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是一部很具艺术气息的悲剧 确实是悲剧 却并不像我想象中的一样艺术 对于艺术家总会有一种从心底的 很难以形容 feeling 很有一种想要为自己插上双翅膀的冲动 向着那种感觉 一种很深沉的激动于是 对于这部电影 我没有看到的东西 我是失望的 并没有看到太多的关于goya的东西 他的激情 他的艺术的气质 他的特别的东西 倒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没什么个性 没什么生气的人 it's just a average person 好伤心 我所喜欢的那个goya 果然只有在我的思想里了
看完搜了一下,这个主演和戈雅长得好像啊?!
虽说是剧情片但表达的东西还挺…散的,有些淡。
但很喜欢开头和结尾,好美丽好有品的片头,和开头接得刚好,结尾有一种淡淡的曙光,荒谬的纯真,就像戈雅的画呀……片尾接的就是戈雅晚年的画作了🥺看见农神食子的心情一下就复杂了。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戈雅晚年精神混乱完全理解呀🤧还挺喜欢神父的,神父最后没有祈求原谅好感慨,一下角色层次就丰富了,其实看着家人离开后应该就已经没牵挂了。
他真的,除了顺风往上爬之外,他真的被启蒙运动影响了🥺🤧没想到法国人“推翻”西班牙的封建后,被西班牙自己搞回来了。
到结尾一切又回到开头的样子,教会还是回到了权力位置,但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时局洗牌,神父相信理性人性,娼妓攀上贵族,母亲找到新的孩子,一片混乱后静静地前进,正如那个年代的欧洲。
而戈雅就在那看着,他有自己的挣扎和努力,但什么也没改变,无论于权力还是时代,身处其中,他只是睁大双眼看着,记录,每一个时画家们都在自己的时代中看着,而他们的画于后世的记录🤧🤧博斯的画简直是超越故事,超越时代的一笔,是一切的写照啊,戈雅也在其中以及看西班牙人说英语真是好怪。
电影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无爱。
神经错乱的波特曼抱着混乱中捡来的孩子牵着板车上巴登尸体的手。
(让我喘口气小屁孩们围着板车兜圈唱儿歌。
波特曼的笑容,凄厉得要命。
Pelele是啥?
http://www.abcgallery.com/G/goya/goya42.JPG基本上一目了然了。
(Goya这货实在creepy,把一稻草人画得惟妙惟肖,肝颤(而且我觉得稻草人的表情很有日和的风范!
按wiki说法,由18世纪始,pelele一直是马德里及周边地区游园会这类场合上的玩物。
用床单颠着,往高空抛,参见上面链接的图中稻草人撒欢的傲娇神态。
演变到后来,成了个仪式。
可标志状态的开始或结束。
譬如过年回家你妈给你介绍了对象,最后脱单从情侣去死团除名。
在结婚前夜的单身par上,你可以玩这个。。。
不好意思上面两行是我胡乱脑补。
但的确可以纪念结束单身。
恩。
Pelele可能是巴斯克语版本的Pedro。
呸蕾蕾。。
十八世纪的时候,除了抛稻草人,他们也玩抛神父。。。
全无节操。
(其实我没懂。
是抛真神父还是抛草扎神父。
真神父不会弄坏床单么抛就算了,还唱歌取笑。
什么“床底有个神父”。。。
感觉是儿童不宜的情节!
(En tiempos de estos carnavales primitivos (hacia principios del siglo XVIII) se manteaba a curas inclusive y se les cantaba una canción en tono de broma:Debajo de la cama del Señor Cura,hay un canstillo de confitura.Los confites más gordos son para el amay los más pequeñitos pa' la criada)http://es.wikipedia.org/wiki/Pelele_(mu%C3%B1eco)我翻不来歌词。。。
转个youtube网友purplepassionreyes的翻译:The doll is sick. What should we give him? A beating with sticks. Let’s kill him! The poor doll, the hairy one. He tempts his thing, but it is wrinkly. He touches it with his finger; he wants it to budge. The poor doll wants to die. The doll is sick. What should we give him? Snail water, he’ll get well.Se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lfWvi5YDzw还有!!
这个歌有性暗示!!。。。
男性主导的性暗示。。。
(完全没懂,这歌明明是女人在颠床单时候唱的阿另外。
我总觉得我见过的叫Inés的女人都是深发色的,这里好违和。
当然,我印象中的圆脸弱受Goya,也幻灭在这里了>_>
犹豫又犹豫之后还是打了四星。
如果没有打着“戈雅”的名头,本可以是很不错的片子。
世事无常,人心易变,该表现的都表现到了。
但偏偏是戈雅、偏偏是戈雅作为艺术家的一面被淡化掉了,未免让人觉得不是滋味。
和《莫扎特》不同。
那是莫扎特和萨列里两个人的事,萨列里纵然出彩,也依然是莫扎特的衬托。
莫扎特这个角色与《莫扎特》这部影片浑然一体——他就是命题,他就是质问。
而《戈雅之魂》的戈雅,却几近沦为讲故事的道具。
洛伦佐出彩了,但纵然喧宾夺主,仍是少了几分撑起主题的力量。
或许我该说西班牙的命运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主角?
然则这样的话,戈雅的存在就显得不必要了。
啊,反正,我真正在意的那个西班牙早已随着哈布斯堡王朝的断绝而消逝无踪了。
所以这个片子好也罢,不好也罢,我终归还能看得平静。
不过公道地说,影片的结局真是不错。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四个无头坟墓的人
左上:戈雅如今在圣安东尼奥教堂的墓碑;右上:萨拉戈萨皮拉尔广场上复刻的波尔多坟墓;坐下:据传是费雷尔绘制的戈雅头颅;右下:马德里圣伊西德罗公墓中的戈雅纪念碑,戈雅的遗体曾于1900-1919年安葬于此。
屡次迁移的遗体,不断兴建的坟墓1828年,流亡法国(更多是自我放逐的)戈雅在波尔多去世。
由于戈雅的郑志立场同当时西班牙在位的费尔南多七世不符,他在死后无法被归葬西班牙,伊个儿子于是选择就近举行葬礼。
葬礼在波尔多教堂举行,之后,戈雅的遗骸与3年前去世的自家岳父戈伊科切亚一道,畀葬在波尔多著名的查特鲁塞公墓。
cimetiere de la chartreuse之后,戈雅的家人离开了波尔多,他的坟墓也很快被遗忘,并在之后数十年中遭到了盗掘,直到50年后的19世纪后期,西班牙当局才想到要迎回这位著名画家的遗体。
1879年,西班牙驻波尔多领事华金·佩雷拉在祭扫自己亲戚时再公墓中“发现”了戈雅的坟墓,之后再他的提一下,马德里决定启动迁移戈雅遗体的程序。
9年之后,进行了第一次坟墓的挖掘,此后又一拖再拖,直到1899年6月5日,戈雅的遗体才最终回到西班牙。
开挖戈雅坟墓的纪念照片在1879年打开原始坟墓时,西班牙人们发现了两具遗骸,由于无法区分哪具是戈雅、哪具是伊岳父,最终决定将两具遗骸一道送回西班牙。
回到马德里的戈雅遗骸首先畀葬在市区郊外著名个【圣伊西德罗公墓】,并在1900年同胡安·多诺索·科尔特斯、莱安德罗·费尔南德斯·莫拉廷和胡安·梅伦德斯·巴尔德斯等几乎同一时期畀迎回个西班牙Liberal流亡者一道,放置在一个联合的纪念性墓碑之下。
然而,就好像他生前的担忧仍然伴随着他的死亡一样,戈雅的遗体在圣伊西德罗公墓只摆放了20年,到1919年,交关文人认为伟大的戈雅不应该和别人【合葬】,应该像法国的那些名人一样,有特殊的圣殿进行供奉,在获得当局批准后,戈雅的遗骸又被挖出,并转移到马德里的圣安东尼奥教堂(该堂已经和先贤祠一样世俗化为名人坟墓),这也是当下戈雅坟墓的最终位置。
圣安东尼奥教堂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教堂的拱顶装饰画,正是戈雅本人在1798年绘制的。
1919年11月29日,遗体是在托雷西利亚侯爵代表阿方索十三世国王出席的仪式上进行了迁移;公共教育部长、马德里市长(路易斯·加里多·胡阿里斯蒂)、爱德华多·达托、罗曼诺斯伯爵和著名的画家华金·索罗拉等均出席了仪式。
圣安东尼奥教堂的天顶画到二十世纪中期后,随着戈雅的声望水涨船高,西班牙各地的戈雅纪念碑,雕塑也不断被修造起来。
到20世纪后期,戈雅的家乡阿拉贡首府萨拉戈萨,希望将“一部分戈雅的遗骸”迁葬到该地,但没有得到马德里的许可。
对此深表遗憾的阿拉贡地方当局,选择在该市中心的皮拉尔广场“拷贝”一个波尔多的戈雅原始坟墓,这个模仿了古罗马风塔的建筑现在静静地待在广场的一角,经过的人往往会以为这是一个邮筒。
下落不明的颅骨,真假难辨的传说自19世纪末戈雅在波尔多的坟墓畀挖开以来,他的遗骸一直笼罩神秘之中,最大的问题,无疑是他的头下落不明,甚至在1919年马德里的迁葬意识上,一张阿方索十三世亲笔签名的羊皮纸也写到骷髅中缺少头骨。
据记载,当戈雅临近去世的弥留之际,他把自己的头委托给自家的私人医生,进行“科学研究”。
戈雅和他的私人医生这种根据头颅形态判断其天赋、才智和性格的颅相学在19世纪非常普遍,并被普遍视为科学的一种,按道理,在进行类似研究后,头颅一般会被归葬到坟墓中去,但根据1880年代开墓挖掘时的照片,戈雅棺内的头颅早已不翼而飞。
按厂里推测,迭个头颅要么是医生自行带走,要么是被摸金校尉光顾后,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了。
但关于戈雅头颅的谜团远未就此结束,在萨拉戈萨博物馆保存着一幅19世纪中期西班牙画家迪奥尼西奥·费罗斯的画作,为戈雅头颅的下落提供了新的线索。
骷颅和戈雅画像(右)的对比在这幅只有一个骷颅的静物画上,画家标记着“戈雅的头”的字样,再加上该作品是1849年创作的,便引发了诸多传说,既然戈雅的坟墓是在1880年代才被打开,画家又是如何得到戈雅的头颅的,乃或是他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加噱头?
又或是后来的好事者自行给这幅作品添油加醋,以籍此提升拍卖时的作品价格?
1940年代初,费罗斯的孙子曾经就此进行过一番考证,根据他的研究,戈雅的头颅确实在自己的爷爷手上得到保存过,但爷爷去世时并未将此事告诉自己的儿子们,以至于他的一位叔叔将戈雅的头颅当成普通古董,在其就读的萨拉曼卡大学的医学院实验中用作了分析道具。
这位孙子煞有其事的表示,在自家阁楼内曾经发现过戈雅的最后一片头盖骨,并送到了大学进行检验,此后却下落不明。
至今为止,关于戈雅的头颅是否仍然存世,能否有朝一日重现的期望仍然在西班牙的文艺和学术界流传,随着考古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一谜题终有一天能够拨云见日。
参考文章:https://www.eldia.es/cultura/2021/04/02/cuatro-tumbas-cabeza-46045453.htmlhttps://blog.rtve.es/polvoeres/2009/10/francisco-de-goya-cuatro-tumbas-y-ningún-cráneo.html
阿甘曾经问,人生到底是随风飘零,还是有个定好的命运呢?
生长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导演米洛斯同年成长在孤儿院里面,出来才知道父母死在纳粹集中营里面。
他自己曾经坦言那时候失去父母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因为对生命的终结没有理解。
第三帝国陨落之后,捷克进入了共产主义,从事艺术的米洛斯经历了秘密警察,言论控制——如同生活在西班牙Inquisition 统治下戈雅一样。
这些艺术家都是一个站在旁边的观察着,看着人们的人生在眼前一格格画面的闪过,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把这些画面用自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戈雅的艺术幸运的没来得及遭到inquisition 封禁;而七十年代米洛斯在捷克的电影《黑彼德》虽取得国际盛赞,却遭到了当局的永久封禁,米洛斯导演的工作也不能继续,才到张开双臂欢迎他的美国寻求机会。
在米洛斯眼中,改朝换代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因为他经历了三次。
本片拉长的线索中,就是讲述这些改朝换代中各种人物的凄零的命运。
这样生离死别的故事千千万万,那些一晃而过的死亡,米洛斯也没有能力顾及。
每个人物在生命完结,或者青春殒灭之前,故事的波折是永远也讲不完的。
而作为一个艺术家,最纠结的是没有一个能让今天渴望娱乐的观众满意的结局;这些生命被战争和体制偷去的鬼魂们,怎么能够让你满怀纯真幻想的离开影院呢?
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讲述的都是这样的鬼魂,戈雅的笔记本上灵魂们被戈雅记录了下来,《戈雅的灵魂们》被导演和主演诠释出来,我们才得以清醒地看到人生在体制巨变下的随风飘零,甜美的花季少女枯萎成峰巅的老妪,乞丐和逃犯成为权贵,而权贵成为阶下囚徒。
只有一开始就带着对这些人物的爱,才能真正体会他们经历的痛和不可思议的悲凉。
我先入为主的因为《莫扎特》喜欢导演关注的题材——个人vs. 体制, 先入为主的因为《杀手不太冷》喜欢主演纳塔利,先入为主的喜欢戈雅, 喜欢艺术家的故事;所以我才会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揪心难过,为人生的无常感到无可奈何。
有趣的是,这些人生结局悲凉的电影,都被主流社会屏蔽掉了,有的被封禁,有的被商业边缘化。
《戈雅》在美国被拒绝发行,很难想象一部由这几位明星主演的电影,居然没有获得主流的发行,在美国票房刚刚获得一百万,全球不足千万。
这个命运似乎和戈雅给西班牙王后的画像一样,在作品完成之前,艺术家绝对不允许别人的评价,而结果揭晓之后,观众可能脸色阴沉,扶手而去。
而艺术家怂怂肩:可是,这是一幅很美的作品啊!
我从来不敢对娜塔丽波特曼的新片抱太大希望。
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她就希望她每部片子都叫好又叫座那显然是不厚道的,毕竟拍电影又不是靠她一个人一张脸就能完成的事。
不论好不好看,喜欢她就会照全收,反正就算电影差了点,人也还是好看的。
所以这部电影着实把我给震了。
在戏里光彩照人的她其实总共就没出现过几次,衣服也就那一两套,难怪先前看见剧照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她在拍什么,电影出来了也没注意。
完全不像拍星战时的风光。
其实也许不知情的观看反而是最专注的,也不会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
漂亮的伊内斯几乎一开场就被万恶的宗教法庭关入了地牢里一呆十五年。
等到外面的世界日月换新天她也重见天日的时候,已经老丑得都快认不出来了,我甚至忍不住埋怨为什么非要给她化这样面目全非的妆,就算想拼奥斯卡影后也未免狠了点。
这一定是她从影史里最难看或者说是最有挑战性的妆扮了,相行之下V字仇杀队里的光头简直就是美人。
好在她后来以自己女儿的美艳形象出现,才满足了像我这样光想着看美人的肤浅的观影者的愿望。
那个曾经强奸她又遗弃她从来也没有心疼过她的洛伦佐,意气风发过后终于又被万人唾弃,当重新掌权的教会将他处死后扔上一辆破板车拖走的时候,空空的街道上一帮小男孩唱着顽皮的歌,只有伊内斯抱着孩子牵着他的手陪他一起走。
没有哭,也没有恨。
在这个画面里,又老又丑的她突然又变得美丽不可方物了。
因为我被感动了。
本来我还天真的希望最后来个大团圆的结局,母女相认然后让命苦的伊内斯过上幸福的后半生。
不过那也实在又落俗套了。
还是就像这样,高深点好。
(芷宁写于2008年4月28日)不同于1999年卡洛斯·绍拉执导的《戈雅传》,这部由老人家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戈雅之灵》的主角并非西班牙“鬼才”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而是借他之名来讲述一段乱世风云,来再现一段人间炼狱般的历史雾霭,真正的男主角是身份随着时局动荡而变化的罗伦佐神父,而这一际遇起伏较大、内心世界阴郁的角色则由演技精湛的西班牙影坛宠儿贾维尔·巴登来胜任。
众所周知,戈雅(1746-1828年)创作力旺盛的时期正值西班牙经历历史变迁、社会动荡之时,作为时代的见证人和有良知的艺术家,戈雅对民众的疾苦感同身受。
在片中,戈雅(斯特兰·斯卡斯加尔德饰演)也是一段苦难的目击者、见证人,还是影片展开的由头和推进剧情发展的线索,更是愤怒的声音——通过其旷世画作,逐渐失聪的戈雅给出了世间的丑恶与荒诞,人性的极端与爆发,不论宗教裁判所对无辜民众的肆意迫害(戈雅憎恨封建愚昧,反对宗教狂热和恐怖),还是法国军队于西班牙的杀戮(戈雅倾向于民主和平,反对暴力和侵略),绘画成了戈雅爱憎分明性格的延伸,也是他所感受到的民众疾苦的外现方式。
虽然在彼时混乱的时局中,一个画家常常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甚至无法营救他心中的缪斯。
真性情的戈雅是很多人的眼中钉,他那些反映彼时西班牙社会阴暗恐怖宗教气氛的版画为他引来了宗教界高层的“关注”,而他的名气和宫廷画师的身份,也令他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中得以夹缝求生,然而,可以确信的是,周旋于王公贵族之间崇尚自然美学的他并不愉快。
片中1792年的戈雅不时出现在社会各阶层中间,国王、王后、神父、平民,观众和他一起目睹着这些人物的命运起伏,一起经历着历史的动荡变迁:在各种势力纠结并发狂、宗教掌权者因日益蓬勃的科学发展而心态失衡之际,一个富家女无意间就被定罪为异端,饱受残暴的拷问;十几年后王室被入侵者赶下台,外来政权的威压无处不在,无数国家珍宝被掠夺;曾经被通缉的神父如今衣锦返乡,带着外人来惩戒曾经的同僚,并审判红衣主教,虽然这些人的罪孽也足以下地狱;蜂拥而来的法军雇佣兵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胡作非为,此时生命于历史的洪流中是那么的渺小而卑微,不论反抗与否,被杀是最终的归宿(可参见戈雅名画《1808年5月3日的屠杀》)。
在人类血液中极端而颠狂的因子发作之际,天使也会在人间炼狱里饱受磨难,伊莱丝(娜塔丽·波特曼饰演)这位有钱商人的女儿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被宗教裁判所盯上,自她被征讯的那天开始,十几年间,她在如地狱般的地牢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由她父亲委托、她的肖像画师戈雅请来帮助她脱困的神父罗伦佐却奸污了她,女儿自一出生就被人抱走……十几年后,当面目全非的她趔趄地走出监牢时,外面已成了烧杀抢掠的乐园,家人已被杀光,富裕的家园不复存在,唯一认识的只有已失聪的戈雅。
在戈雅协助她寻找女儿之际,效力于法军的罗伦佐却不愿她的出现破坏自己现有的家庭,把她送进了疯人院。
当戈雅将她从疯人院里捞出来时,她已然真的疯了。
而她那个从未谋面的女儿阿西丽亚(娜塔丽·波特曼饰演)自从逃出修道院就沦为妓女,她的亲生父亲罗伦佐目睹了她的现状后,立刻制定了一则法令,将所有的妓女送往新大陆。
接下来的戏分,被善于用直接而富有冲击力的故事说话的导演福尔曼呈现的颇为夸张,又不乏精彩,堪称高潮迭起。
罗伦佐在法军政权给予的位子上没坐几天,英国人就从葡萄牙登陆,并迅速杀到了马德里,被押送的妓女们成了英军的囊中之物,逃跑未果的罗伦佐也成了惠林顿军的阶下囚,红衣主教从监禁中被放了出来,主持了对罗伦佐的审判。
曾经因严酷的拷问而承认自己是猴子的罗伦佐,曾经为了权势而效忠于法军的罗伦佐,拒绝了主教给他的活命条件,选择了死亡。
至此,影片已对罗伦佐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心理变化做足了刻画,他亢奋过、阴暗过、邪恶过、发达过,也迷惑过,在逃亡法国时,他读了伏尔泰、卢梭这些曾被他称为异端一心想烧死的人们的著作,他意识到他之前都错了,于是他改了信仰,娶妻生子,并带着法国人捣毁了西班牙宗教所。
如今当他面临着又一次生存的诱惑时,他拒绝了,因他意识到生的无常与虚幻,他拒绝苟活下去,于是,他浑身颤抖地被送上了绞刑架。
刑场这出戏所具有的冲击力以其所蕴涵的意味都十分强烈,片中几乎所有重要的角色都在此刻汇集在广场绞刑架的四周,来观看这场宗教名义下的杀戮,仿佛一副彼时的众生百态图。
曾经作恶多端的罗伦佐环顾四周,在陌生面孔的丛林中,看到了熟脸,曾经的朋友戈雅,对生父一无所知、陪在英军身边打情骂俏并兴趣昂然等着看行刑的女儿阿西丽亚,接着他听到了一句温暖的呼唤,来自半疯癫的伊莱丝,她努力地挤进人群,将那个自以为是女儿的捡来婴儿奋力举起,歪曲的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影片结尾,尸首刚刚撤下,人们就在刑台上起舞,孩童们追着运送尸体出城的架子车唱着童谣,伊莱丝一手抱着婴儿,一手握住仰在车上的罗伦佐冰凉的手,缓缓前行。
当戈雅追出来喊着伊莱丝的名字时,她回首用她那歪斜的嘴巴幸福的一笑,在疯癫的她的心中只记得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罗伦佐,以及他们的小女儿,这个荒诞而诡异的“三口之家”远去的身影,令观众顿然失语……完成影片《月亮上的人》之后,米洛斯·福尔曼沉寂多年,终于在两年前推出了这部丰满丰饶且耐人追寻的《戈雅之灵》,而他曾经执导过的影片的整体水准,如“实现了观赏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莫扎特传》、颇具影响力的《飞越疯人院》、《性书大亨》等片,都让人们对老人的再度出手充满了期盼和敬意。
通常,福尔曼的电影表现手法较传统,也较实在,往往会因剧情而出挑一两个人物,由此可见他在刻画人物方面独具功力,而他对全片的掌控能力也在影片的每个精彩瞬间尽显。
米洛斯·福尔曼曾这样表达自己对这部影片的创作理念——“50年前我就有了拍摄这个故事的想法,当时我看了一本有关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书,意识到历史是多么无情地在重复自己……”而这样的人生感悟,于生长在捷克、父母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以“捷克新浪潮”成名于影坛后又因“布拉格之春”事件而辗转于欧洲各国最后落户于美国的米洛斯·福尔曼来说,或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8669289_d.html)
作为戈雅他记录了一段西班牙的历史也记录了人们的罪恶与无知作为米洛斯他解释了戈雅后期由浪漫主义画风转而为表现主义画风的缘由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残缺与悲怆没想到能在这部电影里看到那么多戈雅的作品也没想到在特定的时代里艺术品记录的不再只是瞬间的美丽还有灵魂迅速凋谢的辛酸
可谓片如其名,承袭了戈雅之灵魂,以讽刺批判之笔写苦难众生,浓缩了螺旋的、残酷的历史中的戏剧性,凝聚为高浓度的黑色幽默。
形式上也同戈雅一般,有着精致多变的技巧:一个关于异教徒和女巫的预言式的、设问的开场;一组自由、平等、博爱的蒙太奇;以及一个非常棒的结尾,延展了应有的一切。
期间穿插着戈雅的画作,一组博斯的《人间乐园》更如天神降世,超越了戈雅,超越了时代,用它不可名状的感官审视着尘世的一切。
三个主角也很出色。
很久以前看的,补个记录,一部低估的杰作。
补录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画”者留其名——马德里Prado博物馆有最多的戈雅名作,电影里出现的画基本都在那儿,但黑暗系太吓人太压抑了,令人惴惴不安,还是更喜欢他的两幅“马哈”,这片子要是在去西班牙之前看就好了,可以更了解那些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西班牙法国之间的恩怨。哈维尔•巴登真是好演员
波特曼的演技太绝了,眼神就不说了,连脚趾头都会演戏。摄影有油画质感,波特曼的裸体都没有情色感,反而像宗教画,虐刑都看起来庄严肃穆。人如蝼蚁。每个人都在为什么而活,有的人伤害他人,有的人被伤害。
我承认我是被娜塔丽波特曼忽悠过去的。
难得natalie牺牲出演,故事被现实涂抹得阴暗,对戈雅画作感兴趣的人似乎更能看到想到的东西。
Goya成了小配角。另:故事教育我们,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二十年后又河东。
主题太分散,没有一个清晰的、调理分明的主线。
CC—701
戈雅值得更好的,更“真实”的……
荒诞的人生下是更加荒诞的世界,你说你对这个世界怀有坚贞的信仰,那么好,上帝会考验你,它逼你承认自己就是一只狒狒。就算得意一时,总归会跌到谷底。别天真,上帝不一定就是上帝本身,当某一权力机关的权利高于一切时,那他也是上帝。真理不再存在,世道由他们制定,你是一个好公民,遵纪守法,也一样会祸从天降。即伊莱丝。影片第一个吸引我的亮点是戈雅的版画制作,非常精妙,第二处即老毕巴图把一个神职人员施以审讯,有钱无权可能是大部分有钱人的悲哀,但老毕为这些人做了个了不起的榜样,位高权重固然让人敬畏,但在我的地盘上,就得听我的
大革命前后的灵魂
雖然一些鏡頭還是有還原戈雅的畫作 主要畫作都在片頭片尾出現而已 而且作为男主角 戈雅却只是陪襯 某些時刻甚至感覺都沒有必要的联系 並且洛倫佐全程惡心到我🙄 故事不像是戈雅之魂 像是洛倫佐之死
好片好片, 因为这部电影喜欢贾维尔·巴尔登
这里面的戈雅就像一个什么也搭不上的杂物。。
要多烂就有多烂!太令人失望了,毫无灵魂的故事,表演方面也就巴登还算说的过去
太早看的没get到…
成王败寇
起伏跌宕的剧情,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所有人都在因各种利益而歪曲真想,唯有戈雅可以大体上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真实的人性,他是善良的也是无奈的。豆瓣的电影剧情介绍是错的!根据影片:1.洛伦佐并没有把伊内斯打入秘密地牢,他是在地牢里才见到伊。2.洛伦佐并不是被流放,是逃亡。
找了很久,终于知道这个片子的名字,记得里面的场面太悲惨了
如果印象没错的话,美国女生在这片也是受折磨的,那就是两年两部都有这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