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影片,有了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式的壳没有刻画好题材本身的核,看上去就是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情书》与《花与爱丽丝》的中国山寨版,完全是把上述电影的精彩桥断得拼凑,影片中的人物任务、场景选择都是在炫耀学摄影出身的导演的娴熟摄影技术,作为第五代导演,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简直就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对《夏天,有风吹过》的言简意赅时髦版评价,就是囧这个字。
土一点儿的解释,也许该是尴尬。
这里可以补充一段囧字新解,它来自百度百科: “囧”字本意是光明,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
要理解这一点非常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
当一个人说“我很囧”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
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简直再完美不过了。
闲话完毕,言归正传。
读本科时总有个把老师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除了小男孩小女孩谈恋爱,还有什么闹小别扭,就不能拍点别的吗?
看了这个北广煞费心血的结晶之后,答案令人沮丧:不能。
北广仰仗雄厚的实力,终于登峰造极,成为传媒类院校学生作业的集大成者,据说还顺带捧红了女配角。
青春校园题材是操作性最强的一种学生作业模式。
大家刚开始拿着机子乱拍,三分之二会将镜头对准操场的跑道和教学楼的天台,还必须是在傍晚时分。
学校一时兴起了,想要整个大手笔来撑门面,最后立项的也会是一个这样东西。
不是说青春题材本身有问题,岩井俊二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里。
况且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这是最贴己含情的故事,写来顺手,演着顺心,拍着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夏天,有风吹过》的出现是极具现实合理性的,村上郭敬明拥有庞大粉丝群,青春之歌的时代一去不返。
80后一代善于以小情调小忧伤为标榜,在漫长的青春期中和成长玩着捉迷藏。
宏大叙事让位于个人情绪的描摹,哪怕仅仅停留在无病呻吟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会引来大批拥趸,多少有矫枉过正的嫌疑。
问题在于,它为什么成了一部囧片?
起码,在班级集体观摩的时候,出现了N次不留情面的笑场。
豆瓣上更有以《冬天,有雷劈过》为名的评论,且出自广院人之手。
是我们带着所谓的专业优越感对它嗤之以鼻,还是它真的很囧?
当然,集体观摩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笑点,矫情变为更矫情,不排除有脑热的因素存在。
但平心而论,剧本的先天贫血过于严重,囧到家的剧情被看盗版碟长大的一代人指摘是逃不脱的命运。
纵然它在形式上的唯美超出寻常水准的中国电影,纵然它的配乐让许多人有了想拿来做手机铃音的冲动,却也无法令人满意。
梁明是优秀摄影师没错,但也只是优秀摄影师了。
这让我想起昆德拉一句很刻薄的话:“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就让我们看看掩盖在落日余晖下的这个青春故事吧。
半夏和天晴两个女孩儿相识于高中,一个有文艺女青年的必备条件——语文好,数学不好,轻微的自闭,在同学眼中是零余人;一个上进有为,热衷学校活动,数学好,语文不好。
有个美丽的舞蹈老师的妈,后来优雅地死在了舞台上。
她们互为补集,偶然的机会使彼此相遇,并成为一生的心灵伴侣。
进入大学两人同寝,这时,一个公认的优秀男生必定会出现,而且他必定倾心于文艺女青年而不是学生干部(不得不说,这是编剧的美好心愿)。
三人行式的爱恋故事,以我的观影经验来看,拍得最好的当属《祖与占》,特吕弗的爱和灵动不是谁都偷得来;吴宇森的《纵横四海》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致敬,钟楚红和坐在轮椅上的周润发跳舞的场景,自小学时候第一遍看就喜欢得不行;高晓松的《那时花开》也就蒙混一下当年正在读高中的我——还不知道怎么才是矫情的最高境界,爱意刚刚萌发,一根火柴就能点着泪腺。
至于《花和爱丽斯》,那是岩井俊二的拿手好戏,怎么拍怎么对。
带着这些电影的印象,以及曾被安妮宝贝毒害的经验再来看北广制造的三人行,不免会囧到有种“有雷劈过”之感。
它囧就囧在不彻底。
这是一部在正经严肃且有很深社会阅历的成年人指导之下的所谓青春片,是要送去参加中国内地某电影节的青春片,而且承担了宣传“国内外知名传播大学”的隐性任务,而事实上已经露骨得令人屡屡被雷。
重重诉求之下,青春的颜色还剩下几许?
中国电影有现实主义传统。
评价一部电影的得失,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是否能够成为反应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针砭时弊,影以载道,强调教化作用,是电影的一大功能。
某知名传播大学作为中国影视教育的摇篮之一,必定深谙此道。
所以影片中免不了有这样的人物情节设置:身为关系户的儿子的男同学为了向天晴示好,拍片分组时以得奖相诱惑,天晴很不屑(但令人奇怪的是,后来他们还是成为了一组);宿舍里心机颇重的姑娘抢了美丽厚道的姑娘的饭碗成为某公司代言人;白马王子选择到西部支教,为抢救儿童英勇牺牲,死后把心脏移植给患病的天晴让她好好活下去(廖一梅若是看到会不会想要批判,《琥珀》可比这有范儿)……这些冗余加在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里都是合适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抢险救灾等等题材,说教桥段多年之后依然屹立不倒,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说到底,青春在这里只是动人的幌子,就像照在断头台上的余晖。
不过,大学之前的部分还是比较单纯的,而且对女孩成长的表现颇为出彩:青春期初至时女孩子对于身体的焦虑,情感饥渴症的外化,孤僻而敏感的内心等等,并没有被强势的成人世界所侵犯,还留着青涩的味道。
如此内容配上唯美细腻的形式感,整体上没有大偏差。
只是,大学之后,青春被拦腰斩断了,意蕴全失,剩下一堆过气主旋律式的苟延残喘。
唯美的小资情调影像配上世纪流行的国家立场话语讲述,必定囧态暴露,就像鲁迅先生那个著名的讽刺:头戴瓜皮帽而身穿西装的怪家伙。
这不是编剧所能全部承担下来的问题,创作思路和创作诉求,也许才是更应该被讨论的。
说《夏天,有风吹过》是一部青春片,毋宁说它是一部兼带青春色彩的主旋律电影。
結局,應該是這樣的吧!
天晴和高歌,誰也不能離開的。
雖然以後再也看不到高歌了,可是天晴還在啊,某種意義上來講,高歌其實并沒有離開。
其實,天晴更幸運一些吧。
同樣是深愛著高歌的人。
半夏只能看著高歌的照片一遍遍的懷念他。
而天晴,擁有了他身體的一部份。
第二遍看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又流淚了。
這樣偶爾迷惘的青春,我們都在繼續。
那時的煩惱解決之後,我們也有過向日葵田裡的吟唱的吧!
媽媽離開之後,原本嬌慣的天晴更加什麽也不會做了。
半夏就充當了她的“媽媽”。
看到半夏彎下腰來幫天晴系鞋帶的時候,心中那股隱流立刻破散開來。
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吧,黨你心情煩悶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要傾訴給他的人,也是像半夏和天晴這樣的人吧。
他們心中充滿的煩惱和憂傷,我們也曾深切體會過啊。
第一次抬起萬花筒,看到的世界五彩紛呈,可是當我們真正認識世界的時候,她的笑容卻不像當初那樣耀眼了。
黨你伸出腳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能寬容的幫你系起散開的鞋帶的。
也不是所有人都會陪你一起沿著鐵路走到夕陽西下,告訴你不開心時把99片花瓣灑落到河裡,煩惱就會隨之消失了。
更不是每個人都會把你帶到自己秘密的向日葵花地的。
她們就這樣一路陪伴著走到了大。
也許走到大學的路有些漫長,可不管怎樣,我們都用各種辦法掙扎著走到了這個象牙塔。
我們沒有像半夏一樣,有一個夢想直衝到大學。
也沒有像天晴,在進入大學后有那樣條理清晰的目標。
可我們還是像他們一樣,在大學里多多少少找到了一些自己關心的東西。
也會想起來,曾經,我們也抬頭仰望過陽光。
日後,草原上的奔跑,成為了半夏記憶里一顆閃爍的星。
白樺林里的身影,將永遠那麼年輕、那樣充滿活力。
沒來得及告訴高歌,那個在鐵路上仰望著陽光流淚的人就是自己。
沒來得及告訴高歌,他就是自己一路追隨的身影,也沒來得及告訴他,不管怎樣自己很願意成為他身旁的那個人,並且,一輩子。
那些聲音,再也找不回了。
重回草原時,也只能看到一個遙遠模糊的幻影了。
那樣的放聲大叫,才是痛徹心扉的淋漓表現吧。
像是多年的夢想,一瞬間,坍塌潰盡。
所以,不管聽不聽得見,半夏都還是說出了心裡話。
儘管,那樣的撕心裂肺。
那遺憾,永永遠遠也無法抹平了。
七色花可以實現七個願望,卻再也不能把高歌找回來。
也許爲了溫暖他人,他把自己賠了進去,也許多年之後,沒有幾個人會再記得他,可是在天晴和半夏的心里,他永遠也不會成為記憶,而是一直陪在身邊的太陽,照亮生命的太陽。
對於天晴和半夏來說,愛,是平等的,因為她們的愛人,都會一直活在她們的心里。
New summer ……
演员演技很差,尤其是半夏的饰演者实在演的很是做作。
根本演不出那种孤僻但是很有才气的感觉。
让人看着真难受。
觉得故事情节太烂。
不知道编剧是怎么编的。
故事有点像模仿安妮宝贝的《七月很安生》只是电影演出来一股画虎不成反像猫的感觉。
不过有些画面很唯美插曲有一种青春的单纯,还有青春淡淡的忧伤看点也就在这俩个地方了给两颗星就是看中这两点
夏天,犹如半夏的名字一样,有夏,一半的感觉。
夏天是孤单的吗,蝉声、蜻蜓在大城市没有,只有人群中闷闷的孤独感,我不清楚,这是什么感觉,只知道毫无章法的盯着过往的脚步。
夏天,吹过风来,划过去在昨日的梦里和毕业的情景和不知所措的追忆,在风里荡过来,似秋千。
百转牵肠挂心头。
你好吗?
我还好!
穿过夜间、时光,和生活的细节,爱,无力着,血在心头爱,是残缺的小露珠,夕阳的脸蛋爱,的模样,是小手涂过的面膜和嘴边的微笑夏天,吹过这痕迹的风,车票在左口袋里,皱褶着,如明星的花边新闻。
我回忆着夏天,属于我的日子。
我没有真正读过高中,确切的讲没有高中生活,无知着漫长的学习,三年如此平静的学会自立,但不会恋爱,只知道女孩子漂亮和其特有的行为方式,男孩子没有的。
大学四年的生活辗转而过,恋爱的心在憧憬着萌芽,我追寻着我的感觉,黄昏恋,高兴、兴奋、沉醉,如酒润过的诗,文字在发笑,心中在雀跃,风一样开心转变世界没一个角落,甜蜜,睡的香甜。
北方的大连,过多的伤感,也有过多的故事,我伤心又有谁知?
我为什么奔向那里考研,没人知道,因为爱情是有眼睛的。
夏天,热着,心情澎湃,昨夜3点18分的大雨,是否冲洗了你昨日的伤口,我坐起来,看着夏天,望着扑簌簌的雨束,我想起了什么,屋子里燥热着,光着身子。
偶然看到的电影,以为是快要结束的影片.被它吸引,是因为看着同样疼痛的青春期,我却没有如半夏那样灰暗地度过.没有迟来的月经,没有小屋,没有她那如此多思的青春思绪,抑或说青春伤痕.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天晴的出现.她的眼睛是如此清澈,笑容是如此的无邪,心思是如此单纯.她和半夏的纯纯友谊,是我一直拥有,一直向往的友情.无私的帮助,不着痕迹的帮助,借口的帮助,一切都是我经历 熟悉而又想念的情节,在这部片都重现了.情节有点出乎我意料,那个优美的舞蹈老师,是天晴的妈妈,同样有着优美舞姿的天晴,也是舞者.她妈妈对舞蹈的追求最终由天晴来继承.没有很延续的忧伤,但却是窒息的伤痛弥散在天晴的心头.妈妈的离去让天晴终于懂得跳舞的真谛,但代价却是如此沉重!镜头转向了他们!!他们,他们一起进了北京传媒大学,成为传媒大学的大一新生.新的生活在他们面前展开.如此的唯美,如此的新鲜,一切都有可能.年轻是他们最大的资本.他们积极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高歌 白菊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他们他们一直寻找的人,一直梦想的人.快乐和希望溢满他们的生活,短片的拍摄让他们有了更多追梦的机会,更多的交流.半夏和高歌的搭配终于有了碰撞.半夏细腻的心思为着高歌在跳动,很轻,小心翼翼.她都是在她那绿色的世界里面,要不就是在暗房,想着她的一切.天晴则积极活跃于属于她的舞台."争先"是她的追求!快乐依旧持续,镜头依旧唯美,一切缓缓流淌着,让人羡慕!但平凡无奇的日子开始慢慢改变,仿佛是往平静的湖水投入一颗小石头,激起一阵阵涟漪.涟漪慢慢扩大,扩散成无尽的悲伤.高歌在实习时的牺牲,天晴的心脏病发等等,掀翻了一切看似平静的表面.悲伤溢满开来,半夏看似平静的心湖,在回归那片山野的时候,终于爆发!一句"高歌,你好吗?"透露了心底沉重的悲伤.之后的对话"高歌,那个七色花戒指的故事是真的,我就是铁轨上的那个女孩.我是为了你才考到这里来的."一切的谜底解开,但压在我们心底的更多是沉重的遗憾和悲伤.半夏最后喊出的话让我们伤痛,但很多东西都不能挽回,剩下的只是伤痛,无休止的伤痛.一切却又慢慢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天晴康复出院了,好像一切都正常了.半夏作出了到宁夏支教的决定,为了高歌的心愿,为了她自己.白菊在她临走前告诉半夏真相,高歌的心脏正在天晴的身体上跳动.半夏大受打击,最终的和解却是到了宁夏才解决."爱心传递 生命轮回",我们的追求!影片自始至终的那首插曲,忧伤 快乐 回忆的旋律,将青春的伤痛 快乐衬托得淋漓尽致.青春,虽然疼痛,但依旧快乐,依旧过去了,但他们却成长许多.这个夏天,风吹动心的夏天!
刚刚在中央六看完这部电影,看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我现在终于理解南广为什么也着急拍一部电影了,即使是电视电影。
《夏天有风吹过》这部电影里面展示了广院的所有特点,有播音班和表演班出晨功的样子,有广院的校园所有的景色,还有广院的传统哄台。
最让我震惊的是电影里面有一个桥段竟然是老师让新生们保持住广院哄台的传统,让我真的好向往去广院上学。
还有里面那个演李天晴的女孩是当年广院大三表演班的学生,人家演完这个戏立马就获得了长春电影节最佳女配角这一殊荣,而后又或者了去日本拍摄连续剧《OL日本》的机会。
咱不说人家运气好不好,咱就说人家的演技足以让她抓住这次机会。
我想她的演技肯定是在表演教室不断地排段子,每学期不断地汇报磨练出来的,她是个有准备的人所以她抓住了。
《夏天有风吹过》是完完全全为了广院拍的宣传片,很完美的展示了学校的财力,师资的雄厚,和学生的强大。
而我们学校拍的那部电视电影呢,整部电影里除了表现了校园的风景外,学校的特色是一点都没表现出来。
《夏天》让我看到了广院表演班的实力,我觉得那个演李天晴的女孩比那个中戏演苏半夏的女孩要演得好得多,感觉很直观吧,不够专业所以不能以专业的角度来评价。
真的是部好电影希望南广的同学们都去看一看吧。
还有一点我要补充,人家是胶片啊!
刚开始抱着不看好的心情。
但是……当半夏一个人在铁道上带着耳麦,望着日落泪流满面的时候,我也流泪了。
当天晴伸出另一只脚让妈妈系鞋带的时候,我笑了。
当她们在铁道上对着行驶的火车叫喊时,我哽咽了。
当他们拍短篇时,高歌拉着半夏的手跑向喷泉,跑向草原时,我的心温暖了。
当天晴看到那棵漂亮的树,跑向它时,我也跟着开心。
——“你好吗?
”——“我很好!
” 呵呵,岩井的《情书》。
当看到他们下了马,朝着同一个方向跑去,随着镜头的延伸,音乐愈加高昂,我看到草原上一群羊的出现,那时的场景让我突然有眼泪涌上来,道不出具体的缘由,就是那样的无助的哭泣。
“它们的眼睛安静,但是充满悲伤。
是不是越贴近大地的声音越沉重,所以,地上的动物从不会歌唱。
”夕阳下,是他们的身影,是我喜欢的场景。
当看到半夏的照片出现在毕业展的瞬间,呵呵,眼角又湿了。
是不是最近心中的苦闷太多,使得这部看似平静的电影让我的眼睛总是湿润。
想到前天刚刚决定考研去南京,心中又有所动摇。
原来去北京的念头从没有改变过。
其实这是一部有关友情,还有爱情的电影,但我却觉得这里的爱情只是配角。
PS:我觉得演员的演技还有待提高,不过也不错了。
MS有很多人不看好这部片子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自己喜欢就好 还有看电影的心情,会跟自己当时的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我没有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当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心中确实有泪流过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半部《夏天有风吹过》,总的感觉是大半夜没睡强打精神看它,值!
是部好片子呢,虽然故事比较老套没什么出彩的,但通过美丽的画面舒缓的音乐和巧妙的编排,告诉了我们软弱和坚强、伤害和救赎、困惑和成长…从那里我们还能看到浓浓的亲情、纯纯的爱情,更有暖暖的友情!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一个或几个“井”的阶段吧,那个时候整个世界只有他自己,周围是黑黑压来的“井壁”,空旷孤寂便是生活的主旋律。
如果这时没有外力来拉他一把,来帮他打破那厚厚的井壁,那可能就此沉沦在那片黑暗中了吧,半夏如是,天晴如是,我们也如是!
还好半夏在严重偏科以及身理心理原因而和整个世界互相拉远的时候遇到了天晴,而天晴在母亲去世那个最无措的时刻也幸好有半夏陪在身边,她们就这样互相扶持互相救赎着。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半夏天晴她两相遇了,幸甚,足矣!
影片的结尾,两个孩子在大片的向日葵中欢快地跳着舞着,脸上的笑容比那葵花还要灿烂,而她们的友情更是美若葵花吧!
而我们把画面倒退回去,开始是半夏戴着耳机独自一个人游走在寂寥的铁轨上,路旁是缭乱的野花野草,更衬出那背影的孤单,让人看得心疼!
而这时的天晴也正一个人挣扎在心爱的数学和她妈妈心爱的舞蹈中,只固执地在每天回去的天桥上的书摊老板那问一句“有《希望》(希望)吗?!
”,老板一次次的摇头打消不了她满脸微笑的坚持…两个孤单的孩子啊!
后来她们产生交集,就像那交叉的铁轨一样,而铁轨上出现的背影也变成了并排的两个!
是什么让这两个孤单寂寞的孩子彼此靠近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这几个画面:首先是半夏的一叠数学卷,前两张是揉烂的50多分的,后面是细心保存下来的从60分到满分不等的,不知道保存了多少年,但我知道她还会一直这样保存下去的。
然后是天晴的,她在跟半夏的视频聊天中哭着说:“那时(她母亲刚去世),我什么都不会,不会系鞋带,总是你弯下腰帮我系好;我不会过马路,也总是你牵着我的手把我领过去…”。
看着听着,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看不得这么温暖的东西啊!
这部电影充满了隐喻和象征,用心感悟的话还会发现很多这样的证据,譬如那串被她们让来让去的项链,譬如那枚失而复得的戒指,甚至她们一个不自觉的习惯性动作… 匆匆一瞥,可能许多东西还没抓住,但我知道一一一心间,有风吹过,!
最近热衷谈论电影,很久没有遇见令人欣喜的片子了。
《夏天有风吹过》的出现,无疑是这个时节里吹过的一丝夏风,沁人心脾。
我承认我被感动了,被朴实的温暖,简单的情感所折服。
想起远逝的青春,除了怀念更多的是祭奠。
那一去不复返的岁月,早已想不起完整的影像。
苏半夏那个在忧伤中成长的安静女孩,那个在自卑中一点点自信起来的女孩,盛开在大片灿烂向日葵里的笑脸让我如此想念。
我们的青春隔得这么近又离得那么远,我们的青涩爱恋终究来不及告白就夭折在命运的玩笑里面。
谁的残忍割伤了谁的誓言,谁的执著感动了冰封的情感。
因为爱,因为善良,我们都一直在,不曾分开。
偶然幸运收到的七色花戒指,哭泣时陌生人递过来的纸巾。
她感动于这些微小的细节,却无法理解身边人的冷漠与疏离。
她并不坚强,只是无法在人前展露出脆弱。
她把所有的情感用文字涓涓流淌开来,她在黑暗狭窄的屋子里点亮蜡烛汲取微弱的温暖。
她许过的愿望没能实现,她选择了决绝的自杀来妥协这个世界的残忍不堪。
死过一次的心忽然有了尝遍冷暖的通透的清澈,在最为脆弱的年华里她遇见了他,那个手握相机叫高歌的男孩。
因为她哭泣时他递过来的面纸,她在高考时毅然选择了摄影系。
当年还是中学生的苏半夏与高歌在校园里相遇却彼此都遗忘了那段遇见的时光片段。
直至在校园摄影展出上,她看见了那幅照片。
她站在铁轨上抬起头来努力不让泪水落下来的瞬间,回忆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重演,她站在照片前看着年少的自己哭得像个小孩。
3.5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3.5
BJIFF 240425 党史馆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