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经典黑白电影,这是一部以中共烈士事迹为原型的黑白电影,他们每一个人为了国家和平献出了生命,他们为革命事业挥洒热血,热情永不消失。
当时感觉情节跌宕起伏,时而惊险时而激动,很是吸引人。
这次翻拍的也还可以,就是感觉布景都现代了,华丽了,演员也相对年轻了,服装造型也新颖了,延续了以前的经典情节,熟悉的情节,熟悉的氛围,熟悉的台词,总体还不错!
有幸观看了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致敬场”观摩活动,地点在美琪大戏院,一进门就看到现场布置了旗袍和李白家书,氛围感一下子就有了。
舞剧固然有令人赞叹的舞段,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其作为完整剧作的叙事手法和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描绘。
非舞蹈部分的肢体细节,为角色注入了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每一位角色都鲜活起来,不再是简单的舞台符号。
每次观看,我都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角色上,总能发现新的故事线索和情感表达,这种体验让我倍感满足。
此次观影,电影院的硬件设施也为带来了极佳的沉浸体验。
音响清晰,无杂音,舞台高度适中,座位宽敞舒适,让我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中。
兰芬和女特务在裁缝店对峙的那一段戏,氛围紧张惊险,舞蹈演员们的表达非常棒!
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角色的微表情,听到他们在紧张、难过或喜悦时的呼吸声,以及节奏精准的舞步声。
这样的外界条件加成,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而动人的世界。
去年观看舞剧时,我曾对自己的观察力颇为自信,能够捕捉到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情感表达。
但今年再次观看舞剧电影,我依然能从中发现新的信息,这不得不归功于台上舞者们的精湛技艺和深刻理解。
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将角色的情感和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为之动容。
上来就是花。
双人舞,被截断,大特写,多次,整个屏幕,花。
不是一张,用三张,因为电影里面就是反反复复,超大特写,还多次出现的。
我这是用别人的画来写实。
然后,是这样。
也是反反复复出现这个对比度真的就这样,色差我大胆断言,没有色差!电影里面就是这样的。
哦,接下来是有全场高潮,电影院的观众席终于忍不住全场大笑的那一刻。
本来是李侠看到同志们在报纸上的消息了,肝肠寸断。
拍摄手法是:
哦哦,还有双人舞的背景:
这么闪亮的背景,跳离别。
结尾,终于熬到结束了。
你以为完了?No!
(看过的人,我相信,你看了我的配图,能够很快速的唤醒你看电影时候的回忆,迅速吊起电影画面)我还忘了什么嘛?
请提醒我补图。
谢谢最后,舞者满分,拍摄负分,原导演编剧和编舞都满分,拍摄的编剧和导演负分,整个电影平均分最终得分,20分。
这部电影我觉得很好非常好。
如果艺术形式一尘不变,舞台艺术呈现形式如果不能被打破,那在如今科技、审美飞速发展的今天,哪怕演一千场一万场甚至一亿场终将会被湮没在历史中。
这部电影不能用传统的舞剧思维去审视,不能用传统的剧情电影思维去观看,更不能用纪录片思维给影片来定义。
这部影片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艺术的新范式,是对舞蹈空间、舞台调度、电影画面内外调度、音响音乐的叙事表意功能、舞台装置艺术和镜头调度转场的一次大胆乃至颠覆性的尝试。
镜头游走于虚实之间,游走于舞台与实景之间,游走于观众和演员之间。
有斯坦尼体系的基础,有布莱希特体系的影子,有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体系的内涵。
一种创新的虚实结合方式,这种方式不再是口号式的融合,而是润物细无声的融合很自然。
冲突式的融入了赛博朋克的时尚感,蒙克风格的天空的油画质感,看似风格杂乱,实则不正是说明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冲突,阶级的冲突和人性的冲突吗?
摩斯密码的雨滴隐藏着革命的密码、烈士的密码,其中深意并非传统舞剧所能呈现的。
所以请舞剧迷们跳出舞剧思维来观赏这部影片,用创新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这部影片,你会发现新的大陆。
非常非常推荐!
看哭了给我 算是第一次看“舞剧电影”这种形式,体验感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棒且有参考价值的改编。
在舞剧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第一手史实材料,一下就有了年代沉浸感。
然后是音效和音乐的升级,对演员面部特写的强调以及多角度的镜头和光影加持。
全片只有一句旁白台词(其实我觉得都可以去掉),但是完全不妨碍我理解剧情和感情,甚至因为没有台词,我会下意识的更关注“无声的信息和语言”。
让我特别惊讶的是舞蹈演员的演技,除去大众认知内的超强肢体表现力以外,演员的表情和眼神也超强…对伴侣的爱意、对事业的坚定、对牺牲伙伴的悲痛、对未来的希冀,这些情感呈现的场景很多时候并不单一而是混在一起。
印象最深的是朱洁静老师在目睹了战友牺牲但压抑着情绪直到丈夫归家后的爆发,开始只有脸上的泪痕,然后随着失控的号哭爆发脸部和鼻子在昏暗的镜头下迅速泛红。
哦这肯定就不是一些“速成”的技法表演,情绪是非常非常到位的…特别特别厉害。
男主演的情绪也是非常沉浸的,裁缝铺小孩牺牲后的那段内心追忆太棒了,看背景好像是在排练室里,不知道是不是新加入的改编。
虽然我是被朱洁静老师吸引去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舞剧电影的群像亦做得十分出色,有浓墨重彩地勾勒亦有点到为止的留白。
女特务头子的阴狠敏锐、报社头子前倨后恭的姿态、稚嫩赤诚的裁缝铺后生和懵懂善良的卖花姑娘那点朦胧的情愫…以及男女主细腻的爱情与理想混合在一起复杂情谊,多个关于内心世界的刻画特别特别妙,不需要任何台词就完成了合情合理的升华。
镜头和光影的运用是我觉得另一个改编得很妙的地方,在观看舞剧时观众往往只能从一个视角观看,但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观众可以跟随镜头切换不同的视角,体会不同的情感。
我最喜欢的呈现是拍摄地下工作者被处刑时的,看不清面部更让他们无声的牺牲显得更悲壮。
真心希望对谍战题材感兴趣的所有从业者都来学习一下,卷一卷演技和呈现本身,我们观众这样也能吃好点。
一直想去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前几年已经买了票,因为疫情被取消了耿耿于怀。
看到线上这个以为是和人艺话剧那种全程高清录像,结果发现不是,才后知后觉想到,这大概和只此青绿一样,是把舞蹈舞剧转为了电影。
只此青绿没有看,毕竟舞蹈的时长有限,可能扩充成电影要增加很多内容?
但永不消逝的电波本就是舞剧,转成电影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从情节和细节上是丰富了很多,但整个作品被切割得非常碎片,既不能让观众像看电影那样进入或代入剧情,也不能像看舞台剧一样欣赏到足够优秀的舞蹈表演。
但还是感叹一句,别说舞蹈专业了,但说表演表情,演员们也比流量们优秀专业太多了。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个颇有年代的题材,我今年三十好几,但一直没有兴趣详细了解这个故事。
英雄人物的赞歌太多太多,常看常听,所以一个有些古老的剧本对我吸引力真的不大。
所以必须承认粉丝滤镜是有引流作用的,因为认识所以愿意进一步了解。
浪3的时候看了朱洁静,想着如果有机会剧场见一面。
前天偶然知道电波影视化,想着如果这周不加班晚上不下雨,就进影院看看,但是网上各种负面的不值得的影评,也让人忐忑会不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没想到今天可以看,于是买了票。
买票的时候看有一张卖出,开演后一共3个观众,也很正常,无声舞剧本身就劝退,何况还是纪录片。
剧情不详细说了,一个半小时的世界让我深深地感叹舞蹈演员对肢体的控制能力和情绪传导的感染力,随着剧情的推进,很让人感动。
我觉的走进剧场、走进影院的意义大概是让我这种没有耐心在家看完整的人,一口气看完整个吧(笑)。
最后致敬下革命先烈,前行者的故事永远让人感动,十分丢人的说,我大概没绷住哭了三回。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仅是一部舞剧电影,它更像是一部用舞蹈和光影绘就的历史长卷,将观众带入那个风起云涌、风情万种的旧上海。
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重现,更是对人性、爱情与信念的深情颂歌。
在这部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对女性之美的细腻刻画。
无论是渔光曲的朴素与恬静,还是旗袍舞的婀娜与风情,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上海街头,亲眼目睹那些风华绝代的女子。
渔光曲的温柔与旗袍舞的妩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画面。
而当剧情进入高潮,小裁缝的牺牲成为了转折点。
那一刻,舞台上的灯光、布景与演员的表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氛围。
特别是反派女特务的孤立与蔑视,更是将她的蛇蝎美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与视觉的双重冲击,让人不禁为那些为了信仰而牺牲的先烈们感到肃然起敬。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光辉与伟大。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与信念都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这不仅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题,更是对每一个观众的心灵寄语。
让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的同时,也思考自己的信仰与追求,让爱与信念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坚实的支撑。
已被确定为6月15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大片、6月18日全国上映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台的假定性与电影的纪实性之结合,完成了凄美、壮美、唯美“三美一体”的红色IP叙事。
巨大的看不甚清晰的脸部,布满了整个银幕。
朦胧的晨曦中,宝塔山前,八路军战士李侠缓缓脱下军帽,同样的朦胧中,纺织女工兰芬慢慢脱下白色的工作帽;李侠一袭长衫,戴上那副具有标志性的圆形眼镜,长长织布机前的身材修长的兰芬换上粉色的旗袍,高高举起全剧中须臾不曾离的那只黑色手提包;最后战士李侠庄重地举起右手,向着延河之滨巍巍宝塔敬礼……就像一幅湿漉漉的水墨画。
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当晚,由上海歌舞团携手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推出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这样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这部长达90分钟,只有一句画外音的影片令在场的观众热泪盈眶,心潮激荡。
放映结束,全场观众依然沉浸在剧中,最后才爆发出呼啸的欢呼和热烈的掌声。
这是上海这座光荣之城、英雄之城、伟大之城写给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一封红色情书。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潜伏上海12年、负责秘密电台的地下党员李白被捕,他宁死不屈,就在上海解放的20天前,他英勇牺牲。
从生活到艺术,1958年,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主人公李侠头戴耳机,向延安发出最后一份电报时冷峻英俊的英雄形象,成为中国电影不可磨灭的经典的时代记忆之一。
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轰动,全国巡演近620场,魅力不减,激起了巨大的观演狂飙,不乏连续刷剧、追剧者,甚至难以想象地出现了连刷50场的热情观众。
这部舞剧也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舞剧。
我一直担心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如何面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令人欣慰的是,出身文艺世家的电影导演郑大圣,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觉,调动了主演王佳俊和朱洁静这两位青年舞者潜在的艺术天赋,以高度电影化的叙事语言,激发出舞剧巨大的新质审美能量。
除了进剧场,又有一种打开舞剧美丽的全新方式——舞剧电影。
审美,打开历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给人的艺术震撼也是多种多样平行不悖的,哪怕面对的是同一对象。
影片不是舞剧拷贝和翻拍,而是一种全新的解读和再现,是对舞剧结构的分解和重构。
影片开始的“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引子和“我想念你们”的结尾,如一本大书的封面和封底,遥相呼应。
而那段充满着上海烟火气息,涂满唯美主义色彩,在《渔光曲》旋律中展开的身着旗袍手执蒲扇的群舞,则先声夺人地成为影片正式开始的第一场。
而那段婀娜的舞蹈律动中,穿插了光斑闪烁动荡不安的旧上海黑白纪录片画面。
全片中还不时出现上海街头弄堂日常生活的画面,荡气回肠的英雄主义和辅以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给人广阔的联想。
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蒙太奇镜头转换、组接自由流动的灵动性,丰富拓展了舞台表演的内涵。
在镜头摇移推拉的镜头运动中,展现了李侠发报时,话务机、收音机、楼梯、阁楼的战斗环境;兰芬画眉毛、结围巾、吃早餐的细节;电梯中与女特务柳妮娜不期而遇穿插了拷打的镣铐声、惨叫声;李侠阅读带血报纸之际独舞的极度悲痛、传递情报三人舞的心理高度紧张,就连面部表情都在特写镜头中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小裁缝牺牲的那场戏,从电车里他抢下李侠脖子上红围巾的一瞬间,镜头始终聚焦,直到枪响那一刻他倒在潮湿的电车路轨旁。
红围巾、白兰花充满画面,卖花女孩消瘦的身影飘然而过,虚化的白色背景前,观众看到李侠在教小战士读书识字的动人情景,镜头又突然回到面向着观众的剧场舞台…… 我非常欣赏青年舞者王佳俊和朱洁静在影片中的表现。
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升华了艺术表演,其才华不仅在动作的飘逸舒展,还在情节节点上有爆发力的高超的肢体语言,而且进一步发挥了连电影表演艺术家潘虹都赞叹不已的体验人物内心的能力,刻画了人物感情世界和内在精神气质,实现了“舞蹈生活化,生活舞蹈化”的结合。
李侠看到战友牺牲的内心悲痛和克制、发报时如战士一般的坚定,以及书生的儒雅、牺牲前的从容;兰芬诀别爱人生离死别时的悲痛欲绝,还有双人舞目光交集时流露出的甜蜜爱意——所有的肢体律动都写在眉眼之间。
他们气息相通,舞姿饱含情感浓度,达到了表演和生活、演员和角色、灵魂和肉体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
他们对非舞台表演的强大适应能力,即使经过镜头的特写,依然经得起我们严厉的挑剔。
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险恶环境中内心深刻的信仰力量,还有并肩战斗的夫妻之间平静朴素真挚且坚定不移的爱。
而1958年孙道临让我们怀念了几十年的声音,“同志们,永别了。
我想念你们!
”在霞光中回荡,作为影片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台的假定定性与电影的纪实性之结合,完成了凄美、壮美、唯美“三美一体”的红色IP叙事。
首先,灯光、音乐和舞美绝对是这部电影的三大优点!
音乐仿佛是剧情的灵魂,引领着观众的情绪起伏;灯光则如同剧情的注解,时而温柔,时而凌厉,让人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而舞美更是神来之笔,无论是旗袍的华美,还是舞台布景的巧妙变换,都让人叹为观止。
一刷时,我被旗袍群舞的绝美所震撼,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万种。
二刷时,我更注重细节,发现每个角色的小动作都在诉说着他们的身份和性格。
特别是兰芬在裁缝店跟女特务对峙的那一段,眼神细腻的处理让人拍案叫绝!
剧情方面,上半场相对平和,为我们展现了各个角色的性格和形象。
而下半场则是高潮迭起,让人目不暇接。
特别是小裁缝牺牲的那一幕,简直让人泪目。
而兰芬和李侠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感受到了爱与信念的力量。
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的爱情显得如此圣洁和坚定。
特别是李侠扣上行李箱的咔吧声,仿佛是他们诀别的信号,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绝望和不舍。
准备去电影院三刷了!
花几十块就能看A卡,不要太划算!
舞蹈很美,但仅限于此。
绝美
和舞台版比实在很难让人满意
从实景和舞台表演完美转换的剪辑方式就能感觉到主创团队真的有在用心琢磨如何最好地呈现故事。
一星给真实的影像资料。暴殄天物,买椟还珠,狗尾续貂,生搬硬套,舍其精华,添其糟粕。还以为是舞剧的忠实呈现,那样至少不功不过,现在这舞剧没有完整表演,电影没有连贯动作,大量奇怪的仰视镜头、昏昏欲睡的脸部特写、出戏的舞台背面视角、不明所以的剧场观众、尴尬之极的荧光摩斯密码雨丝特效,还有土到不行的时空对话love forever。情感上,剧情上,审美上都非常失败,乱七八糟的大杂烩、四不像。
安全出口🙄
震撼,好看,艺术性与商业化的完美结合,主旋律也可以做的好看
镜头稀碎,电影版只能让人更期待现场舞剧的表现...
结尾
舞蹈本身确实是很美了,把各种肢体动作都舞蹈化,也看到郑大圣对于如何结合舞剧和电影语言有一些探索,比如不时插入一些实景段落、用鱼眼特写镜头、从舞台反拍观众角度的镜头等。但舞蹈很难承载起复杂叙事,基本只有默认观众看过老版电影,才知道故事在讲什么,不然就只能大概看出脸谱化角色的好坏举动,那就跟看舞台演出没有本质区别了。实景段落为啥还是舞蹈呢,不说台词总归会有点奇怪。
故事是好故事,但拍的一般,有点不伦不类的。有些舞台视角很棒
剧情里女主也太镶边了吧,但在舞蹈上太亮眼了
难看,男凝视角下的解读
舞剧应该很好看
按照以往套路的话,这次应该是一个经典电影翻拍,把故事用新演员重新演一遍,台词,情境......但是,导演没有!他把舞剧搬上银幕,才造就了这部电影的美感,造就了历史和现在相遇的浪漫!
导演那稀烂的执导和剪辑水平浪费了风组的完美演绎。多给一星是为了风组,不是这个压根没看懂舞剧的导演
新电影版的电波不如孙道临老师的电影版和舞剧电波。最大亮点是在电影里见到了足不出包邮区的邓韵姐。运镜稀碎,舞剧里的高光片段支零破碎,巨大的剧院安全出口灯晃到了观众脸上。下雨的雨滴、天台的朝霞,以及双人舞的背景板简直是ktv展板,床单开花的设计简直是侮辱观众。导演是不懂电波的,也无法共情,在他的解读下,女性是站在男人背后的影子,女人好看就行了。结尾的“love you”“forever”太可笑了,一部革命电影,爱与信念,最后变成了恋爱故事。
不是很懂这种舞台剧和电影结合的创新模式,稀烂的剪辑,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霓虹光污染,还不如直接放原版舞台剧上来看…创新很好,下次别创了…
昨天刚看了舞台,今天B站就给我首页推荐了电波的电影,大数据真可怕,感觉就是the old brother is watching me hhh电影能看细节,舞台更有感染力,我就是觉得,有些特写镜头看着怪让人尴尬的,明明舞台上看很美的啊裁缝铺模特的旗袍好美好美哈哈哈哈哈哈哈安全出口什么啊那两串摩斯密码什么意思啊电影加入的结局好喜欢李侠远眺现代上海相信兰芬和李侠灵魂重逢了555
逃生通道那个点真的太戳我了,两边向往着生与死,历史的先辈没有选择逃生,舞台演员也没有选择逃生,男主李侠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