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音乐家

音乐家,The Composer

主演:胡军,袁泉,别里克·艾特占诺夫,阿鲁赞·加佐别可娃,剧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哈萨克斯坦语言:汉语普通话,俄语年份:2019

《音乐家》剧照

音乐家 剧照 NO.1音乐家 剧照 NO.2音乐家 剧照 NO.3音乐家 剧照 NO.4音乐家 剧照 NO.5音乐家 剧照 NO.6音乐家 剧照 NO.13音乐家 剧照 NO.14音乐家 剧照 NO.15音乐家 剧照 NO.16音乐家 剧照 NO.17音乐家 剧照 NO.18音乐家 剧照 NO.19音乐家 剧照 NO.20

《音乐家》剧情介绍

音乐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赞颂人民音乐家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却仍心系祖国的伟大精神。战时艰苦,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却不忘寻找机会回到祖国。同时他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延安时刻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顽强斗争。而在阿拉木图,他的音乐才华使他结识了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正是他的音乐让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他所作的《阿曼盖尔德》便是这样文化互相影响包容后的一个成果,对当地人民产生深刻影响,为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战勇。第二季警中警之警中兄弟猪八戒·传说荒野巨兽舞蹈皇后毗邻而居希望永不止息下柳林七月与安生性敢中环心之所向麻烦一家人第三季恐怖爆发美国动物翼与萤火虫OVA贴身兄弟李响进城别叫我“赌神”青鬼2美国谋杀故事:隔壁那家人冰雪狙击阿弥陀堂讯息死无止境:阿根廷贵妇命案蜡笔小新:梦境世界大突击私人诊所第三季兽电战队强龙者狮口惊魂刑事7人第六季极限逃离阳台前的夏天

《音乐家》长篇影评

 1 ) “感谢有史以来音乐带给人们的启迪”(天津大剧院音乐厅原标语)

我要想批评却总是被感性冲昏了头脑。

这部电影的剧照师谢浩和我认识好些年了,他喊我叫兄弟,喊我爸爸叫“老人家”又是也喊“局长”,我既认识这部片子的导演西尔扎提,当然,也是为了谢浩兄给他捧个场。

作品的苏联/北方风格是极为明显的,总是在下着雪,可能是为了突出冼星海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不易,影片中我从未看到过哈萨克斯坦的夏天(当然诸如很多拍俄罗斯的宣传片也总是拍大雪纷飞、拍新疆的宣传片总是拍戈壁胡杨一般,这个时代传媒的宣传也犹如戏曲一般有脸谱化的问题)。

有人扒出来冼星海其实有好几段婚姻,其中就有是他在哈萨克斯坦结的,这对一些好追求历史真实感的观众老说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八卦和槽点,但是我认为这属于可以接受范围内的艺术改动。

有关于艺术与真实的话题,我自己经历过,也见过听过太多的讨论了,在此不再赘述。

尚飨!

 2 ) 音乐家

《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赞颂人民音乐家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却仍心系祖国的伟大精神。

战时艰苦,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却不忘寻找机会回到祖国。

同时他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延安时刻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顽强斗争。

而在阿拉木图,他的音乐才华使他结识了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

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正是他的音乐让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

他所作的《阿曼盖尔德》便是这样文化互相影响包容后的一个成果,对当地人民产生深刻影响,为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 “一带一路”十周年,回到首倡地,重看《音乐家》

音乐家 (2019)6.82019 / 中国大陆 哈萨克斯坦 / 剧情 历史 / 西尔扎提·亚合甫 / 胡军 袁泉一、音乐遭遇战争的命运交响《音乐家》一经上映,就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有人说看完这个电影后好几天单独循环了音乐《黄河大合唱》,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影片中,《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祖国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奋不顾身、顽强斗争。

异国创作的《阿曼盖尔德》对当地人民产生了深刻影响,激励人们抗击法西斯,慰藉乱世中的心灵。

音乐,自然是电影《音乐家》最重要的表现元素。

影片中,音乐,遭遇了战争无情的打击。

拉小提琴的手拿起了向敌人开火的枪,牺牲在战场。

音乐家坚持排练演出,却食不果腹。

街头流浪的小提琴手,从教堂顶楼凄凉坠亡。

反过来,音乐也是战争的救赎。

一代艺术家,因为战争,被迫颠沛流离在异国他乡;幸有音乐,带给他坚韧与信念。

战火纷飞的年代,枪炮声让人惶恐不安,唯有音乐,让人振奋精神、心生希望。

作为一部音乐家传记片,配乐要配得上音乐家的创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音乐家》的配乐,不仅细腻地烘托了音乐家内心的情绪,也生动表现了乱世中音乐家之间的情谊。

韩国配乐大师李东俊操刀创作影片配乐,获得第三届“金色银幕奖”最佳音乐奖。

即使不是音乐发烧友,也能感受到影片中音乐穿越时空的强大魅力。

二、音乐唱响中哈的深厚友谊音乐最神奇而伟大的地方,在于音乐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听懂的语言,它跨越国界引发全世界人们的共情共鸣。

作为中外合拍片,音乐片是最适合摄制的类型和题材之一。

《音乐家》最令人破防的桥段,莫过于交叉剪辑哈萨克斯坦小女孩卡丽娅和中国小女孩冼妮娜同时唱起“敲起小锣鼓,嘚儿隆嘚隆咚”。

稚嫩的童声遥遥呼应,寄托了冼星海对妻女深切的思念,对祖国无法割舍的情怀。

战火阻隔,冼星海滞留异国,遭受苦难。

他无数次尝试回国,都无法成行。

冼星海冲向中哈边境,隔着国界铁丝栏,手指着祖国的方向,喃喃自语:“那里就是中国,我的家就在那边。

”这份浓情,怎不令人动容?

正是这份不用翻译的音乐语言和浓得化不开的家国情怀,跨越千山万水,跨越半个世纪,将一对异国姐妹的心联系在一起,也将两个国家人民的情融为一体。

影片最后的高潮是,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音乐会的最后一曲中指挥《黄河大合唱》,交叉剪辑延安演唱《黄河大合唱》的场景,歌声响遏行云,激荡人心。

观众无不感受到了音乐穿越国界和语言的伟大力量。

这正是文化交融、互相影响、互相包容的成果,不仅为中哈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也传达了两国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美好祈愿。

撰稿:杨柳 李仙灿战乱中一曲中哈友谊交响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谢谢您的关注!

 4 ) 杀不死的

电影里扮演冼星海的胡军老师是硬汉猛男派代表,却把漂泊异乡的落魄和不屈演得很具说服力,当然也因为这段历史本身无法不让人生畏。

故事发生在战乱世道,再顶天立地的男儿也无法独善其身,何况只是个小小的音乐家。

那年代,音乐是如假包换的奢侈品,剧院经费吃紧,乐团成员匮乏,普罗大众能欣赏到一出表演,已经是朝不保夕的日子里最大的享受。

同样在那年代,音乐才华却是不折不扣的廉价品,披星戴月呕心沥血的劳作,换来的也许只有手中的几片面包,汤中的两颗土豆。

人们不知道是分离先行而至,还是死神先来敲门,不知道亲人的信件多少个月后才能送达,不知道漫天的飞雪有没有停下的时刻。

连倾注感情都是一件过于残忍的事,因为不知道这份感情在分离时会带来多大的创痛,哪怕他听不到小女孩带着哭腔的质问:大人为什么要打仗?

——还是会心如刀绞。

乱世是潮水,个人是扁舟,被漫无目地推向四面八方。

冼星海祈祷着有一天,自己会被推回那个他一次次眺望过也一次次咫尺天涯的故乡。

当然,学过中学课本的我们都知道,他没能如愿。

但还记得那盟军军官说过:要保住音乐家的生命,因为战争是暂时的。

多年后冼星海喃喃地补完了下半句:我相信音乐可以不朽。

也许人只有在随时准备赴死的心态里,才会爆发出天才的潜力,也许是向死而生的觉悟,帮助成就了那些战天斗地的作品。

于是,在风雪漏灌的阁楼里,在冻得发抖的指尖紧握的笔下,喷薄的才华化作一组组乐章,超越了速朽的战争,奔向了不朽的传世。

当《黄河大合唱》响彻云霄,当激昂的观众掌声雷动,冼星海的使命完成了,不论生死,他都战胜了那个折磨他良久的魔鬼。

音乐不会被战争摧毁,所以音乐家也是杀不死的,铁丝网无法阻隔他回家的路,当乐章奏响在华夏大地,他也乘着音符,带着思念,回家了。

 5 ) 電影《音樂家》觀後感

原刊載於個人網誌 https://blog.zty.cc/6235   二0一九年是《黃河大合唱》問世八十週年,在《黃河》首演紀念日的四月十三號,北京國際電影節選擇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拍的電影《音樂家》(張遂遂、哈依夏.塔巴熱克編劇,西爾紮提.亞合甫導演),作為開幕式放映影片。

《音樂家》以《黃河》作曲者冼星海流浪前蘇聯地區為敘事範圍,尤其集中刻劃冼氏在哈薩克斯坦生活、創作的事跡,展示大多群眾不甚瞭解的「人民音樂家」晚年面貌,相當珍貴。

《音》片計畫自五月十七日起,於大陸地區各地影院公映,然在正式上映前,已有多地影院開始「點映」,於是我有幸趁此方便提前觀賞此部電影。

  在《音樂家》之前,亦有涉及冼星海、黃河議題的影視作品,如一九七九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怒吼吧黃河》,講「文革」末期恢復演出《黃河》之情事,自話劇腳本改編;一九九四年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冼星海》,以傳統愛國主義敘事手法,描述冼氏創作《黃河》過程;二00五年由多方出品的電視劇《冼星海》,有偏離史實、徒增虛構之感,尤其為滿足大眾口味,加入冼氏赴法留學邂逅金髮女郎露易斯,畫蛇添足;至二00九年,大陸與澳門合製的電影《少年星海》,更是「關公戰秦瓊」,大幅置放不合史實的情節,招致學界惡評……  而澳門出生、多地遊歷、創作刻苦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其實也因諸般原因承載過多「敘事」,以致其真實面貌難以示人,甚至冼氏晚年流浪前蘇聯時,創作多部較具藝術性的聲樂、器樂作品,至今也難有演出機會。

冼氏代表作《黃河》,常年演出「文革」時期改編版本,至於原版究竟如何,始終未受太多關心。

對於長期研究冼星海生平及作品的我而言,聽聞《音樂家》的公映消息必生興致,但也不免擔心,是否《音》片也會如同前述各類影視作品一樣,淪為遮掩歷史的應卯產物?

  《音》片沒有過份的煽情與花邊,故事交待清楚,也不會予人突兀尷尬之感。

電影伊始,冼星海參與膠捲剪輯工作的短暫鏡頭,及隨之而來的空襲、逃難場景,明快緊湊且有效地交待主人公的處境,以及特殊時期的慌張不安感。

籠罩全片的戰爭背景,飢餓、貧窮、失落、死亡種種細節,足令觀眾沉浸其中,且無龐大主義教條壓迫喘不過氣,顯見編劇及導演在敘事的手法上,有較為人性化的見解,這是與之前相關影視作品的較大區別。

  冼星海客居哈薩克首府阿拉木圖的情節,看似片片瑣事,可從中頗能窺視主人公的感情世界、心理狀態。

城市、劇院,樂團指揮(拜卡達莫夫)、指揮胞姐(達娜什)及達娜什女兒(卡莉婭),諸多圍繞在冼星海周遭的人和事,豐滿故事厚度,也讓觀眾更為親近冼星海作為「人」的層面。

早年左貞觀考察,冼星海在哈薩克庫斯塔奈曾與俄籍猶太女子結識共居、形似夫妻,但各界因「為賢者諱」多避之不談,《音》片雖未表現前述段落,但隱晦地暗示冼氏與達娜什、卡莉婭的「類家庭」關係,呈示大局之下人物的必然緣份,情理之中、尺度合宜,絕非俗套的為戀而戀。

  可以推測,電影中插敘冼星海記憶中的中國(延安)情節:與髮妻錢韻玲的甜美生活、與女兒冼妮娜的天倫之樂、接受組織任務啟程、中國抗戰的艱辛、作品在延安演出的情況……,或為避免敘事過於單調呆板,也相當程度地維護著冼星海的形象,表現其心繫祖國、思念家人的重要意志。

無奈這股意志,與時局(世界戰爭、軍閥作亂)所限,交互形成全劇揮散不去的衝突,提高電影的可看性。

  在主敘與插敘之間,電影使用冼星海創作的兒童歌曲〈只怕不抵抗〉作為黏著劑,一方面,冼星海在阿拉木圖教卡莉婭演唱,而卡莉婭以生疏的中文及不全的音調唱著旋律,既表達對完整家庭、親人關愛的念想,也控訴戰爭的殘酷;另一方面,在延安牙牙學語的冼妮娜唱出該曲,體現家國根源的牽引力量。

童真質樸的樂聲,將兩條敘事線短暫合一,觀眾應可體會故事主人公內心的複雜交錯。

  吾輩已難單憑文獻,知曉冼星海生命最終歲月緣何輾轉數地,又如何創作不輟。

不過《音》片提供尚為合理的敘事:因戰事緊張,阿拉木圖樂團解散,冼星海奉派赴邊境小鎮繼續音樂創作、演出及教學工作,又因時局變動需遠離邊境、改赴他地,並在一次演出中病倒,方被送往莫斯科療養,最終病逝,得年四十。

其中,冼星海欲闖邊境被阻,以及大雪中在邊境遙望祖國,隔著鐵絲網輕抓一把中國雪堆,最終無奈離它遠去,幾乎沒什麼言語對白,卻情感真摯、不流痕跡。

或許這種沉默,某種程度也反映不諳俄語的冼星海,在流浪前蘇聯地區有苦難言的狀態。

  在電影首尾,各有一小段旁線倒敘,即一九九0年中年冼妮娜與卡莉婭在阿拉木圖的相認互動,既作為情節補充,亦收束故事,平和安祥地完結全片。

  演員表現方面,我認為《音》片是一部實力雄厚的作品,雖然網絡上不少言論涉及不習慣胡軍演出藝術家而有差評,但這純屬刻板印象,實則胡軍不少面容、肢體,充份傳達出一個幾乎「失了根」的文人,如何擺蕩於期待與絕望之中,我甚至認為胡軍扮演的冼星海,最像一位真實的「人」。

而來自哈薩克扮演拜卡達莫夫、達娜什及卡莉婭的演員(恕我未能記清姓名),甚有水平,技藝精湛。

特邀扮演錢韻玲的袁泉,以及扮演中年冼妮娜的劇雪,科班出身,戲劇經驗豐富,尤其片尾劇雪帶話劇式的臺詞表演,誠懇流露。

  《音》片也存在幾處問題:「交響詩《阿曼蓋爾達》」字幕寫成「交響組曲《阿曼蓋爾德》」(但畫面中樂譜上的題名正確),應該是翻譯失誤未校勘而致;所謂《黃河》的改編曲樂譜,除題名更動外,五線譜上所寫看似仍是《阿曼蓋爾達》旋律;胡軍演奏小提琴的畫面與音樂未能吻合,也缺乏演奏特寫;片尾字幕敘明冼星海曾就讀「上海國立音專」,應為「上海國立音樂院」,說明歷史細節問題的考證還有進步空間。

但綜覽全片已很大程度地還原時代,包括道具及音樂的設計尚能考慮全面,甚至片尾一小部分試圖還原延安版本的《黃河》音響,難得可貴。

這部由冼妮娜作總顧問、在「一帶一路」及《哈中合作拍攝電影協議》背景下拍攝、以我國重要音樂家冼星海生平為主體的電影,總體而言確是較為成功,值得一看。

 6 ) 《音乐家》个人感。请抛下所谓“主旋律”偏见去影院看看这部电影

个人认为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第一遍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和感动,音乐的震撼,《阿曼盖尔德》《黄河大合唱》激昂振奋人心,家国情怀的震撼,感受到战争年代人们的无可奈何,第二次更多的是感动,默默流泪,影片叙事形式,包含一些背景的交代,整体可能显得略散一些,也是我认为稍微不足的地方,很多镜头收得太快,就是情绪还没转过来就被切到下一个情境里,大概是由于叙事的完整性和影片长度的限制吧,但主题其实很鲜明,太多让人记忆深刻的场景,相信看过的人都能记在心里了,有家而不能回,每个人都怀着对家和国的思念,车站老人对在前线的儿子的思念,卡莉娅对爸爸的思念,达娜什对丈夫的思念,冼星海妻女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拜卡达莫夫对音乐、对祖国的热爱和信念,冼星海对妻女的思念,对祖国的思念,他们都共同爱着自己的祖国和家人,所有的情感都在音乐中升华,“音乐是不朽的”,这句话每每听到都会打动我,时光流逝,风采留低,优秀的作品是永恒的,会让我们永远记住,记住那些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

冼星海,一个从小知道的名字,却从未特意了解过,这里也要再一次感叹偶像的力量,不然可能也不会有机会了解这位音乐家,看到他短暂而伟大的生命的最后几年,不由得让人惋惜让人心疼,但是与流浪汉不同,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他崩溃过失落过也痛苦地反抗过,但他始终不孤独,他心向祖国,把对祖国的思念化作音符,音乐给他力量,他也通过音乐带给人们带给这个国家力量。

三刷的时候我更加感触,有的人,一次再见可能就是永别,也还有今生未见一生想念的遗憾,那种深入骨髓的想念,多想见他,多想再见他一面,以至于影片一开头妮娜和卡莉娅相见,黄河大合唱响起到影片最后,我也是止不住想哭。

我看电影会特别关注演员的情绪,这里真的忍不住大赞各位主演了,中哈两边的演员都太优秀了!

从演员就能看出电影拍摄的用心程度,每一位都令人印象深刻,对哈方的两位主演别里克·艾特占诺夫和阿鲁赞·加佐别可娃很陌生,但看完电影我对他们肃然起敬,不管看几次,你都会被他们的情绪带进去,包括一个眼神,让我记忆深刻的地方太多了,冼星海进剧院看到的,拜卡达莫夫在台上指挥演奏,气质到神情,太引人入胜了,包括他表现出来的角色眼里的忧虑、激动、笃定,一系列的情绪变化都是自然而准确的。

袁泉老师虽然只有几个镜头,即使没有对白,也将满满的思念感染到了观众,胡军老师跟袁泉老师对手戏的场景,都极为流畅自然。

影片里面很出彩的一条线就是卡莉娅与冼星海的互动,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锣鼓,嘚儿隆嘚隆咚~我很喜欢的一段,是在阁楼上,“妮娜,我好想你”,卡莉娅问冼星海,冼星海只是点头而不是说话,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感叹一下,胡军老师这里的演绎实在太棒,到后面冼星海转身背对卡莉娅,两个人都在哭,那个有着宽厚胸膛坚实臂膀的男人,此刻也忍不住抽泣,女儿大概是每一位父亲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吧,这是影片里面唯一一次看到冼星海哭,其余更多处是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深切的痛,想念,无望,胡军老师是一位太优秀的演员,看完影片我不会认为他就是冼星海,但是他真真实实让我体会到了冼星海的内心滋味,他的信念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家人热切的想念,冼星海三次靠近中哈边境线的情境无一不让人动容,一线之隔,跨不过去的背影,激动到忘却生命危险而奔跑却被止住的步伐,“那里就是中国”,铁网另一边,一把白雪寄托深切的故土情。

胡军老师对冼星海这一角色的演绎真的带给我很多惊喜,却也不意外,相比硬汉形象,我更喜欢层次丰富的角色,即所谓的细腻,内心丰富的演员最能打动人,所以想想大众普遍意识和固有印象也会让人深受其害,有时候会让你看不到一个人的多面性和闪光点,也包括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一个最初定位,它不只是是一部带有“主旋律”标签的故事片,电影从演员到制作,都是非常用心的,国和家密不可分,影片传达的家国情怀,都因为这群人,而显得真诚,朴实又格外珍贵,真诚的东西最能打动人,也应当被更多人看到。

 7 ) #电光幻影# 《音乐家》,澎湃的唱响,激情的欢呼,而背后离别的苦涩和艰难的独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电光幻影# 《音乐家》,澎湃的唱响,激情的欢呼,而背后离别的苦涩和艰难的独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作为2019年北影节的开幕电影,《音乐家》一片,讲述了冼星海先生深入异国他乡,独自艰苦而行,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于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一边生活一边创作,等待重返祖国怀抱的那一天。

这段经历的谱写异常平实,没有太多的渲染和唱念,更像是把生活里的本来样子翻出来给不知真相的人去看。

影片中的冼星海先生,在异国结识好友,遇见善良的哈萨克斯坦人民,温柔待人,亦得到真挚的回报,给予的牵挂,让两国人民之间的故事,成为了一段值得纪念的回忆。

不得不说,《音乐家》的宣传片剪辑得那是相当的有氛围,色调和画面切换都令人动容。

真正坐到电影院去看成片的时候,感觉色调气质上突变。

同是一个色调,宣传片的充满了孤寂的大片感,电影则更贴近写实的生活气息,更有生活化的感觉,甚至有点低气压,跟宣传片的文艺工作者那种一回眸,百感交集的味道完全不一样。

看得我也是有点想笑。

其实影片拍的无功无过,真是挑不出什么我心里的大毛病,但是怎么形容好呢,就是整体感觉不香。

影片平述了冼星海先生的这段人生经历,整体表达都可以,但是从剪辑上来说,以及主线故事的切换来看,我觉得,第一是有一点卡,就是一个节点的内容讲一下,衔接特别快速的就进入了下一个节点,没有润色和弯转,略生硬,第二是剧情有些碎,可能是影片想用更多的描述来完成细节的完整,把人物立体化,但是整个主人公的故事就成了支离破碎的片段,有很多旁枝在拉扯主线,极大的分散了注意力,第三,演员胡军先生的整体演技来说应该是不会有大问题的,是靠得住的那一种,但是冼星海特别闷,就是相比艺术家、音乐家来说,人物更糙了一点,这种刻画上的闷估计是人设问题,胡军如何绷着演下来,还要收敛自己,那这个人物不香也就很正常了。

就觉得没什么滋味,但是又不能说不好看。

但是确实比我的预期还是要有点距离的。

这部电影,因为是开幕电影,所以有些辉煌感。

但是坦白说,胡军先生本人跟冼星海的角色真的是太难靠在一起了。

这样的选角,全靠演员强行用演技支持,是不是也有点太难为人了。

就胡军的身材比例和脸型,跟冼星海本人没有什么相似度也就算了,根本是气质上都很难改变的。

用优秀的演员诠释作品是美好的事情,但是让演员承担颠覆这个责任有点大。

冼星海先生的孤寂和独行的温柔,其实更赢弱一点比较好,胡军的强悍是发自骨子里的养成,实在不是坚韧二字可以表达的,实在是差太远了。

但是胡军先生的演技和努力,还是值得相信的。

作为主旋律电影,《音乐家》还是成功的。

剧情的基础给的比较好,选择的阶段也有感染力。

胡军本人对冼星海的尽力是肉眼可见的,其他演员的配合和表达也能够感受到尽心。

当然,有些演员总觉得业余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多心。

主旋律电影拍成这个样子还是应该觉得欣慰的,至少没让人觉得太难过,中规中矩,但是该感人的地方还是一点没少。

不,是因为冼星海先生自身的伟大吧。

岁月让历史凝刻了许多人的心血和付出,这些应该被雕刻成永恒的回忆的故事,才是最好的黄河大合唱,仿佛一曲未尽,人已热血沸腾。

我是确实觉得好听,虽然《黄河大合唱》那么官方感,可是却一直能在我们的心里,唱出激情。

选择记忆,是最好的尊重,而尊重中的懂得,是我们对历史先行者中那些伟大的人,应该做出的承诺。

感谢有你。

作者:小佛搞特

 8 ) 时代下的无助

对电视剧的印象是从中央八台开始的其中印象最深的三部电视剧《冼星海》《乞丐王子》《意难忘》三部剧对我各有影响,《冼星海》让我开始懂得家国情怀,所以我一直记着这个名字,是我的偶像之一说起来我爸还是音乐老师出身,我却一点这方面的天赋都没有,有些好笑对吧,但我依然喜欢音乐,这也许是家学影响吧去广州的时候,还特意去中山大学看了那座冼星海雕像,差点没赶上城铁也是这个星期才知道电影即将上映,立马买了张票,下午到了电影院,空无一人,果然是包场了,艺术电影果然观众少啊,也好,挑了个更好的座位看完的感觉,其实不知道说什么,整部片子的主调是反战以及对祖国的期盼,有家不能回,有志无处报,冼星海作为音乐家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也无助的像个普通人,只能将情感寄托在音乐上,可终究越不过那条边境线引用下电影中的台词吧我的表面平静我的内心熊熊火焰我可怜的生命将要被那熊熊火焰所吞噬

 9 ) 音乐家冼星海: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曲

一江河奔腾、不舍昼夜,诗仙李白曾经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圣杜甫曾经乘舟眺望长江沿岸星辰低垂的原野,记录下水天之间「月涌大江流」的壮阔。

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代代人生长于斯、歌哭于斯。

上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土沦陷、山河依旧,青年作家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以唤醒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

看了讲述冼星海人生故事的的传记电影《音乐家》,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甫一样,冼星海也曾将江河融入自己的创作。

他们都命运多舛,犹如漂萍四处浪迹,但是一直未忘忧国。

他们在忧国中创作出的作品犹如江河,流传不息。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吏之家,走上仕途既是家族对他的寄托,也是他个人的志向。

然而造物弄人,他的一只健笔能够写出惊风雨的诗句,却无法写出符合科举考官心意的文章。

饱读诗书的杜甫屡试不第,他唯有蛰伏在唐朝的首都长安等待政治机会。

他没有等来登上天子堂的荣宠,四处奔走为达官贵人献赋呈诗仅仅让他谋到了小吏的差事。

唐朝的叛将安禄山起兵反唐,攻陷长安,曾经开创了开元之治的皇帝李隆基携杨贵妃出逃。

在纷乱的时局中,杜甫被叛军抓捕。

出逃陕西、辗转甘肃、栖身四川,诗人杜甫发出了「国破山河在」的悲叹,「一洗苍生忧」的壮志难酬,杜甫因为囊中羞涩而英雄气短, 「囊中孔羞涩,留得一钱看」。

当西南的生活无以为继,杜甫携家带口前往湖南,准备投奔在那里为官的旧识。

然而旧识亡故,杜甫只能带着家眷乘船在湘江上漂流,「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杜甫原计划带领家眷北上汉阳从汉江走水路抵达长安,然而他身染重病,天不假年,最终,一代诗歌天才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辞世。

二电影《音乐家》刻画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冼星海只身飘零哈萨克斯坦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冼星海和杜甫一样生逢乱世,一样为自己生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土地不息创作。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澳门渔家,自幼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

通过一路的勤学苦练与负笈深造,上世纪30年代,冼星海成为了上海滩著名的作曲家,他供职于百代唱片,他的音乐作品又叫好又叫座。

30年代末期,受到延安精神的感召,冼星海放弃了在国统区优渥的生活,毅然前往延安投身红色革命。

1940年,冼星海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制作配乐。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以后,冼星海几经辗转,落脚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府阿拉木图。

胡军和袁泉主演的电影《音乐家》让观众得以知道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际遇,得以知道妙手天成的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以及创作者在创作功底登峰造极之前所经历的千难万险。

音乐没有国界,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冼星海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打动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

因为拜卡达莫夫的援助,冼星海有了栖身之所与工作赚钱之机。

在「国破山河在」的悲愤中,冼星海奋笔创作。

他根据带领哈萨克斯坦人民抗击沙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的事迹,创作了交响乐《阿曼盖尔达》。

音乐家有自己的祖国,身在哈萨克斯坦的冼星海时刻盼望回到中国。

然而因为军阀盛世才控制了新疆,冼星海无法取道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新疆回国。

在「归路从此迷」的无奈中,冼星海在异国痴痴遥望祖国的方向。

多年的漂泊摧折了冼星海的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被转送到莫斯科接受治疗。

然而天不假年,1945年,四十岁的冼星海在莫斯科一家医院辞世。

三评价与被评价是创作者的宿命,杜甫对唐初四杰的作品有共鸣,然而在杜甫生活的时期,有文人认为唐初四杰的作品流于平庸,杜甫质疑那些批评者只有描绘花鸟的功力并无擒纵瀚海巨鲸的道行,「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正是在反击批评者、为唐初四杰正名时,杜甫写下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

江河万古,流水不朽,和江河同样不朽的,还有杜甫的诗句。

中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推崇李白天马行空的浪漫,也被杜甫记录的民生多艰所感染。

白居易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这首诗中写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晚唐文学家韩愈也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人间等待好的作品,人民呼唤好的创作者,好作者携好作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诗人杜甫、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出了光焰耀人间的好诗、好曲,他们的作品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鸣。

他们的诗、曲之所以不朽,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身处国家危亡之际,杜甫、冼星海为了倾诉家国情怀呕心沥血「赋到沧桑」。

 10 ) 是什么给人插上自由的翅膀?——观电影《音乐家》有感

一封家书,寄不到的山南水北;一生思念,望不见的地久天长。

一道封锁的国界线,一本过期的证件,一场看不到希望的恶战……这是冼星海自接受任务赴苏联为纪实电影《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至病逝的最后人生写照,亦是他一去不复返心上最沉重的枷锁。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但正因有了枷锁,才有了自由;就像有了堤岸,才会有奔流的河:自由更显弥足珍贵。

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自由,追求自由一直是人类飞蛾扑火般的本能。

而电影《音乐家》,用极为深情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娓娓道来人性深处的光辉与暖;并用最为深沉与悲伤的方式,诱发了笔者一个思考:是什么给我们插上自由的翅膀?

01把一切都忽略,他首先是个男人。

他有一对妻女,妻子贤惠、女儿可爱,美满的小家在延安。

而他离开时,孩子冼妮娜尚在襁褓。

妻子钱韵玲抱着懵懂的她,数次欲上前搭话,被一拥而上的人潮挤散。

他从车后窗堪堪转过,挥着手回望的身影,从此成为一对妻女记忆里最后的画面。

小车驶过蜿蜒的山路,一如冼星海辗转坎坷的人生。

从此,他似一叶孤舟,一意孤行又疲惫无奈地闯入汪洋。

四周一片黑暗,前路尽是茫然。

此去一路颠簸起伏,在望眼欲穿和攀山越岭的思念都到达不到的远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从电影的寥寥画面,我们不难想象钱韵玲此后的人生。

她或许站在路口不停地往外望,期盼着将丈夫带走的车开回,妮娜渐渐长大;她或许点着灯疲倦却不敢松懈,一刻不停地为丈夫画着堆得越来越厚的五线谱,妮娜在身后玩耍……五年的时间说长也不长,可她从此等来的,只有一封发出两年才收到的家书和永远再盼不到的噩耗。

一个人真正的消亡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

因为思念与爱,冼星海从未从这个家庭离开;也是因为思念与爱,他身虽陷囹圄,魂却仍自由。

当他带着卡里娅唱《吹起小喇叭》时,妮娜在母亲的身后,隔着千山万水轻声地和;当他怀着希望写下那16封家书时,钱韵玲读着一封两年前的来信无语凝噎。

在无数次想象里,在亲人的爱与思念里,他陪着妻子慢慢变老、伴着女儿渐渐长大。

抗战胜利,延安的火车通到了阿拉木图,他坐上驶向胜利的列车,回归故土的怀抱。

而妻子用他从莫斯科带回的梳子与镜子梳妆的样子,一定很美。

02电影中还有另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是冼星海的房东,达娜什。

一开始,她为冼星海穿她丈夫的拖鞋而悲愤;最后,却为他裁了一件皮衣做乐谱夹,在冼星海的行李箱里放上丈夫未穿的大衣并藏进所有家当。

而这期间发生的一切,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与热忱的情感、更是中哈人民缔结下的深厚友谊的缩影。

流落他乡的冼星海无依无靠,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心心念念的胶片被毁,那一瞬几乎万念俱灰;他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最终在拜卡达莫夫的帮助下寄居达娜什家中。

但他并未为此丧失斗志,他照顾小卡里娅如同照顾女儿,宁可自己少吃,也不能让孩子饿着;他卖掉了自己的大衣,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只为换回一叠补贴家用的钱。

在达娜什腿伤无法上工时,一双矜贵得只握过钢笔与琴弓的手,毅然决然地扛起了砖头。

他在最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都从未想过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烛火点亮的,是一片漆黑夜里的一点光明;烛火摇晃的,是风雨之中一颗坚定斗争的心。

他创作了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歌颂的不仅是苏联的英雄,更是全人类勇于斗争、不轻言放弃的战士们。

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战士呢?

拖着一身的伤病,乐思敏捷、笔耕不辍,留下一部部不朽的音乐作品与论著。

江山残破、风雨飘摇,冼星海斗争的心与独立的灵魂一直都没有妥协与言败。

他也曾沮丧,在取道蒙古国被拒后坐在路边发呆;但在众多朋友的鼓励下,他很快振作起来,依然坚持创作,将必胜的决心写进乐章、传递给世界。

可以说,正是身边人的支持、斗争与独立的精神,让冼星海一直保持着精神与艺术创作上的绝对自由。

03证件过期,让冼星海被困国境一线之外;战争年代,让字字泣血的信无法寄出。

人与物质总是被其存在形式所困,好在,人类能通过创造获得自由,而冼星海创作音乐。

音乐无界,无论严寒或长夜,它都能跨越一切。

在枪支逼退、冰雪封境的边境线上,日日守望。

从对妻离子散“小家”的缅怀、到对战火纷飞“大家”的思念,冼星海将每一缕心声都揉进创作,激昂愤慨的乐章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战斗的号角。

从《阿曼盖尔德》到《满江红》,从《黄河大合唱-修改一稿》到《中国狂想曲》钢琴部分,他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艺术献给人民”的精神,在反法西斯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以音乐创作不断激励着中苏乃至全世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

初下火车,他冻得发抖,却拒绝了曾经也是小提琴手的流浪汉“音乐还是酒”的诱惑,毅然决然走进了剧场;在深夜,他目睹以琴易物失败的流浪汉被驱逐,出手阻止了小提琴被砸烂,转身卖掉唯一能用来取暖的大衣;最后,他走出剧场,看见不堪生活重负的流浪汉从教堂上一跃而下,那把他亲手拯救过的小提琴,最终还是难逃支离破碎。

因为音乐,冼星海从未放弃对抗战必胜的决心,也未放弃对生活的殷切盼望;因为音乐,冼星海在一贫如洗、冰天雪地之中,依然捧着一颗炙热的赤子之心。

人可以被边境封闭,信也可以为战火所阻,千山万水,亦会占据游子的归途。

但是音乐是自由的,它自每一根琴弦的颤动、自指挥棒一个轻盈优雅的弧度溢出,轻易间就飞越任何艰难险阻,传递到每一颗心间,将人类不能共通的悲欢联合起来,不能互懂的心声聚合起来,凝聚成统一而强大的力量。

04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祖国饱受战火洗礼、莫斯科遭遇突然袭击,在车站眼看着敌军空袭扫射尽大半生命,眼看自己并未救下那个装水的孩子,冼星海也依然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对和平的渴望和热爱。

他在苏期间创作的乐曲,大部分都是表现祖国人民与苏联人民英勇抗战的作品。

同时,在阿拉木图,他结识了作曲家拜卡达莫夫等哈萨克音乐界的朋友们,缔结下跨越语言、超越国境的深厚友谊。

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对和平的热爱与渴望。

他跟在满街哭诉自己父亲在战场上的卡里娅身后,眼里透着深沉的痛苦;他抱着思念父亲的卡里娅,哽咽着喃喃自己的思念。

卡里娅天真的责问又何尝没有问到他的心底:“大人们为什么要打仗呢?

”如果没有战争,他或许正在家中,优美的乐章自笔尖流淌至琴弦,琴声和山风合奏、和晨鸟共啭,身后的妻子抄着琴谱,偶尔笑盈盈地抬头看着他,而妮娜随着琴声翩翩起舞,像小树苗一样越发拔高。

可偏偏一声枪响打破了这一切,让祖国被铁蹄践踏、让妻女为山海所隔;让卡里娅失去父亲,老妇人失去儿子,千千万万的人家庭破碎、苦不堪言,又有哪个人不痛恨战火与鲜血带来的一切创伤?

而对和平的热爱与渴望,在战争泯灭一切希望、一切生机的最黑暗时期,总能给以人最大的自由,能从一切的痛苦和创伤之中解脱,永远燃烧着对生活不灭的热情。

当冼星海目睹战争的创伤,坐在阿拉木图剧场的观众席上看着一片漆黑的剧场;当他站在库斯塔那简陋的教学环境中,打开积灰的琴盖摁下的第一个音符;当他站在狭小的舞台上,指挥棒一舞,恍惚间分不清濡湿脸庞的是汗水、泪水还是黄河的滔天巨浪,相信他心里澎湃的不只是那一条蜿蜒的大河,更是对祖国河清海晏、对世界恢复和平的发自内心的祝福与铿锵豪情。

05冼星海倒在了他一生挚爱的舞台上。

在黑暗的战场播撒光明的人,终于在光的怀抱中寻得安宁。

而他的所愿,中哈铁路通车,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的进程,逐步实现:1990年9月12日,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铁路接轨;2017年6月8日,霍尔果斯至阿斯塔纳客运铁路正式投入运行;2017年3月22日举行的中国塔城——哈萨克斯坦阿亚古兹铁路前期工作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标志着中哈两国第三条跨境铁路大通道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正如冼星海所言:“没有祖国的人就是没有根的大树。

”,影片中时刻展现着冼星海对祖国的思念,令人动容;而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等哈萨克斯坦的音乐家缔结的深厚情谊,是中哈人民团结互信、包容互鉴的印证;中哈铁路的贯通,更为两国间贸易往来、人文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笔者是大学生,更是想从大学生的视角来看《音乐家》这部电影,以及当今时代赋予青年人的历史意义。

在建设共同发展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青年人是人民友谊的生力军”,《音乐家》这部电影,从冼星海这一人物的剪影,以最直击内心的方式,真实而伟大、文艺且浪漫地将中哈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展现出来,给青年人一个“不忘昨日的来处,认清明天的去向”的浸入式的时空体验。

青年人总是容易被“情怀”感动。

而《音乐家》展现的家国情怀,深情而细腻,在影片中的体现丝毫不突兀,令人不知不觉潸然泪下。

戳中泪点的地方有很多,值得宣传的点也很多,希望在后期的宣传过程中,能够看到更多展现影片复杂而富有层次的情感的内容。

就笔者而言,记忆最深的,是茫然无措、泫然欲泣的卡里娅走在街上,冼星海跟在身后,眼里盈满了剜人的疼痛。

那一刻,一位见不到女儿的父亲和失去父亲的女儿,在命运的岔口相逢,不言不语,却胜过世上的一切;柔情似水,却迸发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强大的力量。

06回到那个问题的本身:是什么给我们插上自由的翅膀?

在战火纷飞、举目无亲的时期,冼星海用他生命最后的五年作出了回答:亲人的爱与思念、友人的支持鼓励、斗争的心、独立的灵魂、热爱的事物、对和平的爱与渴望、家国情怀。

《肖申克的救赎》说:“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 而冼星海正如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的、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间;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07最后,我想谈谈这部影片本身。

从中方的两位主要演员来说,冼星海的扮演者胡军老师,拉小提琴的样子专业而迷人,将一位落难却不轻易屈服的音乐家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胡军老师与小演员的交流质朴天然,除此之外,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细节:得知胶片被毁时一瞬爆发的震怒、售卖大衣时颤抖着原地蹦跳取暖、着急争辩而不小心对达娜什说了国语的窘迫……最感人的,莫过于是最后一次透过边境回望祖国,掬起一捧边境外的雪时,仿佛连眼睛与心都跟着结冰的神情。

将豪情与柔情融合在一起,不仅演出伟人的“伟”,更演出了“人”,细腻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

而钱韵玲的扮演者袁泉老师,寥寥几笔就将一位隐忍而伟大的女性形象表现出来。

袁泉老师展现的“思念”是绵密又疼痛的。

从她凝望山口的神情、到妮娜误以为父亲回来时酸苦的笑,甚至是为丈夫不断手抄五线谱的场景,每一幕都恰到好处地盈着快满又不漫溢的悲伤。

在冼星海辞行而又被人潮围住时,袁泉老师在无奈之中,又深刻表现出钱韵玲作为钱亦石之女、音乐教育家的优雅与涵养,更是从用炒熟的黄豆磨成粉、加上红糖冲泡的“咖啡”和蹑手蹑脚叫醒丈夫的动作中,展现出夫妻二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柔情。

除了演员令人拍案称绝的演技之外,电影几条线的设置让人印象深刻。

从冼星海与流浪汉的对比中,将冼星海对音乐的热爱和不灭的革命斗志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达娜什因冼星海穿她丈夫的拖鞋而悲愤到为他放上丈夫生前未穿过的大衣并装进全部家当;从冼星海与卡里娅的互动到钱韵玲与冼星海的回忆或与妮娜互动的镜头穿插……每一幕都生动又鲜活,人物表现形象又立体。

直到最后,冼星海苦难的命运与恢弘的《保卫黄河》一同呈现出来时,感动的情绪达到巅峰,丝丝入扣的表演令人痛彻心扉(就是在这段个人认为镜头有点琐碎凌乱,笔者拿纸巾擦了擦眼泪,耽误了一小会儿就有点看不懂故事的叙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影的体验)。

总体上来说,《音乐家》是一部周正精美的人物传记,温情的人文史诗。

感谢每一位演职人员的辛苦付出,电影《音乐家》,值得每一个人走进影院,也给了每一个从不同的目的出发的人,都能走进影院的理由。

《音乐家》短评

冼星海,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黄河大合唱》家喻户晓。可也许和我一样,很多人对他的生平其实知之甚少。他的哈萨克斯坦的漂泊挣扎更是鲜为人知。音乐家间的惺惺相惜及无私帮助,令人动容。回望,是对天才最好的铭记。 “离乱人不及太平犬”,感恩生于和平。愿人类永生永世远离战争。

7分钟前
  • 一撮茶
  • 推荐

一般:袁泉打酱油,亲情部分渲染的太次了

8分钟前
  • 凌枫
  • 较差

当一段历史了解一下。拍的真寡淡。

10分钟前
  • 可可
  • 较差

很动情!!!!

12分钟前
  • 陈小欧Oyster
  • 力荐

单纯从人物刻画而言,我泪目了好几次

16分钟前
  • Norma
  • 还行

这是一段冼星海一生鲜少被提起的故事,很珍贵,很温暖,喜欢。镜头里透着东欧电影里才会有的光色质感,特别是有关于小女孩的镜头,喜欢。音乐本身就有他自己的魔力,当中哈两国版的《黄河大合唱》交替出现时,眼泪夺眶而出,喜欢。美中不足的是胡军眉目太过硬朗,眉头紧锁时少了几分艺术家的忧郁,音乐部分没有百分百从冼星海的音乐入手也是遗憾的。@北京国际电影节

18分钟前
  • 斯坦利酷酷迪
  • 推荐

真的超级震撼,我向来不喜欢这一类题材,但是朋友推荐了,看完之后回味无穷。演员都非常朴实,用真心在演戏,在讲故事。总之推荐大家看,真的很让人思考。

19分钟前
  • 菠萝
  • 力荐

集体观影。想到那句"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是音乐家是有祖国的。"黄河大合唱一响起来就忍不住掉泪。

21分钟前
  • Esperanza
  • 推荐

还可以

25分钟前
  • Mr.蚊
  • 还行

情节有些散碎的感觉(虽然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后革命时代的抗战叙事除了思念祖国思念亲人,难道就拍不出来无产阶级斗争精神了吗?最后,三颗星里面,胡军哥的表演一颗星,服化道一颗星,大量真实的自然光户外镜头一颗星。

27分钟前
  • xy Svetlana
  • 还行

就故事来说,真实事件改编,还是不错的,就是这个胡军啊……有些个演员真的不适合当演员,一看就是在演,怎么看都不真,胡军同志算一个,袁泉老公也是一个。

28分钟前
  • 豆豆的丈夫
  • 还行

没有祖国的人就像没有根的大树,影片最让人动容的一幕就是冼星海在边界看着近在咫尺的祖国却无能为力,只能每天都坐到那里,连边界的守兵都为之动容,虽说是人物传记,但是没有刻意煽情,尤其最后一幕蒙太奇的手法中外共奏《黄河大合唱》,我想没有人不感动吧。。

31分钟前
  • 小姜说剧
  • 力荐

金逸 历史氛围还原还可以,风光、音乐都不错,就是剧情差点,胡军难有发挥。

36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76)

37分钟前
  • 小饭
  • 还行

中哈边境的草原,阿拉木图的大雪,异国他乡的思念,涤荡出了一个音乐家的灵魂。

42分钟前
  • 易暝君
  • 推荐

友情 亲情 思乡情。。。大人们为什么要打仗呢TAT伟人需要铭记 感谢 致敬 RIP

47分钟前
  • 野生大和
  • 力荐

稀里糊涂一顿狂拍,冼星海的异国生活就结束了?看的人一头雾水啊?

51分钟前
  • Lucky福小狸
  • 还行

令人泪目的影片,展现了音乐家冼星海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于阿拉木图生活的真实情景,影片所表现出的不仅是家国情怀,更是哈萨克斯坦人民对中国音乐家的深厚情意!虽然他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根植于此!导演很棒! [/cp]

53分钟前
  • 世月
  • 推荐

阿拉木图

54分钟前
  • 飞向札幌的班机
  • 力荐

我们都知道黄河大合唱,却很少有人了解冼星海,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音乐有一种力量,让人精神焕发,音乐陪伴着他独自生活病死在异国,他终究没能踏上祖国的土地,再见他家人一面。音乐给予每一个战乱中的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斗志,生存的勇气。当黄河大合唱响起,他的眼中透着一种豪迈的气概,这种豪迈的气概从哪里来?来自对祖国无限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

58分钟前
  • 还是做不到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