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韩国电影,按用户好评排序,定位到国际市场。
影片呈献了一位在朝鲜战争的逃难过程中的小孩,自认为由于自己的过失丢掉了父亲和妹妹,一生在肩负着对家人的责任和包容,牺牲自己的梦想,坚守与父亲约定的见面地点,等待不归人。
为了供弟弟上大学,中断了学业,选择了危险系数极高的挖矿工作;为了妹妹的婚礼和与失踪父亲约定的见面地点:“花粉之家”的购买,再次放弃了自己的入学机会,选择去越南战场挣钱,回来之后一直在等待父亲和妹妹的归来。
年迈之时,下一代对其固执充满了不理解。
是啊,人生是自己的人生最多也只有一起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和理解,下一代、下下一代终将会忘记你的故事和史诗。
影片中多次提到“时机”,一方面表达出主人公一次次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却是在成就他人的机遇。
1、在达九劝德秀去做矿工时,告诉他:人生就得把握好时机阿,但这个时机并不符合德秀的梦想。
达九劝达九把握赚钱的机会2、德秀迫于家庭责任,回去后听见考上首尔大学的弟弟要参加矿工,转而将这句话送给了弟弟,自己则回到屋子里流泪。
德秀将这句话转给弟弟3、影片结尾时,妹妹调侃德秀拍照时闭眼睛,时机都掌握不好,我想意在表达德秀一次次没有把握自己梦想的机会吧
与德秀的牺牲相呼应4、儿子劝德秀把握机遇,卖掉“花粉之家”,此处不得不感叹,人生经历的不同,时代的隔阂终让我感受孤身一人要承担的人生是多么沉重。
一墙之隔,在一家人开开心心聚在一起欢声笑语时,年老的德秀独自回到房间,抱着父亲的遗物孤单地哭泣。
人物刻画德秀:这是个时刻肩负着家庭责任,放弃梦想,活得很累,在深夜哭泣的男人。
1、在抉择是否选择矿场的夜晚,对着父亲的照片,喝着酒哭泣
2、进入矿场的第1晚,对着窗外哭泣;
3、即要离开德国,而心爱的女人没能和他一起时哭泣
4、对着与父亲约定的花粉之家,看着随风飘去的海洋大学录取通知书哭泣;
5、抱着越南死去的小男孩哭泣
影片充满催泪和温情,但也因为达九这个角色,不时有逗逼和欢笑。
达九:达九在善良老实的德秀前,是个反应机敏、偷奸耍滑的形象。
影片从头至尾表达达九人设的都是始终如一的。
1、课堂上,达九在引起德秀愤怒地大声说话以致被老师发现时,达九立即趴下睡觉,装作事不关己,最终只有德秀自己受罚。
2、被大孩子打完后,要面子地说自己一直在忍,下次逮到他们必然痛打一顿。
3、矿工应聘时,达九在看到德秀对着面试官唱起国歌时,立马跟着站一起唱,并提醒德秀对着国旗,唱完大喊“万岁”,最终都得到了矿工的机会。
4、矿工的夜晚,达九在看的是大尺度美女杂志。
5、撩妹反被强悍的宿管大妈强上后的哭泣;
6、在泰国难民寻求帮助时,做好人;搬运武器弹药时,忙着“撩妹”。
场景刻画矿场是个危险系数极高的地方,影片在客户矿场时,连续几个镜头,足以表现它的残酷。
1、进入工厂时大家的衣服是五颜六色的,更换后都是统一的灰蓝色。
2、电梯送他们下井,互道平安归来时,矿工目光都是呆滞,因为去了可能就真的回不来了。
佩服导演深入细节。
描绘挖矿工作时,画面像旧时代的黑白电影,而到了描绘充满爱情的场景时,明亮的鲜艳,无疑是给枯燥的矿下生活带来一丝鲜明和希望。
战争:众所周知,战争是残酷的。
逃难的场景:
越南小村子被炸毁后,村民看着自己的家乡哭泣,所有的士兵,包括达九都是冷漠的表情,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相比只有德秀能真实感受到这种无奈和痛苦吧。
在寻亲节目中,对话的老人不是自己的父亲时,或许那一刻感受到的是绝望吧,不过事有转机,在与疑似妹妹的对话中,慢慢地慢慢地一个个细节都开始吻合,人物的情绪逐渐爆发,直至妹妹说出“这里不是运动场,你要牢牢抓住哥哥的手”,并且展示自己的衣服时,催泪到极致。
最终德秀说出要卖掉花粉之家,不会回来了吧,因为年事已高。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可能会对黄政民这样男主角会很不理解,你会很奇怪相貌实在不咋地,个人风格也没什么吸引人,他怎么会在那么多韩国大片里担当主角。
看过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绝对的实力派啊!
我只想表扬男主角的演技,非要凑够字数才能表达我对男主角的钦佩。。。。。。。。。。。。。。。。。。。。。。。。。。。。。
朝鲜战争期间,少年尹德秀随同父母登上美军的救援船,却遭遇了毕生难忘的生离死别。
战火虽然停息,南北半岛则一分为二,饱受炮火荼毒的北方故乡遥不可及。
长大之后,代替父亲成为顶梁柱的德秀(黄政民 饰)努力赚钱,为了筹备弟弟妹妹的学费,他和童年好友千达九(吴达洙 饰)前往西德当起了矿工。
万里家国,乡愁如缕,孤独的德秀偶然邂逅在德国念护士专业的韩国女孩英子(金允珍 饰),从此黑若煤炭的生活照进了灿烂光芒。
快乐的时光与死亡的磨难如影随形,好在在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德秀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中,并赢得了英子的芳心。
好的电影是全程无尿点,死死把你钉在座位上不动弹的,这部电影正有这样的魔力。
主人公尹是一个家族的长子,在一场避难中痛失了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因此自己不得不扮演父亲的角色,挑起家庭的重担,照顾柔弱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
他幼年在街边给人擦鞋,为了巧克力被人痛打,回家却说是自己摔跤了。
长大之后他喜欢读书,他也曾考上过海洋大学,但几次因为家中弟妹学业和嫁妆问题牺牲了自己。
爸爸走后,他努力扮演好一家之长的角色,为了生存为了承诺为了责任,做了太多太多。
他也曾有过梦想,成为一名船长,开着大船在海上航行。
几十年一晃而过,他也只是偶尔和妻子闲聊这些不起眼的小事。
孩子长大后像飞鸟一样离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没人问过他是怎么想的。
尹,是韩国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缩影,平凡不起眼,但是对于家族中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想起了我的父辈祖辈们,他们也曾经生活在战乱时代,为了能够生活下去,吃尽苦头。
每一个艰苦奋斗的老人都值得我们尊敬,他们也曾对这个世界怀有梦想,然而现实如此骨感。
回家的时候,我要回去问问我的爸爸,他年少时的梦想是什么。
无论什么,我都会好好听着的。
感谢爸爸为这个家付出的一切。
不知道说什么.... 只是非常非常感概。
这种以家喻国 以国为家的比喻中 无形中也是一种对于国家无所怨言的付出来达成自我成就感的价值观输出 我就是生在这样 妈妈为了一家人永远在付出的家庭里....我...深受其苦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为了成全父母对于大家庭的牺牲 无论是配偶还是作为孩子的我都承受的太多。
他们承受的辛苦和常年的持续性付出所带来的不平衡感,其艰难不亚于男主家里的饭桌上印象里很少有一家三口吃饭 总是哄哄隆隆的一家人我的家是公共厨房 公共会客厅以及亲戚们赞助的公共酒店或者不是今天这个亲戚来家里暂住3个月 明年就是那个远方亲戚来住半年。
印象里我的小床住过不下十个亲戚。
有远远房的表哥表弟有姥姥的外甥女有舅妈的亲戚有大概5年左右 舅舅 舅妈一直住在我的家里。
共用生活的一切从化妆品到卫生巾被迫跟爸爸妈妈睡的每个晚上都怀念自己只用过一次的小兔子床单就这么被从小到大没见过几次的亲戚安然的睡在上面。
小姑娘嘛 会嫌弃被被男人用过自己的床单一个人生闷气 当然不能表现在脸上 让人发现 否则会被扣上不懂事 看不起人的大帽子而且如果你长大没有延续父母这样的作风也会被扣上xx 办事不如她爸妈啊!
办事真差劲!
一点也不她妈 你瞅他妈妈多好一个人 一点没随着...........现在长大了也要在如何做自我和对家族“有情有义”的人之间平衡....印象中也少有安安静静一个人或者和妈妈在家的时候老人基本长期在我家 大家也以看老人的名义长期来你家 这个家仿佛不是我的家 大家来了如果你不从房间里走出来 陪好也会被扣上不懂事的帽子。
现在结了婚特别喜欢一个人在家 即使在家晒晒太阳也很舒服觉得电影的篇幅有限,其实已婚的夫妻很多吵架的根源就是夫妻的资源对于双方家庭的分配的撕扯。
还有作为配偶子女,小家庭的界限被打破。
因为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而造成的冲突。
这样的文化如此深刻,甚至一度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一个主题。
可见荼毒之深啊!
你会感动于这种对于家庭的自我牺牲和责任感。
也会感慨于男主在这种价值里的自我围困。
没有家庭的拖累,也许他能做的更多吧!
但是这种在付出过程中的自我成就感麻痹着男主也麻痹着观众。
好像做不到这个程度的牺牲都有负重托不值得感动观众也不能够被打动。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不能牢骚满腹或者新生不平衡之感一旦这样立马感动不了人了并且亲戚之间也许立马变成了仇人.... 要毫无怨言 任劳任怨 作为小家庭的人要全力支持。
你看男主的妹妹完全不知生活的水深火热 一味索取以及完全不能共情男主的牺牲 只是在多年无所事事又懵懂的翻看一下相册。
在这个时候作为大嫂的妻子绝不能插言或者埋怨 否则男主的付出立刻变成了家庭伦理剧 不高尚了要背上骂名电影里男主的妻子的这条线被完全忽略了。
甚至连她的家庭情况都没有交代。
妻子完全是为了男主付出的提线木偶,没有自我思考和自我情绪。
为了成全男主的承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女主即使会德语会护理的专业技能在婚后也只能变身全职。
即使在男主要去越南作战前夕的夫妻争吵里也是妻子对于老公要为自己考虑的呼唤。
我发现在特别艰苦的年代或者特别贫穷的家庭里,很多人对于拯救一家人的感受会被激发出一种天然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一旦确立 就会成为人生的其中一个目标。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又得到父母的正向回馈,其动力更是源源不断。
其一生的价值也被绑定在家庭中。
我一直想在我所看的其他国家电影中有没有如此强烈的传达这样的牺牲感。
印象中几乎没有,只有中日韩如此突出。
我一直在想这种为家庭牺牲自我的责任感的来源,是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的历史根源?
以一己之力带整个家族有种英雄主义的悲壮感,尤其实在东亚民族深刻的苦难中,更增悲壮。
在电影电视剧的母题里也屡试不爽 总能感动到观众只是成全这样的英雄主义,作为配偶和小孩的心路历程也够写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啦。
哈哈 发发牢骚 中国这样的家庭实在太多了吧
韩国版本:同族相残的悲剧:6.25战争光复之前,苏联军已经向韩半岛北部推进。
苏联进入韩半岛的名分是:1日本军解除武装;2国内维持治安。
1945光复(脱离日本领土),三年间将迎来美苏军政时代1948!!
1950.6.25 朝鲜突袭南侵--朝鲜军队先发制人南韩没有一辆坦克,他们驾驶苏制坦克F34自行火炮蹂躏韩国人。
短短3天,서을就要沦陷。
召开UN联合国安保会议后决定派遣UN联合国军。
以美国为首的16个军联合国军为了帮助韩国人来到了釜山。
但是因为担心直接作战会失败,制定了作战计划。
就是绕过西海岸登陆仁川,但是这个计划遭到了反对。
理由是,在韩国,潮水和潮水之间的车很大,因此退潮时不可能登陆。
在MacArthur(麦克阿瑟)将军的韧劲下,这一奇迹的登陆作战最终将取得巨大成功。
现在朝鲜军队面临着断送补给线的危险。
在仁川经过金浦而回归到首尔的上陆军遇到了被推进的国军,1950年9月28日将重新收复서을。
一直往上走,完全是韩国统一的机会。
但问题在于中国。
从中国的立场来看,可能因为联合国军已经推进进来,所以产生了危机感?
说起中国,人们很容易想到三国志!
"智谋过人"但是那没必要。
就是一个战术-'人海战术''比起武器数量,军人数量更多。
也掌握了制空权。
当时UN联合国军陷入了震惊和恐惧之中。
UN联合国军不得不再次撤退。
被切断退路的美军10军团被孤立在兴南码头。
建立了巨大的小山田,就是兴南哲秀。
这个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六二五事变,在朝鲜称之为朝鲜战争,在韩国称之为韩国战争,在美国称之为韩国冲突。
电影中开头展现了“兴南大撤退”的全景,德秀在混乱中与父亲和妹妹失散的情节。
1950年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
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我们称作抗美援朝战争。
美韩联军向中朝边境进攻,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其不意的打击。
战场形势巨变,韩国当局设在朝鲜北部重镇咸兴的'临时政府'惶惶不可终日。
11月底,美军要撤的消息传遍全城,当晚就有5万余居民赶到火车站急于逃难,没能上车的人步行赶往兴南港口。
12月24日是兴南大撤退的最后一天,美韩舰队为防止志愿军夺取剩余物资,朝码头上的油桶及弹药射击,半个城市烧成废墟。
就这样,在朝鲜战场败退的美韩联军从兴南港自海上仓惶撤离,同时带走了数万信仰基督教的朝鲜百姓。
百度百科:朝鲜战争指1950年6月爆发于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
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
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南非、埃塞俄比亚)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
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爸爸,爸爸德秀啊如果我一去不回,那就在国际市场做买卖的你姑姑的铺子里见吧上那里打听花粉之家都会知道是花粉之家 知道了吧是===========================================然后 德秀 创建了 华为,搞了个俱乐部:花粉之家!
影片行将结束前,黄政民饰演的德洙起身离开了家人团聚在一起的“热闹圈”,孤身一人走进自己安静的房间,沉默地望着父亲的照片。
照片上的父亲定格在了几十年前德洙最后一次见到时的模样,平静、刚毅,不失温柔。
父亲的“消失”给了德洙人生一个最大的遗憾,也扔给了他注定一生要肩负的责任——照顾家人、支撑家庭。
在终于找到失联多年的妹妹之后,压在德洙内心多年的“石头”总算是掉了,愧疚多年的内心获得了救赎,面对“父亲”,他终于可以说出“我做到了”。
可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某种程度上值得“高兴”的时刻,他还是哭了,佝偻着身躯,痛哭不已,泣不成声。
类似的痛哭不止这一次,在德洙从幼小孩童到耄耋老翁的人生旅途里,他痛哭过多次。
在举家逃亡不慎丢掉妹妹又不得不和父亲别离的时刻,在西德煤矿崩塌眼看着自己的朋友被掩埋的时刻,在遇见心仪的爱人却不得不分别的夜晚,在买下姑父喊着要卖出去的“花粉世家”店铺的夜晚,在历经越南战争回到家人身边的时刻,在满怀希望于人群中寻找失联多年的亲人并找到妹妹的时刻......每一次哭泣,都真实而残酷,一个男人一生所经历的、承担的、努力去追寻和改变的,欢喜、痛苦、希望、绝望、收获、失去,凡此种种,都在浸满眼眶的泪水中得到了诠释。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这句话对黄政民饰演的德洙而言,再贴切不过。
正是因为有过那样的痛哭,影片勾勒出来的他的人生,才更加令人信服和触动。
在平稳舒缓的镜头切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叫德洙的男人跨越几十年的人生,可以透过这个男人的人生,窥见到其肩负的责任、坚守的承诺以及始终怀抱的爱。
过早的独立让这个男人早在男孩时期就有了撑起整个家的意识,而这个“家庭支柱”的定位也让他拥有了责任、乐观、坚强、不屈、担当、忍耐等内心品质,并用这样的品质浇灌出一个十分立体的男人形象。
这些品质体现在他放弃学业让弟妹升学的举动里,体现在远赴西德、奔赴战场赚取收入的举动里,体现在从不言弃一直寻找的“寻亲”举动里,这个男人的一生历尽坎坷,不断地遭遇阻碍,却从未轻易妥协轻易言弃,反倒是用强大的内心品质顶住一切,既收获了爱情,也圆满了家庭。
也正是如此,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被这个男人感动,并油然生出敬意。
如果仅从人物塑造来评判《国际市场》的话,那导演尹齐均显然已经做得不错了,但凡看过电影的人大概都会被德洙这个深夜痛哭的男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会毫不犹豫地为黄政民的演技竖大拇指。
但这部电影并不打算只是塑造一个令人触动和佩服的男人形象,也不止于讲述一个平凡人的人生故事,而是通过这样一个男人的人生故事,近乎直白地揭露时代、反映时代甚至批判时代。
这再明显不过,影片一开始就是朝鲜战争,用一个庞大的逃亡刻画战争的残酷,随着德洙的成长,他所历经的各个年代,无论是集市店铺的变迁,还是西德煤矿、越南战争,其所折射的,正是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众生活的时代表现。
时代背景的真实融入,让影片更加真实,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而这些时代元素的意义,不仅在于表现人物命运,还在于传递某种拷问。
这种拷问,有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发出声音,有对国际市场的繁华到衰落的变迁发出声音,并最终在声嘶力竭的“寻亲”环节飙出最强音。
不少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表示有被“催泪”,甚至不乏哭得稀里哗啦的,这不是在矫情,也不是泪点低,而是这部电影本身就具备了不少这样触人心弦的泪点。
该怎么说呢,但凡对生活抱有一定理解,对人生的不易有所感触者,大抵都会被感动到。
一个平凡人的艰辛、艰苦和坚韧,以及夹杂在其间的爱意、生活的种种不易,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能引发共鸣的。
而我能想到最催人泪下的桥段,应该在德洙和一大群韩国百姓通过电视节目寻找失联的北韩亲人那一段,影片在这一段制造了非常真实的情感共鸣。
那些因为战争、政治以及其他原因而分离、失联甚至永远都没能再见的亲人,给渴望家庭团圆的人造成的悲痛,是无法估量的。
能够感受得到的,便是那些声嘶力竭的哭泣中,紧紧抓住的希望和不得不面对的绝望。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闪现了主人公德洙十分信奉的格言:忍耐是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的。
是的,这个叫德洙的男人面对生活的阻碍和命运的坎坷所做得最多的,便是忍耐,即使有那么多次的深夜痛哭,也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圆满:这,或许就是甜的果实吧。
时代对一个人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在二十世纪,这个影响可能就是一切吧。
很多人说这是韩国版的阿甘,我怎么看怎么不像,虽然说的都是时代变迁,但阿甘是美式的个人主义和美国梦,韩国这版更多是时代对个人略悲剧的影响,我倒觉得更像“活着”(当然“活着”的跨度和在意识形态上的时代影响是这部完全不能比的)。
英子说:你什么时候才能想想自己。
德秀无奈得回答,这就是我的命。
为了别人活了一辈子的时代印记真的是我们这辈人无法想象的,我敬佩也感到很唏嘘,自认真心做不到。
同样感恩我们那些出生在20世纪中的长辈们,无论之前是怎样的人生,现在都该为自己想想了(不要管着我们了)。
如同《阿甘正传》中的串联,《国际市场》中也出现了韩国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把韩国战后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带入了一番。
首先,德秀幼时擦皮鞋的顾客,嘴炮造船的那位眼镜兄。
此人乘车离开时,车上的司机称其为郑社长,而车子后面写着汉字“现代建设”,不出意外,这个戴着眼镜喜感的大叔就是韩国现代集团的创始人郑周永。
现代集团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接着,在徳秀从德国回来之后为姑姑照看铺子的时候,达九带来了以为满嘴英文韩文夹杂不轻,行为娘炮的大叔,此人名为金峰南,又名安德烈·金,国际时装界极具声望的韩国顶尖设计师,众多韩国明星都以担任他的时装秀主秀为荣(来自百科)。
在剧中,剧情设定他受到了徳秀姑姑的韩服绣花灵感设计,这一点很像是《阿甘》中的猫王的舞步灵感来自于正在做矫正的阿甘。
最后要提到的是南珍(남진),老牌韩国流行音乐人,1968年以海军身份参加越战。
电影中,南珍和在越战中与徳秀有一面之缘,乃至生死之交,所以徳秀会在老了之后依旧维护这个在别人眼中有点娘的年轻偶像。
不过,相比于《阿甘正传》,《国际市场》对于这些名人的串联处理的比较生硬,好在这只是影片的添头,总的来说瑕不掩瑜。
韩国电影评分普遍虚高,看完感觉一般
被开头“中国军队攻过来了 美军不要坦克了救难民“的地方给气乐了, 其结构现实与过去交错着算是好看,一生恪守父亲嘱咐的德顺也确令人动容。
整体都太套路化了,无论故事还是特效,都没什么太大惊喜。大概每个打分里都有一颗星是给兄妹相认那场戏的。
朝鲜半岛特性:哭!你们都给我哭!
人生能得一手足兄弟,又有心爱姑娘相伴,此生无憾。
电影中好多莫名的感动,让我哭了好多次,韩国为什么能拍这么多好电影啊
煽情过头的大韩民族主旋律片。
原来不是讲国际市场的啊
从头虐心到尾的平民史诗~
故事很感人,韩国人越来越会讲故事了,中国导演不知道都在干啥
开篇是阿甘正传和2012两部电影的影子,直到三分之二的地方,黄政民从越战回来劝开和人吵架的妻子,之前一切的积累都产生了意义。兄妹相认桥段,韩国影片直白的叙事方式却深深地打动了我,颠覆。
俗,逃离不出韩国电影基本要素了
飘零亲纷散,重逢已鬓霜。韩国人并没有主旋律般抬高自己的位置,多舛的命途抉择,都来自于家族的回忆和悲伤。唱国歌犹疑的妻子,想做船长重溯过去的丈夫,埋在双臂间的都是为“活着”奔波的泪水。一直不喜欢韩国电影的煽情苦水,但这次被煽的很感动。他说“我真的好辛苦”,那比一个坚强的笑容更伟岸。
拖沓。
完全不觉得此片哪里好看……
历史进程中浮浮沉沉的一生,父辈们挑起的生活大梁。不否认导演复现从前的态度,也不否认我们看到从前生活的复杂心情。但故事煽情点确实有些刻意为之了,几次死里逃生更是突出主角光环的闪耀,叙事上除了转场顺滑外,过于平淡如水了,整体看点稀疏,群像戏也设计得过于简陋了,基本一眼就看完了。整体的史实感,宏大感都感觉不到。
韩国电影真的好,这些年的电影,韩国可能是我最喜欢的。相似的模样,相似的文化,还有看得懂的汉字、历史。拍的好,演得好,故事好,真好。
目前韩国史上票房暂排第二的电影,顺着这个去查了下,第一竟然是「鸣梁」,说什么好呢?个人对一切历史的宏大叙事持反感态度,本质上就是一部爆米花电影,只不过其中参杂了一些泪水
我说这煽情的,这逼装的,这粗制滥造的,这桥段,这么烂的剧情,居然也有8.1分??!营销过头了,好不好。。不要这么轻易的坠入这烂剧情,好嘛。。。
3.5 全程催泪弹,试图以一人历史浓缩民族历史,韩国票房爆棚应该是因为其间总有一部分是自己或者家族亲身经历过的吧,有堆砌及过于匠气之感,其实选取一两段便足够,这些真实事件本身已有动人力量,无需用力过猛,对父亲的“一家之主”的承诺倒是整个观影过程中感觉最真挚最感动的部分 @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