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康定情歌》的预告片,一看上映时间竟就是今天,满腔的热情,于是一下班就直奔电影院。
进场才发现,这部片子是如此的冷门。
偌大的放映厅,空荡荡的坐着我一个人。
因为我这张票,电影院肯定怨念死了。
也好,我乐得享受难得的一个人包场。
当画面渐渐亮起,我终于又看到了泸定桥,看到了海螺沟,看到了甲居的碉楼和康定的街道,一幅幅熟悉的画面在眼前浮现,以及我没到达的跑马山和木格措。
老人追寻着六十年前的踪迹回到这块土地,而年少时候的爱人却已离开人世,六十年的阴差阳错,终不得眷属。
故事固然令人动容,更触动我心的,依然是那蔚蓝色的天空,棉絮般的朵朵白云,波涛滚滚的大渡河,巍巍的雪山,茫茫的草原,熟悉而亲切的四川话,和粗糙质朴的高原红。
看预告片时我在Q上对yidong说,我对那片土地始终充满热情。
从甘孜回来已经四个月了,刚上班时,我天天听关于高原关于雪山的歌曲,从永远的香巴拉到梦中的唐古拉,从天上西藏到陪你一起看草原,从高原蓝到套马杆,每当音乐响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段面朝高原和雪山的日子。
我本来想好好地把甘孜之行写出来,可是刚开了个头,就被其他的各种琐碎占据了时间。
毕竟已再也不是自由自在的学生时代,我可以拿出一年的时间去写一系列游记。
电影中有句台词,“如果是雄鹰,就离不开翱翔的天空。
”和我说我们都像竹子遇到一个结的yaosan,和我说手里拿着球却不知道掷向何处的Maggie,折腾着却也纠结着的桔子,希望我们都能找回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提起“康定情歌”,更多人想到的应该是1947年喻宜萱在南京演唱的歌曲,这也是一直以来流传广泛的汉族民歌。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云哟”,熟悉的旋律想起,一段感人的故事呼之欲出,导演江平就是根据这首歌改编成了这个电影。
电影《康定情歌》由中影集团出品,这也预示了本片会带有浓郁的红色基调。
本片在2010年上映,为了纪念西藏解放60周年,算是一部献礼影片。
当看到出品人韩三平的名字时,便知道这部电影必然正能量十足。
本片由苏有朋、居文沛、爱新觉罗•启星和蒲巴甲主演,演员们在拍戏时均要抵抗低温、低气压和高原反应的侵袭,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敬业程度。
影片讲述了解放军李苏杰和藏族女孩达娃长达60年的爱情故事,画风淳朴、人物真实,反映了藏族甘孜州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在好莱坞中美电影节上,这是唯一一部指定的开幕式影片,可见广电总局还是很屌的!
居文沛饰演的达娃本是头人家里的农奴,后来巧遇李苏杰(苏有朋)等解放军战士,李苏杰心地善良,解放了达娃,达娃感激不尽,从此对李苏杰念念不忘。
两人从此产生情愫,康定爱情由此开始。
李苏杰是知识分子,地质学的大学生,也是修建川藏公路的技术员。
这让麻麻不由想起了韩红演唱的《天路》,嘹亮的歌声想起后便是对家乡修路政策的支持。
剧组为了体现李苏杰的知识分子形象,又为了突出年代的感觉,特意为他在古董店买下一个塑胶眼镜,圆圆的镜片,脆脆的镜框,正有六十年前的风范。
调皮的苏有朋在把玩眼镜的时候不小心把镜腿折断,就在他以为自己闯祸的时候,导演江平灵机一动,将折断的镜腿用胶带绑好,更有一种贫苦朴素的感觉,也算因祸得福。
居文沛脸上的高原红做的十分真实,也使这康定的故事更加原生态化,人物形象立刻朴素了起来,甚至看不出表演的痕迹。
而她也因《康定情歌》在好莱坞中美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女主角的殊荣。
在面对刘二的追求,达娃坚守信念,仍然无动于衷。
她终身未嫁,而李苏杰终身未娶。
这样朴素真挚的爱情在现代社会已不多见,也因此变得弥足珍贵。
六十年后,他们的孙儿再次相遇,又产生了情愫。
只是这六十年后的故事,仍然感人而不圆满。
这世间的情爱不正是如此吗?
哪有什么十全十美呢?
这就是所谓的“此事古难全”,因为不完美爱情才显得特别真实。
在达娃正式以一个“人”的身份为解放军同志唱歌时,宋祖英嘹亮的歌声响起了。
那是一种声明,一种呐喊,一种崛起。
当蒲巴甲饰演的扎西多杰和婷婷在草原上骑马狂奔时,苏有朋和宁静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康定,宁静的声音舒缓悠长,而苏有朋则用他在拍《寻找刘三姐》时学的一点山歌技巧完成了这首《康定情歌》,听起来觉得很亲切、随和。
影片最后的机场送别,是最催人泪下的情节了。
蒲巴甲和启星演唱的《康定情歌》带着浓浓的深情,最后节奏逐渐加快,把人们从忧伤中拉回现实。
再美好的爱情也有结束的一天。
影片出现了三次《康定情歌》的音乐,每次都带着不同的韵味,不一样的人演唱有着不同的深意,导演江平用心良苦。
一部政治献礼片,台词的zz意味比较浓,而且是一个江苏文青,文绉绉的,总有点破坏乡土感。
个人挺喜欢带点少数民族色彩的电影,比如《花腰新娘》《霍元甲》……乡土气息很重,很有感觉,本来也期待这是这样一部电影,但虽有少数民族内容,总感觉没太大表现空间,总是为一些东西做铺垫,有藏族特色的东西总是背景板。
景色还是很美的。
主旋律是一个老人为了爱情几十年未娶,歌颂伟大的爱情,结果十几年的青梅竹马,还不到几天就被城里来的大学生ntr了,故事情节有点问题。
比如送人去医院那段,众人问老爷爷前面有河,过不过去,老爷爷当然回答过去,我还以为后面会表现老爷爷亲自淌水过河的场景,结果画面一来,老爷爷就被人背过河了。
小孙女这个角色的定位太不讨人喜欢了,妆容也是。
其实脸白白,把刘海绑起来挺好看的,有江南女子清秀的美丽。
但全篇为了符合地方特色??
都把脸弄的黑黑的。
不过女主的神情和妆容真是出色。
蔡明和翁虹的客串完全融入角色,翁虹一出场还不敢确定是她,还特意去查了查演员表。
真的,康定情歌那么优美动听,如此地动人。
当年进藏部门修建公路也感动了几代人。
苏有朋天生就是萌萌的情窦初开的书生样,那么好的题材,为什么给拍成这样!
编剧是不是每天喝过酒以后写的剧本呀。
审查的人是不是只要是歌颂主旋律就一律放行呀。
本来可以是一部史诗,本来,可以将所有人物的命运融进时代的洪流,可是后来所有人的悲欢离合,却主要归功于一个刘二,因此阴差阳错耽误了两个人的一生。
还有,居文沛很优秀,但不是适合所有的戏呀,但还好,中规中矩。
演外孙女的,估计家里有背景吧,就这演技,唉,算啦。
还有宋祖英加盟,真是浪费呀。
真的不如云水谣呀。
第一剧本恶心弱智;第二演员不给力,除了几个男演员是实打实的实力派,年轻女演员全都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
真希望以后再以此题材重新拍一部康定情歌。
其实主旋律影片可以拍得很美,可以拍得很动人,没有必要这么生硬,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渴望,也是最为柔软的那一部分,是可以让每个人泛起共鸣的。
难道非要把情节编写得如此曲折离奇,把大道理天天挂在嘴边上,把英雄人物的贡献到处宣扬,拔高到超道德的境界,才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吗。
唉,感觉我浪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啊。
苏有朋有毛病啊,接这样的片子,真是掉价。
还蛮喜欢头人和刘二的,演的好搞笑啊,好象头人是何政军演的吧,帅哥也可以演得这么让人发笑,还人头人夫人,也好搞笑,坐在石头上摆pose,真难以想象,以前演过《孙中山》中的陈粹芬,那个那么忧郁的女子。
演刘二的,更不用说了,让他演个严肃的人,我还不适应呢。
这是2010年的电影,偶然的机会,最近看了一遍,颇有感触。
我也认识一位西部的姑娘,和她相识,相恋,产生了深厚的爱情,却因各种原因,最后没能走到一起。
难忘的经历,美好的回忆,时常想念起她。
电影中很多情节,我和她也有过,一起骑马,看星星,对着云彩发呆。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心与心地交流。
电影中那些美丽的景色,让我非常想念和向往。
每次听到那首经典的歌曲,眼前总能浮现和前女友在一起的画面。
(一)我写的其实和标题关系不大@@《新康定情歌》中的男猪脚李苏杰大学毕业后随军来到甘孜参与川藏公路的建设,甘孜的首府即是康定。
在那里他“解放”了农奴达娃,达娃也跟着部队一起参与公路建设。
期间两人暗生情愫,李说等公路修建完了,他先回苏州,然后再来接达娃去苏州。
李回到苏州后给达娃写了很多封信,达娃在参加了扫盲班后也给李写了很多封信。
可是双方却只收到过一封信。
原因就在于藏区那边的邮递员。
这个邮递员刘二以前也是帮达娃被解放前的头人家做事的,因为识得几个字所以也顺便做做邮差。
解放军来了之后,他成为了一名专职邮递员,他也很喜欢达娃。
双方写给对方的信都因为刘二的关系而没能传递到对方手中。
而且刘二还给李写过一封信,告诉他自己即将和达娃成婚。
当时正处在文革前夕?
总之李被打成了大右派。
收到这封信后虽然很气愤,却以革命同志的口吻给达娃写了信,祝她幸福快乐。
而这封信也成了达娃收到的唯一一封信。
因为邮递员在信件传递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力(当然刘二是在滥用权力,甚至私拆他人信件违背邮递员的职业伦理),两个相爱的人再也没能相见(姑且不论李为什么不亲自回甘孜找达娃,或许有着诸多历史原因。
)。
但是让人可敬可叹的是,两人都终身没有嫁娶,因为当年的承诺而守候了一生。
一生的等候是多么的煎熬,这是可以想象却又无法真正体会到的。
在现代的快餐爱情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能够做到遵守承诺、愿意用自己一生的幸福来等候一份或许永远无法实现的爱情?
大概连给出承诺都做不到了吧。
现在通讯发达了,可是就算没有了这“邮递员”的从中作梗,爱情也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容易传递给对方。
“邮递员”的权力化入了恋爱双方本身,让沟通变得不易,甚至比以前更难。
(二)电影中的另一段感情纠葛发生在小一辈身上。
达娃收养了一对失去父母的姐弟,姐姐叫卓玛,弟弟叫扎西多杰。
他们称呼达娃为“达娃奶奶”。
而李苏杰将自己的侄女过继过来当自己的女儿,所有他也算有了个“孙女”叫婷婷。
在离开甘孜的六十年后,李苏杰执意回到甘孜找寻达娃,可达娃已于十天前去世,婷婷是陪着爷爷一起去的。
期间婷婷爱上了扎西,而扎西跟邻居家的梅朵青梅竹马,算是一对恋人。
电影中的一个细节让我觉得扎西对婷婷并非完全没有爱意,但是显然他也不愿因此而与梅朵分手。
爱情或许没有先来后到,也没有谁对谁错。
从某种角度来说,既然扎西对婷婷也是有点感情的,那么即使扎西放弃梅朵而选择婷婷也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在电影中扎西还是选择了梅朵的。
我想在现实中,面对这种情况,旁人也大多会站在梅朵这一边的。
因为在现实中很多时候爱情又是有先来后到之分的。
当然这样一种选择或许也是伤害相对最小的。
曾经看到过说,“既然有了恋人,甚至已经结婚了,那么就不要再让别人爱上你”。
以前我觉得很对,对自己的恋人/伴侣忠诚,将TA视作唯一,就不该再让别人爱上自己,不该给别人这样期望的可能。
但是现在我觉得这太难做到。
首先,恋爱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产生矛盾之时,很可能会被动/主动向其他异性寻求安慰;其次,一个人似乎也是有可能爱上两个人的。
最后,也不能完全排除,就算一再拒绝,仍有人死缠着不放的可能。
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我的眼中只有你,你的眼中只有我”的境界,或许这在现实中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至少,在我看来,恋人在心中的地位是和其他异性朋友不同的。
恋人之间还可以有跟其他异性朋友不能有的亲密。
我们选择一个人为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将自己的爱与温暖给予对方,同时也渴望对方能够满足自己对爱的需求。
依照资源理论,当爱的需求无法得到直接满足时,通过其他资源如金钱、商品(物品)的方式也可以起到间接满足该需求的作用,但是这样间接满足的形式却会使满意度大大下降。
因此,一定的情感交流是必需的,这样才能满足对方对于爱的需求。
当然如今随着科技的发达,情感交流不一定只能通过face to face的见面才能达成,而有些情况下,即使见面了也不一定就有情感上的沟通。
双方的态度才是最关键的。
难得写影评能写这么多,已经偏离主题了@@不过我发现蒲巴甲在这部电影里的扮相还蛮不错的或许在遥远的未来,也能去康定走一走,领略一下《康定情歌》中的意境。
《康定情歌》之我见因为有朋,才关注《康定情歌》,才去看《康定情歌》。
因为《康定情歌》,认识居文沛,一个挺特别的女孩。
因为《康定情歌》,重新认识了《康定情歌》,一首很熟悉的曲子。
也许这世间原本没有这么多的因果,都是一瞬间的偶然;也许这世间原本没有这么多的理由,都是一转眼的注定。
对于音乐,一窍不通的我,也试图去感受《康定情歌》。
就像片中的婷婷,没有深切的经历和体会,永远也无法真正演绎那曲子。
割裂,无法理解,也许注定成为这个时代的悲剧。
低俗与高雅,不喜欢这样的分类。
不谙世事的我始终坚信,二者的界限不确定,权力话语的痕迹过于明显。
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分类也是必要的,或者说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也经常在用。
那些优雅经典的曲子,无法真切体会,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但也无可奈何。
庆幸的是,我还有其他,可以拥有另一种姿态。
回到《康定情歌》这部影片,如果仅从电影方面来说,有诸多的硬伤。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绝大数的观众觉得你和有朋的戏份太少了,那段感情铺垫不够,甚至可以说很单薄。
这是致命的,直接影响了观者对于影片感情投入。
个人不是很同意影片的叙事,看时就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相似的手法却造成决然不同的效果。
不得不佩服斯皮尔伯格的功力。
断断续续,是令一种形式的割裂,而且也无悬念。
故事讲述得实在不好,对于观者,60年前的故事才是故事。
60年的坚守,模糊带过,空余一丁点的时间概念,情绪难以在酝酿中迸发。
想起了席慕容的散文《《四十年》》和《云水谣》,之所以感动,源于那份坚守的不易与真实。
故事,只有我们在心底愿意把它当做真的,才有感染力。
那首《康定情歌》在片中不停的响起,各种演绎、重复演绎想让人一种回归,架起这注定断裂的桥,种种猜想在心中作也许无谓挣扎。
我不懂,一点都不懂音乐,所以我不知影片的哪一次演绎最好,也无资格评论。
但除了最后机场那歌声,其它的我倒是觉得可有可无。
我忍不住地在想,影片配乐如果有几首悠扬的曲子、轻音乐作背景音乐,或许意境和情绪更加恰到好处。
当然这是单纯从电影本身来讲,完全抛开其他的因素。
不知者无畏,大胆的猜想不知谁能解答。
老爷爷和婷婷的表演让我难以忍受,感觉完全不对。
他们才是当事者,但丝毫感觉不到那种情绪,倒是有点旁观者的意思。
他们本是故事的配角,但俨然成了主导者,当然也是破坏者。
最让我来气的是,最后机场离别时,不舍的是婷婷,而不是爷爷。
此时的爷爷显然成了婷婷的配角,看上去有点去意匆匆,衬托婷婷的不舍和牵挂。
真不知道这是在讲谁的故事,镜头的焦点应该聚焦于谁。
最后这一细节足以破坏一切。
谁是主角?
还真的存有异议。
故事可分为两条线索——爷爷的和婷婷的。
一条是追述和缅怀,一个条探索和发现;一条是故事的主体,一条则肩负其他的含义。
有点混乱的思路,也让故事讲得有点混乱。
婷婷可以说重要,也可以说可有可无。
60年的坚守,她是可有可无的;架起割裂之桥,她又是很重要的。
如此矛盾,她应该怎样定位呢?
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作为观者,显然很不同意影片这种处理。
她应是一个很淡的人物,她承载不了那么多,也无法承载。
割裂,势在必然;而衔接,才近似天方夜谭。
当老的老去时,好多也就老去了。
愿望始终是愿望,不是简单的努力就可以成为现实。
重新认识,令一种说法就是——变了味,但已是最好的结果。
我们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影片让人看到在这方面的努力,虽不是很成功,但也值得称赞。
那段旅程会给婷婷洗礼吗?
我存有疑惑。
不是所有的感动都不会忘记,也不是所有记得的都会影响人生。
回到苏州,婷婷继续她以前的生活,就像大多数旅游者一样,浅尝则止后是慢慢忘记。
洗礼,不是所有时候都可以用上的。
很显然,这是一部献礼影片,必然也带有不可避免的痕迹。
主旋律是见得太多,但也没有必要断然不拒绝。
影片不停地展现康定地区优美的风景和民俗人情,好似旅游推荐短片。
以现代都是人的眼光,怀着好奇心,开始一段神秘的探索之旅。
在一段旅程中,可以见到什么,可以感受什么。
也许这才是本片最根本的愿望。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断裂所在。
不过,最为讽刺的是,这一切都是个人无根据的推测和感受。
无人解答,就像好多事情一样。
严重被低估的电影了,质朴、纯情。
每个人都有遗憾有些遗憾可以弥补,有些遗憾永远成了遗憾。
遗憾!
康定是跟四川衔接的藏区甘孜州首府,著名的川藏公路就是从成都开始经过康定从这部电影,我看到了那首康定情歌的更多背景,那首歌唱的: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在电影里,真是这么漂亮,远看贡嘎山,是一种大美,看得我好想去西藏亲眼目睹小时候写作文,大概很多人写自己的家乡时,都会写“这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或者”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以我20多年去过中国1/3地方的经验来看,大多数是放狗屁的但是是说藏族人民的话,那是真的善良淳朴,就像电影里面说的”我们生长在雪山脚下,是没有你们城里人那么有修养,但是我们藏族人的心就像那雪山上的冰块一样纯洁“,我并不是单单凭一部电影这样判断,虽然我本人没去过西藏接触藏民,但是身边每个去过西藏的朋友,都对藏民的淳朴民风有过亲身体会,毫不夸张大概苏有朋是片中观众们唯一能叫上名字的演员,虽然苏有朋在片中表现平平,没有出彩也没有演砸,但是感人的剧情完全可以盖过对演员的关注剧情采用了双线并行的方式叙述,分辨是跨越了60年的现实和回忆,两者互为补充,最后走到了一起男女主人公从青年到暮年,从苏州到康定,奇迹般的跨时空爱情,是最感人的部分从泰坦尼克号我发现,爱情片只有悲剧才是最动人的,康定情歌的结局也是一个凄婉的悲剧片中的音乐,大家知道藏族人的嗓音,那是纯天然的好听当然有康定情歌的各种版本,在画面的配合下,演唱得如流水一般自然淌出,在电影院里听起来特别舒服,民歌就该这样唱还有一段《洗衣歌》的表演,唤起了我的一段回忆,因为这是大学期间主教的上下课铃声,我当时很疑惑,为什么洗衣服这么苦逼的事儿都可以写一首歌,我觉得为《洗衣机》写一首歌来赞颂才是值得的看了电影才知道,意思是因为解放军给藏民带来了自由,所以他们自愿为解放军洗衣服,还洗得很欢快,边洗边唱歌片中融入了一些藏族文化的介绍,更是燃起了我对去西藏的渴望,那是一种虔诚从朋友的旅行照片中,我认识了像彩旗一般飘扬的经幡,漫山遍野的经幡,甚是好看,但是我从来不了解其中的意义经幡是一块写满了佛经的布,西藏的自然风大,经幡每被风吹动一次,就等于诵了一遍经还有酥油茶、跑马山。。。
更多我就不剧透了要说片中有什么缺点,我觉得就是主旋律的宣传,比如神马”GCD好“、”解放军秋毫无犯“,以欣赏剧情的角度去看电影,可以无视这些渲染红色的部分,不影响这部电影的优秀同时吐槽一下豆瓣对电影的这段简介“《新康定情歌》更可以被称作为一部藏汉同胞水乳交融、体现民族团结的爱情史诗电影”,水乳交融你妹,剧情里这根本就是次要中的次要,要是看民族团结,我才懒得去电影院最后总结一句:这是我自《风声》以来,除开《岁月神偷》,近几年看到最好的国产电影,或者说是最好的内地电影豆瓣评分有时候也是不靠谱的,趁下映前去看吧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
跨越六十年的爱恋,感动而又心碎,看完电影直到片尾演员表字幕浮动,仍然久久沉浸在电影之中。
也许这样的爱情只能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吧,现实的浮躁世界,人们浮躁的心,承受不起这么长久的异地爱恋。
李苏杰用斧子帮达娃砸开铁锁链恢复自由,同时解开束缚了的还有达娃作为一位少女的内心。
在修筑川藏公路的建设进程中,两个人的心也越来越贴近,李苏杰承诺回苏州安顿好之后就回来接达娃去苏州。
谁知这一分别就是六十年,这一句承诺就过了一辈子。
分隔两地,通信却被人为阻隔,六十年后寻访,却得知朝思暮想日夜牵挂的那个人在十天前去世,悲剧的基调但却充满着浓浓的温情。
影片中的打动我的台词:“你没有为人家割草,怎么能收人家的牛羊呢。
” “五彩经幡,上面印的全是佛经,每随风舞动一次,就是诵经一次。
”藏传佛教,虔诚的信徒,心灵纯净的人们。
“草原上的飞鸟很多,但不是都是雄鹰。
” 我喜欢你的:“踏实、善良、勇敢、聪明” 长征国际大酒店的晚会演出,歌舞表演《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世间溜溜的女子,任你溜溜地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哟。
月亮,弯弯。
”回想起曾和要好的几位同事、朋友一起自驾去湖南张家界旅游,在张家界剧场中观看实景演出的情景,演出的主题是《魅力湘西》,记忆中具体的节目内容已然依稀难辨,但同行的那些人却铭记于心,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已经过去四年,突然觉得好怀恋那个时候的人和事。
李苏杰与达娃央金;扎西多杰、格桑梅朵与婷婷,两代人的爱恨情仇。
觉得小辈人的感情掺杂其中有点画蛇添足,还不如不这么编剧来得简单明了单纯透彻。
格桑梅朵钉在扎西多杰家门上的告别信和串珠,摄影师给了一个特写镜头,蓝色的字迹娟秀整齐,梅朵选择了退出,让扎西多杰和婷婷去苏州去实现他心中的音乐梦想,但扎西多杰却更加坚定地选择了留下来,留下来陪伴在格桑梅朵的身边。
达娃要求扎西多杰将她的骨灰撒入她第一次见到李苏杰的那条小溪,期望自己的魂灵能顺流而下,通往长江,而后抵达心中挂念了一辈子的苏州。
李苏杰将写给达娃而又被退回的信一封封放入小溪中,将达娃喜欢吃的苏州枣蓉麻饼放入小溪中,期望溪流能带给达娃。
影片结尾,老年李苏杰和婷婷乘机返回苏州,在登机口婷婷听到扎西多杰唱的《康定情歌》响起,当即返回安检口,看到身着藏族传统服饰手持洁白哈达的扎西多杰和格桑梅朵,三人拥抱深情道别。
也许,爱他,只希望他能够过得更好,而并不一定是要据为己有吧。
康定深邃的蓝色天空中漂浮着棉花糖般的雪白云朵,一如我当年出差去云南普洱的天空,蓝天白云,赏心悦目。
回到苏州,婷婷饱含着深情和爱意,再次弹奏起《康定情歌》钢琴曲。
电影拍摄得非常好,达娃和格桑梅朵的饰演者自带少数民族女性的魅力气质。
看完电影搜索演员名单时,看到一个演技评分的网页,达娃的饰演者居文沛和格桑梅朵的饰演者爱新觉罗·启星评分10分,青年李苏杰的饰演者苏有朋评分2分,感觉还挺贴合实际的,苏有朋确实演的有点出戏啦。
蔡明饰演的医院院长出手术室,感觉也有点不习惯,看到蔡明就想到郭达就想起春晚小品。
说实话、看这名字不太想看这电影、在围脖上看到评价却很高、当初看《大地震》和《山楂树》的时候都没哭、、却被这整哭了、太悲催了、一看就知道是政治片、好在、这个政治片没那么洒狗血、可能还是和“爱情”有关?
剧中的化妆真的是太到位了、看着达娃的脚我都觉得疼、额、李苏杰为什么不走的时候就把达娃带走呢?
结果被一封信就相隔一生、太不值得了、客观的评价下、一政治片能拍成这样、算是很不错了
跑马溜溜的山上
好一首和谐的康定情歌,故事还行,略显煽情。
好吧,全寝室一起看,我又吐槽到让她们吐血。。
那么多明星演了这么个电影?纯情?那样要有点技术含量啊
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完美体现。
今晚像一场梦。你出现在了我的眼前,那依旧灿烂的笑容让我心醉。下次见到,又是何时。Alec Su,永远爱你!
个别地方有感动。哎,那个从苏州跑来的小姑娘,你把电影整体感觉破坏的很糟糕,有自知之明不?
就算是主旋律电影 也有高低 这部就是生硬的代表。剧情有硬伤,演员演技一般,好好的风景偏要用电脑去改,台词写得乱七八糟毫无魅力。唯一的亮点如大家所言,是四个版本的康定情歌。年纪大一点的,对这部片评价倒是很高。
比王力宏的好多了T_T
藏族汉子不错,挺催泪的。
我本来只想看看康定是什么样子的,没想到一群名角演的片子还真不错,毕竟不管到那能够坚持60年的承诺都值得尊敬。
要是拍个传统的主旋律片,还能得个三星,可编剧你非要在里面插进那么狗血的三角恋!!!
无法理解男主角为什么要60年后才回去找寻他的真爱,错过的终究还是错过了! “大渡河没有盖子”蒲巴甲挺有个性!O(∩_∩)O哈哈~
烂片,生硬弘扬主旋律,情节不紧凑,对话莫名其妙
在电影频道看了点开头结尾
上一代的故事在种种时代限制下成为悲剧,但却纯粹的令人难以置信。反而下一代故事有点不知所云,到底是贾纯真还是真狗血。
达娃的眼睛,钢笔的毛皮衣,小溪边的信
一星送给陪我看电影的小卢,剩下的是电影的评价,包括一星半是美丽的藏区风景
刚刚cctv-6看到的,额,额,额,闲得蛋疼,我错了,看了,还口以
白瞎这名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