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达·芬奇密码

The Da Vinci Code,达文西密码(港/台),达芬奇密码

主演:汤姆·汉克斯,奥黛丽·塔图,伊恩·麦克莱恩,让·雷诺,保罗·贝坦尼,阿尔弗雷德·莫里纳,尤尔根·普洛斯诺,让-伊夫·贝特鲁,伊什尼·齐科特,让-皮埃尔·马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马耳他,法国,英国语言:英语,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年份:2006

《达·芬奇密码》剧照

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2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3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4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5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6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3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4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5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6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7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8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19达·芬奇密码 剧照 NO.20

《达·芬奇密码》剧情介绍

达·芬奇密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卢浮宫博物馆馆长被人杀害在卢浮宫内,临死前他费力的留下骇人的符号,从而惊动了符号专家罗伯特·兰登(汤姆·汉克斯)。在破案过程中,兰登结识了死者的孙女,索菲(奥黛丽·塔图),俩人几次遇险,九死一生,逐渐产生爱慕之情。 随着案情的深入,他们渐渐发现这起谋杀案后隐藏着天大的秘密,甚至牵连到隐匿多年的神秘组织——峋山隐修会。兰登按图索骥,发现所有的解密的密码都藏在达芬奇的作品中,而最让人震惊的是,索菲的身世一时间随之复杂起来,她究竟是谁?峋山隐修会再现江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虽然30但仍17张卫国的夏天最后的幸存者在我入睡前我在北京·挺好的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第三季社交动物虚构网络:死亡、谎言和互联网不良执念清除师三天一生唐顿庄园2杏运姐姐来了最后的圣殿骑士谍影重重之上海康熙微服私访记4请以无名呼唤我生死28小时佐格舞出我人生4慧眼女特工第三季特工总裁校花宠妻极恶非道3牧师神探第七季烈火刀影植物图鉴乌鲁木齐的天空机器人病毒危机红色气球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达·芬奇密码》长篇影评

 1 ) 达芬奇密码》书与电影的半万对比

(前注:因为看得书是英文原版,有些单词和人名没多想如何翻译得妥帖,所以索性都直接用的英文)280页,105个chapter再加一个epilogue,我终于看毕了。

抽空去看了电影版,这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还是它在中国上映的时候和母亲去电影院看得,第二次是gap year补片为了写短评看得,但这次不同的是,我下了加长版,比之前的剧场版多半个小时。

电影和书,在很多细节上都有所不同,但电影基本还是忠于原著的,这其中的成败端倪我们稍后再议,先为咱们只看了电影还没看书的英专们谋谋福利,简单盘点一下书与电影的出入,也不是盘点,就只拿大家最关心的人物结局些许说两句。

不知道是演员太优,还是选角太棒,或是已经先入为主,我觉得这些大牌们都非常适合他们的角色,不像我看《姐姐的守护者》书的时候,脑海里Sarah一直就是凯特温斯莱特,结果一查电影演员表,是卡梅隆迪亚茨……好吧,让我先吐槽一下《姐姐守护者》的电影版,还没来的及看,听说连Julia这个人物都没有,主人公家庭以外最大的支线被生砍了一半,琼瑶没了女主角,只剩下孤零零的Campbell,更别提Julia的同性恋姐姐,和Jesse对她痴狂的这些乐趣了。

不是想批评导演,只是觉得可惜。

回来接着说Da Vinci Code,汤姆-汉克斯的气质很符合Langdon,这位因为有一场撸戏就错过《美国丽人》的“美国年度最信任的名人”,和角色正气凛然,权威睿智,又憨厚无辜的形象如出一辙,别忘了阿甘可是所有老美心中的活佛。

在《云图》看里看汉克斯演一次恶棍有多难得,今年又是以菲利浦船长和迪斯尼先生两位大圣人冲奥。

所以作为跑遍全场的Langdon我就不多赘述了,跟很多好电影一样,真正出彩往往都是配角。

伊恩-麦克莱恩实在是太适合Teabing了(虽然书对他的描述没有我们这个老同志帅,没错他是同志),幽默贫嘴如《极品基老伴》的傲娇攻,邪恶腹黑如《X战警》的万磁王,机智思术如《指环王》的甘道夫,绝望破败如《李尔王》的老国王,而且伊恩本人,也被册封为了Knight。

在电影里,Teabing在最后上警车之前猜Langdon已破出密码,其实书中Leigh在接cryptex的时候就已经发现里面空了,还有拨动出的字母APPLE,他当时就知道Langdon已经拿到了圣杯的秘密,不过最后还是只能在警方那边装疯卖傻,试图用精神疾病为为自己脱罪。

Teabing的仆人Remy则帅过头了,书中他在犹豫是否要在Temple Church中出面解围时曾考虑到,自己露脸了没关系,以后拿到钱要把自己脸整成帅哥好生逍遥,如果他真的帅跟电影里一样,还整毛线啊还让人活么!

还有当Silas问他是不是Teacher时,他的一句I am害我差点喷屏幕一脸,不过后来想想倒是也省了后备箱的对话,书中当时Remy回答的只是:我也是服务于Teacher的。

至于他的死不是饮毒死的,Teabing不会把事情做得这么像案发现场,是酒里加了花生,我是说电影里探员汇报Remy对花生过敏时,Collet说我女儿也是,我当时还心里暗骂,电影就这么点时间,谁关心你女儿啊!

我想原来导演是为了强调这个过敏好为Remy死因吧。

说到Silas,纯真与恶毒,被保罗-贝坦尼诠释的非常出色,保罗上次在这位导演的电影里是《美丽心灵》,演得干脆就是主人公的幻觉人物。

虽然书中他是长发,形象更极端,动不动就是全裸的,电影为了保级自然不会这样,而且他自虐的画面已经看得人够不适了。

书里的Silas最后回院应该是在大雨中,那个画面写的很有表现力,可惜电影里并没有出现,而Silas也不是在误杀Aringarosa后被当场击毙的,他当时把受伤的Aringarosa一直送到了医院,然后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才在雾霭茫茫的公园里,绝望懊恼地说下I am a ghost,不过最后还是在虔诚地祈祷中安详倒地,是一种精疲力竭,也是一种如释重负。

至于Aringarosa这个人物,感觉是在电影里被丑化最严重的,不过演员Alfred(中文名太长…)倒是太年轻了,按书中1982年的Vatican Bank事件, 他彼时已经权杖加身,不会是个毛头小子,如今三十年过去少说也该近六十高龄,怎么还生得个浓黑密发高大威猛……说正经的,首先Aringarosa做这笔交易,也可以说是情急之下出此下策,书里有解释,梵蒂冈已对他和他的Opus Dei下达了无情的驱逐令,如果他能如愿获得圣杯的秘密,就能跟当年的圣骑士团一样,通过威胁教会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从而保住自己苦心经营的教派。

而在跟主动找到自己的Teacher交涉的时候,他让Teacher承诺不会让Silas杀人才让自己的天使全权听命于他的,所以 Aringarosa在伦敦看到Silas枪击警察时才会失声大喊No,其实Aringarosa后来联系Fache并不是像电影所说,谎称Langdon忏悔自己是杀人凶手,而是当得知局势失控时向Fache把整个计划全盘托出,希望Fache能阻止Silas继续被Teacher滥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后Fache冲进牛顿葬地的教堂,逮捕的不是自己之前一口咬定的Langdon,而直接走向了我们的Teacher:另一个人Leigh Teabing。

电影里Fache跟Aringarosa最后闹翻了,而在书中两人的见面,是Fache来医院看望他,并把他为了让飞机驾驶员掉头去伦敦给出的教主戒指还给了他,两人还相视一笑,说我们都该早点退休了,当时那个画面其实很温暖。

by the way , Fache身上没有别Opus Dei的徽章,Langdon在电梯里看到的镜头是导演自己加的。

还有Fache威胁Vernet,和对伦敦机场飞行控制员拳脚相加这些蛮横的行为,也都是书里没有的的。

至于Aringarosa在电影里跟他撒的谎其实是Silas用来骗馆长的,他跟Jacques Sauniere说有人告解忏悔自己要加害于Sophie,Sauniere才答应与他见面,按照Teabing的计划,不仅打断了和Langdon的约会,更直接引狼入室。

Teabing之所以知道这么多,是因为Sauniere桌上有自己的监听器,就是电影里Collet在Teabing家附近找到的。

Fache说完了,就是Sophie了,法国演员我能说出名字的就仨,除了玛丽昂歌迪亚,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让雷诺,也就是Fache,还有一个是《天使爱美丽》的奧黛丽塔图,也就是Sophie。

爱美丽的灵性正是Sophie所需要的,但电影里的少了一份书中女权光环的色彩,不仅在智力上把全部推理都交给了Langdon,武力上也一直躲在Langdon的手臂后面,就在飞机上突然对Silas发了一顿大火,看起来很跳戏,只有扑到Silas那段才能终于看到点她探员的风采,其实在书中她是那种智商不比Langdon差胆子还比他大很多的人。

然后亟待解释的是她的身世,电影里Langdon说Sauniere不是她祖父,事实上他是的,只不过他的bloodline是来自她改名的祖母,车祸时死的只有Sophie的父母,祖母带着brother躲在了苏格兰的Rosslyn Chapel, Sauniere带着sister去了巴黎,Rosslyn Chapel的讲解员就是Sophie的哥哥,书中提到了他的英俊,但电影中Rosslyn Chapel唯一出现的那个人如果就是讲解员的话,唉,那就有点小失望了……还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说the Priory 最后也不知道了Mary的下落,其实书中祖母接过Langdon手中的最终纸条,当即就知道Mary被转移到哪去了,她也知道Langdon也会解出来的,而且她还声明了the Priory会将圣杯的秘密永远保持下去,并不是像Teabing 说的受到教会威胁而没法公布于众。

另外还有两个人物Vernet和Collet,角色性格都有很大改变。

电影中的Vernet看上去是想私吞宝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书里没有所谓的安全通道条约,Vernet把两人带出去是不想让警察在Bank里逮捕他们,这样有损名誉,至于他为什么抢回来,更多是维护自己和自己银行的声誉,还是在确信他们是罪犯后为好友Sauniere的利益着想,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后来Sophie祖母证实了,Vernet的确是Sauniere的忠心密友。

而警察Collet,电影把他从一个负责跑腿的尴尬下级,改成跟Fache好像平起平坐的关系,并用他为切入口侧面表现警察内部对Fache的质疑,还添加了他告诉Fache被调离该任务的情节,当然这是不存在的,因如刚上文所说的,Fache并未殴打机场的工作人员。

最后两个主人公Langdon和Sophie,电影里他们最后发人深省又不失趣味的对话是导演自己加的。

一种师生情谊,一种疼惜和感激,成为两人的关系的最终注脚,就像冒险不过是场邂逅,曲终人散也不会有太多留恋,因为已经收获太多,更颇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情调,倒是深得我心。

而书里的结尾则浪漫缠绵了许多,两人在流连的夜色中相拥相吻,伴着Venus的见证下,谈情说爱俨然已要互许终身。

更有意思的是,电影相比小说其实是电影更多的着墨在了两人的互动和感情交流上,书中的两人对话几乎全部是在推理上忙的不可开交,这也是这部电影评论走向两极的主要原因,推理过程在冒险和情愫中间,被压缩得没有了立足之地。

首先还是先说说朗-霍华德这次的优点,为了保持节奏流畅紧凑,对一些细节的改编都在可以容忍,甚至令人刮目相看的程度,比如开头通过一段采访,把书中大篇对Opus Dei的旁白介绍得干净利落。

还有通过油画质地的浮入和闪回,来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童年,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虽然加大了解读的直观性和猎奇性,但这些画面的紧促和有限,也对初识者的理解造成一定障碍,而且电影这样挤出来的宝贵时间,并不是用来给推理过程让步的,而全给了人物感情上的互动,和导演作者意图的表达。

后者不光在电影步入尾声后,给Teabing,Sophie , Langdon,Fache和 Aringarosa加的一系列独白和对话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以及对片尾气氛的渲染,还有前面Langdon在Teabing家中两人简短的争吵,都是作者有意在提炼甚至提升小说的思想主旨和中心理念,可以说虽然这种结尾大点题的小学生做法略显直白,但是相比一直克制而且力争客观的小说来说,电影这种的表达方法更能引人思考,它并没有纠结于冗长繁杂的推理,而是抓住话语权说出书没说出来,没能说出来或者没想说出来的话。

再来说说它受到恶评的原因,都知道爬满整本书的推理细节是不可能浓缩到一部电影里去的,但加长版的两个半小时也不是一个很短的容器,可是推理的部分简直弱化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觉得这也是柯南的剧场版越来越不好看的原因。

其中最精彩的推理戏莫过于卢浮宫内和飞机舱内(P.s. Leigh的飞机本来就是开往伦敦的,并不是像电影里先决定去苏世黎然后又掉头),个人觉得最精彩的还是在卢浮宫里,因为有逃命的压迫,又是揭秘的开端,推理不管戏内戏外都扣人心弦紧张十足。

记得书里有一幕,正在出逃的Langdon突然想明白了什么然后又狂奔回去,在我脑海里,已经有汤姆汉克斯在空荡的白色走廊里突然停住的画面,廊里的灯光还要应景的闪一下,然后他凝重思索的表情突然瞳孔放大,一阵惊恐,又挣扎几许,眉头一绞,撒腿就往回跑。

当然我的想像并没有出现在电影中,他们轻松地就像躲猫猫一般,这翻那翻掉出了钥匙。

其实还有很多很有趣的长知识段落,像看得我如痴如醉的对黄金比例的论述,电影里只在开头Langdon 讲座结束后借“路人”之嘴一句带过;还有像Langdon在监狱上的那堂课,光那一段的笑点估计比整部电影的笑点还多,而且都是电影里Teabing军衔梗那种level的。

总之对推理强暴般的弱化造成的后果就是,没看过的书的会两种反应,第一种就跟我第一遍看一样,完全没看懂,就连我看第二遍的时候,还以为他们一直在说的Mary是圣母玛丽亚……第二种情况就是大骂电影扯淡扯犊子狗屁一通,很正常, 因为电影里所有推理结果都几乎是直接给出来了,没有详尽的推理过程,更没有说它精彩的理论依据和证据支持。

而在很多人看来,这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乐趣,所以看过书的人的反应,也有可能会因为自己乐趣被扼杀而大失所望,因为这本伪学术小说最大魅力,不是在于冒险,而是在于揭秘!

就跟人们喜欢看《走进科学》,不是看雷倒众生的结果,而是那疑神疑鬼的过程。

这本书让人毛骨悚然的,不是耶稣是人这个民间早以流传已久的传说,而是如何一步步带着你去颠覆已有的传统逻辑,去亲身目睹与经历,最终证实出这个传说,和它近在咫尺的距离。

《达芬奇密码》未必是一本好书,但不妨碍它好看,《达芬奇密码》未必是一部好电影,但不妨碍它在全球卖座。

书和电影,几乎是我全部的兴趣所在。

艺术和商业,是摆在每一个作者和导演面前的问题。

生活和生存,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问题。

(后注:万的一半多,五千五百五十字,看来我又破记录了)

 2 ) 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

假期的时候看了《达·芬奇密码》,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不看书直接看电影会看不懂因为里面涉及到了太多有关宗教的问题,一般不怎么了解基督教的中国人应该是很难看懂的。

我之所以能看的懂,完全是因为前几个月我刚刚看了BBC出品的《宗教全系列》里面以圣经考古的角度很详尽的讲述了关于基督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圣经里提到的几个关键人物和经典故事包括电影里所提到的《死海卷轴》等文献也涉及到了,关于抹大拉的玛利亚,《宗教全系列》里有一章是专门讲她的,并且从考古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了她,我在Bolg里也曾经详细的讲过。

看完电影觉得还是有很多疑点没有完全明白,于是干脆利用假期把书读了一遍。

收获不少书写的文笔很一般,但还算讲的清楚明白,几条线索是平行铺开的。

对比电影,书里对密码的解构要详尽的多,并且是在介绍了背景的情况下慢慢展开的,很容易理解相反电影因为时间的关系,很多经典的细节都被舍弃了,很可惜。

直接的后果就是,不但有些情节让人看的莫名奇妙,而且也大大的降低了影片的连续性因为是先看的电影后看的书,所以不免在看书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把电影里的人物形象往书里嵌....总体来说,大部分演员选的都很棒:汤姆·汉克斯就不说了,影帝级人物,从来不会让我失望保罗·贝塔尼扮演的白化病基督徒,把人物的那种既绝望又虔诚的感觉演的非常到位还有万磁王伊恩·麦凯伦(Ian McKellen),绝对比书里描写的提彬爵士还要精彩让·雷诺扮演的是他一贯的法国警察形象,也还算称职唯一让我觉得不满的是奥黛丽·塔图(Audrey Tautou)扮演的索菲,照书里的描写,索菲是王室的后代,有着漂亮的红色头发与橄榄绿色的眼睛,她出场时穿着一件白色的毛衣,是位优雅的法国中年女人。

但是电影里的奥黛丽·塔图不但把白色的毛衣换成了职业黑色套装,而且曾经以古领精怪的Amelie而出名的她根本就没有半点书里描写的那种王室的优雅........很显然,选择她完全是票房的需要书里的很多情节影片里都做了改动,而最让我觉得可惜的是书里关于索菲与兰登的爱情虽然我一向都很反感好莱坞式的圆满大结局,但就这个故事来说,在经历了那么多挫折与信任的考验之后,两个充满智慧的人彼此吸引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可惜的是,导演把这场戏处理成了有点类似父女情感的结局......说到书,其实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关于密码的解读、符号学以及不为人知的宗教历史5月份,在北京的自然博物馆有一个『达·芬奇科技展』,其中就有达·芬奇设计的密码筒,所以在影片里看到它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惊奇但是书里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解读却让我觉得很是新鲜还有关于圣杯的猜测、圣殿骑士团的历史、十字军东征、玫瑰线以及五芒星和异教徒的说法,都很吸引我故事好像已经不是第一位的了,关于基督教的历史反倒变成了我更感兴趣的事据我所知,耶稣是确有其人的,在公元前,是他一手创建了基督教。

但他到底是不是所罗门的后代、犹太人的王就不得而知了,我想应该是他为了传教方便而编造的背景。

不过现在的圣经把他描述成了一个神,夸大了他的影响力,这是宗教统治的需要。

抹大拉的玛利亚并不是书里描写的王室后代,也不是圣经里所说的妓女。

就现在考古学的结论,她来自加利利海峡附近的一个小镇,因为相信了耶稣的布道而跟从了他,做了耶稣的第13个门徒。

在1945年发现的《死海卷轴》中有一本非正典文献——《玛利亚福音书》里很详细的记载了关于玛利亚的故事,书里说玛利亚是耶稣最爱的门徒,耶稣爱她胜过其他人,并且准备让玛利亚来继承基督教并让它发扬光大。

这就是历史上一直有『玛利亚与耶稣是夫妻』这种说法的来源。

在耶稣死后的300年,公元325年,随着基督教信众的不断扩大,与异教的斗争越发激烈,以致威胁要把罗马一分为二当时的罗马皇帝,信奉异教『拜日教』的君士坦丁大帝为了罗马的统一,宣布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至此,基督教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官方身份。

在接下来的『尼西亚会议』上,包括圣经内容以及耶稣神性等在内的诸多细节得到了确定与统一出于政治目的,耶稣在这次大会上被正式确定为神,而教廷则是唯一可以让信众得以接近上帝的途径为了磨灭耶稣的人性,所有描写耶稣世间生活的福音书和文献都被从圣经里剔除,并被焚毁。

《死海卷轴》是少数幸存下来的珍贵文献之一作为耶稣世间伴侣的玛利亚,理所当然的遭到了封杀,为了诋毁这位女性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圣经》里把她描述成了一个需要拯救的妓女。

这就是这本书——《达·芬奇密码》故事假设的基础郇山隐修会是虚构的,也没有波提切利、列昂纳多·达·芬奇、艾撒克·牛顿、维克多·雨果这些著名成员。

达·芬奇是个喜欢恶作剧的人,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加密术,但对书里所说《最后的晚餐》中对圣杯的猜测,尤其是关于V和M的说法,我觉得有点牵强,至多只能算是现在学术界中流传的几种假设罢了个人认为,达·芬奇只是用了隐喻的方法在这幅画里为玛利亚正了名而已,顺便也嘲笑一下这段基督教的黑暗历史至于耶稣到底有没有后代,我想即使有,在将近2000年的宗教斗争历史里也早就被铲除了.......

 3 ) 不能拒绝:《达芬奇密码》观后

看了电影《达芬奇密码》,总体感觉是,好看但不出色。

整部电影2个小时,较一般电影长,但仍未能涵盖小说中的全部内容,做了大量的删改。

比如对达芬奇另外两幅作品《岩间圣母》和《维特鲁威人》的介绍、《最后的晚餐》中犹大手势的介绍、徇山隐修会的神秘仪式等等,这些在阅读中最为吸引我另我着迷的部分,都没有在电影中得到体现。

再比如小说中兰登和奈芙到英国国家图书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查找埋葬牛顿的“a pope”,场面描写得格外壮观,而在电影中则修改为在公共汽车上“打劫”了一位小哥的手机上网查找,当时的感觉就是“咣当”一下。

另外,很多解迷的过程都被简化,甚至被删改,使悬念大打折扣。

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并非必要,对于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起不到关键的作用,可是这个故事因为缺少血肉,只剩下干瘪的身体而显得逊色不少。

虽然电影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删改,以缩短电影的长度,但整部电影还是显得仓促。

说明性部分被一带而过,不由得观众放慢思路消化吸收一下,就有新的内容涌进大脑,就好像填鸭似的灌输。

电影场景的切换比较忠实原著,快速地在几行人之间切换,以此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

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由于每个段落都比较短,有的时候一段音乐还没有播完,就嘎然而短,转去了另外的场景,这之间通常没有匠心独到的画面转换,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受。

相比来说,我认为电视剧《反恐24小时》在场景切换方面做得更出色一些。

而且在相同题材影片中,也认为《国家宝藏》更胜一筹。

说了半天不足之处,再说说好的地方。

我喜欢电影中经常把古代的景物和现代地景物跌价在一起,一方面表现出人物对过去的回忆,一方面也表现出身处现代的主人公寻着历史地足迹一步步地解释迷题,很好地缓解了时间仓促的问题,又意外地使观众获得了好的感受。

除此之外,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看到、听到了很多以往所不知道的事情,颇觉开阔了眼界。

至于这部电影应不应该推荐,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不曾看过原著,那么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已经看过原著,那么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如果你依然对它意尤未尽,不妨把原著找出来再读一遍。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引起的风波可是不小,有评论这样说“畅销小说年年有,但《达芬奇密码》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反对者与支持者一样多。

”,“因为这部作品及其争议涉及了大量的宗教典故和欧洲历史事件”,因此“不管电影拍得怎样,《达·芬奇密码》已经成了一个现象,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的抵制《达·芬奇密码》事件,更让这部电影超出了电影和书的范畴,成了一个社会话题。

”这样看来,不管是否有落俗的嫌疑,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不管你是谁,《达芬奇密码》有着让你不能拒绝的理由。

 4 ) 印证的过程

尽管我在事前知道,对一部电影所抱的希望越大,往往看完以后的失望也就越大,我也知道,评论界对于“达芬奇密码”的看法即使在还没有上映的时候就已经是贬多褒少,主要是角色的选择,故事的演绎等等问题,我还知道,中国天主教界前几天还闹出了抵制影片的闹剧,不过,为了我读过的这本精彩小说改编的电影,我还是很有兴趣的看了这部电影,并且在走出电影院以后很久都不能平复激动的情绪——这绝对是我在一年以来,准确的说,是我在看完“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以来,最爽的一次观影经历。

先来说说缺点。

在我心目中,这部电影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短了。

对于电影来说,两个半小时不算短暂,但是对于由一部情节如此出彩,涉及知识如此广泛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来说,两个半小时实在是太短了。

我恨不得电影延长到24个小时,将每一个情节娓娓道来,将每一个推理的细节都梳理清楚,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地更加深刻一点。

这是一部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电影,而不是人物推动故事发展,所以如何讲故事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霍华德是位非常优秀的导演,他也尽力而为了,但是时间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情节的修改和交代不清,还有节奏上的发展过快。

从电影结束后大部分观众的反应来看,大概90%以上的观众根本没有看明白或者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如果没有读过小说,外加有一定的对于宗教的了解,确实会让本来就距离上帝很远的中国人困扰不已。

我暗自希望以后能有一部美剧,上中下三集就足够了,好好说一个完整的故事。

除了这个缺点和这个缺点引发的那些小问题,整部影片作为商业片来说完美无暇。

汉克斯这样的好演员扮演兰登驾轻就熟,中年略发福的他梳着背头,很有学者的风采;托图还是天使那样的可爱样子;塞拉斯的每一次出场都让旁边的两位女士吓了一跳;伊安的提彬教授虽然是反派,却因为不俗的谈吐,引来最多的笑声;雷诺仍然强壮,可靠的警察形象;就连扮演主教的演员,也是非常到位,后来我才想起来,这不是“蜘蛛侠2”当中的章鱼博士吗?

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和我脑海中的形象对上了号,我现在的思维完全处在一个满足的限定之中,没有能力去想像还有更加适合的演员阵容,不可想像。

整个观影的过程不但是欣赏,更是印证。

印证是一种乐趣,一种和带着悬念观影完全不同的乐趣。

结局都在脑海当中,想知道的只是导演怎么通过他的画面来和我脑海中的画面产生共鸣。

每一个场景出现,我都会想,这个和书里的那一段是否能够符合,和我脑海中想像的是否差不多。

我会理解导演对于某些情节的简化——比如密码筒从两层看成了一层,还有某些情节的改变——比如利用手机去查询关键词,我会赞叹导演对于《最后的晚餐》的解读方式,还有Smart,路虎的表现,我也会对某些地方的仓促处理以及更改感到遗憾。

不管怎样,当最后兰登顿悟,跑出宾馆,沿着玫瑰线,来到玻璃金字塔前,发现了圣杯的真正所在的时候,那个时候,基默大师的配乐响起,那个时候,我被感动。

我感谢导演和演员,完成了我的一个梦想,有朝一日,我们去罗马,我们会循着“罗马假日”的路线游览罗马;有朝一日,我们去巴黎和伦敦,我们也一定会去寻找传说中的圣杯,去看看卢浮宫,《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玻璃金字塔,玫瑰线,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圣殿教堂,牛顿墓,罗斯林教堂,去感受一下真假难辨的世界。

“以往,我们和历史之间隔着一层叫做时间的玻璃,而现在,我们就在历史当中,我们在创造历史”

 5 ) 人生的解密之旅

活着为了什么?我一直在想, 从很小开始, 以前以这个问题为骄傲,后来以这个问题为愚钝.为了爱活着,为了爱的人快乐.为了女儿活着,为了女儿幸福,健康, 富有.为了享受活着,为了自己的自由与放纵.拖着病体看汤姆`汉克斯的达芬奇密码,有这么多人为信仰去存活, 再紧密的合作只是为解开一个又一个的迷,有那么执着而痴狂的信徒, 为一个历史而活着.活着的问题, 我以前以为是信仰问题, 因为中国近现代没有很强的宗教影响,人们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而为人准则迷惑,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不同境遇, 会不断改变, 不断升华.不同时候我们对活着的理解就是那个阶段我们要得到活着想得到, 活着还未得到的.我们因为自己意念中要求的事情没有实现而忧伤痛苦,我们因为一切尽在掌控中而愉快, 自在.寂寞并不是我们痛苦的初衷, 初初的缘由还是我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就像那个谜面已经出现自己却破译不了, 陷入思考的深渊,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必须自己独自面对这个活着的漩涡,不能有同盟者, 不能有伴侣, 人生是你的人生, 你的问题总是最后留给你自己.我活着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我只能用探求来回答,我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常理解为自己缺乏勇气, 活着缺乏能力和知识, 我也许应该有更多体验才能很好的知道自己怎么去独自寻找答案, 怎么去独自面对答案.也许, 我们未知的世界充满血腥和贫乏,但谁说世界不是因为悲惨而更生动的呢.我不喜欢电影改编的剧情, 比较美式的线索, 我喜欢他像讲故事一样,一点点似乎散乱却又系统的描绘, 那样才会记忆犹新.

 6 ) 「转」“达芬奇密码”――真实还是虚构?

达芬奇密码”――真实还是虚构?

亲爱的朋友,看了“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或者这部电影,你可能觉得非常精彩,但它是否如作者所宣称:书中有关艺术作品、建筑、文献以及秘密仪式的描述均属“事实”并且经过历史考证?

已有越来越多学者专家指出,书中一些貌似史实的所谓“历史考证”其实大都为杜撰,不仅不是历史的真实,更不是什么有所谓文献考古支持的学术之作。

有关史料请看《达芬奇密码》评论专辑:http://godoor.net/jidianlinks/cd/dvc.htm下面我就书和影片中提到的主要问题作一些澄清一、耶稣“结婚生子”论作者认为耶稣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结过婚,而根据是近年来发现的古代历史文献《玛利亚福音》和《腓利福音》。

事实上,学术界已达成共识,这两本福音书是在公元二世纪或更晚写成的,比由耶稣门徒写的四福音书晚了许多年,既然作者并非耶稣的同代人更非其生平的目击者,那么将该文献作考察耶稣生世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必然要大打折扣,故它们被称为伪福音书;其次,这两本福音书在涉及耶稣与抹大拉马利亚的关系时,也只有残缺不全的简单两句,根本没有说他们是夫妻,这完全是后人凭空想象出来的。

二、圣经“政治阴谋”论作者认为圣经新约正典的形成以及耶稣神性的确认是第四世纪的天主教教会通过一次秘密会议投票决定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权力——只有把耶稣捧为神,自己才能名正言顺成为神在这个世界的代言人。

也就是掌握所谓的文化霸权。

(五十五章)事实上,新约不是一夜之间出台的,而是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就已经被当时的众教会所认可,也被教外的学者所认可。

随后又经过漫长的好几百年的确认过程,包括确认耶稣有完全的人性和完整的神性;其次,历史可查,耶稣被钉死十字架后,他的门徒全都吓跑了,想不通耶稣如果是神之子,为什么还会被抓被杀。

直到耶稣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后向他的门徒显现,他们才开始相信他的神性,才敢重新站出来作见证,宣告耶稣复活的好消息,并为此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耶稣复活后仅三十余年,使徒和大批信众前仆后继的殉道,成千上万男女老幼基督徒,甘受罗马帝国政权残忍酷刑,献出生命也要坚持见证基督的神性,怎么能说是为争夺什么教会领导权力呢?

三、 上帝“雌雄同体”论作者认为,犹太人的上帝之名 “雅威”(YHWH)源自”耶和华”(Jehovah)。

然后他以语源学的方法,将”耶和华”一字分解——耶和华 (Jehovah),是结合了男性的 “Jah” 和古希伯来语的夏娃名字 “Havah” 而成的一个中性字,用以证明“上帝乃雌雄共体”与“男神与女神同等”的论调。

(七十二章)事实上,恰恰相反,“耶和华”才是源于“雅威”的翻译。

希伯来人借用了Adonai(希伯来文的“主”)的母音,将希伯来文“雅威”音译为耶和华,这是任何一位学希伯来文的一年级新生都知道的。

其次,作者误以为基督教信仰是父权制男神崇拜,然后用所谓“神圣女神崇拜”颠覆之,殊不知,其前设就有问题。

因为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既不是男神也不是女神,而是绝对的超越者,是道本身。

另外,作者所倡导的“恢复女神崇拜”其实有很强的生殖崇拜色彩,其仪式中有大量不道德的,秽淫秽盗的东西,作者打着女性主义的旗号,看似抬高女性,实则贬抑女性。

还请读者明鉴。

除了上述以外,从错误的论据得出错误的论点,在《达芬奇密码》中比比皆是,这里限于篇幅,恕不多言。

如读者有兴趣,请查看《达芬奇密码真相》的教育网站http://www.media.org.hk/davincicode/该网站从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四个角度揭示出作者在诸多细节上指鹿为马,在对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和基督教的宗教符号的所谓解密上胡乱拼凑,实在是对读者对历史不负责任。

耶稣到底是谁?

作者试图通过是似是而非的资料(有些资料甚至时间,地点,名称都有常识性错误)给耶稣“解密”——圣经中的耶稣是个伪造的,被神话的耶稣,而达芬奇密码才揭露出一个真实的,人性化的耶稣,实在是对圣经的误解。

圣经中的耶稣非常人性,和你我一样有情有爱,会因为朋友的去世而流泪哭泣,会为门徒的逃离而忧伤叹息,同时,他又有其独特的神性,那就是世人都犯了罪,而他没有犯罪。

正因为如此,耶稣才能成为圣洁的神与犯罪的人关系重建的桥梁。

圣经认为,上帝爱人类,创造出有灵性的人类,所以人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起初,人与神之间单纯信任,人与人之间真诚相爱,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共处。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后来,人类开始骄傲自大,不再相信上帝的慈爱,反而亵渎神圣,这就是罪的起源,人心不再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而是充满了自私,贪婪,诡诈,虚谎。

不仅人对神如此,人对人也不再真诚、反而冷漠伤害;人对大自然也不再尊重,而是无情掠夺,接着,人与自我(内心善恶的冲突)、人与时间(死亡来到的虚无)的关系都开始破裂,读者朋友们可以看到,这种种破裂在今天这个混乱时代显而易见,大到社会的人际紧张问题,生态环保问题,小到个人的心理疾病问题,意义寻根问题,这一切问题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包括你我,每个人都犯了罪,离开了上帝。

那么,人如何重新回到上帝那里呢?

要知道,上帝是绝对圣洁公义的,有罪的人类不仅无法抵达圣洁的上帝,还得为自己的罪付出死亡的代价。

因为罪的缘故,死亡成了人类最可怕的噩梦,死亡也消解了人世间所有事物的意义。

但圣经里面又同时说,上帝就是爱,他愿意与人类和好,于是他差遣没有任何罪的耶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成了全人类的替罪羊,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死亡来替人类受死,使人依靠他的流血牺牲,能够手洁心清的来到上帝面前,得到永恒的生命;同时,在今生重建我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作一个离弃罪恶,追求美善,活出“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形象的人。

耶稣:我们生命中的密码达芬奇密码不能解开耶稣生命的密码——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到哪里去,耶稣却能解开你我生命的密码——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借着他受的鞭伤,我们得了医治;借着他受的刑罚,我们得了平安;借着他受的咒诅,我们得了祝福;借着他受的死亡,我们得了生命,那么,你愿意接受耶稣的就恩,并让耶稣来改变你,来经历上帝为你预备的丰盛的生命吗?

只要你从心里愿意承认自己的罪,并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他在十字架上是为我的罪死的,而且相信他从死里复活,如今依然活着,他就会引导你过一个有永恒意义的人生。

0 0 添加评论(0)

 7 ) ·人的神性与神的人性·

和所有寻找谜题来揭密的影片一样,《达芬奇密码》也有漏洞,包括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另眼相看。

因为我追逐到一种精神的光辉。

神的人性和人的神性。

它肯定了这一点,是多么难得。

它通过兰登对当年7岁坠井时那一幕的叙述肯定了神力的存在。

它通过修道士塞拉斯对导师的盲信而预言了所有只在宗教中学会了“忠”而没有学会“爱”的信徒们的最终结局。

宗教究竟是什么?

宗教的目的不是要赋予每个人以神力,而是要我们发现并挖掘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人性。

他如父,告诉你千万不要将你身为人的特性而丢弃。

我不明白那些宗教团体们何以会如此激烈地反对此片?

就如同前几年梅尔·基布森的《耶稣受难记》,也遭此待遇。

难道就因为他指出了耶稣也会有恐惧,所以就撼摇了耶稣在人们心里的位置吗?

我对所谓的教义一无所知。

不过我看过《圣经》,梅尔·基布森并没有篡改,在本片中他极为虔诚,我看得到。

一个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也知道害怕的神其实更令我们垂怜。

他不是不害怕,他是血肉之躯,也有畏惧、恐慌和疼痛。

上帝并没有因为他是他的孩子就免去他的疼,这是一种怎样的公正?

用疼,去交换疼。

用他的无罪,免去我们的有罪。

这样的人,不是神又是什么?

我喜欢看到人们心中残存的信仰。

无论是佛祖还是耶稣,他们都可以说是有神性的人或者说是有人性的神。

神亦有人性?

何况是人?

宗教不会让你失去人性,失去了人性就不再是宗教。

失去了人性的神性是魔。

没什么可骄傲和颂扬的。

《达芬奇密码》将耶稣还原为人。

有妻子、有孩子。

这比宣布他生来为神,更使人可亲。

一个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完成神的使命,还有比这更善意的布道吗?

只不过有人看不到,然后还去污蔑,那真的是无话可说。

全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5475010004ge.html

 8 ) 为人类的智慧而惊叹

初中时候看过书,当时觉得没看懂,最终也没有读完,其实没看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本书涉及到问题是在太大,以初中生的心智确实是过于深奥了。

很多人说没有看懂这个电影讲了什么,如果不是当年看过书了解故事的发展,我想我也早在前三十分钟就退场了。

而现在则不然,这部电影看的我惊叹不已!!

实话!!

人固有的认知一旦被颠覆你该怎么样面对这个世界?

举个例子,你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什么事都懂了,有一天你知道你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你是什么感情?

我想对于一些人来讲,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便是这么一种感情,甚至是这种感情放大数倍。

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引起无数争议与批判便在于此。

整个电影其实就想说明一件事:尽管受到万众敬仰,但是耶稣是人,而不是神。

故事要从基督问世以前开始讲起:在基督问世以前的数个世纪,世界上自然是没有基督教的,但彼时人们不乏自己的信仰。

到了罗马康士坦丁时,基督教兴起吸引了无数人信奉,罗马皇帝康士坦丁本来信奉其他宗教(后来被称为异教),但是迫于大势,才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康士坦丁终身都是异教徒,人们以为他是基督教徒实际上只是一个误解,康士坦丁仅仅是把基督教作为一个统治国家的工具而已。

因为要用基督教来统治人们的思想,所以基督必须为神,但是实际上基督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也是事情发生分歧的开始。

圣殿骑士团在守卫所罗门圣殿时发现了基督的秘密,从此得到了无上的权利(可能是因为以此来逼迫教会所以才得到了权利,仅仅为猜测),并把这个秘密永久的保留下来。

当初教会为了消灭基督是人的证据而保证基督神的地位对圣殿骑士团进行了严酷的镇压,但是仍然有个别人存活下来并把这个秘密一直传递了几个世纪,后来负责保守秘密的就是郇山隐修会,连牛顿,雨果都是郇山隐修会的成员。

直到我们所处的今天,教会依然想彻底铲除圣殿骑士团的后人,也就是郇山隐修会成员,彻底把耶稣是人的秘密抹平,从而高枕无忧。

小说,电影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的。

整个故事中充满了对宗教的讽刺意味:塞拉尔,手染鲜血的杀人犯,自虐的行径让人以为他心里不正常,而他是主最忠诚的信徒,法希,自己为判断兰登绝对是杀人凶手,不过是主教,主的化身手里的一枚棋子。

加上影片中大段对圣杯线索的分析,让人不由自主的以为基督教就是一个天大的骗局,骗了无数的人,骗了长达数个世纪。

然而,也许是作者并不想对含义极端处理,才有了兰登幽闭症的描写。

兰登在影片的最后说的话非常让人值得思考:如果全世界人知道了这个秘密,那么会因此而放弃信仰吗?

我当年如果不是因为想着心里有主,我不是一个人在忍受着黑暗与井水,我也活不下来。

所以你看,信仰这东西,让无数人获得了力量,也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本篇全为流水帐,并没有对行为结构做什么设计,甚至题目也是瞬间的感觉:如果你跳出地球看上面的人类,你会觉得这是一群不可思议的生物,智慧,牛逼到无以附加的地步。

在原本我们能看到物质空间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无限的精神领域的空间。

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人类永远在探索质疑解释,永远在大幅前进着,却又永远都看不透自己。

 9 ) 被欺騙嘞~

和看原著一樣因為劇情緊湊而用嘞兩晚的時間看完小說最后髮現原來要找的東西就在自己曾經迷茫的地方第一感覺:被緊張的劇情牽扯住嘞,最后囬到原點,有點被騙的感覺而看嘞電影,最后一刻,依然有這種感覺,但,很喜歡這種感覺,因為我喜歡它的故事.我是基督徒,故事裏有點反耶穌,對我來說,雖然有點諷刺,但,用這個假設來做故事,的確是很大的膽量.而且也不影響我的信仰.TOM HANSJean RenoAudrey Tautou都是我最喜歡的縯員加上我最喜歡的故事,因此,這不電影也是我最喜歡的雖然整天有被欺騙的感覺,但我很快樂

 10 ) 思考一下宗教问题,不过不用玩儿真的

坐在后面的男生一直不停的倒数还有多长时间结束,跟他一起的女生默默听着他所发出的一切牢骚。

的确,就像我预感的那样,比起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是一部更成熟更引人入胜的小说,但却未必如前者那样适合改编成电影。

更何况,在极度缺乏宗教背景的中国,观众有看到一半起身离开的反应是很让人理解的。

然而,尽管这样,我们已能够看出朗 霍华德的努力:他花了很多力气在如何用画面表现书中某些略嫌枯燥的历史和理论段落,导致电影用来解释的时间被拉长,而在紧张的情节推动上又失掉了精力;视觉处理上,他不乏神来之笔,比如跨越历史的镜头叠和,和对历史传说部分的画面进行油画质感的处理;对于原小说的主题,朗进行了好莱坞式的化繁为简,仅借Tom Hanks版兰登博士问了一句:耶稣是人是神,为这个问题送死的人还不够多吗?

--达芬奇密码改编至此,已是达到电影这种表达方式的极限了,小说本身的镜头感和节奏感比起天使与魔鬼来都要差很多,因此电影做到这份儿上,至少不能算是一部改编失败的作品,虽然有些小小的沉闷,也不乏闪光之处。

当然,如果想看视觉刺激或情节跌宕起伏的人可能会稍稍失望:在惊悚气氛营造的这个方面,电影失掉了小说来自精神上的惊悚,而侧重在画面上表现这一感觉。

记得我通宵啃原著的那个夜晚,看到丹布朗如何颠覆性的解释最后的晚餐时,整个后背的汗毛统统竖立了起来--那不是一种来自鬼神或死亡的神秘主义惊悚,而是面对自己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被彻底颠覆时,那一瞬间,来自精神层面失重的恐惧。

而这种恐惧,虽然只有一瞬,却足以超越任何斯蒂芬 金所营造的恐怖世界。

直到现在,我每每打量到名画"最后的晚餐",仍然会有一丝深远的寒意沁出。

而电影,用了更为形象的幻灯片形式来解释画中关于耶稣和女性化彼得的种种,看完之后只会让人发出“哇”的一声惊叹,而没有办法感受到用文字阐述出的惊悚。

另外,在引导演员方面,朗导演让“甘道夫”做足了一个成功配角应做的一切:在前半段插科打诨轻松气氛,后半段引导情节的急转弯。

要很感谢朗没有将Tom Hanks和Audrey Tautou之间的chemistry庸俗化,最后Tom印在Audrey额头上的那个吻让我悬了很久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们无论怎样看都实在是差了一个辈分,环游欧洲的解谜之旅也实在像老师带学生的毕业旅行。。。。

虽然在演技上是飙得不错。

不过说道最耀眼的演技,还属大反派Paul Bettany。

他真的是属于让其它演员一点办法没有的类型。

无论什么样的电影什么样的角色,他就是有办法抢戏,就是有办法把刀一样的眼神牢牢刻在观众脑海中,就是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演不过他,此片中的男一号Tom也不例外(因为其实兰登博士除了掉到井里的童年阴影,除了学术背景之外,就是没有什么性格特点的正面人物)。

而赛拉斯这个白化病杀手教徒,有悲惨的过去,有被救赎的经历,有自虐的举动,有狂热的信仰。。。

还有白化病(%¥#%¥#好吧这点当我没说),这样的角色交给Bettany完全是绝配,导演都不需要讲戏的那般水到渠成。

事实也证明,赛拉斯被演绎成,如他自己所说的:一个有血有肉的悲剧性人物。

杀修女嬷嬷那段,在苦修室自虐那段,以及最后面对被自己误伤的主教那段,他的眼神,他的眼泪,他脸部调动的每一块表情肌连同他身上的道具血,每一个细节都正正好好不多不少的被酝酿,被调动,再被百分百的发挥到上银幕上,让观众在他血红的眼皮下凝神屏息。

苦修这两个字我有情结,意大利语老师认真讲授过圣方济各会的圣安东尼奥,在白色阿西西栖息着血迹斑斑的天使,曾经出现在梦中,光脚跪在苦修室中,背脊血肉模糊的形象。

所以很高兴Bettany能出演这个会为自己的刀下鬼流泪祈祷的修士。

(咳嗽,但实际上苦修的僧侣没有这么可怕啦,他们多数在自己园子里种蔬菜过完一生而已= =。。。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偏离了许久的兴趣重新回到宗教渊源这个神秘而沉重的话题上来。

丹布朗在天使与魔鬼中探讨了宗教信仰在当代社会面临坍塌的危机,而达芬奇密码则是关于天主教和异教徒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或者说,是一个关于“我信仰的到底是什么”的终极问题。

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商业影片中得到解答的。

(作为一个职业化的导演,我们也可以看出朗霍华德压根没有认真解答该问题的打算)但如果电影能够引导观众自己开始思考这个问号,就可以算没有白拍了。

至于耶稣人性还是神性这个终极问题,我很遗憾的发觉自己有异教徒的倾向,个人觉得,Jesus Christ是个伟大的人。

但他足够伟大到作为一种宗教的灵魂人物。

或许经过历史的涤荡和美化,他会被后人附与许多神性,如果放在现代,也就是圣雄甘地或者马丁路德金的感觉吧。

我这么说绝无贬低污蔑耶稣的意思,甘地如果回到几个世纪前的耶路撒冷,一定也会被实心眼的古人顶礼膜拜的。

为什么一定要在humanity or divinity这个问题上流几千几百年的血呢?

除了涉及到政治权利,可能古人生活比较枯燥少乐趣,容易较真吧||||。。。。

关于此片从开拍到上映,戏外跟梵蒂冈闹的风风雨雨,其实想想小说的结局,再站在教会的立场上,也很能理解主教们为何对会丹布朗大为光火了,达芬奇密码的结局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对天主教及其教徒的一种。。。

污蔑算不上的话,至少可以算相当不尊重的戏谑。

如今连说句对当红歌星偶像的批评都会遭到粉丝的批斗,更何况那么严肃的耶稣基督呢?

所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我也觉得戏外Tom Hanks那句“It's just a story"的辩解相当的底气不足。

胡言乱语说了很多,其实就是想说,对天主教有不严肃的八卦兴趣,或严肃的研究兴趣的,都可以借达芬奇密码让自己的兴趣熊熊燃烧一下,但虔诚的教徒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相信耶稣是神的纯洁的孩子们,看这部电影前一定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啊。

《达·芬奇密码》短评

这怎么能算悬疑片??

3分钟前
  • 耳朵在哪
  • 还行

跟书一样,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7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还行

看了原著很多年后再来看电影,反而看不下去了。

12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较差

达芬奇是真正的天才。。。 以前所了解的关于女巫,关于中世纪的一切都好像串联了起来~ 电影看的还是有点费劲。。。

16分钟前
  • tricky_V
  • 力荐

开始进入Louvre的一段就感觉明显是节奏快了,气氛都没有出来一个谜题业已解开,紧跟着进入下一题,观众还在调整情绪,下一个谜又解开了,这样还好玩吗?不好玩。

20分钟前
  • 荆棘鸟
  • 还行

喜欢

23分钟前
  • 痕迹
  • 力荐

http://www.chdtv.net/viewthread.php?tid=216328&extra=page%3D2

25分钟前
  • Pond
  • 还行

糟蹋原著的典型

28分钟前
  • PXY_milan
  • 较差

完全是为了奥黛丽塔图

32分钟前
  • Cherry Chi
  • 还行

不管怎样,还是想看

37分钟前
  • zonovo
  • 推荐

这么多年.....我终于把它看完了.....天哪!!!

39分钟前
  • 情绪精致的疯子
  • 较差

不能太较真电影的意义,毕竟宗教信仰在中国没那么深,而且这部片子并不是赞美和宣扬宗教信仰的。此片的音乐和摄影真是相当不错~特别是音乐,很有气势,推动和渲染着情节的发展。故事很繁杂,但是条理很清晰,在不心烦的情况下。宗教信仰不过是给人们内心寻找安慰的一个慰藉媒介罢了,不反对也不信仰。

44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还行

原著 你哭不哭

47分钟前
  • 晨晨的五月天空
  • 还行

明显没书好看。就是去看让雷诺的。

48分钟前
  • 还行

把原版敲得碎碎的

53分钟前
  • pbbcc
  • 较差

看看吧~

57分钟前
  • 小核桃
  • 推荐

不如原著.

58分钟前
  • ●,
  • 还行

奥黛丽塔图,漂亮死啦

1小时前
  • 牛儿崽子
  • 推荐

三个小时,真累。

1小时前
  • Zdring
  • 还行

和李增高靖元,星美

1小时前
  • Anakin
  • 还行