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眩:北斋之女

眩~北斎の娘~,Kurara: Hokusai no Musume

主演:宫崎葵,松田龙平,长塚京三,三宅弘城,余贵美子,野田秀树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眩:北斋之女》剧照

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2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3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4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5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6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3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4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5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6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7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8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9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20

《眩:北斋之女》长篇影评

 1 ) 执笔一支,画山,画草,画风月

笔者并非熟稔绘画之辈,近期无意间接连观看了林权泽的《醉画仙》及《眩:北斋之女》,当然《醉画仙》是很老的片子了,一个是国画一个是浮世绘也没什么可比性,只是题材相同,想到这里浅浅谈一下两部影片。

醉画仙《醉画仙》是讲朝鲜末年国画画家张承业传记片,从他年少贫穷,绘画天才被赏识讲到成长成一个朝鲜人尽皆知,一画难求的画家、再到清朝末年朝鲜的风云激荡。

而《眩:北斋之女》可以说《百日红》的真人版吧,主角是赫赫有名的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三女儿阿荣,故事是关于父女两人如何献身于绘画不断革新画技的故事。

相比《醉画仙》的个人史诗和时代激荡,《眩:北斋之女》将焦点集中到了阿荣倾其一生追随父亲,寻找绘画中的光影色彩,这让本片有了一种别样的精巧感,绘画和阿荣看似不羁却又细腻的女性情感相互辉映,别有一种韵味。

宫崎葵此次的表演着实亮眼,大概也是到了一定的阅历和年龄,脸上不仅仅是少女颜的萌感和温婉可人的娴熟感了,一面是不羁的倔强,一面又有一种淡然和洒脱,真让人喜欢。

阿荣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角色,不到三年就和丈夫离婚,不化妆,头发乱糟糟,几乎就是一个落拓女画家的形象,可是她却又是非常有女性魅力的,歪着身子抽烟喝酒很有风情韵味,而且也非常痴情。

这个‘痴’最重要的是对于画画的痴,她对画的痴迷是贯穿始终的,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她对父亲的情感其实更多的是对父亲的画的迷恋,以及想要追寻父亲的脚步成为更加优秀的画家甚至超越父亲。

所以她在父亲病倒后那么生气地要父亲赶快拿笔画画,她对父亲的崇敬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父亲令人称奇的精湛画技,以至于她完全忽视了这个家庭总母亲的存在,直到母亲去世才突然发现母亲在自己心中的存在感是很低的,哪怕她每天都在家里念叨着阿荣。

另一方面她的‘痴’是对善次郎,这份感情其实有些隐忍,或者说被阿荣内涵到对绘画的痴迷里了。

因为善次郎也是一个画家,而且是一个很优秀的画家,阿荣是知道善次郎生活是很风流的,整日和艺妓混在一起,但她仍然非常崇敬他,或者说是两个灵魂的惺惺相惜吧,因为他们俩太懂彼此了,有时候太明白对方的两个人是很难在一起的。

有两组描写两人镜头特别的美,一个是善次郎带着阿荣去看歌舞伎,两人坐在小船上,阿荣在前景是清晰的,善次郎在后景有些虚焦。

其实这可以看做两人关系的隐喻,善次郎在阿荣心里其实一直是一个犹如灵魂一样的人物,她最终找到关于绘画的光影的真谛也正是因为和善次郎看到了歌舞伎在夜色中的繁华喧嚣,或者说是在她垂垂老去的时候悟出的关于人间情爱、风月寂寥。

还有一个非常打动我地方就是阿荣在母亲死后和善次郎坐在河边,说起善次郎和那个叫阿泷的艺妓同居。

阿荣伸手摸善次郎的脸,善次郎也抚摸阿荣的脸颊,两人就这么看着,阿荣在流泪,那种眼睛里的深情呼之欲出。

她说:善大哥的温柔是毒药,我还是服下了毒,感到头晕目眩。

这么描写爱情就对了,一个电影如果将爱情那一定要让观众相信男女主人公在相爱,它必须拍出能让观众感觉到荷尔蒙的地方,比如《甜蜜蜜》在狭小的空间里李翘穿衣服又脱衣服,那种男女间微妙的情感马上就能传达给观众。

而《眩:北斋之女》里这个动作让我第一次从合作过很多电影的松田龙平和宫崎葵身上看到了cp感,我会觉得,啊,他们俩在这个瞬间难道真的不会为对方动心吗?

阿荣和善次郎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他们几乎是一起长大,又在阿荣丧母之后有了亲密关系,阿荣是很敬重善次郎的,他是一个很不错的画家,但两个人的人生追求却特别不一样。

阿荣把绘画当做毕生的追求,基本上就是一个画痴,但善次郎活得很随意,欣赏欣赏歌舞伎、失踪后拖家带口地开了青楼。

这样的两个人也不太可能有结局,所以阿荣将爱情内化入了绘画,而善次郎则将阿荣悬置在了心中的某个位置,就像他最后对阿荣说的在我心里你也是让人眩目的光,或许善次郎放弃绘画也是因为阿荣这光太过强烈,在令人眩目的强光之下是无法睁开双眼的。

两人的最后一面,几乎就像从来没有分离过一样,阿荣见到善次郎也不像与生死未卜的人重逢的喜悦,从某种程度来说,善次郎已经成为她心口的朱砂,笔下的月光了。

龙平的好演技基本不用吹了,如果把世界上的男演员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偶像型、演技派......我都要单独给龙平划分一个种类,他身上那种感觉特别难用词语来描绘,喜欢的人就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就会觉得他长得很奇怪。

虽然个人特色非常鲜明,但神奇的一点是只要龙平穿上善次郎的衣服,说出善次郎的台词,见到阿荣那么‘哟’的一声,就会让人觉得很有说服力——这就是善次郎,或者说善次郎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这也是龙平独特的能力吧。

从小眼神就很有杀伤力的龙平虽然是讲葛饰北斋的女儿阿荣,但北斋先生的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笔,其中他和马琴先生亦敌亦友的竞争关系,他“上天再给我五年,我可以画得更好”那种画家对画技的无限追求实在是非常感人。

这和《醉画仙》里张承业将自己的画撕碎,放弃模仿中国笔墨想要开创自己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在想,画家,或者说但凡是真正的艺术家或许都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当然这种不服输主要是针对自己的,一直希望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这也是北斋对女儿阿荣说的话。

其实这里关系到一个对技与艺追求的探讨,《醉画仙》和《眩:北斋之女》看似更多的是关于画家技的追求,但两个故事都在谈画家的风月情史,张承业的人生里须得有酒有女人,他是多情的又因为这种单纯的情活得不入俗世,在颠沛的时代中很是痛苦,而阿荣也是因为和善次郎的这份情缘领悟了光影之美在于明与暗......其实可以把这种生命际遇当做‘艺’,它和‘技’是相辅相成的。

‘技’是画技的精进,是一种基本功,而‘艺’在于一种对生命的感知能力。

葛饰北斋好像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我出生的时候就是五十岁’,大致的意思是他的绘画生涯的开端是从五十岁开始,这里说的当然不是绘画技法,而是一种人生阅历。

就像高更,他年轻时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后来抛弃一切成为画家,到塔希提岛上创作出了惊世名作。

虽然不是每个画家都有如此奇幻的际遇,有如同天启一般的绘画表达冲动,但经过岁月积淀,风月洗礼,笔法或许并未变化,但下笔却又‘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深邃与淡然。

画家画山,画水,最终需得移情万物方能让万物着得我色彩,绘画、艺术是能够让人目眩神迷的,但最让人眩目的却是风月情爱,是生命编织的光影和色彩。

 2 ) 你可以选择做一个俗世女子,相夫教子,也可以心守一物,不问风花与雪月

一个从小就对线条和圆有着深刻兴趣,把光与影的完美结合作为自己至高追求的女子,生于绘画之家,见证过一个画痴父亲的人生浮沉,他是她毕生追求的光,而在那束持久而幽暗的光下,她也照见了自己一生的影子。

把任何事做到高境界的人,都有一种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阿荣饮食生活,不声不响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艺,无时无刻不在被这个世界的美丽色彩感动着。

离开画技不精的丈夫,整日沉浸在绘画之中,母亲对她的未来担忧不已,一个不贤良淑德貌美如花的女儿,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未来。

一次又一次苦苦的探索,却仍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她问自己:为什么要对画画如此痴迷呢,明明那么辛苦。

太阳一样照亮她人生道路的父亲却向她坦言,自己也总是不满意自己的画技,但又享受着这种不断追求的挣扎。

父亲之于她的意义,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用语言表达。

这个从小就把她抱在怀里教她领略绘画之美的男人,这个年近暮年为了绘画打败了病魔的画痴,这个无时无刻不让她景仰万分的老师,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阿荣。

父女俩的痴,成就了绘画,也为常人不解。

母亲不懂,为什么自己正值春华的女儿不去相夫教子,为什么自己的丈夫已经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自己的女儿还执意要他作画,为什么自己倾其一生奉献的两个人,没有一个人她能看透。

无解,所以她选择了解脱。

阿荣的一生又何尝不寂寞,母亲离世,她独自一人照料父亲,经营画馆,后来父亲离世,她再没人仰望,也无人可诉衷肠。

我猜,她也曾无数个夜里想起那个男子,那个和她一样对画画如此痴迷的男子,才华横溢,机智过人,轻易就能参透她的心事,他的温柔像极了毒药,她在画布上缱绻半生,不敢说尚已忘怀。

不然《三曲合奏图》《吉原格子先之图》何来?她都不曾了解过这个男子,他在花丛中留恋,在世俗里汲汲于名利,与妓女结婚,只记得他们一起在桥前观火,一起逛艺伎馆,也有过几页情事,心事最深处莫过于那幅用普鲁士蓝画成的浮世绘。

可是最后相见他说,我已经不能作画了,你要好好画下去啊。

她不知,她的一腔执著,也是一束光,照亮过那个男子。

她不曾停过笔,当能够与自己共通的人都相继离开,她终于有能力画出了自己想要的感觉。

所谓世间情爱都是急风骤雨,只有挚爱的事业,才是每日的声光和微风。

她的一生,只有光影色彩为伴,万般寂寥,却有常人不及的洒脱与旷达,她不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支画尽人间风雪的笔。

 3 ) 情迷浮世绘

喜欢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类传记故事,喜欢影片中或清新明快或滞重浓郁的色彩光影,喜欢剧中人物的服饰起居,喜欢那些魅力四射的浮世绘作品,喜欢穿着和服抽着细长烟杆的阿荣,喜欢看她洒脱不羁无拘无束的做派,喜欢那座蓝色波澜平静水面上,载着荣和善的小船,慢慢穿过那座白色宽阔的桥。

电影时长一个半小时,却写尽了身为一代名匠画师的女儿,在天赐禀赋下在父亲名师阴影下,痴迷追求着独特画风独立表达的历程。

眩,在日文中是痴迷的意思,北斋的女儿,以父亲为榜样以此为荣,最终用一生的痴迷,用自己的感悟,赢得了独特的魅力。

看完意犹未尽,久久沉浸在美丽的画面深深的喜爱淡淡的遗憾中。

最感人的艺术一定是有缺憾的。

 4 ) 那簇光不会灭

在不安持续的三月,我们的神经还为新冠病毒绷紧。

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消息起起伏伏,给自己的心理建设崩了重塑。

周日的早上看了b站刚上线的《眩北斋之女》,再联想之前看过的葛饰北斋的纪录片,好像如今的我就卧在神奈川的渔船上:奋力划着桨想逃离,但前方的浪轮番而来,看不到尽头。

周围只剩下此起彼伏的海浪声,只能朝着富士山的放向前进,不能回头。

由黑白照片,修复而成的《须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图》关东大地震之后,存有北斋大型画作《须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图》的牛岛神社被毁,作品在几年后得以修复。

画上描绘的是神道教的须佐之男神,驱散疾病之灵,命他们不再危害江户百姓的场景。

在一百多年后这个的春天,希望这个愿望能在更广阔的的土地上实现。

在19世纪,一张浮世绘的价格跟一碗荞麦面差不多。

黑船未到港前,民众的生活也多姿多彩,一部分留在了北斋的3万多幅作品中。

花鸟鱼虫,美人枭雄,配以时下流行的话本一起服用 《眩北斋之女》的片头,北斋谈到的“这个世界是由圆与线组成的”;而女儿阿荣在结尾留下“这个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影子将万物塑型,而光就是为了将其凸显出来”。

无论何种方式,他们都在用生命描绘这个世界。

据说北斋一生搬家93次,或许一旦拥有真正的爱好,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父女沉迷绘画,妈妈照顾大家的起居,画室的日子伴着鸟啼蝉鸣。

在迈入25岁岁后,我也渐渐有了“中年危机”感,怕哪一天被未来社会或AI淘汰。

回看北斋老师的生平,他说自己70岁之前的画一文不值,80岁之后才渐渐走向正轨;若真能活到100岁,或许才能成为艺术家。

哪怕耄耋之年,一天也从未停笔。

如纪录片“Hokusai: old man crazy to paint”结尾提到的: "He never give up. He kept experimenting. He kept doing new things… he has a connection with life, which was precious”. 北斋跟阿荣所做的不是单纯地描绘;是通过观察,在建立了与生命的连结后,理解,消化,升华为个人感知,再通过画笔表达给世界。

作为一个个体,能在拥有的时间里自由选择心愿,并能为之努力,就已经很幸运了。

想通了这点,在近期迷茫的日子里,我也缓缓舒了一口气。

还记得第一次在BM看到《神奈川冲浪里》,我不知道这是印刷版画,也没有意识到浪花里还夹有只渔船。

我只记得当下对自然的敬畏。

说到海浪,近代画家Raymond Pettibon的作品也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眼有被浪击中的冲击感,还有下一秒可能被卷入海底的未知与忐忑。

搜了新闻,他近期的拍卖价也是水涨船高,希望以后有机会看他的个展吧

他的画里偶尔会加个问句,比如“What more could I have wished?

”。

虽然画了30多年,但Raymond其实并不常冲浪。

反观如果是我,站在浪板上的通常疑问是“Will a good wave come next?

”。

既来之,则安之。

Watch out, and look forward.相关连结: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425/06/17132703_831278112.shtml 北斋https://www.douban.com/note/692052293/?from=tag_all Raymond Pettibonhttps://www.imdb.com/title/tt7181498/ 纪录片

 5 ) 情迷浮世绘

喜欢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类传记故事,喜欢影片中或清新明快或滞重浓郁的色彩光影,喜欢剧中人物的服饰起居,喜欢那些魅力四射的浮世绘作品,喜欢穿着和服抽着细长烟杆的阿荣,喜欢看她洒脱不羁无拘无束的做派,喜欢那座蓝色波澜平静水面上,载着荣和善的小船,慢慢穿过那座白色宽阔的桥。

电影时长一个半小时,却写尽了身为一代名匠画师的女儿,在天赐禀赋下在父亲名师阴影下,痴迷追求着独特画风独立表达的历程。

眩,在日文中是痴迷的意思,北斋的女儿,以父亲为榜样以此为荣,最终用一生的痴迷,用自己的感悟,赢得了独特的魅力。

看完意犹未尽,久久沉浸在美丽的画面深深的喜爱淡淡的遗憾中。

最感人的艺术一定是有缺憾的。

 6 ) 人生之所求

恐怕还是北斋适合中国一般人眼光——《鲁迅全集》第13卷。

不仅鲁迅喜爱,葛饰作为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浮世绘画家,绘画风格对欧洲画坛亦影响甚大。

马奈、德加、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文政末年到天保初年,70岁的北斋陆续创作发表了《富岳三十六景》共46枚,最著名即片头小葵进博物馆欣赏的那一幅。

我也亲眼见过。

小葵作为我最喜欢的女优之一演其女,再合适不过了,层次饱满,情感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亦能刻画细微,入木三分。

《骏州江尻》也是很多人喜欢的其中一景。

在这幅画中,北斋用最为简单的几何线条勾勒出美丽的富士山,而画面的主要场景画的是在大风天气中赶路的人们。

有的人头上的斗笠被吹走,而有的人手中的纸被吹的漫天飞舞,北斋对这种瞬间画面的把握,达到了至高境界。

在这样一幅画中,北斋画出了风,“风”是没有颜色的,但任何一个人看到这幅画时,都能听到从画中传出的呼呼风声,即所谓“能画一枝风有声”吧。

“你们要学会记住的是这样的耻辱,即使是自己都不满足的画也要咬着牙坚持展现给世人。

”这句话给人的感触亦非常深。

也许作为大部分普通人的我们,画和心无法在同频,“我的画还不足以展示我的想法,而我又总像一个孩子一样不断的企图表现自己”。

但是如果你热爱它,去画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

阿荣的成长,从童年的懵懂无知,到青春的迷茫无措,到最后懂事明白了宝贵的真理。

这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成长历程吧。

 7 ) 写给江户画家的浮世赞歌

电影海报中的宫崎葵,粗服乱发,肩搭棉袄,在灯下执笔,画那副著名的灯下美人图(夜樱美人图)。

历史中的北斋之女绝不会这么好看,传说中这个被休回家的女子,有着地包天的下巴,绝非宫崎葵的小脸可比拟;但宫崎葵面庞中的好奇、灵透、坚定与疲惫,让人无端相信,她就是北斋那个画技惊人,号称江户伦勃朗的女儿——葛饰应为。

我强烈怀疑导演是个浮世绘艺术爱好者,整部电影仿佛就是对浮世绘和江户市民生活的赞歌。

长桥、走卒、武士、美人、吉原灯火、道边樱花,都在镜头中活过来,再被画进镜头中的浮世绘里。

一定程度上,真正的主角是那几幅画,是父亲葛饰北斋的富士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和富士越龙,是女儿葛饰应为的夜樱美人图、三曲合奏图和吉原格子先之图。

全片的人物与情节只是线索,这些画才是真正的光芒所在。

每幅画完成时,导演生怕还原的不够好,或是观众看不清,还要全幕展示,停顿几秒。

想象一下日本上映时,巨大幕布上的古老浮世绘,此中敬慕,铺面而来。

浮世绘是江户时代市民文化的代表,主要描绘的是市民眼中的浮世,此间有美人、春宫、和风景。

市民的现世品味无疑是直接而庸俗的,文人画和印象派都是没有市场的。

在狭窄的选题和有限的风格选择中,很多画师可能终其一生也只是画匠,甚至葛饰北斋在片中也哀叹,如果老天再给他五年,他一定会变成画家。

这群戴着镣铐跳舞的天才们是不自信的,他们在江户的杂乱小屋内,埋头做画。

拜师、写生、出师、卖画,迎合着市民品味、赚着市民的钱,可能午夜梦回时,也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卖画为生的小市民。

最终艺术史还是厚待着他们,他们的作品成为了梵高、优衣库、包装和电影的灵感来源。

这些当时的糙女、老头、青楼老板成为了艺术史添砖者,他们是盖棺定论的艺术家。

导演是理解他们的,甚至导演跟他们也是一样的。

艺术家们只不过是一些心怀一个念头,或者一个所向的平凡人。

他们也要吃饭喝水、也要睡觉做爱,也有可能中风且贫穷。

生活中没有什么绚丽多姿的日常,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情节,可能看一看大火都是难得的体验了。

时时刻刻都不满足,终日工作也觉得自己是个庸才,略有小成又恐只是灵光乍现。

但除了他们生活中的江户城,他们心中另有一个江户城,那是他们的一心一念,他们的心之所向,那里的龙可以飞跃富士山,艺妓与太夫能一同合奏,光与影,浓与淡,绘毕搁笔,或拍完杀青,而此生无憾。

精神生活固然是丰富的,但现世安稳也如罂粟般迷人。

平凡的艺术家们需要家庭,要还账单,要结婚生子。

曾是武士、善绘情色的溪齐英泉说葛饰应为是他的光,还不如说北斋之女那全部都在做画的生活是他的光,那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向往,而且他做不到,他还有妹妹要照顾,生意要打理。

精神生活与物质需求的矛盾困境不仅仅存在于搞艺术的人,也存在于每一个人,我们被欲望俘虏,被淘宝构陷,被花呗囚禁,心中隐约觉得不妙,时光太快又水过无痕。

一切脚踏实地的折腾,可能是为了现世安稳,也可能是对于岁月静好之下暗流的恐惧。

曾经的梦想早已暗淡,它们因为不确定或胆怯而被过早放弃;口中的诗与远方也成为机票上的旅行目的地,走马观花间还得帮同事亲戚代购。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北斋之女的善哥,略有小成却及时收手,从此沉迷于老婆孩子还房贷,只需要盛夏中的一场流感,或是18岁填志愿时的一个手抖,就可以要了善哥的命,或者我们的理想,轻飘飘,又理所应当。

我们都不必做葛饰应为,但我们都可以喜欢她,因为她身上的光无法拒绝,纵然她不美丽,也不梳头。

东亚有不少描写女画家的电影,比如中国潘玉良的画魂,韩国申润福的美人图,还有这部葛饰应为的眩。

这部应该是成本最少的,也是我最欣赏的。

前两部电影都注重主角的女性身份,展示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挣扎痛苦后成就,尤其是那部美人图,竟然还安排上老师发现得意门生是女郎之后大展淫威的桥段,令人咋舌。

这部日式日常女画家电影,是最具有平权精神的一部,没有强奸,不用赎身,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似是而非的,就是画画,各种画画,画到痴嗔,画到喜乐,画到老。

电影的高潮处,不是流泪分手,也不是爱人惨死,是江户伦勃朗/北斋之女发现光与影的奥义,是她与老父亲合力完成终极传世之作富士越龙,是宫崎葵窥得大道、见到圆满时的面上的光和眼里的泪。

大家都是人,不必用性别圈定印象或划定鸿沟,女画家的主要属性是画家。

希望在未来,所有的女画家都会被介绍为画家,不用强调一个女字。

 8 ) 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

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

宫崎葵太会演了。

她嘴角的弧度,若隐若现的梨涡,还有她的眼神,明亮的,专注的,坚韧的,羡慕的,钦慕的,不甘的,悲伤的,从不暗淡。

就好像阿荣的一生。

看到大火,想到的是,那是多么美丽的颜色。

画是她一生唯一的挚爱和追求。

善去世,我不知道是为善还是为阿荣,流了泪。

她在画《三曲合奏图》的时候,心里一瞬间闪过了唱着歌的她和他,那个瞬间,她终于也意识到了对他的爱。

善看到《夜樱美人图》的眼神,那种欣赏和认可,那一瞬间放出的光芒,也是这两个人之所以惺惺相惜的原因吧。

他永远能在署名北斋的画里认出她。

龙平饰演的溪斋英泉的气质,太迷人了。

北斋握着画笔离世,我从这里哭到结尾。

一生追逐画,追逐父亲的画的女子,即便仍然不满足,仍然追不到,想必也有宽慰,至少见到了光与影的世界。

 9 ) 在真爱面前大家都是俗仔

由松田龙平来演善这个角色真的把这个角色的清冷演的淋漓尽致。

龙平和葵之间的对手戏化学效应太强,两位演员的手部、嘴角、颜神、挑眉都是戏。

从第一幕叫住荣开始,可以隐约感受到他声音中略带细微的喜悦。

到荣在海边坐着的时候的靠近,算是感情的最高峰值。

他主动地要安慰荣,却也在对话中得知善已同居的事实。

成人之间的感情,可能就是这么复杂。

善一直有着同居生活,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对荣的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主动靠近荣。

在当荣好不容易治好中风的父亲后母亲却离世之后还得知喜欢之人已有家室之际,善拿出新画作给荣看时,太过复杂情绪一下子让自己的喜欢之情无法控制也不想控制也无力控制了,一下子宣泄出来。

这一场善与荣的对手戏从龙平的手开始到处都是戏,已经看复观看多数,每次都框框泪下。

well情谊浓时必须419。

但是江户的大火让善不辞而别断了音讯。

等他再登场时,更是直接地表达了对荣的感情,直白地说出他对荣的感情。

当荣诉说着自己对画的想法时,善露出了崇拜的眼神,并且告诉荣她是他的光,并且喜欢她能够继续画下去。

最后他坚定地离开了似乎是和画画的人生告别,也像是在和荣告别。

不久后善就离世了。

他们两个注定是相知的关系,无法抗拒荷尔蒙的羁绊,总是想要互相靠近,但也是短暂的靠近。

BUT在这段感情虽然无法长久,但是至少大家都很坦诚自己的情感,这点在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很难得的。

yep反正没办法长久何不冲一冲

 10 ) 光影

写《人间》的时候,鬼使神差地用了“镰仓之浪”和“应为之光”两个意象。

原本想要落笔的“神奈川冲·浪里”硬生生地化为太宰治终结人生的起始。

我着迷的是语言文字的偶得吗?

或许令我着迷的只是死亡罢了。

躺在雨声里,将《眩北斋之女》看完。

这是今夜属于我内心的呼唤,每当声音响起,我便遵循生命没来由的昭示。

喜欢阿荣的美,或者说是宫崎葵的美。

Rien n’est beau que le vrai.真实永远是最美的。

她说自然的绚丽啊,是无法调和的色彩;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啊,必然是因阴影而更加灿烂。

疾病、忽视、背叛、离别,这些人生中晦暗的时刻,使得一点坚强都变得格外珍贵。

我们看似漫长的一生,远远不够撑起北斋葛饰那句:天,若再给我五年,我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

世界是圆与线所构成,便让我想到那部“森罗万象”的设计视频。

光与影构成了色彩,色彩寄予了情感,画家的生命就这样流淌进了永恒里。

那些关于名画的细节里,无一不透露着画家深深浅浅的思绪。

我爱你的时候啊,就这样平凡地爱着,我可以做你的影。

哪怕是多年未见,看到你来,就好像整个人亮了起来。

我恨你的时候,除了泪水,也不需要其他的言语。

只要跪坐在属于我的阴影里,将曾经可能的梦想一直延续下去。

即便它来自遗憾里,来自所有不确定又带来致命吸引力的事物里。

我不觉得痛苦,只是觉得这一方画室,一座长桥,就是我的“方寸”和我的“奈何”。

一处用来坚守,一处用来遗忘。

他是《富士越龙图》的龙,她是《吉原格子里之图》手持灯笼的少女,在光亮熄灭之时,以画师本人为影,衬托了画作的光。

年月虽长,在她固执又决绝的一生里,从一蜂一蝶,到浮世女子,再返璞归真,将情感细细密密锁在笔下的光影里。

她没有死去,她只是迷失,我喜欢那些满怀情愫的眼神,喜欢透露着欣喜、不安、决绝与释然的眼睛。

就像《香水》的结局一样,她的结局亦充满了悲壮的圆满。

《眩:北斋之女》短评

故事层面出色地做到了人物和作品浑融一体,彼此诠释、彼此照应。人物刻画上以阿荣为圆心,着力塑造出她身边的光和影。北斋作为阿荣的光,名满天下却依然不懈追逐画技的精进,乃至临终前发出“再给我五年,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画师”的感慨。而善次郎是阿荣的影,是沉静的爱和温柔的节制,在阿荣陷入自我怀疑时独具慧眼地肯定其才能,为了不使这份才能在生活的琐碎中磨灭,甚至甘愿牺牲掉自己的感情、消磨掉自身的才能。北斋引领着阿荣的方向,而善次郎作为阿荣坚实的后援,让她得以明确作为画师的自信和责任。曲亭马琴这段在人物塑造上确实起到了让北斋形象更为立体的作用,但表现方式过于直露和嘴炮,和全片冷静克制的风格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10分钟前
  • 梦野千秋
  • 还行

主干是日本电影拿手的师徒关系,枝干是短暂而炫目的爱情。荣听到善次郎结婚的消息,没有说话,慢慢地伸出手碰他的脸颊,流下眼泪。宫崎葵在这片里面太美了。

12分钟前
  • murmur
  • 力荐

风景的镜头都好美,女主有几个瞬间特别像章子怡,一种温婉而凛冽的美。故事线我觉得有点单薄,浮世绘的部分还蛮喜欢的!(看到排刷谁的dna动了我不说)

16分钟前
  • 透明的二水
  • 还行

温柔又不羁的龙平实在太迷人了。

21分钟前
  • 靖澜
  • 推荐

龙平君和小葵撒得一手好狗粮,当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炮友。

22分钟前
  • 倒带
  • 还行

拍的像是科普节目

25分钟前
  • m3r
  • 较差

情节有些稀松寡淡,画面倒是明净澄澈,像博物馆里可远观而不能亵玩焉的作品。宫崎葵的演技令人震颤。

26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还行

前半部分有股日式青春校园风(居然能让我联想到垫底辣妹),更没有表现出原著的风格,评分虚高

30分钟前
  • HOWL
  • 还行

我就没跨出过那道坎。

34分钟前
  • k
  • 还行

非常震撼和感人的SP,对葛饰北斋父女的刻画体现出,伟大的艺术建立在永远追求进步的基础上。寻找美和体会爱是何其相似的本能。松田龙平演得真好。

39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力荐

乍看开头,我还以为《阿浅来了》拍续集了。阿浅的姐姐,姐姐的公公婆婆,还有店里的管家都先后跑到幕前来了……直到松田龙平出来,我才缓过神儿。

42分钟前
  • Shirleysays
  • 还行

片名叫北斋之女,但基本上都是在讲北斋的高光时刻……葛饰应为女士不羁潇洒,画也是具有开创性的,哪怕署名的作品不算多也还是有很多内容可以拍的吧!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47分钟前
  • 等身躯变作石头
  • 较差

没啥意思

50分钟前
  • 24601
  • 很差

日本著名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女儿阿荣的故事,她离婚回家一直陪伴父亲到死,她也作画,并协助父亲作画。按电影的说法,北斋后期许多画作上亦有她的手迹。故事讲述得太散乱,平淡不吸引人。同时导演又过于强调阿荣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让其显得很匪气。故事及人物并不像片名所标明的那样:眩。

53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无聊到爆,看了两遍还是体会不到高分在哪,不得不承认我看不懂在讲什么,我和这种纯正的日式思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55分钟前
  • 安仁
  • 还行

有本事青胜蓝呀

59分钟前
  • Babow
  • 很差

《眩:北斋之女》——艺术到底还是一种幻觉,以前还自我解嘲,自愚自乐,要得就是如此晕眩的一种感觉。所谓艺术的恒久之力,看似一种忍耐,其实是一种依赖。正如爱情,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共同幻成极乐虚无之境。阿荣,一名应为,是因为老豆北斋直接对她“喂、喂”(オーイ、オーイ)地喊;又因为有着突出的下颚,私底下又叫她“阿颚”(アゴ),戏称她为“怪十(人三怪七,形容丑女)”。阿荣,虽然仅仅流传了十来幅画,其对光影的理解,在日本近世画作已占得先声。我最喜其笔下的《夜樱美人图》,想“月明林下美人来”之意境,莫过于此;《吉原格子先之图》宛如一阙宋词里的元夜,想想都有些哀伤,莫名亮丽了很远。

1小时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小葵太美了。每一根扬起的发丝和皱纹都是对的。

1小时前
  • 辟邪镇灾石敢当
  • 还行

追寻光的过程,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光

1小时前
  • Sunny
  • 较差

质感太像电视剧sp了,节奏、配乐、置景、片头片尾。全靠演员和画来撑。宫崎葵后来的眼袋和浮肿,皮肤的状态都变了。感受到了成本有限所以外景都很丑,尤其是夜景,景又假打光又丑。但荣趴在那里作画的样子真触动人。

1小时前
  • ad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