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灰
Ashes in the Snow,灰影地带(台),灰色的阴影之间,Between Shades of Gray
导演:玛瑞斯·马克威修斯
主演:蓓尔·波利,彼得·弗兰森,索菲·库克森,乔纳·豪尔-金,詹姆斯·科兹莫,马丁·沃斯特罗姆,丽莎·洛文·孔斯利,阿德里安·席勒,蒂莫西·英纳斯,山姆·哈兹尔
类型:电影地区:立陶宛,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雪中灰烬》讲述了一个16岁的女主人公丽娜·维尔卡斯在二战期间波罗的海地区斯大林的恐怖统治下与家人失散的凄美故事。莉娜是一个有抱负的艺术家,她冒着生命危险,用她的艺术秘密地给她被监禁的父亲发信息,让他知道她还活着。在漫长而痛苦的冬季旅程中,正是莉娜的画作和人类精神的力量让她和其他幸存者活了下来。详细 >
就别说你波罗的海蕞尔小国了,就是主体如俄罗斯本俄贡铲主义大本营莫斯科,30~50年代又有多少人多少户株连者流放西伯利亚挖土豆,不敢联想他南方的古国,50~70年代历次运动中的失败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北苦寒之地,本人怕冷,看这冰雪冻土,劳改犯们破衣烂衫的,这都能活下来的,那是真顽强啊!
给人很震撼的感觉
在最近的十年,东欧的各个国家开始反思苏联时期的残暴统治了,关于集中营,关于大革命,关于大屠杀的片子,波兰,乌克兰,斯洛伐克等等国家拍个不停,这下又来了一个立陶宛的。 在反思历史的时候,肯定还是带了很多的现实的政治倾向的。抛开电影本身不谈,顿时觉得所谓的艺术,在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政治服务的。就像现在的全球文化全部都是偏西方的,即使是亚洲文化中的韩国娱乐的输出也是西方的套路。。。中西方的文化实力实在不在一个等级上面,这样的话,是的太多的人特别是中国人对西方有莫名的而虚幻的好感,这种好感其实是很可怕的。
铣
我只想说女主太老气了
“It’s not what you see but how you see it ”
古格拉应该比这个还要残酷!
题材真心不错,讲述的是东欧小国立陶宛在二战时期被苏联红军占领后,清除异己,很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劳改的故事,但是很多地方演绎得莫名其妙,而且也不深入深刻,北极圈那个环境,真的太恶劣了,能活下来的人求生欲可真强。
活下来 要助人 有能力 有勇气
立陶宛。与纳粹无异。
表现不充分。手法不巧妙。虽如此平铺直叙,但还是有真实的力量在,仍然震撼。最后发配到严寒地带,明摆着就是要你死。
必须五星推荐!就为对红色暴政的揭露和批判!本片根据立陶宛裔美国女作家Ruta Sepetys的畅销书Between Shades of Gray改编拍摄。“(上世纪)从30至50年代数百万无辜的人被斯大林和苏维埃政权流放到西伯利亚,无数家庭被拆散,死亡,幸存者继续在苏维埃政权下生活了半个世纪。经过半世纪的斗争,很多被苏联占领的国家宣布独立,推翻铁幕。对有些人,争取自由的斗争还在继续。“
压抑已久的人性,民族被迫害,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我们的追求是什么?
电影用记忆与现实穿插倒叙的方式来推动情节发展,工整如学院式的命题作文。斯大林在电影描述的这段历史中是一位嗜血的独裁者,可能不像某些书本宣传上的那么光荣与闪耀,他可能是超一流的政治家,但权力的过度集中阻碍了其他国家革命的进程,电影讲述的是共产党的错误,我也不知道教室墙壁上的斯大林头像是否应该撤掉,毕竟人家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我想反对战争、真爱和平、消除霸权,应该是世界共同的价值追求。
被称作“东欧”诸国在20世纪的艰难历史,尤其是同时遭遇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个暴君与暴政,希特勒以“血与土”杀人,斯大林以未来的乌托邦承诺杀人,千千万万,转瞬即逝;电影最后引用了加缪的那句话:“在冬天,我发现我身上有一个永不熄灭的盛夏”;最近看研究东欧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书,深有感触,他们的遭遇和思考,非常值得当下的我们借鉴!
被最后科伦斯基的剧情戳到,多给一星。
不喜欢看,闷闷的。
战争中的某些时候,红色的苏维埃跟黑色的纳粹一样残暴不仁,殊途同归。
看到开头1939的地图我就无语了,苏联恶贯满盈是政治正确,但这满满的意识形态套路。。。单至少波兰集中营里的犹太人还是该感谢苏联。看到很多单细胞生物说在这里看到了真是的历史。。。。
电影拍的一般,厚重感不够,人物塑造得扁平,有些情节说服力不够,但反映的历史教训却很扎实:任何的假以漂亮词汇的主义,只要发展成极权,就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就是对人类文明的毁灭,就是对全体人类的犯罪! 所以至今我都对各种主义保持警惕,也从没有因为苏联抗击过纳粹德国就对其以及其后的俄罗斯有过什么好感,就算今天俄乌冲突,尽管我也不喜欢北约东扩,但并不等于我就支持俄罗斯反对乌克兰,对于曾经的沙俄和苏联带给世人的恐怖记忆,与后来乌克兰新纳粹的暴行,两相比较,它们都是一丘之貉,我们只能注视着他们在撕咬,警惕在中国大地上,不要发生这样的事情,而且,永远不要忘了,我们也曾有过夹边沟,那同样是不光彩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