都在探讨人,男性也可以、人也可以。
《唬烂三小》是三十出头,《同学麦娜丝》是四十几,总之都是在谈论这个年纪的当下所遇到的困境。
完成《唬烂三小》的时候是2005年,已经是十五年前了。
这过程中遇到太多人,又发生那么多事情,还有当下的社会环境氛围等等。
写剧本之前,我也没有重看《唬烂三小》,因为已经记忆很深刻了。
2005《唬烂三小》对我来说,这次的剧情长片创作,我不是在把《唬烂三小》做延伸,只是其中一部分的人物或情节而已。
我有从这部纪录片中抽取精华,就像是有一些生活日常里的闲聊,我听到你这句话很好,之后就写进剧本里面这样。
在做《同学麦娜丝》的时候,我主要还是去书写近年所观察到的台湾社会的人和现象。
问:和《大佛普拉斯》相比,第二部长片《同学麦娜丝》的创作模式有无不同?
黄信尧:《大佛普拉斯》在拍摄的时候,有不少是现场即兴或实时修改剧本试出来的,我自己旁白的部分,也蛮多都是拍完后才改出来的,比较像各种条件限制下幸运try出来的成果。
事实上,我们能运用的电影制作费就这么多,我们的拍摄期程就这么长,如果事前能在剧本写作期间就把它弄得更精准,拍摄工作出差错的地方也就会越少。
2017《大佛普拉斯》这次《同学麦娜丝》拍摄的影像内容,包括我自己旁白要讲什么等等,几乎百分之九十都在剧本阶段就确定了。
开拍前,剧本花了蛮多时间调整修改,让每个人物戏份都很平均,我觉得都没有什么赘词了才定案。
所以,我们这次也要求演员直接把台词全部对得很清楚。
问:想请啊尧导演为我们介绍下四位主要人物的取材设计?
特别是针对闭结(刘冠廷饰)和铭添(施名帅饰)这两位相对而言更虚构,属于在《唬烂三小》找不到原型的角色。
黄信尧:像罐头(纳豆饰)、电风(郑人硕饰),主要就是我把《唬烂三小》里面现身的同学以及其他同学的故事打散再融合,其他两个人物也是这样。
不过,每个人物的创作取材,都有再融入一些我自己后来的生活经验,以及那些印象深刻的新闻时事等等。
关于闭结,我最初想把他形塑成这样的人物:拥有某一种才华,可是一直被打压、被否定。
台湾不就是这样的社会吗?
例如说,如果你在一个升学取向的高中里面,拥有美术才华是没有用的,甚至会干扰你念书。
有段电影后来没拍出来的故事我大概是这样写的:高中老师要求同学回家作业以“我的家”为题自由创作,闭结就做了一个纸扎屋的房子。
后来,他把作业交给老师,老师觉得触霉头就处罚他。
他便捧着那个纸扎屋,一个人站在走廊上⋯⋯
虽然后来这段没拍出来,但我们在电影里还是可以看到。
闭结他家是隔代教养,“闭结”这个绰号是从他的高中时期就留下来的,后来他的这一辈子,一直在帮人“做房子”维生,而他还有自己对于家的想象⋯⋯
至于添仔,我不晓得你有没有这种朋友?
例如说,我有个朋友,每次遇到他都做不一样的工作,他就常常一直换、一直换,我觉得他和吴铭添其实是类似的。
在台湾,有很多念电影的人,都很想拍电影;很多不是念电影的,也很想拍电影,有各种电影梦;或者说,有很多人就有很多种梦想,像有人说他要开炸鸡店、开烧烤店,研究酱汁。
我把这样的概念,用在吴铭添身上:同样都是梦,同样是每天都在想那些有的没有的,添仔这个人,始终如一,一直想要做导演,但却一直没有办法实践⋯⋯我只是把他虚构成一个“电影梦”,让大家觉得好像比较夸张一点,主要是想反映这个社会存在着这样的人而已。
问:在创作这些人物和故事的时候,还有什么其他想法?
黄信尧:《大佛普拉斯》上映之后,有些观众反馈认为,这部电影对女性有一种物化。
我自己觉得,我也不是刻意去物化女性,我就只是原本地呈现这些人物。
像肚脐、菜脯他们想象的女性是什么样子,就是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想象拍出来。
我会好奇为什么大家没法接受,有些男性对女性就是这种想象。
2017《大佛普拉斯》我也认为,这些拥有话语权、诠释权的人,会用性别二分的角度去说男性压迫女性。
但像这样只用性别二分法看事情,反而常常把经济或社会脉络去掉了;肚脐、菜脯这样的人,他们完全不懂这些理论,甚至连什么叫社会公义都不懂,但他们天天都在面对自己眼前生活的关卡。
2017《大佛普拉斯》在我看来,四十几岁的男性其实普遍活得很苦闷,却大多被解读为“中年油腻男子”,带给人满负面的印象;我觉得,其实他们某部份也是被压迫的,而我想讲这些故事⋯⋯有群人总是在为生活奔波、有的时候也没办法考虑太多自己,《同学麦娜丝》大概就是这样子的故事。
问:根据观察,因为有涉及到“性”,就很容易会有“物化女性”的直觉反馈,啊尧导演您自身如何看待“性”呢?
黄信尧:对我来说,性是很生活化的,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只是大家觉得,它肮脏、或不能谈、是禁忌,有的时候是想太多⋯⋯很多宗教都一样,不是都在讲生死?
他们通常还有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要戒性。
所以性是不是很重要?
性是不是跟生死一样重要?
性就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
而我这次,是用贴近台湾中年男子生活的电影呈现它。
问:刚才聊到《同学麦娜丝》没拍出来的闭结高中回忆,这部作品还有其他遗珠之憾吗?
黄信尧:跟你们讲,我们其实有埋一个梗,我们有想另一个故事,叫“一部吴铭添的电影”,说不定下一部会拍。
我不晓得吴铭添后来有没有选上立委,还没开票我也不知道。
如果他没当选,有可能之后高委员就当他的监制,他去拍电影,就拍一部吴铭添的电影。
在《同学麦娜丝》里有一段拍了但没剪进去的画面,是添仔在跟我谈他的电影梦。
因为这整段话我们足足讲了五分钟,但实在太长了,最后决定割舍。
其实电影剪掉了非常多东西,剧本也删减了很多内容,都很可惜,但也不用觉得可惜。
打个比方,你原本在餐厅点了一份牛小排,不就煎一煎、洒点盐巴就好,只是看到桌上摆了很多调味酱料,又难免会觉得钱都付了不加有点可惜。
但如果真的加了很多酱料,吃到后来,你就根本不晓得到底是在吃牛肉、猪肉、还鸵鸟肉。
所以,你就把酱料拿掉,留下盐巴就好。
没有办法,电影就是没有办法。
什么叫好的画面、精彩的画面?
剪得进去才是精彩的画面。
问:最后想问的是,啊尧导演曾经以“南方的影像自耕农”自居,现在您如何看待自己的电影创作者身份?
有想象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电影导演吗?
黄信尧: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我已经很久没有提到那个身份。
如果现在人家问我在干嘛,我都说我是在拍片的。
他如果问说你在拍片怎么没看过你,我就说我做幕后的。
拍了电影,就是导演,就这样,不会对当导演的未来有什么期待,希望明天还可以见到太阳就好。
这种东西就是,你把他当成梦的时候,有时候会变恶梦,不是吗?
你做那种梦只是让自己感到难过而已,不如就慢慢走、慢慢走,朝着那个方向,如果有一天走到了,那就OK了。
PS.本文原标题:原味“中年油腻男子”,真情加量不加酱——《同学麦娜丝》导演黄信尧专访作者| 林秉君;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原载于《放映周报》第680期,已获授权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曾英俊 时隔三年,导演黄信尧把他的新片《同学麦娜丝》带到了观众面前。
前作《大佛普拉斯》的惊艳亮相让人记住了台式黑色幽默,第54届金马奖上10提5中的高光时刻仿佛才过去不久,这一次《同学麦娜丝》的故事不只辛辣也更加现实。
在第57届金马影展上,这部新片以9项提名领跑,最终拿下了最佳男配及最佳音效奖。
在上线Netflix之后,等待了许久的观众终于可以尝鲜。
丢掉那些由前作所带来的额外期待,你会发现这部关于台湾中青年寻找人生出路的故事片,在抽丝剥茧地展现镜头之外的真实感。
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导演黄信尧2005年的纪录片《唬烂三小》,一则关于台客兄弟人生如何成长的故事。
搬到长片电影中,扩写成为了4个高中同学人生艰难的现实际遇。
从「普拉斯」到「麦娜丝」,不只是音译上「plus」与「minus」的区别,也是从黑白到彩色的温度,从加法到减法的叙事差异,从残酷底层物语过渡到残酷中年物语的阶级变化。
总之,除去黑色幽默还有更丰富的众生百态。
如若列举相同之处,那就是「导演旁白」依旧贯穿影片,从头至尾时不时跳出,甚至与剧中人物对话,开创了一种新式的表现方式。
另外是黄信尧始终关注的多重人物命运,在不起眼的社会小人物身上探究真相,关于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以及生活本质的真相。
尽管直到落幕都没有给出答案,但不同的回答早已显现在故事之中。
四位主角,四段不同的人生际遇,四个个体命运分隔而又交织,在影片中随着故事走向去摸清每个人物背后的唏嘘惆怅——中年男人是怎样囿于困境之中,又怎样四处寻找出路。
电影试图去解释那种挣扎感,又将这种感觉传递给了看故事的人。
户口普查员罐头在失败的人生中横行许久。
他试过不同的方法改变现实,甚至想要结束人生。
来到户政所工作后,罐头继续着无意义的过活。
转折点是他在户口普查中遇见了昔日同学麦娜丝。
这给他的生活点亮了一丝微光,因为麦娜丝曾是他一直暗恋的对象。
如今女神的职业不算光彩。
罐头在麦娜丝快要投入怀抱时选择了戛然而止,一如叩响现实的旁白所说:「失去了距离,便也失去了幻想的美妙。
」
保险业务员电风活得最憋屈。
普通的工作给了他稍显安稳的生活,但他仍因负担不了房贷而居无定所。
办公室政治也让他无缘课长职务,无望的前路累积了太多幽怨在心头。
所以在总经理梅益源办公室里,他把积压已久的窝囊气一股脑倾倒。
这位所谓的经理同学在规则之内把电风压得死死的,在共体时艰的时候自己偷偷享乐,踢开别人就像踢皮球一般随意。
失败的个体始终是孤独无依。
经营着殡葬纸糊店的闭结是一个结巴。
他不仅要靠小本生意活着,还要照顾年迈体弱的奶奶。
躺在病榻上的奶奶需要一桩喜事来冲喜,于是闭结走上了相亲之路。
幸运之神眷顾了他,他遇到了王小姐。
懂自己的人,是不需要开口就可以明白你心思的另一半。
结巴的闭结每次只要说几个字王小姐就能立刻明白心意,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明天和意外哪个来得更快?
这是闭结无法预料的。
加油站的悲剧或许早就注定,原来小人物的寻常之路都可能只是奢望。
从不入流的导演到竞选立法委员,添仔看似抓到了机遇,但一样在被机遇玩弄。
虽然怀才不遇,但至少他心中有电影梦。
老婆一直相信他会成为下一个李安,可近在咫尺的参政机会他无法不抓紧。
虽是资本集团捧出来的参政工具,但添仔至少比以往更有话语权。
迷失自己是一条必经之路,政治诉求已经渐渐成为了添仔的人生追求。
吴铭添是添仔的本名,这个充满戏谑味道的名字反倒成了宣传标语——「明天会更好」。
这句话是否呼应了添仔的姓名早已不再重要,电影梦已成他的昨天,而明天是未知数,也是陌生一片。
四人的命运以相似的方式开场,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走向落幕。
落寞的仍然落寞不堪,风光的也就风光一时。
唏嘘人生早就被写在了剧本里,原本应该搭上台湾经济末班车的那些失意中年,就这样掉了队,再也跟不上时代步伐了。
既然掉队了为何不加快跟上?
有时候尽管步伐匆忙,却也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去路。
工作毫无前途、感情虚无缥缈、住所居无定处、钱包空空如也,人生愈加凄惨。
黄信尧用四段不同的故事写出了台湾当下中青年群体的焦虑——除了抱团取暖,还能如何挣扎?
《同学麦娜丝》是形式上的减法,也是写意上的减法。
一场喜宴和一场丧礼把颓丧的现实氛围一点点表露,叙事上在穿插交织中排列规整。
四个角色之间的差异其实大体上具有统一性,都是某个群体的现实哀歌。
同样是喜剧的外壳,从黑色喜剧到现实喜剧,从拼命自嘲到戏谑自省,「落土八分命」是底层阶级注定了的悲剧,「人生好难呀」是中年群体的内心呼喊。
每个人都有需要面对的生活苦水,镜头对准的是已过四十岁年纪的中青年,而在镜头之外的,更是数不清的群体迷茫。
「明天会更好」不过是政客空泛的宣传口号,而有「更好」,就会有「更差」。
那些拥有同样年纪、同样一事无成、同样落寞人生的你我他,在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中,继续玩命生活,继续屈服现状。
与其说黄信尧是故事的创作者,不如说他是现实的说书人。
如同纪录片《唬烂三小》里的故事,跨越六七年的时间长度,记录了同学的庸庸碌碌与雄心壮志。
电影里的桥段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这不再是一出黑色幽默的戏码,而是藏在喜剧背后的悲情,那些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都是大部分人所经历的来时路。
《大佛普拉斯》结尾的意味深长,在《同学麦娜丝》里变得直白。
跳出摄影机的导演参与了剧中人的打斗,情绪拉扯之下,这看似荒诞的一幕一点儿也不突兀。
打破了第四面墙之后,设计的巧妙不再服务于合理的剧情。
镜头之内的导演代表着看故事的观众,当愤怒难以忍受,那就肆意发泄。
我们的人生一直在寻求答案:罐头在寻求到来的爱情,电风在寻求美好的未来,闭结在寻求安稳的生活,添仔在寻求变化的人生。
花了很多时间去做人生的加法,到头来却发觉人生并没有答案,又或者说,答案本就混沌不清。
不要在《同学麦娜丝》中去寻找人生哲理,因为哲理不在电影中,而在你的生活里。
几乎每个男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几个所谓的兄弟:他们可能是发小、同学,也可能是偶然结识于“江湖”。
然而,命运起起伏伏、人生兜兜转转,多年后,昔日的兄弟往往日渐疏远,有的甚至成为路人。
人到中年,还能拥有一起喝酒撸串、嬉笑怒骂的兄弟,真的是一大幸事。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拥有这份幸运呢?
最近备受好评的台湾电影《同学麦娜丝》,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四兄弟步入中年时所遭遇的苦与痛的故事。
四个人物、四种命运,在片中交叉和碰撞,共同演绎了一部有台湾特色的“残酷中年物语”。
这其中,有职场的无奈、也有人生的失意,有命运的不公、也有世事的无常,有对同学间友情的赞扬,也有对政治阴暗面的嘲讽。
看完这部电影,仿佛打开了一个个调味罐,五味杂陈于心中,那份郁结迟迟难以散去。
片中,电风、闭结、罐头、添仔四人为高中同学,虽然都已年近四十,却仍经常相聚在泡沫红茶店,吹牛、打牌,享受这份兄弟情谊。
然而,短暂的快乐时光之外,四人却又不得不面对各自的痛苦与烦恼。
身为保险业务经理的电风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申请涨薪时却被老板要求“共体时艰”。
省吃俭用攒下首付,但过高的房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更要命的是,女朋友意外怀孕了,他不得不提前结婚,然而,面对这一变化,他却没有做好准备,内心惶恐不安。
按照老家的风俗,他简单地举办了婚礼,但参选立法委员的同学却跑来婚礼现场拉票。
曾经纯粹的友谊变味到如此地步,又怎能不令人惆怅感伤?
闭结是四人中最善良,也是最悲苦的。
从小口吃的他和奶奶相依为命,靠给逝者扎纸屋为生,收入微薄。
单纯宽厚的他愿意为兄弟两臂插刀,无悔付出。
为了给病入膏肓的奶奶“冲喜”,他急需找个好女人结婚。
几番周折,他认识了一位年长几岁的单亲母亲,两人相处得比较融洽,闭结也倍感珍惜。
就当大家以为闭结苦尽甘来时,他却被寻仇的黑帮看错人砍死在街头。
一生为他人做善事,到头来却横遭不测,这到底是命中注定还是造化再次弄人?
在人海中浮沉多年的痴情胖子罐头总是很丧,因为失恋而曾试图自杀,后来接受了同学介绍的户政所的工作,上门给人登记户口,工作枯燥而无趣。
某天,罐头偶遇昔日暗恋的校花同学麦娜丝,不过女神如今却沦落风尘。
为了“拥有”女神,罐头一度想当女神的顾客,然而最后关头,他却逃跑了,在午夜的街头边走边流泪。
有些事情,失去了距离,便也失去了幻想的美妙。
这个领悟,真的很痛。
十八线小导演添仔一心想成为下一个李安,自诩怀才不遇,靠拍各种乱七八糟的广告片度日。
女朋友谈了几年,但一直不敢结婚。
机缘巧合之下,添仔被政客高委员看中,成为傀儡去参选立法委员。
为了当选,添仔仿佛着了魔,越来越像一个真政客。
电风结婚,他去婚礼上拉票,甚至连闭结的葬礼他都没有放过,而这也导致了矛盾的总爆发,大家对其大打出手。
历经岁月考验的兄弟情谊,在权力的欲望面前,终究不堪一击。
和上一部高分之作《大佛普拉斯》一样,导演黄信尧在本片中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悯和关照,在这些虽然普通但各具个性的小人物身上探寻关于人生、世界乃至生活本质的真相。
尽管直到最后,导演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答案却早已显现在故事之中,而这也得以让我们有更多的空间去理解每个人物背后的无奈与挣扎:中年男人是怎样被现实所困,又怎样四处寻找出路。
而为了更好表达自己的主旨,导演不仅黑色幽默玩得“笑中带泪”,更将 “导演旁白”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运用得恰到好处。
从开头到结尾,导演的声音不时在片中出现,介绍剧情也好,与剧中人物对话也罢,不仅显得十分有创意,更带给观众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尤其是影片最后,导演对添仔的所为实在看不下去,跑进画面中与添仔干起架来,这种令人捧腹的拍摄方式,即便放之世界影坛,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台湾电影人不拘一格、创新图变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内地电影学习。
《同学麦娜丝》虽然讲述的是台湾的故事,但这些或悲惨或无奈的“中年危机”故事,何止只发生在台湾,大陆不也一样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吗?
眼下,“35岁危机”正成为最热门的网络话题之一,每个与之相关的新闻都会挑动大家敏感的神经。
每个身处其中的中年人或者即将迈过35岁门槛的年轻人,谁内心不是充满焦虑和惶恐呢?
遗憾的是,我们看不到类似《同学麦娜丝》这样深刻直面大陆80后人生之痛以及“35岁危机”的影视作品,红得发紫的却是类似《赘婿》这样的爽文、爽剧,没有现实关照,只有意淫自嗨。
不知道,这到底是行业的无奈,还是时代的悲哀?
这部《同学麦娜丝》和导演黄信尧的前作《大佛普拉斯》有着微妙的细节上的承接,主要是添仔的线,当然整个电影从荒诞性上和前作一脉相承,通过四个同学各自的人生描述以及他们之间的碰撞,从头到尾都营造了一种荒不可言的感觉,让人看完感慨良多!
电影中也设置了很多小的幽默,比如在罐头那里出现的加藤老师,比如闭结的阴阳眼,当然所有的幽默都在结尾处显的更加荒诞,而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以及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反馈之间的强烈反差感,更是让每个观众没来由的生气,也没来由的戳中心里的那根弦……最后导演加入揍添仔的戏份,可以看成是导演自己玩的小幽默,但是其实是替我们观众上场吧,利欲熏心把兄弟的婚礼甚至葬礼搞成自己的拉票仪式,简直不要太恶心🤢,正如最后导演传递给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一派胡言……”每当夜声人静的时候,如果你回望自己的人生,何其荒诞,何其搞笑,何其莫名其妙,但人生只能往前走,不管它多么别扭……
等了好幾個月,終於等到了黃信堯導演的新作《同學麥娜絲》上線。
不出意外,本片還是延續了其上一部作品《大佛普拉斯》中的荒誕風格,在交叉敘述中展現了添仔(施名帅飾)、電風(郑人硕飾)、閉結(刘冠廷飾)和罐頭(納豆飾)四個中年男人的人生重要時刻,在笑與淚中一層層撕開血淋淋的生活真相。
“造夢者”添仔:明天(銘添)會更好?!
让-吕克·戈达尔曾說過:“拍電影不是實現夢想的過程,而是在拍的過程中尋找夢想。
”作為影迷,對電影最熟悉的一個定義就是“造夢的機器”,最羨慕的一個職業就是導演,因為導演是“造夢者”。
正如影片中的添仔(吳銘添),最初的他對電影滿懷熱情,連做的夢都是在片場指導演員拍戲,即使被同學的母親嘲諷:“當導演就是沒工作的人,300年才拍一部片。
”他依然奔走于大大小小的拍攝現場。
可就是這樣一個滿懷夢想的青年才俊,在給一位市長拍攝宣傳廣告的時候被選為“強有力”的繼任者,從此踏入仕途,開啟了競選之路。
在和掌權者高委員(陳以文飾)以及自己內心的鬥爭中,添仔逐漸嘗到了權利帶來的征服慾和鬥爭慾,在被老婆發現出軌的情況下還能一臉義正言辭、面不改色,於是添仔徹底放棄了所謂的尊嚴,走上了另一條“造夢的路”——參加競選,不再逃避政治遊戲,且不斷用宣傳車向選民示意“明天(銘添)會更好”,甚至不惜在同學的婚禮、葬禮上藉機拉選票。
然而導演的高明之處在於,添仔的全名是“吳銘添”,所以,放下導筒、穿上綬帶的添仔真的能帶領選民走向美好的明天嗎?
抑或導演出鏡暴怒踢向添仔的那一腳,其實已經斬斷了他的明天,那麼,這一個“明天”倒下,還會有下一個“明天”嗎?
“信梦者”罐头:仙女下凡,就算難過依然供奉。
如果說“造夢”需要天分,那麼“信夢”則只需要一顆簡單的頭腦和堅強的心臟。
就像影片中的罐頭,沒有固定職業,喜歡去“三溫暖”,但依然對初中時喜歡上的校花(麥娜絲,潘慧茹飾)念念不忘。
因此,當罐頭以戶政所調查員的身份與以淪為風塵女子的校花相遇時,他一度被幸福砸暈,也一度迷失在女神已然墮落的破碎夢境中。
儘管校花多次出現在罐頭的春夢中,也主動向他暗示允許發生關係。
可最後罐頭還是逃離了,用導演的話來說就是:在罐頭的心目中,校花已經成“神”,像祖先的牌位一樣被供奉了20多年,校花的出現就像仙女下凡,褻瀆校花就像打翻祖先的牌位,對罐頭來說無論如何也是沒辦法做到的事。
也許在部分男性觀眾看來,這其實是一個英雄想要救美卻失敗的故事,但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對“男人至死是少年”的印象強化,也是對柏拉圖式的愛情的致敬。
正如曾經一度流行的那句愛情箴言:真正的愛是克制與放下。
“追夢者”閉結:人生無常,擁有就足夠了吧?
其實在影片中,除了罐頭和片名中的“麥娜絲”有密切的關係,其他三位主人公都只是圍繞在罐頭身邊的“工具人”。
尤其是閉結,說話結巴,有陰陽眼,依靠祖傳的紙扎店生活,為了照顧生病的阿嬷而遲遲不能結婚。
可是他卻是對生活要求最普通的那個,也是對自我最滿意的那一個。
所以,當閉結終於通過相親找到了阿月,一個不需要閉結說太多就能懂他的善良女子,我短暫地相信了這個世界依然甜甜的愛情和美好的角落。
甚至當閉結口吃莫名其妙好了,他的阿麼竟然也可以起床做飯了,我還陷在導演預設的“陷阱”裡,傻傻地相信上天始終是仁慈的,不會讓這個可以為了添仔的選票聲嘶力竭喊加油的好人陷入困頓。
可是突然間,畫面就變成了黑白監控,突然出現的暴徒將閉結亂棍打死,而觀眾也仿佛被挨了一悶棍,除了痛惜,竟無言以對。
佛說人生無常,說的就是閉結這樣的吧?
那麼這樣的人生還有意義嗎?
我想應該還是有的吧,至少他紙扎的漂亮的房子還在,阿月的記憶裡有他,地獄裡也多了一個善良的鬼。
“破梦者”电风:人生過成了標準模板,忍心打破嗎?
與添仔的生活脫軌、罐頭的底層掙扎和閉結的意外去世相比,電風更像是我們大部分觀眾中的一份子:好好读书,找了一份精英的工作(保險業務員),娶了个喜欢的人当老婆(同樣愛看漫畫),買了新房,試著努力經營一個新家庭。
可是,電風依然覺得任何事情都不如意:新房下面的車庫差價太大了,為了省錢,只能安慰自己手動推車就當是鍛煉;婚禮上想出盡風頭,結果卻被添仔喧賓奪主;在職場上更是處處被小學同學壓榨,晉升無望。
他不斷尋找到人生的答案,甚至跳入湖中試圖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事實告訴他:答案本身就是一片混沌。
所以,如果沒有天賦和勇氣,按照標準模板過的人生儘管也不如意,但至少看得到未來。
那麼,你還忍心打破嗎?
“年輕時的我們,時常說到未來,以為總有一天,會衣錦還鄉,開著名車,娶一個嬌妻,住在豪宅裡,我們總是相信自己,身上有一雙翅膀,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展翅高飛,但過了40歲,慢慢可以理解,原來我們其實只是一只雞”。
儘管對很多人來說,人生本來就是一派胡言;儘管有些人的生活就像走火機關槍,漏電的插頭,是悲劇的開始。
可是,我們還是不能失去希望,就像添仔、罐頭和電風帶著對閉結的懷念繼續活著一樣,不要臉地繼續活著。
抱歉,这部片,不剧透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我内心的喜爱,以下严重剧透,如果没有看过片子,请不要往下看。
…………………四个同学,最后死了一个,一个背叛了初衷成为了人人可恨的政客,一个丢掉了工作,一个精神世界崩塌,失去了女神。
哦,对,麦娜丝就是女神,也是妓女。
影片荒诞部分有且不仅限于:影片不仅多次导演贡献画外音,最后导演从画面里跳出来殴打变成政客的叛变友情的同学。
纸扎屋变身新房,四个朋友居然还在里面打牌,且纸扎屋还有窗户,窗外看出去还有富士山,浪漫。
闭结死于一场误会,黑社会寻仇误杀了他。
其实在前面大概一个小时,我也有点看得昏昏欲睡,毕竟真的如流水帐般的不紧不慢甚至涣散的回忆录,实在是有点熬人,可我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我相信后面会好看起来,果不其然,后面的荒诞和现实交错的部分,讽刺和揶揄让人又笑又哭的部分,依然很台湾,也非常的黄信尧。
其实中年题材非常难拍,稍微不注意就会被人吐槽男权,吐槽夹带私货,吐槽油腻。
可《麦娜丝》上来先把自己批判一番,站在了道德的至低点,这点真是绝妙,制高点都给观众了,我就摆烂,然后在烂泥里开一朵花。
其实我真的在电影里看到了很多现实的影子,不管是只能供奉在神龛上的女神,还是不会拍马屁导致的工作不顺利,以及政客们肮脏的嘴脸,刻画的看似没有新意,却又浑然天成。
其实我真的在电影里看到了许多理想主义的东西,不管是男人之间的友情是可以选择陪你一起在烧给死人的纸扎屋里一起打牌,还是真的善恶有报,坏人终会下地狱。
这些都是很珍贵的东西,珍贵到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还有这种东西。
我和影片里世界上第一次有导演在电影里出境打人一样,也可能是第一次用了四个“其实”来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全片最打动我的一幕,闭结说他搬新家,然后邀请朋友们去他自己做的一整套纸扎屋的场景,不亚于《大佛普拉斯》里,我们看到捡垃圾的肚财,在垃圾堆一般的住所里布置的干干净净的太空娃娃乐园。
我太吃这一套了,太浪漫了。
麦娜丝是英文minus也就是“减”的意思,人到四十,身上的责任已经到达顶峰,上有老下有下,工作的压力,房子的贷款,还要幻想着性、钱、暴力,精神和物质世界,一切都是漫溢的,是需要做减法。
麦娜丝也是女神的名字,它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即便你没有女神,你也总会有一个自己精神上的寄托,影片告诉我们,要和女神保持距离,她才永远是你的女神,不然,你的精神寄托就会坍塌。
我从不在我喜欢的电影里思考“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这就好像我从来不问我妈为什么今天要炒这道菜,因为我知道我能吃到这道菜,喜欢或者不喜欢,对它的感受只属于我个人,我能在导演的故事里,读到什么关于我个人的启发或者感动或者愤怒或者思考,这才是电影对于我个人的意义。
我是真的很喜欢台湾电影里传递出来的“情怀”,它是从荒诞和幽默的掩盖里露出来的,它是人性的奶油夹心,只有一点点,但是你会一直回味无穷。
我对《同学麦娜丝》一点都不失望,我觉得黄信尧导演的套路,是我最喜欢的菜,他就照着这个套路再拍一百部,我也不会吃腻,就像我吃不腻我妈做的菜。
导演2小时的无病呻吟
小人物的戏虐人生
7相对有话语权的导演选择为政治发声 辛勤工作的苦逼职员被公司996 喜欢嫖娼的屌丝将爱情奉若神明 刚要有说话权利的底层失语者却死于非命于是政治碾压梦想又影响到工作,工作击碎爱情的幻象,爱情在意外面前不值一提于是世界一片混乱,人类一败涂地,我们是孤独的流窜之王
觉得比大佛普拉斯更好看。另,刘冠廷真是兼具颜值与演技,连着看了几部他演的戏,每个角色都完全不同,但都被演绎得很到位。
成也導演風格敗也導演風格,其中女性角色一如既往的扁平卻沒有其他烘托導致整個作品結構鬆散不已,分數低純然是對其期待過高而致。
导演不了解女人,片子中的女人其实可有可无。还是应了大陆那句话:拉良妇下水,劝妓女从良。就是一帮男人的故事,非要拉女人凑数、点缀。片子的学生气太重,可能也是导演不愿意全身心投入社会吧。
在怒批消失的情人节的时候,我没想到其中开心麻花恶俗价值观居然和它的黄信尧喜剧元素是共生的。这片女性只有三种形象:风尘女子、知心爱人、大和抚子。尽管导演主动消解了片子最后那个酷似小时代但属于小镇中年的幻想,也不能掩盖幻想以外对女性的刻板和忽视。闭结的遭遇显然是想复刻肚财的死,但因前有暗示,黑色幽默气质消失了,悲怆感也丢了。大佛里的性权钱是底层人对上层人生活的偷窥,这种偷窥带来的压力一如社会在其他方面的精神压迫,这里就单纯变成了权力的展示或交换,铭添甚至可以硬气到和操盘手协商。婚礼葬礼拉票这种东西不外乎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里所批判的。把台湾人的拜拜文化和人的欲望摆在一起其实也很辛辣,只可惜浮光掠影。归根还是影片的主角放在中年中产,他们面对有着更多的选择,而自主的行动才是体现他们人性光辉的地方。
导演你克制一点啦
黄信尧拍出了可能是年度最油腻又最纯情的“直男电影”(如果有这一种电影种类的话)。他将所有女性角色剥离到只剩最干瘪的符号,又将男性群像注入爆出地表200%的灵魂。中年男人的心事与情怀,作为永远长盛不衰的“霸银幕话题”,想必是因为拍电影的大多也都是中年男人。但要拍得有趣,拍出醇厚感、复杂度,还是相对少见的;这部没有《大佛》那么大的野心,但单纯只是从“中男电影”这个角度思量,仍旧相当可观,有着各式散落无章的奇思妙想,有点黄信尧碎碎念版《浪荡儿》/《夫君》的意思了。郑人硕、刘冠廷、纳豆的戏,把人物的气质和情感温度拿捏得恰到好处,闭结的纸扎屋和罐头的泪崩两场戏颇具华彩。
男人这辈子最大的憧憬是名利双收,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最大的幸福是有个听得懂你说话的女人,替你熬汤,给你管账;最大的失败是以前看不起的同学成了你的boss,你卑颜屈膝,最后还被扫地出门;最大的悲哀是你心中的天使堕落人间,成为所有人都可以践踏的花泥,而唯一不忍践踏的那个人,却是你。
相比于前作的耳目一新,我更喜欢这部的娓娓道来,没有批判也没有歌颂,只是把中年人的苦,事无巨细地摊开了给你看。拆穿了梦想这个人生中最大的骗局,它存在的唯一意义,或许就是有一天必须学会去聆听破碎的声音,而生活本身从来都是用来失望的,明白了这一点后反而就不会那么失望了。作为观众,如果你不试图去定义每一个人,那便不会随意给别人扣帽子,这或许也是在观影中应该学到的吧。家族和黑帮势力,那个年轻的、前身是导演的立委候选人(仔细看他的招牌是红色),背景又设置在台中,如果对岛内生态有所了解,很容易觉得这些都有所指。郑人硕太棒了,我觉得他才是最出彩的一位,婚礼和葬礼两场戏演得实在动人,拿不了金马大概因为太帅了。
还是大佛那股散淡、怪怪的调调,四个老同学的故事穿插着讲,导演时刻用幽默的画外音“干预”沉浸感,比如开头讲因为大佛普拉斯拿奖制片人新买了摩托车,他理应算股东所以借出来骑。还有罐头梦见加藤鹰,加藤说下方有字幕所以你不用翻译,片尾导演干脆冲进镜头里揍人。罐头说日景拍壮阳药广告可以调小光圈,要四面有壁、有床有被才能登记为户口住址。闭结用纸扎了一个“婚房”,闭结回光返照突然不结巴了,莫名横死街头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帮参加竞选的老朋友卖力吆喝拉票。看的时候不免多此一举地想,要是某些大陆网友看到这片子,又该嘲讽ww城建破烂、拍片小气了。后来看到豆瓣评论宽心很多,会那么想的人压根就不会真的找电影看吧,要是哪一天豆瓣书影音没了我真的会很伤心。
对大多数的男性来讲,年少时,心里都会有一位女神。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女神会渐渐消失在心中。但对有些人而言,思念并不会消失。最后,就是将她们请到神龛上面侍奉。偶尔想起来的时候,从脑海里拿出来膜拜。对罐头来讲,校花早就和他家的祖先摆在一起,实在不应该将她从神龛上面请下来。毕竟,仙女下凡,一切都会打回原形,失去了距离,也失去了幻想的美妙。
看完這部電影才真的意識到以前看的大部分台灣電影都太外省了
2020年第57屆金馬獎榮獲最佳男配角-納豆、最佳美術設計-趙思豪、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並提名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黃信堯、最佳男配角-鄭人碩、最佳改編劇本-黃信堯、最佳攝影-中島長雄、最佳剪輯-賴秀雄、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柯仁堅&蔡仲軒。—— 終於觀看《同學麥娜絲》,有些不及因《大佛普拉斯》產生的期待。—— 1.-你們記得11班那個小公主,我們的校花嗎?-麥娜絲。2.科學家說宇宙的出現是來自一場大爆炸,它產生了時間與空間。但大爆炸之前呢?可能就只是一片混沌。我想人生也是一樣,我們花很多時間,找尋人生的答案,但說不定,答案的本身就是一片混沌。3.這部電影應該是全世界,第一部有導演跑進畫面裡面打人的,有時候拍電影拍到讓人受不了,都分不清是電影還是現實人生。你可能會說這部電影太荒謬了,但對蠻多人來說,人生本來就是一派胡言。
讽刺社会,怀念老友,做了铺垫,用了些手法。
“这出电影,应该是全世界第一部有导演跑进画面里打人”,笑着笑着鼻子就酸了。
文学最怕腻于个人的无病呻吟
中年危机,幻想破灭,浅了,这种故事随便找个有点年纪的路人都能讲上一段。越早认清现实越有爬起来的可能
无论黑白还是彩色,无论边缘还是主流,相似的荒诞中经历,相近的苦涩中生存。黄信尧较之前作,进一步动用了几乎所有擅长的影像表现形式,更加实验却更加贴近,更加抽离却更加现实。去年最值得回味的台湾电影,同钟孟宏一道,一种认命般回光返照的魔幻一刻。以虚无对抗无常,如同冲进镜头动手的导演,无为的宣泄和欢愉,十分短暂,甚至刹那间流逝。的确是又一度的“普拉斯”,更加私人的记忆对话,然我们能否在下部电影里同“中年的旁白”再次相遇,或许只能听候安排,大家都在被命运捉弄。同学麦纳丝,成为每个人生命中的那件麦格芬,不堪回首却无限留恋,又成为时下自我悲感真相的祭品。只能骂上一句,给上一拳,连带那些五味纷陈,永不复还的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