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是从黑暗帝国里走出来的,最后注定要回到黑暗帝国里去。
比如吉米-莫里森,迪伦-托罗斯,保罗-策兰,柯特-科本。
天才死于20多岁的事情已经让人心惊,昨晚终于把那张《控制》(CONTROL)找出来,看了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十二分短暂的一生。
封套上说他自杀于24岁,待看过整个片子,最后的字幕是他自杀于23岁,1980年的5月,心又跳了一下。
伊恩-柯蒂斯肯定是从黑暗帝国走出来的人。
他笨拙的机器人舞步相比MJ的太空舞步,更是诡异冰冷麻木,直至失去控制,步向疯狂,这个时候,伊恩的癫痫病也有可能跟着失去控制,发作,倒地,抽搐。
因为伊恩-柯蒂斯,使我领教了这支70年代末期后朋克/新浪潮的摇滚乐队。
JOY DIVISION,他们的音乐使现在正在流行的那些音乐显得令人厌憎,平庸无奇,因为一双听过好东西的耳朵是无法再忍受聒噪之音的。
听D9附录中的JOY DIVISION的歌,我一再地惊呼:这么好!
这么好!
真的想象不出23岁甚至23岁都不到时期的伊恩,他写的歌词已经达到令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整个乐队的音乐感觉,竟让我一再地想到伯格曼电影的那种氛围。
其实那里面感伤并不多,那种黑暗笼罩心灵的重量是硬梆梆沉甸甸的。
伊恩感受的生命不是过于轻,而是过于重。
昨晚,看完片子,心境完全被伊恩式的忧郁拖住。
演伊恩的演员,从18岁单纯的面孔到23岁阴郁的面孔,跟伊恩本人简直神似。
之前因为碟片封套中的主人公高大的,黑色的,绝世而独立的气质,还有那阴郁的眼神隐约渗透着黑暗的内核,那种吸引力很是强大,又让人退却,我一直不想看,但终究是要对伊恩有个交待的。
伊恩说,我们嘴上说我们不会害怕,其实,我们会害怕。
他害怕的是什么呢?
疾病的阴影是最重要的原因吧,因为癫痫就是一种人体失控的病。
伊恩高中毕业在就业中心工作时,看到一个安静清秀的女孩忽然倒地,癫痫发作,他吓呆了,后来他写了一首叫人一震的名曲《她失去了控制》,但不久之后,他自己也被诊断出有同样的病,需要吃大把药去努力控制。
他最害怕的是在他的音乐之路走向峰顶之际,而疾病却越来越严重,这种害怕失去控制的不祥阴影一直紧紧跟随着他。
感情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在18岁左右就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黛比恋爱了,黛比是他从好朋友手里抢来的,当高大的伊恩站在窗前吟诵着与其花季年龄不符的忧伤诗句时,他就轻易俘获了少女黛比的心。
黛比问这是你写的?
伊恩说,是华兹华斯的。
这个出身于老工业城曼彻斯特的青年,在曼彻斯特看不到希望,很快就听从青春的简单与冲动完成了恋爱、结婚、生子的一系列过程。
也曾憧憬过美好的伊恩对黛比说,我们生个孩子吧,黛比说,好的。
于是他们很快就有了个女儿。
之后黛比操持家和孩子,脸上不再有那种少女才有的光彩,也许伊恩很奇怪,自己爱上的只是千百个平常的邻家女孩中的一个。
当黛比挺着大肚子去找正在演出现场的伊恩时,他有点冷漠地对她说:大腹便便就不要在外面晃。
显然那一刻,伊恩眼中曾经美丽的黛比不再存在了。
伊恩说他喜欢的是蓝色,曼城队的蓝色。
我们知道老曼彻斯特有两支著名的球队,它们的队服一红一蓝。
但蓝也有从明亮之蓝一点点加重到忧郁之蓝的过程。
他早期的生活期望是一切简简单单,甚至当乐队成立之初,他还没想过要辞职不干那份普通的事务性工作。
他前期的行为看似正常,但一个并不普通的,并且兼带着疾病隐喻的灵魂常要违背他的意愿,挣脱常规而去。
紧接着乐队成名,有了光环,巡回演出,生活不一样了,他发现当初想与黛比白头偕老的想法有多苍白可笑。
在一个更懂得自己的女孩安妮可面前,23岁的伊恩忧郁地说出:我的婚姻是一个错误。
感情在情人和妻子之间挣扎。
他说不爱妻子了,但善良的本性又让他知道对妻子亏欠太多,所以他不同意离婚。
伊恩身在摇滚圈,跟当时许多摇滚音乐人的乱性行为相比,他的私生活已经相当清楚了。
他没有游戏感情,他发现自己爱另一个女人时就受到自己的良心责备,因为黛比那么简单地把自己交给他了,伊恩的感情问题也是其他男人们的问题,这一点上,天才跟普通男人也没什么不同。
关于天才的自杀问题,总有各种因果可以解释,但大抵总是离不开天才自身的孤独心灵,伊恩的灵魂就是向黑暗而去的。
他走在街上,背影是高大的,恤衫上写着HATE,但恨尚且可以渲泄,随着越来越深刻的忧郁和孤独,他的出路已然明了。
如没有癫痫,没有感情问题,你一样会担心写出这种音乐的伊恩-柯蒂斯,有一天会非正常死亡。
摇滚问题呢,伊恩是听着伊基-波普的专辑《白痴》死去的,自杀那天,他还看了部赫尔措格的黑白电影(我也非常喜欢赫尔措格,只可惜没看过这部伊恩最后一天看的片子)。
他被称为是西方“失落的一代”的代言人。
相比之下,SEX PISTOL的SID也死于20多岁,但SID只是个楞二的混混,碰巧被马克西姆相中,推上了那个疯狂的朋克舞台,成了明星。
如今功成名就的BONO,U2的灵魂,当然却也是JOY DIVISION的追随者啊!
我把我的QQ签名改成了“我到底还是JOY DIVISION的死忠”,那是因为我看了《控制》。
不要指望它是一部摇滚史话电影,只不过,它是一部普通的男人成名继而包二奶又不想失去老婆的俗套故事,不过把主角换成了著名的JOY DIVISION的IAN CURTIS。
很好笑的是,曾经喜欢快乐小分队是因为我在青春岁月里一定要找个死了主唱的乐队来听,NIRVANA,THE DOORS,JANNIS JOPLIN等等。
10年前,我很难用我简单的头脑理解IAN为什么要在23岁就要结束他那该死的生命,因为,摇滚明星都应该在27岁再去寻死的。
KURT、JOPLIN、HENDRIX都是那个年岁。
我也很奇怪,为什么IGGY POP和DAVID BOWIE都没去死呢?
因为,年轻一代都是给他们害得,而他们现在却能悠然自得的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
我们也和IAN一样,在努力的想要控制自己的生活,因为在我们看来,生活就是狗屎,你可以轻易的把他们扫进簸箕。
而那些我们原以为轻而易举就可办到的事情,比如安顿好老婆,孩子,外面再拥抱着真爱,但敏感的人知道,我们会分裂,因为LOVE WILL TEAR US APART。
我们不可能像艾森豪威尔一样,骄傲到由情妇为他去写回忆录。
我们也不可能像克林顿一样,猥亵了莱温斯基还能和希拉里出双入对。
因为,我们生来为了自己的矛盾而焦虑。
所以IAN选择吊死自己。
就像KURT射杀自己一样,只不过他的矛盾是,名声给他的焦虑,因为他的LOVE本身就是个荡妇。
不得不承认,我太喜欢《控制》里IAN的那个小情了,大眼睛,厚嘴唇,性感到走路都会撩拨人。
而且,她从来没有纠缠过IAN,只不过会在他癫痫发作后给他一个深情的拥抱,没有哭天喊地,也没有纠缠不休,要怪只怪IAN结婚太早。
这也再次证实很多专家所讲,人一生中,会有6个人是自己的真爱。
万一那个人该死的出现在他不该出现的时间,你能怎么办呢?因为,你是一个动物,人终究是个动物。
我们想要控制,一直很想控制那些我们认为的猎物,但他最后的反戈一击却是致命的。
IAN很早前是我的偶像,因为纯粹是为了音乐,在我从朋克转型到后朋的时候,快乐小分队、包豪斯、THE CURE都给了我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我至今难忘跟随他们高唱青春万岁和莫名忧伤的时间,我把他们给了过去,我也把愤怒和死亡留给了我的20岁,甚至再前一些。
如果IAN还活着,他或许会和ROBERT SIMITH一样,膀大腰圆,世界巡回,也有可能与巴洛特一样,做个文艺老青年,西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洋楼里。
只是那该死的IGGY POP,PATTI SMITH,DAVID BOWIE们,永远会在我们迷惘的青春岁月夺去我们的童真,告诉我们这世界的丑陋,但当我们畏惧死亡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原来那只是一场梦,一场终究要醒来的青春梦。
其实我对jd唯一的了解就是Ceremony,真的绝响,不过我一直听的是新秩序的版本,有个评论说得好,就像讲别人的故事。
Ceremony是什么呢,极度的绝望和抑郁中居然有光。
真的失望的时候听是有奇效的,这时候就领悟到它真的是一种救赎。
不太听jd的歌居然是因为ian的唱腔,我觉得怪怪的,但是调子都很好,比如disorder (请不要打我,我真的希望没有人声,可是特么不听人声感觉缺了一块,人真的是蛋疼的动物)看了电影终于知道是怎么唱的了,原来是吃话筒……从Ceremony 开始讲起是我本期望能拍一下录绝响的画面或是有Ceremony 做片尾,没有想到用了atmosphere,但是也意外的很配,不过也是真的一灰到底了。
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音乐片,而且爱情线还占了极大的部分,算是败笔吧,也是我扣了星的原因。
而且女主都不咋样,没有一个长得比男主好看,比hook好看……大概是为了显示对ian的控制的一个部分,但我认为只能是很小的一个部分。
作为非歌迷,我觉得sam很好的还原了ian,除去那些所谓琼瑶的部分(但是我觉得用jd的歌做bgm也无大碍吧,毕竟是他本人心情的反映)那个病态的舞,令人欲罢不能的痛苦的眼(和我上一个看的超脱里ab一样)然后我大概也要用琼瑶的方式进行一些滥抒情
小鹿般的绝望无助啊Joy division 其实一点都不Joy,它的结局甚至是一个tragedy,多讽刺啊。
今年5. 18看到有人在jd专下说,我今天比ian curtis大了。
23岁他永远成了孩子控制,来源于几个方面。
他无法控制的爱情,乐队成名后巡演的压力,他的癫痫和无休止的药物副作用,以及这个世界施加给他而孩子般的心灵无法承受的东西。
导演把重心放在讲爱情上,把ian塑造成一个渣男。
就真的是渣,先是和伙伴的女友暗中拉小手最后还结婚了,那时候才十九,又一时冲动要生小孩,巡演遇到那个独立自由的女人又接着沦陷,觉得自己被婚姻,被灰暗的macclesfield控制,再次滑向深渊,自己又两边都不肯辜负,想做正确的事情,却都无力挽回,最后只能让自己消失做结。
天真单纯到偏执。
他对家庭的认识是理想主义的,无法推卸的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在左,自由的向往在右,无怪他在climax的时候褪下情潮终于放声大哭。
或许真的是早婚的坏处,一个孩子认为光是凭着几个月来相处的激情就希望能度过将来几多年的岁月,只是单纯地爱到不能自己而想要有一个两个人的结合体却没有想到过未来,等到看到Natalie 的那一刻,debbie已经预备好如何做一个母亲,而他完全没有准备。
他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展开,便已经被家庭控制。
没有想到跟annik在一起是他笑得最开心的时刻,看到新生的Natalie 他也只是勾了勾嘴角然后是乐队。
我觉得每个乐队都会这样,oasis也这样,Liam就在刚开始巡演的那段时间觉得厌倦,Noel认为偏离了自己所想的音乐的纯粹。
开始都是希望自己成名的,而真正迎来的时候又都会无所适从。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听Bowie的少年来到那个台上的,觉得自己已经付出许多,而又被要求更多。
就在这个徘徊的当口,他离开了。
unknown pleasure 的封面真的美绝了突如其来的癫痫大概是让他转变的重要因素。
他本是无忧无虑希望能活挺长时间的,听到She's Lost control的那个女孩因为一次发作就去世的消息,是个有心有肺的人都害怕啊。
知道必须吃药,吃药也的确能控制,但无法忍受那一连串的副作用,也无法抗拒巡演的压力和酒精的刺激。
最终他是被病痛控制了,在最后一次发作后口吐白沫,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被这样病态地活着恶心到,他选择离开可以解释一切了吧。
说说ian自己吧。
我没能想到理想主义者这么一个精准的概括,我只觉得他还是没长大的小孩。
他当政府工作人员的时候是认真热情的可爱。
他对世界的看法尚且是简单的,比如父亲就是要做个好父亲,他心中的那个定义是很正派的负责任的人。
选择在一切还没开始的年纪就用死亡结束一切,也是个挺孩子的举动吧,无法忍受控制就自己了断。
固然是幼稚也是很有勇气,不同于苟活的那种勇气。
他始终是诚实的,他无法欺骗,对debbie最后仍是坦白了,对自己无力改变的他选择了了断。
看到这个孩子式的解决真是又气又好笑
ian其实是个文青诶,写的词都是那种抑郁的诗,虽然高潮部分略有不足。
也长于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情,写日记什么的,是很可爱的举动。
他和annik讨论自己喜欢的东西。
他说喜欢mancity的蓝。
太像了,我不懂为什么sam居然被豆瓣评了个最烂男演员厨房里的滑轮转动,一切又回到macclesfield回到他穿着写着hate的大衣在街上晃荡去上班的时候
回到他对朋友们念华兹华斯的我心雀跃when I beholdA rainbow in the sky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So is it now I am a man;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Or let me die!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And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回到刚开始的那个下午,他从外面回来,画着眼线,躺在床上听着bowie。
通过control,让本人知道了原来还有如此折磨人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名利?
爱情?
到头来居然都成为了结束自己生命的东西,究竟我们改怎么样的活着?
是故作姿态的装潇洒?
是故作忧郁的深情?
其实,很多时候,人只有一具躯壳而已,在这个躯壳下面,谁能知道有什么?
ian死了,解脱了,但愿我也能解脱我自己,做回我自己。
黑白画面的真实感 画烟熏妆的男人 有摇滚的天赋 凡人的挣扎 是梦想的起飞与破灭 面对爱情时抵御不了诱惑以及不完美的肉体之躯带来的折磨 后朋克的声音很闷 真的 说句欠扁的话 我比较喜欢男主角唱的版本 每次听向前走 都会联想起伊恩摇摆的手臂似乎摇摆的是一整个内心的不安和动荡 遥远的触摸 对未来的预测和了解 唤起幻觉似的中坚力量 其实你真的可以被他每一个慵懒的音调或表情吸引失去控制的 何止是表层昏沉的支架 还有横切面的黑色颗粒组织 既然明白 深入骨髓 那就彻底摆脱轨道 至少还有选择的权利
你是燃烧的爱,在大理石中跳舞,癫狂,只是他们的嗜好,电影中倒立,好的,爱让我们分裂,这是你说的,享受,享受什么样的分裂?
离开,孤独的,丧失斗志,我去看你,流泪,就在今天,IAN,燃烧的爱,为你的舞步,垂头,闭眼,跳下万丈深渊,谢谢~~~BY 2004-5-18
这片就还是那句别对号入座。
电影跟生活一样。
它在每个人身上映射的或多或少都有相似点。
青春,摇滚,释放,安放,安定,工作,真爱,矛盾。
这些词远不及生活及现实的力量强大,你身边坐着哪些人,你跟哪写人擦身而过爱过,没爱过,恨过,不在意,这些情节,谁都会有。
自己并不是最悲惨也并不会是最幸运的那个人。
控制,不是谁力量的强大,而是距离及时间,空间带给你,它能让你释放多少能量,你就有多少控制这个世界的能力。
我不很懂电影,对于joy division的音乐也无法领会它们的深刻含义。
这部电影给我一个了解柯蒂斯的机会,也许我得到的并不都是真实的。
柯蒂斯的死没有让他成为列侬那样的神,但足以让他成为永恒。
短短二十三载,他的一生匆匆而过,上帝赋予他高挑的身材和出色的才华,但却没赋予他成熟的心智。
尽管早婚,但他一直都是个孩子,一个无法处理好理智和情感、理想和现实的孩子,一个真的担不起成名和婚姻的责任的孩子。
他内心的挣扎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熟悉,不同的是我们走过了我们的青春,柯蒂斯却无法继续前行,永远停留在了他的二十三岁。
黑白的影像展现了他的一生,当joy division还没有到达大红大紫的程度时,柯蒂斯匆匆离去,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让这支后朋克乐队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然而这一切何尝是他的意愿呢?
相对于舞台上那个有些癫狂的柯蒂斯,我更喜欢生活中那个冷漠的他,那个时常哭泣的他。
比起那个rock star,生活中的他离我们更近,也离他自己更近。
love will tear us apart,柯蒂斯可以理解爱,但无法理解婚姻,这就是为什么他说无法离开安妮克和是否与黛博拉离婚没有关系了。
托尼说安妮克和他彼此相爱,可黛博拉和他又是怎么样呢?
她是他的归宿吧,因此他才死在他和黛博拉的家中,而不是死在安妮克的身边。
无论癫痫是否发作,柯蒂斯都在挣扎,直到死。
他是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同他一样,也在挣扎......直到死。
作为Joy division(快乐分裂)的主唱,他在23岁的时候自杀,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二件大事,除了成名以外的第二件事.对于这个80年代的乐队来说,Ian是个灵魂人物.片名<control>就选自他们的一首歌<she's lost control>.他曾经也有快乐,天真烂漫.与妻子的相遇,一首华兹华斯的诗歌,被他轻轻吟诵: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eld a rainbow in the sky,so It was my life began ,so is it now I am a man.so it be when I shall grow old,or let me die...他们很快走向了婚姻,这于他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妻子为他诞下女儿的那一天,他仿佛还没有为突如其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不成熟的决定让他痛苦,当后来他发现自己已不再爱自己的妻子的时候他流泪了,他不愿意放弃家庭,而他也选择不了爱情. 在给情人的信中说"我在个人信仰和世俗的眼光之间挣扎徘徊,人心永远在理性和情感中挣扎,直到无法挽救之时.是不是一切到最后都一文不值,那还剩下什么?
能带走什么,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他选择了自杀,在最辉煌也最不堪的时候逝去. 在他看来仿佛一切现在的所有到明天都将可能变得一文不值.他害怕再次痛苦.曾经对于妻子的爱已消散,他不知道自己可以留下什么,或许某一天连他最爱的情人他也不爱了,音乐也于他没有了意义.他害怕就如我们都会害怕,现在牢牢抓住的,拼命去珍惜的东西也许到最后会变得什么都不是,那个时候我们又将怎样去面对那种失落.我们这一辈子又是为什么而活着呢?
今天的努力难道是为了换回明天的遗忘吗?
或许我们不该如此悲观,或许有些东西到最后还是像当初一样在我们的心里,不会褪色.那么我们的昨天还有意义.可谁又能保证呢?
悲观主义者的眼里看不到希望,痛苦在他们的心里变得越来越重,最后他们将自己永远沉在了水底,见不到阳光,感受不到温暖. 很久前写的东西·
Don’t Break My Heart·摇滚不死稍稍失望,估计是我将这两部无论类型、题材还是国籍都相差甚远的电影联系在一起的唯一理由。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两部电影无论单独将哪一部提出来,我都不认为足够撑起一篇文章。
可是当我将二者联系起来,却发现有许多相通的思绪,逐渐在脑海中蔓延开来。
先来说明一下好了。
这两部片子一部是娄烨拍摄于2005年的《颐和园》,该片当年曾经入选为戛纳电影节参赛片,可惜在剧组即将成行之时,被通知电影没有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
也就是说,该片在中国大陆成为一部禁片。
不仅如此,此后该影片在海外的发行也只能在地下进行。
因为这是一部中国影片,没有海外资金背景。
于是,类似于贾樟柯、王小帅当年同样的命运,娄烨成为了一名地下导演,《颐和园》也以一种“秘密”的方式流传着。
其实,全世界各地都是同样,越打着禁片的旗号,电影的知名度和传播程度也就越大。
好比全世界闻名的《索多玛城120天》,如果它上映了,可能票房也会少得可怜,因为没有人肯在宽银幕前目睹那些场景。
所以,没几个贾樟柯和王小帅的影迷,甚至至少是“第六代”的关注者没有看过《小武》、《站台》、《任逍遥》、《南海姑娘》等等诸位导演的代表作。
不过以我个人来看,贾樟柯、王小帅解禁前的影片要比现今的好很多。
有点儿偏题了,说回《颐和园》。
该片有点儿出人意料地由郝蕾和郭晓冬主演,很难想象两位颇有知名度的电视演员,是怎样走入娄烨的视线,又是怎样决定突破自己的银幕形象的。
该片讲述了几名男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几年间的人生变化。
这故事听起来就不是很有新意,再加上大量根本没必要的情爱场面,男女主角的大胆贡献更是令人瞠目和费解。
《颐和园》没去戛纳根本不是它的损失,反正也不会有多少好评。
而且娄烨还将“六四”涉及进来,并且堂而皇之地将其作为本片的卖点之一。
一直以来,政治运动都是大陆电影的雷区,一碰则禁,沾一点儿边都不行。
在已经开放许多的2000年之后,仍然没有些许改变。
所以《青红》这种明显挂羊头卖狗肉的片子,都能拿“险些被禁”来炒作。
更别提《颐和园》了。
老实说,也许我看到的是多次剪辑(却依然被禁)的版本,片中的政治运动撑死了是导演的自以为是,或者是剧组的整体无病呻吟。
因为它既没有交代当年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没有表现此次运动所带来的知识分子的反思与挣扎。
恰恰相反,娄烨呈现出的是男女主角激动地唱着歌、兴奋地挥舞着标语、迎着风向前进的亢奋场面。
不像是“六四”的愤青,倒像是“文革”的红卫兵。
在形势突变到来之后,结果也只是女主角精神病发作般的嚎哭与抽搐。
这场“文运”与他们真正相关吗?
说实话没看出来。
除此之外,影片的其他内容更是不值一提。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事变迁,早就不是影视创作的新鲜话题了。
出国、回国、自杀、迷茫、婚外情、结婚、离婚……哪一个不是该类题材的典型内容?
本片老老实实地将各种元素全部包容进来了,至于结局,更是意料之中的意料之中。
片中唯一打动我的,是穿插在那段表现时光飞逝的平行蒙太奇之中的歌曲——黑豹的《Don’t break my heart》。
算是黑豹的代表作了,不知道的朋友可以找来听听,虽然颇有年代感,但是好歌永远不会过时。
这首歌曲选用得很恰当,九十年代初期,正是黑豹红火的年代,同时歌词也和电影水乳交融。
多年后再听这首歌,确实感触良多。
想当年意气风发的窦唯兄,在经历了结婚离婚再结婚,现在是否又离婚不得而知的十多年后,竟以烧车重新回到了娱乐版头条,真是有物是人非之感吧。
说起摇滚乐,就要提到第二部影片。
拍摄于2007年的英国独立影片《Control》(《控制》)。
该片讲述了一代摇滚明星Ian Curtis困惑、纠结、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特别是影片的黑白处理,勾勒出摇滚乐崇尚的黑白分明的态度,以及更多人无奈接受的灰色世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摇滚乐是所有当时标榜另类和先进的青年共同的精神寄托。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摇滚巨星和乐队诞生在那个年代。
The Beatles, Rolling Stone, Sex Pistols, Bob Dylan甚至猫王,诸如此类等等都成为这段岁月的永久符号。
而说起来,这些摇滚明星们大多结局凄惨,不是死于非命便是酗酒吸毒甚至自杀,能够善终的实在太少。
大概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为了灿烂闪耀自己非凡的一生。
如同最璀璨的火花只能燃烧瞬间一般,他们来到,挥霍生命,之后便如彗星划过夜空,消失在地平线之外。
Ian也不例外,他于1980年5月自杀,终年23岁。
在Ian短暂的一生中,他同样与毒品、女人纠缠不清,这也成为其自杀的最主要原因。
遗憾的是,电影仅仅将镜头对准了Ian与女人的感情纠葛之中,而将他的癫痫病症以及吸毒史一语带过。
不知道这种癫痫、狂躁甚至抑郁症,是不是某些本不该降生的生命的特殊表现。
就像梵高患有精神分裂症一样。
当这些极为敏感、脆弱且天才的心灵面对常人大多可以成功跨越的人生关卡,比如成长、责任、情感波动,以及社会变迁之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甚至逆其道而行之。
《颐和园》的女主角也患有一种特别的病症,郝蕾在片中总会莫名的紧张惶恐、患得患失,甚至是暴躁痛哭。
不过娄烨表现得有些莫名其妙,那些嚎叫和眼泪直让人怀疑女主角的精神状况。
但是Ian作为一名摇滚乐队的主唱,这种病症明显不是凭空捏造。
我猜想,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后来沉迷毒品的悲惨下场。
名不见经传的Sam Riley虽然并不形似Ian,却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这位孤独痛苦而单纯冲动的摇滚奇才。
特别是身为一名癫痫病人,Ian每每唱到高潮处总要无法自制的挥舞双臂,那种企图冲破现实束缚,却终究只能拜下阵来的无奈和迷茫,Sam Riley都非常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只是Ian的感情纷扰,使观众无法对其同情。
对于妻子和情人,他看起来至多是一个抛弃家庭、拒绝负责的负心汉。
其实这些摇滚乐高人大多存在此类缺点,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像Sid和Nancy那般令人扼腕的爱情故事,大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几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无论是《Control》还是《颐和园》中的故事,都不太可能再次发生在这个星球上。
但是人类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就像《Don’t break my heart》里唱到“Don’t break my heart,再次温柔,不愿看到你那保持的沉默。
独自等待,默默承受,喜悦总是出现在我梦中”。
黑豹早已解散,可是歌曲还在。
多年之后,重新播放,这份感动依旧。
同样的哀伤,同样的失落,同样的挣扎,同样的欢笑,人们的故事仍然继续。
尽管摇滚乐早已不复当年荣光,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但那份精神还活着,起码活在对于那段岁月的记忆中。
《Control》的结尾,Ian被埋葬在他的故乡曼彻斯特。
这座著名的工业城市,常常漫布乌云的天空下,高耸的烟囱冒出滚滚黑烟,仿佛在宣告:英人已逝,精神不死。
是因为我不是JD粉么。。。就单从片子来看,Ian没有半点让人喜欢或崇敬或同情的地方。。。
你不选,你不死。我们该如何是好。
也不過就是抱著想看陰鬱影像,想聽壓抑音樂的心情這2個原因,所以選擇在2012.1.1觀看此片,雖說這兩點我確實是獲得滿足了,但除此之外也能沒多獲得什麼其他東西
爱情戏份那么多,却甚至看不出爱在哪里,原配的选角不好很难共情。拍传记难取舍的一点就是,究竟要尊重原型还是遵循电影艺术本身,选一个做到极致就不错了,往往想端平水的都沦为了中庸之作。整体格调还是喜欢的,听听歌 看看好看的风衣。
长得帅就可以为所欲为了,盎萨种地下乐团的空洞人生。
http://www.pipi.cn/movies/76/76466.html
这个摇滚诗人...非得死了等拍出片子才能让人们明白过来:哦~
以为是jd的纪录片,没想到讲的只是ian的情情爱爱…没兴趣
一般般,接近2小时的电影真觉得有点浪费时间.主演的舞台歌唱动作很难看.
叙事上有些平淡,Ian Curtis就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这部电影还是简单化了,不过最后Atmosphere响起的时候还是很震撼。
相爱了,结婚了;癫痫了,自杀了。
简直太差了,导演和制片和演员都怎么想的啊
不是因为是黑白电影才觉得它的黑暗。为什么不能同时爱两个人?我想,当你接受这种想法时一定是把自己当做爱两人的那方,而不是那两个中的一个。很奇怪,不是吗?
反正我觉得你是小男人了,好听叫单纯谁让你搞摇滚,生活容不得你这样
除了黑白色的处理,故事拍的真是太烂了!花俩小时,就为了让我看一个控制不了自己情感生活以及有病就想死的呆滞傻瓜吗?明明是天才,但是完全看不到他对音乐的才华和热爱……看的我都替他着急
不是电影不好 只是不能认同这样的人生 退一万步说 男猪长得真秀美~~~
一个癫痫病患者的自我了结嘛。看了个电影听会歌正好出门晒太阳。伊恩柯蒂斯。我才不管导演的什么手法。为了他我也会多看两遍的电影~
《控制》里难以体会到“无法度过永恒的青春期以及透着浓烈难解的悲剧!”重头戏放在了对于早婚、婚外情的迷茫上。还好它是黑白片……画片饱经沧桑,光与影的叠合里给与了Ian灵魂上的苍白感,似一株荆棘丛中冒出的妖娆花朵,开在荒芜里,又瞬间糜烂!
比较无聊
中规中矩,以及我老是出戏把主演看成花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