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2134568792134567983215468793124657823145679823147891456715487891546879213546987123546897132465123546789321456789321546897132544546645645756465465+51+532616516515616532565435165468451561561651654156465123156156451516
北漂,以前只是听听的名词。
现在开始熟悉起来,在若大的北京城里,我也是北漂的一员,现在我又开始在静悄悄的无限寂籁深夜码字。
黑如潮水的夜晚,静静地坐于吧前,小小的台灯发出昏黄的灯光,让我觉得安宁。
一杯杯红酒,一瓶瓶啤酒,静默地,沉溺于文字中,独以文字为伴,以音乐为伴。
看上去很惬意,却没有人知首也是北漂一族的我背后的忧伤。
身为娱乐圈边缘人,看到了励志和亲情、辛酸和笑声并列的都市情感喜剧电影《北漂鱼》,泪水不知不觉的流下来。
电影讲述大龄北漂剧照师余小宝隐瞒自己拮据苦闷的现状,在女儿面前将自己描述成电影导演,女儿的突然到来,让措手不及的他不得不向北漂兄弟寻求帮助,假扮导演上演的啼笑皆非并意义深刻的北漂故事。
回到30年前,大多数人有纽约梦,回到30年后的今天,大家有的却是北京梦。
看了这部电影第一感觉这是新人导演余治林的一个梦的投射,现在有“北京梦”的电影人不止余治林一个,纵观华语影坛,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姜文四大导演称霸影坛,李安、吴宇森等导演勇闯好莱坞,更有贾樟柯、宁浩、陆川新晋实力导演在前,后有广告导演、MV导演纷纷转行拍摄起来电影来,赵薇、徐峥、周杰伦、杨采妮等功成名就的演员明星也纷纷跨界,香港电影人先行迈出了北上的步伐打开了局面之后,台湾电影人也在“蠢蠢欲动”。
徐峥的处女作《泰囧》拿到12.6亿元票房,赵薇的处女作《致青春》最终票房7.11亿,成龙自编自导的第101部电影《十二生宵》的票房达到8.07亿元,,周星驰炒冷饭的《西游降魔篇》的票房也拿到了12.33的票房,可见内地电影市场的走势是多么迅猛,但真正能有几个新人导演直冲云霄呢?
想想看一个怀惴“北京梦”的人,想成为导演是多么的艰辛。
电影《北漂鱼》在把北漂人的热血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不忽视对亲情的描写,绘声绘影中自然流露的感情戏使得整部影片张弛有度。
无论是余小宝与女儿的亲情,还是北漂兄弟情,都特别贴合现在年轻人面临的“让理想服从现实,还是为了现实放弃理想”的两难选择。
《北漂鱼》作为余治林的导演诚意之作,综合了内地、香港以及好莱坞电影的诸多优点,凌厉的剪辑与人物情感激情碰撞。
镜头在人物与环境间交错进行,诙谐幽默的语言更精微地营造煽情氛围,捕捉北漂人在纠结中“痛并快乐着”所迸发出来的神采。
很荣幸能看到这部精诚之作,余治林导演用他的坚持让我们电影人在面对“是否北漂”以及“如何北漂”这两个问题时会做出如何的选择。
导演在演员的的选择上也北漂味十足,正在北京开公司的香港金牌绿叶林子聪的出演,北漂成功歌手旭日阳刚的王旭演唱同名主题曲《北漂鱼》,提起王旭,大多数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年春晚感动你我的一曲《春天里》,这位生活艰难却始终坚持音乐梦想的中年男人在当时便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他迎难而上的乐观态度给全国人民传递了正能量。
当年在建筑工地的打工生涯并未打消他的梦想追求,可见北漂生活的磨砺带给他更多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一向驾驭励志片游刃有余的导演余治林,可谓每个细节都把握的十分到位。
电影虽然隐藏着执着于梦想的浪子情怀,但却并没有用文艺片的是是而非来挑战观众的尿点。
电影本身依然是充满了各种包袱,各种爆笑的喜剧电影。
按照导演余治林的说法,做电影,首先是要好看,其次才是说事,《北漂鱼》就是一部好看、可乐、又励志,还能让大家感动的电影。
看过《北漂鱼》,如果有血泪,也让我笑着面对吧。
让我们在这个若大的城里游来游痛并快乐着吧,谁让 我们都有北京梦呢!!!
首映式上放了宣传片和剪辑的花絮,还有采访的许许多多北漂人士的讲话,每句话都满含真诚,令人不得不动容。
当时在心中一直祝福这是一部好电影,可以取得票房上的成功。
但看完电影后,真的只能说,如果不是宣传片中那些北漂人士那么真诚动人的话语,我只会给一颗星。
想拍一部描述北漂族生活的电影,这个想法很好,也很得人心。
导演也足够的真诚。
但一部电影光有情感是不够的,还要理智的控制。
故事的主线,是一个剧照师对女儿撒谎说自己是个大导演,结果女儿突然来到北京,剧照师为了不露馅而四处找人帮忙。
明明是一个非常明确简单的故事,只要在剧照师找人帮忙的过程中加入北漂的心酸和不易,这个故事其实就成了。
但导演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片中似乎一个劲的在表现北漂族的种种心酸和窘境,甚至动不动就有长达五分钟的闪回。
而剧照师为了女儿找人帮忙这件事反而被推倒了展现心酸之后了。
作为一部故事片,只可能是用故事来表达自己,把自己想发达的东西放入故事之中,而永远不可能把自我表达放在故事之前。
作为一枚货真价实的北漂族,看《北漂鱼》时总是会有很多共鸣。
即使没有在北影厂门口急巴巴的盼着群头的到来,即使没有在地下通道端着吉他期待的看着路人的腰包,即使没有像余小宝那样悲催坎坷的经历,不过说到“柳絮浮萍“的感觉,应该是每一个北漂族都不陌生的。
很多喜剧电影,内核其实是个悲剧,或者说叫悲催的喜剧亦或喜剧的忧伤。
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华语电影票房冠军《泰囧》,再回头看《北漂鱼》,也在传达同样的主旨。
故事讲述一个为了追逐电影梦想的大龄北漂余小宝隐瞒自己的悲催现状,向老家女儿夸口自己已经做了导演。
不料女儿却兴趣大发要带着同学来北京看望导演爸爸,猝不及防的余小宝无奈只好求助一帮北漂好友一起拍摄一部不露馅的电影,在此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爆笑连连又令人深省的故事。
《北漂鱼》会让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北京市里将近一半的人感同身受。
关于梦想,每个人都曾拥有或者正在实现;关于亲情,每个人都曾说过善意的谎言;关于被拒,也几乎是每个求职或者拜访者都曾有过的经历。
就是这些生活在北京城市里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被导演搬上大银幕却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很多小人物的悲催遭遇得到观众的共鸣。
或许是由于资金问题,电影在道具跟布景方面做得不够精细,不过戏里的不精细倒是更加映衬了戏外北漂族的种种不易。
很多时候经常会被人问到,在老家找一份差不多的工作,过着安逸的生活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留在人群永远川流不息的北京,每天艰难的呼吸着沉重的雾霾?
回答一般都会是机械式的:因为北京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寻找机会和拥有平台,那说明大家留在北京都是因为梦想。
于是,就以这样的借口待下去,一混五六年,过程中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没人知道,但一定有人淡忘了,盲目了,可是有的人却依旧在为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前进。
《北漂鱼》讲述的不仅仅是余小宝的故事,更是导演想要通过一种影像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你还拥有梦想,那就应该不顾一切的去实现。
蹲在北影厂门口的有那么多人,不是谁都能成为下一个王宝强;地下通道里抱着吉他唱歌的人那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旭日阳刚那样的机遇。
可是,北影厂门口跟地下通道里依旧还有那么多人在坚持,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导演用余小宝的遭遇致所有的北漂族以及自己,境遇太差总比余小宝好一些吧,既然他都能克服重重困难去完成一件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退缩。
导演已经率先表态,用一部电影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6月18日在标放看的首映。
首映式搞得热热闹闹,又是武龙又是跃龙门的。
导演的片前阐述也颇有诚意。
但有诚意并不代表这就是好片子——一部落魄北漂青年要骗她的女儿自己的导演的故事本身是挺好的,但故事从始至终都没怎么表现骗女儿的过程。
而是把大量的笔墨分散在六七个配角身上。
而导演又试图让每个人的前史都讲清楚,不时就运用闪回、慢动作、变调色这样的技法来抽取配角们的前史,这让人分不清故事的主次。
每一场戏都拍得不错,但场与场之间的联系则实在是太弱了。
于是观众只看到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在瞎忙活,主角自身在整个片子里根本就没起什么作用,全是他的朋友作为外部力量推动故事的前进。
甚至到最后主角找不到女儿,居然也啥事情没干,就被那女的拉上车直接拉走了。
而前面苦苦营造的骗小女孩的坏人瞬间又变成了老好人,顿时失去了戏剧张力。
至于笑料方面则更是乏善可陈了。
这种沉重的话题要配上合适的喜剧元素确实不太容易。
但导演营造的笑点还停留在上世纪的闹剧的水平,让人踩遥控车滑到,骑自行车掉进下水道,拍戏掉进水里这种所谓的疼痛喜剧元素通篇都是。
这让片子沉重不起来,又轻松不出去。
而片尾更是全面崩坏的节奏。
导演剪到最后估计是兴奋了,忘记了他要讲的是一个爸爸要伪装自己是导演的故事,最后大伙儿来到片场——然后就一块吃饭了——说好的拍戏没了影。
然后突然又插入了一个跟剧情毫无关系的长镜头,斯坦尼康倒是玩得很溜,充满了恶搞的成分,可这种氛围和前面辛苦营造的感觉完全不搭,让人不明所以。
估计是现场突发奇想想拍的,然后又不舍得剪,就给剪辑进去了。
可另一方面片子又用两个镜头告诉观众,小女孩已经在一张纸上知道了爸爸不是导演的秘密,然后小女孩在火车上若有所思。
可小女孩知道爸爸的秘密这是剧作上一个很关键的点啊,怎么能在片尾区区用两个镜头就交代过去了呢?
既然女孩都知道了,那前面九十分钟大家辛辛苦苦营造的东西不都是白费了么?
到底女孩是知道了但是原谅她爸爸了呢?
还是会觉得很失望呢?
导演通通都没有交代。
最后一组琐碎的镜头让人看着很迷糊,拍得像恶搞花絮,但又作为 正片的结尾出现,这让片子看起来没有结尾。
全片倒是最后出片尾字幕时旁边那些真实的北漂最为感动我,毕竟那是真实的我们身边的人,而不是生编硬造的故事。
“我寄宿期间向往着那一天,燃起梦的火焰,像鱼儿总向往头顶上的那一片蓝天,逆流跃出水面,这多变的城市,漂泊的路还很远,茫然总会在脑海中聚散,究竟哪里是方向,心中其实早有答案,等待理想的靠岸,寻梦的路程总会有些远,也不知前方会靠哪一站……” 三年前旭日阳刚的主唱王旭靠翻唱汪峰的《春天里》红遍大江南北,而这次他带来了自己创作的新专辑《北漂鱼》正是同名电影《北漂鱼》的真实反映。
(详情可参考凯歌在线官网) 十三年的北漂生活让王旭颇有感触,他说自己也是北漂洪流里的一条鱼,而《北漂鱼》写的就是他的故事。
他希望将这张专辑送给正在奋斗的北漂族,鼓励他们总有一天“像鱼儿总向往, 头顶上的那一片蓝天,逆流跃出水面 ”。
北漂赋予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而王旭在这首歌里想表达的是坚持。
正如他歌里唱的那样,王旭坚持着自己的音乐理想,一步步走下去,前方必然是更广阔的天地。
《北漂鱼》:值得推荐的小成本悲喜剧这些年来国产大片经常让人失望,反观许多中等成本电影反而凭借诚恳的故事、精良的制作、精准的市场判断力、适合的情怀出奇制胜,《致青春》、《北西》、《合伙人》,乃至即将上映的《小时代》等均是如此。
而很多小成本电影,由于缺乏阵容、投资,缺乏了精良的制作,市场反应往往差强人意,最终很多小成本电影持续的走了山寨恶搞路线,仅凭故事取胜者,回归现实,关注普通人生活的好片子寥寥无几,《北漂鱼》恰是这种表象粗糙,故事用心,有局部戳中泪点,让人眼前一亮的小成本电影。
故事讲述大龄北漂余小宝对女儿谎称自己当上导演不料女儿突然要来看望,为了不让谎言穿帮,余小宝求助一帮北漂好友,由此引发爆笑连连的故事。
导演借用大龄北漂的余小宝视角,描述了一个北漂的群体形象,制片、群头、那些北影厂门口等待机会的群众演员,在街头和地铁上的说唱歌手,挤着大通铺的进城民工们,还有马戏团小丑,娱乐记者,街头小贩,扫大街的清洁工,甚至还包括了破产之后二次创业的前大款……以及那些北京通州取得影像,构建了真实的底层大众世界。
《北漂鱼》有一个还算不错的故事,还有众多很有个性的角色,贪小便宜的生活制片、三流小演员、前戏剧团台柱子、群头……群像不错,各路人马的各种荒诞幽默,构成一部低成本喜剧的必需品。
可贵的是影片不仅靠搞笑取胜,导演很明显还有一些自己拍摄电影的辛酸与经历表达。
说实话这样的喜剧小片,有良好的态度,放在近期低成本喜剧里,应算上佳!
之所以要推荐《北漂鱼》,主要是因为这几点:基调略带文艺,但悲喜剧风格,悲剧意味蕴含其内,诙谐幽默贯穿始终;反应当下真实底层生活,具有鲜明的现实意味,前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寻找梦想和机会的朋友定有触动;真实反映影视圈乱象,充分的情节和细节的铺陈;梦想遥不可及,温情笑里带泪,为梦想的执着和家庭的温暖而感动;不是口水电影,接地气,能带来思考、笑声和泪水,应该给掌声;它的出现给小成本喜剧电影带来一些思考,到底是持续山寨恶搞路线,还是回归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看过很多大片时不时的看到这样的小制作电影,换个心情还是不错的,其实,有时候看电影就这么简单,虽然在一些制作细节上有瑕疵,但故事情节能吸引人,没有绚目的视听特效,没有名角大牌,可就是感觉那么真,那么自然,那么贴心,特有的朴素挺感人,这点对于一个小成本电影来说,足够了。
我还是挺怕看这种电影的,因为我花了时间,但得不到任何东西。
北漂是很多人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唯有真正的北漂人才懂其中的滋味。
想拍一部描述北漂族生活的电影,这个想法很好,也很得人心,但不是罗列北漂人最惨的一面,就说串成一个故事了,葫芦串一样的电影是很无趣的,每一颗味道都一样,到最后,味觉麻痹。
演员都没什么眼缘,低成本,小制作,制造的诙谐没那么好笑,想让人感动的地方,貌似我大学就当过素材了。
总之,它不能真的带你了解北漂,也没有展现北京的一个大环境。
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
自古以来守家的人都过得安生,是街坊邻里眼中的孝子。
走出家门踏足江湖的人,都在风雨中几近飘零,放在古时他们是游侠或者才高八斗的智者,而在如今,“漂”字就概括了他们的所有。
全国各地都有漂泊在外的浪子,北京尤多。
而早先在北漂生涯中吃尽辛酸与苦难,而最终修得正果的人,不在少数,例如黄渤、王宝强、郭德纲等人。
因此更加激发了年轻一辈前往北京发展的雄心壮志。
《北漂鱼》中着重展示了影视圈子的北漂人物,小到群演、剧照,大到制片人、导演和大明星。
影片以片场为切入口,交代了主要出场人物的关系,而这些人物也贯穿整部影片,没有丝毫落下。
主人公是个剧照师,大名余小宝。
这个名字若是放在年轻人身上,那意气风发、一腔热血、古灵精怪的直观感受就会铺面而来,像是《鹿鼎记》中的韦小宝。
趁着大好年华闹个天翻地覆。
偏巧这名字放在一个中年的老北漂身上,那是说不尽的落寞感受。
更遑论在片场时被人训斥时,大喝一声“余小宝”!
那不熟悉的人直以为是长辈在数落家中晚辈。
这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对话,从这一名字上体现出了一点意味。
余小宝在老家已成家,40岁上的北京,家中有个女儿在上小学。。
女儿心中无比坚信,因为此前的一个电话,让女儿误会了父亲在北京已当上了大导演。
女儿在校见不得同学瞧不起自己的父亲,就说自己的父亲是在北京当导演的,要带小伙伴们亲眼去看看。
故事就此展开,以亲情为切口,切开了北漂的江湖,裸露出辛酸背后的坚持,成功背后的狡黠,江湖背后的道义。
叙事以余小宝为轴,纵向隐晦的延伸了亲情的意义,横向讲述了北漂江湖中的百态。
江湖中必不缺少两面三刀之人,此处以六哥和贾制片为代表。
六哥以破旧货车拉人的镜头颇为震撼,甚至上了货箱的群演以高歌的方式来取暖。
但此处导演只以平常叙事,将震撼深埋于底。
因为这的确是稀松平常,底层的劳动力被剥削,人以货物的形式进行交易早已是千百年来的旧例。
此处确实震撼,但不需要观众感受到过多的震撼,因为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六哥也不过是任人鱼肉的底层人物之一。
在建筑工地的那段演讲,六哥以极其专业和投入的表演,告诉群演,这里要拍一个搬砖的长镜头,没叫停就大家就不要停。
并且还慷慨地给大家涨了十块钱,工资成了30块加两盒盒饭。
此处不仅将六哥的狡黠体现得淋漓尽致,还将一段隐喻加入其中。
在影视圈子里,幕后工作者接到活儿了都戏称自己去搬砖了。
这是无奈,也是这个江湖的常态。
甚至最后六哥为了道义,也是偷偷拿的道具砖砸破了额头上的血包后,即兴做了一场北漂动员演说。
这觉醒的道义中依然带着他惯有的狡黠,浓浓的江湖意味。
影视圈中大多呈现病态趋势,都是顶着艺术的名义挖金子去的。
以贾制片为例,一个在底层工作者面前吆五喝六大谈人生梦想和道义的家伙,竟然只是一个戴着假发的秃子。
以体面的衣着和言谈撑起的躯壳,内里不过是一块废铁,从头到脚都是假的。
此类人不在少数,他们不是做电影的,是做投机的。
骗来有着电影梦想的小人物为他们耗费心血,到头来尽得一场空。
因为近几年把电影当投资产品的人越来越多,而继续把电影当艺术来认真对待的人越来越少。
所以这拍电影其实就和搬砖一样了,没有艺术价值可言的电影,不就是块块废砖堆砌的豆腐渣工程吗?
而大明星范菲菲与小演员李晶晶类似于狸猫换太子,一个成天只想着猪蹄和巧克力的洗碗妹,意外成为了大明星。
一个谦逊礼貌有追求和超正价值观的专业演员,沦为出气筒和配角。
前者是买彩票中了五百万的农民,拿着一大笔钱却不知道怎么花,心里始终还惦记着家中的棉花除虫了没。
后者是江湖本相,有多少胸怀大志的绝世高手生不逢时,一生无所建树。
林子聪扮演的力哥算是这江湖中的典当铺老板,没有坏心眼只有小聪明。
五块钱的盒饭已经够少了,硬是要饭店老板再减去一块,不够分量也行。
饭店老板提醒他猪蹄已经放坏了,吃了要闹肚子,他还是一脸戏谑的将猪蹄收入囊中。
他似乎只在李晶晶面前才暴露出一个憨直的本相。
其他时候是为了生存而精打细算的生活制片,趁着闲暇也去跑跑龙套。
江湖大抵在片中就是如此,各色人物都齐备了。
轮到影片的结尾,也是剧情反转的关键时刻。
女儿的火车到了北京,明明接到了女儿却偏偏在找到手机时弄丢了女儿。
一个人在车站台阶上孤独无助。
这一瞬间,亲情和江湖好友都不在身边,偌大的北京城里,他只是一个弄丢女儿的父亲,一个中年的老北漂。
回到酒店的那一刻,是江湖道义长期隐藏在压抑生活中的一次大爆发。
所有的北漂朋友一洗颓势,见面就管余剧照叫余导。
大伙儿按着商量好的剧本演出,让余小宝做一回大导演。
只是余小宝正承受丢失女儿的痛苦,于大悲之中撑起一副笑脸,装作配合的模样。
所以在众人招呼完后,见到女儿的那一刹那,先是一愣神,而后紧紧抱住眼泪决堤。
全篇叙事中规中矩,只是这尾巴上处理得不尽人意,以生硬的方式来叙述女儿是如何知道实情的。
这里女儿知道众人在诓骗自己时应当虚写。
只需在饭桌上对话时几个简单的不自然的表情,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学女生,在成功证实到自己所言非虚时,应当是入魔般的兴奋。
拉着小伙伴的手,骄傲的说一句:“看吧,我就说我爸是大导演吧。
”若没有这样的兴奋,便是反常,就能让观众看出其中隐情。
片尾大鹏饰演的娱记的台词非常成功,配合他纯熟的演技。
将他之前咄咄逼人,只想出人头地的疯魔形象进一步升华。
他只是一个现代媒体的傀儡,一个在夹缝中求存因而失掉自我的小人物。
整部《北漂鱼》里没有一个大人物,都是江湖之中的小人物,有血有肉,有伤有泪。
“你长大了要做什么”,这道开放式随堂问答题,或者也以课后作文的形式,是每一个学生都一再经历过的问题。
理想、梦想、向往、追求,都是过载了的正能量。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标准答案,又迅速在下一个时代沦为笑柄。
精神上的不满足,一再折磨着亿万国人。
“我爱北京天安门”,幼稚的童声唱出了这个国的真相,天安门象征着权力、资源、人脉和可能性,即便不能亲近海里,即使在首善之区的大七环,总是可以与二千多万帝都人民同呼吸,飘渺着共命运的在场感。
余治林导演的《北漂鱼》,以粗粝、干脆的镜语,直面从祖国各地扑面而来的游子,如蜉蝣一般在北京浑浊的雾霾里游来荡去,试图在时空舞台上滑过痕迹,梦想的舞台很大,只要梦继续做下去,无论是美梦还是噩梦。
最容易实现梦想的圈子,似乎就是影视圈,做导演这个说法,不仅可以满足乡亲们不足够的想象力,也似乎为自己的坚持奋斗加持更多光彩,事实上“贵圈真乱”的悲催一再上演着,绝大多数未成名导演也不过是金字塔的底层,任何行业的工蜂都注定是为顶端衬托。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影视剧还是高高在上的精神作品,如今却已经是各种既得利益者甩开膀子蛮干的最佳舞台,他们的梦想向来很贴近现实。
君不见各路老板快精准的进入这个行业,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更上层楼的,还可以与中高级干部们进行自如勾兑,等待判决的铁道部前部长刘志军还准备为中国梦添加枕木。
刘志军将《红楼梦》演成了“青楼梦”,而余小宝则不过是在女儿面前导一回好戏。
这场戏,是我在北京混得很不错。
北京大,居不易。
再不易,只要坚持下来、有心去闯,也比老家更公平,机会也更多眷顾。
在下很多朋友,在老家时只从事一个工种,到北京之后,辗转多个职位和工种,大多在人到中年之时找到合适于自我想象和发挥的工作,而精神生活也有一定的保障。
我们这几代人,精神家园多在古典时代、欧风美雨和故乡田园,然而事实上古代回不去,穿越不过是意淫,欧美跨越的操作难度极大,而老家基本上再也回不去了。
并非单纯难适应,而是老家本身的变化更具有毁灭性,地方权力部门的蛮横和对权力的过度使用,导致一再出现非常事件,这便是故乡的常规。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相对而言,资本和权力占据了相当的空间,也给筑梦者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一般来说,在纠缠中妥协、在抗争中进步、自由精神总是可以内生在寻找精神空间的人群里。
余小宝想做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主人,最近二十多年来,北京新增加的一千万人同样如此。
拥抱北京,是为了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能够做什么,我们爱北京天安门,也希望天安门能爱我们,正是我们一起构成了天安门。
将来有一天,希望亿万平等的人,不管来自城里还是乡下,都自由的选择着自己的生活。
除了最后那些普通人的话比较感同身受,其他的几乎和我们这种漂一族没什么大关系。
太简单了,喜剧不该是这样的。
为什么我没看下去的片子,我的领导看了后说超级好看呢?我已经开始怀疑我的人生观了。。。
水军真用心
亂糟糟
整部影片充斥着真实的情感和对梦想的追逐。父女之情兄弟之情还有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互助之情,就像一条链子把大家圈在了一起。好人终将有好报!付出总会得到收获!
尼玛,写北漂的艰苦奋斗,毫无感染力可言,可以拖出去枪毙了。
在我看来比小时代之类强很多!
挺真诚的。不管怎么样,冲着这点真诚,支持。
已拖
名字很好,剧情一塌糊涂。三星给结尾北漂人的话语。
别忘记有梦想
你们看过疯狂的导演么?这两部是一个物种。
其实还不错,比有些高成本无意义的大片好多了
现实与梦想的碰撞!
片尾采访和片尾曲才是正片
老子就是水军,就是给五星!
菲菲真不是大张伟假扮的?也只有片尾才让人稍稍感觉到了一点北漂人的惆怅
太扯淡了,这是电影么?我恨不得给半颗星
有过经历,有种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