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再见,在也不见

再見,在也不見,距离,Distance

主演:陈柏霖,蒋雯丽,杨祐宁,秦沛,小茶,冯粒,杨雁雁,魏汉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泰语,粤语,闽南话年份:2015

《再见,在也不见》剧照

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2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3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4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5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6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3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4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5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6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7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8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9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20

《再见,在也不见》剧情介绍

再见,在也不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分为三个发生在不同时期、地点但是相互有着关联的故事。 《背影》:陈经理(陈柏霖 饰)受公司所托前往广西进行业务考察,在工厂里,他意外的遇见了和自己失散多年的父亲。如今的父亲已然垂垂老矣,他早已经认不出儿子的面庞了,而陈经理也似乎并没有和父亲相认的打算。 《湖畔》:陈德明(陈柏霖 饰)刚刚喜为人父,一封来自监狱的信便冲淡了这份喜悦。原来,他曾经的挚友(杨佑宁 饰)即将面临死刑的制裁,他要去新加坡送他最后一程。 《再见》:大学教授陈志彬(陈柏霖 饰)前往泰国讲学,在那里邂逅了曾经的大学老师(蒋雯丽 饰),两人重续了一段师生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混乱书中自有男友力再见,地球女妖铁血独立营国色芳华拿破仑行动霹雳囧花美人危姬我叫MT之山口山战记巴黎两日情英式情爱守则我的青春都是你赤裸性对抗不过是分手第二季左耳智者无敌小叮当与失去的宝藏飞鸟诊所今天也下雨布朗神父第九季机器人8号如是暴雨过境我的冤家是条狗非常岳母我的妄想症男友剩女脱单记民国大侦探冬荫功死囚大逃杀

《再见,在也不见》长篇影评

 1 ) 物是人非,“见”不如“不见”

<图片1>被电影名吸引而进入影院,开始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略感意外,为什么是“再见,在也不见”,而不是“再见,再也不见”呢?

看了片子后明白,有些事,有些人,错过了,即使还在,见还不如不见,这点我非常认同。

有些过去的往事,随风而逝,随时间的流逝,各自已不再是当时的那个自己,即便再见,也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和心境,何不如留住曾经的美好!

存在记忆的心底,作为一种怀念,一如曾经的美好。

三部片子三个导演,陈柏霖一人在三部影片里面分饰三角,均姓陈,不只是巧合还是故意为之,而我更愿意讲这三个角色看为一个人,也许他就是一个人。

三段故事表述了陈柏霖饰演的这个中年男人在人生中所遇到的三种感情:亲情,(基)友情,爱情。

三段故事的表现手法都极其隐晦,包含的内容虽然比较多,但却很多东西都没有直接抒发,而是要观影者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有代入感,加入自身体会或许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个人认为这部片子更适合中年人观看,或许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毕竟中年人这三种人生阶段均有体会,而年轻的朋友或许没有经历这么多,而年老的朋友又似乎把这一切已看透。

而陈柏霖在影片里面的表现一如以前的温温吞吞,似乎还是《我可能不会爱你》时候李大仁的样子,似乎又是韩寒《后会无期》里那个要去边缘学校教书的老师,总之,表现出来了中年男人面对亲情,曾经逝去的友情而即将面临临刑的年少好友和面对自己曾经超越年龄跨度的初恋时候的压抑和痛苦,但表现张力不够,一如既往不多的面部表情并不能挑起观影者的情绪变化,也让人难以随着他的情绪起伏而共鸣,所有并不能被很好的代入剧情中。

《背影》看到这段时莫名让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同样讲的是父亲、但朱自清却比片中的这个主角幸运很多,片中这个主人公在自己还小的时候父亲为躲避债务早早离开了他,他也许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见到这个叫父亲的人,也许他对于父亲是存在怨念的,以至于当女人怀上了他的孩子,他都没有勇气去承担这个做父亲的责任。

但当他到广西出差意外碰到这个他叫着父亲的老年男人时,看着曾经炒别人的父亲为了生活所迫偷窃而被别人炒鱿鱼,看着自己所谓的弟弟如此对待这个年老的父亲,他不知所措。

心酸,可怜,疼惜种种种种,以至于对于那个不懂事的弟弟大打出手,而这个年少不更事的孩子喊出“没有人管我时”,他仿佛看到了年少时候的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也许人一辈子就是这样,欠着那个人的债,总有一天会要还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轮回。

《湖畔》这个故事比上一个《背影》感情表达要激烈一些,但仍然是一如前面的压抑和灰暗。

当这个中年男人莫名收到一封新加坡寄来的挂号信开始,就将这个中年男人年少记忆的匣子打开了,此短片采用穿插的手法将现在和年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两个男性少年似友情似基情的描写非常大胆,整段台词不多,却表现得非常透彻。

少年主人翁生活在一个人并不多的村庄,单亲家庭,爸爸沉默少言,少年内向。

村子有一个同龄而出格的同伴,没有亲人,放荡不羁,貌似村子里的人都不喜欢这个放荡的少年。

村里后边有一个大湖畔,两个压抑的少年总喜欢到这个湖畔去游泳,脱得精光,自由自在。

两人似爱情似友情的感情非常好。

也许都是两个孤独灵魂的人,总是不需要再多的言语都能互相了解。

但主人翁爸爸不喜欢自己和那个不羁的少年在一起,村里人也有了一些闲言碎语。

爸爸禁止他再去湖畔,然而,一天,少年终究没有管制自己,亦然奔向了湖畔,回家的爸爸跟上去制止,却为了挽救不羁少年的生命,再也没有回来。

从那以后,这两个少年再也没有见面。

直到收到那封从新加坡寄来的那个不羁少年即将临刑的信件,希望主人翁去见一面,收回他的尸首带回湖畔,带回家。

即便这么多年过去,两个人应该还是互相惦念的,即便主人翁已结婚生子,但对不羁的少年仍然是存在着别样的情感,否则不会这么多孤独与落寞,以至于在酒店失声痛哭。

毕竟,曾经陪伴自己少年时光的好友即将临别,再也不会回来。

《再见》讲述曾经的一个大学生爱上了自己的老师,而老师为了自己的女儿和家庭不辞而别举家泰国,12年后当上教授的他应邀到泰国做演讲,也许是为了想再见一面,男子答应了邀约。

这时候的男子已经中年,有一个三岁的孩子却离了婚,我不想说这个男人离婚有这个女人的原因,但看到俩人在酒店抱头痛哭的样子,我却深信这个男子还是爱着这个老师的。

往往女人无情起来是比男人更无情的,女人往往考虑得更多,家庭,孩子,更何况是一场见不得光的婚外情,听到女人说那句:“幸好有一个女儿,否则这12年就白活了”。

莫名的觉得心酸,也许女人也是爱这个男人的,但自己有家庭,有孩子,还比男人大那么多,如何抉择不言而喻。

好在这段拍得还比较有格调,并没有如一般的烂片一样,曾经的男女再见,总免不了天雷勾地火,不再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俗气。

男女都在互相隐忍恪守和爱护这段曾经的美好。

也许这段才是最适合的“再见,在也不见”。

人到中年,看到这样的片子,总免不了曾经自己过往的种种,青春时期的暗恋,初恋,曾经要好的同学如今都有了各自的生活,各自不同的前程和境遇,青春已不在,或许大多不愿再见吧!

一如我,在这个社会里,曾经的同学朋友再见免不了总是互相攀比,辉煌腾达的炫耀,默默无闻者自卑,这些的再见,不如不见。

那么曾经的爱情呢?

人到中年不多不少每个人都会经历过几段并没有终点的爱情,甚至是有的爱情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和记忆,这个时候的你们,都各自有家,同样的,再见不如不见,保留曾经的那一份美好!

过好当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2 ) 豪爽的人不爱看这种纠结片

陈柏霖怎么那么瘦啊,第三个故事里很帅,也有点像小受。

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人还在世,但因为有隔阂,没有见面。

第一个故事,陈经理无意中看到抛弃自己和母亲的父亲,然而父亲没有认出他来,好奇怪。

是故意没认出来吧。

父亲重新组建家庭,在新的儿子面前是龟孙子,儿子要钱就给钱。

陈经理愤恨中狠狠打了这个小年轻一顿。

而此时,女朋友或妻子子宫拿掉了,他只有悲伤的泪水。

第二个故事,当年的好基友阿政(片里没有发生性关系)在新加坡被判绞刑,将死之前才联系他,他赶过去,跟他见面,认领遗体,收骨灰回故乡。

湖畔风景很美。

当年的两个小鲜肉也不错,虽然一个嘴角有黑痣,一个脸上有痘痕。

虽然两个都不像后来的男主角们。

杨佑宁终于跟陈柏霖见面了,杨佑宁的皮肤很好,但开始老了,不过还是很帅。

阿政年轻时脖子系着一条红线,很是诱人。

他脱裤子跳入湖里游泳,屁股的肉有皱纹,并不光洁,显得有点老。

但其他都是很年轻的。

陈德明的父亲很爷们,很有男人味,但没有妻子,自己带孩子,怕孩子去湖边游泳会溺亡,就狠命教训他,不让他去。

阿政被他的父亲指责“离我儿子远一点”,结果阿政被水草缠住,陈德明的父亲去救他,自己却死了。

这是个大伤痛。

导致阿政真的离陈德明很远,到了新加坡,后来不知怎的,犯了罪要死刑。

为何不回到台湾判刑?

好朋友去跟快被处死的好朋友见面,是多么伤痛的一件事啊。

这个故事里,陈柏霖结婚了,有了个爱哭的儿子。

第三个故事,陈柏霖离婚了,儿子三岁,到泰国讲座文学,遇到了大学老师蒋雯丽,蒋雯丽一张T的方脸,“我好方”,她的十五岁的女儿眼睛很大,脸很好看。

蒋雯丽说“还好有女儿,不然这12年白过了。

”没有子女的同志应该深感自己的悲哀吧。

十二年之后重拾旧情,老少接吻,观众惊叹看不下去,是因为观众太保守。

在国外,这不算什么。

萍是陈柏霖的助手,却花痴起来,喜欢上这个年轻教授。

不知道只是萍水相逢,最后他要离开吗?

为何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只有在陈教授睡着的时候,她才敢偷拍。

最后一个镜头,蒋雯丽躺在床上,陈柏霖在一边椅子上坐着,不是前戏也不是事后,而是发乎情止于礼。

她收藏着当年他的白衬衫,已经发黄。

孙燕姿的片尾曲不错。

“现在人与人的关系是横向的,深度不够。

网上的朋友有一千个,你真正关心、在乎的也就五个。

”“有网络,人又能躲到哪里?

”可是能联系到,就是不联系。

刹然而止,点到为止,感情刚要开始,电影就结束了。

豪爽的人不爱看这种纠结片。

三星半

 3 ) 在,也不见。

调子我还蛮喜欢的,但是最后一段实在太泰国了,分分钟看不进。

背影--让我想起朱自清的那片散文,可惜陈总没能得到文中那种父爱,所以对于能够得到父爱却不珍惜的弟弟分外痛恨,怒其不争,艾己不幸。

能够部分能理解为什么他在知道女友最终拿掉孩子之后的那种哀伤,自己生活的不幸让自己没有自信去承担自己下一代的幸福,而在这一切真正发生的时候却又痛恨自己的无力。

西八,扯什么犊子呢!

优柔寡断的人们啊,爱爱的时候记得带套套,生活欠你的,但孩子不欠你。

湖畔--隐晦到我差点看不出来,但是还是让我抓到了蛛丝马迹。

一上来巴比的震怒只是让我觉得,湖边是要少玩儿,每年夏天总是吃掉那么多小孩儿,巴比教育地对!

教育地绝对有道理阿!

但是让小林子离他儿子远点是几个意思?

难道结伴玩儿不比一个人玩儿要安全点?

当工友对巴比说:听说你儿子又去湖边啦,为什么要邪魅一笑?

最后巴比为了救基友……嗯,从此基友天各一方,在,也不见。

毕竟隔着生死一条线。

但当知道以后再也不会见的时候那种悲伤还是蔓延到眼眶,马尿也就忍不住了,啊,终于啊,当死亡之海敞开在眼前时那种恐惧与无助,那种悲哀与绝望唯有爱才能将其消解吧。

所以小林子说,谢谢你。

再见--不加评论。

恨不得快进。

Ps,那什么拯救你,杨佑宁的发际线(哭哭)。

 4 ) 比起百鸟朝凤,这部才是艺术片

第一眼望见《百鸟朝凤》就有一种回家要写观后感的既视感,很像读是小学时候学校组织搬小板凳一起到大礼堂观看的颇具教育意义的片子。

它的确是,有明确的但是过时的价值观导入,勉强是一部讲艺术的片子,但算不上是艺术片。

片中焦三爷的气性给人印象很深,不去评价他是固执还是坚持,总是个有气性有血肉的人,加上整个故事性很完整,是一部有可以看下去的片子,我想放在十年前也能算是半个商业片吧。

相比之下《再见,在也不见》要讲究得多。

在大多数观众眼中“晦涩”+“慢节奏”=文艺片。

我想说一说“能用画面说明问题的,尽量少用语言”是怎么一回事,毕竟镜头才是电影独有的语言,不然电影和小说有什么区别呢?

譬如两个人的距离感应该如何表现?

无法和解的争吵还是我的狂欢使你难堪?

都不够高级,《公民凯恩》中只用了一张长桌上,简单直观。

再譬如我见过最高级的撩妹手法是《色,戒》中的易先生一对七筒拆开打,第一个被对家碰走了,再来一个就是非让你王佳芝吃到不可。

反正这种事作为一个牌桌的老麻雀,我是干不出来。

《再见,在也不见》片名矫情了点,说的就是发现了不相认,伸不出手,于是再见;见到了不相爱,开不了口,于是再见;相遇了搞不到,下不去屌,于是再见。

这是故事的表面,看英文名就好懂多了《Distance》,距离。

第一个故事一开篇就很流畅。

从陈先生对司机的过分戒备,在车上坐立不安,看到路上过往车辆和行人的不适应,终于到了酒店似乎是站立在这个城市却是隔了一张偌大的落地窗,那不过是外面的世界。

开头三两分钟用台词交代了人物关系,顺便用画面交代了人物跟这个城市格格不入的状态。

故事本身很好懂,职场有为,但是不管是作为孩子还是父亲,他都没有学会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那位逗逼司机形成对比。

Btw,司机就为了对比存在的人设,但是并没有觉得刻意对不对?

这样的事就是这样的人会干出来的啊,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塑造,设定一个场景不同的人物就是会由各自的性格做出他们该做的事,不需要生编硬造,人物才是活的。

第二个故事双向叙事,那对少年通篇没有说越界的话没有做越界的事,为什么还是能感觉到基情四射呢?

撇开两位主角眼神里的戏不说,打闹时候的体位,探监时候的全身检查,胸口的红绳,光着屁股跳水和最后一次分道扬镳独自穿着裤子游泳满满的都是性暗示(正在上映没有图解)。

我爱你,可是我再见你只有生命这一个砝码;我爱你,即使我内心汹涌我也无法让自己原谅你。

第三个故事略狗血,那感觉像极了《山河故人》的第三段,看得到我尴尬症都犯了。

教授演得不像样,开篇直接用台词交代主题,我们就是讲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现代人之间的距离,这一套路台词构建的背景介绍与第一个故事一比较,高下立判。

什么“社交网络好友无数,实际关心的寥寥无几”这梗也太老了,现代人的距离,用一位知名社会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微信上聊天排位顺序的间隔人数”。

所以,《再见,在也不见》是三位导演交上来的三个命题作文。

见人不见心,殊途却同归。

 5 ) 心之距离

这部电影好像一道命题作文,然后老师把三个分别写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学生他们精心叙述的故事合在了一起,好像没什么关联,都没有离题,因此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背影》代表触摸不及的父爱,即使再见,也没法真正团聚。

《湖畔》代表禁忌,因此而失足的父亲和好友,是再也不能见到了。

《再见》暗示了即使人在,也不能见面,也像没有见面那样,或者说最终谁也没有和谁真正在一起。

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孤独和虚无,是社交网络所打救不了的。

蒋雯丽已经不是《幸福来敲门》里的那位敢爱敢言的江路,她当初一言不发地带着孩子离开了陈柏霖,就是想着,在也不见,再也不见了。

如果说这三段感情都有深沉的禁忌,冲破藩篱,或许是导演给我们现代人的提示。

影片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多少都有影射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貌似拉近了人们的距离,陈经理很快就知道了女友的决定,已经打掉了他的孩子,然而女友却换来对面几个冰冷的字“知道了”。

这心的距离实在太大了……后面那篇就更不用说了,表现得非常直白,直接就用陈教授的演讲去表达了对社交网络弊端的抨击……每次看电影非常有趣的一点是,看它中文名的时候不忘同时也看英文名。

通常英文名会表现得一致的简单和直白。

“再见,在也不见”用“Distance"去解读,很快就可以明白,现代人的心之距离越来越远了……无奈。

有什么法子呢?

深夜拿起手机,可以微信谁呢?

 6 ) 闷、很闷、极度闷。没有哪一种遗憾可以解读人生的一切

刚看完由陈哲艺监製,并跨国连三位新生代忻钰坤、陈世杰、Sivaroj Kongsakul导演,陈柏霖、秦沛、蒋雯丽、杨祐宁、小茶领衔主演的《再见,在也不见》,感受是闷、很闷、极度闷。

主角失落的人生让我极度失望。

三个故事,三种情感,三段人生。

温吞到沉闷的矫情作品,无法相认的父子俩,万千阻隔的断背情,暗涌深藏的师生恋,每段都矫情, 陈柏霖的表演在我看得好累,亲情、同性恋、师生恋,都鑽牛角尖,压抑成殇,情感如斯纠葛是深情重情吗?

我认为不是,主角是心灵在各种情感需求中严重飢饿,隐忍压抑,自怜自艾,行尸走肉地徘徊在时间河流裡,他是迷失的魂、软弱的灵、自虐的人。

「生活中围绕着我们的人那么多,到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人。

」想探讨人「生而孤单」,如果只有晦暗色彩,就不能出彩。

没有哪一种遗憾可以解读人生的一切,任何人(不论男女)都该从人生各样不如意中超脱出来,疼痛、伤心、失望、挫折,谁都会有。

爱不得是苦,更苦的是软弱的自我,自我綑绑在自怜的角落,没有爱与希望的人生。

一切都太矫揉造作,缓慢节奏让人受不了,为伤而伤,无法深刻动人。

我和创作团队心的距离很远。

二星給祐宁、小茶。

 7 ) 本来应该感人的故事却让人尴尬

本来,我是冲着导演忻钰坤和主演陈柏霖、杨佑宁去看的,结果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盯着大银幕,如坐针毡,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无比尴尬。

其实周末的影院里,小小的一个厅,加上我,只有六个观众。

我想,也好,本来有着文艺气质的影片就不适合人头攒动的环境里放映。

我可以比较自在,放松的观看。

第一个故事主要表现亲情,父子之间。

事业失败,离家一别许多年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干着拾垃圾的活,因偷窃单位的货物而被开除。

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儿子与父亲相对而坐时,父亲根本认不出他是谁。

不仅如此,父亲早另组家庭,还有一个已经在读中学的小儿子。

父亲说,不再想回到老家,反正已经离开那么多年了,可以说,很无情。

可是对于小儿子,他却百般溺爱,如此窘迫,还不断满足小儿子的种种过分需求。

但小儿子在被打时,仍然哭诉,没有人管我啊。

就是说,大儿子觉得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和呵护,他是有点恨父亲的。

父亲觉得自己很用尽全力在爱小儿子,但是他不明白,小儿子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亲情。

三个人都像是笼子里被亲情所遗弃的可怜人,被爱着的,并不有所察觉和感恩。

不被爱着的,怎么也不明白,同样是儿子,父亲怎么可以如此残忍,抛下他。

秦沛演得真好,眼神里都是落魄生活里,小人物的无奈,失落。

他努力想给予小儿子呵护,可他却很悲哀地成了小儿子的提款机。

相对而言,陈柏霖演得太温吞了, 面部表情木讷,没能传达出那种对亲情的渴望和怨怼。

他的这种表演状态贯穿整部影片,并且越往后,越让我觉得有种打了空拳的感觉。

本来故事应该一个比一个让主角不能再平静如常,内心压抑多年的情愫,会在终于见到那个人时爆发,即使不爆发,那眼神里也应该流露出爱恨交织,明明有千言万语要说出来,却在相见的那一刻,不能说,或说出来,也是惘然的惆怅。

比如杨佑宁演的两人在监狱会客室时见到他时,满眼的泪水,颤抖的嘴唇,哽咽的样子,都是人物应有的反映。

少年往事里的两个小演员也演得挺动人,一个人对另一个的依恋和爱慕,只能藏在心里,但是又一次次地相约去游泳,胆颤心惊地共处。

明明是禁忌,却忍不住。

只有在对方的眼神不看着自己的时候,匆匆地看对方一眼,又匆匆收回目光,那一刻,让人心动。

有网友说,是因为第二段里表现的是同性恋情结,所以导演为了能顺利上映,而让整个故事那么隐晦,已致许多人看了觉得他们之间只是深深的友情。

我只能说,在中国大银幕上,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了十六年的今天,同性恋题材还得这样拍,真是悲哀。

第三个故事更让我抓狂,我在只有六个人的小影厅里坐立不安。

为什么呢?

不是女人大男人十几岁的恋情让人尴尬,是两位主演的对手戏里,没有让观者产生化学反应,两人站一块,没有丝毫情侣的样子。

眼神里都是陌生和不适,是不搭,没有可信度,没有说服力。

是像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在不同的空间里表演的独角戏。

没劲。

没劲。

没劲!

到是那个泰国小女生对年长老师的眼神里分明有崇拜,爱慕和渴求。

 8 ) 再见,在也不见

还一直在纳闷,怎么一会城里,一会国外,一会又乡下,一会是这个父亲,一个又是另外一个父亲,那个老父死了没有?

好朋友又犯了什么事被死刑?

这又怎么还有老教授好上了?

智商欠费了,要充值?

原来不是我看不懂,它只是在讲述着三个不同主角的故事,只不过三个故事的主角用了同一个演员来演而已,我说呢。

但是,导演们你们怎么就不能在电影里加个标题呢?

加个标题能死人啊?

 9 ) 你是我最完整的废墟

听到那句"若还能重演,是否会痛得更熟练."眼前很容易就浮现出青草湖畔的夏天,两个陷入朦胧情感的少年.很典型的台湾电影会有的色调,拉远了的镜头,所有的鲜丽色彩都像蒙了一层雾.他结了婚,有了小孩,和妻子住在一个不大的房子里,客厅还摆着去世父亲的照片,和其他的成年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过着庸碌平凡的生活.直到突然收到一封挂号信,决定去见少年时期的朋友最后一面,中间隔着的关于两个人的这十几年都是空白.回忆里只有少年时的夏天,两个人时常约好在湖畔见面,一起游泳,在水里打闹.也说些关于未来的话.期待着离开这个小城镇,去往更大的城市.有什么感情在心里悄悄地萌芽.然后就是湖边少年仓皇的背影,而父亲沉在水里再也没有出来.没有哪一种感情不值得珍视.他把记忆重新检阅,那些片段仿佛还带着湖水的湿气在他脑海里快速的闪过。

最后一次见面,他问,还有什么我能帮你做的吗。

"把我带回去就好",他说。

重新回到湖畔,他认真的把他埋在草地上。

在湖畔开始的感情最后也是在这里结束。

 10 ) 在,也不见的距离

金马影展的开幕影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分段式电影,讲述亲情、友情、爱情三段不同的故事,由三个不同的导演打造,却由同一个人演绎,保持统一的情感基调,别有一番韵味。

《再见,在也不见》,一个很有意思的片名,既然再见,那难道不是再也不见,为何又在,也不见呢,主题曲《在,也不见》更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影片的英文名《Distance》则像是在说,即使相见也有那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背影》——再梦一次,就醒了亲情的段落由中国导演忻钰坤在广西拍摄完成,陈柏霖饰演一个沉默寡言的外派经理,在外派途中意外遇到多年前负债出逃不知所踪的父亲,而他已经由当年叱咤风云的商人变为扫垃圾的瘸腿老人,还抚养着一个不孝顺的小儿子。

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所描写父亲是关怀体贴而又沉重的,而影片中陈柏霖这样一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只是跟在落魄的父亲身后,这其中或许包含着恨意,透过摄像机看着那个人的生活,被嫌弃,被驱逐。

他甚至还跟踪自己的“弟弟”,这两个儿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父亲不在身边渴望去接近,一个父亲在身边却得不到丝毫关爱,这样的设定无疑给影片笼罩了一层伤感一层更深的思考。

最终陈柏霖决定不告而别,这正是一种“在,也不见”,既已找到,却也安静的离开,不打扰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即便是父亲,还是不见为好。

虽有怨恨,但那依旧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湖畔》——再念一次,就忘了友情的段落由新加坡导演陈世杰在台湾和新加坡拍摄完成,陈柏霖和杨佑宁两个真正的好兄弟,从小一起在湖边戏水长大,若干年后,陈柏霖接到一封来自新加坡的挂号信,才得知杨佑宁已被判刑入狱死期将至,他又为被判死刑的兄弟踏上送行的旅途。

兄弟,每个人都会有,他是用来陪伴的,也是用来记录过去的,过去的美好,过去的痛苦,陈柏霖的父亲因阻止儿子去河边玩耍无果,被他的兄弟引入河中溺亡,让这对兄弟不再相见,两人谁都不会想到,当初的无法面对会是永远的错过,而多少年后的监狱相见却是不如不见,这让“在,也不见”有了更深刻的含义,见,即是分离,即是死亡,这最后的相见让经过时间洗礼各怀心事的两人再次将心交在一起,但相见不如怀念,时过境迁剩下的只有麻木。

兄弟,请珍惜;再见,请放下。

《再见》——再伤一次,就懂了爱情的段落由泰国导演西瓦罗•孔萨库在曼谷拍摄完成,上海的年轻教授陈柏霖远赴曼谷讲学,却遇到自己昔日的恋人——相差十几岁侨居泰国的老师蒋雯丽,而初到曼谷的陈柏霖又意外受到了一位泰国女孩的青睐。

初恋相遇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恋人重逢却是一种若即若离,这种感觉恐怕只有酸涩在其中,这次的相见,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已为人母,他们都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一个泰国女孩的介入却让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看不清结局,两人之间的持续的距离感是“在,也不见”的完美诠释,而最后酒店的相拥激吻,是十二年前旧情复燃的释放,也是面对现实不得不告别的无奈。

人生若只如初见,再见,早已落寞不堪。

三个迥然不同的“不见”故事,用陈柏霖及一个“见”字相连,有一种平行时空的感觉,三个导演三种不同的风格,将亲情友情爱情三个最基本的感情蕴含其中,分明是一个个片段却不显脱节,片段间契合的十分巧妙,始终将一股淡淡的离愁贯穿其中,但过于文艺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有些不适,擅长告别的陈柏霖对于三段感情的处理有些过于平淡,但在蒋雯丽秦沛两位老戏骨的加持之下依旧让人觉得情感冲突十足,杨佑宁与陈柏霖经历多次合作配合默契,举手投足间都让人感到舒服,泰国女孩的可爱给影片带来一丝丝清纯,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及格的分段式电影。

生活会告诉你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因为再见,永远有着他在,也不见的距离。

《再见,在也不见》短评

三个身份,三段故事,与三个重要的人的三次久别重逢。

10分钟前
  • 文wen
  • 推荐

和我用的手机一个牌子,铃声一响,我总下意识的看下手机... ...被自己囧到。一如看此片的感觉一样,略闷,略尴尬。陈柏霖是挺不错的演员,但是驾驭这三种不同的情感,还是略有难度,而且,导演水平也不一。

13分钟前
  • 张劳动
  • 还行

1.远远看着父亲,但不愿再去打扰他的生活了。2.隔空看着基友,但回不到跟他一起的生活了。3.近近看着老师,但已经习惯没有她的生活了。

16分钟前
  • 许侠客
  • 还行

开篇时的亲情到后来的同性爱情,再到后来的师生爱情,有点散文式叙述。和室友谈到同性之间的恋情,我还是觉得那些大部分是生来就有的正常欲望。生而平等,何以至。

19分钟前
  • 康浩
  • 推荐

请别用同性恋在此博眼球!

20分钟前
  • 肖垚
  • 较差

亲情、友情、爱情三部曲/人与人之间都有距离的/很遗憾,每段故事都是没有给下一个完整的结局。

23分钟前
  • 玻璃瓶
  • 推荐

有意压低气氛好捉急...

28分钟前
  • Chichiεїз
  • 较差

三段式,试图靠家庭历程串联起来,台词生硬得可怕,第二段故事的新旧交换的叙述方式很棒,两个少年的演技也值得称赞,而第三段故事说到脸书时我简直尴尬到死,好想叫陈柏霖赶紧闭嘴不要再说了,走向也是什么鬼让人想翻白眼,心疼Pim。

30分钟前
  • Ecane
  • 较差

作过头了

31分钟前
  • A-Mian
  • 较差

原来的名字《距离》其实挺好的,只是怕不好卖吧。陈柏霖演得一般。最喜欢第二段。虽然很闷的片子,但估计票房不会差。

36分钟前
  • 正义B胜
  • 推荐

亲情友情爱情三段式,三段都是无法相见终又相见的关系。忻钰坤完成的私生子段落仍旧是心迷宫风格和父子情感,泰国导演忘年恋段落是败笔导致全程尴尬全场笑翻,最好的是新加坡导演的友情段落,情感最丰富,包括两个男孩被传同性恋以及父亲死亡的隐情,表达得却很克制。

40分钟前
  • 你虎哥
  • 还行

三个导演平分这一分

42分钟前
  • 沈一泓
  • 很差

(6.0)三个故事逻辑上确实一脉相承,可是拍得太无聊了啊。

47分钟前
  • cliosong
  • 还行

三段故事,可以用烂尾表示!第一段拍的中规中矩,第二段不那么沉了,第三段过了。

49分钟前
  • 白竹
  • 还行

亲情、友情、爱情。三个故事虽各自完整,但表演雷同,冷淡中带着压抑。都是带着恨意的思念,再见后无以言表的愧疚,若无其事的在时间的缝隙中继续行走。

52分钟前
  • 不醉无归爱谁谁
  • 还行

在影院观赏如此质朴的影像,让我有些平静和舒心。《背影》:缺乏戏剧性张力十足的剧本,忻钰坤导演新作的魅力确实失色不少;《湖畔》:同性涉及太浅,双线交叉叙事,情谊暧昧但不深刻;《再见》:为了让自己横向的社交情谊能有一定深度,我便对社交软件好友数目加以控制!孙燕姿演唱的片尾曲真好听啊!

5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在上课路上看到了电影海报,用的是孙燕姿主题曲的营销点。冲着这个去看了电影,以为是张艾嘉式的温吞生活琐事,其实差点,感情渲染不是特别到位。

57分钟前
  • 苗苗段
  • 推荐

缘分的进度条

1小时前
  • 2 Young。
  • 推荐

剧情狗血 故事冗长,妈蛋的装逼片,我不买账

1小时前
  • 大魔王
  • 很差

烂片这么高分?

1小时前
  • HShell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