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自用 非影评虎头蛇尾 据说有两个版本 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赵本山与胖子相亲 因为瘦子都看不上赵本山 所以只能找胖子 胖子说结婚要五万赵本山找傅彪借钱 傅彪给他出了主意 后山有辆破车 二人刷红漆 放一张单人床 摆了一个投币箱孙红雷 李强 陶红等客串赵本山二元买了一捧玫瑰去胖子家 做饭 吃饭 胖子家有个大胖儿子 董洁失明被虐待 不给吃冰淇淋还得刷碗 赵本山二次来找胖子 董洁穿条小内裤还露点 那时的董洁很瘦胖子说让赵本山把董洁放到他旅馆去上班 结果因市容整顿旧车被吊车吊走 董洁的床被搬走 房间被胖子儿子占领 胖子不管董洁了 让赵本山带走赵本山把董洁带到家中 自己谁阳台了赵本山找到领导 领导让他暂住厂房赵本山找到同事们 傅彪 李保田 贾宏声父亲等人在厂房设计了一个房间 按摩的洞有两个头大 录街边的声音当效果 让同事们装顾客按摩 台词淳朴率真赵本山卖了自家电视给董洁买了花裙子因为大家都没钱了 所以用纸代替钱当小费董洁要求赵本山念父亲的信 董洁父亲去深圳之前拿了胖子5000元 结果4000元炒股赔光了赵本山找胖子 胖子已经有新男友了 赵本山在天桥喝醉了 自言自语骂胖子 被过路的胖子揍了 赵本山装董洁的父亲给她写信 马路上被大卡车撞了傅彪第二天去找董洁 董洁留下了录音 其实她早知道大家是在骗她 傅彪对着录音机念赵本山写的信赵本山躺在病床上 董洁自己走在马路上
第一次试着写评论,一直也都觉得五大三粗的自己很难被一部电影感动,直到看到董洁那明眸善睐的眼神,虽然呆滞,却很清澈,除此以外,也有很多煽情的场面,在街头董洁给老赵摸相;伴随着董洁的录音的播放,傅彪念着老赵在经历了很多变故后写的给董洁的“谎言”时,竟然会莫名的流泪。
有欢乐,也有感动,终究还是觉得比老谋子那些所谓的大场面更感人。
好片,只是不符合商业社会的普遍追求。。。
无意间看到编剧竟然是莫言,怎么回事?
哪里出了问题?
这样的组合怎么在剧情上犯这种错误?
是不是老谋子又犯轴了?
一加一竟然小于了二。
看这电影,前面六分之五还好好的,突然一辆大卡车开过来,我就坐不住了:完了。
这种编剧上的问题,冯小刚是不会范的,但张艺谋就是犯了。
结尾那么匆忙,好像导演导着导着家里边忽然出了什么事情,没心思再好好干下去了,慌里慌张的就快快了断了。
结果是作品的结尾不够合理,作品的完整性没能形成,成为了所有观众的、甚至还有编导集体的永远憾事,永远没法弥补了断的。
老实说,没看到车祸之前,我看得津津有味。
很久没看过这样的片子了,虽然格局不大,也不考虑更大的社会关注,但是具体入微,纹理细密,也称得上是认真细致的;作品的风格--镜头上和表演上--力求朴实无华,非常生活化。
张艺谋很喜欢喝擅长记录的风格,如《一个都不能少》,真切感人。
这是冯小刚未能做到的。
老谋子的另外一部现代都市生活电影《有话好好说》虽然镜头上追求实验性,但是因为叙事策略和表演风格的原因,仍要把它与这部《幸福时光》划归一类。
这两部电影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相比,没有太多的优势。
比较来看,在主题上,冯小刚要做一些轻松娱乐的戏;张艺谋则要在深度上作势深挖,可惜成效并不理想,他只是表达了现代人伦理道德中某一环或某一部分的忧思。
可是他忽略了群众的思维能力,缺少创造性的观点和观念。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他的吃力。
冯小刚相对来说则是比较游刃有余,不会那么执拗的就一类事情表达或宣扬自己的并不高明的见解。
当然,《手机》、《一声叹息》对于社会变化发展的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主动进行了探讨和思辨,但是成绩并不如别的作品明显。
可是这两部作品并不比张艺谋的这两部差。
反应现实问题的电影中,杨德昌的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的结构严密,故事紧凑,反映了其人认识上的深度。
然后再说电影所反映出来的导演的精神世界。
拍出这样的一部电影,表现出张艺谋导演对于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状态和认真态度。
这当然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但是如何表现,关系也很重大。
表现一种道德拷问主题的电影,韩国电影喜欢用主人公的愧疚感来达成人格的救赎,如《薄荷糖》、《援交少女》都是力量充沛以致达到激烈残酷程度的。
这当然不是说这种方法是唯一的,但也不能否认其震撼人心的能量。
那么《幸福时光》应该如何结局呢?
我一时也回答不了,回答这种问题,需要“智慧”。
昨晚在网上看了《幸福时光》,张艺谋的老片,2000年的。
片中赵本山饰演一个退休工人老赵,努力追求幸福,最后却遭遇车祸,躺在病床上。
董洁饰演一位盲女,倔强而坚强,一心想挣钱治好自己的眼。
片里的董洁好小,甚至有些发育不完全。
9年,她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到妈妈的过渡。
不管她现在变成什么样子,我还是祝福她,享受属于她的“幸福时光”。
片中的她真的很可怜,因为脑中长瘤而失明,被生父抛弃,被继母一家虐待,直到遇到“老赵”,开始她的“幸福时光”。
老赵何许人也?
一个五十多岁的退休工人,一心想找个伴,遇到一个胖女人。
为了结婚,谎称自己是“幸福时光旅社”的老总,还将盲女领出了家门。
为了不让盲女失望,想尽招数哄她(我实在不愿意用“骗”这个字眼),然而最终还是被识破了。
我很奇怪为什么大家的影评里很少提到傅彪,他在片中饰演老赵的徒弟小傅,“幸福时光小屋”的点子就是他想出来的。
一个胖胖的小人物,但是很可爱。
影片的最后就是他对着录音机朗读老赵写给盲女的信,很是感人。
而今彪哥已远离我们,愿他在天国好走!
老赵在片中的表演自不用说,朴实而生动。
董洁也演的很好,很细腻感人。
看到董洁,不由想起从前遇到的另一个盲女,是妈妈同事的女儿。
小时候患了青光眼导致失明,好在没有被家人抛弃,在盲校里学习。
她虽然没有董洁美丽,却一样的坚强开朗。
也同样祝福她吧!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蛮温馨感人的片子,虽然没有张导其他的片子出名。
无意间看到编剧竟然是莫言,怎么回事?
哪里出了问题?
这样的组合怎么在剧情上犯这种错误?
是不是老谋子又犯轴了?
一加一竟然小于了二。
看这电影,前面六分之五还好好的,突然一辆大卡车开过来,我就坐不住了:完了。
这种编剧上的问题,冯小刚是不会范的,但张艺谋就是犯了。
结尾那么匆忙,好像导演导着导着家里边忽然出了什么事情,没心思再好好干下去了,慌里慌张的就快快了断了。
结果是作品的结尾不够合理,作品的完整性没能形成,成为了所有观众的、甚至还有编导集体的永远憾事,永远没法弥补了断的。
老实说,没看到车祸之前,我看得津津有味。
很久没看过这样的片子了,虽然格局不大,也不考虑更大的社会关注,但是具体入微,纹理细密,也称得上是认真细致的;作品的风格--镜头上和表演上--力求朴实无华,非常生活化。
张艺谋很喜欢喝擅长记录的风格,如《一个都不能少》,真切感人。
这是冯小刚未能做到的。
老谋子的另外一部现代都市生活电影《有话好好说》虽然镜头上追求实验性,但是因为叙事策略和表演风格的原因,仍要把它与这部《幸福时光》划归一类。
这两部电影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相比,没有太多的优势。
比较来看,在主题上,冯小刚要做一些轻松娱乐的戏;张艺谋则要在深度上作势深挖,可惜成效并不理想,他只是表达了现代人伦理道德中某一环或某一部分的忧思。
可是他忽略了群众的思维能力,缺少创造性的观点和观念。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他的吃力。
冯小刚相对来说则是比较游刃有余,不会那么执拗的就一类事情表达或宣扬自己的并不高明的见解。
当然,《手机》、《一声叹息》对于社会变化发展的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主动进行了探讨和思辨,但是成绩并不如别的作品明显。
可是这两部作品并不比张艺谋的这两部差。
反应现实问题的电影中,杨德昌的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的结构严密,故事紧凑,反映了其人认识上的深度。
然后再说电影所反映出来的导演的精神世界。
拍出这样的一部电影,表现出张艺谋导演对于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状态和认真态度。
这当然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但是如何表现,关系也很重大。
表现一种道德拷问主题的电影,韩国电影喜欢用主人公的愧疚感来达成人格的救赎,如《薄荷糖》、《援交少女》都是力量充沛以致达到激烈残酷程度的。
这当然不是说这种方法是唯一的,但也不能否认其震撼人心的能量。
那么《幸福时光》应该如何结局呢?
我一时也回答不了,回答这种问题,需要“智慧”。
解决不了也是答案,悲剧也不能草草了事
再看《幸福时光》,总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老谋子《活着》之后,已经死去。
老谋子的喜剧,总有悲剧的命运。
《幸福时光》里有个桥段——按摩床的洞挖的太大,李雪健老师趴下的时候,差点钻进去。
每次看到这,我都不禁为老谋子的喜剧因子叫好。
可惜,这位陕西兵马俑的喜剧因子还是太少。
就像我接触的陕西朋友,敦实有余,喜感不足。
或者说,喜感太不外漏。
喜剧——悲剧的交互转换,是某些喜剧大师调侃世界的追求。
默片时代的卓别林,诠释了喜剧的悲伤。
唯独美国小杂种不讲究这点。
这种传统,目前只有中国电影人在努力传承。
要不怎么解释中华民族的喜剧电影一部接一部的烂?
也好,对于苦难深重、喜欢把苦难当成炫耀的资本的中华民族,确实需要轻松一点。
我们正在做的就是坚决忘记苦难,彻底末日狂欢。
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有“幸福时光”吧。
贾谬:幸福时光,在空中晃荡张艺谋的<<幸福时光>>,我并没有从温情的角度去感受它,我甚至觉得影片中闪现的幸福,也和我理解中的不一样。
张艺谋说这是他拍的最没有质量的一部电影。
可以说,在中国拍这种感人题材,几乎是票房追求的主旋律。
而张艺谋为国内观众所知,是一个所谓在国际电影节上为国争光的人。
所以这部电影,得到了广泛的批评。
这些都过去了。
而其后张艺谋所拍摄的<<英雄>>、<<十面埋伏>>,在画面质量上当然要比<<幸福时光>>好,但影片得到了更广泛更应得的批评。
今天又看到<<幸福时光>>,发现影片值得称道的一方面――在表现普通人或者说小人物时,所刻画出的真实。
赵本山饰演的主人公老赵是一个老光棍,他为了娶个媳妇费尽了心机,甚至可能搭上的性命。
这个小人物的追求,揭示了中国的一大国情:成家,或者子女成家,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地图里占据着要塞的位置。
影片<<黄河绝恋>>里有一个小角色,其貌不扬,也没有挣钱的手艺,所以做了土匪。
打家劫舍杀人越祸的背后,膨胀着一个娶媳妇的美好愿望。
为了一个漂亮女人,他被鬼子活埋。
临死前的破口大骂激荡着北方男人的血性,他吼出的关于哥哥妹妹的西北民歌,让中国民众的庸俗追求,在那一刻得到了古典主义的净化。
当然,我感觉中的所谓净化,源于西北民歌黄沙漫天的魅力和被鬼子活埋时北方汉子临时激荡出的血性。
而现实生活中,娶个媳妇是件繁琐的事,如果自己条件不好,就得像<<幸福时光>>中的老赵一样。
徒弟小傅问老赵,你不是喜欢瘦的女人么。
老赵说,瘦的女人不喜欢我。
老赵已经五十多了,他看上一个胖女人,他觉得这种女人感觉上更能给自己温暖。
而这个胖女人,只想把前夫留下的盲女孩当作包袱甩出去。
老赵当然成了接包袱的人。
胖女人要五万块钱,老赵没有,找徒弟小傅借。
小傅也是个小人物,他有钱也不会轻易借给别人,那怕这个人是他师傅。
但是在中国,你不应该明确地拒绝一个人。
所以小傅虽然没借给老赵钱,但帮他出了一个主意。
公园有一节废旧的车厢,公园是谈情说爱调节荷尔蒙的地方。
小傅想把旧车厢收拾一下,做成一个“幸福时光小屋”,供恋人们急时之需,收些门票钱。
刷墙时,小傅先刷了一种灰色的颜料,老赵觉得这样像公厕。
“急时之需”不是泌尿系统之急,是生殖系统之急。
最后,他们刷上一种废弃的红色颜料,颜料的变质让红色显得迷蒙而暧昧。
这正合乎幽会的需要。
很快就有一对男女给出二十块钱,车厢的窗户封的还真严实,床也还算干净。
搞对象嘛,关上门就可以搞了。
老赵不干了,这叫什么事呀,大白天的,公园里,一对男女,关上门,这叫什么事呀。
宁可不挣这钱,老赵也不允别人这么干。
“不能关门”,成为老赵价值辞典里的关键词汇。
表面上看,老赵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卫道士,其实他的道德语法,源自他自己的性压抑。
有这样一种说法。
把一个螃蟹放在篮子里,不久它就会爬出去;把一群螃蟹放进一个篮子,它们爬来爬去,互相践踏,死伤众多;把两个螃蟹放进一个篮子,它们会老老实实在篮子里呆着,如果一个想爬出去,另一个一定会把它拽下来。
中国人也是这样,我做不到的,你也别做。
小傅的想法和老赵不一样,人家给你钱了,人家想关门就关门。
不能关门,谁还给你钱呀。
小傅的饰演者是傅彪,他的眼神和微笑,闪烁着典型的属于小人物的精明。
很难想像这样一个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如鱼得水的角色,几年后英年早逝。
戏里没在明处交待,但从剧情可以分析出,“幸福时光小屋”还是经营下去了,也就是默许关门了。
卫道士在利益面前就是这样。
不过,这无可厚非。
老赵给胖女人说,他是一家旅馆的总经理。
小傅说,你没钱就别吹牛。
老赵说,我不吹,她就和我吹。
老赵不舍得买两块钱一支的玫瑰,他花两块钱买了一堆,修剪整齐,换上唯一一件好衣服,穿越大街给胖女人送去。
我觉得,盲女孩被大家善意欺骗的时光,并不是她在录音中点题般说出的幸福时光。
注意一下赵本山骑着自行车,捧着玫瑰花,在去胖女人家的路上,憧憬美好爱情或婚姻时,脸上浮现的充满希望的表情和干劲。
在通过胖女人的路上,一次次穿越大街的时光,这才是他妈的幸福时光。
尽管这幸福的幻觉,不久就破灭了。
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也许不能帮助老赵分析出:他本来是追胖女人的,怎样鬼使神差地照顾起和自己并无关系的盲女孩。
在盲女孩被善意欺骗的“幸福时光”里,作为老赵一个单位的,小人物们集体地真实露面。
他们善良,愿意帮助一个老光棍,帮他搭建一个虚构的按摩室,给盲女孩一个工作的希望。
反正是单位的车间,单位的材料,用了就用了。
他们抠门,不愿意借给老赵钱,他们的钱本来也不多。
他们没见过世面,在按摩床上一句扯淡的话都说不出来。
他们急中生智,他们觉得盲女孩摸不出纸和钱的区别。
他们不想惹麻烦,还是让盲女孩走吧。
他们有同情心,这孩子别想不开,不会自杀吧。
他们怕事,盲女孩真出了事,警察追查下来会牵连到自己。
就是这些善良的人,找着善良的借口,施舍着零成本的温情。
盲女孩的希望是挣够钱,去找爸爸,爸爸会带她去治眼睛。
爸爸带着盲女孩的希望去了深圳。
这封被盲女孩随身携带的信,只写着她爸爸一个简陋的借口:他在股市赔了。
他甚至没有提到他的女儿。
虚构的温情中,一丝真实冰凉的残酷,多么具有讽刺意味。
而老赵和小傅,还想用虚构的温情,来掩饰这真实的残酷。
老赵已经被胖女人甩了,喝醉挨打之后,他为盲女孩虚构了一封温情脉脉的家信。
写完回家的路上,他出了车祸。
盲女孩虽然眼睛看不见,却心知肚明。
还好,她把虚构的温情当作幸福的时光,她留下告别的录音,她走了。
小傅打开那封带血的虚构的家信,在盲女孩的录音里寻找对话的错觉,深情脉脉地读着。
想起影片中的一个镜头。
老赵为了讨好胖女人,带盲女孩去自己的“旅馆”上班。
他的“旅馆”只是一节名为幸福时光的旧车厢,但是公园要绿化改造,多种些花草,他和盲女孩赶到时,旧车厢已被吊车吊起。
幸福时光,在空中晃荡。
一袋薯片,一盒葡萄汁,一个半小时,我倚靠窗边,看完了这部16年前的老电影.我很惊讶,这样朴素的小人物电影,竟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同一导演.这样的惊讶,不亚于得知研究尼采的周国平去写鸡汤.关闭播放器,我打开朋友圈浏览,打算随后发出这段写好的文字和图片.在看得不算太多的动态里,竟有3条是轻松筹对于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社交型众筹网站,从新疆的葡萄到geek自己研发的充满科技感的炫品均可;但对大多数人,点开轻松筹的链接意味着看到另一个个体和家庭的不幸.自轻松筹问世以来,我看到的形形色色的链接已超过百个,ta们来自华北的平原,西南的盆地,ta们长幼性别各异,但都面临生死考验而缺钱医治.无奈只能把自己的不幸告知大家,把病历、身份证明和躺在病床的无助衰容放在网上,以乞一线生机.互联网放大了痛苦,互联网让我们更接近真实在过去你并不能这般清晰地知悉如此多的不幸,但这些不幸,又是真实客观存在,躲不掉避不了地摆放在那里.脑海浮现去年9月在shift老校区,那个请求抱我一下的胖女孩,她大概已经不在人世了.这电影,让我想起10年后上映的同样小成本,同样故事情节发生在没落厂房,同样票房惨淡的文艺片<钢的琴>,对这部我评分极高的电影,我想用吴晓波那篇<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来推荐已经足够.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71966/电影画风同样让我想类比的,是贾樟柯的作品.这个从山西走出的电影导演,一直在电影中表现小人物、小个体在大背景、大时代下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起伏;他作品挑战当下,忠实记录真实的当代中国的风貌.他一直发声:'不能因为时代高速前进就忽略那些没有赶上时代列车的人'.好多人不喜欢他陈黯平落的叙事和残酷黑色的结局虽然这是真实世界的直观反映.我一直觉得,在青春校园烂片刚有消停,羽皇大战冰族王子的玄幻电影又将轰炸荧屏,并不讨喜迎合的贾氏风格和贾氏作品,不是太多而恰恰是太少.许多年后,这些曾靠特效和狗血剧情,用'校园''青春'撩拨观众的心,靠明星偶像保障票房的作品都会被深埋尘埃,但是<三峡好人>和<山河故人>,很有可能会被爱好历史的后人翻出新赏这是电影在娱乐功能外更大的功能.我不由想起巴尔扎克,他自诩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以91部小说和2400多个人物如是反应了几百年的法国社会.当时的国王王后都不再了,严苛的政策法令也解禁重生,活跃在各个舞会光彩夺目的交际花也已经陨落成泥不知所归,也没有人会再为当时可笑的闹剧和与权威的冲突而噤若寒蝉.这部惨淡的电影过后,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拍出了许多大卖特卖的商业大片,这些电影多华丽壮阔,气势恢宏,他成为中国最成功最有票房保障的电影导演之一.而小他一代的第六代电影导演贾樟柯,则是不温不火,时而被禁,时而发声出来宣传,隔几年拍出一部关于小人物的电影.而更新一代的从作家从主持人等转岗而来的导演们,则更简单粗暴和直接,但他们依靠人气和舆论运作,总能收获不差的票房.的确,对于这些进电影院消费的生力军的年龄群体,他们的作品更合这些年轻的男男女女的胃口.很久后,也许是过了几代人,总有人会意识到'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事情时时代代都在发生,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作品,也会永远永远存在.而稍稍能做的,是请那些此刻还在坚守的电影人,收下我微不足道的敬意.
看到最后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哭了。
最后那个交叠着声音念信的真的很感人。
一个落魄的退休单身汉,努力地追求结婚,希望老来有伴,可以依靠。
没有人要求他一定要对那个女孩负多大的责任。
即使是在跟胖女人闹翻以后,被胖男人殴打以后,他也只是平静的坐在快餐店里写那封虚拟的不存在的一个爸爸给女儿的信。
他是个普通的工人思想保守,也爱吹点牛,占点小便宜。
但是总的来说他是个好人,心眼好。
那个女人呢,很难理解。
收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前夫的孩子,但其实有对她不好。
托老赵给她找工作,转眼就把房间收拾掉了,女孩没有地方住了。
但是跟老赵摊牌以后,有叫老赵把女孩在送回去,让现任男友安排工作。
这本身是一个荒诞的故事,有关欺骗,也有关承诺。
董洁很可爱,很干净,一脸倔强和执拗。
故事是个小品文类型的。
很简单。
也很漂亮。
悬念的痕迹其实都是很平静的展现出来,在平铺直叙中并没有过多的突兀来告诉我们其实董洁是知道了的。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前面还是感觉太平了,所以总的来说也还OK啦。
莫言和老张的第二次合作,一方面是因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才想起看他的作品,另一方面是更喜欢董洁,率真、纯洁,漂亮!
一个退休穷的找不到老婆的工人,一个母亲去世了父亲跑了又遭继母嫌弃的盲女,一个没有家庭的呵护,一个没有政府的帮扶,在最不幸福的时光里两人算是相依为命罢,淳朴、善良的底层民众相依相扶的的幸福生活就这样上映了。
善良的人们,善意的谎言,一群互不相干的人之间的情意比亲情还亲,最后的结局我只看到老赵孤苦伶仃躺在急救室、董洁踏上了未知的路,人生的无奈无处不在,但不管多苦多累,相聚的那段时光对他们来说是最真实、最幸福的。
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料,活在当先,穷,活的真实更好!
董洁穿着白色内裤在房间走来走去的时候,我感觉那是赵老师人生的高光时刻。片子很温情,但也是早期张艺谋作品中电影语言最匮乏的,一个很好的故事,拍出了电视剧的质感,好在底层小人物的善良很打动人,董洁穿上向日葵裙子的那一刻是真美。
电影只能给3颗星,但是电影里一批质朴善良的老百姓可以拿到一颗金子般的“心”
不知道他们坐在马路边吃雪糕看着过往的行人那个细节很打动我
暑假无所事事的时候,cctv6播了好几遍。我也看了好几遍。
《幸福时光》,莫言原著,张艺谋导演,赵本山,董洁主演。12年前,发育尚不完全的董洁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盲人角色。12年后,在假恶丑横行的时代,在经历了一些人和事之后,董洁或许会觉得自己一直都在盲目行进,也或许会无比怀念电影中她所遇到的那些真善美。 #lostinmovie#
看到了当年的某条短评,花边最少的谋女郎,一下不禁令人唏嘘。
3星,为了与谋子后来的商业片对比,还是给4星吧。。。
回想有阵子特别迷废弃的公交车,大概有这个片的功劳,总觉得那里面应该有些美好在回荡。董洁真美啊,看赵本山的戏我很少笑,悲凉喜剧扎心窝。
转投温情小品的张艺谋似乎失去了对视觉语言的野心,以往对非职业演员的精彩调度也舍弃不用。云集各位国产大咖,却并无光彩,连自带光环的赵本山也没能演出期待中的喜剧张力。情难写,因为一不留神就显得不真诚,这出“真善美”像一则社会新闻,特别感动居委会大妈的那种。【3/10】
以某种喜剧形式呈现下岗工人的生活状态,这既是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硬性要求,也是张艺谋的圆滑之处。这是一群生活困窘,无所依托的老人,用他们有限的能力去帮助一个无依无靠的盲女。这个没有着落的结局:老赵的昏迷和盲女最后的寻父之旅可以看成是导演最后的抗争,呈现的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尾。
下坡路的正式开始。
超出预期,这可比小品好看多了,大连实景拍摄,比摄影棚好太多,新现实主义,太有生活质感了,李雪健神了,愣是没认出来,没有任何表演痕迹,张艺谋看看自己以前这些电影吧,咋越拍越倒退了呢?张艺谋继《有话好好说》之后的第二部都市喜剧。赵本山严重影响了影片的气质。董洁太瘦了,瘦到胸都没有了。
连大胖妇女都能将就的小人物却能有不带同情的善良,可贵
某年贺岁吧又是。这一年。我们已经开始给票自己去看了。学校都不再组织大家一起了。。
老张你害了赵大爷了。
当时感觉也没多好,现在还把剧情忘得一干二净
和我爸一起看的午夜场,那个小破电影院已经拆了吧
太假了吧,张导你在侮辱国人的智商吗?
編劇非常不靠譜 不過還算感動
那时候还没深深地迷恋上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