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得老北京,有年代记忆的人看。
人物真实,也很生活。
徐导的巅峰之作!
长大了再看全是感动,抛开其他,影片中父亲对女儿的爱让我理解爸爸对我的情感。
被这样无私的父爱呵护成长我是最幸福的^ ^感动!
以下纯为凑字九几年的夏天,我爸开辆破侉子带我满城转。
那会我爸还能弹吉他,特别爱打乒乓球,支持国安。
做的一手好饭,炖鱼 炖肉 鸡蛋西红柿面 烧茄子 汆丸子 还有韭菜盒子老带我去公园,划船 放风筝 开小车 跳蹦蹦床我一笑啊他比我还开心现在回家少了,每次回家,好吃的一样不少,啥都不让我干,我老说你都把我惯坏了,我爸就说,就惯!
惯坏了我养着!
电影开端通过远镜头一边描写父亲,一边叙述我对父亲的印象,不漏声色地描写我和父亲的关系,面对从未照面的父亲,我总是满腹心事,一言不发。
随着父女有了沟通,父女关系有了缓和有了感情。
这都很好,但是父亲入狱,从未去看望父亲,也没有纠结去看望,这感情表现的不通畅。
父亲出狱,我要结婚,然后离异带着孩子回来,对爸爸的感情表现得很混乱。
我是爱爸爸的,又恨爸爸经常混世出事,又担心着。
总感觉后来没有表现出来。
写于她拍陌生女人来信之前是不是应该说她是大陆的张艾嘉或者许鞍华,但她的刚一出手也并不比她们逊色。
《我和爸爸》中能感到她的才气智慧,知性与感性。
小成本的电影,能网罗到叶大鹰,姜文,张元这些人,这些人应该不是冲着她的美貌或者已有作品的名声去的,我想应该是欣赏,这些人看到了她的潜力和才华。
大陆电影不缺少长得漂亮会演戏的女演员的,少的是好的导演,一个好的导演可以让从来没有过表演经验的人当上影帝,比如姜文之于夏雨;一个水平一般的导演可以让好的演员再无精彩,比如孙周之于巩俐。
讲亲情的电影我们有过不少,非要把人弄到哭得稀里哗啦的份上,滥情煽情矫情,哭过之后便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喋喋不休把什么都说尽了,那是拍给家庭妇女看的电影。
《我和爸爸》当然也是讲亲情,一个有点特殊但又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中淡淡的,欲罢不能千丝万缕的父女之情。
一个有些混蛋的父亲,游离于正常的生活轨道之外,却又让人觉得他的生活再自然正常不过了,发过财有过钱最后又一无所有,对女儿的感情中有温情的内疚的苦涩的成分,都表达得非常到位,让人感觉到他的可爱。
而女儿也是这样平平淡淡的,上大学,谈恋爱,结婚离婚生子,在缺乏爱的环境中过早地结婚,未听父亲的劝告。
一个本来也许会是问题少女的路子,甚至会想到她会有轰轰烈烈的走法,大学上得有出息了,傍了大款了,赚了大钱了,但都没有,一切都很平淡,平淡地能触摸到生活本来的样子,很多人就是这样过着。
不止才气,还有她的野心与大气。
电影不会把什么都说了,让我们自己来感受来设想。
想到她要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了,这样一个探讨人心理的故事,由女导演来拍也许最好不过了,我甚至有过找到她的网站,给她写封信的冲动,建议她拍萧红的《呼兰河传》,或者把萧红的一生拍成电影。
在这样的市场喧嚣泥沙俱下中,终于有人认真地来拍文艺片了,终于有些题材不会毁在二流或者三流导演的手中了。
上半年快过去了,这半年中国电影产业圈比较大的一个新闻恐怕便是刘若英的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卖了十三多个亿,以及随之引发的退票风波。
最近十多年,中国影坛演员转型导演的案列有很多,其中也包括了不少女演员。
从票房意义来判断,赵薇、刘若英算是最成功的,蒋雯丽、俞飞鸿、张瑜算是失败的。
于2003年公映的《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在那个中国电影产业陷入绝境的年代,女演员转身当导演,徐静蕾算是一个很罕见的孤例。
除此之外,大概只有执导了《天浴》的陈冲。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徐静蕾被媒体一直给予“才女”的称号,她不断的有导演作品问世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低成本小制作的《我和爸爸》,票房反响并不好,也没在什么国际电影节获奖。
现在一提到徐静蕾的导演代表作,很多观众可能第一反应都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杜拉拉升职记》。
这几年,中国电影产业大爆发,徐静蕾的导演风格也转变巨大,《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绑架者》这些电影的票房诉求都非常明确。
不过,在我看来,所有中国女演员转型导演后拍的片子,最佳作品我还是会选《我和爸爸》。
这是一部非常朴素、真挚、内敛同时充满了细腻女性视点的亲情电影,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电影史贡献了一个罕见的父亲形象。
在影片公映的年月,已经有不少媒体注意到,徐静蕾之所以能完成这部电影处女作,是因为有不少大腕好友的帮忙,叶大鹰、姜文、张元、苏小明、张亚东、张一白都出演了电影。
犹记得当年的新闻还报道过,说徐静蕾担心片子拍完剪不出来,叶大鹰劝她说,天底下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剪不出来的。
但实际上,这些大腕对电影的帮助,还真的就是演员方面的援助,真正对这部电影实质性内核的表达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毫无疑问是王朔。
虽然影片的演职人员表没有提到王朔,但所有读过王朔《致女儿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的读者,肯定能轻易地判断出来,《我和爸爸》中叶大鹰扮演的父亲老渔,活脱脱就是这两本书中的王朔本人形象。
作为当代中国文坛最重要的反建制人物、文化英雄,王朔在这两本书中向读者展示出了内心最脆弱最柔情的一面。
面对女儿,王朔可以有无限的宽容,无限的爱意,无限的悲鸣。
正是在这基础上,王朔再度质疑甚至于抨击了传统中国家庭结构的专制与恶劣。
王朔认为养儿防老式的养育观根本是功利自私的,“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
这是一种颠倒,颠倒的人性,这不是爱孩子,所以就会出现那样奇怪的逻辑,就是我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爱你我打你。
”从根上王朔是反对儒家伦理的,“我有了女儿后首先痛感儒家伦理有悖生活切实感受,孩子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早就抵消早就超过了你喂她养她付出的那点奶钱,这快乐不是你能拿钱买的。
”在王朔看来,“爱是不能交换的,无条件付出,不要回报,想都不想,起这念已是罪恶……”《我和爸爸》中的老渔,屡屡向女儿小渔表达出了类似的观点,“为什么要工作啊?
我可以养你一辈子”。
反差在于,整天剃了个光头的老渔外在的形象是彪悍、粗犷、玩世不恭,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在家庭结构中,他始终扮演着缺席者的形象。
但是老渔对女儿的爱,并非简单是为了弥补自己失责的过错,他对女儿的爱是天真无私,绝对无条件无前提的。
更特别的是,老渔拒绝扮演父亲,父亲与女儿的关系便不再是纵向压迫式的,而是平行的、平等的、滑动的,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亲人。
这种形象的反差带来的绝对的爱,塑造出来的便是非常令人意外又极端真挚动人的父亲形象与父女关系。
这是《我和爸爸》迥然于所有中国家庭电影(甚至于东亚家庭电影)的根本特质。
如此有悖于中国社会俗世伦理的形象设计,肯定不是徐静蕾的原发构思,她在采访中也谈到自己父亲的形象与影片中老渔的形象差之万里,“和我爸没有一点像的地方”,不过原发构思的“归属权”是否属于徐静蕾并非本文讨论的重点。
重点是徐静蕾将这原发构思细腻的表达了出来。
这依然是一部属于徐静蕾的作品。
对于整部电影的影像调度,徐静蕾明显有着自己的考量与判断,核心思想不是靠演员的嘴巴说出来的,而是依靠影像细腻地闪烁喷发出来。
叶大鹰超一流的发挥当然是父亲形象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在整部电影中的举手投足都极为自然洒脱,尤其是与女儿说话的语音语调,欢快、委屈、讨好、沮丧兼而有之却从来不曾表达哪怕一丝的威严感,实在是非常有层次感地表达出角色对女儿难以言表的无限爱意,令观者无限感慨动容。
但在其中其实也隐含了徐静蕾细腻的调度。
整部电影的视角是回溯性的,开场与结尾都是墓地,首尾的呼应完成父亲形象的封闭化塑造,但封闭在这里是主角主观化的表达,父亲的形象被内嵌于主角的心中,换句话说这是主角内心情感的蕴藉而发。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父亲的影像有着强烈的被观察、被审视甚至被凝视的意味(很多画面都是中远景),带有强烈的小渔个人情感投射的色彩。
并且为了显出追忆的主观效果,影片有大量跟踪拍摄人物行走的场景,这也是比较细腻的视觉强化手法。
墓地这场戏的构图也显出徐静蕾细腻的感触,父亲的形象处于画面边缘被挤压的位置,意味着小姨对父亲有强烈的排斥感。
而当父亲与小渔关系减缓之时,影片的色彩也悄悄发生变化。
二人在房间内所穿衣服的色彩开始趋同。
取景与构图也趋向平稳对称的效果,家庭的意味更为浓烈。
到了影片后半部分,小渔有了孩子之后,镜头逐渐趋近于人物拍摄,父亲不再是一个需要被审视的对象,而是融于家庭的一部分。
再回到前文所述,影片的特别之处主要表现于父亲形象的塑造,这其中一些意外的场景着实令人感佩。
父亲在家中醉酒倒地,醒来发现大肚便便的女儿,表现出来的居然是极度惊喜的状态,由此可见父亲对于女儿的无私之爱。
这种无私还表现在女儿婚前与父亲吃饭那场戏,即便女儿的行为父亲极端不理解,但父亲依然不责怪女儿,与此同时却对女儿未来的丈夫视若无睹,无论他如何言语加责,父亲都不予回应。
最令人觉得意外的一场戏,是父亲打麻将倒地不起。
悲剧性的场景,却被处理得很荒诞。
这原来是张元假扮警察的恶作剧,受此惊吓的父亲却因此一病不起。
滑稽却又带有宿命感,仿佛是其一生荒诞命运的提喻。
惟其如此,更显悲凉与沉重。
我们把《我和爸爸》算作与《顽主》、《阳光灿烂的日子》、《冤家父子》一样的王朔系作品可能对徐静蕾有点不公平,但这部作品确实嵌入了强烈的王朔式表达,那种对世间所谓天经地义的真理给予实质性的质疑,没有王朔的存在,很难想象会有《我和爸爸》这样一部如此独特的中国电影。
但徐静蕾女性独有的敏感触觉,为整部电影的影像与视点选择提供了非常细腻的质地,这是到今天为止所有由女演员转行为女导演的作品中极为罕见的。
03年的老片子了,从图书馆里借出来主要是想看看“人淡如菊”的徐静蕾同学的演技。
我们这种小学校为数不多成分奇特的中文DVD收藏中居然有本片,可见它还是比较受认可的。
我对这部片子的期待就是,这是一部正常的生活片,不是那种想让人云里雾里的文艺片。
可是很不幸,它没有达到我的期待。
它没有生活片该有的,不经意间打动人心的细节;没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一个拧巴的女儿和一个其实很正常的老爸,以及还算有趣,但是跟整体氛围很不符的老爸语录。
它想表达一种“非典型父女关系”。
这一点上老徐倒是做到了:片子里的父女怎么看怎么像情人,女儿的爱答不理、嗔怪、出言不逊,就像是在跟年长男友撒娇。
我后来发现,叶大鹰的扮相,跟王朔在网上流传的某张相片很像。
徐的表演嘛,看不出是在表演。
这不是说她的表演功力已臻化境,而是她的表演给人以一种太过随便,随便的不像在表演的感觉。
她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扮相确实清纯。
也许她确实适合偶尔玩票演一把,但是把演戏作为职业?
她不适合。
看完以后很久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心情,感动、感慨、或是感伤老于是一个对家没有责任感的男人,常年在外面和别的女人混,挣钱也没有给家里,家只是一个符号,可是害苦了他的老婆,拉扯着一个小女儿,期望着一个不回家的男人。
可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却被车子撞死了,丢下一个不知所措的女儿。
他回家里带着女儿,看着长大的女儿,估计他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可能还有忽然升起的父亲的自豪感,女儿选择和他一起生活。
他带着女儿去他常去的酒吧,在女人面前逞能,而女儿就在一旁写家庭作业。。
他不停的换女人,有钱的时候挥金如土,没钱的时候到处钻营。
渐渐的老了,身边的女人像潮水一样退下去,只有一个女人一直对他不离不弃,无论他有钱还没有钱,而他,没钱的时候才会最想起她。
老去的他对她有了一种依恋,于是他们在一起生活,可是他却明确的说我不想结婚的,他永远不会安定在一个女人的身边,即使是现在老而无钱。
最后,她离去了,找了一个安稳的老头,过上平常人的生活,因为她不是圣人,她有着一般女人对家的渴望,而她也理解他无法给她。
女儿长大了,有点恨他的爸爸,恨他对她的不管不问,高兴的时候带她一起去玩,不高兴的时候几天都不回家,像以前妈妈在的时候一样,永远来无影去无踪。
大学时她谈恋爱了,是一个乡村里的小伙子,两个人在她家的小屋里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过着平常的家庭生活,虽然平凡,但应该是她从小就期望已久的。
所以她爱的义无返顾。
记忆最深刻的是女儿请他吃饭,这是一个争吵的戏份,女儿把他请回来吃饭,告诉他要和一个学历史的湖南小子结婚了。
他们发生激烈的争吵,女儿说出来一直无法喧泄的恨,说你什么时候真正的关心过我,管过我,那个时候我最需要你管的时候你哪里去了,现在来管是不是太晚了。
而男生的戏份不是太多,但他产的话中,看出他是一个阴鹜的人,他在他们争吵中,不时的加进去几句,阿姨说这是人家的家事,你一个外人不要说的太多好不好了。
他急了,说你们从我家出去,阿姨又说,这是人家的家,什么时候成你的家了。
他恼羞成怒,对她发火,说看看他们都是些什么人。
他看似老实,其实自私,小气,大男子主义,自鸣得意,自以为是,看似忠厚其实什么都输不起。
所以临走的时候老于告诉他女儿,他不是一个男人,如果她要和他离婚,他要什么就给什么。
如果他要离婚,那就是她的福气,到时候不要留恋直接回来找老爸好了。
真是精到。
后来果然被他说中了,一年后,她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从南方回到了北京,身边的那个他已经不知去向。
老油子,这是女儿给他的评价。
但是他又是那么可爱。
对女儿对外孙女的爱是那么热烈,女儿回来后,他就哪儿也不去,守在家里带外孙女,女儿上班,就他一个人在家照顾小孩,他做的不错,把他一辈子的父爱都集中在这时候给他的女儿,外孙女。
他后悔年青时的挥攉,说那个时候只要稍省下一点点,现在女儿也不用去上班,他完全可以让她们过的很好。
看着女儿辛苦,他心又开始朝赚钱上面想了,做什么呢,当然是赌博最快来钱了,于是他偷偷的半夜起来,找到麻将场,为了她们他打的很专心,赚了好多钱,看着他专注的样子,其实看的心里很难受,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而且他为了女儿的生活,直想着要给她们多一点钱,那种奋力一搏,还有因为衰老而别无选择,无法东山再起用其他的方式来赚钱的无奈,英雄末路。
很难受,也很感动,虽然知道赌博不好,他女儿甚至因此又对他产生了恨意,说我只要你在家里,我不想再体会到被你抛弃的感觉。
他输不起所以他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常是他赢的。
但是最后因为全神贯注做牌,有人在外面大叫一声抓赌,他吓成了痴呆。
于是他的女儿不仅要照顾女儿还要照顾一个痴呆的爸爸。
这样的爸爸,不好说是好还是坏。
但是很感人。
理想中的爸爸,就是王朔那样,叶大鹰就是在演王朔,与现实中的爸爸截然相反。
现实中爸爸是湖南人,电影中渣男老公也是湖南人,老徐这个北京大妞厌恶湖南人可见一斑。
亲爸让老徐练字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叶大鹰说你不用工作我养你,你混一辈子就好。
亲爸充满功利,王朔给她自由让她做自己。
这是一部致敬王朔,痛贬亲爸徐子建的电影。
终于看到了徐静蕾的《我和爸爸》。
一个倒序的结构。
总体感觉中规中矩,但是一些镜头调度没有契机,很随意,但是情绪还是出来了。
而且,我哭了。
影片结构很规范:开端:妈妈意外去世,小静跟随一直不在一起生活的爸爸生活。
爸爸是个吃喝玩乐不靠谱的人,经常带小静去自己经营的酒吧。
一次涉嫌在酒吧中容留妇女卖淫,被判入狱。
中段:小静独自生活,完成大学学业,也有了男朋友,父亲出狱,并且有了一个女朋友。
四个人吃饭的时候,小静告诉爸爸他要到湖南结婚,并且去上海工作。
父亲很伤感。
结尾:小静怀孕了,和丈夫过不到一块,回北京和父亲一起生活,孩子生下来,父亲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小外孙女疼爱有加,小静看到了父亲的爱。
小静没有工作,家里也没剩下多少钱,父亲重操旧业去连夜赌牌,最后突发脑溢血丧失了记忆和基本行为能力,小静支撑起了这个家。
都是生活里的东西。
我比较不喜欢的是她的叙事方式,缺乏叙事逻辑,有种很跳跃的感觉,事件几乎都是片段似的,没有前因后果,比如:突然爸爸就去给她开家长会了,之前没有任何交待。
爸爸的性格有一个转变,一直是一个玩闹的人,在小静有了孩子后,慈爱的本性爆发出来,似乎比自己的女儿更疼爱小宝宝,可能是因为人上岁数的原因吧,越老就越脆弱。
最后出去打牌捞钱也是为了生活和孩子,最终付出了自己的健康,可能这就是爱吧,所有在小静身上没有付出的爱,在外孙女身上都补偿回来了。
父女俩打电话,一个谎称自己正找鞋,要出门谈事情,其实在开往火车站的车里;一个谎称自己已经上车,其实还在车站外的电话亭里。
最终还是没有见面,父亲怅然靠着车看着北京站。
这个段落让人感动落泪。
(严重剧透,观者自酌) 不讳言,看这部影片我落泪了。
这段时间特别关注反映家庭的影片。
从李安家庭三部曲,到《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再到这部《我和爸爸》。
虽然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来说影响有其局限性,但是毫不夸张地说,我认为《我和爸爸》、《饮食男女》、《女人四十》与我最喜欢的女演员凯瑟琳赫本的《金色池塘》具有同样的艺术高度。
《我和爸爸》反映了底层小市民的平淡生活,独自抚养女主到中学的母亲因交通意外走了,女主回到混球父亲身边,父亲入狱后独自生活,幼稚同居,婚后挺着大肚子回到自己的家,祖孙三代三个人相依为命,为生活所迫父亲重操旧业而突发脑溢血,女主照顾瘫父直到离去。
父亲母亲生前不能同室,但是有幸死后同穴。
没有轰轰烈烈的光辉事迹,但是平淡中也反映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浓浓的父女情。
人生大舞台上人人都是哲学家,就看你怎么去悟,能不能悟得出来。
著名导演叶大鹰的演技自然不必说,全剧最出彩之处。
老徐的演绎也很细腻到位,孕妇用手挺腰、托腹这种小小的细节都非常生活化。
老徐的导演处女作,虽然并非没有缺憾,比如说在人物的心理世界刻画的薄弱了点儿,但是,我仍然给她满分。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经典台词: 小时候,妈老说,将来你一定要结婚,有孩子,让他陪着你。
你出去一下吧,我给你妈换衣服。
(这句话居然是十几年没在一起生活的父亲说的) 酒吧怎么啦?
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呗,何必强求呢?
我要把孩子交给你,我对不起我死去的姐姐。
干嘛呢?
书上说,女人爱闻的味儿就是父亲的味儿。
我什么味儿啊?
你啊,葱味儿。
你将来结婚了,带我一起过吗?
嗯,带吧。
给我一张床就行,我给你们当老妈子。
过年过节的时候赏点酒钱就行。
(刚出狱)你真准备一辈子不理我了?
(点头) 真的吗?
(点头) (抽泣) 不许哭!
那你怎么又理我了呢?
我还有可能不理你?
他是想在中国当思想家吗?
你能别这么说他吗?
我们在一起好了三年,除了我妈,我就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长。
是,他没钱,挺穷的,人长得也一般,可是他对我好,我需要他在的时候他都在,我们才是亲人呢,你懂吗!
你妈就是这时候结的婚,可是最后呢。
我结婚不为了什么,我没觉得结了就好了,也没觉得结了就糟了。
这我就放心了,其实这世上谁都靠不住,最后只能靠自己。
感情最后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你知道吧?
你相信有不变的感情吗?
我相信。
行,你这年龄应该相信点东西。
早结早离,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就趁早。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
数这种看起来老实的人最可怕最吃不起亏了,你将来要是跟他吹的话,会有麻烦的,你得慎重点,他要什么就都给他,他要是跟你吹问题倒不大。
你走吧。
最后,但愿我说的全都是错的,你是个例外。
请你姨和你姥姥吃顿饭吧,她们还没见过这孩子了吧。
到了人家礼多,既然去了就坚持到底,见了人家老人,嘴也甜点,眼里有点活,不会干的事呢也别强努着,再给自己闪着。
哎,真舍不得你给人家当媳妇儿。
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点题之语) 答应我一件事,最没辙的时候,还想着你有个爸爸,我会为你做任何事儿。
记住了。
你也一样,好好活着。
少喝点酒,你要是再出什么事儿的话,我会恨你一辈子的。
大小便以后啊,一定要多抹点儿护臀霜,别再把孩子给淹着了。
大便的颜色啊,一定要像嫩蛋黄一样,那才叫最好呢。
尝一尝,嗯,这温度合适。
我跟你说,试奶啊,一定要用嘴试,要不然,该试不准了,再把孩子给烫着了。
哎你把这头要。。。
要高点儿,你看这样抬着,免得她呛着,知道吗?
喝完奶以后啊,一定要轻轻地拍她的后背,这样的话听她打俩嗝儿,这就没事儿了,知道了吗?
我琢磨着,你还是应该母乳喂养,这样对孩子有好处,不得病,再说也不会影响你什么体型。
他们不要你,那是他们傻冒,咱不跟傻子斗气儿。
咱们多精啊,所以咱们要大方点儿,让他们先活。
这个社会啊,一个萝卜一个坑,咱们就让着他们点儿,因为咱们怎么都好活。
我不要你的钱,我要你人在,天天在,我每天回来能看见你。
你是我爸,这个家要有你才像个家呢,你懂吗?
老徐早期的电导演作品都是慢节奏的文艺片,用不温不火的节奏和方式诠释着影片的主题,却总能让人从似乎没有激烈的高潮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体会到其中想要传达的感情。
每当自己开始依赖父亲,觉得自己似乎可以理解父亲的时候,他就会变得难以理解,似乎我从没走进他的内心。
这是电影中女主角小鱼的独白,也是父亲最后一次离开自己之前小鱼的感应。
一对父女,从女儿懂事起第一次和父亲交流到父亲去世,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加起来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似乎女儿人生中每一次重要的时刻父亲都有参与。
他们之间的相处方式有别于传统中国家庭中父女之间的相处模式,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像朋友、情人,父亲说自己这一辈子谁都不爱,只爱过女儿。
女儿考大学,他说只要女儿高兴,她可以混一辈子。
女儿结婚时,父亲告诉他,感情都是会变的,但我希望在你身上是个例外。
女儿生孩子,父亲高兴的像个孩子,每天忙忙碌碌照顾外孙。
在女儿生活困难的时候,父亲为了赚钱赌博,在牌桌上脑溢血,女儿陪父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父亲很爱自己的女儿,但他活得太过自我太放荡不羁,以至于在自己的前半辈子并没有扮演好父亲的角色。
女儿也爱着父亲,但她因为父亲一次次离开不敢将自己的爱完全释放,她怕自己太依赖于父爱,当父亲再次离去,她会痛苦。
人生不同阶段,女儿和爸爸短短几个月的相处,父亲重病女儿的陪伴,老徐用细腻的拍摄手法,有条不紊的节奏,诠释了一对父女之间的爱。
父亲和女儿之间的相处方式千变万别,每个人性格迥异,但血浓于水的感情一直都在。
挺浪费时间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
三星半。传说中的三小时版本会不会更好。有无人来分析下海报。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3.0。
好细腻的电影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假期;颜值在线,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感情也跟东亚似的克制
克制又勇敢。主创们很厉害~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相处短短五天,暧昧氛围拉满。至少我们拥有过完整的回忆。老鹅能不能先从崆峒山上下来会儿,会拍多拍点?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高潮是你和她在一起高兴的快要死掉的那种感觉年上莫名有咩姨的感觉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