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乐章
Sterben,Dying,告别交响曲(港),我去死一下(台)
导演:马蒂亚斯·格拉斯纳
主演:拉斯·艾丁格,科琳娜·哈弗奇,莉莉丝·斯坦根博格,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罗伯特·格维斯戴克,汉斯-尤韦·鲍尔,Anna Bederk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Nico Holonics,C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24
简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届中年的指挥家汤姆,在两端之间进退维谷。即将举行的演奏会诸事不顺,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老父失智症恶化,老母癌病缠身,恐不久于人世。前度女友临盆,他亲自迎接新生命到临,更充当代理父亲。妹妹爱上同样酗酒的有妇之夫,生活一塌胡涂,更把他的音乐会弄垮。长期抑郁的作曲家决意寻死,他不得不为好友善后。一次..详细 >
3.5星,实在有点太冗长,太繁琐了,前半部分还好,后面实在是抓马,
这部剧将很多议题又往前推进了一步,音乐家为让观众理解要妥协到什么程度?thin line,对于朋友,给予接纳要到什么程度?即使他要夺走自己的生命?父母对于孩子,要真实到什么程度?即使告诉他我不喜欢你我不爱你?观众可以接受死亡到什么程度?看着一个老人死前的痛苦至极有长达三分钟的镜头。一般电影就会开始变暗直至切换至其他,但导演在这里固定了镜头,让观众经历了这种至暗时刻,一起经受suffer。一部比纪录片还要真实的关于家庭的电影。
【全员都是吃了诚实药的爱无能人类,毁灭吧,赶紧的】看完心情和导演描述的亲密关系一样复杂。期待导演说的电视剧版本早日上线。
“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快乐”,也不是每个家庭都必须相亲相爱,因此那段母子对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情非得已的表达,完全直面真相,而非在“这是可以说的吗”的层面停留。抛开那些义务和责任,不谈对错,尊重个人的选择,会在天翻地覆中取得片刻的微妙平衡吗?最重要的是距离感吧。
拉斯艾丁格还是帅帅的
看之前没什么预期因为知道很长 但是看完感觉wonderful。全都是、就连爱也是在冷漠之下的。影院氛围不错
破碎、痛苦、残酷、死亡、澎湃、孤独...高等动物超乎想象的艰难,就像烫嘴的难念的经。
漫长、麻木、矛盾又真实的痛苦,分了三次才看完…印象最深的片段是母子谈话,因为我和母亲也有过一段非常相似的谈话,只是最后我知道母亲是爱我的,她只是不知道该如何爱罢了。
作为一名华人,可能理解不了如此淡漠、疏离的亲友关系
这部电影不是节奏慢 是有点便秘
有点“托尼·厄德曼”的意思,电影自己还Q到了。我们都在奔赴死亡,看完会觉得普通人、普通家庭、普通死亡过程其实没什么不好的。
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
这种走心的电影,看完也会让人很累心……
屌德国人拍的电影太harsh了。看似平淡的生活水面下全tm是尸体。男主角有几句台词就像我的德国平替,不,我是他的中国平替。作为反刻奇者写一部关于死亡的作品然后在首演前去死难道不是疯狂地刻奇吗。
冷漠、虚伪、不健全的亲密关系是可以传承的
采用了协奏曲的乐章结构来拍,五个章节表现一个非正常的“正常”家庭,先是各自书写成员,最后互相交集,达成一个爱无能的当代精神性,片子里放了《芬妮与亚历山大》,本片还真就是在致敬伯格曼,他同样拍了一对成年兄妹混乱又狼狈的当下,给《芬》写“后传”的意味强烈。电影的问题还是三小时时长带来的叙事无节制下的种种露怯,影片单拎出每个章节都是一部不错的伯格曼式中短片,但合在一起去书写一个当代家庭的“垂死”,只觉得冗长、重复,不是所有人都能拍《一一》,反而是跳出家庭的作曲家之死副线比较有意味,用自杀来为作品终结的作曲家,最终在天国达成了死亡是对媚俗最好的反抗这个结局,但一场老白酒会又道出这种以死相争的反抗本就是更大的媚俗。片子里不乏导演给出的这样好的处理,但随后他又总是自己破梗,超三小时的叙事还是要先打个问号
今天好棒…我在一边抹泪,旁边的姐妹轻轻递过纸巾🤲❤️…房间里贴了贾木许的stranger than paradise 电影海报!喜欢bernard自杀那一段,tom是个仁慈的朋友。时长原因故事节奏比较奇怪,只是死真难,活着真难,衰老的折磨真可怕,家庭真难,创作真难,柏林真好看!
算是意外之喜,182分钟的片长也确实有很强的震慑力。拿最佳剧本银熊奖非常合适,章节体的设定也让剧情表达更加灵活自然。
乐观的人可以活很久
细碎的xx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