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最近在补课看《奇葩说》,刚好有个辩题是,如果职场遇到碧池,你是以牙还牙,还是不一般见识。
仔细想想,以我的个性,肯定不会放过碧池,让她逍遥自在,当然以牙还牙,用碧池的贱招去拆招,也不见得是上策。
正在一筹莫展,决定不去烧脑继续啃安•兰德的Atlas Shrugged,被老公拉去看了这部《裁缝》。
故事简单却巧妙,是一部挺耐人寻味的黑色喜剧,为了留给没看过的人一点小期待,就不大面积剧透了,一句话概括就是:看老娘怎么一招毙命,收拾你们这帮碧池。
女猪脚是大名鼎鼎的凯特•温斯莱特,看着她胖胖的身体自信地支撑起华美的衣服,小眼神有意无意的挑战周遭碧池们的置疑,我实在忍不住给她鼓掌,好演员总是能够让一部戏更加圆润而饱满。
凯特向来有很强大的“美男系演员”号召力,睡了当年嫩的掐得出水的小李子,在《朗读者》里,和几乎能当自己儿子的德国小男生谈了一场铭心刻骨的爱恋,因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好像任何年龄段的男演员和凯特搭戏,都能找到契合的点。
这不,在《裁缝》里,她和麦粒的90后男友Liam互相撩骚,也没有太强的违和感,虽然我那个明星脸盲的老公一看两人对上眼就问我,这男的一定比女的小10岁。
我反问,你觉得出戏了吗?
他答:没有啊,你看只有这样有年纪有风韵的女人才能迷倒这种周身都弥漫着荷尔蒙的肌肉男。
哈哈哈。
1)回归电影讲,虽然整部影片都以一种黑色幽默基调,试图让观众融入这个封闭且自带喜感的小村里,但撇开这些装饰,《裁缝》实则是讲述了一个黑暗又没有幽默的故事,揭露了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的周遭,99%是满满的恶意。
曾经有个特别喜欢更新朋友圈的小姐妹,好久都不更新了,我气冲冲地打电话质问她,是不是把姐姐我给屏蔽了?
她说,怎么可能。
那你为什么不更新朋友圈了,你不更新我都不习惯了。
因为,因为没几个人真的喜欢看到我过得幸福。
小姐妹电话里带着哭腔,我便不再问,如果可能,我想立刻到她身边,给她一个拥抱,然后听她讲讲近来的遭遇,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结论?
可是再往深想一想,我也很符合她的理论啊,这么急切想要听她倾诉,不过是八卦她过得有多糟,遇到了多少个碧池,遭到了多少背叛,再或者碰到了多少个傻X老板。
我几乎从没有给她以往美好的生活照片点过赞,为什么她过得不好,我反而那么期待去打听?
看完《裁缝》,忽然有点明白了,这个世界没有人希望你比TA过得好。
人的天性里都带着征服感,这也是为什么RPG游戏总是让人不知厌倦,在虚拟世界里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对各路妖魔鬼怪进行虐心的厮杀。
可在现实世界里,如何给周遭不断诅咒我们过得越来越遭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呢?
凯特在《裁缝》里的境况类似,甚至更惨。
当她重新回归到原本的生活轨迹时,赫然发现周围没几个人对自己有所期待,统统都是想看她多落魄的碧池们。
马薇薇在《奇葩说》说自己的标签是反对有毒鸡汤,但不反对鸡汤。
人真的很脆弱,人生更是动不动雪上加霜,鸡汤有毒与否姑且不论,它总能在午夜梦回的夜晚,给予一丢丢的温暖。
《裁缝》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存在,它至少告诉我们一件事,周遭的恶意不会因为你变惨而烟消云散,只有你化身成为一道闪电,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后来,我给小姐妹发过去一条微信:你的生活不属于朋友圈,你也不是别人生活里的演员,你就是你,做你想做的事就好,别理那些人的狗屁意见。
2)另一个从电影《裁缝》里获得的启示就是,女人要注重自己的外貌。
别给我扯,外貌不重要,太注重外貌的人都特虚荣。
虚荣怎么了?
在当下,虚荣不见得是坏事,相反它可能是你加强雄心壮志的强心针。
外貌重不重要不是我今天要聊得话题,我想表达的是,作为女人,你可以忽略别人对你外貌的关心,但你不能不关心你的外貌。
重要的话说三遍!
作为女人,你可以忽略别人对你外貌的关心,但你不能不关心你的外貌。
作为女人,你可以忽略别人对你外貌的关心,但你不能不关心你的外貌。
作为女人,你可以忽略别人对你外貌的关心,但你不能不关心你的外貌。
《战国策》有云:女为悦己者容。
但好像很多人都对“悦己”有所误解,懂得欣赏你美的人,不一定100%非要是另一个人啊,你可以做那个欣赏自己的人。
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落,符合自己最自信的状态,并不是什么虚荣的存在,而是一种真正认真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
《裁缝》里全村的女人即便对凯特抱着质疑又困惑的态度,但是没有一个人不对她的裁缝手艺和审美表示佩服和赞叹。
她那双巧手让每个村里的女人都像深处巴黎或者米兰,澳洲大农村的风景配上满街的风尚女郎,这种违和感需要维和部队来摆平,实在让我笑到喷饭。
对待碧池,我们可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可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可以温柔一刀,杀人不见血。
当凯特面带着自信与淡然的表情,决定翻开人生新一页的时候,我忽然明白,当世界充满恶意时,我们能不充当其中一份子,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
文/车厘子1寂静的夜色中,一辆蓝色大巴悄悄驶进一个荒凉的小镇。
车上下来一位脚蹬高跟鞋,衣着考究,烈焰红唇的美艳女子。
女子掏出烟盒,看看左手边的商铺,叼起一根香烟,看看右边商铺,点燃香烟,深吸一口,吐出浓浓的烟雾,目视前方,优雅地说:“老娘回来了,你们这群混蛋!
”影片就这样启幕了。
美艳女子名叫Tilly,幼年因为一桩谋杀案,被迫背井离乡。
之后,她逃到欧洲,跟时尚设计师学服装设计,学成归来,誓要还原当年的真相。
她的目标锁定于当年凶案的目击证人、指控她是杀人凶手的小学老师,说母亲是“荡妇”、她是“小杂种”的药剂师,以及道德败坏的镇长。
她用一种出格而挑逗的方式——身着自己设计并缝制的服装,突显出自己的身材优势,在小镇与邻镇的橄榄球赛上,当众宽衣解带,分散邻镇球员的注意力,令本镇球队成功夺冠,同时也成功地引起了小镇的骚动。
人们开始议论这个当年的“杀人凶手”,“疯婆子”兼“荡妇”Molly的私生女,以及不知羞耻的“暴露狂”。
然而议论的同时,一点也不妨碍她们有求于她。
杂货店老板的女儿Gertrude,为了吸引意中人的注意,特意来找Tilly为她设计服装。
穿上Tilly设计的礼服,令Gertrude在舞会上惊艳众人,大放异彩,成功获得如意郎君的关注且被求婚。
接着,找她设计衣服的人接二连三上门。
小镇上的女人穿上Tilly设计的衣服,从丑小鸭进化成白天鹅,每天像活在电影里一样搔首弄姿,将土路木屋当成T台,每日作秀不止。
Tilly为这些女人带来了美丽和关注,这样她就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接纳,融入他们的生活吗?
事实并非如此。
镇长请来另一名裁缝,与Tilly叫板抢生意。
很快,镇上的女人都窝进镇长家,请新来的裁缝缝制新衣。
新衣试穿失败,女人们再次奔向Tilly家。
你以为经此一役,人们就会对Tilly改观吗?
老师在Gertrude的婚礼上,再次提及Tilly当年杀人的往事。
Tilly拿着老师当年的伪证词,想当着全镇人的面澄清自己,却揭开了比往事更令人不堪的身世。
Tilly觉得自己是“被诅咒”的人。
母亲中风猝死;男友为了证明她未受诅咒,跳进装满的高粱的谷仓,窒息身亡;已经改名为Trudy的Gertrude再次加入了迫害Tilly的行列……2这是一个残酷无情的小镇,然而它反映的却是一个及其现实的世界。
大冰的《乖,摸摸头》中,曾描绘过一只翻垃圾吃还被人踹的松狮狗。
“踹它的也未必是什么恶人,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而已,之所以爱踹它,一来是反正它没靠山没住人,二来反正它又不叫唤又不咬人,三来它凭什么跑来吃我们家的垃圾。
“反正踹了也白踹,踹了也没什么威胁,人们坦然收获着一种高级动物别样的存在感。
”然而,这样的高级行径并非仅仅发生在人与狗之间。
无论你是多么平凡的人,无论你是多大的腕儿,只要被人揪住道德瑕疵,就会变成被众人踹的狗。
反正是你作了恶,我站在道德制高点,是正义的大多数。
我可以在道德的高峰俯视你,踹你,你又没有办法还手,你能拿我怎么办?
Tilly原以为,揭开事实的真相,还她清白,人们就会接纳她了。
那时她还有母亲的庇护,男友的关爱。
当亲情陡逝,爱情的救赎失败,她才清醒地意识到,她的清白与诅咒从来不是人们关心的对象。
他们只关心自己,只在乎他人会不会看到他们美丽光鲜外表包装下的真实的自己。
对于这些人,Trudy最了解,也知道对付他们的杀手锏是“将你们的真面目公之于众”,因为她也是其中一员,知道自己最忌惮什么。
你说这是人性也罢,是道德缺陷也罢,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就活在你的身边。
哪天你一转头,就能看见他们在对你指指点点。
其实他们知道什么呢?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了解,充其量不过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却都不好好吃瓜,偏要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以此博得存在感。
最典型的莫过于前段时间引起轰动的柳岩伴娘事件。
好好的一桩喜事,经此一闹,新郎新娘每年的结婚纪念日该怎么过?
当事的明星要以什么样的形象在娱乐圈立足?
义愤填膺的“观众”里,无论是为柳岩出头,抨击一众明星伴郎,还是以柳岩平时塑造的形象大做文章,都跟Trudy那群小镇人和踹狗的老百姓有什么区别?
更有甚者,还根据这一事件,意淫出渉事明星们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关系的深浅真假,简直成了一个读心术专家。
不由得让人感叹,高手在民间哪!
3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没有战争、瘟疫,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那是因为我们从来都不缺乏毫不相关的莫名的恶意。
只要你出了一点点错,除非错在真空里,不然,必会被人拿来大做文章,紧揪着不放。
只要表示不服,就拿“自己做错了事,还说不得动不得”来堵你的嘴。
更甚者,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任何生理特点都可能被人抓来攻击。
例如矮,胖,丑,黑。
大学时有位女同学多和男生交好,几乎没有谈得来的女性友人。
某一寝室的女生在没有话题的时候,总要拿她出来充门面,整个寝室的女生情谊,仿佛是由该名女同学维系的。
女同学谈了男朋友,她们说:“瞧她那两条青蛙腿,居然有人会喜欢她。
”女同学入选院学生会干部,她们说:“还不是因为学生会男生多,都吃她那一套。
”女同学获得奖学金,她们说:“肯定是她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加了很多活动分。
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女同学被保送研究生,她们说:“好不容易自己考上研究生,以为可以摆脱她了,没想到还要跟她做三年同学。
”五六个人抱团攻击同一个人,够团结,够有爱,够情深谊长的吧!
然而毕业各奔东西,十年后再相见,打听到各自的近况后,那场面可好看了。
对年过三十依然单身的A,她们说:“都成老处女了,还眼光那么高,想嫁王思聪还得成网红呢!
也不看看自己什么资质!
”对婚姻触礁,正和老公闹离婚的B,她们说:“连自己的男人都抓不住,还在我们面前秀学术,秀出国。
”对婆媳关系不和谐的C,她们说:“多大点破事儿,还拿出来说,谁家没个家长里短!
”你看出来了,她们也会互相攻击的,而且不留情面,直戳痛点。
以为她们的情谊会因此终结,然而女同学的话题又将她们紧紧联系到一起。
“听说没,某某某也离婚了,结婚不到半年就完了,到现在还是孤家寡人”云云。
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无论走到哪儿,你总能碰上三两只。
他们大多无聊至极,闲得蛋疼,一张嘴长在脸上,不是在嚼东西,就是在嚼舌根。
他们存活的意义全集中表现在一张嘴上,尤喜聚众铄金,积毁销骨。
私以为,这一点,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papi酱演绎得更加生动,惟妙惟肖。
诸君不妨一看。
4影片的结尾,真正爱着Tilly的母亲,警察叔叔为悔过替Tilly顶罪了,男友也死了。
母亲对小镇众人说:“他的死是要证明,他对她的爱远远超过了你们的恨。
”可是真爱带不走你的恨,亲情净化不了你的怒,所有的牺牲都在催促着一个复仇女神的诞生。
没有理由再去隐忍、退让。
那些衣着华丽的外表下,根植于骨子里的恶,永远都不可能因为一两个人的牺牲而改变。
于是Tilly帮小镇剧团的对手设计服装,头戴黑帽,身着华服,铺上绸缎将火引向小镇中心,在点燃木屋,走上红绸的那一刻,完成久违的复仇,同时完成个人的升华。
列车上,售票员看到熊熊燃烧的大火,说:“可能是在烧垃圾吧!
估计是烧过头了还不知道。
”售票员离开后,Tilly注视着窗外的滚滚浓烟,说:“你没见识过那些垃圾。
”你可曾见识过?
<图片1>奥斯卡影后“肥温”凯特·温斯莱特出演的澳大利亚电影。
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鲜肉“捶弟”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戏骨朱迪·戴维斯和雨果·维文皆来自澳大利亚。
这是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电影,电影在本土也是收获票房和荣誉。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镇唐哥达,童年被送离故乡的裁缝蒂莉从欧洲归来。
而本身具有复古气质又来自英伦的凯特十分契合此角色,她衣着光鲜,气质不凡,“我回来了,混蛋们。
”从一下车的抽烟,到与警探相认举手投足极具御姐气质,她的回归引来了小镇人的议论,这个杀人凶手、衣着暴露、行为方式异于常人的“恶女”引来大家的反感和嫉妒(她身着红裙,打球的男孩都对她目不暇接),她却带来了美丽的服饰和出众的手艺颇受女性的喜爱。
<图片2>可是这样就能得到他们的接纳和欢迎吗?
她没有在小镇真正快乐地生活过,也许她以为带来的手艺能得到众人的认可,她帮助丑女孩变美找到如意郎君,而女孩变美之后却是忘恩负义。
闭塞的小镇,缺乏关怀,缺乏理解。
他们不明真相依靠感觉行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电影在趣味性中,慢慢展开一段尘封的往事,从而刻画出那些斤斤计较互相指责的丑恶形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句话有了更不一样的解释,女主角担心的不仅仅是自己母亲的状况,其实小镇的众人何尝不是威胁?
他们视女主角蒂莉为“恶女”,但是小镇的人又何尝不是真正的恶人?
高明的裁缝量体裁衣,为丑陋的人披上华美的服饰,但光鲜亮丽的仅仅是外表,根植于躯体的本性,却永远无法改变。
正如女主母亲所说:“你回来认为是我需要你,其实是你需要我。
而我却更希望你被送走不要归来。
”没有杀人的蒂莉被诬陷尽管老师的证词多么荒唐,被男人抛弃的母亲得不到同情和照顾反而被人厌弃,女主喜爱的男人为了证明她没有被诅咒而意外死亡,丧子的夫人被丈夫欺骗,有异装癖的警卫不敢做自己怕丢失官职,内心奸邪的老年医生……这一切这仿佛都昭示着是“诅咒”的胜利,她回到家乡得到的不是“富贵还乡”的快感,她看透了故乡人的迂腐愚昧,无聊以至于残忍。
<图片3>而小镇每个人的结局都颇具戏剧化,充满隐喻。
善良的母亲莫莉和男友泰迪去世,异装癖的警卫终于展露自我,恶毒的老师被送走,隐瞒妻子的丈夫被杀,奸邪医生溺水,A夫人上瘾毒点心,去表演节目的一行人回到烧焦的乡镇。
男友泰迪生前曾说要和蒂莉结婚带她离开这里,而电影安排的女主角所爱的人(男友和母亲)的死才让她更了无牵挂,层层铺垫。
母亲莫莉对小镇的众人说:“他的死是要证明,他对她的爱远远超过了你们的恨。
"当在遭受所有不幸之后蒂莉终于绝望和看清,她也同样变得更勇敢不臣服于“被诅咒”的命运,她头戴黑帽再着华服,终于不再隐忍和退让,铺上绸缎既让火引向村镇,仿佛走上红毯的主角同时也是个人的升华,用一把火烧毁复仇。
当最后售票员看到一场大火说:“大概他们在烧垃圾,但是他们做的太过了点。
”女主角:“你没见过真正的垃圾。
”这样的故事其实不在少数,高圆圆饰演的《搜索》饱受言论的折磨,西尔莎·罗南饰演的《布鲁克林》店主老太的尖酸刻薄,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受到镇民的排斥,朱丽叶·比诺什的《浓情巧克力》被视为不祥女子,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狗镇》受尽侮辱欺凌。
而本片黑色喜剧,加上时尚、爱情、复仇等因素,凯特·温斯莱特的精彩演绎,配角演员的倾力支持,Kate再次与比自己小15岁的捶弟上演姐弟恋(此前有《朗读者》),络腮胡的捶弟和御姐Kate挺合拍。
本片目前还没有在北美上映,希望上映之后能收获金球奖音喜女主提名(奥斯卡暂时不敢奢望)结合复古的装扮和澳大利亚的风情让人耳目一新。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你以为荣归故里,其实是回不去的“故乡”正是遍布“杀机”还要容忍还要让步吗?
不,片中最后的复仇才是让人大快人心。
网上看见的小说封面
离乡多年的时装设计师回到故乡——一个偏僻的小村镇,听起来是个衣锦还乡的励志故事。
然而,时装设计师却是以复仇者的身份归来。
看似纯良的村民,实则隐藏着平庸之恶,她的归来就是为了还击这些愚昧的村民。
这就是凯特·温丝莱特主演的复仇爽片《裁缝》。
复仇爽片很多,但《裁缝》将复仇与时装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高定时装与落后村镇,看似没有交集的元素在片中碰撞出意外效果。
华丽服装与丑恶人性两相映衬,被影迷们誉为《穿普拉达的女王》之后最好的“时尚电影”。
无论你是复仇爽片爱好者还是时装控,这部电影都是不容错过的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另类”的复仇爽片。
裁缝
裁缝 (2015)7.92015 / 澳大利亚 / 剧情 / 乔瑟琳·穆尔豪斯 / 凯特·温斯莱特 朱迪·戴维斯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阵容相当强大。
片中的凯特·温丝莱特,美艳性感不输当年,每一身复古造型都堪称经典。
90后锤弟利亚姆·海姆斯沃斯在片中与凯特演感情戏,竟然也毫不违和。
《指环王》中精灵王艾尔隆的扮演者雨果·维文,在片中扮演了一位内心妖娆的可爱警察。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镇唐歌达。
童年被送离故乡的蒂莉从巴黎归来,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被指控谋杀了一个男孩,因此小小年纪被驱逐。
如今已是高级时装设计师的蒂莉,回到了这个给她留下童年创伤的贫瘠小镇。
她下车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回来了,你们这群杂种。
如同很多封闭落后的乡村一样,小镇唐哥达一片破败景象,街头只有几个老弱病残和保守愚昧的村民。
蒂莉的归来引起一阵骚动。
当年污蔑她的老师哈里汀小姐尤其紧张,蒂莉小时候经常受到她的打骂,身为老师的她只会袒护镇长的儿子。
蒂莉就是被指控谋杀了镇长儿子斯图尔特,他仗着父亲是镇长,经常霸凌其他同学,尤其是蒂莉。
然而,他究竟是怎么死的一直是个迷。
蒂莉的母亲莫莉未婚生子,这在那个年代的村镇是伤风败俗的事,母女俩常年在镇上遭受排挤和流言蜚语的攻击。
药剂师阿尔曼拿克甚至在年幼的蒂莉面前,辱骂她的母亲是荡妇。
药剂师阿尔曼拿克对待自己的妻子也很恶毒。
明知她常年被病痛折磨,却不给她止疼药,说她需要的是上帝的宽恕和健康的饮食。
而贝蒂曼镇长俨然是小镇的国王,他在镇上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道貌岸然的他有着变态的控制欲,长期将妻子困在家中,不让她踏出家门。
他不仅霸占了妻子的财产,还将她软禁在家中几十年,导致她患上了严重的洁癖和社恐。
而蒂莉的母亲——“疯女人”莫莉,是被全镇人唾弃的荡妇,是众人茶余饭后嘲笑挖苦的对象。
她的精神和肉体都在多年的欺凌中被击垮了。
从巴黎归来的蒂莉,首次亮相,就身着性感红裙出现在球场上。
在民风保守的村里,她立刻成了焦点,本地球员为了偷看她输了上半场比赛。
下半场,蒂莉又换了一身黑色礼服,性感美颜不可方物。
轮到外村球队为了看她,输了比赛。
时装的魅力犹如魔法,被蒂莉玩弄于股掌之间。
女人们看在眼里,既羡慕又嫉妒。
杂货铺老板的女儿格尔特第一个找蒂莉,求她把自己也变美。
果然,经过蒂莉的改造后,乡下土妞变身美艳女明星。
格尔特穿着蒂莉缝制的礼服现身舞会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她也因此获得了小镇富二代威廉的倾心,之前威廉对格尔特都是不屑一顾。
之后越来越多的女人来找蒂莉定制服装和造型。
一夜之间,偏僻小镇成了时装秀场。
在蒂莉的巧手打点下,小镇上的女人们都从乡野村妇变身时髦女郎。
身着高级定制时装的女人们,在小镇贫瘠的背景下争奇斗艳。
然而华服也无法改变她们粗俗的本质,反而衬托了他们内心的空洞与庸俗。
格尔特就是小镇女性的代表,嫉妒蒂莉,但又需要她的才华,趋炎附势,忘恩负义,前一秒还在恳求蒂莉,转眼又加入诋毁蒂莉的阵营。
蒂莉幻想通过外表来改变镇上人的灵魂,给她们穿上优雅的服装,也许能促使她们想要变得高尚。
然而,她的母亲一语道破了本质:“给她们做裙子,让她们认为自己很漂亮,然而她们还是会恨你。
”
镇上唯一关心蒂莉的只有泰迪,泰迪一家在小镇干着最脏最累的工作,但他始终像阳光一样尽力驱散蒂莉的阴霾。
在泰迪的鼓励下,蒂莉克服童年阴影,回忆起杀人事件的真相。
原来镇长儿子斯图尔特经常像公牛一样用头撞向小朋友的肚子,还命令对方不许躲开。
那次,他将蒂莉逼到墙角,威胁她站着别动,让他撞。
但是这一次,蒂莉躲开了,斯图尔特一头撞到墙上,这才是他的死因。
之后老师哈里汀小姐指证蒂莉杀了斯图尔特,但其实她什么都没看到,只是为了帮镇长诬陷蒂莉。
镇长是个典型的“陈世美”。
蒂莉的母亲正是被镇长抛弃之后才变得疯癫,而蒂莉是他的私生女。
他后来攀上了前镇长女儿,为了摆脱过去的“黑历史”,于是想将这个女孩驱除出镇。
之后,泰迪和母亲莫莉相继意外死亡。
镇上人的冷漠和见死不救,彻底粉碎了蒂莉对故乡的最后一丝幻想。
他们甚至还开始谣传蒂莉是被诅咒的女人,靠近她就会变得不幸,就像当年排挤她母亲莫莉一样。
但她们又想利用蒂莉,让她设计“夏季诗歌音乐节”的参赛服装,厚颜无耻地表示:“只要能帮她们赢得比赛,还有可能原谅她。
”
彻底看清了这帮人嘴脸的蒂莉,趁着镇民都去参加音乐节,一把火烧了小屋,火势沿着红毯一路蔓延到整个小镇。
小镇唐歌达被付之一炬,当装扮滑稽的镇民从音乐节归来时,看到的只剩一片废墟。
在离乡的火车上,列车员望着唐歌达升起的浓烟以为在烧垃圾。
蒂莉则一语双关地说:“你没有见过真正的垃圾。
”
而作恶多端的渣男镇长,最终死于被他囚禁多年的妻子的刀下。
《裁缝》依然是一部探讨群体人性的电影。
切入点是“女性”和“污名”,不禁令人想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美人玛莲娜同样被当地人排挤和污蔑。
而蒂莉作为一个10岁小女孩就被陷害为杀人凶手,此后影响了她的一生的性格,似乎更残忍一点。
在乡镇这类小地方最容易受到欺凌的,可能就是孤儿寡母和独居女性了。
家中没有男人,在乡镇赤裸的男权社会下无疑是弱势群体。
她们很容易沦为同村人排挤和敌视的对象,就像历史上发生过的“猎巫运动”,被污蔑并杀害的女性不计其数,受害者大多是这一类人。
蒂莉的华服并未唤醒镇上女人的独立意识,而是导致她们之间更为严重的攀比和雌竞。
从本质上来说,她们没有反抗的意识,只是习惯活在权威之下,讨好丈夫、讨好镇长,安然于这种平庸之恶。
对“恶”的麻木和趋炎附势,让她们形同僵尸,无论如何高明的裁缝和华丽的时装也无法掩饰。
正如张爱玲的那句,一袭华美的袍,内里却爬满了蚤子。
在英文小说的序言,作者放了这样一段话:“The sense of being well-dressed gives a feeling of inward tranquillity which religion is powerless to bestow.”“恰当的穿着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平静,这是宗教的力量所不能及的。
”显然这种力量未能改变唐歌达镇的平庸之恶。
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
这种恶是不思考的,是平庸的,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
只要个人完全同化于集体之中,服从集体的安排,默认集体内隐含的不道德行为,就算良心不安,也可以凭借集体来给自己的冷漠辩护。
在一个道德败坏的环境中,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心有敬畏,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或许才是抵抗平庸之恶的唯一方法。
*本文作者:RAMA
感谢短视频。
一晃让我看到了几个镜头。
吸引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五味杂陈,尤其对于我这种中老年。
片子很好。
解剖的点也非常的多。
故事很好。
很“生动”、讲点现实故事总是好的,越残酷越现实。
结尾真“解气”,因为是艺术化冲突高调处理嘛。
艺术总是要高于生活的嘛。
现实世界中的这种解气往往是另一份样子。
Anyway,对现实总是有启示的。
苦难的人生靠的只有直面、搏斗、拼搏。
即便现实不是电影,即便现实是狗屎,也必须要搏斗;即便搏斗之后还是狗屎,也要搏斗;即便已经满身狗屎,又被人浇了一头鸡粪,也要搏斗。
即便前面是mist,也要永不停止,搏斗fight,fight for live。
“She moved.(台词)”, she moved, 她救赎了她。
just move your small steps, you will stay away from the hurt.太喜欢对立面反面人物的塑造了。
只几秒钟。
华服下依旧是腐臭的躯壳,无意识行为只消一秒足以。
再引申一点的话,那就是我说过N遍的:善良,这可是个高级词,没能力、智慧、修为、胆识根本做不到。
恶,不管是人性,还是环境,还是性别压迫,还是生存权衡,或是刁民……当遇到了恶,恶就是恶。
绝不能批评什么“玻璃心”,因为习惯了黑暗的眼睛就见不得光明,还要说别人是“玻璃心”。
纵使要坚韧面对,但依旧要知道世界上就是有些情境,根本没有机会玻璃心的。
玻璃心的人们,你们来自美好的地方。
那不叫naive。
亘古不变的话题,各种各样的小说、电影,拍来拍去依旧动容。
这就是生活的魅力。
另外,1)奉劝女人别减肥到误入歧途,把自己减成亚健康甚至病态。
丰腴当然可以超级美。
2)发出倡议:#衣而为人#呼吁衣服应该为人而裁剪,尊重人本身的身材立体度进行裁剪。
有裁剪的衣服穿起来才好看,不论胖瘦,都应该有适应各自的裁剪。
只有瘦到纸片人 穿起来才好看的衣服 不应该成为大家追逐的楷模。
现在市场上大量充斥着毫无裁剪的衣服(这可能为了最节约布料)。
衣服要为人来做,而不是人为了穿进某种衣服而只知道减肥。
衣而为人!
我很少有把一部电影在短时间内连看两遍的时候。
所以是真的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无论是从故事本身,还是从演员的表现,片内场景的布置,服装,以及非常非常出彩的配乐,都非常非常喜欢。
看了一些人的影评,都说Tilly想要救赎自己,但将男主、母亲的死称为是她自我救赎道路上的失败,对于这点,我不敢苟同。
男主确实死的很可惜,母亲也是,但我不认为这就说明Tilly的自我救赎失败了。
在男主死前,她已经从一个认定自己是被诅咒的、不配得到爱情的人,变成了一个重新坠入爱河的勇敢女人,男主的意外死亡,其实从某一角度来说,更加升华了她的改变和成长,因为即使爱人死了,她最后依然坚定地说,Tilly Dunnage is no longer cursed。
同样,她本以为自己长大回到Dongatar是为了回到母亲身边,陪伴、照顾她,实际上她母亲说得对,it was actually you needed me。
她是一个从小被迫与母亲分离的小女孩,哪怕长大成人,内心其实依然是一个孤立无援、渴望依靠的孩子,直到母亲最后对她说出,you can create and transform people, use this power against them。
这实际上是母亲发自内心的爱在鼓舞她,去与世俗的偏见和愚昧顽强地斗争吧!
年迈的母亲不可能陪伴她一辈子,只有当自己拥有真正强大的内心,才能无所畏惧,fearless。
最后Tilly做到了。
即便爱人们离开,也不能再次打倒她。
我会深深地记得,最后她身着华服,踩着鲜艳的红毯,潇洒地一把火烧尽了这个卑劣的小镇。
看完第二遍,依然觉得特别有趣,特别精彩!
今天刚刚看过这部片子,因为是三八妇女节,所以不谈影片中形形色色狭隘扭曲的人性,只谈其中表现出的男权的专横,和依附男权挣扎存活的女人们所表现出的可 怜与可恨。
在影片所营造出的小世界中——一个偏远封闭的小镇,就相当于一个小世界(和《狗镇》中的场景有些类似,一个镇子上的人家差不多都排列在一条小街两侧,所有镇上的居民几乎悉数登场,他们每一个人几乎就代表了社会中标签鲜明的一类人),男权思想横行的痕迹几乎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时代,从小男孩斯图尔特,到药剂师,到镇长,因此就无需过多的表述了。
而事实上,同样作为人渣爸爸的孩子,kate之所以不受重视,也源于她是一个女孩儿。
在这个小镇上,女人们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即便如此,就好像大家都是丫鬟却还要争个谁高谁低一样,小镇上的女人们不停地贬低同类,抬高自己,这也是她们悲哀的所在。
这个小镇上唯一的异类,衣锦还乡的Kate用来反击的,恰恰是女人所独有的、最该引以为豪的资本——美。
无论是饱满的胸部、一丝不乱的头发还是精致合体的服饰,无一不是对女性之美的展现。
很明显,这个小镇上的其他女人在Kate到来之前,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资本,而我们知道,资本即是力量。
(讽刺的是,这个镇子上原先唯一一个能够认识到女性之美的人,居然是个异装癖的男人)可悲的是,当她们在kate的帮助下意识到自己的美并可以运用自如时,却不用这一力量来反击和争取自己的合理地位,她们所做的,居然是女人间的互相攀比、互相践踏。
从本质上来说,她们没有反抗男权的意识,她们习惯于在男权的支配与压迫下活着,甚至简直就是甘之如饴——为了讨好男人而改变自己的形象、为了讨好男人而不惜说谎诬陷、为了讨好男人告密出卖、为了讨好男人对背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讨好男人忍受家暴、为了讨好男人眼睁睁的看着女儿被放逐却选择装疯卖傻……然而压迫必然会使她们去寻求释放的途径,于是乎,有人洁癖、有人恋子、有人急于让女儿嫁入豪门从而抬高自己的地位、有人中伤诋毁寻求高人一等的慰藉、有人助纣为虐靠欺压更为弱小的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便是一幅幅病态性格的丑恶嘴脸。
今天在朋友圈中看到一篇文章,抨击的是妇女节高校里挂出的一幅幅令人不忍直视的横幅,题目是“祝女生节日快乐”,其实是性骚扰/什么是真正的性别平等?
(这真的是大学吗?
你们可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啊!
)我不想去批判那些自以为是的男权主义者的龌龊语言,就像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我其实没有去骂里面的男人有多恶心。
我只想能够微微的唤醒一些沉浸在男权社会中的女孩子们,(我相信那些条幅中肯定有女孩子帮忙写的),作为女性,我们有的是力量,比起《裁缝》中1951年的小镇女人们,现在的女性除了美,还有知识、能力、眼界、胆识,好多好多其他的力量。
so为什么要遵守男权世界的游戏规则呢?
让那个在清华校园里扯“别搞原子弹了,跟我回家吧”横幅的男人狗带吧
Though something tragic and unfortunate happening in ur life makes u think being cursed, but those people who love u would defend and protect u with their lives to prove it is not true.
因为前一天的宿醉,导致昨天整个人浑浑噩噩无精打采,还头痛,想着中午好好午睡(导致忘记买卸妆水),结果丫的销售办公室那个男的呼噜打的,我都要喘不上来气了,声音大的让我分分钟有捏住他鼻子的冲动!!!
生活怎么这么不容易,想睡个觉都让人忧心忡忡,靠靠靠!
于是不用洗头的晚上,想要早早洗澡早早睡觉,而且老干部一天没联系,胡思乱想真闹心,还是早早进入被窝来场好梦。
But一失足看了《裁缝》,看完上床又悲又伤,又是辗转了好一会,才睡下去,应该十一点多了那时。
初看《裁缝》完全是因了下载页面“高分”两字,又有Kate的加持,虽然凯特很美很霸气,但是咋还那么肥呢?
整部电影情感有点混乱啊。
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姑娘衣锦还乡,想查出当年到底为什么被送走,是否真的杀了人,怎么自己没了印象,这是寻找真相意图沉冤得雪的style;从大都市回来的Tilly品味手艺不凡,让整个小镇的女人趋之若鹜的找她裁衣缝裤,一时无人踏足的小屋门庭若市,还收获了一枚有型帅哥的芳心虽然收获的过程我没太明白,但不影响越看此男越想扑倒的冲动啊!
美丽的东西总是让人没有抵抗力,片中的小葛像所有故事里的灰姑娘,一袭华袍之后得以被喜欢的人喜欢并结婚,虽然很瞎也确实是真瞎!
而Tilly被喜欢,不也是因为与这小镇格格不入的衣着及行事作风,Teddy这个小镇的年轻小伙浪荡不羁,也是一时被Tilly神秘却又楚楚可怜的气质迷了眼吧。
一见钟情这事还真是与色相息息相关啊。
影片进行到两人滚床单的时候,觉得有点突兀,明明前一刻还在大崩溃后一刻就主动的如狼似虎。
然后更措手不及的还是下一刻Teddy死了。
我以为Teddy在吓唬Tilly,Tilly也这么认为,于是一直叫着他的名字,然后觉得被糊弄的敷衍一句:我没有再被诅咒了。
我以为导演在逗我,想着还能救活或是右面复活之类的!?
这么一想,好像很多这种“死法”的故事啊---为了证明真爱作死。
看到这里我是被shock到了,乱来的好没有章法!
但细细想想,Teddy的人物设定做这样的事似乎也情有可原。
随即剧情开始急转直下。
确认Teddy死的时候,他妈妈隐忍的不相信,巴尼在一旁重复着不可能不可能,最终确认不治死亡的嚎啕大哭,屋子里的Tilly听到后的压抑痛苦。
这一切都太可怕了,两个女人为Teddy擦身那个片段,我忍不住哭了,悲伤的可怕,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在爱得最火热时被熄灭。
太过猝不及防,这种痛苦感同身受,于是控制不住的想哭想哭想哭。
还说好了要远走高飞呢,带着你妈妈带着我弟弟,我们风风火火潇潇洒洒的走,气死他们!
之后是Tilly的消沉。
肖妈拿着同样的食物喂自己女儿时,前后呼应的很让人感动:女儿,不是我需要你,是你需要我。
妈妈才是有大智慧的人,她那句堵住悠悠众口的:他在证明他对她的爱远远大于你们对她的恨。
然后就是妈妈也死了,有着女装癖的警察替Tilly扛了个黑锅后引咎辞职的去做自己了。
于是,可以心安理得的把小镇像垃圾一样一把火烧干净。
打着复仇名号的片名和故事简介,但复仇的乏善可陈无精打采,没看到丁点狠绝毒辣,倒是被母女的感情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互相斗气互相照顾。
还有就是衣服真的都挺美,Kate驾驭起来御姐十足。
但是故事和做衣裳这事关联的有点弱,感觉换个技能这个故事也能说得通,例如厨师。
Dungatar这个小地方充满了各类路渣人,那些横行喧嚣的不是善者;那些凶险阴蛮的人表现得振振有词;正义战胜不了邪恶,因为正义本身有着太多规矩。
正义与邪恶最多算是打了平手。
这里面MOLLY老奶奶,原本是个裁缝,因为婚前与渣男性行为生下女主,而渣男为了钱财搞大另一个女人肚子,生下了小野牛stewart,也就是让女主背上谋杀罪名的同父异母弟弟。
原以为整个故事要围绕女主寻找事实展开,最终得到清白与认可,错矣!
真正的腥风血雨其实是真相大白之后。
女主带着寻找真相回到故乡,可是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自己的老师是污蔑她的恶人;自己以德报怨帮助过的女孩伤害她;自己的父亲是人间极渣;自己爱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真相就是一波接一波将她推向复仇的涛浪。
村里的女人们虽然穿上了华丽的美服,心却仍然是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味道。
片子里MOLLY老妈妈半带怒气地对女主说“你认为你给他们做衣服,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了格调,可是他们还是讨厌你!
”。
这个村子里的人,即使是穿上时尚界大佬设计的衣服,有了高贵的样子,可是本质却没有变,他们仍然是背叛者。
Gertrude小时候向小野牛Steward告密,却在二十五年后,面无歉意地说“我告密了,抱歉,不过我觉得你挨撞总好过我挨。
”(I told, sorry, Myrtle, but I figured it was better you than me.)可是Gertrude不关心是否因为这个原因Myrtle背负了罪名,她关心的是女主会不会因此而不给她做裙子。
被女主成功改造的Gertrude虽然成功牵手了自己的男神,可是其骨子里仍然是那个一点也不美的小妹子。
Gertrude的美完全是拜女主所赐,更不用说女主后来还帮她化解了婚纱危机,可是到后面,她对女主的背叛,不仅不帮说一句话,还给人扣帽子的行为简直够让人直戳双目了。
然而这是人性,那些被帮助的人不一定都是心怀感激,相反他们在一次次背叛与皈依之间游走自如。
Marigold正如MOLLY所言,是个可怜的女人。
她并不是不知道老公作为渣男的行为,只是她已经被老公折磨得毫无反击之力,正如驼背虐妻狂坐在轮椅上的妻子,其实取其老公的命都是分分钟的事情,只要一次不小心的疏忽。
而她们之所以变成了可怜的女人,是因为大环境使然。
女孩们成长的过程不断被男孩虐待,其奴性早已经根深蒂固。
这也从心理学上证明了,一切选择与行为都是先前的经历所导致。
女孩子怕男孩子,女人怕男人,尽管她们更富有更坚强,她们仍然觉得他们缺男人,这也是人性。
作为一个快要上西天的混身病痛的老奶奶,吃点大麻巧克力或许是活在那么个恶劣环境中唯一美好的事情了,吃了大麻巧克力她居然感觉不到手的疼痛了,境头下她馋嘴的样子像个天真的孩子。
而这件事情,却因为没有拿垫子给老公刹车而被举报,讽刺的是,举报她的人是个那个推了他老公一把的人。
在那个张扬着要举报别人的女人眼中,自己必然是一点错都没有的,一切都错在别人。
这一段荒谬的演出竟让我无言以对。
人们不觉得老公对妻子们的虐待算什么,人们也如此纵容歪理横行,真是让人不自觉地感慨:好人不长命啊!
然而这也是人性,坏人总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
好在这个村里并非每个人都坏透了,村警就很让我感动,特别是最后他为女主巧克力事件背黑锅,他对说女主说“看来命运还是逮住我了”,女主说“可是你是无辜的”。
而他却说“25年前,我对你做的事情就是我的罪。
”多么讽刺,善良的人总觉得自己有罪,恶心人却一个个义正言辞,这也是人性。
村警的离开既而加速了复仇的推进。
毕竟村里的好人好像真的已经没几个了。
与复仇同时进行的是另一场复仇:去往表演的大巴士里,大家好一副相互指责,狗咬犬吠;与对手相比捉襟见肘的服装,胜负已定;女主从容地烧掉一切,打包走人。
这场人性之战,没有输赢,重在参与。
(完)
压抑。。也太霉了吧
2207难怪新西兰才是大洋洲电影工业代表,难怪彼得·威尔在拍完《悬崖上的野餐》后就远离了这片土地,澳大利亚人是不是只能有这样平庸无趣死板的电影?
三星半,恶镇刁民,悍女华服,报仇雪恨,一切尽失。
为什么呀,为什么Winslet的皱纹和赘肉都可以这么美。
搭配妮蔻·基德曼的《狗镇》食用,效果更佳。说起来,西方有一类片子,就是专讲这种小镇熟人社会中的恶。比之于我们这边也很说明问题——人要发展,还是尽量去城市比较好,城市中更多的是法律契约关系在主导一切,做人做事都有客观规则可依循;而村镇中由于是熟人社会,更看重地缘和血缘,那么就是人说的算。而这种人治社会,对一些类似电影中女主身份背景的社会成员而说,就是灾难一样的存在。
毫无感觉,喜剧性没感受到,复仇也是不痛不痒,剧情整体比较扯淡。
你能看懂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吗?我没看懂
好故事,可惜拍的节奏感很奇怪,人设前后与中间完全不符⋯⋯can be much better
白糟蹋了好演员
You never met the rubbish.
等同于狗镇或者狩猎中的小镇故事
超他妈难看
用荒腔走板的方式呈现人性之恶,轻喜剧版《狗镇》
女拳狂喜片
色彩丰富,风格悬疑怪异。
跟狗镇差不多,剧情局限在一个村子里,感觉很压抑。各种荒诞的表现手法,但是不好看。
通俗版加了时尚元素的贵妇还乡,但是不够纯粹,不知道想强调表达的是什么
WTF
TV movie.
其实很励志的,要自己变得更厉害才能打败恶人。但是感觉欠了点火,没有狗镇那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