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一君执导的营救题材冒险动作片《香港大营救》,已经于5月4日在全国公映。
对于刘一君导演,笔者印象颇深,记得之前他在香港参加完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后曾经表示:“电影不是宗教”、“尊重作为个人的写作的电影、作为娱众的商业的电影和两者合而为一的电影。
”,在业界一直为所谓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界限争论到喋喋不休的时候,刘一君导演用一个“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着这种并非于同一纬度所引起的争端。
如今,由刘一君执导的电影《香港大营救》,也在身体力行的直面有关电影在艺术与商业上的融合,这部影片从阵容上看,汇聚了成泰燊、颜丙燕等一批戏骨,在制作与拍摄层面,也精工细作,不仅再现了日据时期的香港的风貌,而且无论是扣人心弦的故事,还是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都带来了极强的可看性。
同时,影片又不俗套,更多的使用诗化的语言,来提炼曾经沦陷下的香港芸芸众生相,以及在“香港大营救”行动中的人性闪光点,或许这与刘一君导演的另一个身份——诗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做导演的诗人,不是好的爱国者,这一点,从《香港大营救》的题材,就可见一斑。
影片脱胎于真实历史事件与人物,讲述1941年底,以叶伟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风云变幻的香港对我国文化名人包括滞留香港的文人、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等等,展开了生死救援,在日寇全面控制下虎口脱险的故事。
这是一次伟大的营救,历时近200天,足迹遍布全国11个省市,行程更是达万里以上。
影片中,以概括性的故事,和标志性的人物,来凝练了曾经的营救行动,但已经充满剧情张力,恍若身临其境。
印象中《香港大营救》中,让人印象深刻特别的一句台词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句话看似深奥,却深入浅出,直接道出了沦陷中的香港,日本侵略者妄图控制住所有的文化人的野心,这也是我党开启了全力营救香港文化人的初衷,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虽然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在当时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境地,但思想和文化的控制与反控制,无疑是需要先行的首要人物,因此,一句“山河可破,魂魄不能丢”,也彰显了爱国文化人的铮铮铁骨。
在影片结束时,当被营救的文艺界人士们的资料一一闪现的时候,我们深知,如果没有这一次的大营救,中国的近现代文学史、学术史、政治史、艺术史都可能会是另一番面貌。
而刘一君在《香港大营救》中的身份,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导演对那场伟大的历史事件的再现,也是作为一名文人,对曾经的营救行动的致敬与缅怀。
如今,距离“香港大营救”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那次营救所给与我们社会与时代的巨大影响,却始终发热发光,《香港大营救》是影响到中华文化进程的历史事件,也是不可被遗忘的历史风云。
电影《香港大营救》讲述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驱逐百万香港难民。
同时,为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控制,驻港日军特务机关全城搜捕滞留香港的中方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
茅盾、邹涛、蔡导演等800多人为求自保,纷纷隐藏行迹,蒋介石对邹涛等人发出格杀通缉令┉┉,形势千钧一发,万分危急。
东江游击队队长叶伟强进入香港,香港混混潘葆提出“一根金条一个人头,只数人头不看生死”的条件,而这一切被军统驻香港特派员朱英跟踪……家国情怀,爱恨情仇,中共游击队、军统特工、日寇间谍、江湖混混,斗智斗勇、惊心动魄,悬疑跌宕伏……叙事比较松散 ,抗日营救主旋律的题材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个电视剧 ,几个演员倒都是熟脸,过于脸谱话并不好!
开头想营造的紧张节奏以为自己开了二倍速快进 ,民国感的调色和镜头略带的暗角很刻意, 容易出戏!
由著名导演刘一君执导,成泰燊、颜丙燕等著名戏骨领衔主演的电影《香港大营救》于5月4号在全国各大院线与爱奇艺同步上线。
影片取材于历史上真实事件,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侵占。
为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到精神上的控制,驻港日军特务机关全城搜捕滞留香港的中方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身处香港的各领域文化人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及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在1942年的1月到10月间,从香港解救转移了爱国民主人士、文化人及其家属800余人,历史上将这次行动称为“香港大营救”。
苍茫乱世,百姓流离,作为肩负着民族精神延续的文人命运无论是在战火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值得被关注和重视。
正如影片结尾字幕所说,如果没有这次大营救,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政治史、艺术史都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
影片独特的文人视角与诗意情怀也来源于刘一君导演自身的创作背景,除了制片人、编剧与导演的身份之外,刘一君还是一位诗人,曾出版过诗集《无限美的》,担任过诗刊《组成》的主编,而他作为一个诗人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和方式也反映在了电影中。
不同于其他抗战题材的电影将重点聚焦于战场上的炮火场面,《香港大营救》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现了文人在战争中的铮铮铁骨与家国情怀。
这样的角度与立意是具有深度和现实意义的,无论是在战火连天的过去还是和平年代的当下,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所在,对文化的守护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当引起重视。
影片看似营救的是各界文化名人,但实际上则是守护住了文化脉络的传承。
无论是蔡楚生所代表的影视文化,还是林南所代表的诗人文化,亦或是白梦瑶所代表的的京剧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文化和民族气节。
这样的文化在乱世中显得更为重要,它们能开启民智,唤醒良知,凝聚人心,重振民族气节。
士兵们在战场上扛枪打仗守护家园领土,文人们则在精神上延续文脉,让中华之魂免于断流。
这样对于文化的反思和重视也体现出导演刘一君作为一个文人在商业化大环境下对于文化的重视和弘扬。
影片以老戏骨成泰燊饰演的中共地下党员叶伟强为视角,在他营救被日军通缉的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文化名人的过程中与日军斗智斗勇,实现对文人们的营救转移,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版的《逃离德黑兰》。
叶伟强本是游击队队长,对文化之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本来不甚了解,来香港营救这些文化名人也只是接到上级命令为完成任务而已,但在解救许教授时,被许教授的节气和文人情怀所打动。
他见到许教授时教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他气愤激昂地对学生们说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现在是国破半壁,日本人在东北、华北开办学堂,就是要改变中国的文化,日本人想要从思想上、从骨子里奴役我们。
”即使日本人马上就要到楼下了许教授也坚持把话说完,他语重心长地向学生们交代:“倘若哪一天整个国家都沦丧了,希望你们还能坚守一个读书人的气节,一个中国人的良知。
”的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肉体上的奴役只是表面的,精神上的统治才是国家彻底沦丧的标志。
叶伟强在见证了许教授的慷慨直言和精神气节后明白了为何党组织要不遗余力的解救这些社会各界的文化人,而观众也在感动之余意识到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无论是绘画、小说、书法、电影还是戏曲,它们都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的精神所在,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守护文化就是守护国家的未来。
这是导演刘一君首次尝试商业片,在类型化表达之余还融入了导演自身的诗意情怀与文人思考,使影片呈现出独特的作者气质。
作为一个抗战冒险片,《香港大营救》凭借优良的制作,扣人心弦情节和紧凑的节凑,以及一众戏骨们的精湛演技将一段战争年代中国各界人士同仇敌忾对抗外敌的历史精彩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的枪战场面精彩火爆,谍战情节紧张万分,其中穿插的与主题紧密联系的戏曲场面也给影片带来了不一样的民族色彩,影片最后为了护送其他人安全到达而牺牲的角色也使得观众潸然泪下。
《香港大营救》主旋律的题材下是浓浓的家国情怀和现实主义意义,在如今抗战片力求以大场面和精致特效吸引观众眼球的潮流下,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一部特殊视角下的抗战片,在观影之余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深思考。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在历史长河之中成为记忆,但对于文华的守护和流传却是时至今日的人们仍然需要继续做的事情,如何在今天保存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是刘一君导演在重现真实历史之余留给观众深深的思考。
这种真实历史题材改编的电影 看过后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加深我的爱国情怀 而且震撼我的心灵 从开头到结束一直都在紧张的气氛中度过 尤其在中间一场戏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 更突出的营救时危机重重的使命感 演员的表演更加无可挑剔 老戏骨就是老戏骨 精湛演技 丝丝入扣入目三分 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现在这个社会主义的强烈控诉
刘一君:用光影在银幕上写诗
山河虽破,魂魄不能丢,这魂魄,就是文化。
1941年底,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入香港,12月25日英军无条件投降,香港落入日军手中。
日军为了在文化上实行统治,下令追捕身处香港的各界文化人士,一时间数百名文人学者和艺术家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国破山河、国家存亡之际,这群代表着国家魂魄与精神的文人们的命运将会何去何从?
《香港大营救》以此段真实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这些文化名流们的营救和转移,体现出了浓重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影片导演刘一君曾执导过《说说美丽世界》、《青青激荡的岁月》、《留守孩子》等二十多部优秀电影,并多次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编剧和导演的身份之外,刘一君还是一位诗人,曾主编过诗刊《组成》,还获得过"诗韵"国际华文诗歌创作奖。
这样特殊的创作经历使得刘一君导演的电影中充满着浓厚的文人气质和诗人情怀,此次的《香港大营救》也不例外。
虽然这是导演第一次尝试商业片的制作,但影片很好地将类型化元素与导演的诗意表达融合在一起,无论是从主题独特的切入点还是视听元素的诗意塑造,《香港大营救》都是当下主旋律影片中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影片由成泰燊、颜丙燕等知名戏骨领衔主演,于5月4日青年节在全国影院上映。
刘一君导演的作品都有着他自身独特的作者化表达,他身上的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怀也使得他的电影有着不同于一般影片的视角和内涵。
同样是抗战环境下的逃离主题,影片不禁使人想到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相较于前者,《香港大营救》无论是从主题选择还是内容上都多了几分诗意的表达。
影片的诗意,首先体现在对主题的选择上。
作为一部以抗战为背景的影片,导演没有像大多数抗战片一样致力于打造战争大场面,而是从文人抗战的角度展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样的切入角度与刘一君导演本人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诗人,他深刻体会到文化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文人身上肩负的责任之重不亚于扛枪上战场的士兵,他们身上有着延续五千年中华之文化,唤醒民众心中不曾熄灭之良知的责任与使命。
影片中对于群像的处理和塑造都将守护中华文化精神这一主题体现得淋漓精致,拥有不同背景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在这场营救行动中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延续了文化的传承。
叶队长的助理阿根在回许教授住处取回教授手稿时不幸中枪受伤,在临死前一心牵挂的仍是奋力取回的许教授手稿。
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南华日报主编王雅堂虽与日本人合作在报上刊登日本消息,但在危难关头与日本军人在街头公开叫板保护住了叶伟强及众多文化人的性命。
诗人林南在知道自己不在保护人名单里后,为了不拖累大家毅然决定带着女儿一起留在香港。
江湖混混潘葆荃本是个只认金条不认人的不羁形象,但却一路拼命护送众人出逃香港。
在战争乱世下,无论是文化名人还是江湖混混,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都有着同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人。
影片中对社会各界人士的形象处理十分生动,让人深深体会到国难当头唯有同心协力才能守护住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这部《香港大营救》正是我们在民族崛起的当下,对那段黑暗的、被异族蹂躏的历史,对国破家亡中仍不屈不挠地抗争、笃志坚守民族之魂的我们的先辈,所献上的祭礼。
诗意情怀除了体现在主题上,也体现在视听语言的处理上。
《香港大营救》中影片整体色调偏暗,唯有诗人林南七岁的小女儿红色的裙子在冷色调中显得异常醒目,这样一抹反差强烈的色彩处理让人不禁想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行走在黑白背景人群中身着红裙的小女孩,这样艺术化的色彩处理能给人带来比语言更加强烈的震撼力,拥有着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力量。
在逃难途中这一抹异常鲜艳的红色是热切的希望,也是黑暗的背景下寓意着中华民族必将复兴的灿烂愿景。
刘一君导演用电影独有的视听语言以光影为笔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动人的诗意故事,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将商业类型片与艺术表达相结合,具有强烈的历史意义和良好的现实意义,这样的创新和尝试值得被注意和鼓励,也为其他的影视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也期待这位在银幕上用光影写诗的导演在未来能带给观众更多优质的作品。
香港大营救,这样的一个故事够得上一部电视剧的体量,建议拍成电视剧!
否则真对不起这段辉煌的故事!
香港大营救,这样的一个故事够得上一部电视剧的体量,建议拍成电视剧!
否则真对不起这段辉煌的故事!
香港大营救,这样的一个故事够得上一部电视剧的体量,建议拍成电视剧!
否则真对不起这段辉煌的故事!
在《明月几时有》中,许鞍华女士借用矛盾先生,这一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更为熟悉、更具实感的主体,用半个小时的篇幅,以女性特有的散文式的优雅、柔和,含蓄写意的掀开了“香港大营救”故事的一角。
在兼顾港人及大陆人的社会共识的基础上,更多的以港人的视角,描绘出了一副抗日救亡的隽美诗画。
而由刘一君执导的电影《香港大营救》对于历史事件的刻画描写则更为真实、全面,给观众展示了真正的“香港大营救”,惊心动魄而又不乏浪漫温情。
看过两部电影的观众一定不难发现,在电影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在呈现上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他就是邹韬奋。
相较于电影《明月几时有》中站在茅盾先生身后表现得平静内敛的配角邹韬奋,《香港大营救》中的邹韬奋作为主要故事人物,他表现得果敢、谨慎、不失沉稳。
电影借由人物很好地还原了当时处在抗日文化救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
纵观同题材电影,相较于《省港大营救》、《明月几时有》,我认为《香港大营救》做得更出色,一是事件刻画更为真实;二是视听表达更为商业。
在剪辑上大量使用短镜头,同时,平行、交叉的剪辑手法使故事剧情容量更大,节奏更为紧张刺激。
影调上也大多采用高光比、大反差的方式营造压抑、紧迫感,有类似于《风声》《十月围城》的感觉,像是一部港式电影,一度让人忘了这是一部国产主旋律电影。
三是人物更饱满。
电影在群像的展示当中,也没有模糊个人。
无论是邹韬奋还是叶伟强,又或是香港混混潘保全等人,都表现得人物个性鲜明,与剧情高度统一。
尤其是成泰燊扮演的叶伟强。
除了在营救中展现了一个中共地下党员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同时还从与妻子白梦瑶的相处以及闪回记忆中展现了一个丈夫的柔情细腻。
四是故事更精彩,文武兼济。
文戏浪漫洒脱,无论是叶队长对“玉兰”的深情呼唤还是那句“我们都是中国人”乃至众人的一句句“together”无不彰显导演的诗人气质。
武戏刚猛威武,一招制敌绝不拖泥带水。
适度的烟火炸点不娇柔不造作,尽显硬汉本色。
算得上是近些年少有的典范之作,也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创发打开了一副新局面。
同时,刘一君导演还大胆的借鉴了公路片、悬疑片的元素,在复杂的故事线索中如公路片一样围绕着主要人物的终极目标层层推进,让人物与人物在合理的戏剧编排下顺其自然的联系在一起。
在设置悬念时也不因迷信刻意的悬疑而故弄玄虚,尤其当王雅堂被日军官逼问参加悼念会的动机时,导演采用极简的手法,利用一个悼念现场的闪回,直白地为观众揭示了他假意与日方合作,实质是为了掩护文人、随时准备为之牺牲的人物动机,为电影又增添了一笔动人之处。
导演坦言学习和借鉴是为了尝试打造出属于中国的新类型电影——营救片,类似于《逃离德黑兰》、《拯救大兵瑞恩》等电影。
在我看来与其说导演是在尝试新的类型电影,不如说是努力给国产主旋律电影摘下“贫穷落后”的帽子。
电影拍的稀松,不等于,那段历史平常。
对比2012年的美国电影《逃离德黑兰》Argo和2018年的中国大陆电影《香港大营救》,你才能真正体会,谁在历史中,更英勇无畏。
1. 营救人数:逃离德黑兰,6名;香港大营救:800多。
2. 被救人员知名度:逃离德黑兰,卖拖拉机的商人、普通使馆工作人员和他们的老婆。
香港大营救,矛盾、邹静之、夏衍......3. 营救难度:逃离德黑兰,还可以通过正常飞机航班,直接脱逃。
香港大营救,整个营救工作,花了半年时间,大部分是陆路。
4. 敌我力量:逃离德黑兰,美国、加拿大、瑞士三国联手,对抗1979年的伊朗革命卫队。
香港大营救,普通游击队-东江纵队,对抗1941年的日本侵略军。
5. 付出代价:逃离德黑兰,主要是砸钱,成立了一个电影制片厂,买了个剧本,伪造了一个电影拍摄项目,利用了几张加拿大护照,无一人伤亡,成功脱逃。
香港大营救,电影里有名有姓的男一号叶伟强(成泰燊,饰演)都牺牲了。
真实牺牲人数,没法统计,因为,关联死亡的无辜民众,太多了。
6. 故事背景:逃离德黑兰,1979年伊朗革命,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0多名人质被扣,只有6名工作人员暂时逃离,躲在加拿大大使家里。
香港大营救,1941年12月25日,英军投降,香港沦陷,其时大批左翼文化人、民主人士本因皖南事变国共关系紧张,避祸而转移至港,却遭此突变而身陷险境,人人自危。
这批文化精英正是日军诱降捕杀的对象。
但是,如果,你先看《逃离德黑兰》,再看《香港大营救》,你给这部本土主旋律商业片的打分,就会更低了,超不过4分。
2012年的《逃离德黑兰》是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导演、主演是本·阿弗莱克。
2018年的《香港大营救》塑造最成功的一个角色是,反派小配角,一个跟日本人合作的报纸总编,用自己的生命印证了:人格,是随时可以自醒的一种神圣力量。
他可以背叛国家,但不会出卖同行。
可惜,他仰天含笑躺尸街头的那副画面,我没有拍下来,我也没记住他的名字。
Sorry.
【备注】《香港大营救》的广告词“一场周密策划的大撤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逃离,一场斗智斗勇的大营救”,用来推荐《逃离德黑兰》更合适。
给大家分享一个刘一君导演版的《香港大营救》地址:https://pan.baidu.com/play/video#/video?path=%2F%E3%80%8A%E9%A6%99%E6%B8%AF%E5%A4%A7%E8%90%A5%E6%95%91%E3%80%8B.mp4&t=-1在刘一君导演微博里看到的,和发行版完全俩概念,剧情、人物、叙事策略都极其讲究,可能是刘导的定稿工作版,不少画面、声音没有后期处理,音乐也是贴的。
但能看出导演完整的构思和艺术处理,真的和发行版两码事,不可想象,这部电影为何以目前的面目面世。
从导演版和发行版巨大的差异能想得出来电影背后导演和片方之间经历了怎样的博弈,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最终看到的是目前这个样子的成片,这大概也是中国电影生产现状的一个缩影。
正在全国各地影院热映的《香港大营救》,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精准到位的表演、酣畅流利的剪辑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看过电影的观众,一定对剧中南华日报主编王雅堂留有深刻印象。
大部分观众一般都会如此解读王雅堂:曾经留学日本的王雅堂,在日军的威胁下,丧失民族气节,开始跟日本人合作,并在《南华日报》上刊发日本人的相关信息,后来,日本人要王雅堂到人群中去辨认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在辨认过程中,王雅堂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与日本人产生矛盾,最后被日本人开枪打死。
上述解读,应该和电影主创的真实意思表达,有很大的差距。
光头编剧刘宁波认为,王雅堂在剧中的真实身份,应该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至少是暗藏香港受党指挥的进步人士。
当然,王雅堂的这个身份,电影主创们并没有在剧中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正是他们高明的地方。
观众朋友们不妨这样想想:如果香港所有报纸都都不与日军合作,都不刊发日军消息,是不是所有报纸都有停刊的可能,如果没有报纸,叶伟强就没有了“密码本”,行动就得失败。
我们应该可以这么认为,王雅堂答应与日本人合作,其实是用暗度陈仓的方式协助营救行动顺利进行;影片结尾部分,王雅堂与日本人争吵的戏,不是因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而是为了掩护同志而舍身成仁。
此解密是否有道理,观众朋友可以二刷电影进行验证。
饰演王雅堂的演员有些特别,他的身份也隐藏着一条有意思的信息。
剧中王雅堂日语台词极为流利,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日语台词完全由演员亲自说出,没有后期配音。
演员能如此流利地说出如此多的日语台词,这个演员要么是语言天才,要么日语是他的母语。
没错,饰演王雅堂的,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演员,他的名字叫大冢匡将,曾经在《厨子戏子痞子》、《永不磨灭的番号》、《恋人路上》、 《玩酷青春》、 《天安门》、《国歌》、《虎刺红》等影视作品中有过精彩演出。
我国的影视剧中,中国人演日本角色很普遍,但日本演员饰演中国角色,而且表现得如此出色,却很少有,这应该也算《香港大营救》的亮点之一.
菜是好菜厨子太业余了浪费了好东西。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了………!还是要给所有的演职人圆一个大大的赞!
基本没有意外,就是这种电影会有的样子,僵化,陈旧,服化道充满了塑料廉价感,导演可能觉得自己很有创意,其实这些手法大家早就看烂了。应该说这段历史是值得被记忆的,但是电影这么拍就很失败。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很多细节跟史实不符,剧情上基本跟抗日神剧一个路数,剪辑方面更是一塌糊涂。
这部片基本上和《明月几时有》是一个题材,但是那个是文艺范,这个是蛋炒饭。这部片让我想起了住在深圳的日子——江面巡逻船来时,那一句港普“趴下~”,让我穿越回超载的小巴上。依然是抗日神剧1:10都打不死的节奏。成泰燊搭颜丙燕不错,可惜来错了片场。
冲着颜丙燕,成泰燊两位实力派演员看的,结果真是。。。。。。
颜丙燕好厉害;点映。
国产抗日电视剧
就这样
还是超人人设 单挑十个鬼子小菜 最后出逃有几场还不错
电影图书广播小组用 App 打开查看影人相册极速下载 打开香港大营救 香港大营救95分钟 / 剧情 / 动作 / 历史 / 刘一君(导演) / 成泰燊 / 颜丙燕 / 梁俊一 / 2018-05-04(中国大陆) 上映在哪儿看这部电影 1个播放源想看看过在 App 上保存你的观影足迹所属频道香港电影 悬疑 社会 家庭 动
打卡记录,2018年5月观看。
很少见到院线和视频网站同时上线的电影,可见片方对于院线票房的售卖是多么的悲观。他们的自我评估看来很准确,这部电影顶多算是蹭爱国政治热点的山寨货(题材与《明月几时有》部分类似),电视剧质感,角色脸谱化表演很浅显,颜丙燕怎么接了这活......
现在的媒体就爱瞎比比,不去挖掘影片的内涵,去搞一些花边新闻,真的是很无良了,文化底蕴呢?
颜丙燕演技依然是拔尖的。。成泰燊的武戏有点跳。。。我真的高估了剧本和导演。。。一群文化人演的不如混混出彩,主旋律的脸谱化太严重。。。本来算是贡献30块为爱国电影做贡献吧。。。结果回家一看上映当天出高清资源,真是mmp的操作啊~~~~隔壁捍卫者不学一下?同样是抗日国军抗的网络平台都上不了?
看完了,值得去电影院刷一把
浪费即犯罪,烧钱拍烂片
香港年代剧 非常的期待
第一次看到,演员不错,画面不错,剧情背景不错,但是片子如此不好看的电影……影片剪辑和节奏就像是个巨大的预告片
1星给单位组织观影。1星给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