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童鞋的讨论,我也来插一脚吧。
本人是个科幻迷啊,各种科幻电影都喜欢看,这部的科技水平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和现实差的不远,所以乍看真挺像纪录片的。
好了,现讲好的,这是电影嘛,宣扬一个主题的,所以确实有人说的对,如果没有后面说的硬伤,这个主题在90分钟可能也讲不完。
确实,在能完完全全的颠覆人类所能想象的到的和设定的所谓的科学的界的情况下,一群科学家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呢?
6个人生命的代价究竟相比这样的一个高级的问题。。。。
可能大家都懂的,虽然也可以6个人快快乐乐的去完再回来,又发现了章鱼,有采集到了样本,不过那样电影估计就低好几个档次了。。。
下面简单列一下硬伤,硬科幻嘛:1.通信。。。
尼玛居然就带了一套天线去,这是什么情况啊。。。
我是搞通信的啊,这基本的冗余就算地面上的某些系统也有的吧。。。
还有,都到欧罗巴了居然一路没有卫星中继,技术发展的可以好啊,但是这个没中继在深空通信,数据量还不小,你就当省电发射功率提提信噪比也好啊。
最后那个数据传输我就不讲什么了,也许吧,你既然可以登陆舱直接和地球通信,按照那时候的技术也许可以,视频编码技术(再加加压缩感知)更上一层楼+更加高效的频谱利用率+NB的信道编码+地球上更NB的接收站,也许是卫星阵列接收,那就更加好了+深空频段宽 这个还是能自己说服自己的。
2.燃料(联氨)。。。
都能上欧罗巴了你用联氨?
不需要的吧,至少得用液氢啊。。。
其他的我不知道,我至少知道联氨是很落后的燃料了,即便在现在也落后了3.修理。。。
舱外修理,我们先撇开天线忘带真得去修这件事,大家说的对,用的是电动的东西,这点大家可以看看NASA修哈勃的视频,绝对用的是电动的,而且在那里面才发现,其实上天的东西都是很讲究的,在休息上基本上是不会有太多尖锐的危险性的东西的,确实很注意尖锐物,但是肯定是按照设计图纸出解决方案的,这种模块化的东西设计之初就肯定设计成很好修的,哈勃大部分是很好修的,简单才是可靠的!
还有为什么天线的界面旁边会有燃料管道呢?
为什么燃料管道那么容易漏。。。
上天这种东西设计绝对会考虑这些东西!
4.总的计划。。。
这个计划是不是大跃进啊!!
上欧罗巴之前我觉得至少得是这样的步骤吧,卫星探测器(1)——>卫星探测器(2)——>...——>无人探测器(1)(着落)——>无人探测器(2)(着落)...——>有人探测(可能还是得载人飞行器先低轨绕绕再回来,若干次再登陆,参考阿波罗计划),这个流程阿波罗就是这么来的,苏联也是这么来的,虽然没载人上去,中国的探月工程也是这么来的,看飞船科技也就这样,你为啥就要冒进啊!
5.轨道舱。。。
轨道舱为啥不留人?
我不懂啊。。。
阿波罗每次去3个人,每次都有一个在轨道舱留着啊,而且为什么是登陆舱直接和地球通信,那么大一个轨道舱不能好好用啊!
6.人。。。
不用解释了,这些航天员真是百!
里!
挑!
一!
啊,真是。。。
不过要是请正常的也没这样的电影了。。。
说实话,我特喜欢看豆瓣影评不是因为影评写的多好只是能从影评中找出教科书般的装逼样本一般这种烂文开头先要拽出几个英文单词然后从百度中复制黏贴一些赞美接下来接下来!!!
重点来了!
全篇剧透从头透到尾最后再捧着臭脚赞美两句通篇洋洋洒洒上千字豆瓣电影是看图说话专区吗?
发帖的人是觉得观众看不懂剧情听不懂中文吗?
谁能告诉我这种影评的意义在哪里???
看这部电影缘起于做 Life in the Universe 课助教时,课上老师的推荐。
课上几个学生表示欣赏前半部分,确不太喜欢结尾。
学生们的讨论导致我有些被剧透,但这不妨碍我喜爱这部电影的每一分钟。
Europa Report 对于科研工作者和前沿行星科学的描绘之精准令我惊叹。
谈起 Europa Report,我自然想起最近大热的《流浪地球》。
这两部电影中木星都出尽风头:对得起 Jupiter 这个名字,木星漂浮在背景里,默默向人类展示着它的残酷。
即便剧情乃至一些细节中,两部电影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Europa Report 和 《流浪地球》的叙事核心有本质的不同。
《流浪地球》的主要角色像是一队军人,勇猛,无畏,壮烈;Europa Report的六个主角则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他们特点鲜明,精准得提炼出了科研人员的生活与内心。
尽管我对《流浪地球》有很好的观影体验,但《流》中的科学谬误仍令我难以释怀。
与之相反,Europa Report对前沿科学把握之精准,我所看过的电影中无出其右。
电影中的种种细节让我相信主创团队里一定有圈内同行。
下面我就列一些给我印象深刻的情节,一来回忆下剧情(剧透警告!
),二来证明我所言非虚。
1. Europa (木卫二)是当下寻找地外生命的最大热门 (几乎没有之一),是 NASA 下一个重大项目Europa Clipper的目的地。
Europa之所以备受瞩目,因为它,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其表面冰层下有液态水海洋。
而液态水是生命起源和进化最关键的条件。
今些年,Europa被发现在其南极地区有水流喷射而出的迹象。
这对应于电影中 Europa-One 飞船的目的地。
2. 电影中Europa-One行动由私人注资,而非NASA领衔,体现了近来NASA研发私有化的潮流 (脑补Space-X的火箭徐徐降落)。
事实上,即使电影中没有明说,Europa-One行动是有敢死队性质的。
NASA作为现实中的美宣部排头兵,于情于理都不会批准这样的冒险。
3. Europa-One 飞船团队组成以工程师 (engineer)为主,并配有一个科学家(Katya)。
这参照了过往航天飞机的团队组成。
4.高能辐射是行星际旅行中对人体的最大威胁之一。
木星的巨大磁场导致它临近的几颗卫星都饱受高能粒子辐射的炙烤。
电影中处处都在体现辐射对人的威胁。
为了抵御辐射,目前的解决途径为给飞船裹一层以水为主体的防护层。
电影中的飞船就安装了这个设备。
吴彦祖是为拯救队友,在迫降中拆除防护层时牺牲。
5. 科学界猜测 Europa 的底下海洋中如果存在生命,那生命最有可能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
电影中对这一点做出了精确的还原。
6. Europa被木星潮汐锁定,自转与公转周期都是3.4个地球日。
电影中显示的晨昏变化的时间是真实的。
暂时想到这些,随时补充。
下面谈谈Europa One团队中的六个人,以牺牲时间为序。
Jamie:行动中第一个献身的人,却不是一个典型英雄。
平时他活泼搞怪,活跃着长途旅行的团队的气氛,也会时常想家。
任务突然急转直下,危机万分之时, 他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不,一点也不。
他慌了,他和队友都慌了。
他声音颤抖,不知如何是好。
一瞬间,他把队友推入飞船舱内,而自己飞入了茫茫宇宙。
也许理性中他从未想过做英雄,然而本能让他做了一次英雄。
Katya:团队中唯一的科学家。
这个形象太写实了。
一方面,她好奇,热忱,忘我;另一方面,她固执,过度解读,充满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 .她像极了我的各位同行们。
科研社区,也是由这样一个个线性性格的人奇妙得构建起的一个和谐共同体。
电影让她凭自己的热忱与固执第一个发现了Europa上的生命,在我看来是对科研工作者最美的致敬。
William:吴彦祖作为团队队长,领口的五星红旗更鲜艳了。
让他做队长,也许能反衬下哈佛对亚裔不良性格(指缺乏领导力)的评价吧。
然而,队长在团队几次争执中,都没有当机立断,显然缺失了些领袖气质。
最终为队友牺牲,有所弥补。
Daniel:他略显不起眼,却在结尾有微妙,略带暗黑一幕。
平时他是团队的技术主心骨,一丝不苟默默奉献。
电影结尾,灾难来临,在劫难逃之时,他崩溃了。
他失了魂似的说了自己最后一句台词 “there is no point”. 下一幕,转瞬间,他掉入水中,死得无足轻重。
这有些讽刺的一幕,把研究生的焦虑浓缩成了一个符号。
在科研中处处碰壁,仿佛走投无路时,难免会陷入虚无主义的苦海,发出“there is no point”的哀嚎。
然而对虚无主义,犬儒精神,往往是一剂毒药,是死亡漩涡的开始。
以此为戒,Treat yourself like someone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helping; Pursue what is meaningful (not what is expedient).Rosa:她引领了电影的高潮。
我在看到电影高潮部分时,不禁在想,如果我处在电影中在劫难逃的局面中,会怎么做。
我的想法是,尽可能把数据上传到环绕卫星(orbiter)。
就像讲程序员的那个段子一样,在房子着火时,确保 git commit/git push. 然而Rosa妹子还是高我一招,在生命最后一刻,留给了世人最大的新发现机会。
最后回到《流浪地球》和 Europa Report的比较。
在我看来,《流浪地球》胜在第一次把中国的流行文化符号(如小霸王,春晚)在太空的背景下表达了出来,Europa Report则胜在对科学和科学家的精准刻画。
Europa Report作为一部被成本所限的科幻电影,对前沿科学成果真实而深刻的挖掘,在我看来是很值得《流浪地球》的后继者们借鉴的。
3月15日夜图森
导演别出心裁地将伪纪录片与硬科幻珠联璧合,给欧罗巴报告携来一股惊心动魄的真实感。
如2001太空漫游中奥德赛号,伴着同样的蓝色多瑙河乐章,欧罗巴号开启了她漫长的征程,向着被冰冷严寒和莫测神秘包裹着的木卫二蠕动,这个来自不同国家的6名宇航员组成的团队在烟波浩渺的星海中虽渺如微尘,却凝结了数十亿人对未知宇宙的期待和未来命运的期许。
剧终后萦绕在脑海中的除了这场虽全军覆没却振聋发聩的旅程外,还有剧中帅气逼人的船长吴彦祖代表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和中国不容小觑的国际地位,欣赏之余自豪荣耀!
地球人,你们好!
威廉的确不行了,摔得太重,内伤,我们实在不能起死复生,长得帅也挡不住悲催的命运。
但是,你们其余的人员都还健在,包括滞留外太空的那位宇航员,我们也顺利挽救了回来。
高兴吗?
失而复得总是个惊喜,至少那个家伙很开心,差点开心死掉。
他们现在暂时生活在欧罗巴的仿地球生态实验室内,玩着电玩,吃着欧罗巴海鲜,看着这里的美女与帅锅的艺术表演……当然,待飞船修理完毕后,他们将返回地球,希望你们不要担心,不要咬牙切齿的计划报复我们,也不要计划来欧罗巴搞监听、推行神马民主,这里也的确没石油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神马的哦。
当然,印第安人的历史我们也是比较熟悉的,SO,你们懂的。
此致,礼。
欧罗巴的欧国外交部发言人地球纪年2013 07 09
一部科幻电影,没有什么所谓的硬核,也没有什么让人感到视觉受到冲击的镜头,看似的纪录片的风格却道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在木卫二的液态水里竟然也有不为人知的生命。
关于科幻谁都可以想象,有的人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上,有的人却将自己的想象勇敢的表达了出来,于是就有了刘慈欣的科幻之作享誉全国,也有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超高票房和口碑。
有些人只会批评别人,说别人这做的不好、那做的不好,自己却没有那个能力去做。
当然,每个人都会评论其他人,尤其是那些名人;有些人也会成为别人评论的对象,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区别,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进步,毕竟又增长了一个知识点。
这应该算是一部硬科幻的电影了,里面的技术仿佛触手可及,里面的情节看着又那么真实,仿佛若干年后这些技术就都可以实现。
比有些粗制滥造的电影要很多,比如虚无缥缈又让人恶心的爱情片,烂的掉渣也也好意思上映。
����$ ���zR
鏈接:欧罗巴报告:哈勃拍摄到了木卫二上的水汽喷流大家怎麼看哈哈
如果说阿姆斯特朗的登月是人类的一小步(暂不说真假) 那这个绝对是人类探索的一大步。
代入感极强,尤其是太空服破了后在太空漂浮那一段,让人感觉到太空的深渊恐惧。
我是看了行星纪录片后来看的这个电影 因为有了代入感, 最后的太空生物也很震撼,因为不像异性那样大张锣鼓,就像真实世界发生的一样,这种在恶劣环境下养成的生物类似碳基生物必然有独特的技能,参考地球最冷的地方也已经发现了微生物,生命的强大真敬畏。
本电影拍得很认真,看电影的人需要耐心,就当记录片去看,如果抱着娱乐片的态度,估计会失望。
但是喜欢科幻片的人,一定会喜欢这个电影的。
(而且发现吴彦祖是360度无死角的帅!
)同时这里我期待下同样反映太空漂流的新片《地球引力》。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793783/太空电影一直是我的心头爱,从小时的动画片《星际旅行》到后来的《阿波罗13号》《异形》等,每部都能如数家珍。
连动画片《星际旅行》每集开头的“船长日志。。。
”都念念不忘。
太空电影一直粗分两类,一类如《星球大战》《萤火虫》《星际旅行》那样的,宇宙已经形成人类社会般的模式,不同星球的智慧生物已经形成联盟,科技发展到跨越星球和星系完全不是问题了。
另一类如《火星任务》《撕裂地平线》《异形》此类的,人类仍然处于的探索太空的阶段,科技有所进步,但是相比偌大的宇宙仍然很微小,我们仍然在寻找到其他的地外文明和生物。
(当然,这之外,还有如《星河战队》那样永远经典的灭虫片。
)我自己是偏爱后一类的,因为往往这样的电影,在故事架构上都基于现实科学上的幻想,风格也偏惊悚或恐怖。
当第一次看见《异形》里的“休眠舱”概念,当第一次看见《撕裂地平线》里阐述的“虫洞”理论,当第一次看见人类暴露在太空里是如何爆裂的。。。
等等,那样的心情是激动兴奋得难以言表的。
随着顺从和溶进这个社会,世界渐渐和这些脱离了,每天为生活的琐事而烦恼,周围的人每天谈论的也是国家大事和生活小事,没有人再谈科幻。
当电影院里充斥着伪青春的国产烂片时,当电视台都是抗日婆媳剧时,大家都麻木的从众围观,找不到人来聊科幻电影了。
我忽然感到了孤独,我向往在美国的科幻电影工厂里,一帮热情的人,不分年老或者年幼,大家在为电影设计合理并让人赞叹的道具,讨论着“虫洞”理论,“异形”的繁殖体系。
可以安心的一辈子以此为生,而身边又都是志同道合的人。
并且不会像现在一样,当你谈论这些,总有人说“幼稚无聊”或根本一窍不通。
宇宙神秘而又迷人。
人类自古就在探索宇宙,从原始人第一次仰望星空到伽利略的望远镜寻找着迷人星星到尤里·加加林第一次火箭载人飞行。。。
再到阿波罗登月计划;尼尔·阿姆斯特朗那句这对我个人来说只是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直到今天都激励着人们勇敢的向着未知而又浩瀚的太空迈进。
一直很喜欢关于宇宙的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它们结合了人类的智慧、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这也是推动人类探索宇宙的动力之一。
而宇航员则是见证这一切的勇士和先驱者。
硬科幻作品也许并没有火爆的场面和太多的欢呼,但是更能引发人的深思和遐想。
《欧罗巴报告》这部电影并没有多少像《星际穿越》里那种令人惊叹的宇宙美景。
但是宇航员们勇于探索、无私奉献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也许正是这部电影的精髓所在。
你可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科幻嘛”但是值得我们去感动的是片中那些无畏的宇航员用生命取得的成果。
伪纪录片形式的慢热型严谨科幻片,相对于那些未知的世界,个人的境遇又如何?
小的太菜,真心欣赏不来
吴彦祖带着探险队在木卫二上遭遇黑客帝国机械章鱼的故事。
影片充满了对未知事物的渴望,这是一个优秀科幻片必须必备的。
木卫二真是好神秘好向往啊【少女脸 但是LED章鱼怪的设定真是弱爆了 机位都取的是舱位镜头 其实挺粗制滥造的 但是木卫二真是好美啊好想要【少妇脸
年度最佳硬科幻,想起当年2001和火星任务。全纪实镜头加插叙,逼真场景及到位的演出!带你穿越到未来体验一场星系探索旅程!
我看完手一直發抖,超久都想不出該說什麼,太震撼了,而且是那種真實感覺的震撼,不是電影娛樂那種
看到后面挺感动的,人类对未知的敬畏恐惧都比不上探索它的欲望
也许是受限于制作成本的关系,表现力实在是太弱了,无论从演员阵容、电脑技术、科幻想象力上来看都是,融合伪纪录片手法却乏善可陈。主题也流俗于一般性的外太空探险,加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密闭空间,实在是有够闷有够乏力。最后的外星生物昙花一现,这....好吧,制作费用顺便把生物免了、
比较沉闷 最后结局不应该是好的吗?有低俗的被外星人都杀了
早前看的了,陌生星球上巨大冰层下的水下怪物是亮点
为什么外星生物就露了一脸,而且长得寒碜,不厚道啊
跳着看完的。伪纪录片。吴彦祖开火箭。全篇几乎无睾能。睡觉的节奏
对未知的探索,人类的牺牲精神
一般。看过就忘了。
那些靠全手摇来体现所谓纪录片风格的导演,都该看看这片子。
类似阿波罗18,小成本科幻惊悚片,整体效果不错
科幻中不能再沉闷~
哈哈~伪纪录片。。。
这叫硬科幻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