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安琪拉的灰烬

Angela's Ashes,天使的孩子,安吉拉一家,安吉拉的灰烬

主演:艾米丽·沃森,罗伯特·卡莱尔,迈克尔·莱格,夏兰·欧文斯,乔·布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00

《安琪拉的灰烬》剧照

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2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3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4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5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6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3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4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5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6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7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8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9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20

《安琪拉的灰烬》剧情介绍

安琪拉的灰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折磨再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在家乡,他们仍然遭遇着亲友冷眼,开始了艰难为继的新生活。每当丈夫没有勇气干些琐碎活扛起家庭重担时,是安吉拉义无反顾的担负起一切又脏又累又卑微的活儿。命运一次次给这个坚强的母亲以打击。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相继去世,丈夫到英国谋生却没能改善困窘的家境,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乔·布林Joe Breen 饰)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实习医生格蕾第四季双花镜只想今生一起走遗愿卢克·凯奇第一季他夏天住在楼下无名大师幻界巴士坏本鲁比人山人海亲密敌人喂!蜻蜓圣诞原木夺命深渊体育俱乐部心跳回忆ONLYLOVE一课一练回声白粉飞第二季死亡大乐透王者游戏·觉醒落第魔女风花与暗之魔女我们都不完美噬魂师史前巨鳄遗产极速复仇巨蛇闯女校特警英雄双面女间谍第二季

《安琪拉的灰烬》长篇影评

 1 ) 磨难

弗兰基的童年是如此的悲惨,但是,我们也看到,那颗历经磨难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磨难就象磨刀石,把生命之刀打磨得闪闪发亮。

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也许是荒原,也许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但无论是荒原还是田野,都会因这刀的锋利,而成为可收获的土地。

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着希望,并向着希望不断努力,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

 2 ) 天使的孩子

《安琪拉的灰烬》是弗兰克·迈考特于1996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

书中写的是平凡人平凡的故事,但它给我的震撼不亚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作品看似悲伤,却不绝望。

怪不得人们称之为美国版的“《平凡的世界》”,同时该书打动了千百万读者,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本书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117周之久。

确实,诚如美国《好书》杂志评论说:“这本书的成功靠的是真心被感动的读者的口口相传。

” 在这部自传体小说里,作者站在生命的边缘,蓦然回首,把一个孩子苦难的成长过程呈现在世人面前。

贫困,失业,酗酒,死亡„阴霾﹑沉闷的调子如同爱尔兰潮湿多雨的天气,让人压抑,让人窒息,让人看到生命的底层如同一滩烂泥。

在这横无际涯的悲惨与愁苦的汪洋之中,脆弱而又坚强的人性时而升腾,时而沉溺。

然而,人性之中的美好始终在艰难而顽强地生长着,挣扎着。

梦想,渴望,激情,远方的召唤,飞翔的冲动,使作者在生命面前以一种高贵而优雅的姿态俯瞰人生百态。

成长历程中的迷惘,苦闷,忧伤,疼痛与抚慰都在弗兰克的娓娓追忆下得以真实而完整的展现。

这的确是一部迷人的童年回忆录。

它以最诚稚的童言诉说着那些特属于童年的懵懂,单纯的渴望,单纯的快乐,单纯的忧伤。

这此种种都是我们共同所拥有过的最特别的存在,这存在回忆起来美得动人,美得纯粹。

但是弗兰克的童年,即使是以懵懂的话语,看似无谓的语气为何会让人读起来那么的辛酸无奈,让人有一种落泪的冲动。

怪不得弗兰克说“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

当饥饿成为生存最大的障碍时,在幼小的弗兰克心中“希望自己能荡到空中去,荡进云彩里,可以环绕全世界飞翔,再也听不见弟弟奥里弗和尤金半夜里的哭声”。

当他听到妈妈因为爸爸没有把钱带回家而去喝酒,全家人都在挨饿时的幽咽哭声时,他想“告诉她,我很快就会长成大人,会到那个有一扇大门的地方工作,每个星期五的晚上,我都把鸡蛋,土司和果酱的钱带回家”。

可怜的孩子啊!

饥寒交迫的他要求并不高,他只希望亲爱的弟弟不要哭,为何这么细小的愿望都不能满足他。

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这样强烈渴望自己成为那无所不能的“上帝”,只想帮帮这可怜又可爱的孩子,让他们不要再有饥饿,让他快快长大,有能力守护他想要守护的人。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然而,最让人义愤填膺的是弗兰克那个空有自尊的酒鬼父亲,男人的自尊用错了地方就是最大的悲哀。

犹记得他们的父亲为了所谓的尊严让5岁的弗兰克和4岁的弟弟小马拉奇兄弟俩在圣诞节去街上捡煤,承担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

幼小单薄的他们在雨夜里拖着大包的煤炭往家里赶,全身湿透,满脸黑炭,路人嘲笑,眼巴巴的饿着肚子看着别人家在节日里围着暖炉吃大餐。

读到这里我多么想仰天长啸,控诉的不是冰凉的社会,冷漠的人情,而是作为最不应该抛弃他们的父亲在他们最需要他的时候抛弃了他们。

从内心深处涌出无法抑制的悲哀,马拉奇作为父亲作为丈夫,连自己的妻儿都保护不了,还有什么资格谈尊严?

也许在潜意识里安琪拉也对这个本是最亲最近的丈夫失去了最起码的期待,在那首叙述她内心美好憧憬的诗歌《北方人》里,当她读到“利默克里谁家也比不上我们强”时,笑得很厉害,眼泪都出来了,竟有些歇斯底里。

这该有多么的讽刺,那活生生的愿望被撕毁得血淋淋,体无完肤。

安琪拉,英文“天使”的译音,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穷苦家庭。

即使弗兰克没有一个好的父亲,但他有一个像天使一样的母亲,母亲教会了他有尊严地生活;即使他没有积极生活的资本,但他有积极生活的勇气,让他直面惨淡的人生。

的确,黑夜给了他一双黑色的眼睛,他用它来寻找光明。

弗兰克拨开生命的雾霭“尽管我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

”因为他们是天使的孩子。

 3 ) 安琪拉的灰烬

1935年的爱尔兰,无数家庭正离开他们被饥荒困扰的家园,前往美国寻求生机,然而安杰拉·麦克科特一家却正好相反:他们从美国返回了爱尔兰。

在美国他们一贫如洗,丈夫老米兰奇的失业不但使一家人断了经济来源,还让一个男人变成了一个酒鬼。

才7周大的女儿不幸夭折后,安杰拉和老米兰奇下定了回爱尔兰的决心,同回的还有他们的四个孩子:福兰克、小米兰奇和双胞兄弟尤金与奥利弗。

 4 ) 很现实

父亲的好多过坏,确确实实有一部分是因为阶级仇视和宗教问题使得工作不好找,有了工作又无法持续是因为他人的排斥与嘲笑,父亲除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沟通没有见到与谁成为好兄弟,而持续的失业持续的压力唯有靠酒精麻痹形成上瘾,原本妻子期待着他去英国可以得到好的工作改善家庭,但是……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这使得妻子逐渐的失去对他的爱与信任,常常冷语相向是能够被理解的。

母亲的努力和无奈…不知在那个时代里可以怎么做,女人通常被认为适合待家里照顾孩子,我知道她一定是这么教育大的,学校里也没有一位女孩子,可想而知。

救济与乞讨,是唯一能马上帮助她和自己孩子的简单方法,失去尊严的生活不是罪大恶极,而是忘记了爱自己。

每个人都知道看自己妹妹的裸体是罪恶的,花钱买妓是更罪恶的罪,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考虑到你不看自己的妹妹却看别人的妹妹,每个人都如此,世界依然没有好下去。

上帝确实创造了世界,但是如何游戏世界由每个人决定,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感受与生活里时刻转变着。

爱有多少种形象,自由有多少种方式,超乎大部分人的判断。

 5 ) deeply hate the world

看这部电影会让我回想起自己成长的经历,一事无成的酗酒父亲,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母亲。

处在中产底层,不存在吃饱穿暖问题,但能体会到片中所有精神绝望。

在一开始,男孩对父亲还是崇拜,因为父亲吹牛的大话他都信以为真觉得一切都是时代的问题。

生活会变得好起来,他希望父亲有一天会带着工作回家,那时候生活好了他就不会酗酒。

但后来发现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不再指望这个一无是处的人,也是这时他开始恨母亲。

母亲把生活的重担压到了长子的身上,对丈夫自暴自弃之后顺服于别的男人的丑态让他觉得没有尊严。

母亲精神脆弱,生活不顺的时候就放弃尊严,没想过别的解决办法。

他开始爱上莎士比亚,体验到自己的力量。

老师希望他去美国,因此他深信不疑。

其实结局去了哪里并不重要,他从出生开始的愿望就只是脱离酒鬼父亲、自暴自弃的母亲、这个噩梦一样的家庭。

对这样的家庭,他是没有感恩只有恨的,难道得感谢命运给我的不幸?

骗子一开头就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死掉,这和少年时候的我有着同样的心境。

可是一样,在喝完第一杯酒他发现自己变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人,他愤怒于这个家庭给他带来的,也是为什么在赚到钱之后他并没有给家里。

他只想快点和这个家庭没有丁点联系。

这是个不幸的故事,因为他的聪明,精神上带来的绝望对他影响很大。

班里还有更穷的同学,很适应这个现状,可他不行,他没法循规蹈服的先送报纸然后去挖煤过上传统的生活。

关于未来的路从没有人能告诉他,只有老师简单的一句去美国。

那不去美国我还能去哪里?

 6 ) Roger Ebert的影评翻译

★★☆(四星为满分)弗兰克·麦考特的书《安琪拉的灰烬》就像爱尔兰的口述历史那样,在欢笑中回忆苦难。

我称它为口述历史是因为,我从他的一位朋友那得知,他自传中讲述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推敲而写成的。

不管怎样,从他录制的有声读物里他那亲切的声音中,从令人沮丧的回忆里涌出的快节奏幽默中,我可以猜到。

有人说有声读物不是“真正的”书,但就《安琪拉的灰烬》而言,作者温情且怀旧的声音改变了它的性质。

麦考特可能有段悲惨的童年,但他不会以假乱真——或至少不会错过他记忆中详述的部分。

艾伦·帕克的电影版《安琪拉的灰烬》几乎没有了这种幽默感。

这让我想起马克·吐温对一位试图发誓的女性的描述:“她懂词,却不懂音乐。

”这部电影对书的内容是如此忠实,以至于它再现了在我想象中已形成的场景。

利默里克的家中被淹没的底层、可怜的家庭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带着买食物的钱回家的父亲、骑着邮局的自行车在街上飞驰的快乐——所有这些都和我想象的一样。

它缺少的是语气。

电影由安德鲁·本内特旁白,他无疑是名好演员,在这部电影中也无可指责,但他除了重复书上的词而不加麦考特的怀旧佐料,他还能做什么?

麦考特的声音讲述了他所看到的,而本内特的声音则讲述了他所听到的。

结果这是一部工艺精湛、画面精美,但缺少感情的电影。

世上肯定有成千上万个或多或少像麦考特一样的童年,有成千上万个有太多孩子的家庭,其中还有很多夭折了,而他们的父亲却在酒吧喝得酩酊大醉,母亲则指望当地自命不凡的慈善机构能够善待自己。

麦考特的自传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这些经历虽然悲惨,但并没有被浪费,而是以某种方式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能够把它们写成好书的人。

电影缺少一定的抱怨,一种连痛苦也弥足珍贵的感觉,就像一个士兵用潜台词描述他打仗时最糟糕的一天:但我活下来了,而且我喜欢讲这个故事,因为它是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最有趣的事。

艾米丽·沃森和罗伯特·卡莱尔分别饰演弗兰克的父母安琪拉和马拉奇·麦考特。

我无法想象有谁能比沃森更适合演安琪拉,尽管有其他演员(蒂姆·罗斯、加里·奥德曼)可以演得跟卡莱尔一样好,但对于这个被酒弄得眼神飘忽、谎话连篇、心怀愧疚的可怜人,他们又能做些什么。

我们甚至都不怪他让家人挨饿,而他却把钱花在吉尼斯黑啤酒上:显然,如果他能够控制住的话他也不会喝酒。

但他对嗜酒无能为力。

这使他不再是个男人,而仅仅是家庭噩运的焦点。

令人感动的是弗兰克和他弟弟对这些时刻的珍惜:父亲因羞愧或贫穷而不能喝酒并慷慨地给予他们关爱。

我最喜欢的序列是,孩子们的鞋底破了,然后父亲帮他们把鞋底钉上轮胎橡胶。

在学校,他们穿着他们的“米其林雪鞋”蹒跚而行,被其他小孩嘲笑,直到教他们班的基督教修士训斥了他们,并戏剧性地指着教室墙上的十字架说:“我们的主可没有炫耀他的鞋子!”正是“炫耀”这个词展现了麦考特的风格。

垂死的耶稣甚至想“炫耀”鞋子,这使得整句话和整件事都反转了,它不再是教室羞辱的故事,而是在批评那些愚蠢到炫耀鞋子的同学。

这个片段的手法便是整本书的奥秘,尽管它在电影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很多类似的转折、讽刺、口头报复都没有了。

这部电影缺少黑色幽默,爱尔兰人喜欢用它将胜利与不幸结合起来。

(比如有个故事是,男人聪明地给马喂得一天比一天少,直到他终于把马训练成不用吃东西的马时,马死了!

)饰演弗兰克不同年龄段的分别是,乔·布林(早期),夏兰·欧文斯(中期)和迈克尔·莱格(后期)。

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决定要自己离开利默里克,回到他的出生地纽约,还有一些场景是他捡起掉落在路上的煤炭、他的文章《基督与天气》给修士们留下深刻印象、他得到第一份工作、坠入爱河、第一次喝醉回家。

(他母亲喊道:“天哪!

你变成了你父亲!

”)帕克和美术指导杰弗里·柯克兰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利默里克小巷的贫困,尽管帕克非常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弗兰克和他的弟弟溅着水花,从他们能找到的每个水坑里蹚过,在室内和室外,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

他们最后肯定能学会让脚保持干燥吧?

虽然我们从书中得知,被淹没的楼下是“爱尔兰”,而干燥的楼上则是“意大利”,但难道这个家庭的资源太过匮乏,以至于找不到木板来搭建一条从门口通往楼梯的桥吗?

《安琪拉的灰烬》的精彩之处在于艾米丽·沃森的表演,以及其他令人信服的选角。

她的怨恨中夹杂着强加给女性的顺从,在这个国家,嫁给酒鬼等于被判无期徒刑,抛弃他的罪比看着他让孩子们挨饿的罪更重。

有次,父亲离开前往英国找工作,并抱怨她“拒绝履行妻子的职责”。

当然,他的丈夫职责包括生更多的孩子让他们饿死,还有像酒吧里大人物一样买酒喝。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7 ) 路之担当

抛去铁皮鼓之类的政治隐喻,个人更感觉这是一条路的故事,这条路上承载了太多这样的家庭的来往,当然也象征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替。

沧浪之水浊兮,父亲找不到工作,一直踩着这条泥泞的路,孩子等不到钱,一样也得踩那片泥泞的路,这条泥路足够有胸怀,有勇气,能够承担这么多家庭孩子们这么多年的失意和悲伤。

而搞到钱之后路上会溅起水花为他们高兴。

同样是这条路,一次次送走父亲和盼到他的归来。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路变宽了,也没那么泥泞了。

孩子要上班了,路上居然有了绿色,希望居然从黑色和灰色中出现了,呜呜。

孩子最终要去美国了,路上留下了同样的孩子继续走。

不管怎么样,自由女神在片中是绿色的,代表了孩子的期望吧;其他感人之处:孩子写的关于讽刺宗教的作文被认可,说明欧洲人对思想是真爱啊;孩子床头,医院床头,教堂当然了,教室里面,桌子上面无所不在的耶稣及圣母像足够讽刺;圣餐时孩子吃到巧克力时吧唧嘴,是因为他平时吃不上啊,同样的还有孩子舔报纸;孩子第一次喝酒后居然和父亲一模一样,哎,说明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8 ) 观后感

所有女孩子一定要看的电影,因为它告诉我们养不起就别生孩子,更重要的是给不了孩子父爱也别生孩子。

如果没有肺痨女人那段戏这部电影我会称为神作,可惜,男人的成长为什么总要以性、以女人的牺牲为标志。

男主的阿姨给她买衣服那段太感人了,只是可惜后面没后续了。

男主十岁时就懂得赚钱干活,而他的妈妈也知道男主挣的钱一部分可以自己用来享受,很难得。

反而他的爸爸一个死要面子的懒鬼!

但男主骂妈妈那一段,如果他妈妈不那样他们又哪里来的住所呢?

他妈妈有时候对儿子的教育,对爸爸的质问很清醒,却又不能真正清醒,舍不得一个烂人一样的爸爸。

尽管父亲没有尽到责任,可是小孩子总会在满身缺点的父母身上寻找优点,甚至庇护父母,因为年幼的他们是多么地渴望父爱母爱!

可当他们懂事后,15岁左右,他们会看清父母的为人,他们才会明白和怨恨父母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好一点的童年?

一些父母不努力不上进,因为有父母的父母给他们兜底!

而身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几乎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爱,他们总会在和其他孩子的对比中,怀疑父母是否爱他们?

父母是否合格?

男主父亲一个喝酒比孩子还重要的男人。

就像那个孩子年幼的父亲,出去打工,却怕这怕那,带不回来一分钱。

跟孩子的交流少得可怜!

就好像孩子的出生和他没有半点关系,从男人变成父亲的身份转变,依旧让他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他依旧我行我素,过着男人时的任性生活。

这样的父母,你说孩子长大如何与他们和解?

 9 ) 第6名:美国爱尔兰影片《天使的孩子》——影史50部平民史诗

我曾历经沧桑《天使的孩子》 Angela’s Ashes 年代:1999年 /导演:艾伦·帕克 / 主演:艾米丽·沃森、乔·布林、赛伦·欧文斯、迈克尔·雷基  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

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折磨再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在家乡,他们仍然遭遇着亲友冷眼,开始了艰难为继的新生活。

1997年,一本名叫《安琪拉的灰烬》的书获得普利策奖最佳传记文学奖,作者是66岁的弗兰克·迈考特。

这本书不但受到奖项的青睐,更是感动了数以亿计的读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它出现了117次,当年就重印了47次,印数高达150万册,并译成了25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两年后,这部小说被派拉蒙公司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在畅销书的带动下,这部电影也受到了巨大关注。

影片的故事发生地,从美国而起,又终于美国。

在弗兰克的心中,美国是他的出生地,而爱尔兰只是一个旅居地。

不过事实上,他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爱尔兰人,只不过一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南方人,他们选择在美国布鲁克林区生活,可是对于那里的环境并不适应。

可是他们的下一代人,却想方设法要回到这个地方,并坚定地认为这里才是自由的乌托邦。

或许,在弗兰克的心中,爱尔兰的生活不亚于下地狱,而美国就算再不适应,也是个充满归属感的地方,这种代际之间错位的乡愁,实则是几代人都难以抚平的旅人之痛。

父亲和母亲的出生地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和谐。

母亲安琪拉的家人都对父亲另眼相看,在外婆看来,北方人都是粗鲁的,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更何况现在还得投奔娘家人。

作为一个男人,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弗兰克的爸爸实在有点扶不上墙的意思。

他找不到工作,又死要面子,为了所谓的尊严,不让儿子去捡地上的煤球,结果则是大着肚子的妻子带着孩子上街拣煤球。

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结果赚了第一笔钱之后就去喝得酩酊大醉,半夜唱着歌回家,闹得鸡犬不宁,第二天起不来,结果丢了工作。

男人一旦战胜不了酒精,只能是个没用的撸瑟。

安琪拉也这么说他,可是男人都是爱面子的,他哪里挂得住这样的羞辱。

在离家寻找工作之后,他就再也没回过这个家。

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失去了自我,他除了孩子就是老婆,唯一的乐趣酒又成了他最大的阻碍,他已经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了,于是就迷失在了暗处。

相比之下,安琪拉则是个伟大的母亲。

原著中这样描述她:“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

” 她前后生了七个孩子,但是不幸的是死了三个。

任何一个母亲都很难承受这样的打击,然而从第一个孩子玛格丽特死去时,她咬着手指双目茫然,到双胞胎前后死去时她表现出的麻木,一个原本富有活力的母亲,就这样被多个噩耗折磨成了一个石雕,任凭风霜雨打,她也几乎没有了感觉。

当丈夫离家打工,需要她独自带大几个孩子时,她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怯懦,没钱了。

就去包租婆那里借,没柴火了,就拆掉楼板,实在没地方住了,她也就只能委屈自己的身体,跟她的表哥同房。

可是她的隐忍非但没有获得孩子的认同,反倒被弗兰克扇了一个耳光。

她什么也没说,只有默默流泪。

她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她的内心也无比煎熬,可是又有谁会拯救她呢?

会是上帝吗?

在西方的宗教中,上帝创造世界,并为此牺牲了自己。

信仰在西方人眼中是必不可少的,要感恩这这世间所赋予自己的一切。

从美国回来的夫妻俩,被娘家人嫌弃没有信仰,而他们恰恰来到的是一个极其尊重宗教信仰的国度。

在这个灵瑞克的小镇,孩子们要接受圣餐,也就是一张纸片;有灵车经过,每个人都要站立祈祷;做了错事,还得去教堂去忏悔。

显然,这些事情在刚到爱尔兰的安琪拉一家来说,还都是不习惯的。

家里原本有一副教宗的画像,可是当生了孩子之后,安琪拉就说:把教宗淹死吧。

如此过河拆桥,令人讶异。

外婆总说安琪拉嫁了一个“北方的新教徒”,语气中透着鄙视。

或许,正是因为信仰的混乱,才酿出了这些不和谐的音程。

再没有什么比用一个孩子的口吻来叙述苦难,更让人心寒的了。

小小的弗兰克就亲眼目睹了弟弟妹妹们的死亡,在他还并不能理解死亡是什么的时候。

灵瑞克貌似每天都在下雨,湿淋淋的小城,孕育着潮乎乎的生活。

他们住在满地是水的房子,几口人挤在一张有跳蚤的床上,经常是吃不上饭,父亲还总在外面酗酒。

他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除了要看护弟弟,还要去挖煤干活来挣钱,最后得了严重的角膜炎。

没有鞋穿的他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不得不扔掉那双滑稽的皮鞋。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那段青涩的初恋,那是一个单纯的女孩,他一见钟情,全然不顾她患有肺结核的事实。

可是他没有被传染,女孩却悄然上天堂。

死亡来的是那么轻而易举,生和死好像仅仅是一步之遥。

你们会懂弗兰克的心吗?

他十几岁的生命,被注入了那么多沉重的污水,他无路可逃,也无处倾泻。

离开就是他最终的路。

幸而他做到了,可以想象当他踏上美国之后,纽约只不过多了一个看上去不谙世事的小伙子,可是人们并不知道,他曾经历经沧桑。

在线观看地址http://film.qq.com/cover/y/yowzj24zukod90f.html?ptag=douban.movie (付费)

 10 ) 给童年的穷孩子一个拥抱

就像整部电影的灰暗色调与阴雨连绵的天气一样,剧情让人压抑,一个懦弱无能酗酒又爱面子的父亲,一个坚强总是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母亲,还有几个总是饥肠辘辘吃不饱饭的孩子。

他的父亲没有男人该有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的生活环境也一直没能改善。

特别能体会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那么的懂事,小时候你总是羡慕其他小朋友的新衣服新玩具,你的爸爸也很爱你,可是你也只有看着的份,等你慢慢长大赚钱以后,当你改变了糟糕的生活,你才明白你有多么坚强,最后影片主人公看着小时候的自己,我想他一定想给那时候的自己一个拥抱,生活虽让你尝尽了苦涩,但从你长大以后,你便不再指望他人来改善生活了,不再寄希望于父母,你将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于自己的手中。

最后,所有的女孩子都该擦亮眼睛,宁可不嫁人,也别嫁给废物。

《安琪拉的灰烬》短评

天空是灰色的 梦想是彩色的

2分钟前
  • Atacama
  • 推荐

贫穷还要不断的生孩子,贫穷还为了体面尊严,不去拾起脚下的煤炭,贫穷还挑三拣四。但是我同情无辜的孩子们像是angeles ashes

5分钟前
  • Caaater
  • 还行

剧情发展过于流水账

6分钟前
  • flipped
  • 还行

改编自弗兰克麦考特的同名回忆录,他的弟弟小马拉奇后来也当了演员。从麦考特一家离开美国回到爱尔兰开始(「我们可能是唯一看着自由女神像越来越远的爱尔兰人」)到弗兰克重回美国结束。可以说是爱尔兰版《活着》,疾病与贫穷在似乎一年四季都是冬季,每天都是阴天的爱尔兰(对阴冷环境的渲染是本作的重要叙事元素)接连夺走弗兰克的兄弟姐妹,而弗兰克则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辗转煤矿工人,邮差,讨债代理等多份工作中。贯穿全片是浓郁的宗教元素,作为天主教家庭成员(生这么多孩子可能也是因为教义不允许避孕),弗兰克接受的也是典型的天主教教育,忏悔的频率连神父都觉得厌烦,就连海报都选了弗兰克在教堂上领圣体的场景,但宗教式的苦修与自省显然无法挽救他的命运。艾米丽·沃森天生长了一张刻满了无数痛苦与牺牲的脸,简直是量身定做的角色

11分钟前
  • Mr.Graceless
  • 还行

以孩子的视角,将贫穷表现的深入骨髓!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会体会到舔食报纸上薯条残渣时的饥饿;不会体会到没有鞋子穿,被伙伴嘲笑的心酸;不会体会醉酒父亲大喊大叫回家时的恐惧与无奈…

14分钟前
  • 電影製作人
  • 力荐

5487+底层人民的悲苦通过一个家庭所面临的种种都表现了出来。宗教的歧视让父亲找不到工作,再加上自暴自弃的酗酒堕落再到最后一走了之;母亲麻木,弱小,父亲走后只能够依攀他人带着孩子们存活;不断死掉的孩子,不断出生的孩子,存活下来的孩子能够活下来真的是太幸运了。在生存面前,温情的表达是肉麻的,但亲情就是打断还连着筋的存在。

18分钟前
  • 她的眼睛
  • 力荐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懦弱得无法面对生活,就沉溺在酒精里,幻想者的故事要由幸存的孩子来讲。

19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贫穷曾经给人善良朴素老实的联想,后来逐步变化,又给人弱智变态猥琐的联想,比如马加爵凤凰男之类。这部电影展示了穷人之穷,但却遇到了一个诗意的老师告诉他有穷困的生活不要紧,要保留一个美丽的心灵。他还有一个顽强生活的妈妈,支撑他长大去寻找美好生活。然而少年的贫困,总会是他心底永远的痛。贫穷不是好东西,这种展示也没什么意义。这部电影和原作据说都很受欢迎,难道是会让观者产生自己比主人公幸福的感觉?

20分钟前
  • 咕咕叫
  • 还行

电影唯一的不足就是结尾主人公踏上轮船向着朝阳迈向希望和成功的美利坚合众国。真得好倒胃口。转眼间一个有着丰富感情的孩子就把自己的过去和仍然疲困的家庭抛在脑后了,不解。。。

22分钟前
  • Velvet
  • 推荐

冷门佳片,小说作者的回忆录,童年的苦涩,潮湿阴暗的爱尔兰故乡,令人心碎的回忆,宗教与内心的抗争。

26分钟前
  • 欲圣
  • 力荐

看简介以为主角是母亲,没想到叙述角度是小男主,整个故事是一个悲剧的循环,片中的女角色太惨了,故事最开始说爱尔兰天主教的孩子是最惨的,也许是片中对爱尔兰社会背景描述的太少了,我感觉这个家庭遇到的99%的困难都是来自于不作为的父亲

31分钟前
  • 旅人
  • 较差

令人绝望的往往不是生活和贫穷。而是跟你生活在一起的那个人。小男孩很棒,照顾了母亲,也救赎了自己。

32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一刻不停的被生活攻打、询问、质疑、挑衅,但人性中闪光的那部分仍然愿意与他们辩论、抗争,不会有终极性的输赢。

33分钟前
  • Pinocchio
  • 力荐

同样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其实是反讽,全家正因美国梦而破碎返乡爱尔兰。孩子们的命运如此这般凄惨模样,就连天使亲吻过的灵魂也惨叫把他们送来把他们送走;自由人的一生比神还要精彩。事实上,上帝都是用来祈祷身处于困镜的社会阶层里的人。God loves you,you must love yourself,and God will forgive you ,itself the truth be worth but you must believe and forgive youself.

35分钟前
  • Anderson.
  • 推荐

6/10。看似史诗实则平庸、空洞的影片,只是将悲惨的家庭平铺在观众面前,人物塑造不够立体,缺乏对社会时代背景、宗教信仰的探讨,旁白冗长、空泛(且依靠旁白推进剧情远不如通过画面表现有张力),情感上也难以引发共鸣。

38分钟前
  • ΛVΛVΛ
  • 还行

两个多小时沉浸之后心情比较复杂,来豆瓣翻翻影评,才发现我看的又是一部被阉割的作品,激烈的情绪需要有合理的刺激点,被过度“保护”的国人,缺失了思考的出口。

41分钟前
  • 团团的加菲
  • 推荐

润学鼻祖以及有其父必有其子系列,不过流水账般的剧情拍的实在无趣。

46分钟前
  • 貓の薛定谔🫧
  • 还行

在所有的痛苦中,贫穷(不是无病呻吟的那种,而是要活活饿死的那种)一定是排在头号的。

50分钟前
  • 迤逦618
  • 推荐

Dans ce monde, il y a toujours beaucoup de pauvres, et peu de gens riches.

55分钟前
  • 清风明月
  • 力荐

一般

60分钟前
  • 喵嗷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