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名我还挺喜欢的,我记得是之前看《一起同过窗第二季》里面任先生说过的,他自己像第八日的蝉那段话,还挺喜欢的。
但是忘了,反正大致意思就是第八日的蝉是孤独的,因为他的同伴都是在第七天死去,而他活到了第八日,但是活到第八日也许是为了遇见更美的事物和人呐。
也是在说他遇见了唐木恩吧!
这个电影其实结尾挺温暖治愈的,但是可能和我预期的不太一样,我觉得有点失望吧。
电影的结尾部分在讲与养母的和解表明女孩子原来是有人爱过的,而不是那个在家的亲生父母笼罩下毫无爱意的孩子。
她是被人爱过的温柔对待过的孩子。
怎么说呢,挺好的,但是如果能够把养母和亲生母亲深挖一下就好了,而不是单纯用爱意去化解。
开始那个挺好的,完全是女性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呐。
失去生育能力的去诱拐妈妈,失去孩子的崩溃妈妈,厌男症的女孩子还有各种各样的女性。
左右逃不出悲剧的命运。
结尾的爱化解有些潦草和笼统了。
还有重点:男人不带套,没有能力承担一个孩子的未来,千万不能和他那个啥。
真的毁了自己的一生,对孩子也不是好的选择。
这就是现实,无论是舆论还是抚养方面真的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还是太严苛了。
不过万一有了的话,女孩子还是不要随意打胎吧,对身体也不好啊!
最好的最好,还是先预防。
文 / 五煜《第八日的蝉》是日本作家角田光代创作的一部融合犯罪、悬疑与写实题材的深情催泪之书。
后来此书被改编成电影,于 2011 年上映,并获得第 36 届报知电影奖最佳影片奖。
电影改编自书本,故事主线相同,呈现方式却有所不同,但是毫无疑问,两者都做到了极致的成功。
《第八日的蝉》讲述的是一段不伦之恋造成的两代人的悲剧。
故事分为两条线,第一条线讲述作为第三者的希和子怀上情夫的孩子后,被劝说打掉,最后导致终身不孕。
在一次偶然中,她将情夫的妻子所生的女儿掳走,而后展开了一系列故事。
第二条线讲述的是被掳走的孩子惠理菜长大成人后,所经历的种种,她的经历与自己曾经“养母”的经历高度重合。
惠理菜虽然表面上恨这个人,却宿命般的走上了追忆过往、剖析内心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名称定为第八日的蝉,看似与故事毫无关系,却隐隐约约通过蝉的生命,揭示人的命运。
蝉在土中七年,破土而出后只能活七天,但是若有一只活到了第八天,他感到的是孤独与悲哀,还是幸福与喜悦呢?
本文以电影《第八日的蝉》为例,从创作手法、主题呈现及细节刻画入手,解读这个故事于深情的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内涵。
创作手法:双重叙事线,将现实与回忆穿插进行叙述,呈现人物内心独白在《第八日的蝉》的原著中,第三者希和子与被她掳走的女儿惠理菜视觉叙述各占一半,而在电影中,改成了惠理菜长大后的现实生活与她小时候的回忆。
生活与回忆本身同为一体,影片通过一个人,带动了两条线,不仅为我们呈现了惠理菜的内心,更从她的记忆中,看到了那名叫希和子的女人的心理百态。
更巧妙的是,这两条叙事线是在导演的特意安排下穿插进行的,最后又回归为一体。
那么这两条线是怎样呈现人物内心的呢?
在我看来,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点来实现。
①惠理菜:成人后的自我选择,暗含了她的内心独白如果站在惠理菜的角度上看,她小时候虽然跟着妈妈辗转各地,但她有一个很爱自己的妈妈,两人最终在一座小岛上定居,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最后却被自称解救她的人所打破,让她回归到一个陌生的家,与两个陌生的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
这样一个复杂的状态,对亲生父母来说,也许是惊喜,但是对于心中只有希和子那位“假妈妈”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场磨难。
因此,惠理菜与亲生父母的相处并没有久别重逢的那种愉悦,而这些心理状态,通过惠理菜成年后的诸多选择,悄然显现出来。
比如惠理菜上大学时便自己搬出来住,选择在假期的时候自己打工养活自己,不用父母的钱;比如她对带自己去玩过,关心过自己的有妇之夫岸田生出爱慕的情绪,最终还怀上了他的孩子;又比如那位想采访她的千草,几次见面她便开始吐露心声。
这些无不显示出她在家中的孤独境地,以及渴望爱,也渴望友情的心境。
但与之同时,她又是一个非常倔强的人,意外怀孕后,为了不成为“空壳子”,大学没有毕业的她选择与无意负责的岸田一刀两断,并决定生下腹中的孩子。
以上种种做法,导演都在用另一种语言为观众打开少女的心扉,观众就如那名撰稿人一样,慢慢地走进她的内心,同时打开那些尘封的记忆。
②希和子:小女孩记忆中的模样,显现最真实的女人心为什么要用小女孩回忆的视觉来描写希和子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呢?
原因大抵是孩子的眼睛是最为澄澈的,他们眼中的世界最单纯,没有外加的各种因素。
因而,在小女孩的记忆中的,是希和子最真实的一面。
通过惠理菜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看到了一位最为传统的母亲,为了女儿剪掉长发,奔走各地,辛苦工作,想将全世界最美好的东西都给她。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她的恐惧,对失去女儿的恐惧,导致她就如惊弓之鸟一般,有任何风吹草动,便拉着女儿逃跑。
爱与恐惧将希和子的心填满,在这痛苦的逃亡中,她却仍不后悔,对能够抚育这样一个女儿心存感激。
我觉得这一对特殊的母女心理上所承担的,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清,所以这两条穿插而来的线,就如同这复杂的关系与心思,纠缠在一起,看起来泾渭分明,实则却难分难舍。
这也许就是人物最本质的内心世界。
主题呈现:通过对日本女人的向阳面向阴面入骨入髓的刻画,道出矛盾之下的母性光辉日本文学有时候很喜欢将人性放在一个道德困境的位置去考量,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主人公的身份尴尬,行为更是背离常理,但她对于那个掳来的女儿的爱,又是超越了爱的边界的。
看完这部电影后,许多人会陷入一种短暂的矛盾之中,这个叫希和子的人物,究竟是该恨还是该同情呢?
其实,越是矛盾的位置,越是能够让人看到最本真的东西。
这是一种电影传达主题的技巧,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
①向阴面:一个女人所实施的“恶”影片中的主人公希和子是一个非常不幸的女人,但在正常人看来,她又是一位非常可恶的女人。
首先,她成为了一个有夫之妇的情人,接着又怀上孩子,在对方的劝说下打掉孩子后,不幸的发现,她以后再也不能生育了。
其次,希和子在痛苦之中,想去看看情人的妻子所生的孩子,却在婴儿的笑脸中沉迷,最终直接将别人的孩子掳走。
这种种行为,不管在思想还是行为上,都是一种犯罪。
但其实,导演更想通过这向阴面,去剖析人物的内心。
在我看来,希和子犯罪的原因不在于报复,而在于近乎天生的母性。
刚刚打完孩子,得知自己再也不能怀孕,还被人讽刺为“空壳子”,她内心的绝望可想而知。
但当她看到那个婴儿时,其纯真的笑脸和清澈的目光,都将她融化,为此,她的天性让她做出了这样一个选择,带走她,把她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
②向阳面,毫无血缘关系的母爱希和子与那个掳来的孩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跨越血缘关系的母爱。
影片中有一幕非常令人震撼,希和子刚刚抱走孩子时,孩子啼哭不止,她左哄右哄却毫无效果,绝望之下,希和子揭开上衣,想自己喂奶给孩子。
但她忘了,自己是被人称为“空壳子”的女人,是没有乳汁的,但这一幕,却让我们看到了希和子心底深处的母爱。
还有希和子与自己的女儿分离的那一幕,那时被她叫做“薰”的女儿已经四岁,希和子准备带着女儿逃离,却在上船之前,遇到了找来的警察。
希和子被警察带走时,只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句:“这孩子还没吃晚饭!
”直到最后关头,她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的女儿。
犯罪,最终需要接受惩罚,但是在这之前,一位卑微执着的母亲形象,便在观众眼前展露无疑。
我认为《第八日的蝉》所展示的,是珍贵的母性精神,他想要表达的恰恰是,不管这个人是何种身份,做过什么,但是她都有资格拥有母性的光辉。
“这个孩子不属于我,与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我可以给她我所有能够给予的东西。
”这也许就是一位母亲内心的独白。
细节刻画:第八日的蝉中隐含的“蝉意”,困境与新生蝉在土中七年,破土而出后却只能活七天。
但是若有一只蝉跟其他伙伴不一样,独活了下来,对它来说是喜是悲呢?
蝉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与人的命运却有着某种相似。
这部电影的主线分明是一个第三者偷走婴孩所引发的事故,但是名称却为第八日的蝉。
我认为,这第八日的蝉,既代表了一种困境,又代表了一种新生。
而影片处处以细节入手,将这一困境与新生之意表露无疑。
①蝉的困境与人的困境电影中有两个场景是提到蝉的,第一次时,惠理菜说了一句话:“要是所有的蝉都在 7 天后死去,那也就不觉得寂寞了,因为大家都一样,但是,如果有一只活到了第八天,小伙伴们都死了,只剩下自己,这样才更悲惨。
”这种孤独无助之感,就是蝉的困境。
相较于人,这种困难尤为明显,比如影片中只有十几秒的一个镜头,希和子情人的妻子挺着大肚子,来到希和子面前,强迫希和子去摸她的肚子,并对希和子说:“你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是一个空壳子,这是报应!
”希和子被打掉的孩子就是活到第七日的蝉,而她自己,则是第八日的蝉。
那时,她只有孤独无助,不知从何发泄,不知如何度过往后的时光,进退两难,找不到意义。
这种困境,实为人生的最艰难之处。
所以我认为将蝉与人联系起来,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当蝉的经历被赋予了思想,其中“蝉意”便不言自明。
②第八日的蝉之新生当希和子这位“空壳子”女人拥有了女儿惠理菜之后,她的世界便开始全然不同,在她与女儿相处的诸多细节中,照应到了很多人的真实世界。
比如,小惠理菜会跟妈妈说,以后要跟妈妈结婚,这样妈妈就不是单亲妈妈了;比如希和子总是对小惠理菜说,有妈妈在一起,去哪里都不怕,这诸多相处细节,令人感知到希和子这个人物的心境变化。
这个“第八日的蝉”经历过痛苦之后,正开始悄然蜕变,并最终获得新生。
正如影片中第二次提到蝉时,千草所说:“之前觉得活到第八天的蝉,比第七天就死掉的蝉更可怜,但自己也许错了。
第八日的蝉,能看见其他蝉看不见的事物,或许那是些非常美好的事物。
”所以,第八日的蝉,可能会遇到孤苦的困境,但是当它竭尽全力冲破困境时,亦会看到与众不同的风景。
希和子就是这样一只蝉,她顽强,极具毅力,最终充盈地活在了第八日。
而她的女儿在多年以后,跟着她的步伐,渐渐也明白了作为妈妈的快乐,想把自己看过的,没看过的,想把这世界最美好的东西,统统让自己的孩子去感受。
一个孩子的生命,寓意着新生,但不是一个生命的新生,而是希和子,惠理菜共同的新生。
我认为这部电影在向阴与向阳面的极端呈现中,表现的是极致的母性主题。
但更深之处在于,其中描述的是一位没有资格当妈妈的女子所展现的无私母爱。
当脱离血缘关系后,女子是否还有资格当一位妈妈?
这部电影,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
真正的母爱,不关乎血缘关系,只在于这位女性心中,是否有伟大的母性存在。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母爱,是女人的赞歌,有时候也是一首悲歌。
充满伤痛,没有赢家。
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
那么,你该恨谁呢?
影片的最后你说:我从来就没想恨过谁,谁都不想恨,妈妈也好,爸爸也好,你也好。。
宿命和轮回就在那里,逃不开,躲不掉。
该如何讨论对错?
不能逃避,也无法救赎。
所谓在孤单的不一样的第八日里,努力地去看也许美好的风景,不过是黑暗和泥淖之中心中些微的光亮寄托。
也只好这样了,努力地活着,是最好的选择了吧。
我不觉得这部影片是治愈系。
如果你是一只活到了第八日的蝉,努力地自我安慰,会看到更多更好的风景,只是因为别无选择。
所以不要做错事,错了就会付出代价。
影片中最深刻的,是安吉尔修女对希和子说的话:抛弃枷锁,只有放下一切,才能获得快乐。
世间寡淡凉薄,你唯有变得坚硬和强大,别无他法。
如果被问起希望在什么样的地方成长,我恐怕会想有一个安逸的民风淳朴的美好地方。
这是刚刚看过电影八日目の蝉的感想。
原著探讨没有血缘关联的母女二人的亲情羁绊的可能。
我想偷走情人的婴儿用尽全力去抚养,给这个孩子全部的母爱是完全可能的。
曾经印度有过狼孩事件就是说失去孩子的动物仍然不能克制抚养幼崽的本能。
人类本来也不过是高级一点的哺乳动物,有时未免难以掩盖天性或本能。
而电影导演的镜头更多关注在女婴薰的成长环境。
世外桃源般的小岛,郁郁葱葱的树林绵延到海平线,善良的人们,安定的生活,传统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寺庙行事。
薰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在这里与小伙伴们渡过,在并不知情的虚构的母爱里幸福着。
直到再次造访这里,薰心中对这里的所有牵挂与依恋才终于被唤醒:原来我一直都这样想回到这座岛上。
合理与否,我们心中都有一段最好的时光,一直在寻找着回到幸福的道路。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其实很久不曾看电影哭成这样的,我知道养母诱拐孩子是错的,她也因此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不是吗?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确实给了熏最美好的母爱,也正是这份母爱才会让我多次泪奔……因为这部电影我是在腾讯视频上看的,所以不免会看到许多的评论,各个都在骂养母是人贩子,有人感动了,还要诅咒别人将来丈夫找小三和丢孩子。
我只想说,思想就不能健康一点,养母是偷孩子了,可是也不算是人贩子吧,我映像中的人贩子是依靠拐卖儿童谋取利益的人,但是这个电影里的养母显然不是,再说小三的问题,她明明是被小三的,还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所以一切因都源于那个没有担当的渣男父亲不是吗?
不过,孩子最后说了,她不恨所有人,这是宽恕其实也算是解脱了吧,只希望她和她的孩子可以不在重复之前的路。
其实我看到很多人在说生母十年都不能温暖孩子这个问题,其实仔细想想很容易就明白了。
孩子之前和养母在一起的时候,养母付出了所有的爱,所以一直和养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肯定更亲近养母,可是这恰恰是生母最不能接受的,因此就总是歇斯底里的面对孩子,导致孩子越发恐惧与其相处。
所以孩子更在乎养母不是挺正常的。
写出这样的标题,可能很多人无法认同。
但是我回顾整部影片,确实有这样的感受。
在观看电影之前,我已读过原著。
相比之下,原著着重展现了希和子带着别人的孩子四处逃亡,隐姓埋名努力生存下去的惊慌,恐惧以及孩子给她带来的快乐希望。
电影同时从多条线索出发,一方面是希和子和孩子的结局,孩子家庭的破解,孩子长大后的境遇同时展开。
表现了希和子的做法带来的后果,对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一生的伤害。
希和子与有家室的男人有不正当的关系,被骗打掉孩子也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
在看到情人与妻子的孩子之后,希和子有了新的希望。
她抱走了这个孩子是出于报复,愤怒,喜爱。
孩子给她的生活带来希望,也带来了不安忐忑。
她带着孩子四处逃亡,怕被别人认出来。
虽然日子清苦,但是母女二人相依为命。
在海岛上,希和子知道自己与这个孩子缘分将尽时,拼尽力气回头说这个孩子还没有吃晚饭。
希和子无疑是爱这个孩子的,但是她的爱也是自私的。
她只想占有这个孩子,却剥夺了孩子原有的完整家庭。
即使在孩子回归家庭之后,她也无法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
与父母的疏远陌生让父母与孩子都痛苦万分。
记得孩子生母在唱歌之后崩溃,声嘶力竭,吓到了孩子,她跪在床上一直说妈妈对不起对不起。
然而,这种疏远隔离始终无法弥补。
孩子早早与父母分离并走上了和养母同样的路。
她和有妇之夫来往,并有了孩子。
然而她的内心是复杂矛盾的。
她说自己恨那个女魔头,恨她夺走了自己幸福的生活,让自己处于不幸之中。
但是对她来说她一直怀念那四年的时光,与养母二人相依为命,但是幸福快乐。
在影片最后,孩子终于解开心结,放下过去,勇敢面对未来。
原来期望会不会和养母再次见面,最后也并没有。
我觉得这也是导演的想法,即使是爱也会有伤害,即使解开心结也再也不能回到过去。
孩子是无辜也是不幸的,她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却要因为父辈的错误背负一生的痛苦,无法拥有正常人的生活。
影片着重从女性视角出发,弱化男性的作用。
然而男性的错误是一切不幸的根源。
第八日的蝉是养母是女儿,始终背负着不幸。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电影的感动点并不相同,这是个有点在为小三洗白的电影,一个介入他人家庭,怀孕并流产自己亲骨肉的女人,失去生育能力,偷窃情人的小孩,逃亡,彻底毁掉了另一个女人的幸福。
小池荣子戏路相当之宽,饰演这样的悲情角色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容貌如此之美却没有丝毫抢戏,大赞!
能够打动人心的都是刻骨的爱,因为没有那样无条件的刻骨的爱,为着我自己所有的压抑执着和纠结哭的稀里哗啦。
她说,妈妈已经不需要了,什么都不需要了,全都给薰,最喜欢你了。
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你。
要对喜欢的人说,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你,要说好多好多次。
有多少次,有多少人,因为有好成绩,我会更喜欢你,因为找到好的男朋友,所以我更喜欢你,可是如果这些都不成立,能不能还是一样喜欢你?
能不能不需要这世界上的一切,只是喜欢你?
可不可以去想去的地方,爱想爱的人,不必担心我不应该这样想?
不要为我好,不要为我谋划,不要为我选择,只是爱我,好吗?
看着看着,突然想起了陈可辛的亲爱的。
虽然题材是拐卖,但最后也同样留下了对“养母”这个母性角色的思考。
当然,贩、偷妇女儿童肯定是违法,也应受到严惩的。
就某部分“养母”,对非亲生的孩子,视如己出,让“孩子”有了该有的童年,可能其中有艰辛和躲藏,但相对另一部分同样遭遇的儿童来说,是99%完整的童年成长。
当孩子最终被还以血缘父母时,亲生父母与“孩子”的难以道清的疏远,还有“孩子内心深处的阴影”,八日挖的比亲要多的多。
毕竟是以成年后的视角在回忆。
两者比起来,八日的角度,更让我难受。
总是有人说,生活中许多事情就是没办法的,比如你爱的人不爱你,比如为了生活不得不做的牺牲,但是更多更多是有办法却没做的,"如果当初"这种话一定是要比没办法啊更多。
之前一直没时间写影评,搁置了起来,反正我是哭得挺惨,冗长也好,深沉也罢,可是亲情什么的,实在没办法让人不动容。
井上真央这些年演技着实提高了不少,永作博美则是不用说的实力派, 森口瑶子的神经质母亲也很出彩。
希和子偷孩子的时候,大哭这的婴儿看见她之后破涕为笑,她请不自己的叫了声“熏”。
“好像被那个微笑所抚慰,像是被原谅了一样的心情,夺去了自己腹中孩子的生命或者想和有家室的男人结婚,所有的事情,那个孩子全都原谅了我,这是我当时的想法。
”突然有人完整的接受自己破碎错误的人生,当然都会希望能和TA永远在一起。
“可是4岁的惠理菜并不明白我们才是他的亲生父母,她把绑架自己的罪犯当做亲生母亲,并且爱着她,这是多么痛苦又悲哀的事情你能明白吗?
”“那个女人不仅多走了惠理菜的人,也抢走了她的心,夺取生命会被判死罪,可是夺走了我们母女的心并且践踏的粉碎,她也不会被判死罪,那么,请把幸福的时光还给我们。
”哪个母亲不害怕这种事情的发生,还有什么比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爱着偷走她的犯人更痛苦的呢,对错不过是角度问题,母亲所有的过敏反应不过是因为想要得到她得爱,可是熏始终不明白,而认为是母亲对自己的责怪。
失去母亲资格的希和子,得不到女儿的爱的秋山夫妇,还有过着莫名其妙人生并且无法爱别人的熏,切这么叫她熏吧。
说到底这些乱七八糟纠结难开的杯具都是因为每个人的不够宽容。
结果四个人的人生全都被这莫名其妙的插曲搞砸了。
如果希和子能宽容的原谅了秋山就不会永远失去做母亲的资格,更不会把自己的人生搅的七零八碎,如果当孩子找回来时惠津子能宽容的原谅了希和子,理解她永远不能做母亲的痛苦,让她参与熏的人生,也不会因为得不到女儿的爱而变得神经质,痛苦半生,如果熏能早一点了解母亲对儿女的爱和得不到女儿爱的痛苦,记起当年希和子教自己的幸福的方法,大家的人生都会明朗许多吧。
可是世界就是很公平,一报就是会还一报。
当小三的希和子最后还是近似乎失去了一切,一个女人的一切,导致希和子悲惨命运的秋山永远得不到平静安宁,幸福想爱的家庭,无法原谅希和子所做的事情并且间接导致她再也不能做母亲,还无法顾及长到4岁才重逢的女儿惊吓的心情的惠津子,也注定永远得不到女儿回报的爱,虽然熏很无辜,可是理解不了想要被女儿爱的母亲的心情同时记不得和希和子在一起的日子,所以人生索然无味,没有温暖的家庭和恋人,更不知道生命的意义。
为影片留下的泪水不仅仅是对于母爱的感叹也是对人物的可怜,当不了母亲的小三,没有幸福家庭的丈夫,得不到儿女的爱的母亲,迟疑人生不会爱人的孩子,惠津子拿着刀子对着熏说“我啊,我也想做个普通的母亲啊,也想想普通母亲那样抚养你长大,看到小女孩对着自己的母亲笑,我就嫉妒的想嚎啕大哭,”可是熏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只是说了,母亲,对不起。
惠津子啜泣着“我该怎么办,我想讨你喜欢该,怎么办才好。
”不论惠津子做对做错,我都奔泪了,因为我在想,如果我妈这样子,一定痛苦死了吧,可是,熏虽然想但就是没办法回应她爱,4个人每个都很可怜,可终究说不出个对错,要说错,破坏了别人的家庭,还为了不知道有没有未来的说到底毫无关系的男人,伤害自己的身体用不能做母亲,杀了自己的骨肉,希和子错的离谱了。
背着其妻子搞外遇,结果不想要了让小三堕胎,杀了自己的孩子,导致希和子再也不能怀孕,搞的老婆神经质,自己的女儿无法爱自己,秋山错的该杀,同样是女人,即便是小三也不应对一个失去母亲资格的女人这么咄咄相逼,即便是自己亲生的女儿,也不应该认为不付出爱,她也理所应当爱自己,惠津子错的荒谬。
过着被掏空的人生,不懂得想要得到要先付出这个道理,熏错的无可奈何。
其实我认为,如果说角田光代写这本书是为了诠释“爱为何物”,我得到觉得不如说实在叙述“得到爱的方法”后半段细腻的叙事,和对4岁天真可爱的熏的描写和希和子付出的母爱。
用4岁孩子的角度来表现这个方法真是简单明了,她哪里会懂什么血缘什么遗传,什么家庭什么父母,也没有亲生和领养,谁对我好谁就最爱我,那么她就一定是妈妈,谁是我妈妈我就爱谁。
而希和子的爱,不论是无私还是源于不纯的动机,她都是实实在在的爱着熏,并且好好的传达了,虽然担惊受怕,不过做母亲的感觉一定很棒,很幸福吧。
被捕的时候那一句“这孩子,还没吃晚饭呢,拜托了”眼泪就决堤了,每个女人都能做母亲,希和子也是熏的母亲!
4岁的熏问希和子“男人和女人哪里不一样?
”“等熏再长大一点,想要跟他结婚的,那个人就是男人”“那妈妈是男的咯”“妈妈当然是女的”“但是我想跟妈妈结婚!
这样的话,妈妈就不是单亲妈妈啦”“是泽田大叔说的吧”“嗯”希和子笑的很开心,抱着熏"熏啊,熏以后也会喜欢上温柔的男孩的,然后就会嫁人" 熏用好可爱好可爱的声音说“不去熏哪也不去!
熏要和妈妈一直在一起”4岁的熏爱着希和子其实就是爱着妈妈,血缘和在一起的原因都不能阻止对妈妈的爱。
很庆幸熏变聪明果断离开了那个有妇之夫,没有为了不值的人杀掉自己的孩子,很庆幸熏最后全部都想起来,不光是记忆还有一些她遗失了20年的能够填满她空洞的生活的东西,熏说,“我会,好好工作,我要工作,然后带他好看多好多东西,给他穿可爱的衣服,带他吃好吃的东西,告诉他什么都不用担心哦,告诉他没事了,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你,要说好多次好多次”是啊,我爱你,就是会想把全世界都给你,“等孩子出生了,也带给爸妈看一看,让他们抱一抱”“他们会疼他骂?
”“恩,肯定会很疼很疼他得。
”“我这是怎么了,已经喜欢上这个孩子了,明明都还没见过呢”新生和希望,孩子出生后,熏也一定能体会了母亲那份得不到自己孩子的爱的担惊受怕的心情呢。
还好现在宽容也不算太晚。
呐,蝉的第八天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到底是痛苦孤独还是惊喜幸福呢?
活到第八天了能才知道吧。
这世上有一种关系无法竞争,有一种关系竞争是不道德的,前一种是父母血缘亲情,后一种是夫妻两性爱情。
第八日的蝉就像超越庄子中的寒蝉一样,本应不知道什么叫四季的蝉,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这部影片就展现了另类的亲子关系,非血缘,且非道德、非法!
但却远超真正的血亲。
就是这样的另类逻辑下所形成的另类关系、另类经历,乃至带给孩子的另类感受、另类观念,还有那种完全包容,融化所有善恶的爱。
另一个寓意,蝉在地下多年,而最美好的时光也许就是那八日。
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虽然不像蝉一样在生命终结之时,却也是短暂的,就在那触碰到暖情的那些岁月。
影片同时阐述了一个道理,一切皆为因果,一个人身上所有的特点都是成长过程所留下的痕迹,包括那个一直在女性群体中长大、对男性充满厌恶的闺蜜……
如此有深度的电影,在于它的多元性。
相对于黑白分明的一元童话类型电影,多元电影的魅力就在于,给予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正反两面的多重角色,亦正亦邪。
从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判断标准下,会有不同的颜色,而多种颜色交融下的人性光辉更加美妙。
演员就此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人物更加真实,剧情的冲突性与激荡性也更丰富。
从叙事角度,影片没有像讲童话一样,只讲述了一段故事和结果,如同“公主王子幸福地在一起”就结束了。
影片没有只描述一个多重角色下的人物(绑匪母亲)所表达出的复杂情感,而是利用时间之镜,折射出孩子内心中同样的双重角色情感。
特别在孩子长大之后,所形成的“到底是被爱方、还是被害方”的思辨。
从记忆中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从女孩回忆的视角中展现那段普通人领略不到的人性。
这样的表达方式,真的体现出导演深厚的功力。
啊,很多年之前看过小说。青春期的我看了太多日本小说了🥹本片的无聊程度和永作博美&井上真央的演技一样乏善可陈。不笑的时候面瘫,一笑简直想给她两拳。又是那种令人窒息的日式美学,过了中二期再也欣赏不来。堕了胎的女人被骂空壳于是诱拐婴儿来报复,被诱拐的女婴斯德哥尔摩地爱上假妈妈,和真妈妈永远无法和解,并走上未婚先孕的不归路。这。。。我考虑的却是解救被拐儿童之后的心理疏导问题,四岁之前的记忆真的能那么重要吗。只对那些试过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后仍然无解的困境可以共情。1000年前的背景搞这些会觉得很美,现代背景下的日式美学大多是无病呻吟和作茧自缚,其实他们挺享受病态的。
不懂在讲什么
磨磨唧唧的,看得让人坐立不安难受得不行,浓缩到110分钟或许好看很多
女主角压抑了十几年的一份感情,终于在影片的最后一刻爆发。男受众(我)压抑了147分钟的一份心情,终于在影片的片尾曲出现后得到解放!
片尾曲不错 宫希和子是个好人
略拖沓,结尾略煽情(影院四处啜泣声)——并非说不应表达情绪,而是遗憾一个本可挖掘更深的叙事沦为催泪肥皂剧,并附有两功能:1.小豆岛旅游宣传;2.鼓励低出生率日本国年轻人爱生育爱儿童。性别探讨着墨不多,尚有趣。对“水”的变体的展现:雨,雪,海洋,与创伤记忆的关联。同样的骑自行车的姿态。
大闷片,我老婆陪我看个电影容易吗,居然这么闷
くだらない人生
第三者,婚外恋,偷走别人的孩子。第一次看到有把自私自利拍的这么大义凛然的。毁了孩子的一生,这就是爱?
剧情推进稍显刻意,有MV的风格,但仍是一部催泪的好电影。每个人都会怀念回不去的童年,有些感情永远铭刻于心。
“想你轻声呼唤我的名字/第一次放声哭泣/你给予我的一切/原来都是爱”
莫比乌斯,回环往复。但是太多无谓的情节和试图哲理化的镜头削弱了故事感。过犹不及。
没书好看!
永作博美拿不到几个最佳女主角就没天理了
当看到很多人写感人的时候,总感觉很可怕,我不理解导演想做什么
Yokame no semi 2011 1080p BluRay x264 DTS-jimmy
看了电影版,决定给电视剧版加多一颗星。
永作博美一百分。
本来就很离奇的故事,如何使人信服很重要,太刻意了。整个就死气沉沉的样子。
好好一片子,选错导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